第51章 騎射(二)

江文瑨越說聲音越大,激越道:“大人,行軍打仗,一定要謀定而後動。三萬多將士的性命交託在大人手上,大人雖然打了勝仗,卻要忌志得意滿,文瑨大膽,肯請大人一定要牢記此番的教訓,將來做戰,方可少一些錯誤。”

說罷長揖至地,就勢跪下,低頭道:“文瑨無狀,面刺大人之過,請大人責罰。”

他是參軍將軍,直屬張偉管轄,故而雖是長篇大論的當面指斥張偉,其餘諸將卻是誰也不便阻攔喝斥,各人都是鐵青了臉,聽他如此貶低長崎一戰。此人心性高傲,又有一股迂氣,除了當初跟隨周全斌時建言參謀頗得器重,周全斌推薦給了張偉之外,與其餘各衛諸系將軍都沒有什麼交情,此時見張偉不露聲色,除了幾個老成的爲他擔心,到有大半人幸災樂禍,指望張偉能好好教訓一下這個狂妄無禮的書生將軍。

“你說的很好,也很對。”

張偉於座中一躍而起,踱到江文瑨身邊,慨然道:“其實你不說,我也準備得便召集都尉以上,直言當日我指揮之非,現下你說了,就把你適才的話彙編成冊,詳細列明得失,下發各人蔘閱。爲將者,有錯不怕,我就不信名將都是不打敗仗的!更何況我還是打勝了的,說幾句過錯,怕怎的?江文瑨,你面刺我過,受賞!”

說罷向節堂外叫道:“來人,取我的刀來!”

因節堂內任何人不得帶刀,張偉自幕府得到兩把寶刀,喜愛非常,因命衛士隨身而帶,隨時把玩。那兩名提刀衛士聽得張偉下令,便各自攜刀而進,等候張偉命令。

張偉猶豫片刻,命道:“將那把村雨送給文瑨了!這是日本北條家的寶刀,鋒利異常,卻是少染鮮血。村正一刀奪了無數人的性命,僅是德川家康的祖父、父、長子都死於此刀之下,人稱兇刀,還是我留了吧。文瑨文氣過重,只怕是降服不住。”

江文瑨卻哪管他送哪把刀,因知張偉甚愛這兩把寶刀,此番他橫下心來當面指斥張偉,原本存了罷職丟官的心,誰料張偉不但不責怪,反道大加讚賞,又要將心愛寶刀賜於他,心中激盪,泣聲道:“大人,這寶刀是您心愛之物,文瑨一介書生入軍參議,刀劍非我所愛,請大人留着自用。大人如此愛重文瑨,文瑨愧不敢當,唯願大人奮擊而起,文瑨贊襄左右,足慰平生。”

“唉,說的哪裡話來!寶刀再好,也沒有文瑨這般的人才更讓我看重!”

親手將江文瑨扶起,又笑道:“長峰,我賜你寶刀,也是想讓你改改身上的文氣,爲將者不通兵書不曉文事,終究是一勇之夫,文氣太足而武勇不足,也是不成的。還有,你雖然通曉兵事,這官場政治和民間瑣事你瞭解甚少,太過偏狹了!”

他急步踱了幾圈,下定決心道:“長峰,我本欲派遣文官去長崎爲總督,主理官政事物,本已立定軍機處某員,現下想來,還是讓你過去。一來你是參軍將軍,軍隊系統本就熟悉,長崎那邊治政,倚仗軍隊甚多,純粹的文官怕是不成的。你過去,把軍政大權都接過來,軍事之餘管理一下民政,將來若有戰事再起,我再徵召你回來,你意如何?”

江文瑨又跪下一叩首:“文瑨敢不從命?”

張偉大笑道:“甚好,長峰兄,好生去做吧!”

本欲退帳,轉念一想,卻想起心懸的一事,便令道:“傳範錫範、羅汝才進來。”

待兩人昂然而入,張偉向他二人笑道:“你們兩人還任校尉,心中可是怨恨?”

兩人心中卻是有些不滿,他兩人資歷固然比不上週全斌等人,也不及肖天等將軍,到是比左良玉江文瑨等人資深的多,他們得以封將,自已卻仍是居校尉之職,心裡又怎能高興?

心中如何想是一回事,表面上自然是另一回事,此時張偉動問,兩人雖見他臉帶笑容,語氣平和,那羅汝才爲他監督諸將,一直是陰謀詭詐,見張偉如此,心中只道有什麼虧心之事被他發覺,此時要拿他二人發作,當即嚇的兩腿抽筋,心中轉來轉去,除了又偷偷買了一個小妾,並無違法亂紀之事,於是強忍着不跪,與那馮錫範同時低聲說道:“末將不敢,選官任將大人心中自有法度,哪容的未將不滿?”

“求官謀將,封妻廕子,這也是人之常情。兩位不需隱瞞,汝才這些年幫我監督軍中將校,頗有苦勞。馮校尉雖然此番戰功不顯,但素來法紀嚴明,治軍有方,這我都是知道的。”

兩人原本惴惴不安,聽了他的考語,這才都將心放下,向張偉行了一禮,齊聲道:“謝大人讚譽,末將愧不敢當。”

“當得,當得!此番沒有封你們爲將軍,是因爲汝纔不是帶兵打仗的,又一直監督諸軍,當面封賞,只怕軍士不肯歡呼,沒的失了面子。”

看一眼神情尷尬的羅汝才,又笑道:“至於馮錫範麼,聲名不顯于軍中。雖是勤勉辦事,可是人有長短之才,錫範長處不在於行軍佈陣短兵相接上,這也是沒有辦法的事。我已想好,羅汝才原本的職權保留,封爲監軍將軍,掌監軍處,凡內外軍情動向,兵馬調動,軍隊將校尉的監視,還交由汝才負責。馮錫範爲軍法將軍,掌管軍法處,凡軍內有人犯紀,一律由錫範依律處罰,不得徇私敗法,如此,可依仗二位之才,又可令兩位職高位顯,兩位,如此可滿意麼?”

兩人得封將軍,得與諸將同列,還有什麼不滿意的?當下大喜過望,叩下頭去,連聲稱謝。

張偉大踏步向外行去,笑道:“漢軍諸事已定,這邊的事我要少操些心了。諸事都仰各位將軍——羅將軍,你前幾日又收了第十三房小妾,身子骨吃的消麼?俸祿夠用麼,要不要我借你一些?”

羅汝才立時汗如雨下,正欲措詞回答時,卻見張偉已去的遠了。

張偉登上馬車,心中仍是不住冷笑,這羅汝才與高傑一樣,雖是人才,缺點卻也是很大,若不是此時正是用人之際,兩人有許多令他不滿之處,只怕死了十回都不止了。

待回到府中,又發文書封高傑爲巡城將軍,主管臺北內外治安,封南京貢生謝玉樹爲臺南巡城將軍,原本還欲趁勢將臺灣文官衙門系統一併改名,想想現下朝局尚未大亂,現下動靜弄的太大易惹人注意,反道不好,於是息下心去,決意暫且忍耐。

在府中數日,只是在處理軍機處無法絕斷的公務,饒是那柳如是傾心服侍,女兒家此時正是女大十八變的時候,她成日價雲鬟霧鬢的在張偉眼前進進出出,張偉累時到也與她說笑解悶,談論些明朝風物,只是她年紀尚小,張偉只拿她當個小妹妹看,故而語不及亂,正襟危坐如臨大賓,到弄的小姑娘好生氣悶。

待年關一至,這臺北金吾不禁,滿街的商家鱗次櫛比爭奇鬥豔,不但是內地,就是海外諸般特產亦是擺了滿街,臺北經過這幾年的發展,民間之富早已遠超當時的江南水鄉,各人腰包裡都裝滿了銀子,這商家又豈能不賣力吆喝?待元宵一至,不但官府放起了花燈,就是那各大商號,富庶的民家,亦是燃燈放炮不止,整個臺北如同烈火烹油一般,當真是盛極一時。

燈市中人來人往,卻是無人注意到人羣中有兩個顯然與衆不同的人物,兩個個頭甚高,身形遠比一般的男子粗壯,身上雖是着了新衣,兩人卻是明顯的不習慣,那個頭稍矮些的,行走時不時的扭動身體,卻不知道是身上哪裡癢個不停。若是人仔細當面盯了看了,就可明顯看出這兩人面目黝黑,眉宇間長相與漢人絕然不同,應當是這臺灣的土著居民。

那矮個青年好奇的東張西望,不時瞟一眼大街上行來奔去的大姑娘小媳婦,露出一臉的饞相,因見那高個青年若有所思,便問道:“大哥,這裡這麼熱鬧,咱們又難得下山一次,你不好好瞧瞧,想什麼東西?”

那高個青年回話道:“黑,你記得咱們上次去福州城的事麼?”

“張將軍安排我們去內地商行幫他押運貨物,順便見識一下大山以外的世界。部落裡十幾個人一共去,當時還以爲內地全如臺北一樣繁盛呢。我看,那福州府城連臺北的一半都不如,差的遠了!”

“一路上見了不少駐防的官兵,比張將軍的兵如何?”

“張將軍的士兵,一個可以打他們一百個!”

那個高個青年,也就是張偉射獵時收服的高山部落中名叫契的青年,點頭道:“是的。不但是城鎮,軍隊,還是官員,百姓,內地和臺北的張大人治下,都差的老遠。弟弟,這張偉張大人,真是了不起!他當初同我說,他治理了一個過百萬人的大部落,我說他不是英雄,瞧不起他,誰知道,治理部落,漢人所謂的國家,果真不是我們這樣簡單的頭腦可以做到的。”

他感嘆道,又道:“我們兄弟下山時,因爲整個部落被人家征服,只好爲人家效力。但是說好不以射術爲他打仗賣命,只爲他做一些普通的工作,現在看來,張大人大規模的從山中吸引部落下山,劃地給咱們高山部落,給豬羊牛雞土地農具,又特准咱們仍然射獵,還帖補糧食給我們釀酒,對我們這些土著,不但沒有歧視,還一視同仁。很多部落裡的青壯男子,已經加入了他的軍隊,編成了整整一萬人的軍隊,聽說張將軍年後就要巡視高山軍隊,命名選將,弟弟,臺灣以軍功賞爵,想住大房子,飲美酒,娶美女,咱們這些人的出路就在於軍功,我決意去加入那支軍隊,爲張將軍打仗立功,將來也好快快活活的過下半輩子,你看如何?”

那個叫黑的高山族人靜靜聽他說完,撫摸着下巴道:“我也早已考慮過此事。只是怕哥哥你反對,這纔沒有說出來,今天既然哥哥說了,我自然不會反對。咱們明天就投軍去!”

兩人心中一直懸着投軍一事,現下既然已下了決定,心中皆是輕快不已。他倆人原本就是部落中數一數二的勇士,無論是近身格鬥,還是射獵,都無人敢向其挑戰。眼見從山中部落中了來的勇士們被張偉收編成軍,他兩人血液深處的武勇早已令其無法忍耐,一心只想着加入軍隊博取軍功,只是兩人礙於面子,誰也不肯先開口提及此事,現在做哥哥的提了出來,做弟弟的滿口贊同,兩個俱是歡欣鼓舞,當即也不再觀賞花燈,徑自便向新竹方向的高山兵營而去。

他兩個一心只顧自已說話,卻是不曾想到身後一直有兩位漢人偷聽,那兩個身着儒生服飾,雖寒天臘月,仍是各自手執一把摺扇,不緊不慢跟隨在契與黑的身後,將他們的對話聽了個十足。

此二人的身份,若是在內地,只怕一出門便要清街靜道,最少也要跟隨着十人八人,隨時護衛侍候,在這臺北,卻也只是如尋常百姓一般,在那大街上信步而行。若論衣衫的質地,便是連臺北的三等富商也比他們穿的好些。

那年紀稍長些的文士見那兩名土著走遠,皺眉道:“憲之兄,看來,張志華野心勃勃,其志非小!”

“長孺兄,他征伐四方蠻夷,到是沒有造反攻入內地之心,他的軍隊命名爲漢軍,也是取光耀大漢之意,此人雖從海外歸來,卻是心慕大漢,忠忱之心到也令人感嘆。只要他不揮兵內地,我看,咱們便是助其一臂之力,卻又如何?”冰火魔廚佛本是道斗羅大陸htTp://looK_?iD=20329九鼎記網遊之風流騎士天才傳說

第71章 定鼎(五)第48章 滅鄭(六)第15章 臥龍(上)第4章 火拼(下)第60章 鼎革(二十一)第42章 圍城(上)第48章 滅鄭(五)第73章 南洋(十二)第63章 倭亂(三)第41章 大員(下)第70章 決戰(九)第12章 安身(下)第49章 鎮倭(九)第72章 法度(五)第68章 滅明(一)第37章 會晤(上)第49章 鎮倭(八)第47章 遼東(二)第1章 回到明末第66章 北伐(十一)第22章 新竹(上)第63章 倭亂(三)第60章 鼎革(二十八)第70章 決戰(十四)第61章 伐明(十五)第21章 招兵(上)第32章 堅船第60章 鼎革(二十五)第60章 鼎革(二十四)第73章 南洋(六)第33章 利炮(下)第59章 爪哇(八)第47章 遼東(十)第58章 呂宋(四)第60章 鼎革(十九)第73章 南洋(四)第60章 鼎革(二十四)第69章 相峙(五)第63章 倭亂(十)第16章 綁架(上)第60章 鼎革(九)第67章 激戰(四)第73章 南洋(三)第65章 治平(八)第47章 遼東(一)第49章 鎮倭(二)第73章 南洋(六)第73章 南洋(八)第48章 滅鄭(七)第30章 械鬥(中)第61章 伐明(五)第71章 定鼎(六)第63章 倭亂(十一)第69章 相峙(六)第47章 遼東(九)第60章 鼎革(十七)第59章 爪哇(八)第72章 法度(一)第65章 治平(八)第61章 伐明(十六)第61章 伐明(三)第62章 江南(五)第8章 宴客(下)第62章 江南(一)第72章 法度(四)第27章 協議(下)第42章 圍城(上)第47章 遼東(九)第63章 倭亂(七)第60章 鼎革(十六)第61章 伐明(十六)第67章 激戰(六)第27章 協議(上)第63章 倭亂(五)第59章 爪哇(六)第28章 保甲(中)第56章 返臺(三)第61章 伐明(四)第70章 決戰(十六)第58章 呂宋(三)第60章 鼎革(二十一)第66章 北伐(四)第47章 滅鄭(一)第51章 騎射(一)第13章 赴閩(上)第58章 呂宋(一)第59章 爪哇(四)第60章 鼎革(十)第39章 賄賂(下)第4章 火拼(上)第37章 會晤(上)第72章 法度(一)第62章 江南(二)第60章 鼎革(二十)第61章 伐明(十)第34章 開礦(上)第66章 北伐(五)第49章 鎮倭(一)第29章 官學(下)第36章 崇禎(上)
第71章 定鼎(五)第48章 滅鄭(六)第15章 臥龍(上)第4章 火拼(下)第60章 鼎革(二十一)第42章 圍城(上)第48章 滅鄭(五)第73章 南洋(十二)第63章 倭亂(三)第41章 大員(下)第70章 決戰(九)第12章 安身(下)第49章 鎮倭(九)第72章 法度(五)第68章 滅明(一)第37章 會晤(上)第49章 鎮倭(八)第47章 遼東(二)第1章 回到明末第66章 北伐(十一)第22章 新竹(上)第63章 倭亂(三)第60章 鼎革(二十八)第70章 決戰(十四)第61章 伐明(十五)第21章 招兵(上)第32章 堅船第60章 鼎革(二十五)第60章 鼎革(二十四)第73章 南洋(六)第33章 利炮(下)第59章 爪哇(八)第47章 遼東(十)第58章 呂宋(四)第60章 鼎革(十九)第73章 南洋(四)第60章 鼎革(二十四)第69章 相峙(五)第63章 倭亂(十)第16章 綁架(上)第60章 鼎革(九)第67章 激戰(四)第73章 南洋(三)第65章 治平(八)第47章 遼東(一)第49章 鎮倭(二)第73章 南洋(六)第73章 南洋(八)第48章 滅鄭(七)第30章 械鬥(中)第61章 伐明(五)第71章 定鼎(六)第63章 倭亂(十一)第69章 相峙(六)第47章 遼東(九)第60章 鼎革(十七)第59章 爪哇(八)第72章 法度(一)第65章 治平(八)第61章 伐明(十六)第61章 伐明(三)第62章 江南(五)第8章 宴客(下)第62章 江南(一)第72章 法度(四)第27章 協議(下)第42章 圍城(上)第47章 遼東(九)第63章 倭亂(七)第60章 鼎革(十六)第61章 伐明(十六)第67章 激戰(六)第27章 協議(上)第63章 倭亂(五)第59章 爪哇(六)第28章 保甲(中)第56章 返臺(三)第61章 伐明(四)第70章 決戰(十六)第58章 呂宋(三)第60章 鼎革(二十一)第66章 北伐(四)第47章 滅鄭(一)第51章 騎射(一)第13章 赴閩(上)第58章 呂宋(一)第59章 爪哇(四)第60章 鼎革(十)第39章 賄賂(下)第4章 火拼(上)第37章 會晤(上)第72章 法度(一)第62章 江南(二)第60章 鼎革(二十)第61章 伐明(十)第34章 開礦(上)第66章 北伐(五)第49章 鎮倭(一)第29章 官學(下)第36章 崇禎(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