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章 出兵(上)

待何斌從福州歸來,與張偉一起賄賂打發了頒旨的綿衣旗校,原本依何斌的意思,得快些趕製好公服、朝服、常服,然後帶陳永華施琅等人至福州保舉,一來可以寬熊文燦之心,二來可以振臺北士氣,然後再攻擊荷蘭,可收事半功倍之效。

何斌原本是普通的市井小民,後因家境貧寒跟隨鄭芝龍在海上奔波,憑着心機膽識,終博得了豐厚家財,又隨張偉至臺北,數年恍惚過來,已是一人之下,數十萬人之上,除了沒有正式的官誥,已是尊榮之極。現下又做了指揮同知,雖說只是從三品的武官,見了知府也只是平禮相交,家裡娘子早已喜不自勝,已將三品夫人的行頭定好,待何斌頭頂烏鈔帽,身着三品武官的補服,玉帶官靴喜氣洋洋的返家,當真是恨不得立刻便攜着娘子在臺北七鎮四處逛上一圈。

他回臺三日,除了與張偉一同送走了綿衣旗校,又力言暫緩攻臺南外,整日價在府大宴賓客,呼朋換友,又與在臺北衙門供職的來臺舊人一共商議保舉的官職人選。什麼同知、僉事之類,這些人到也是不敢想,至於經歷、吏目等六七品的小官兒,到是人人眼紅。這數日來無數人來尋何斌,敘舊喝茶拐彎抹腳者有之,直來直往索官者有之,撒潑胡鬧者有之,據理力爭者有之,成日階在何府中攪鬧,何斌初時尚覺得有趣,乾脆齊集在府中一同商議,後來見各人吵的不成模樣,剛做官的新鮮勁兒又已過去,想起施琅、陳永華根本不見蹤影,就連張偉亦是消失數日,心頭納悶,不免自嘲一番,便吩下人備車,偷偷從後門溜出,向張偉府中而去。

待到了張偉府前,卻聽張偉家人言道:“我們爺說了,若是何爺來了,便請到鎮遠軍中尋他。”

何斌無奈,只得又令人驅車趕往鎮遠軍中,他到不嫌跑路,只是在心中暗想“朝廷建的是臺北衛所,這鎮遠軍的名號,需得提醒志華,不可再用。”

不一會功夫馬車便駛至軍營門前,自有小軍通報,不消一會功夫,便有人持着火牌返回,何斌注目一看,卻原來是金吾衛的一名司馬,那司馬見何斌看他,便跪地行了一禮,笑道:“給同知大人請安。”

何斌一時想不起此人姓名,卻知道他是馮錫範帶了來吧,爲人甚是沉穩幹練,乃是馮錫範的得力臂助,便含笑將那人扶起,嗔怪道:“你行禮便行禮,還叫什麼同知大人,這官職是哄着朝廷和百姓的,咱們自已幹嗎也弄起這些來。下次千萬不可如此。”

那司馬咧嘴一笑,回道:“這到不是小人們做怪。是張爺有令,待同知大人來了,一定要以官職相稱。”

何斌聽得那司馬如此說,雖面情上仍嘻笑如常,肚裡卻道:“張志華這可算是着人損我了。”

當下便不再多說,便令人將營門打開,等了半響,卻見那營門分毫不動,何斌怒道:“怎麼回事,爲甚這營門半日不曾打開?”

那司馬見何斌生氣,立時便斂了笑容,答道:“回大人的話,張鼐將爺有令,除持有火牌印信之人可進軍營,其餘人等皆不得入營。大人若是進營,需下車獨自步行。”

何斌聞言氣極,心頭如被火油烹煮一般煎熬的難受,一陣陣煩悶之感襲來,差點兒便要揮手毆擊那司馬,好不容易平復了情緒,向那司馬冷笑道:“很好!那張鼐還是我看着出息起來的,想不到現在當真威風的緊,軍令一下,令行禁止,若是有一日令你們砍了我的腦袋,只怕你那腰刀立時便揮到我脖子上了吧?”

見那司馬坑哧坑哧不敢答話,何斌跳下車來,怒道:“虧我還是什麼鳥同知大人!頭前帶路,我看看張志華如何向我解釋!”

那司馬不敢多嘴,小心翼翼帶着何斌進了營門,立時派小校飛奔去通知在營的張偉知道,待張偉迎上前來,何斌已氣忽忽行至節常門前。

見張偉仍是身着庶人衣袍,身後施琅及鎮遠諸將皆是身着普通皮甲,唯有自已已換了大明的三品武服,原本興師問罪的心,卻突然冷卻下來,想一下自已卻是太過熱衷,被他頑笑一下到也無妨。

張偉卻不知道何斌原已動怒,見何斌身着嶄新官服,乃上前笑道:“同知大人來啦,小的們可是有失遠迎。”

何斌原已熄滅的怒火立時被張偉點燃,他一時說不出話來,只是顫抖着手指向張偉,口中喃喃念道:“你好……你好!”

張偉見他情形不對,忙正容道:“廷斌兄,這是爲何?”

“爲何???”

何斌咆哮着道:“我何斌是有些熱衷,不過同意歸附朝廷也是你張志華同意之事,何苦如此取笑於我!想我在福州冒了性命危險,難不成是爲了今日被你羞辱麼!”

說罷拂袖轉身,便欲回頭返回鎮北,張偉大急,忙拉住了何斌衣袖,道:“廷斌兄,你我相交數年,難不成幾句笑語便生小弟這麼大的氣?”

“幾句笑語?”

何斌轉頭怒道:“在那營門處你便命那金吾司馬取笑於我,然後又擋我的馬車,令我步行進營,折辱於我,現下又當着諸將的面取笑我,志華,你此番未免太過份啦

!”

“金吾司馬如何敢取笑你?”

張偉怒道:“來人,適才是誰在營門處值班?”

“不必裝腔做勢,不是你令他喚我同知大人麼,這不是取笑是什麼?”

“唉呀!兄誤會大了!這確是我之命令。不過卻不是爲了取笑於你,是即日起,軍中所有人等皆需喚我爲指揮使,喚你爲同知,待我們保舉施琅爲同知,張鼐

、周全斌、劉國軒、馮錫範爲都督僉事的呈文批覆回來,軍中稱呼便立刻更改,不得拖延。這番舉措,也是爲了讓朝廷放心,自即日起,也不準再自稱鎮遠軍,只准自稱是臺北衛所軍士。”

何斌聽到此處,胸中怒火已熄了大半,雖是身體仍兀自氣的發抖,人卻已是冷靜下來,便又問張偉:“志華,你做的很對。我原也想提醒你快改了這鎮遠軍的稱呼。你自已也想到了,到省得我多嘴。只是你在搗什麼鬼,幹麼令人不准我坐馬車進來,一定要我步行。”

“嘿嘿,到不是防你一人,你可曾看到我的馬車和其餘閒雜人等?”

何斌回頭四顧,整個軍營除了軍士外,再也看不到任何一個平民的身影,狐疑道

:“這是爲何?”

張偉將何斌手臂一拉,笑道:“別急別急,我們剛從節堂會議出來,原本要通知你來,不料你這幾日忙的昏天黑地的,就沒有喊你……你反到自已過來了,也好,這便同我們一起去看火炮!”

何斌聽得張偉說他“這幾日太忙”,禁不住老臉微紅,便任由張偉一拉,向那營北的放置火炮的營房而去,待回頭看看施琅,卻見他向自已略擠擠眼,故意走上幾步官步,何斌頓時火大,向施琅警告兩眼……兩人這般眉來眼去,不一時便到了營房,待看守小軍將營房大門推開,各人便魚貫而入,只見整整八十門四輪火炮整整齊齊排列在營房之內,何斌詫道:“上回演武還只共有五十門,怎麼這麼點時間便造成了八十門?”

“廷斌兄,哪有把全部實力擺上檯面的道理!臺北炮廠這半年多來拼了命的鑄造,好在臺北便有鐵礦,硝石硫磺之類也管夠使用,我又不再要求後裝炮彈,改爲前裝,這樣工藝便省了許多事,若不是我堅持要用開花炮彈,改用實心彈,只怕現在一百門炮也鑄了出來。”

施琅此時方開口道:“還有,咱們這些炮都選用優質鐵材鑄造,不比大明的那些銅炮,重量上便輕便了許多,雖只是千斤左右,射程應該還在三裡開外,而且都是花花彈,這一炮打過去,立時便時數十人倒地了。”

又皺眉道:“儘管如此,一門炮也得配三十匹馬,纔夠使用。現下雖是一直從內地購買馬匹,仍是遠遠不足。”

張偉道:“此次攻打臺南,也不必將火炮盡數帶去。只帶三十門便夠了。此番沒

有辦法使用馬匹,只得用人力推拉,好在不需行軍,多使些人手便是了。”

何斌聞言詫道:“那你何必這麼着急鑄出這麼許多來?”

“廷斌兄,咱們去打人家,總也得防備人家來攻打咱們。若是我們在臺南得手,卻讓荷蘭人打下臺北,那可就是得不償失了。是以,我令炮廠多鑄出來,是要在臺北港口碼頭附近,修建炮臺。前些日早便令人用米漿大石建好了炮臺,只待將這些火炮運去,澆築好地基,便可以使用了。”

“那咱們這臺北便算是萬無一失了?”

“除非荷蘭人從國內調來大兵,不然的話,自然是如此。”

施琅皺眉道:“有一條大哥你沒有想到麼?咱們的火炮只是野戰用的六磅炮,而

荷蘭人戰艦上自然會有大型火炮,射程遠在炮臺火炮之下,那咱便只是被動挨打,如之奈何?”

“這我自然是想到。炮臺是以堅石鑄成,荷蘭人的大炮就是先打着炮臺,也造不成什麼大的威脅,咱們又不想打沉它的船,只待它駛近,方纔開炮還擊。雖說是被動挨打,到底炮臺要比木船結實,只需擋住它們不得靠近就是了。那荷人屢次攻澳,歷次皆是敗在澳門炮臺之下,是故臺北建炮臺之事,刻不容緩!”

說完嘿然一笑,道:“我自來臺灣那一日起,便無一日不考慮與荷蘭人的戰事,現下總算是諸事齊備,你看這眼前的火炮,還有隔壁倉庫裡儲備的火槍、彈藥,糧食被服帳篷醫藥,以我訓練有素之威武之師,以敵五倍之兵力,此戰務必全勝,方能不負我的一番心血,諸位將軍,你們可明白了?”

見諸將無不應諾,張偉又道:“施將軍適才也說了,臺北水師經過那英國人的幫助,諸般海上航行炮戰之法無不嫺熟,必能擊敗荷人水師,襄助咱們的步兵,運兵的船隻也已齊備,今夜便令兵士分批上船,待明日一早,便可船發臺南!諸將,各自去準備罷!”

wWW▪ttκan▪¢o

見各人應諾了出門,張偉又向何斌笑道:“現下可明白了?明兒便要兵發臺南,今日哪還能容外人進來。”

“志華,我不是與你說了,待咱們去過福州,再打不遲。”

“廷斌兄,不是我有意與你做對,實在是將令一發,改期不吉。我早已與諸將打過招呼,待你一回來便兵發臺南,各人早已做好了準備,前幾日果尉以上校尉以下皆已知道消息,若是改期,士氣如何?軍心如何?爲將者不可朝令夕改啊!更何況福州之事雖重要,到底不過是綿上添花之事,待打下臺南,全臺盡在我手,那時候再加官進爵,也是美事一樁麼。”

說罷一笑,又道:“至於廷斌兄這幾日府內混亂情形,到是值得沉思。咱們這點基業不過是剛剛開頭,這便開始擺功爭利,將來若是有什麼變局,那還不立時便跨了麼!依我的意思,這幾日所有到你府中要官做的,咱一個也不給,有怨望不滿的,難不成高傑的巡捕營是吃乾飯的?”

“我知道了,總之這名義可變,實質仍如當初,可對否?”

“哈,廷斌兄總算是明白了!做大事者,需防五音惑耳,五色迷目,這官威官服享受起來是好,不過咱們可沒到那享受的時候,不可不慎哪!”

何斌嘆一口氣,道:“不必多說,總之依你便是了。”

第67章 激戰(九)第28章 保甲(下)第60章 鼎革(二十五)第70章 決戰(十六)第54章 反間(一)第73章 南洋(一)第71章 定鼎(五)第47章 遼東(四)第8章 宴客(下)第50章 和談(二)第60章 鼎革二第72章 法度(五)第8章 宴客(下)第57章 試探(一)第65章 治平(八)第46章 制約(下)第60章 鼎革六第4章 火拼(上)第35章 兵制(中)第63章 倭亂(六)第11章 北港(下)第59章 爪哇(四)第18章 平亂(下)第61章 伐明(三)第64章 關寧(一)第21章 招兵(下)第68章 滅明(三)第49章 鎮倭(七)第70章 決戰(二)第19章 甘蔗(上)第67章 激戰(十一)第60章 鼎革(二十五)第66章 北伐(八)第20章 會議(下)第59章 爪哇(三)第49章 鎮倭(九)第53章 造反(一)第66章 北伐(七)第21章 招兵(上)第60章 鼎革(十二)第51章 騎射(一)第56章 返臺(五)第70章 決戰(八)第61章 伐明(十一)第60章 鼎革(十八)第35章 兵制(下)第51章 騎射(一)第64章 關寧(一)第58章 呂宋(七)第70章 決戰(一)第64章 關寧(三)第29章 官學(中)第49章 鎮倭(五)第63章 倭亂(四)第61章 伐明(十二)第60章 鼎革四第12章 安身(上)第13章 赴閩(下)第32章 堅船第58章 呂宋(六)第65章 治平(一)第9章 爭拗(下)第61章 伐明(十五)第73章 南洋(七)第18章 平亂(上)第10章 赴臺(下)第56章 返臺(一)第4章 火拼(上)第61章 伐明(九)第20章 會議(下)第67章 激戰(七)第46章 制約(上)第57章 試探(五)第10章 赴臺(下)第72章 法度(三)第68章 滅明(一)第48章 滅鄭(二)第49章 鎮倭(六)第71章 定鼎(七)第53章 造反(二)第66章 北伐(二)第35章 兵制(下)第73章 南洋(五)第33章 利炮(下)第4章 火拼(下)第68章 滅明(五)第62章 江南(八)第65章 治平(四)第31章 立威(中)第55章 偷襲(七)第1章 回到明末第60章 鼎革(十)第25章 宗族(下)第66章 北伐(十一)第64章 關寧(七)第63章 倭亂(八)第73章 南洋(一)第64章 關寧(五)第73章 南洋(八)第42章 圍城(下)
第67章 激戰(九)第28章 保甲(下)第60章 鼎革(二十五)第70章 決戰(十六)第54章 反間(一)第73章 南洋(一)第71章 定鼎(五)第47章 遼東(四)第8章 宴客(下)第50章 和談(二)第60章 鼎革二第72章 法度(五)第8章 宴客(下)第57章 試探(一)第65章 治平(八)第46章 制約(下)第60章 鼎革六第4章 火拼(上)第35章 兵制(中)第63章 倭亂(六)第11章 北港(下)第59章 爪哇(四)第18章 平亂(下)第61章 伐明(三)第64章 關寧(一)第21章 招兵(下)第68章 滅明(三)第49章 鎮倭(七)第70章 決戰(二)第19章 甘蔗(上)第67章 激戰(十一)第60章 鼎革(二十五)第66章 北伐(八)第20章 會議(下)第59章 爪哇(三)第49章 鎮倭(九)第53章 造反(一)第66章 北伐(七)第21章 招兵(上)第60章 鼎革(十二)第51章 騎射(一)第56章 返臺(五)第70章 決戰(八)第61章 伐明(十一)第60章 鼎革(十八)第35章 兵制(下)第51章 騎射(一)第64章 關寧(一)第58章 呂宋(七)第70章 決戰(一)第64章 關寧(三)第29章 官學(中)第49章 鎮倭(五)第63章 倭亂(四)第61章 伐明(十二)第60章 鼎革四第12章 安身(上)第13章 赴閩(下)第32章 堅船第58章 呂宋(六)第65章 治平(一)第9章 爭拗(下)第61章 伐明(十五)第73章 南洋(七)第18章 平亂(上)第10章 赴臺(下)第56章 返臺(一)第4章 火拼(上)第61章 伐明(九)第20章 會議(下)第67章 激戰(七)第46章 制約(上)第57章 試探(五)第10章 赴臺(下)第72章 法度(三)第68章 滅明(一)第48章 滅鄭(二)第49章 鎮倭(六)第71章 定鼎(七)第53章 造反(二)第66章 北伐(二)第35章 兵制(下)第73章 南洋(五)第33章 利炮(下)第4章 火拼(下)第68章 滅明(五)第62章 江南(八)第65章 治平(四)第31章 立威(中)第55章 偷襲(七)第1章 回到明末第60章 鼎革(十)第25章 宗族(下)第66章 北伐(十一)第64章 關寧(七)第63章 倭亂(八)第73章 南洋(一)第64章 關寧(五)第73章 南洋(八)第42章 圍城(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