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章 南洋(九)

在連續幾天徒勞無果的努力之後,李侔終於宣告了此事的失敗。與當初歡迎漢朝船隊時的驕傲與熱誠相比,一旦涉及到可能喪失身家性命的大事。當地略有身家的漢人們無不退縮,無有當當其事者。

無奈之下,李侔只得又藉着機會請回高傑,請他再到船上計議。與上次相比,一衆漢軍將領們明顯情緒低落,不在如同上次那麼信心十足。

“李將軍,若是問我的意思,那麼就請船隊即刻起行。反正你們的補給也差不多了,若是再耽擱下去,只怕我的法子也不成了。”

李侔沉聲問道:“那是爲何?我們停泊不過就這幾天,縱是再留幾天,也屬正常,荷人不會因此起疑。”

“嘿。你們畢竟是長刀大槍拼殺出來的軍人。你們只顧着防範荷蘭人和土人,難道漢人中,就沒有把你們出賣了,以向荷蘭人邀功買好的麼?”

見各人都是一臉不信,高傑訕然一笑,又道:“自然,這是我疑心太重之故。不過小心駛得萬年船,雖然他們都是鉅富豪門,卻也難免會有趨炎附勢的小人。諸位這幾天走動的太兇,你們道荷蘭人都是傻子,不曉得你們想聯絡漢人生事麼?”

“那他們爲何全無動靜?”

高傑長嘆一聲,頗有教訓意味的答道:“咱們大兵壓境,只要不是做的過火,他們有什麼手段來干涉。再有,我料想此次攻伐南洋的次序必定是先馬六甲城,然後纔是此地。若不然,也不必與他們籤什麼約定了。多半是馬六甲城難攻,沒準還需要退回此地休整之故。是以在這個時候,咱們也不能肆無忌憚纔是。依我之見,諸位將軍還是起錨動身,趁着消息沒有走漏,打葡人一個措手不及,那邊得手之後,咱們就主動的多啦。”

他這番話說的很是有理,衆人皆是歎服。李侔心知此人畢竟有些真本事,又在南洋多年,想來思慮的要比自已周到。便也心悅誠服,向他道:“如此,就依高大人所議,咱們次日就動身起程,直奔馬六甲城!黃將軍,你意如何?”

“李將軍爲都兵馬使,此次使團的征戰號令皆是將軍爲首,水師自然是聽從調遣,末將只等將軍之命,不敢有違。”

高傑卻也意外,不想這將軍年輕氣盛,卻並不固執已見,也並沒有一般將軍的傲氣,與黃龍等老將相處甚得。

他也不便久留,只匆忙起身,笑道:“既然如此,我便回去準備。大約半月之後,事情可成。將軍們攻打葡人,大約需要多久?”

李侔與黃龍等人略議片刻,便向他答道:“從此處過去,再返回,半月時間足夠,算上五天的攻城時間,以二十天爲期。”

他說的如此肯定,高傑雖然知道荷蘭人曾經圍城半年,終因葡人防守森嚴,馬六甲城地勢高險,城池堅固,除了炮艦能轟擊之外,步兵很難*近,因爲此故,荷蘭人與英國人一直對這黃金水道垂涎三尺,卻始終不能得手。

不過這些話涉及到將軍們的尊嚴,也不是高傑的份內之事,他只略一點頭,便嚮往行去。李侔心中一動,奔行到外,將高傑請至一旁,向他低聲問道:“高大人,末將有一言相詢,尚請大人爲侔解惑。”

“請將軍講來。”

“這城中的商人,皆是漢人。漢軍強盛,他們亦是見的真切。起事之後,我軍必定迅即平定,不致使他們財貨受損。得手之後,漢人成爲此地的主宰,對他們大有利焉。甚至有立功甚偉者,國家不惜以名器之賞。未知這些人爲何不肯相助,其中有甚原故?”

高傑微微一笑,先是不答,卻向他問道:“將軍,此事是陛下交辦的麼?”

李侔詫道:“陛下將南洋攻伐一事交與我辦,除了與大人連絡一事陛下略有交代,餘事皆令我自決。”

“果然……”高傑以略帶嘲諷的語氣答道:“我說陛下也不會如此想當然的行事。李將軍,你有所不知。當年在臺灣時,陛下剿滅宗族,敉平鄭氏叛亂時,便對這些鉅富大宗深切痛恨。南洋吳氏之富強,除了一些個國王外無有能比者,又有權勢,又有金錢土地,他還希圖什麼?嘿,難道陛下冊立他爲王不成?”

“那麼,除了行大人之策,使得當地漢人大受損失外,沒有別的辦法了?”

“正是如此。除此,別無他法。李將軍,將欲取之,必先予之。我們沒有什麼給他們的,只好以毀滅的手段來行事了。”

“可是這樣,會使陛下的仁德之名受到損失。”

“陛下什麼時候仁德了?真的仁德,可以得天下麼?”

說到這裡,高傑拍拍李侔的肩,向着嚇呆了的李侔大笑道:“我只之所以那麼害怕,還是因爲了解陛下的原故啊。”

李侔不太情願的點了點頭,目送着高傑走入暗影之中,在影影綽綽的燈火指引下,上了小船離去。

次日,漢興二年七月二十,漢使親赴荷人總督府答謝對方的盛情款待。雙方互致謝意,歡宴一番,到了下午,漢朝船隊全數開走,到了傍晚時分,已是走的一艘不剩。

在碼頭上的荷人與土人自然是滿心歡喜,看着那些面色稍有失落之色的一衆漢人,更覺得舒心暢意。吳克淳等人與他們敷衍片刻,耐不住土人們的敵意,只得一個個先告辭而去。待他們高車駟馬各自回府,都自覺了了一樁大事,總算是平安過了此劫。

“父親,漢朝使團已經走了,咱們這裡,總算又可是風平浪靜!大家都說,這真是僥倖。要是漢朝一意以武力來攻,只怕這裡兵火連結,這世外桃源的好日子,說說就沒啦。”

見父親並不爲所動,只是咪着眼呆坐不語。吳克淳知道老父時日不多,身體是一日差過一日,忙將他由窗前扶回榻上,垂着他腿笑道:“您老人家的吩咐,兒子可都是照着做的。和他們虛應付着,說什麼都好。不過想咱們動手起事,那是萬萬不成。我看那小李將軍一臉鐵青,嘿,還真是有趣的緊。”

他興致甚高,說個不停,卻看不到父親眼中的憂慮之色。半響之後,吳青源訪猛咳幾聲,向他道:“阿大,你見過張偉,你說說,他肯放過爪哇島這塊肥肉,只取了馬六甲城就走麼?”

“我看多半不會。不過,憑使團的實力,想硬幹也難。荷蘭人不多,不過他們能召集起十萬人的土人部隊。使團得不到咱們的幫助,定然不會動手。到是日後,若是大軍來攻,咱們吳家第一個上前相助,總之還是脫不了咱家的富貴榮華。”

“這話說的就對了。阿大,你做一家之主幾年,也算曆練出來了。總之一句話,多和鄉黨宗族交結,家兵也要多加訓練。這幾年不比以前,很可能會起戰端。咱們是南洋第一大族,穩穩的頭把交椅,只要咱們不亂,憑他是荷蘭人還是皇帝,都拿咱們沒法子。”

他說了這麼幾句,已覺得氣短神虛,知道自已不能勞神。因揮手將吳克淳攆將出去,心中卻只覺得很難定心。自當年見過張偉之後,眼看耳聽的都是他如何英武,渾一天下。待此時觸角伸到南洋來,顯然是不會善罷甘休。至於打下南洋後,張偉如何處置在此地盤根錯節,勢力強大到影響政權穩定的大宗族,卻是難說的很了。

“唉,要是當年這個張偉娶了芩兒,我吳家尚有何憂!可惜芩兒染了傷寒,早已離世,如若不然……他總歸要留三分情面!”

吳青源身爲吳氏宗族之長,身系維護整個吳家在南洋利益,甚至是在內地發展的重任。他卻是不知,使得張偉不娶吳芩,更使得吳家有可能破敗的,就是因其太注重家族,使得這個家族在南洋如日中天,勢力太大足以危脅皇權的原故。與張偉分封的貴族不同,宗族以血親聯繫,家人遍佈各處,聲勢相連,不顧國法,只顧血緣關係。在中國舊的政治格局下,因爲地方太大,人口太多,政府對農村很難進行有效的治理,族權便成爲彌補地方政權不足的一個補充。修橋鋪路、整治賊盜、化解恩怨,這些原本都是政府的職能,卻落在宗族手中。而與以往不同的是,張偉要建立的是一個高效和行政能力強大的政府,自然不會容忍任何一個有可能與政府對抗的勢力存在。

“儒以文亂法,俠以武犯禁。”這個春秋戰國時法家的定論,到了明末時,成了儒家以教條幹涉法制和進步,而俠的地位被宗族取代,宗族以血親犯禁。兩者是相同的保守和愚昧,互做補充,到也相得益鄣。儒家的親親和仁孝,給了宗族勢力存在以思想上的支持,而宗族的愚頑與保守,恰恰也成了儒家學說紮根的土壤。

在國內宗族因戰爭、遷徙、政府打壓等各種手段被削弱之時,海外的大家族勢力卻因無有人對付和戰爭的破壞而發展迅速,已經到了不可遏制的地步。

高傑沒有告訴李侔的是,他自來南洋後,已將此地情形一一報給張偉知道。除了沒有將說與李侔等人的打算報回之外,此地的一切情形張偉已全數知道。正是因爲如此,他纔沒有處置高傑,亦沒有交待具體的措施給李侔。只有如此,才能讓高傑告訴李侔如何做,令他心悅臣服,亦可令李侔牽制高傑,使其賣力。高傑所謂的知陛下甚深,便是因其所故。

自告別李侔等人,回到城內之後。高傑便立時動員起自已近一年來在南洋布置的種種情報和關係網絡。除了預備發動一些漢人的赤貧流氓之外,再有便是他收買的土人。以他的打算,荷人也好,土人和漢人高層也罷,對這些處於社會最下層的貧民甚少注意。這些人中漢人多半是無有宗族照顧,流落至此,是以一貧如洗;而土人則是小部落,或者乾脆就是賤民,這些人被關注的少,卻很容易收買,行事起來,更容易指揮。以他的打算,便是以漢人襲擊土人中的高官和富商,縱火行兇,無所不爲,同時又以土人大舉襲擊漢人居集之處,燒殺搶掠。兩邊在半夜時行事,混亂中荷人不及彈壓,而漢人與土人兩邊積怨甚深,如此大規模的鬧將起來,如同火星燎原,再也難以收拾。

除此之外,他又在此用金銀收買了衆多土人高官,只要事變一起,這些人必定不顧荷人彈壓,出兵攻打漢人。如此一來,兩邊戰火一起,回師的李侔便可以藉着平亂和荷人無力控制局勢之名,殺上島來。其實以此時漢軍的實力,完全可以不理會荷人如何,直接以大炮轟擊沿岸炮臺,步兵衝殺上島。藉着火炮和征戰多年漢軍的素養,那些荷人和烏和之衆的土人如何能是對手。高傑心中明白,張偉不過是要藉着此事,對當地的鉅商豪門,實行毀滅式的打擊罷了。

他在巴達維亞緊迫行事,唯一擔心之事,便是李侔等人是否能如期攻下馬六甲城。若是久攻不下,只怕還要退回此地休整,到時候新敗之餘,士氣低落,又是仰人鼻息,威望大跌,就是高傑行動起來,漢軍能有多大的助力,亦是難說的緊。回到明朝當王爺hTtp://looK_?ID=932張三丰異界遊look_?ID=862養個女兒做老婆hTtp://look_?Id=3546異世龍逍遙looK_?Id=3529異界之極品奶爸htTp://READ_?Id=3122嬌豔都市HTTP://READ_?ID=42

第37章 會晤(上)第67章 激戰(十)第47章 遼東(七)第33章 利炮(下)第70章 決戰(十一)第35章 兵制(中)第28章 保甲(上)第65章 治平(四)第70章 決戰(一)第31章 立威(中)第24章 論兵(下)第70章 決戰(十二)第72章 法度(三)第61章 伐明(三)第63章 倭亂(五)第60章 鼎革(十八)第66章 北伐(三)第56章 返臺(一)第63章 倭亂(五)第62章 江南(五)第66章 北伐(二)第49章 鎮倭(十一)第70章 決戰(二)第55章 偷襲(十一)第42章 圍城(上)第60章 鼎革(十九)第61章 伐明(一)第30章 械鬥(中)第46章 制約(中)第22章 新竹(上)第33章 利炮(下)第54章 反間(二)第60章 鼎革八第67章 激戰(四)第55章 偷襲(七)第70章 決戰(十二)第28章 保甲(上)第70章 決戰(一)第60章 鼎革(十七)第66章 北伐(五)第63章 倭亂(五)第61章 伐明(八)第61章 伐明(十一)第60章 鼎革二第60章 鼎革(十三)第73章 南洋(一)第63章 倭亂(二)第6章 結交(下)第42章 圍城(上)第62章 江南(七)第60章 鼎革七第5章 初會(下)第66章 北伐(五)第58章 呂宋(一)第39章 賄賂(下)第61章 伐明(十二)第62章 江南(六)第51章 騎射(一)第36章 崇禎(下)第57章 試探(五)第50章 和談(一)第71章 定鼎(二)第71章 定鼎(六)第62章 江南(二)第49章 鎮倭(十二)第60章 鼎革(二十七)第6章 結交(下)第19章 甘蔗(上)第49章 鎮倭(三)第8章 宴客(上)第28章 保甲(上)第49章 鎮倭(三)第49章 鎮倭(十二)第8章 宴客(下)第28章 保甲(上)第70章 決戰(十三)第70章 決戰(十二)第55章 偷襲(二)第28章 保甲(下)第46章 制約(下)第20章 會議(下)第3章 出海第57章 試探(四)第58章 呂宋(四)第4章 火拼(下)第51章 騎射(四)第70章 決戰(六)第15章 臥龍(下)第67章 激戰(三)第33章 利炮(上)第47章 遼東(七)第13章 赴閩(下)第73章 南洋(八)第61章 伐明(十)第58章 呂宋(四)第62章 江南(五)第60章 鼎革(十二)第67章 激戰(七)第61章 伐明(一)第62章 江南(二)
第37章 會晤(上)第67章 激戰(十)第47章 遼東(七)第33章 利炮(下)第70章 決戰(十一)第35章 兵制(中)第28章 保甲(上)第65章 治平(四)第70章 決戰(一)第31章 立威(中)第24章 論兵(下)第70章 決戰(十二)第72章 法度(三)第61章 伐明(三)第63章 倭亂(五)第60章 鼎革(十八)第66章 北伐(三)第56章 返臺(一)第63章 倭亂(五)第62章 江南(五)第66章 北伐(二)第49章 鎮倭(十一)第70章 決戰(二)第55章 偷襲(十一)第42章 圍城(上)第60章 鼎革(十九)第61章 伐明(一)第30章 械鬥(中)第46章 制約(中)第22章 新竹(上)第33章 利炮(下)第54章 反間(二)第60章 鼎革八第67章 激戰(四)第55章 偷襲(七)第70章 決戰(十二)第28章 保甲(上)第70章 決戰(一)第60章 鼎革(十七)第66章 北伐(五)第63章 倭亂(五)第61章 伐明(八)第61章 伐明(十一)第60章 鼎革二第60章 鼎革(十三)第73章 南洋(一)第63章 倭亂(二)第6章 結交(下)第42章 圍城(上)第62章 江南(七)第60章 鼎革七第5章 初會(下)第66章 北伐(五)第58章 呂宋(一)第39章 賄賂(下)第61章 伐明(十二)第62章 江南(六)第51章 騎射(一)第36章 崇禎(下)第57章 試探(五)第50章 和談(一)第71章 定鼎(二)第71章 定鼎(六)第62章 江南(二)第49章 鎮倭(十二)第60章 鼎革(二十七)第6章 結交(下)第19章 甘蔗(上)第49章 鎮倭(三)第8章 宴客(上)第28章 保甲(上)第49章 鎮倭(三)第49章 鎮倭(十二)第8章 宴客(下)第28章 保甲(上)第70章 決戰(十三)第70章 決戰(十二)第55章 偷襲(二)第28章 保甲(下)第46章 制約(下)第20章 會議(下)第3章 出海第57章 試探(四)第58章 呂宋(四)第4章 火拼(下)第51章 騎射(四)第70章 決戰(六)第15章 臥龍(下)第67章 激戰(三)第33章 利炮(上)第47章 遼東(七)第13章 赴閩(下)第73章 南洋(八)第61章 伐明(十)第58章 呂宋(四)第62章 江南(五)第60章 鼎革(十二)第67章 激戰(七)第61章 伐明(一)第62章 江南(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