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章 關寧(二)

他雖然聲色俱厲,說話全不客氣,各人卻是越聽越是有理。江文瑨忍不住悚然動容,翻身下馬,向他躬身一禮,抱拳道:“某等知罪了。請大人記下我們的過失,將來我自會去漢軍軍部部自請處分的。”

又道:“請教這位大人的名諱,如何稱呼?現下官居何職?”

細瞧那官兒,只見他脣紅齒白,下頜剛留出一小撮鬍子,看起來甚是年輕。卻聽他笑道:“在下姓陳名貞慧,字定生。現官居巡城御史,不過是個從六品的小官兒,當不起大人的稱呼。”

他適才說的是官話,劈里啪啦連聲說來,毫不遲滯,各人也是聽的清楚。此時輕聲慢語,款款道來,卻又是江南一帶口音甚衆,江文瑨豎着耳朵細聽,方纔明白。

因又問道:“陳老爺想必是江南人麼,口音甚重。不知春秋幾何?”

陳貞慧見各人都是下馬,聽他說話,已不復適才的驕態。心中得意,知道那一番話又是起了效果。他自幹了這巡城御史,官員百姓們自然不敢放肆,凡有違制者直接拿捕就是。只是漢軍諸將官們大多是粗人,又以勝者的心態自居,哪個肯把他這個小小巡城御史們放在眼裡?屬下的兵士們又多是漢軍出身,哪肯爲他拿捕自已的前任上司?至於明朝降軍,見了漢軍一個個嚇的手軟腳顫,更是不肯上前。他着急之餘,卻細細思量了適才的那一番言辭,只要見了漢軍將官違制,便急顏厲色說將出來,說的多了,自然也甚是熟練。漢軍諸將官中只要稍有心智者,又多半會被他這一番言辭打動,是以竟被他當成了鎮山法寶,一見到衛尉以上者,就這麼拋將出來,到也當真是屢收奇效。

“下官是江南宜興人氏,現年已是二十九歲。”

江文瑨點頭一笑,答道:“定生兄,你心思細膩,才智膽氣都是很好。想必是名門大家的後人?”

陳貞慧此時文名早就聲聞江南,見這幾個將軍絲毫不知道他的名氣,心中正微微沮喪。待聽到江文瑨的問話,卻又不免面露得色,因笑道:“不敢。寒家貧門小戶而已。家父僥倖做過明朝的吏部左侍郎,爲官清廉,也只是勉強渡日罷了。”

他的父親陳於庭乃是與高攀龍、趙南星、黃尊素齊名的東林首魁,清名遠播,聲震天下。江文瑨卻也是聽人說過,不免又恭維幾句。

張瑞原本也讚賞這陳貞慧的膽色爲人,此時聽了他又是東林黨人,心中卻是煩悶。因道:“陳老爺,咱們也依命下馬。自會去軍法部自請處分,現下咱們要進去領漢王的賜膳,這便請放行了吧?”

陳貞慧微微一笑,答道:“自然。諸位既然不會再騎馬直入宮禁,我自然該當放行。至於漢軍的內部處分,自然也不干我事。”

轉身一讓,命散手仗衛們散開,讓張瑞等人牽了馬放在午門之後,這才放心讓他們去了。待見張瑞等人走的遠了,立時便對錢武等人大加訓斥。他現下是真接主官,錢武等人被他罵的狗血淋頭,卻也不敢吱聲分辯。到也虧他是世家子弟,文人騷客,罵起人來卻也毫不遜色,精彩紛呈,只可以江文瑨去的遠了,無法得到,不然吃驚之餘,難免又要對這位錢面御史令做一番評判了。

入午門、奉天門、乾清門後,方到了那乾清大殿之外。見幾個聽令過來,自有殿內守護的衛士並雜役們上前,將他們引至偏殿,送上膳食伺候。

這幾個都是農人小子出身,那契力何必還是個蠻族武士,此時見了那些雜役閃一個個川流不息,端着御製膳具舞蹈般送將上來,又有絲竹管絃之聲次第響起。契力何必撿起一隻肥鴨大嚼,湯汗淋漓之餘,卻又忍不住開口讚道:“漢人皇帝真會享福!漢王現在是王爺殿下,已經是這麼享受,將來做了皇帝,還了得!”

張瑞與王煊、江文瑨聽了他話,一個個嘿然不語,都覺糜費太過,唯恐張偉耽圖享樂,喪了大志,那可是了不得的大事。

卻聽那隨侍在旁,以備幾人諮問的雜役頭兒開口說道:“幾位將爺,這你們可是冤了漢王了。除了咱們在宮內的雜役和衛士們各有份例,他平日也不過是令小竈熱炒幾個小菜,都是些家常的豬牛雞魚罷了。若有節日,也不過再加一兩道新奇野味,也就罷了。我曾在前明時侍候留鎮南京的內監們,那些大太監們一天的伙食花費,就抵的上漢王一年!北京城內的崇禎皇爺,那更是了不得。龍袍一天一換,一餐就得幾十頭豬牛鹿羊的呢。那光碌寺負責皇室費用,哪一年不得要幾百萬銀子?饒是這樣,還是崇禎爺省着用的哪。”

“那今日御膳又爲何如此糜費?”

那役夫一笑,回話道:“漢王上午吩咐時,正是小人應諾供奉。聽漢王言道,各位將軍都是在外吃了辛苦,剛剛回來的人。又沒有家眷在京,諸多不便。別的也就罷了,卻得讓你們先好生喝上一頓,這纔不負了各位的心。如此這般,這才制制這膳食。平日裡,哪能如此鋪張!”

各人聽他轉述張偉的話,都立時起身靜聽,待他說完,各人都是感動不已。謝過了張偉恩典之後,才又落座吃飯。只是各人心是感念,吃起來卻是斯文的多,酒也不敢多飲,唯恐一會暈頭漲腦,說不好話。

匆匆飯畢,漱洗完畢,卻聽坤寧宮的宿衛來報。張偉已離了坤寧宮內,往御園去了。那宿衛頭領因見各人已經飯畢,又命人去引了在奉天門外等候的劉國軒等人,待傳見的各人都已聚齊,這才引着衆人向御園而去。

張瑞卻是來過這後宮之內,南京宮室甚小,不比北京皇宮有景山、北海、中南海、御花園等休憩遊玩之所。那明太祖一生甚是勤政,每日批閱奏摺還批不過來,哪有什麼閒心遊玩。是以南京宮內並無御花園之類的遊玩場所。待成祖北遷,南京宮室無人翻修,這麼些年下來,雖然有留守的太監內臣看顧,卻有不少宮殿已是破落不堪。張偉因疼惜銀子,卻也只是命人打掃便是,哪肯花錢修繕?此時卻猛然間多出一個御園出來,張瑞心中詫異,忍不住向那宿衛問道:“宮裡什麼時候新建御園來着?漢王怎捨得花這個錢?”

那宿衛正在頭前領路,各人都是亦步亦趨在他身後。他原是漢軍小小果尉,此時竟指使着這麼多領兵大將,心中正是得意。聽得張瑞問話,更是想好生賣弄一番,因笑答道:“張將軍,你離南京多日,這御園一事卻是絲毫不知了。這宮殿是明太祖修建,因以紫金山爲後山,以爲風水上佳,取爲富貴山之故。卻因爲選在此地,宮室修的甚是狹窄。後宮多半的宮室,是填了當日的燕雀湖建造。雖是打入木樁,巨石鋪底,又以石灰三合土打夯,到底是地基不穩,時間久了地勢下沉。宮內一有些小雨,竟致排澇不暢,宮內積水甚深。去年漢王便是惱了,但一時錢不湊手,也只索罷了。待前一陣子漢王決意請夫人過來,一咬牙便撥了銀兩,命工匠在後宮內挖湖,修水道,以做排澇之用。這空地是原本的內監房舍拆除,四周甚是寬大,漢王因反正是挖了湖,便命人在四周建造些樓臺亭閣,花草樹木,假山魚池之類,以做平日裡與夫人來此遊樂散心之用。”

他一邊廂說着,一邊腳步不停,引領着衆人一直向前。待到了那御園之所,卻果然如他所說,一路上精緻亭臺不斷,花草樹木鬱鬱蔥蔥,甚覺清涼。各人在外頭毫無遮擋的宮室大殿被太陽曬的狠了,正熱的頭暈腦漲,待進了御園之內,卻是一陣陣涼風隨着樹木擺動而徐徐吹來,當真是清爽之至。各人都是眉開眼笑,那宿衛也是得意,引着衆人攀上一道里許長的假山,在那山上曲折行來,看着園內風光景緻,各人覺得有趣,到也不覺其慢。

待下了山來,卻又是一片竹林橫亙於前,在林內的羊腸小道上迤邐行走。當真是翠竹修篁,心胸大快。待行至竹林深處,已是清涼之極,卻又見一幢宮殿建於竹林之內,四周有水車引水至那亭上,水花四濺,看起來便是涼爽之極。

那宿衛停住腳步,向各人笑道:“漢王便在重華殿內納涼,諸位可自已入內,我便不再引路了。”

衆人也不理會,由劉國軒打頭,一個個依次入內。這重華殿看起來不大,入內卻只覺軒敞寬大,一陣陣涼風伴着水花吹將進來,竟有微微的寒意。各人待眼睛適應殿內的光線,張眼一看,卻見張偉笑咪咪坐在殿內正中,正拿眼看着衆人。當下由劉國軒帶頭,各人高聲報名,準備下跪行禮。

卻聽到張偉吩咐道:“不要行禮了,整日價跪來跪去的,也忒煩人。”

見各人還在猶疑,張偉斥道:“還不都去了外袍,坐下來納涼。讓我下去給你們讓座不成?”

這些個漢軍將軍要麼駐防各地,要麼遠征日本,自離臺後,與張偉相見的日子甚少。此時見他語笑歡然,只覺得親切之極,各人都將那謹慎事上的心思收起,一個個嘻嘻哈哈,去了外袍,坐到殿內備好的座位之上。

江文瑨與張瑞等人不同,他們不過是幾個月不曾見張偉的面。江文瑨卻是自從當日伐日取長崎後,便留在日本不曾回來。眼前諸人除了張瑞之後,已都是多年不見。是以在略掃了張偉幾眼後,又四處打量,向着何斌、施琅、張載文等人微笑示意。

張偉卻也是先注目他,見他四顧張望,點頭微笑。便也先向他笑道:“長峰,現下看你,呆氣少了許多。眸子中靈氣四溢,竟是大大的不同了。”

見江文瑨站將起來,垂手聽他說話。張偉不悅道:“諾諾,你這靈氣休要用在這上面。咱們之間說話,何曾需要如此的禮數了?這又不是在節堂或是將臺上點將宣令,不要這麼拘謹!”

江文瑨依命坐下,向他笑道:“漢王,不是我拘謹,實在是今時不同往日,您的身份地位與當日遠遠不同。難道就是稱帝之後,咱們還是如此的不知禮數不成?”

張偉原見殿內有史官在場,不免要正襟危坐,如臨大賓。此時卻是煩了,因架起二郎腿,在身上衣袍上略撣幾下,方答道:“禮數麼,都是儒生弄出來的!搞什麼君權神授啦,天人感應啦。還不都是爲了提高帝王尊嚴,防着百姓造反?龍袍越造越花哨,宮室越造越寬大,儀衛越來越威嚴。不過,自有帝王以來,這造反弒君的事,還少了不成?咱們現下不必逆衆人的意,禮儀制度依着前朝制度。你們也好生敷衍着,別讓人揪了小辮子。待到了將來,再改!”

又向江文瑨等人略問了一下日本情形,沉吟片刻,便開口說道:“卓豫川的措施很好!我這邊正想着大興土木,你們就先想着給我送便宜勞工來,這很好。至於廢天皇,禁武士持兵一事,需緩行!現下剛穩着日本的大局,諸多舉措剛剛施行,待徹底消除了日本的抵抗,然後扶持了農人町人的下層勢力,再來做這些事,牴觸的力量會小很多,想造反的人也會先想想後果!就這麼着,一會命參軍部將我的話擬好,派人送到日本去!”

他這一番思慮卻又比當日江文瑨與卓豫川的更加高明一些,江文瑨心中歎服,正欲說上幾句頌聖的套話。卻聽張偉向殿內的所有漢軍將軍沉聲言道:“召你們來,是因爲遼東的事,近來有了突變。”

張偉咬牙笑道:“這事情,說起來卻是怨我。是我小瞧了皇太極這個蠻子,想不到他三國演義看了幾次,居然學會了假死這麼一出。死諸葛嚇走活司馬,他是裝死騙過了我,又騙了關寧鎮將,還騙了崇禎皇帝等文武大臣!”

他霍然起身,盯着諸將道:“現今的情形,難阻八旗入關了!”

極品家教無賴折花武道修仙極品家丁look_?id=2龍蛇演義網遊之風流騎士

第70章 決戰(四)第35章 兵制(下)第32章 堅船第45章 設縣(中)第47章 遼東(三)第28章 保甲(上)第71章 定鼎(四)第70章 決戰(十六)第51章 騎射(四)第44章 定臺(上)第45章 設縣(中)第40章 出兵(上)第67章 激戰(二)第55章 偷襲(十一)第60章 鼎革(二十五)第69章 相峙(六)第17章 亂起(上)第8章 宴客(下)第55章 偷襲(十)第70章 決戰(三)第73章 南洋(十二)第47章 遼東(十)第54章 反間(三)第55章 偷襲(九)第71章 定鼎(三)第72章 法度(五)第67章 激戰(八)第41章 大員(下)第47章 遼東(八)第47章 遼東(二)第73章 南洋(二)第31章 立威(下)第62章 江南(一)第6章 結交(上)第67章 激戰(二)第66章 北伐(二)第57章 試探(一)第61章 伐明(八)第66章 北伐(七)第10章 赴臺(下)第1章 回到明末第67章 激戰(三)第1章 回到明末第60章 鼎革(二十八)第35章 兵制(上)第68章 滅明(二)第57章 試探(六)第59章 爪哇(一)第67章 激戰(六)第62章 江南(八)第10章 赴臺(下)第66章 北伐(七)第73章 南洋(二)第61章 伐明(十五)第70章 決戰(十三)第32章 堅船第55章 偷襲(十二)第72章 法度(五)第27章 協議(上)第70章 決戰(三)第55章 偷襲(九)第65章 治平(九)第12章 安身(上)第27章 協議(上)第55章 偷襲(四)第49章 鎮倭(四)第62章 江南(五)第48章 滅鄭(七)第13章 赴閩(下)第40章 出兵(上)第21章 招兵(上)第57章 試探(二)第17章 亂起(下)第61章 伐明(八)第34章 開礦(下)第28章 保甲(下)第59章 爪哇(七)第48章 滅鄭(八)第55章 偷襲(七)第12章 安身(上)第29章 官學(上)第48章 滅鄭(五)第28章 保甲(下)第5章 初會(下)第25章 宗族(中)第62章 江南(三)第63章 倭亂(一)第73章 南洋(六)第69章 相峙(四)第41章 大員(上)第18章 平亂(上)第67章 激戰(六)第73章 南洋(二)第25章 宗族(上)第66章 北伐(二)第62章 江南(四)第七十 間決戰七第51章 騎射(一)第24章 論兵(上)第63章 倭亂(十二)
第70章 決戰(四)第35章 兵制(下)第32章 堅船第45章 設縣(中)第47章 遼東(三)第28章 保甲(上)第71章 定鼎(四)第70章 決戰(十六)第51章 騎射(四)第44章 定臺(上)第45章 設縣(中)第40章 出兵(上)第67章 激戰(二)第55章 偷襲(十一)第60章 鼎革(二十五)第69章 相峙(六)第17章 亂起(上)第8章 宴客(下)第55章 偷襲(十)第70章 決戰(三)第73章 南洋(十二)第47章 遼東(十)第54章 反間(三)第55章 偷襲(九)第71章 定鼎(三)第72章 法度(五)第67章 激戰(八)第41章 大員(下)第47章 遼東(八)第47章 遼東(二)第73章 南洋(二)第31章 立威(下)第62章 江南(一)第6章 結交(上)第67章 激戰(二)第66章 北伐(二)第57章 試探(一)第61章 伐明(八)第66章 北伐(七)第10章 赴臺(下)第1章 回到明末第67章 激戰(三)第1章 回到明末第60章 鼎革(二十八)第35章 兵制(上)第68章 滅明(二)第57章 試探(六)第59章 爪哇(一)第67章 激戰(六)第62章 江南(八)第10章 赴臺(下)第66章 北伐(七)第73章 南洋(二)第61章 伐明(十五)第70章 決戰(十三)第32章 堅船第55章 偷襲(十二)第72章 法度(五)第27章 協議(上)第70章 決戰(三)第55章 偷襲(九)第65章 治平(九)第12章 安身(上)第27章 協議(上)第55章 偷襲(四)第49章 鎮倭(四)第62章 江南(五)第48章 滅鄭(七)第13章 赴閩(下)第40章 出兵(上)第21章 招兵(上)第57章 試探(二)第17章 亂起(下)第61章 伐明(八)第34章 開礦(下)第28章 保甲(下)第59章 爪哇(七)第48章 滅鄭(八)第55章 偷襲(七)第12章 安身(上)第29章 官學(上)第48章 滅鄭(五)第28章 保甲(下)第5章 初會(下)第25章 宗族(中)第62章 江南(三)第63章 倭亂(一)第73章 南洋(六)第69章 相峙(四)第41章 大員(上)第18章 平亂(上)第67章 激戰(六)第73章 南洋(二)第25章 宗族(上)第66章 北伐(二)第62章 江南(四)第七十 間決戰七第51章 騎射(一)第24章 論兵(上)第63章 倭亂(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