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一章

bookmark

一萬扶桑軍無一人站立着,而岸邊的遼軍騎兵僅也損失了一半。

戰損比達到一比一,這在步兵對騎兵的戰鬥中實屬少見,況且還是以一萬步兵對二萬騎兵的情況下。

江中的耶律璟已經無心再進,命令已至江中的一萬騎兵調頭返回。

而這時,已經過河的二萬餘遼軍步兵被上下聞訊而來的扶桑軍包圍。

這二萬餘士兵剛剛經過整訓,稍稍恢復了士氣,卻再次被耶律璟拋棄。

這些遼軍步兵,在得知後援已撤時,再也鼓不起勇氣拼殺。

於是,僅僅交戰了不到一刻鐘,遼軍在將領的帶領下,先扶桑軍投降了。

而扶桑軍依照慣例,在接受遼軍投降之後,迅速將遼軍士兵分割,然後屠殺,而且就在江邊屠殺。

也正是這場屠殺,在未來的日子裡,再無一個遼軍願意向扶桑軍投降,而捉到的每個扶桑軍皆被遼軍依照同樣的方式砍下腦袋。

鴨綠江水數月紅色不退,飄在江中數萬無頭屍體順江飄逝。

耶律璟的憤怒已經無人能擋,他火速傳令上京,再次招集士兵來援,而將士兵數定爲不少於二十萬人。

同時命令耶律屋質堅守淥州江北,等待援兵。

耶律璟已經將本來是救援高麗之戰,演變成了兩國生死存亡的決戰。

等豐臣仕旭在第二天趕到義州時,一切已經成了定局。豐臣仕旭心中雖然感慨,但卻沒有責備任何一個扶桑將領,他隨之令人傳令扶桑京都。令豐臣守仁發佈詔令,進行強行徵兵。凡年十三歲至四十歲以下男子,皆在徵召之列。

這時,兩國在鴨綠江兩岸的軍隊都已經打得沒有力氣,各自進行休整。

暫時進入了相持階段。

遼國不同於扶桑,在扶桑,如今已經成了豐臣家的一言堂。民衆更是因前面兩個月滅了高麗而興奮,雖然對於大舉徵兵有些牴觸,但在豐臣守仁強大的軍力震懾下。也翻不起什麼大浪。

但遼國卻不同,遼國上下本身對耶律璟的殘暴已經到了不能容忍的地步。

而此時戰爭卻是因高麗的求援而起,本不應該成爲遼國、扶桑之間國與國的決戰,如今前後兩次出兵。人數已達十九萬人。再要徵二十萬,難度可想而知,遼國上京陷入了戰還是不戰的爭論之中。

上天的安排總有它的考慮,它給了遼人強壯的體魄,也給了遼人寶貴的戰馬資源,但它限制了遼人的人口,遼太祖耶律阿保機曾經在統一北方時,見識了女真族的騎兵戰力。當時就讚歎道:“女真不滿萬,滿萬不可敵。”

這完全說明了造物主的智慧。糧食永遠是懸在這些北方遊牧民族頭上的利劍,只要人口一上升,他們的結局就是糧荒,乃止餓死。

遼國再要徵集二十萬大軍,這難度確實非常大,這二十萬數字不是人口,而是精壯,抽掉這批精壯,遼國需要十數年才能再次緩過氣來,而不需要十數年,周邊的民族就要將契丹人吞沒,其中最爲可怕的就是女真族。

耶律璟的個性決定了他的處事,在聞知朝廷中對他的命令有爭執時,率了一萬騎兵返回了上京,以血腥手段處置了一批持反對意見的官員。

於是,在強烈的鎮壓中,遼國暫時平息了內亂,正式進入了全面戰爭狀態,開始向各部落徵兵。徵兵,不同於招募,它是強制徵召,沒有一絲妥協的餘地。

……。

明國的戰備有序進行,在百里無忌的要求下,對士兵的軍糧配製進行了修改。

之前大軍駐防時的軍糧配製爲一人每天半斤細糧一斤粗糧三兩肉食。

百里無忌將大軍出戰時,改爲一人每天半斤炒米半斤薯幹三兩肉乾。

爲得是運輸和儲存方面,而明國開始動員全國各州縣製作炒米、薯幹、肉乾三物,由官府統一收購儲備。

但令百里無忌傷腦筋的是北伐路上所需要的飲水如何解決。

除了佈告天下,徵集熟悉北地綠洲的嚮導之外,百里無忌和明國衆臣想不出別的方法來。

軍糧已經全部製成乾糧,但水是流質,單是容器就已經放置不易,再長途運輸,其難度可想而知。

唯一的出路是靠人力和畜力隨軍糧運輸,但這飲用水的運輸確實比軍糧運輸難得太多。

沒有別的好辦法,也就只能這樣了,現在讓百里無忌心中略略有點後悔放棄了密、青、棣、滄四州了,要是這四州在手,就能直接運輸物資北上了,而現在卻只能通過船運。

後悔歸後悔,百里無忌也知道,如果當時不放棄,郭威也未必能痛快答應,就是答應了,可能也使郭威心中有了忌恨,這樣很可能就形成不了如今兩國融洽的關係,有失必有得,有得必有失啊。百里無忌心中嘆道。

徵集的二十萬精壯分佈在金陵府邊上的江都府和南邊的西府(杭州)兩地分別進行訓練,百里無忌召集了潭州博學府和金陵學府,這幾年間完成學業的共三千餘名兵學下武舉、戰法科學子充任新軍中隊正、校尉等中層軍官。

百里無忌希望這批學子經過這次北伐迅速成長起來,在未來能替補原有的各軍都指揮使,真正成爲明軍的棟樑。

而此時,令百里無忌頭痛的事情是,明國衆臣已經開始逼迫自己納妃。

從一開始上奏勸諫,發展到如今一起在朝會上共同跪諫。

明國朝廷中四派勢力在此問題上的一致,可以與北伐的議題相媲美。

但還是被百里無忌拒絕了,一聲“暫且擱置”,傷透了明國衆臣的心。

沒有子嗣的皇帝,縱然再英明神武,百年之後,還能留下些什麼?讓身爲明國之臣的自己又何去何從?難道還要再經歷一次樑唐晉漢周麼?

百里無忌此時心中,確也對子嗣有了些許擔憂,他明白,在這個時代,想要脫離家國天下,建立民主共和,那是癡人說夢。

民智未開,中國少不了皇帝,對於百姓來說,沒有了皇帝等於沒有了天。

第二十七章第43章 威壓第二百一十九章第一百十一章第二百六十二章第三十章第60章 南平王遺詔第二百五十七章第七十五章第72章 智將韓繼勳第45章 第一次楚漢戰爭第36章 驚如天人第43章 海鶻戰船第23章 團結軍殘部第二百章第九十八章第68章 被餡餅砸了第五十一章第七十四章第49章 將星隕滅第十章第71章 蜀軍來犯第67章 平蠻之策第二十七章第三十七章第48章 籌備軍械坊(一)第二百一十三章第22章 正式上任第一百零八章第四十五章第五十一章第一百零九章第九十三章第74章 勇士的心願第一百七十章第89章 傾銷和兌換第二百四十二章第一百五十三章第四十三章第9章 四海鹽鋪第52章 文人的憤怒第九十五章第一百五十章第一百三十一章第20章 偷聽是一種病第一百六十六章第六章第86章 醫署衛隊第八十四章第一百一十章第一百七十八章第一百零一章第二百零一章第二十四章第54章 商人逐利第30章 四巨頭的會議第二百三十章第一百九十六章第85章 巴東父老第五十二章第九十四章第4章 初見蓉兒第一百二十九章第二十四章第23章 團結軍殘部第85章 巴東父老第二百五十七章第四十四章第九章第四十三章第一百三十四章第十三章第二章第十五章第65章 五馬被殺第二百三十八章第二百三十二章第二百六十八章第六十二章第一百二十六章第83章 石敬塘的辯解第五十八章第二百六十六章第五十二章第53章 戰前軍備第二百一十八章第九十七章第一百三十七章第二百零五章第一百四十章第一百三十章第二十六章第二百零一章第二百六十七章第十一章第一百四十六章第一百六十二章第一百六十八章第58章 第一戰,伏擊戰
第二十七章第43章 威壓第二百一十九章第一百十一章第二百六十二章第三十章第60章 南平王遺詔第二百五十七章第七十五章第72章 智將韓繼勳第45章 第一次楚漢戰爭第36章 驚如天人第43章 海鶻戰船第23章 團結軍殘部第二百章第九十八章第68章 被餡餅砸了第五十一章第七十四章第49章 將星隕滅第十章第71章 蜀軍來犯第67章 平蠻之策第二十七章第三十七章第48章 籌備軍械坊(一)第二百一十三章第22章 正式上任第一百零八章第四十五章第五十一章第一百零九章第九十三章第74章 勇士的心願第一百七十章第89章 傾銷和兌換第二百四十二章第一百五十三章第四十三章第9章 四海鹽鋪第52章 文人的憤怒第九十五章第一百五十章第一百三十一章第20章 偷聽是一種病第一百六十六章第六章第86章 醫署衛隊第八十四章第一百一十章第一百七十八章第一百零一章第二百零一章第二十四章第54章 商人逐利第30章 四巨頭的會議第二百三十章第一百九十六章第85章 巴東父老第五十二章第九十四章第4章 初見蓉兒第一百二十九章第二十四章第23章 團結軍殘部第85章 巴東父老第二百五十七章第四十四章第九章第四十三章第一百三十四章第十三章第二章第十五章第65章 五馬被殺第二百三十八章第二百三十二章第二百六十八章第六十二章第一百二十六章第83章 石敬塘的辯解第五十八章第二百六十六章第五十二章第53章 戰前軍備第二百一十八章第九十七章第一百三十七章第二百零五章第一百四十章第一百三十章第二十六章第二百零一章第二百六十七章第十一章第一百四十六章第一百六十二章第一百六十八章第58章 第一戰,伏擊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