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朝歷代以來,帝國皇朝統治天下生靈的不二法門就是宣揚忠孝,忠誠於皇帝,孝順長輩。
這孝順無可非議,但忠誠皇帝則就是帶着愚民思想了。
人生而不平等。
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等等。
這些觀念做爲科舉的中心思想被強加到每一個人的腦子裡。
愚民,成了穩固帝國王朝的不二法門,再加上利用佛、道等宗教的宣揚,其實歷代以來的平民百姓,真正有自己思想的人並不多。
萬中取一有那麼幾個,不是被朝廷暴力剷除,就是被收容進朝廷的官場,淪爲實施愚民政策中的一員。
百里無忌知道段佛音所問的,並不是不解明國百姓爲何自信,而是不解百里無忌爲何讓百姓“聰明”起來。
因爲“聰明”起來的百姓,遠比“不聰明”的百姓難以統治。
這就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核心思想。
其實不但段佛音不明白,許多明國官員亦不明白,江山社稷、家國天下,唯有愚民才能千秋百載,這是恆古不變的法則。
人,如果懂得太多,就會不“安份”,不受約束,法律對於智者來說,不過就是統治者的遮羞布,僅此而已。
法律的神聖之處在於遵守,而帝國的法律制訂,出自於上位者,凌駕於法律之上的皇權,永遠不需要遵守法律,甚至可以隨時修改、踐踏法律。
百里無忌在楚國時就開始通過對科舉制度的改革。並通過對取仕的改革,往下一代學子中播下開啓民智的種子。
雖然徐世銘擅作主張地加入了效忠皇室的科目,但這不影響民智的開啓。
百里無忌知道民智開啓。將會對明國根基產生強烈的震動,因爲百姓由此會渴望更多的自主權、知情權和參與權。
開啓民智之後,朝廷將需要面對更多的質詢,從而使得凌駕於律法之上的皇權產生動搖。
這就是不利於統治的根本原因。
但百里無忌來自未來,他知道愚民的害處。
那就是會使百姓沒有國家、民族的概念,因爲愚民思想中,僅有着效忠皇權。而皇權是個變量,就象五代中,數十年間換了五個朝代。加上明國那就是六個。
百姓忠誠於皇權,誰來做皇帝就效忠於誰,這就是朝代更替的根本原因。
就象當遼國攻下開封府,擄走石重貴。晉國臣民便坦然效忠耶律德光一般。在他們心裡。只要耶律德光做了中原皇帝,那就是他們效忠的對象。
在百姓心裡,沒有國家也沒有民族,所有的外來侵略,對於他們來說,只是換了個效忠對象而已。
愚民政策可能有利於短期的統治,但從長遠來看,這無疑是動搖統治基礎的一計毒藥。
所以。百里無忌開啓民智的根本原因,在於他希望能在百姓心裡播種下國家、民族的種子。只有這樣,百姓在面對外來侵略的時候,纔會浴血反抗、不死不休。
有了這種覺悟的民族是不可戰勝的,有這樣百姓的國家,纔是千秋萬代的。
當然,這前提是皇權的虛設。
因爲,開啓了民智的百姓,是不可能永遠容忍自己頭上懸着一把“皇權之劍”的。
他們會索要的更多,無論是利益還是權力。
如果皇權不主動虛設,那麼在有一天,皇室將被民衆推翻。
百里無忌有這個覺悟,他在建立明國時,就已經有了這種準備,“明”“民”,這就包含着百里無忌所要達到的目的。
有着後世覺悟的百里無忌知道,帝國的興衰輪迴,他不希望如今強大的明國,在傳承幾代之後,再一次陷入衰敗、更換的輪迴。
而朝代的更替永遠是血腥的,百里無忌更不希望自己的後代無法得到善終。
解決這一矛盾的關鍵之處,就是皇權虛設。
將權力交出去,這一切罪惡之源的權力只要不在皇室手中,那麼就沒人會來爲難皇室。
這樣,明國將永遠存在,任何一個勢力的崛起都將成爲內戰,搶奪執政權,不再會出現有一天明朝變成“周朝”或者“陳朝”、“宋朝”這樣的現象。
所有的爭端都將控制在明國這面大旗之下。
在這種百姓懂得國家、民族概念的情況下,誰要逆天行大不諱之舉另建國家,都將被萬衆唾棄,如此,明國才能長存。
而皇室將成爲明國的精神支柱,與明國同在。
這是百里無忌前思後想,唯一能令明國真正千秋百載的方法。
可這些,百里無忌自然不能說給段佛音聽,這種超前的概念遠不是這個時代人所能接受。
正如當人還在渴望一碗稀粥,填飽肚子的時候,你和他講如何搭配飲食纔有營養,那等於對牛彈琴。
百里無忌想了想,帶着戲謔的眼神回答段佛音,道:“久聞佛音公主深諳佛法,今天朕班門弄斧,引用一句,佛曰不可說。”
段佛音聞言迅速回道:“不生生不可說,生生亦不可說,生不生亦不可說,不生不生亦不可說。生亦不可說,不生亦不可說,以有因緣故得可說。”
段佛音在佛法領悟上無疑精湛的,她甚至一刻都沒有停留地對百里無忌進行了反駁。
她的這句話中,其中“不生生”是指世俗諦上的初生出胎,“生生”是指一切凡夫,“生不生”是指世俗諦上的死亡,“不生不生”則指沒有生相的大涅盤。
這句話前半句的四項,實際上又囊括了一切法,從生到死,從衆凡夫,到大涅盤,無論是世俗諦,還是真實義,統統不可說。
凡夫境既可說又不可說,涅盤境既不可說又可說,這纔是正確的看法。
但如果碰到適當的機緣,或要教化羣蒙,或要遠播佛法,則一切皆可說了。
她的意思自然是,遇見她的提問,便是適當的機緣了。
百里無忌本是戲謔地隨口一說,卻被段佛音瞬間堵了回來,百里無忌挖空腦子地思索了一番,將從前在齊已僧門下學過的佛經過濾了一遍,才尋到一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