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69章 創辦銀行與發行紙幣(3)

創辦銀行和發行紙幣的任務,很快開始落實了,朝廷發出了聖旨,朝廷由尚書令、內閣首輔朱審烜,中書令、內閣次輔楊嗣昌統領,戶部尚書蘇天浩具體負責統一發行紙幣的事宜,戶部右侍郎宋思軍具體負責創辦銀行的事宜,朝廷也做出來了決定,在東城的緊靠着光祿寺原大明所屬的東廠,改爲京城銀行總部所在地,發行紙幣的機構,設立在武英殿裡面。

相關的要求,蘇天成也詳細說了,特別是對紙幣的要求,必須是不能夠被輕易模仿的,必須要有朝廷特有的印跡,而且還要能夠壓出來暗花,這種技能,兵工廠裡面的少數幾個工匠,是能夠掌握這項技術的。

大晉朝廷的百姓還是非常淳樸的,商賈也沒有到那麼奸詐的地步,但蘇天成可不敢保證,隨着商貿的發展,人們的思想會慢慢出現變化,許許多多負面的事情,都會逐步顯現出來,所以說,加大教育的力度,讓人們按照儒家思想的要求來辦事情,官府也在這方面下功夫,恐怕纔是最好的辦法。

統一發行紙幣的任務,可以由各級的官府直接來辦理,而且這也是階段性的事宜,一旦真正的讓紙幣在市面上流通了,絕大部分的事情,就都轉到銀行裡面去做了,但創辦銀行的事宜,官府是沒有辦法承辦下來的,要知道朝廷的要求是不一般的,所有的府州縣都必須要創辦銀行,只是規模的大小不一樣,譬如說京城和南京這樣的地方,至少需要辦兩家的銀行,至於說有些規模很小的縣,有銀行這樣的機構就可以了。

有關銀行運作的諸多細則。蘇天成是親自審定的,隨着討論的深入,朱審烜、楊嗣昌、範景文、蘇天浩和宋思軍等人,幾乎都要成爲專家了,每一條的細則,都是經過了反覆的討論和激烈的爭論的。

各地的巡撫更是高度重視創辦銀行與統一發行紙幣的事宜。

蘇天成在皇極殿的講話。被製成了聖旨,明發各府州縣。

也就是在這個時候,省一級的相關機構,也在進行着變革,原來的布政使司撤銷了,職能歸於巡撫衙門,提刑按察使司保留了下來,職能得到了進一步的加強,都指揮使司也撤銷了。軍隊由朝廷統一指揮,相關治安方面的職能,劃歸巡撫衙門直接負責。

經過了這樣的變革,巡撫衙門的職能異常的清晰,直接負責國計民生的所有事宜,除開司法這一塊不能夠直接干涉。

此外,每個省增加了都察院的分支機構,直接歸都察院領導。地方巡撫不得干預,分支機構的主要責任。就是監督官府是否正確履職,直接清查官吏的不法行爲。

銀行是否能夠一炮打響的關鍵,還是在於諸多的士大夫和商賈。

老百姓是沒有那麼多銀子的,就算是有少量的銀子,也是小心翼翼的存在家裡,肯定是不會輕易拿進銀行去存着的。因爲他們不放心,只有在紙幣完全在市面上流通,黃金白銀基本退出來之後,恐怕老百姓纔會將白銀存進銀行裡面。再說了,黃金白銀作爲交易的貨物。一樣是有着重大作用的,同樣能夠在市面上流通。

另外一個關鍵,就是銀行裡面辦事的人員。

有關銀行的辦事人員,如何確定身份的事宜,也產生了很大的爭議,除開蘇天成,所有人都認爲,銀行必須要確立品秩,所有人都是朝廷的官吏,這就好比是每個府州縣的府庫,不管是存放黃金白銀,還是存放糧食的地方,都是官吏直接負責的。

蘇天成清楚,官辦的銀行,纔有生存之道,特別是在創辦的初期,所以在這個問題上面,他讓步了,而且銀行的行長直接有戶部右侍郎兼任,各地的銀行,也必須是官員直接兼任銀行的行長,必須是朝廷的正式官員。

作爲主要負責的宋思軍,考慮的更加的仔細,也是最爲忙碌的人,不僅僅是銀行的人選問題,包括銀行創辦起來之後,必須要能夠儲存足夠的黃金白銀,這樣銀行才能夠真正的支撐下去,也才能夠起到穩定大局的作用。

對於皇上的有些觀點,宋思軍雖然是堅持自身的看法,但也是必須要遵從皇上做出來的決定的,譬如說將銀行的職責與統一發行貨幣徹底的捆綁起來,經過了仔細的思考之後,宋思軍舉得這的確是有道理的,若是不能夠將兩者徹底的捆綁起來,估計銀行的創辦和統一紙幣的事情,都會遇見很大的困難。

至於說皇上提議銀行不要進入到官府機構之中,着對面宋思軍是堅決不同意的,甚至於朱審烜等人一道,在乾清宮與皇上發生了激烈的爭執,一直都是從事商貿交易和管理的宋思軍很清楚,銀行必須要有官府的外衣,儘管說所從事的近乎於商貿活動,但失去了官府的直接支持,很多事情不好辦理,也更加的不好管理。

作爲這個時代的人,宋思軍在商賈之中,是異常的出類拔萃了,但在認識方面也是存在侷限的,加之如今官本位的思想是非常嚴重的,譬如宋思軍這等的身份,沒有經過科舉考試,但卻成爲了大晉朝廷正三品的戶部右侍郎,若是在大明朝廷,根本就不可能發生這樣的事情,就算是堆出來銀子買到了一個低品秩的官帽子,也是被人看不起的。所以在宋思軍的內心,有着感恩的思想,做任何的事情,都是要拼命的,都是要做到最好的,儘管說宋思軍本人的能力,得到了朝廷上下官吏的一致認可。

發行紙幣與創辦銀行是否能夠成功,很大的程度上面,得益於士紳富戶與商賈的支持,朝中的官吏是不用說的,必須要帶頭,一旦朝廷開始統一發行紙幣了,朝中官吏領取的俸祿,就全部都是紙幣了,而且官吏家中的黃金白銀,還要存進銀行裡面去。

朝中的官吏開始使用紙幣,這能夠以最快的速度推開紙幣的發行,一旦老百姓看見官員老爺都在使用紙幣了,他們一樣會跟着用,至於那些商賈,嗅覺最是敏銳,而且商賈也實實在在能夠從使用紙幣之中,感覺到莫大的方便。 wωω тт κan ¢〇

從這個層面來比較,難度稍微大一些的恐怕是創辦銀行的事情。

說一千道一萬,銀行必須要用人將黃金白銀存進去,而後纔是將紙幣存進去,如此銀行纔有可能開展全面的存貸義務,賺取中間的差價,早起的銀行主要也就是發揮這方面的作用,至於說銀行做大做強之後,發揮出來舉足輕重的作用,那是今後考慮的事情了。

故而宋思軍是必須要考慮這等問題的。

這也是宋思軍的優勢,這麼多年過去了,幾十年的商貿生涯,包括後來管轄諸多的商貿,宋思軍有着非常廣泛的人脈,在商賈之中是有着不一般的影響的,這次出任了朝廷戶部右侍郎之後,在商賈之中更是有着不一般的威望了,加之宋思軍做事情靈活,兼顧到商賈的利益,與衆人的關係都是處理的很好的,這一次創辦銀行,宋思軍當然需要爭取到商賈的支持。

幾個最大的商賈,早就表態了,因爲宋思軍和他們一起商議了銀行創辦的原因和諸多的細節,要知道在大明朝的時候,商賈是沒有多大地位的,除非是官商結合,擁有了士大夫和讀書人的身份,但這樣的商賈畢竟不是很多,而且士紳富戶重點還是以經營土地賺錢的,故而幾個大商賈是積極的支持,明確表示了,一旦銀行成立了,他們肯定將所有的黃金白銀存入到銀行裡面去的。

宣傳和動員就在這等的氛圍之中展開了,商賈之間的互相宣傳,以及宋思軍想辦法制作出來的一些小本子,宣傳銀行的作用,在商賈之中廣爲流傳。

因爲朝廷鼓勵發展商貿,故而各地的商貿以很快的速度發展,這個過程之中,缺銀子的事情比比皆是,特別是在擴大作坊的過程之中,很多的商賈都不得不私下裡借銀子,有關銀行職能作用的宣傳,商賈是最能夠理解的,也是最支持的。

用現代人的思維來看,銀行還有一個職能,那就是將普通人的錢,拿來給有錢人賺更多的錢,這是一種必然的規律,因爲有錢人拿去做生意了,創造財富了,能夠推動社會的發展,錢若是不使用,也就不能夠產生任何的效益。

宋思軍的這一手,得到了很好的效果,絕大部分的商賈都是支持創辦銀行的,也是翹首期盼的。

最後需要考慮的就是銀行的人員問題了,府州縣都有銀行了,需要大量的人手,朱審烜等人保守計算了,至少需要五千到八千人左右,而且這麼多人之中,按照官吏的區分,其中一半是官員,一半是吏員,對於人手本來就不足的朝廷來說,有些捉襟見肘了。

最終的變通辦法是,府州縣衙門抽調原來從事戶科事宜的官吏,進入到銀行裡面去,朝廷也從京城抽調一部分的官吏,至於說這其中的人員缺口,從大明朝廷原來的官吏之中徵召,此外下半年的科舉考試,也需要錄取不少的讀書人,進入到朝廷做事情。(未完待續。。)

第1253章 順利的談判第159章 剿匪(1)第650章 恨鐵不成鋼(1)第794章 邀請函第1133章 目不忍睹(2)第248章 協調會(2)第607章 朝野震動第1062章 遼東決戰(4)第785章 恩威並施第187章 糧食是根本第828章 首戰告捷(1)第879章 對決(1)第465章 保衛昌平第264章 孫承宗出山第1255章 史可法的選擇第433章 你該注意一下第1053章 張鳳翼的選擇第408章 疏通黃河第975章 福建印象第685章 朝廷的焦躁第975章 福建印象第1029章 救贖第881章 對決(3)第126章 眼藥水第956章 草原之殤2第361章 準備事宜第1194章 千鈞一髮第604章 血戰夔州府城(8)第135章 你看着辦第943章 九死一生(1)第248章 協調會(2)第465章 保衛昌平第1106章 自作孽(2)第354章 初見洪承疇第947章 原形畢露第930章 果斷決策第1042章 新的情況第361章 準備事宜第1227章 天津決戰(6)第143章 心狠手辣做大事(3)第1123章 內心冰涼第527章 草原新秩序第850章 黑山之殤第1221章 新的對峙第341章 血色殘陽(6)第682章 屠城第977章 收復臺灣(2)第641章 朝廷的渴望第1184章 行動(1)第2章 破局第461章 火炮和燧發槍的巨大威力第68章 落地第401章 張溥的建議第35章 蠢笨如豬第1147章 各懷心思第418章 造勢第1036章 表面的統一(1)第1007章 棋逢對手(2)第462章 穆斯林式的葬禮第595章 羅汝才的打算第770章 防備水鬼第203章 必須聽我的第801章 唐海泰的機會第1219章 滄州血戰(13)第1043章 高瞻遠矚第456章 鐵血江寧營(2)第468章 不能夠饒恕第1126章 新的起點第563章 不一般的囑託第1140章 機會來臨第244章 專訪貧困戶第512章 運動的定義(1)第398章 燧發槍第929章 京城的消息第699章 確定目標第908章 皇太極的誓言(3)第544章 裁撤前夕第953章 進攻的前奏第82章 蘇天成的軍事主張第1192章 稱帝(4)第1243章 仁者無敵第677章 有關漢人的安置第787章 朱由檢的態度第1220章 滄州血戰(14)第925章 各有計劃第224章 朝廷的反應第662章 皇太極的身體第471章 不甘心的朱由菘第254章 對峙的開始第1190章 稱帝(2)第763章 開埠的時間(3)第993章 整合(1)第1148章 必然的陣痛第1013章 誤判?(2)第219章 不敢忘卻第71章 鹿鳴宴第79章 回家之後第1062章 遼東決戰(4)第645章 部署第545章 核心所在
第1253章 順利的談判第159章 剿匪(1)第650章 恨鐵不成鋼(1)第794章 邀請函第1133章 目不忍睹(2)第248章 協調會(2)第607章 朝野震動第1062章 遼東決戰(4)第785章 恩威並施第187章 糧食是根本第828章 首戰告捷(1)第879章 對決(1)第465章 保衛昌平第264章 孫承宗出山第1255章 史可法的選擇第433章 你該注意一下第1053章 張鳳翼的選擇第408章 疏通黃河第975章 福建印象第685章 朝廷的焦躁第975章 福建印象第1029章 救贖第881章 對決(3)第126章 眼藥水第956章 草原之殤2第361章 準備事宜第1194章 千鈞一髮第604章 血戰夔州府城(8)第135章 你看着辦第943章 九死一生(1)第248章 協調會(2)第465章 保衛昌平第1106章 自作孽(2)第354章 初見洪承疇第947章 原形畢露第930章 果斷決策第1042章 新的情況第361章 準備事宜第1227章 天津決戰(6)第143章 心狠手辣做大事(3)第1123章 內心冰涼第527章 草原新秩序第850章 黑山之殤第1221章 新的對峙第341章 血色殘陽(6)第682章 屠城第977章 收復臺灣(2)第641章 朝廷的渴望第1184章 行動(1)第2章 破局第461章 火炮和燧發槍的巨大威力第68章 落地第401章 張溥的建議第35章 蠢笨如豬第1147章 各懷心思第418章 造勢第1036章 表面的統一(1)第1007章 棋逢對手(2)第462章 穆斯林式的葬禮第595章 羅汝才的打算第770章 防備水鬼第203章 必須聽我的第801章 唐海泰的機會第1219章 滄州血戰(13)第1043章 高瞻遠矚第456章 鐵血江寧營(2)第468章 不能夠饒恕第1126章 新的起點第563章 不一般的囑託第1140章 機會來臨第244章 專訪貧困戶第512章 運動的定義(1)第398章 燧發槍第929章 京城的消息第699章 確定目標第908章 皇太極的誓言(3)第544章 裁撤前夕第953章 進攻的前奏第82章 蘇天成的軍事主張第1192章 稱帝(4)第1243章 仁者無敵第677章 有關漢人的安置第787章 朱由檢的態度第1220章 滄州血戰(14)第925章 各有計劃第224章 朝廷的反應第662章 皇太極的身體第471章 不甘心的朱由菘第254章 對峙的開始第1190章 稱帝(2)第763章 開埠的時間(3)第993章 整合(1)第1148章 必然的陣痛第1013章 誤判?(2)第219章 不敢忘卻第71章 鹿鳴宴第79章 回家之後第1062章 遼東決戰(4)第645章 部署第545章 核心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