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西出鎩羽_二 關西有大都

二 關西有大都

仲夏,蘇秦終於到咸陽了。

夕陽下的咸陽城郭,分外壯麗動人,背靠莽莽蒼蒼的北阪,南面滾滾滔滔的渭水,一道白色石橋披着金紅色的霞光橫亙水面,恰似長虹臥波,旌旗招展的巍峨城樓,與青蒼蒼的南山遙遙相望,氣勢分外宏大。蘇秦駐車觀望良久,一時大爲感慨——人言金城湯池,天下非咸陽莫屬也。

駕車上得長橋,卻見橋面兩道粗大的黑線劃開了路面,車馬居中,行人兩側,井然有序地在各自道中流向城內。放眼看去,十里城牆的垛口上掛滿了風燈,暮黑點亮,宛如一條燈火長龍,照得城下一片通明,儼然一座不夜城。但最令蘇秦驚訝的,是咸陽城門沒有吊橋,渭水大橋直通垂柳掩映的寬闊官道而直抵城門。城門下也沒有守軍,而只有兩排帶劍門吏在接應公事車馬。尋常行人無須盤查,徑自入城,在戰國之世,直是匪夷所思。

進得城中,正是華燈初上。但見寬闊的街道兩邊,每隔十數步一棵大樹,濃陰夾道,清爽異常。所有的官署、民居、店鋪,都隱在樹後的石板道上,街中車馬通暢無阻。但最令蘇秦感到意外的,還是咸陽的整潔乾淨——車馬轔轔,滿街不見馬糞牛屎。炊煙裊裊,道邊無一攤棄灰堆積。偌大都市,瀰漫出的草木清新之氣,令人心氣大爽。

在中原士子眼裡,而今天下大都,莫如大梁、臨淄、安邑、洛陽四大城。洛陽不必說,大則大矣,其衰老破舊與蕭條凋敝早已不堪爲人道了。安邑乃魏國舊都,繁華錦繡有之,然則終是要塞擴展,其格局狹小重疊,卻是任誰也不敢恭維。大梁新都,王城鋪排得極有氣勢,其繁華商市堪稱天下第一,但街市混亂,常見雜物草灰隨處堆積,腳下亦常遇馬糞牛屎,大是令人尷尬。臨淄鵲起數十年,齊市已經號稱“天下第一大市”,其市面之繁華擁擠,曾令蘇秦驚歎不已。他遊齊歸來曾對老師說:齊市之人海可“聯袂成幃,揮汗如雨”。老師被蘇秦的繪聲繪色引得大笑不止。但是,臨淄除了稷下學宮與王城有樹林掩映頗爲肅穆外,街市卻是狹窄彎曲,全無樹木,花草更是極少;冬春兩季,光禿禿的街巷常有風沙大作;夏秋暑日,烈日暴曬下難覓一處遮陰,雖時有海風,也教人燠熱難耐。

相比之下,咸陽簡直是無可挑剔。地處形勝,氣候宜人,肅穆整潔,繁華有致,一派大國氣象。山東士子都說秦人愚昧骯髒,睡火炕薰得大牙焦黃,髒衣服上蝨子亂竄,街道上牛屎遍地。臨行時,大嫂還特意給蘇秦塞了一包草藥末,笑着叮嚀他:與秦人見面時,藥末要撒在領袖上,防備秦人的蝨子滿身爬過來。可置身咸陽街市,行人整潔,街巷乾淨,比山東六國的大都會清新多了。剎那之間,蘇秦實實在在感覺到了這個西部戰國的天翻地覆,彷彿看到了一座大山正在大海中蒸騰鼓涌,正崛起於萬里狂濤。

“先生,住店麼?街邊不能停車。”

蘇秦回頭,見一箇中年女子站在身後,長髮黑衣,滿臉笑意盈盈。

蘇秦恍然拱手:“敢問大姐,這是何街?距宮城多遠?”

“長陽街。端走到頭,東拐一箭,便是宮城,近得很。”女人比劃笑答。

“如此,我住在你店了。”蘇秦爽快答應。

“小店榮幸。先生站開,我來趕車。”女人從蘇秦手裡接過馬繮,熟練地“籲”了一聲,將馬繮一抖,軺車左靠,拐向了大樹後人行道的一座木門。女人一個清脆的響鞭,兩扇木門咯吱拉開,軺車輕快地駛了進去。女人返身出來笑道:“先生請從這廂進店。車上行裝自有人送到房內,不用操心。”一邊說,一邊領着蘇秦走到客棧正門。

蘇秦方纔在端詳街市,沒有看到這家客棧,及近打量,見客棧門前風燈上大字分明——櫟陽客寓。街燈照耀下,可見三開間大門敞開,迎面一道影壁卻遮住了門外視線。門口肅立着兩個黑衣僕人,恭敬地向客人一躬。

蘇秦恍然道:“這是櫟陽老秦人開的客棧?”

女子笑吟吟道:“先生有眼力。這客棧正是櫟陽老店,與國府一道遷過來的。”

蘇秦點頭笑道:“如此門面的客棧,在大梁、臨淄也不爲寒酸。”

女子淡淡一笑:“秦人老實,不重門面。先生且請進去,看實受的。”

繞過影壁,便是一個大庭院,兩排垂柳,一片竹林,夾着幾個石案石礅,很是簡樸幽靜。從竹林邊的鵝卵石小道穿過,迎面兩扇沒有門扇的青石大門,門口風燈高懸,每座門口都端端正正站着兩個少女。左首風燈上大書“無憂園”,右首風燈上大書“天樂堂”。

蘇秦止步笑問:“這無憂、天樂,是何講究?”

女子笑答:“無憂園是客官居所,高枕無憂嘛。天樂堂是飲宴進食處。哪個夫子說的?民以食爲天嘛。”

蘇秦不禁大笑讚歎:“好!盡有出典,難得!此等格局,在中原與國府驛館不相上下。在咸陽,定然是首屈一指了?”

女子咯咯咯笑個不停:“先生謬獎,我這客棧連第十位都排不到,敢首屈一指?”

“噢?第一誰家啊?”蘇秦不禁大爲驚訝。

女子道:“自然是渭風古寓了。魏國白氏在櫟陽的老店,搬來咸陽,讓秦人買了過來。一日十金,先生若想住,我領你過去。”

“一日十金?”蘇秦內心驚疑,嘴上卻笑道,“秦人做商來得奇,給別家送客人?”

“量體裁衣,唯願客官滿意了。”女子明朗笑道,“渭風古寓多住商賈,我這櫟陽客寓多住士子。我看先生軺車清貴古雅,定是遊學士子初來咸陽,不然,不敢相請呢。”

蘇秦看着朦朧燈影裡的這個商賈女子,對她的精明大起好感,拱手道:“多承夫人指點,我就住在這裡了,只是日期不能確定。”

“喲,甚個夫人,不敢當,還是叫我大姐好。”女人親切的口吻像家人親朋一般,“要甚定期?出得遠門,由事不由人。先生請。”

進得無憂園裡,蘇秦又一次感到了一種新穎別緻。中原大城的一流客棧,尋常都是廳房連綿,修葺得富麗堂皇,根本不可能有空地山水。這裡卻是大大的一片庭院,樹林草地中掩映着一幢幢房屋,夜晚看來,燈光點點,人聲隱隱,好似一片幽靜的河谷。恍惚間,蘇秦好像回到了洛陽郊野的蘇氏別莊,倍感親切。女子將他領到了一座竹林環繞的房屋前,蘇秦藉着屋前風燈,看見門廳正中大書三字“修節居”,不禁大爲讚歎:“修節明志,好個居處。”

女子看蘇秦高興,嫣然一笑道:“春上住得一個先生,他取的名字。”

“噢?此人高姓大名?”

“名字很怪,好像是……對了,犀牛?不對,犀——首。”

“犀首?”蘇秦頗爲驚訝,“姓公孫?魏國人?”

女子歉意地搖搖頭:“我再想想。”

蘇秦笑了:“不用,你想不起來,他沒說過。”說着進了門廳。女子靈巧地繞到了前邊高聲道:“鯨三

,接客官了。”話音落點,一個樸實整潔的少年挑着風燈從屋內走出,向蘇秦一個大躬道:“鯨三侍奉先生。請。”女子利落吩咐道:“你且侍奉先生入住。我去教人送先生行李過來。”待少年答應一聲,女子又向蘇秦一笑,“先生好生安頓,我先去了。”一溜碎步搖曳而去。

這座獨立的房子三間兩進,頗爲寬敞。中間過廳分開,形成兩個居住區間。少年將蘇秦領到東首區間打開門,畢恭畢敬道:“先生看看中意否?不中意可換房。”蘇秦原沒打算換房,然少年一說之下,倒也想看看這犀首住過的“修節居”究竟如何?擡眼打量,只見進門一間大客廳,紅氈鋪地,陳設整潔。最令人滿意的是東面牆上開了兩面大窗,窗櫺用白細布繃釘得極爲平整,白日一定敞亮非常。客廳東南角有一道黑色木屏,繞進去是一間精緻的小書房。兩面都是烏木書架,很是高大堅固。長大的書案上除了常備的筆墨硯,還有刻刀與一箱單片竹簡。繞過屋角木屏,便是寢室。中間一張極大的臥榻上吊着一頂本色麻紗帳幔,四周牆壁用白土刷得平整瓷實,更顯屋中潔白明亮纖塵不染。

“噢?爲何只有寢室做成白牆?”蘇秦問。

“回先生,寢室圖靜,沒有窗戶,白牆有亮色。”少年恭敬回答。

蘇秦點頭,暗自佩服主人的細心周全,正要舉步走出,少年卻道:“先生,還有一進。”

“還有一進?”蘇秦不禁困惑,天下客棧住房,最華貴的也就是廳堂、書房、寢室,所不同者大小文野而已,這裡竟還有一進,能做何用?再說,滿牆潔白,也沒有門,如何能還有一進?該不是少年懵懂,誤將後院也當做一進了。蘇秦疑惑間,少年一推屋角,白牆竟自動開了一道小門。少年站在門口恭敬道:“先生,裡邊是沐浴室與茅廁間,爲防水汽進入寢室,這裡裝了一道假牆,一推即開,方便呢。”

“茅廁間?!”蘇秦更是驚訝,茅廁間哪有安在房內之理?看來,秦人的蠻荒習俗還是沒有盡掃。剎那之間,彷彿恍然窺見了野狐尾巴,蘇秦幾乎啞然失笑。想了想,還是進去看看再說,不能忍受就立即搬走。進得屋內,卻見很是敞亮,幾乎有兩個書房大,三面牆上均有大窗,卻裝得很高。房中微風習習,絲毫沒有尋常茅廁間的刺鼻異味兒,想來白天也一定敞亮乾爽。

“窗戶如此之高,卻是爲何?”蘇秦仰視問道。

“先生……”少年憨厚地笑着,有點兒窘迫。

蘇秦恍然大笑:“啊,沐浴如廁,自要高窗。小哥見笑了。”

“不敢。”少年恢復了恭敬神態,“先生,這廂是沐浴室,我每晚會送熱水來。”

屋中用黑色石板隔成了兩部分。進門大半間是沐浴室,牆壁地面全部用黑色石板砌鋪,中間一個箍着兩道鐵圈的碩大木盆,木盆中還有一條橫搭的木板與一隻長柄木瓢。蘇秦一看即知,這是製作極爲講究的大梁浴盆。如此看來,另外小半就是廁間了。蘇秦小心翼翼地繞過高於人頭的石板,眼前豁然一亮——原來,牆上掛着一盞晝夜明亮的大大的風燈。地面是明亮如銅鏡般的黑色石板,牆面卻是木板到頂;靠外牆一面,立着一個一尺多高的方形石甕,甕中滿當當清水;甕旁一方小小石案,案上木盤中一摞摺疊好的柔軟布頭;石甕石案旁邊的地面上扣着一個鼓面大小的凸形“木板”。除此而外,別無長物,只能聽見隱隱約約的水流聲。

“這?是茅廁間?”蘇秦有些茫然,如此乾淨整潔的屋子,卻到何處如廁?

“先生請看——”少年俯身將凸板揭開,隱約的水聲立即清晰可聞,“這裡是如廁處,完後蓋上即可。”少年又指着石甕石案,“這裡清洗,這些軟布頭用來擦拭。”

蘇秦俯身盯着如廁處,只見黝黑中水波閃亮,怔怔問:“這水何處來?竟無惡臭?”

“回先生,這是咸陽建城時引入的渭水。陶管埋在地下,流經宮城、官署、官市、作坊與大店的地下,流出城外便引入農田,不再回流渭水。水流從高往低,很大很急,任何穢物都積存不住,沒有腐臭氣息。”少年一如既往地恭敬。

蘇秦聽得愣怔半日,慨然一嘆:“好!住這裡,很中意了。”

少年高興了:“多謝先生。送飯來?還是到天樂堂自用?”

“我自去天樂堂,看看秦風。”蘇秦笑了。

“如此我去挑擔熱水,先生沐浴後再去不遲,夜市熱鬧。”少年輕快地出去了。

犀首好動,用過晚飯左右無事,換了一身布衣出得上卿府,向咸陽街市漫步而來。

咸陽夜市頗爲特異,與中原大城不同,街市冷清如常,而客寓酒店熱鬧非凡。這是因爲秦人勤奮儉樸,加之法令限酒,一到夜間,除了確實需要購物者匆匆上街外,大多庶民工匠都是早早安歇,預備黎明即起操持百業。但是,秦國對外國客商與入咸陽辦事的本國外地人卻不限酒。所以,每逢入夜華燈初上,外國客商、遊學士子、外地遊人客商及來咸陽辦理公務的吏員等,便聚在了各個酒店客寓,盡情地飲酒交遊。

犀首出來,是想找個酒肆小酌一番,消消胸中塊壘。

午間晉見秦公後,他已經明確無誤地知道了秦國不會採用他的“霸統”方略,心反而定了下來。從加冠之年,他開始周遊列國,先後在大小十三個諸侯國做過官,最長的在楚國三年多,最短的在宋國大約只有半年。辭官的原因雖各不相同,但最主要的起因,還是官高無事的尷尬。他精明過人,又加辦事認真,總能在極短的時間內毫不費力地將管轄事務處置得精當無誤,同僚們總是對他讚不絕口,國君也總是時常褒獎,誰與他都一團和氣,議爵時也都衆口一詞地薦舉他,人望口碑一片蒸騰。然則,奇怪的是,無論他的爵位多高,卻怎麼也掌不了實權,做的盡是些少傅、太傅、少師、太師、太史丞、太廟令之類的“望職”。誰都知道,他的長處在兵家在權謀在治國治民,可上將軍、丞相、上大夫、令尹、大司土一類的實權重職,偏是輪不到他,結果總是不堪無聊,掛冠辭國。

這次入秦,是犀首最爲認真的一次謀劃。可是,秦公當場拜他做上卿時,他心中卻不自覺地咯噔了一下,一種不祥之感立即在心頭隱約瀰漫。上卿一職,在春秋時期頗爲顯赫,像晉國的上卿趙盾,本身就是相國(丞相)。但在戰國之世,權力結構相對穩定也相對簡化,國君、丞相、上將軍三權鼎立治國,上卿早已經變成了虛職。秦國素與中原隔膜,官職名號與中原大不相同,一是庶長治國(大庶長、左庶長、右庶長),大夫輔助(上大夫、中大夫、下大夫);二是沒有虛職,太師、太傅、上卿等統統沒有。自從秦孝公與商鞅變法,秦國的官制纔開始向中原靠攏,逐漸推行了“君——相——將”三權共治,官員設置的怪誕名稱也漸漸淡出。對於秦國的這些歷史沿革,犀首很是清楚。而今,秦公陡然封自己一個例無執掌的“上卿”,顯然是靈機所動當場周旋而已。及至秦公擱置“霸統”,訴說困境,犀首

已經明白,自己若要在秦國長居任官,前景依舊是高爵無事。

時也?命也?驀然之間,犀首生出了一種濃厚的天命感——一個立志掌權任事的策士,卻無論如何不能擺脫無聊的富貴,豈非造化弄人?一番思忖,犀首笑了。他想起了孔老夫子周遊列國不得志時的自嘲:“飽食終日,無所用心,不若博弈乎?”孔夫子不失樂天知命的豁達,求官不成便下棋、編《詩》、揣摩《周易》、教導弟子,倒也忙得不亦樂乎。可自己呢,如何了此一生?

“先生!你還記得小店?”一聲清脆驚喜的問話,一個長裙女子當道一躬。

漫步之間,犀首不自覺地來到了住過的櫟陽客寓前,竟又遇上了熱情可人的女店主,他恍然大笑:“好好好,正要舊地重遊,痛飲一番。”

“剛剛進得一車安邑烈酒,先生請。”女人高興極了。

櫟陽客寓的天樂堂,實際上是間很講究的食店。大廳呈東西長方形,南北兩面沒有牆而只有紅色圓柱,形成兩道寬敞的柱廊;靠南一面臨着庭院大池,碧波粼粼;靠北一面臨着一片竹林,婆娑搖曳;木屏將很大的廳堂分割成了若干個幽靜的座間,每間座案或兩三張或五六張不等,但卻都恰到好處地臨竹臨水,各擅勝場;晚來柱廊上掛滿紅燈,每個座間外面還各有兩盞寫着名號的銅人風燈,明亮璀璨,整潔高雅;大部分座間都有客人,談笑聲隱約相聞,絲毫不顯得喧鬧嘈雜。

犀首對這裡很熟,信步而來,走到臨池的一間:“好,還是這‘羨魚亭’。”

女子一路跟來,笑道:“這名字是先生取的,先生準到這裡。翠子,侍奉先生。”

一個女侍飄然而來,蹲身一禮笑問:“先生,老三式不變麼?”

犀首不禁大笑:“然也!安邑老酒、櫟陽肥羊、秦地苦菜。”

“這名號取得不好。”一個冷冷的聲音從角落傳來。

“噢?”犀首驚訝打量,才發現座間還有一人,坐在靠近木屏的案前,紅衣散發,自斟自飲,頗爲悠閒。

“喲,是先生!”女店主驚喜地笑了,“先生,這位先生今日住進,就在修節居。先生,這位先生就是原先那位先生,兩位先生……”

犀首沒有理會女店主的繞口辭,盯住紅衣人淡淡道:“足下之意,當取何名?”

“結網亭。”紅衣人淡淡回答。

“結網?”犀首心念一閃,肅然拱手,“先生何意?”

“臨淵羨魚,何如退而結網。”紅衣人也拱手一禮。

“好!臨淵羨魚,何如退而結網。先生高我一層。”

女店主看這兩位開始都大有傲氣,驟然之間又禮敬有加,左右相顧恍然笑道:“喲!兩位先生都喜歡打魚,沒說的,明日我出小船,渭水灣,一網打十幾斤魚!”

一語未畢,犀首與紅衣人同聲大笑。笑得女店主也高興起來:“一言爲定,明日打魚!”犀首笑得大喘氣道:“此魚,不是彼魚也。將這兩案合起來,我與這位先生共飲。”

“也是。共舟打魚,同案飲酒,忒對竅。”女店主也沒叫女侍,一邊說一邊親自動手,快捷利落地將兩張酒案拼起。方纔侍奉的女侍也正好捧盤而來,擺好了酒菜,女侍跪坐一旁開桶斟酒。

“二位先生,慢飲了。”女店主笑着一禮,徑自去了。

“請教先生,高名上姓?”犀首待酒爵斟滿,肅然一拱。

“不敢當,在下洛陽蘇秦。”紅衣人恭敬地拱手作答。

“蘇秦?”犀首不禁大笑,“好!真道人生何處不相逢,我乃魏國犀首。”

“先生進堂,在下一望便知,否則何敢唐突?”蘇秦也同樣興奮。

“噢,你知道我是犀首?看來,你我聚首竟是天意,來,幹此一爵!”

蘇秦連忙搖手:“我飲不得安邑烈酒,還是用這蘭陵酒,醇厚。”

“也罷,君子所好不同也。來,幹!”“咣噹”一聲,銅爵相撞,兩人一飲而盡。

蘇秦置爵笑道:“公孫兄棄楚入秦,氣象大是不同。蘇秦當敬兄一爵,聊表賀意。”說罷從女侍手中接過木勺,打滿兩人酒爵,“來,蘇秦先飲爲敬!” Www▪ттκan▪C〇

犀首搖搖頭,卻又毫無推辭地舉爵一飲而盡,置爵慨然道:“蘇兄莫非入秦獻策?”

“正是。”蘇秦坦然點頭。

“不怕犀首先入,你已無策可說?”犀首目光炯炯。

“同殿兩策,正可分高下文野,求之不得,何懼之有?”蘇秦微笑地迎着犀首目光。

“好!”犀首哈哈大笑,“蘇秦果然不同凡響,看來必是胸有奇貨也。”又突然收斂笑容,低聲正色問,“蘇秦兄,可知我所獻何策?”

蘇秦悠然一笑:“稱王圖霸,豈有他哉?”

“你?從何處知曉?”犀首不禁驚訝。

“秦國強盛,但凡有識之士必出此策,何用揣測探聽?”

此話表面輕描淡寫,實則傲氣十足,犀首豈能沒有覺察。但是,此刻他的心境已大有變化,非但不以爲忤,反倒覺得蘇秦直率可親,樂哈哈笑道:“如此長策,蘇秦兄卻看得雕蟲小技一般,犀首佩服。然則,蘇兄可知,秦公之情如何?”

“束之高閣,敬而遠之。”

犀首倏然一驚。這一下,可是當真對面前這個素聞其名而不知其人的年輕策士刮目相看了。大事知其一易,知其二難,蘇秦既能料到他的獻策,又能料到秦公的態度,足見他對秦國揣摩之透,也足見自己獻策之平庸無奇。剎那之間,犀首心頭一閃,覺得與蘇秦邂逅相遇,似是上天對他的命運的一個警示——若再沉溺策士生涯,必將身敗名裂。心念電閃,拱手微笑道:“犀首辭秦,指日可待,原不足爲慮。然則,蘇兄入秦,卻是何策?可否見告?”

“無得新策,有新說。”蘇秦自信地回答。

“如何?”犀首先是一驚,繼而大笑,“你仍能以王霸之策,說動秦公?”

蘇秦當然感到了犀首的嘲笑與懷疑,依舊淡淡笑道:“此事原非荒誕。秦國原本便有王霸之心,兄之說辭不透而已。但凡長策立與不立,在可行與不可行也。公孫兄唯論長策,忽視可行。秦公顧忌難處,自當束之高閣。”

犀首聽得仔細,覺得這個蘇秦的話雖在理,但卻自信得有些不對味,想警告一下這個年輕氣盛的名門策士,喟然一嘆道:“犀首看來,蘇兄若別無奇策,大可不必在秦國遊說,以免自討無趣。”

蘇秦不禁大笑道:“公孫兄既在咸陽,何不拭目以待?”

“無論身在何地,犀首都會知曉。來,再幹一爵……”犀首醉眼矇矓了。

“此爵爲公孫兄餞行了。幹!”蘇秦豪氣頓生,一飲而盡,高聲吩咐笑盈盈趕來的女店主,“大姐,用我車送回先生。”

一通忙碌,青銅軺車終於轔轔啓動了。犀首扶着軺車傘蓋的銅柱喃喃自語着:“呵呵呵,王車?難怪……啊哈哈哈哈哈哈!”

(本章完)

第二章 國恥昭昭_三 政事堂憋出了一條奇計第十四章 大帝流火_一 茫茫大雪裡嬴政皇帝踽踽獨行第十章 蒹葭蒼蒼_三 蒹葭蒼蒼 白露爲霜第八章 幽燕雷霆_四 我車既攻 我馬既同第三章 安邑風雲_三 龐涓喬裝 考校中庶子衛鞅第四章 暴亂潮水_四 背叛迭起 六國老世族鼓起了復辟惡潮第十三章 鐵血板蕩_一 陰山草原的黑色風暴第十章 張儀風雲_一 咸陽宮君臣合璧第十章 偏安亡齊_五 鬆耶柏耶 住建共者客耶第八章 風雨如晦_三 新王朝會波瀾迭起第二章 艱危咸陽_五 慨其嘆矣 遇人之艱難第三章 殺戮風暴_四 三公九卿盡零落 李斯想哭都沒有眼淚了第九章 縱橫初局_五 媚上荒政殺無赦第十二章 士相崢嶸_二 完璧歸趙 布衣特使初現鋒芒第九章 分治亡楚_二 父子皆良將 歧見何彷徨第三章 安邑風雲_六 棋室裡的六國角逐第六章 櫟陽潮生_六 奇特的故事震動了秦國民衆第十一章 郢都恩仇_三 明暗雙管 張儀巧解第一難第二章 大決涇水_六 松林蒼蒼 老秦人的血手染紅了一座座刻石第六章 滔滔江漢_七 終以身死問蒼天第十章 偏安亡齊_一 南海不定 焉有一統華夏哉第九章 呂氏新政_四 歲首突拜相 親疏盡釋懷第十三章 雍城之亂_三 雍也不雍 胡憯莫懲第四章 談兵致禍_五 昭關大戰 老軍滅越第十二章 士相崢嶸_二 完璧歸趙 布衣特使初現鋒芒第十章 蒹葭蒼蒼_六 大峽谷裡的神秘新軍第四章 談兵致禍_四 雲夢澤訪出了逃隱名將第七章 流火迷離_三 別辭難矣 聚散何堪第十章 蒹葭蒼蒼_六 大峽谷裡的神秘新軍第十章 合縱回光_二 化周有長策 大軍撼山東第六章 秦軍悲歌_三 河北危局 天下復辟者面臨絕境第八章 政俠發難_五 墨家劍士受到了意外襲擊經典大戰_邯鄲之戰第七章 流火迷離_六 冠禮之夜的兩代儲君第八章 失才亡魏_三 坎坎伐檀兮 置之河之幹兮第十一章 文明雷電_六 李斯受命籌劃 帝國創制集權架構第五章 天地再造_四 戰國亂象大演繹第六章 亂政亡趙_五 天方艱難 曰喪厥國經典大戰_長平之戰第一章 初政颶風_二 大道不兩立 國法不二出第八章 幽燕雷霆_四 我車既攻 我馬既同第三章 安邑風雲_七 衛鞅龐涓 智計周旋第十章 胡服風暴_一 白起方略第一次被放棄第三章 殺戮風暴_一 滅大臣而遠骨肉 亙古未聞的政變方略第三章 東方龍蛇_一 邦有媛兮 不讓鬚眉第九章 縱橫初局_六 聯軍幕府 春風得意第六章 秦軍悲歌_二 多頭並立的楚軍楚政第十二章 不寧不令_一 大義末路何茫然第十三章 遠交近攻_五 借得恩仇大周旋第八章 失才亡魏_六 緩賢忘士者 天亡之國也諸子百家_兵家四 認知中國原生文明的基本理念第八章 失才亡魏_六 緩賢忘士者 天亡之國也大秦帝國第五部《鐵血文明》第七章 興亡縱橫_三 狂狷齊王斷了最後一條生路第九章 呂氏新政_二 醇醇本色 殷殷同心經典大戰_閼與之戰第十章 胡服風暴_二 趙奢豪言 險狹鬥穴勇者勝第二章 艱危咸陽_三 飄風弗弗 迅雷無聲第八章 幽燕雷霆_一 六百年老諸侯振翼而起第十二章 盤整華夏_五 信人奮士 爍爍其華諸子百家_名家第十五章 長平大決_五 金戈鐵馬 浴血搏殺第三章 邯鄲異謀_一 所謂伊人 在水一方第四章 暴亂潮水_一 大澤鄉驚雷撼動天下第十五章 長平大決_三 秦國朝野皆動 白起秘密入軍第六章 亂政亡趙_七 滅趙大戰秋風掃落葉般開始第五章 殘政如血_二 逢迎反擊皆無處着力 李斯終歸落入了低劣圈套第九章 縱橫初局_二 怪誕說辭竟穩住了楚國第一章 鐵腕平亂_四 咸陽老世族的最後時刻大秦帝國第五部《鐵血文明》第七章 迂政亡燕_一 燕雖弱而善附大國 當先爲山東剪除羽翼第十二章 收復河西_一 衛鞅抓住了稍縱即逝的機遇第四章 秦國求賢令_五 求賢令激發了衛鞅名將_李牧諸子百家_縱橫家第十二章 不寧不令_二 蘇秦陷進了爛泥塘第一章 無妄九鼎_一 奇兵破宜陽 千夫長嶄露頭角第八章 政俠發難_二 老墨子憤怒了第十四章 對峙上黨_三 秦國戰車隆隆啓動第四章 咸陽初動_二 丞相府來了不速之客第七章 帝國烽煙_二 帝國回光 最後秦王的政變除惡第十一章 雄傑悲歌_三 趙雍探秦國 感喟重劃策四 認知中國原生文明的基本理念第五章 情變橫生_五 情之有契 心之唯艱第六章 風雲再起_四 明大義兮真豪傑第八章 政俠發難_六 陳倉河谷的苦行莊園第十四章 大帝流火_四 大巡狩第一屯 嬴政皇帝召見鄭國密談第二章 艱危咸陽_三 飄風弗弗 迅雷無聲第十章 蒹葭蒼蒼_四 風兮雅兮 我心何堪第六章 亂政亡趙_二 趙遷郭開 戰國之世最爲荒誕的君臣組合第十章 偏安亡齊_四 飛騎大縱橫 北中國一舉廓清第九章 呂氏新政_五 冰河解凍 新政抻着勁兒悠悠然推開經典大戰_河西之戰大秦帝國第二部中卷第十一章 雄傑悲歌_五 一錯再錯 雄傑悲歌第二章 國恥昭昭_四 秦國君臣在老霖雨中感謝上蒼第八章 風雨如晦_一 天人亂象 三策應對第十四章 對峙上黨_四 長平佈防 廉頗趙括大起爭端
第二章 國恥昭昭_三 政事堂憋出了一條奇計第十四章 大帝流火_一 茫茫大雪裡嬴政皇帝踽踽獨行第十章 蒹葭蒼蒼_三 蒹葭蒼蒼 白露爲霜第八章 幽燕雷霆_四 我車既攻 我馬既同第三章 安邑風雲_三 龐涓喬裝 考校中庶子衛鞅第四章 暴亂潮水_四 背叛迭起 六國老世族鼓起了復辟惡潮第十三章 鐵血板蕩_一 陰山草原的黑色風暴第十章 張儀風雲_一 咸陽宮君臣合璧第十章 偏安亡齊_五 鬆耶柏耶 住建共者客耶第八章 風雨如晦_三 新王朝會波瀾迭起第二章 艱危咸陽_五 慨其嘆矣 遇人之艱難第三章 殺戮風暴_四 三公九卿盡零落 李斯想哭都沒有眼淚了第九章 縱橫初局_五 媚上荒政殺無赦第十二章 士相崢嶸_二 完璧歸趙 布衣特使初現鋒芒第九章 分治亡楚_二 父子皆良將 歧見何彷徨第三章 安邑風雲_六 棋室裡的六國角逐第六章 櫟陽潮生_六 奇特的故事震動了秦國民衆第十一章 郢都恩仇_三 明暗雙管 張儀巧解第一難第二章 大決涇水_六 松林蒼蒼 老秦人的血手染紅了一座座刻石第六章 滔滔江漢_七 終以身死問蒼天第十章 偏安亡齊_一 南海不定 焉有一統華夏哉第九章 呂氏新政_四 歲首突拜相 親疏盡釋懷第十三章 雍城之亂_三 雍也不雍 胡憯莫懲第四章 談兵致禍_五 昭關大戰 老軍滅越第十二章 士相崢嶸_二 完璧歸趙 布衣特使初現鋒芒第十章 蒹葭蒼蒼_六 大峽谷裡的神秘新軍第四章 談兵致禍_四 雲夢澤訪出了逃隱名將第七章 流火迷離_三 別辭難矣 聚散何堪第十章 蒹葭蒼蒼_六 大峽谷裡的神秘新軍第十章 合縱回光_二 化周有長策 大軍撼山東第六章 秦軍悲歌_三 河北危局 天下復辟者面臨絕境第八章 政俠發難_五 墨家劍士受到了意外襲擊經典大戰_邯鄲之戰第七章 流火迷離_六 冠禮之夜的兩代儲君第八章 失才亡魏_三 坎坎伐檀兮 置之河之幹兮第十一章 文明雷電_六 李斯受命籌劃 帝國創制集權架構第五章 天地再造_四 戰國亂象大演繹第六章 亂政亡趙_五 天方艱難 曰喪厥國經典大戰_長平之戰第一章 初政颶風_二 大道不兩立 國法不二出第八章 幽燕雷霆_四 我車既攻 我馬既同第三章 安邑風雲_七 衛鞅龐涓 智計周旋第十章 胡服風暴_一 白起方略第一次被放棄第三章 殺戮風暴_一 滅大臣而遠骨肉 亙古未聞的政變方略第三章 東方龍蛇_一 邦有媛兮 不讓鬚眉第九章 縱橫初局_六 聯軍幕府 春風得意第六章 秦軍悲歌_二 多頭並立的楚軍楚政第十二章 不寧不令_一 大義末路何茫然第十三章 遠交近攻_五 借得恩仇大周旋第八章 失才亡魏_六 緩賢忘士者 天亡之國也諸子百家_兵家四 認知中國原生文明的基本理念第八章 失才亡魏_六 緩賢忘士者 天亡之國也大秦帝國第五部《鐵血文明》第七章 興亡縱橫_三 狂狷齊王斷了最後一條生路第九章 呂氏新政_二 醇醇本色 殷殷同心經典大戰_閼與之戰第十章 胡服風暴_二 趙奢豪言 險狹鬥穴勇者勝第二章 艱危咸陽_三 飄風弗弗 迅雷無聲第八章 幽燕雷霆_一 六百年老諸侯振翼而起第十二章 盤整華夏_五 信人奮士 爍爍其華諸子百家_名家第十五章 長平大決_五 金戈鐵馬 浴血搏殺第三章 邯鄲異謀_一 所謂伊人 在水一方第四章 暴亂潮水_一 大澤鄉驚雷撼動天下第十五章 長平大決_三 秦國朝野皆動 白起秘密入軍第六章 亂政亡趙_七 滅趙大戰秋風掃落葉般開始第五章 殘政如血_二 逢迎反擊皆無處着力 李斯終歸落入了低劣圈套第九章 縱橫初局_二 怪誕說辭竟穩住了楚國第一章 鐵腕平亂_四 咸陽老世族的最後時刻大秦帝國第五部《鐵血文明》第七章 迂政亡燕_一 燕雖弱而善附大國 當先爲山東剪除羽翼第十二章 收復河西_一 衛鞅抓住了稍縱即逝的機遇第四章 秦國求賢令_五 求賢令激發了衛鞅名將_李牧諸子百家_縱橫家第十二章 不寧不令_二 蘇秦陷進了爛泥塘第一章 無妄九鼎_一 奇兵破宜陽 千夫長嶄露頭角第八章 政俠發難_二 老墨子憤怒了第十四章 對峙上黨_三 秦國戰車隆隆啓動第四章 咸陽初動_二 丞相府來了不速之客第七章 帝國烽煙_二 帝國回光 最後秦王的政變除惡第十一章 雄傑悲歌_三 趙雍探秦國 感喟重劃策四 認知中國原生文明的基本理念第五章 情變橫生_五 情之有契 心之唯艱第六章 風雲再起_四 明大義兮真豪傑第八章 政俠發難_六 陳倉河谷的苦行莊園第十四章 大帝流火_四 大巡狩第一屯 嬴政皇帝召見鄭國密談第二章 艱危咸陽_三 飄風弗弗 迅雷無聲第十章 蒹葭蒼蒼_四 風兮雅兮 我心何堪第六章 亂政亡趙_二 趙遷郭開 戰國之世最爲荒誕的君臣組合第十章 偏安亡齊_四 飛騎大縱橫 北中國一舉廓清第九章 呂氏新政_五 冰河解凍 新政抻着勁兒悠悠然推開經典大戰_河西之戰大秦帝國第二部中卷第十一章 雄傑悲歌_五 一錯再錯 雄傑悲歌第二章 國恥昭昭_四 秦國君臣在老霖雨中感謝上蒼第八章 風雨如晦_一 天人亂象 三策應對第十四章 對峙上黨_四 長平佈防 廉頗趙括大起爭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