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孤城血卜_一 古老鐵籠保全了田氏部族

一 古老鐵籠保全了田氏部族

齊王被殺的消息迅速傳開,三千里齊國崩潰了。

臨淄陷落,國人已經深爲震撼。然則,國王帶着一班大臣與嫡系王族畢竟已經安然出逃,活着的邦國權力依然完整,庶民精壯也還只在國內逃亡,尚沒有大量流散他邦,國王只要惕厲奮發立定抗燕大旗,萬千齊人便會潮水般匯聚而來,安知不會一反危局?儘管齊人對這個國王積怨甚深,但在國破家亡的危難時刻,對燕軍的恐懼與仇恨已經迅速沖淡了往昔的怨恨。畢竟,舉國離亂之時,國王的存在就是邦國的希望。可如今,國王竟然被殺了,無人可以取代的大纛旗轟然倒地了,齊人如何不震驚萬分。更有甚者,齊王還是被齊國人在齊國的土地上千刀萬剮的。別說春秋戰國沒有過,就是三皇五帝到如今,這也是頭一遭。縱然暴虐無道如桀紂,也只是個亡國身死而已。但爲君王,哪個被自己的子民一刀一刀碎割了?這亙古未聞的消息,震動了天下君王,更震坍了齊人的心神。人們茫然無措了。齊王不該殺麼?該殺!齊王該殺麼?不該殺!該殺不該殺都殺了,都城沒有了,家園沒有了,國王沒有了,大臣與王族星散了,所有的城池都不設防了,這還有齊國麼?轟然如鳥獸散,已經麻木的國人們開始了大遷徙一般的舉國逃亡,逃往邊境,逃往他國,逃往一切沒有被燕軍佔領的城堡山鄉。無論逃向何方,總是不能落在爲復仇而來的燕軍手裡。

田單聽到這個消息時,已經在東去的路途了。

燕軍一進濟西還沒開戰,田單已經與魯仲連分手回到了臨淄。一進府,家老便來稟報:已經督促執事、僕人將全部財貨裝載妥當,族人們也已經聚在了府中園林等候,單等他一回來立即星夜離開臨淄前往大梁。可田單卻一句話也沒說,匆匆進了書房,良久不見動靜。看看暮色將至,族人們不禁着急了。田氏舉族久爲商旅,除了合族公產的外國店鋪,家家都是殷實富戶,走遍天下不愁生計,只要離開這即將滅頂的戰亂之地,興旺將依然伴隨着田氏。唯其如此,田氏離齊是舉族公決的既定之策,承襲族長的田單從大梁回齊,爲的也是帶領族人安然轉移。

“總事,”家老輕步走了進來,“族人們都等着。”

“家老,你是老齊人了。”田單回過身來,“當此之時,田氏該走麼?”

“……”白髮蒼蒼的家老愕然無語。

“擊鼓聚族!”田單斷然揮手,“我有話說。”

齊人尚武,大族聚集有軍旅法度。石亭下的大鼓一響,散亂在府中的族人迅速趕來,只在片刻之間,合族近千人在後園池邊的竹林草地間聚齊了。田單踏上池邊那座假山時,族人們驚訝地睜大了眼睛。素來一身大袖長衣的田單,此刻一身棕色皮製軟甲,手中一口長劍,腳下一雙戰靴,只差一領斗篷一頂銅盔,活生生一個威嚴將軍。

“凡我族人,聽我一言,而後舉族公決。”族人們驚訝疑惑之時,田單一拄長劍開口了,“田氏雖商旅之家,卻是王族支脈,齊國望族。當此邦國危難之際,田氏若離開臨淄,縱然商旅興旺舉族平順,於心何安?”

“族領之意,究竟如何?”一個族老嘶啞着聲音問。

“田單之意,”田單慷慨激昂道,“我族興亡,當等待國運而定。若齊軍戰勝,邦國無憂,田氏便可離齊。若齊軍戰敗,田氏當與邦國共存亡,與國人共患難!”

暮色蒼茫之中,族人們沉默了。對於早早已經做好遷徙準備的族人們來說,這實在是一個出乎意料的決斷。百年以來,自從這一支田氏從官場朝局遊離出來走上商旅之路,田氏一族就對國事保持着久遠的淡漠,六代相傳,沒有過一個人做齊國官吏。時日長了,“在商言商,國事與我無涉”成了田氏族人的傳統規矩。心無旁騖且不乏根基,精明的田氏商旅蓬蓬勃勃地發達了起來。齊威王以來,齊國總是巧妙地躲閃着中原戰國之間的恩怨糾葛,沒有在本土打過一次慘烈的大仗,國勢蒸蒸日上。及至這個齊王即位吞併宋國,齊國一時極盛,齊王還做了與秦王對等的東帝。如此一個強勢大邦,自然無須奔波商旅的田氏去關照。田氏的商旅大業,也恰恰在這時達到了極盛之期。也許當真應了那句老話,盈縮之期不可測。倏忽之間,齊國莫名其妙地亂了,事情也多了。田氏這個年輕的族長,也似乎在悄悄改變着田氏傳統,變成了一個秘密與聞天下興亡的人物。然則,儘管田單與魯仲連及孟嘗君的過從在族中人人皆知,但族人們卻只將這些事看做年輕族長的名士做派,誰也沒有仔細想過會對族人族業如何如何。今日這一突兀決斷,頓時使族人們對眼前這個撲朔迷離的族長清晰起來——田單不是正宗的恪守祖制的田氏商人,他要將田氏的商旅命運綁縛在邦國興亡之上,這是商旅家族的正道麼?

可田單的一番話正氣凜然無可辯駁。雖然是久在商旅,可田氏家族在商人中總保持着一種驕傲的王族老國人的氣度格局,與異國同行但說齊國,離不開一句開場白“自田氏代齊以來如何如何”。如今國難當頭,族長的話當真不合我心?

突然,一個年輕的聲音從人羣中飛了出來:“族領說得對,田氏與邦國共存亡!”立即有一片後生應和:“好!留下打仗,見見戰場!”人羣便哄哄嗡嗡地議論起來。

此時天色已經黑了下來,府中風燈早已經收拾了起來,族人們點起了原本準備走夜路的火把,將池邊照得一片通明。坐在最前面石礅上的幾個族老連忙聚到一起低聲會商,說得一陣,幾個老人一齊站起,一齊將手中竹杖抱在了胸前。

“肅靜,聽族老說話。”田單高聲一句對着老人一拱手,“族大父請。”

老人壯碩健旺,竹杖篤地一點跨上了池邊一方大石:“老夫等幾人商議了一番,以爲田單所言極是。田氏久爲商旅,畢竟王族國人。大軍壓境,國難當頭,豈能在此時一走了之?國勝則走,國敗則留,方顯田氏本色也!”

“族老議決,族人以爲如何?”田單高聲問了一句。

族人們火把齊舉,一片高喊:“國勝則走!國敗則留!”

“好!”田單一舉長劍,“自今日起,田氏舉族以軍法定行止。這座府邸便是合族營地,各家自成軍帳駐紮,做好起行準備,隨時聽從號令行事。”

“嗨——”池邊近千人一聲整齊吶喊。

一時之間,田單府邸變成了一座奇特的軍營,池邊草地林木假山廳堂院落,到處都扎滿了帳篷。商旅生涯原本是四海遊走的生計,旅途結帳野居更是家常便飯。各家分頭動手,各色帳篷在火把下迅速立了起來。

田單下令,原本裝好的兵器車輛全數打開,長劍分發精壯,短劍分發少年與女眷,一百副機發硬弩分發給曾經修習過強弩術的技擊之士。兵器分派完畢,田單將尋常護送商旅的三百名騎士與族人中持有長劍弓弩者混合,編成了一支六百人的“族兵”,分做六個百人隊,每隊五十名騎士、四十名長劍步卒、十名機弩手,組成一個精悍完整的戰場小單元。另外四十名機弩手配備了戰馬,與商社百騎編成一支“飛騎策應隊”,由田單親自率領。

這商社百騎與護商三百騎,都是從咸陽與大梁的齊國商社專程趕回臨淄護送遷徙的。騎士沒有一人是田氏族人,而全部是田單在既往商旅中收留的難民精壯訓練而成,騎術精湛武技高超,曾被魯仲連多次“借用”,實則一支職業騎兵。從燕軍大舉攻齊的消息傳開,田單估量情勢,要以重金遣散這些騎士。可騎士們慷慨激昂,立誓“與總事共安危”。田單反覆思忖,縱是遣散,騎士們也是無家可歸,倉促間卻到何處立身?便與騎士們商議,將他們暫時編成田氏家兵,但有機會,將其送入齊軍建功立業。騎士們大是興奮,異口同聲一句:“刀兵來臨,我等只跟定總事!”正是有了這四百名勁健騎士,田單才舉一反三,將族人精壯與騎士混編成軍,一支家兵立時成就。

成軍事定,田單立刻聚集族老並各家家長,一番細密商討,將全族分成了六支“車行部伍”:財貨糧食與老幼女眷全部上車,五十歲以下男子全部充當馭手,每部一個百人隊兩翼夾持護衛。方略商定,族老與家長們立即行動,一個時辰方過,各隊人口編排就緒。

三更之後,田單一聲令下:“所有車輛,全部安裝鐵籠!”

田氏商旅大族,合族各色載貨車輛兩千餘。此刻集中到貨倉車馬場的,卻只是六百多輛異常堅固、寬大車身車輪全被鐵皮包裹的牛車,其餘輕巧車輛全數被裁汰。尋常時日,這種車輛專一運送鐵料鹽包,由兩頭肥壯的黃牛駕拉,最是吃重且耐得顛簸馳驅。饒是如此,田單還是早早便給這種牛

車打造了一件奇特物事——鐵籠。

鐵籠者,籠住車軸之鐵具也。外有一尺鐵矛狀籠頭,根部是一個厚有三寸帶有十個釘孔的圓形鐵殼,卡在車軸頂端,用十個大鐵釘牢固地釘在車軸上,與整個車軸結爲一個整體。尋常商旅車隊互不相撞,鐵籠自然無用。然則若是千軍萬馬的戰車戰場,這鐵籠便可大顯功效。敵方戰車無論如何也不敢並行搶先,或撞上來翻車。究其竟,鐵籠本是春秋車戰時期的特殊“兵器”,隨着戰車的淡出,也早已經成爲罕見物事。田單經管商事日久,有了一種凡事不忽視細節的習慣,在仔細謀劃有可能遇到的險境時,不期然想到了“臨淄商旅淵藪,萬商爭遷,車流搶道”的危險,於是早早打造了幾百副這種早已經被人遺忘的鐵籠。

風燈火把之下,數十名工匠一個時辰將鐵籠叮叮噹噹裝好,黑黝黝大鐵矛成排列開,襯着鐵皮包裹的車身車轅,一片鐵色青光觸目驚心。

田單一揮手:“二百輛車載人,立即分派各部伍。四百輛車裝貨:一百輛鹽鐵,兩百輛糧食乾肉,十輛藥材,其餘九十輛裝載財貨。”

“總事,”家老低聲道,“財貨原本裝了三百輛,九十輛,只怕少。”

“財貨精簡!”田單毫不猶豫,“珠玉絲綢珍寶類全部堅壁,只帶生計必需之物。”

“明白。”家老一聲答應,匆匆去了。

整整一夜,田氏部族終於收拾妥當。次日午後時分,驚人的消息傳來:觸子的四十三萬大軍在濟西全軍覆沒。當夜,臨淄城商人開始了秘密大逃亡。唯有田氏部族巋然守定府邸,捺性等待着齊軍最後一戰。三日之後,達子戰死,二十萬大軍作鳥獸散了。然則,更令都城國人震驚的是:田氏王族並一班大臣,竟連夜悄悄逃出了臨淄。就在那天夜裡,臨淄終於爆發了逃亡大潮,到天亮時分,臨淄城已經是十室九空了。也就在這天夜裡,田單痛心疾首地斷然下令:全族起程,東去即墨!

即墨,與這支田氏部族有着久遠的淵源。

作爲王族支脈,田氏代齊之初,田單族祖先被分封在即墨。那時,即墨是齊國東部最大的城堡,也是齊國的東部屏障。說是屏障,主要是預防東夷侵擾。到了春秋末期,東夷經過齊桓公發端的百餘年“尊王攘夷”,大體上已經被齊國化成了農耕漁獵的齊國民戶。作爲舉族爲兵掠奪襲擾平原農耕的東夷,事實上已經星散解體了。正因如此,齊國東部也沒有了經常性威脅,即墨的要塞屏障地位也漸漸淡化了。領即墨封地之初,田氏部族也是舉族爲兵,全力追剿殘餘的東夷部落。及至大局平息,田氏利用即墨近海之便,漸漸拓出了一種獨門生計——利用海路做海鹽商旅。即墨出海,北面可達遼東與高麗,南面可達越國琅邪,東面則可達更遠的東瀛諸島。齊國的海鹽有兩處產地,一處是臨淄北部的近海區域,另一處是齊東近海區域。而齊東海鹽,以即墨爲集散地。時當田齊立國之初,對各個田氏部族的控制很是鬆散。正所謂天時地利人和無一不利,即墨田氏的海鹽生意便蓬蓬勃勃地發了起來。先是田氏商船從海路冒險向外輸送海鹽,換回遼東獸皮越國劍器等各種稀缺物事;後來則是遼東、高麗、越國、東瀛的漁船捎帶從即墨販運;再後來,諸多海船冒險前來,載着大量珍奇之物換取海鹽。趁着商旅生計的旺勢,田氏鑄造了一種自己的刀幣,上刻“節墨”兩個大字,專一用於海鹽交易結算,被商旅稱爲“即墨刀”。有了即墨刀,鹽鐵生意如虎添翼,倏忽二十年之間,即墨田氏發成了最殷實的王族封地。

然則好景不長,精於經營的即墨田氏沒有料到,即墨刀給舉族帶來了厄運。

即墨刀一出,“即墨田氏囤積鹽鐵,私鑄刀幣,圖謀不軌”的風聲漸漸吹到了臨淄。不久,即墨田氏的在國族長被齊桓公田午召了去。桓公皺着眉頭只說了一句話:“即墨田氏擅長商旅,便去做商。土地官爵麼,讓給別個。”於是,田氏族長立即被削爵罷官,即墨封地自然也沒有了。從那時起,即墨田氏永遠離開了即墨,帶着失意的寥落踏上了商旅之路。後來,田氏王室對王族支脈的控制越來越嚴,即墨田氏離王室王族與齊國官場越來越遠了。但是,老根總是老根,無論朝野,人們只要提起田單一族,總是呼爲“即墨田氏”,連田單部族的族老們數落起舊事,也是一口一個“俺即墨田氏如何如何”。

小城即墨,是這支田氏的族徽,也是這支田氏的聖土。回到久遠的故鄉,也許還會爲這支田氏殺出一條新路來。

出得臨淄,一片車馬汪洋。臨淄向東去海的官道素稱“天下大道”,六丈餘寬,路面夯土修築,道邊三層參天綠樹,道邊排水的壕溝抵得小諸侯國的灌溉小渠。任是何國商旅,只要走得一趟臨淄大道,莫不由衷讚歎:“齊國通海大道,冠絕天下也!”尋常時日,縱是鹽鐵生意最旺的時節,這條通海大道也從來沒有過車馬擁擠。如今迥然不同,遍野火把,遍野車馬,暗夜之中遠遠望去,根本不曉得大道在哪裡?東逃者大多是商旅大族與國人富戶,動輒大車數百馬匹上千,驟然間從臨淄及齊國西部的所有城堡擁來,直是車馬如潮人流如海,密匝匝遍佈原野,卻去何處找路?縱然找到那條通海大道,又如何擠得上路面?

“總事,這卻如何是好?”久有商旅閱歷的家老束手無策了。

田單長劍一揮:“族人聽了:百騎開道,我自斷後。避開大道,直向曠野!”

發令方畢,田單身邊的六支螺號嗚嗚長吹,六隊車馬甲兵頃刻間排好了次序,又一陣螺號,田氏車馬隊轔轔啓動,兩側甲兵護衛,硬是在車馬汪洋中緩緩移向曠野。堪堪將出車馬海洋,西北方向卻突然大片車馬擁來奪道。

外圍家兵連聲呼喝:“這裡不是官道,閃開。”

“燕軍來了,快跑啊!”遍野車馬呼喊狂奔,不顧一切地壓了過來。

喀喇喇轟隆隆,兩片車馬無可避免地山一般相撞了。驟然之間,一片人喊馬嘶,橫衝直撞壓過來的車馬大片翻倒,田氏車隊隊形大亂,卻沒有一輛翻車,只驚得牛車隊的黃牛們“哞哞哞”一片長吼。田單已經從後隊飛馬趕來,搖動火把大聲呼喊:“燕軍尚遠,莫得驚慌。各自分路,擁擠只能自傷!”左右家兵族人也跟着齊聲呼喊,潮水般的混亂車馬才漸漸平息下來。對方一個首領模樣的老者舉着火把查看了一番雙方車輛,連連驚歎:“噫呀!鐵籠現世了。匪夷所思!孃的,老夫俺如何沒想到這一層?”說着一拱手,“敢問貴方族領高名上姓?”一個族人不無驕傲地高聲道:“即墨田氏。不要問了,快收拾車馬。”老人喟然一聲長嘆:“望族也!能出此奇策,即墨田氏氣運也。”說罷轉身高聲呼喝,“族人聽了:整頓車馬,跟定即墨田氏走!”

田單遠遠聽得明白,低聲吩咐家老:“都是逃戰,要跟者莫得阻攔。”

“車馬太多,目標大,燕軍追來如何是好?”家老立即急了起來。

“田氏與國人共患難,顧不了許多,走!”田單一揮手,螺號又嗚嗚響了起來。

如此三日,田氏車隊後跟上了浩浩蕩蕩的幾千輛牛車馬車,雖則走得慢,卻也不再遍野搶道亂闖。這一日橫渡濰水,正逢夏日大水之季,其餘部族裝載財貨的牛車馬車大部分軸斷輪折沉陷河水,財貨也大部被大水沖走,小部分過河車輛也大都是車身損壞難以行走,一時間兩岸哭喊連天。

田單鎮靜,下令給全部車軸鐵籠各綁縛二十條粗大麻繩,青壯族人與家兵全部下水,在牛車兩邊拽住繩索,藉着大水浮力將車輛半托在水面緩緩行進。雖是慢了一些,卻是一人一車未折,全數到達濰水東岸。引得兩岸狼狽不堪的人羣歆羨不已,一片讚歎敬佩。再過膠水,其餘部族的車輛幾乎損毀淨盡,唯獨田氏車隊如法炮製,過水完好無損。兩道大河一過,田單的名字已是人人皆知了。

過得膠水又走得兩日,距離即墨還有三五十里,越來越密實的帳篷營地一望無邊。田單登上一個山頭瞭望,各色帳篷營地竟一直延伸到即墨東南的沽水河谷。粗略估算,少說也有二三十萬人。狼狽的難民們一邊忙着野炊,一邊高聲嚷嚷着各自話題,人聲鼎沸哄哄嗡嗡,甚也聽不清楚。雖然東逃者大多是富戶商旅,可眼下卻都是衣衫襤褸灰頭土臉,全然沒有了任何禮儀講究。顯然,這是最早出逃的國人,除了些許糧食,大約所有的財貨都被幾道大水留下了。

田單看得直皺眉頭,這即墨令如何不放難民入城?如此遍地炊煙,簡直是在指引燕軍的追殺方向。思忖片刻,田單喚過家老低聲叮囑幾句,帶着兩名劍術精熟的騎士從帳篷營地間尋路直奔即墨。

即墨城正在一片驚慌

混亂之中。

此時的即墨令軫子,原本是齊軍的一個車戰大將,年逾六旬,剛猛健壯不減當年。由於即墨爲東方屏障,這裡始終有三五萬守軍,即或在齊湣王聚集大軍的時日,即墨的兵馬也沒有被西調。正因如此,聞得齊國西部城池守將紛紛棄城逃亡,軫子氣得咬牙切齒,發誓要在即墨與燕軍決一死戰。正在厲兵秣馬之時,難民潮鋪天蓋地涌來,軫子頓時慌了手腳。放難民入城麼,五六萬人口的即墨小城如何容納得這源源不斷的洶洶人潮?縱然是富戶逃亡自帶糧草,可這飲水、柴薪、房屋、食鹽等又如何解決?全城只有幾十口水井,只這一個難題不解決,幾十萬人便得乾渴而死。不放難民進城麼,作爲齊國最後時刻的唯一一座軍備完整的要塞城池,又如何向國人說話?若城外變成了燕軍屠場,身爲齊國大將,有何顏面立於人世?思忖無計,軫子日每派出四個千人隊,護送牛車給遠離河谷的難民營地送水,給斷糧的難民發放糧食藥材等應急之物。如此不到旬日,城內軍民又是大起恐慌。大戰未至,軍糧如此大量流失,若燕軍殺來如何守得住城池?牛車藥材等本是徵發城內庶民的,百姓們也慌亂起來,不是心疼物事,只是成羣結隊擁到官府門前,一口聲追問即墨究竟能否守住。守不住,趕緊放百姓逃生,耗在這裡還不是等死?天天向城外運糧,那有個頭麼?到頭來還不是內外一起餓死?亂紛紛終日叫嚷,軫子急得團團亂轉,卻拿不出個妥善謀劃,一急之下突然中暑昏厥,醒來後連日高燒昏迷不省人事了。

“稟報將軍:即墨田氏的族領來了!”中軍司馬幾乎是趴在軫子耳邊喊着。

頭上捂着溼淋淋布巾,榻邊還擺着一個大冰盆,軫子依舊滿面紅潮喘息艱難。突聞“即墨田氏”,雪白的雙眉猛然一動,燒得赤紅的雙眼也豁然睜開。

“臨淄田單,拜見即墨令。”田單不能自稱即墨田氏,只以居所地自稱。

“田單……”老將軍喑啞地叫了一聲,突然神奇地霍然坐了起來,“老夫聽魯仲連說起過……快!先生爲即墨一謀……”堪堪拉住田單的手,又軟在了榻邊。

“即墨令,生死存亡之際,我直言了。”田單見軍醫已經扶着老將軍躺好,一拱手高聲道,“解困之策:教老弱婦幼進城,十六歲以上五十歲以下男子全部編爲民軍,駐紮城外,做即墨郊野防守。先解人潮之困,否則便是亂局。”

“好!”老將軍眼睛一亮,又霍然起身,“老夫如何想不到這兩全之策?”喘息一陣,卻又躊躇,“城外難民,多爲商旅富戶,願意風餐露宿做兵麼?”

“田單願助即墨令一臂之力,說服逃難人衆。”

“好!”軫子精神大振,“中軍司馬,授先生副將之職,編成民軍。”

“不必。”田單一擺手,“同在危難,同爲商旅,正好說話,官身反倒不便。”

軫子略一思忖道:“既然如此,便聽先生。老夫準備城內,先生出城。”

片刻之後,田單飛馬出城,回到沽水河谷,立即派出十多名原在商社做執事的精幹幕僚飛騎到各個難民營地邀集族領聚會。午後時分,各個帳篷營地的族領族老們或騎馬或徒步絡繹不絕而來,竟有二百人之多。

田單先吩咐家老,給每個族領一陶碗清酒。族長族老們紛紛大坐在草地上,品嚐這此刻已經成爲稀罕之物的涼甜美酒,唏噓感慨之中,有幾名執事逐一詢問記錄了各家族部族的逃難人數。及至報來一歸總,田單大是驚訝——即墨城外竟聚集了三十二萬難民!思忖一陣,田單向衆人一拱手開了口:“諸位族領同人,我乃臨淄田單。我等避戰東逃,後有燕軍追殺,前有大海攔路,財貨糧食大多失落路途,已經陷入危困之境。若不自救,則玉石俱焚也!當此之時,田單斗膽直言,爲我等三十萬之衆試謀生路,不知諸位意下如何?”

“先生只管說,俺聽着了!”

“先生做齊國商社總事,大有韜略,俺們曉得!”

“田單鐵籠,即墨田氏得全,我等願聽先生謀劃!”

“謝過諸位嘉許。”田單又是一圈拱手,“方纔田單入城,與即墨令共商,擬將老弱病婦幼進城養息,全部精壯男子編成民軍,駐守城外,助軫子老將軍與燕軍決一死戰!目下齊國已破,國君棄國逃亡被殺,齊西四十餘城已經陷落。然則,齊國並沒有滅亡。莒城令貂勃,業已與南下逃亡庶民結成民軍,堅守齊南。邦國興亡,匹夫尚且不惜血戰,我等盡皆昔日國人,曾經獨享騎士榮耀,難道沒有背海一戰護國謀生之心麼?”

“說得好!”一個老族長霍然站起,“爲國爲家都得拼,打!”

“對!俺老齊人誰沒個血性?就是沒人出頭謀劃。”

“逃也死,戰也死,莫如痛快打了!”

“學個莒城,打!”

“沒說的,打——”衆人一口聲大喊起來。

“好!”田單一擺手,“敢請各族領將成軍人數、兵器數目並各種有用物事,報給我這執事,我拿給即墨令。成軍務必要精壯男子,病弱者一律不算。”

一片叫好聲中,族領們與隨帶前來的族老、族中書辦紛紛合計數目。大約半個時辰,各種數字報了上來,執事一歸總拿給田單,羊皮大紙上赫然列着一排數字:

成軍精壯 六萬八千三百餘

兵器合計 劍器五萬口 弓弩三萬張 箭十萬餘支 長矛五千餘

帳篷合計 三萬六千餘頂

車輛合計 八百三十餘輛

甲冑合計 三萬餘套

田單看得一眼,心中頓時踏實,舉着羊皮紙高聲道:“諸位請先回去整頓族人,向即墨靠攏,我即刻去見老將軍。”說罷又匆忙入城。

軫子正在帶病督促吏員清點城中庶民空屋與一切可以住人的地方,聽田單將城外情勢一說,再將羊皮紙一看,雙掌一拍道:“好!這兵器居然還多了。成軍無須裝備,只少些甲冑。”田單道:“兵器原本人人都有,老弱婦幼的也都登上了。甲冑不是大事,殺敵奪來便是。”軫子大是讚歎:“先生之言,壯人膽氣也!”立即回身下令,“中軍司馬,一個時辰後開城迎接老弱婦幼。老夫自帶五千步卒出城,助先生整肅民軍。”田單連忙搖手道:“老將軍還是城內坐鎮好,只須派一員副將。”軫子道:“也好,老夫將城內先安置妥當。”

日落時分,即墨城西兩門大開,老弱婦幼二十餘萬人從原野河谷匆匆擁來,雖則腳步匆匆,卻井然有序一片沉默。留在城外的精壯男子們舉着大片火把夾道相送,與親人揮別,場面分外悲壯。直到三更,二十餘萬人口才陸續進城。田單與出城副將立即着手整編民軍,一直忙碌到天亮,左中右三軍方纔編好:左軍一萬五千駐守即墨西南,右軍一萬五千駐守即墨西北,中軍三萬正面紮營防守通海大道。

太陽剛剛升起,軫子正要出城查看撫慰民軍,方到西門箭樓下馬道,城頭瞭望斥候一聲高喊:“燕軍來了!三路——”接着便是低沉淒厲的螺號。軫子扯過馬繮衝上了城頭,舉目遙望,但見中央通海大道與西南西北三路煙塵遮天蔽日而來,天邊陡然豎起了一道灰黑色影壁。作爲車戰將領,軫子二十多年沒有打仗,此刻雄心陡起,舉劍大喝:“步軍守城,鐵騎兩萬全數出城,與民軍聯手迎敵!”中軍司馬急傳將令,調兵號角大起,片刻間西門隆隆打開,白髮老將軫子率領兩萬騎兵衝了出來。

田單正是民軍中路大將,也已經在整頓步兵方陣,見軫子鐵騎到來,連忙大步迎上高聲道:“老將軍,我步軍方陣居中,鐵騎兩翼衝殺如何?”軫子哈哈大笑道:“倏忽之間,先生竟成大將也。好,便是這般!”手中那支車戰長矛一舉,“鐵騎兩翼展開——”

兩萬鐵騎與田單民軍堪堪列好了陣勢,燕軍已經雷霆般壓了過來。當先一面“騎”字大旗獵獵飛舞,正是遼東鐵騎主將騎劫大軍到了。大約一箭之地,遍野遼東鐵騎收隊成陣,騎劫馬鞭一指一陣大笑:“軫子老匹夫!你這車戰老卒也想與我遼東飛騎較量麼?早早獻城受縛,昌國君不定會免你一死也。”軫子鬚髮戟張長矛直指:“騎劫,老夫齊國大臣,便是戰死,也不會做降燕賊子!”騎劫大笑:“好!有骨氣。一路殺來,齊人都是爛泥軟蛋,本將軍真正憋氣。今日放馬一搏,放開整!”笑罷長劍高舉,“遼東騎士!殺——”

戰鼓隆隆動地,兩軍鐵騎如兩團紅雲,驟然裹纏在了一起。燕軍三路而來,騎劫鐵騎發動時,西南路大軍也堪堪趕到,迎住西南民軍廝殺起來。恰在此時,秦開大軍也從中央殺到,與田單中路民軍轟然相撞,整個即墨原野響徹了震天動地的殺聲。

(本章完)

第十二章 三轅各轍_五 巴蜀寡婦清 咸陽懷清檯第八章 政俠發難_六 陳倉河谷的苦行莊園第六章 風雲再起_三 燕山腳下的古老城堡第十四章 大帝流火_一 茫茫大雪裡嬴政皇帝踽踽獨行第二章 艱危咸陽_四 撲朔迷離起雷霆第十章 蒹葭蒼蒼_四 風兮雅兮 我心何堪大秦帝國第四部上卷第十一章 郢都恩仇_四 點點漁火不同眠第八章 幽燕雷霆_五 整我六師 如雷如霆名將_孫臏第十章 合縱回光_二 化周有長策 大軍撼山東戰國七雄_秦國第八章 連橫奇對_一 張儀的聲音振聾發聵五 走出暴秦說誤區:秦帝國徭役賦稅之歷史分析第七章 迂政亡燕_一 燕雖弱而善附大國 當先爲山東剪除羽翼第三章 安邑風雲_二 薦賢殺賢公叔痤憂憤而死秦風_秦軍兵種第一章 六國謀秦_二 五國君主同一天到達逢澤第十一章 文明雷電_五 力行郡縣制 始皇帝詔書震動天下第十三章 最後風暴_七 陰謀陽謀萬象生第一章 權相變異_三 殘詔斷句 李斯的勃勃雄心燃燒起來了第七章 流火迷離_二 塞上春寒 心變情異第一章 權相變異_二 趙高看見了一絲神異的縫隙第四章 鏖兵中原_一 六十萬大軍壓頂函谷關第五章 術治亡韓_四 天生大道之才 何無天下之心哉第十一 章仲父當國_五 莊襄王臨終盟約 破法度兩權當國大秦帝國第六部《帝國烽煙》第七章 帝國烽煙_四 烽煙廢墟 帝都咸陽大火三月不滅第六章 亂政亡趙_八 秦王嬴政終於昂首闊步地踏進了邯鄲第十三章 鐵血板蕩_一 陰山草原的黑色風暴第十四章 大帝流火_六 長風鼓滄海 連弩射巨魚第九章 孤城血卜_四 孤城一片有縱橫第六章 子楚還國_二 立嫡密書生髮出意想不到的事端第十一章 天算六國_六 孟子論劍示射 長歌一抒飄蓬之志第十一章 郢都恩仇_四 點點漁火不同眠第六章 子楚還國_六 長歌當哭兮 大義何殤第四章 談兵致禍_三 策士與君王的交換第十一 章仲父當國_一 亦正亦奇 呂不韋破了秦國百年法統第四章 秦國求賢令_三 求賢令應時而出大秦帝國第二部中卷第五章 衛鞅入秦_四 初入秦地謹慎探詢第十二章 三轅各轍_四 呂不韋終於立定了長遠方略第八章 政俠發難_二 老墨子憤怒了第十三章 雨雪霏霏_七 神醫扁鵲對秦孝公的奇特診斷第二章 商旅大士_二 天府鬼蜮 滄桑陳城第一章 鐵腕平亂_四 咸陽老世族的最後時刻第十五章 長平大決_六 車城大堅壁 白起說陣法第五章 殘政如血_四 趙高野心昭彰 胡亥做夢也沒想到自己的結局第十二章 不寧不令_三 巔峰張儀又出錯第二章 國恥昭昭_二 秘密流言震動了秦國第七章 帝國烽煙_三 軹道亭外的素車白馬第九章 分治亡楚_九 固楚亡楚皆分治 不亦悲哉第六章 風雲再起_三 燕山腳下的古老城堡第三章 西出鎩羽_六 孑然一身出咸陽第二章 棟樑摧折_四 李趙胡各謀 帝國法政離奇地變異第十三章 遠交近攻_三 大謀橫空出第九章 孤城血卜_四 孤城一片有縱橫大秦帝國第一部上卷第一章 鐵腕平亂_一 義渠大牛首接受了羊皮血契第一章 權相變異_一 南望咸陽 一代名將欲哭無淚第四章 咸陽初動_三 奇策考校 太子府一團亂麻第七章 迂政亡燕_八 迂闊之政 固守王道傳統的悲劇第十五章 萬古國殤_一 沉沉夜幕 重重宮闈大秦帝國第四部《陽謀春秋》第十一章 郢都恩仇_六 壯心酷烈走偏鋒大秦帝國第四部中卷第三章 東方龍蛇_二 臨淄霜霧濃第四章 咸陽初動_五 霜霧迷離 宮闈權臣竟託一人大秦帝國第六部上卷諸子百家_計然家第十一章 文明雷電_三 典則朝儀煥然出新 始皇帝大典即位經典大戰_桂陵、馬陵之戰第一章 權相變異_五 李斯開始了別出心裁的才具施展第九章 分治亡楚_八 淮北大追殺 王翦一戰滅楚國第十六章 秦風低徊_三 曠古名將成國殤第一章 無妄九鼎_二 秦武王隱隱覺得不妙第三章 乾坤合同_一 功臣不能全身 嬴政何顏立於天下第一章 暮政維艱_二 天地不昭昭 謀國有大道第六章 滔滔江漢_二 隱世後墨再出山第十章 偏安亡齊_六 戰國之世而能偏安忘戰 異數也第四章 風雲三才_四 春令定準直 秦國大政勃勃生髮《大秦帝國》·史源_第三部 《金戈鐵馬》第十章 合縱回光_二 化周有長策 大軍撼山東第十二章 收復河西_五 戰國格局大變 咸陽祝捷封商君第十二章 三轅各轍_二 蒼山大師與謎一般的二十一事第九章 呂氏新政_四 歲首突拜相 親疏盡釋懷第四章 秦國求賢令_四 神秘的布衣小弟突然變身經典大戰_閼與之戰第三章 殺戮風暴_三 殺戮骨肉 根基雄強的嬴氏皇族開始了秘密逃亡第六章 秦軍悲歌_六 鉅鹿大血戰 秦軍的最後悲歌第四章 秦國求賢令_二 秦國特使來到了洛陽王城大事年表第三章 東方龍蛇_二 臨淄霜霧濃第七章 迂政亡燕_八 迂闊之政 固守王道傳統的悲劇第二章 山東雄傑_一 洛陽蘇莊的故事第八章 幽燕雷霆_四 我車既攻 我馬既同秦國官制_武將官制第十四章 對峙上黨_二 三晉合謀易上黨第五章 術治亡韓_五 韓非在雲陽國獄中靜悄悄走了
第十二章 三轅各轍_五 巴蜀寡婦清 咸陽懷清檯第八章 政俠發難_六 陳倉河谷的苦行莊園第六章 風雲再起_三 燕山腳下的古老城堡第十四章 大帝流火_一 茫茫大雪裡嬴政皇帝踽踽獨行第二章 艱危咸陽_四 撲朔迷離起雷霆第十章 蒹葭蒼蒼_四 風兮雅兮 我心何堪大秦帝國第四部上卷第十一章 郢都恩仇_四 點點漁火不同眠第八章 幽燕雷霆_五 整我六師 如雷如霆名將_孫臏第十章 合縱回光_二 化周有長策 大軍撼山東戰國七雄_秦國第八章 連橫奇對_一 張儀的聲音振聾發聵五 走出暴秦說誤區:秦帝國徭役賦稅之歷史分析第七章 迂政亡燕_一 燕雖弱而善附大國 當先爲山東剪除羽翼第三章 安邑風雲_二 薦賢殺賢公叔痤憂憤而死秦風_秦軍兵種第一章 六國謀秦_二 五國君主同一天到達逢澤第十一章 文明雷電_五 力行郡縣制 始皇帝詔書震動天下第十三章 最後風暴_七 陰謀陽謀萬象生第一章 權相變異_三 殘詔斷句 李斯的勃勃雄心燃燒起來了第七章 流火迷離_二 塞上春寒 心變情異第一章 權相變異_二 趙高看見了一絲神異的縫隙第四章 鏖兵中原_一 六十萬大軍壓頂函谷關第五章 術治亡韓_四 天生大道之才 何無天下之心哉第十一 章仲父當國_五 莊襄王臨終盟約 破法度兩權當國大秦帝國第六部《帝國烽煙》第七章 帝國烽煙_四 烽煙廢墟 帝都咸陽大火三月不滅第六章 亂政亡趙_八 秦王嬴政終於昂首闊步地踏進了邯鄲第十三章 鐵血板蕩_一 陰山草原的黑色風暴第十四章 大帝流火_六 長風鼓滄海 連弩射巨魚第九章 孤城血卜_四 孤城一片有縱橫第六章 子楚還國_二 立嫡密書生髮出意想不到的事端第十一章 天算六國_六 孟子論劍示射 長歌一抒飄蓬之志第十一章 郢都恩仇_四 點點漁火不同眠第六章 子楚還國_六 長歌當哭兮 大義何殤第四章 談兵致禍_三 策士與君王的交換第十一 章仲父當國_一 亦正亦奇 呂不韋破了秦國百年法統第四章 秦國求賢令_三 求賢令應時而出大秦帝國第二部中卷第五章 衛鞅入秦_四 初入秦地謹慎探詢第十二章 三轅各轍_四 呂不韋終於立定了長遠方略第八章 政俠發難_二 老墨子憤怒了第十三章 雨雪霏霏_七 神醫扁鵲對秦孝公的奇特診斷第二章 商旅大士_二 天府鬼蜮 滄桑陳城第一章 鐵腕平亂_四 咸陽老世族的最後時刻第十五章 長平大決_六 車城大堅壁 白起說陣法第五章 殘政如血_四 趙高野心昭彰 胡亥做夢也沒想到自己的結局第十二章 不寧不令_三 巔峰張儀又出錯第二章 國恥昭昭_二 秘密流言震動了秦國第七章 帝國烽煙_三 軹道亭外的素車白馬第九章 分治亡楚_九 固楚亡楚皆分治 不亦悲哉第六章 風雲再起_三 燕山腳下的古老城堡第三章 西出鎩羽_六 孑然一身出咸陽第二章 棟樑摧折_四 李趙胡各謀 帝國法政離奇地變異第十三章 遠交近攻_三 大謀橫空出第九章 孤城血卜_四 孤城一片有縱橫大秦帝國第一部上卷第一章 鐵腕平亂_一 義渠大牛首接受了羊皮血契第一章 權相變異_一 南望咸陽 一代名將欲哭無淚第四章 咸陽初動_三 奇策考校 太子府一團亂麻第七章 迂政亡燕_八 迂闊之政 固守王道傳統的悲劇第十五章 萬古國殤_一 沉沉夜幕 重重宮闈大秦帝國第四部《陽謀春秋》第十一章 郢都恩仇_六 壯心酷烈走偏鋒大秦帝國第四部中卷第三章 東方龍蛇_二 臨淄霜霧濃第四章 咸陽初動_五 霜霧迷離 宮闈權臣竟託一人大秦帝國第六部上卷諸子百家_計然家第十一章 文明雷電_三 典則朝儀煥然出新 始皇帝大典即位經典大戰_桂陵、馬陵之戰第一章 權相變異_五 李斯開始了別出心裁的才具施展第九章 分治亡楚_八 淮北大追殺 王翦一戰滅楚國第十六章 秦風低徊_三 曠古名將成國殤第一章 無妄九鼎_二 秦武王隱隱覺得不妙第三章 乾坤合同_一 功臣不能全身 嬴政何顏立於天下第一章 暮政維艱_二 天地不昭昭 謀國有大道第六章 滔滔江漢_二 隱世後墨再出山第十章 偏安亡齊_六 戰國之世而能偏安忘戰 異數也第四章 風雲三才_四 春令定準直 秦國大政勃勃生髮《大秦帝國》·史源_第三部 《金戈鐵馬》第十章 合縱回光_二 化周有長策 大軍撼山東第十二章 收復河西_五 戰國格局大變 咸陽祝捷封商君第十二章 三轅各轍_二 蒼山大師與謎一般的二十一事第九章 呂氏新政_四 歲首突拜相 親疏盡釋懷第四章 秦國求賢令_四 神秘的布衣小弟突然變身經典大戰_閼與之戰第三章 殺戮風暴_三 殺戮骨肉 根基雄強的嬴氏皇族開始了秘密逃亡第六章 秦軍悲歌_六 鉅鹿大血戰 秦軍的最後悲歌第四章 秦國求賢令_二 秦國特使來到了洛陽王城大事年表第三章 東方龍蛇_二 臨淄霜霧濃第七章 迂政亡燕_八 迂闊之政 固守王道傳統的悲劇第二章 山東雄傑_一 洛陽蘇莊的故事第八章 幽燕雷霆_四 我車既攻 我馬既同秦國官制_武將官制第十四章 對峙上黨_二 三晉合謀易上黨第五章 術治亡韓_五 韓非在雲陽國獄中靜悄悄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