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七雄_秦國

秦國

《史記》中這樣記載秦部族的起源:“秦之先,帝顓頊之苗裔孫曰女修。”也就是說,顓頊高陽氏的女兒(或孫女),這個名叫修的女子,因吞食玄鳥之卵而孕育了秦的先祖,同時也孕育出了秦文明。

《史記·秦本紀》中記載,公元前770年,秦襄公爲身陷戎狄之患的周王室開路,護衛周王至新都。平王因秦襄公之功,始封秦爲諸侯,並許之“秦能攻逐戎,即有其地”,把周室曾經的根基一併賜予秦。從此,秦族正式開始成爲秦國。

秦人立國之後,雖也有秦穆公的一時之霸,然終越打越弱。歷經秦簡公、秦惠公、秦出公等數代亂政之後,秦獻公師隰繼位,施行了一些改革措施。公元前361年,秦孝公渠樑即位爲秦君。當時的秦國已經被魏國壓迫得龜縮於一隅。在此情況下,秦孝公頒佈求賢令,“有能出奇計強秦者,與之分土!”時任魏國中庶子的衛鞅入秦。後被任爲左庶長,主持變法,史稱商鞅變法。之後的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王三代分別在商君之法下繼續擴張。其間採用張儀的連橫之策和范雎的遠交近攻之策,兼有司馬錯、白起等將星的出現。到秦昭王鼎盛時期,秦國已西納巴蜀,建都江堰而使之成爲天府之國;北滅義渠,基本解決了西北方面的蠻患;東連齊國,疆土伸展到今山東省西南部城市定陶;南威楚國,使楚國避秦國之鋒而遷都。白起爲將時更凝聚舉國之力與趙國展開長平大決,最終給趙國以重創。秦昭王之後,秦孝文王、秦莊襄王在位時間都很短,這一時期商人出身的呂不韋執掌朝政,積極寬政使秦國重新強大,並最終在秦王政時期,採取遠交近攻、分化離間的策略,發動滅六國之戰,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

一個大一統的中央集權國家。

君主世系表

秦非子 前900年—前858年 周孝王封非子於秦邑,國得立

秦侯 前857年—前848年 秦國第二位國君

秦公伯 前847年—前845年 秦侯之子

秦仲 前844年—前822年 秦公伯之子

秦莊公 前821年—前778年 長子世父自請擊戎,讓其弟襄公爲太子

秦襄公 前777年—前766年 秦莊公次子

秦文公 前765年—前716年 秦襄公之子

秦寧公 前715年—前704年 秦文公孫,其父早逝,故繼位爲君

秦出子 前703年—前698年 秦寧公幼子

秦武公 前697年—前678年 秦出子長兄。開人殉先河

秦德公 前677年—前676年 秦武公之弟

秦宣公 前675年—前664年 秦德公之子

秦成公 前663年—前660年 秦宣公之弟

秦穆公 前659年—前621年 秦成公之弟。穆公以上諸公皆失其名,穆公名任好

秦康公 前620年—前609年 秦穆公之子,晉文公之外甥

秦共公 前608年—前604年 秦康公之子。名貑。從此十代至靈公,又並失名(從《史記》。《春秋》以爲共公四年)

秦桓公 前603年—前577年 秦共公之子

秦景公 前576年—前537年 秦桓公之子

秦哀公 前536年—前501年 秦景公之子

秦惠公 前500年

—前492年 其父秦夷公早死

秦悼公 前491年—前477年 秦惠公之子(從《春秋》。或以下年爲悼公元年)

秦厲共公 前476年—前443年 秦悼公之子

秦躁公 前442年—前429年 秦厲共公之子

秦懷公 前428年—前425年 秦躁公弟,秦厲共公之子

秦靈公 前424年—前415年 秦懷公之孫,其父秦昭子早死

秦簡公 前414年—前400年 秦懷公之子,秦靈公的叔父,秦昭子之弟

秦惠公 前399年—前387年 秦懷公之子

秦出子 前386年—前385年 秦惠公之子

秦獻公 前384年—前362年 出子二年,大臣殺出子及其母親,迎立靈公之子獻公

秦孝公 前361年—前338年 秦獻公之子。立時21歲,任內任用衛人公孫鞅實行變法,秦國走上富強。公孫鞅,常稱衛鞅。變法20年後功成,被封商君,史稱商鞅變法

秦惠文 前337年—前311年 即位後殺商鞅而用商鞅之法

秦武王 前310年—前307年 秦惠文王之子

秦昭王 前306年—前251年

秦孝文王 前250年—前250年

秦莊襄王 前249年—前247年

秦王政 前246年—前221年 前221年統一中國,國號爲秦,稱始皇帝

始皇帝政 前221年—前210年

秦二世 前209年—前207年 暴政,天下反秦

秦王子嬰 前206年 秦亡

(本章完)

戰國七雄_趙國第六章 櫟陽潮生_一 失望的景監大爲驚喜二 歷史實踐與歷史意識的最初分裂第十章 合縱回光_三 布衣有大義 凜說信陵君第四章 風雲三才_二 傲岸兩布衣 論戰說邦交第八章 失才亡魏_六 緩賢忘士者 天亡之國也《大秦帝國》·史源_第三部 《金戈鐵馬》大秦帝國第四部中卷第十三章 最後風暴_六 冰雪銘心終難卻第四章 鏖兵中原_六 蒼蒼五丈塬 師徒夜談兵第十三章 雍城之亂_三 雍也不雍 胡憯莫懲第三章 邯鄲異謀_四 博徒賣漿 風塵兩奇第六章 櫟陽潮生_二 衛鞅兩面君 招賢館大起波瀾第二章 大決涇水_七 涇水入田 鄭國渠震動天下第七章 帝國烽煙_二 帝國回光 最後秦王的政變除惡第七章 迂政亡燕_四 提一匕首欲改天下 未嘗聞也經典大戰_河西之戰第七章 大成合縱_四 烈士暮年的最後決策第十四章 冰炭同器_六 商君府來了名士說客第三章 邯鄲異謀_三 奇貨可居 綢繆束薪戰國七雄_楚國第三章 安邑風雲_二 薦賢殺賢公叔痤憂憤而死第四章 風雲三才_一 尉繚入秦 夜見嬴政秦國官制_地方官制第九章 孤城血卜_七 齊燕皆黯淡 名將兩茫茫第十五章 萬古國殤_六 本色極身唯憂國第十章 張儀風雲_二 六國聯軍的統帥部楔子第四章 暴亂潮水_六 彌散的反秦勢力聚合生成了新的復辟軸心第十四章 對峙上黨_二 三晉合謀易上黨第八章 政俠發難_二 老墨子憤怒了第十二章 不寧不令_二 蘇秦陷進了爛泥塘第七章 瓦釜雷鳴_二 疲民與貴族竟有了憤怒的共鳴第三章 西出鎩羽_一 新人新謀棄霸統秦國官制_武將官制第四章 秦國求賢令_五 求賢令激發了衛鞅第六章 櫟陽潮生_六 奇特的故事震動了秦國民衆第五章 衛鞅入秦_一 神秘客棧的布衣少年第十一 章仲父當國_一 亦正亦奇 呂不韋破了秦國百年法統第二章 國恥昭昭_二 秘密流言震動了秦國第十二章 盤整華夏_四 鑄銷天下兵器 翁仲正當金人之像哉第六章 亂政亡趙_八 秦王嬴政終於昂首闊步地踏進了邯鄲第十四章 對峙上黨_二 三晉合謀易上黨諸子百家_墨家第十二章 士相崢嶸_四 將相同心 大將軍負荊請罪第四章 秦國求賢令_五 求賢令激發了衛鞅第四章 鏖兵中原_六 蒼蒼五丈塬 師徒夜談兵第六章 滔滔江漢_四 江峽大戰 水陸破楚第八章 政俠發難_一 黑色鴿子飛進了神農大山第二章 國恥昭昭_一 金令箭使者飛馳櫟陽第十三章 鐵血板蕩_一 陰山草原的黑色風暴二 歷史實踐與歷史意識的最初分裂經典大戰_邯鄲之戰第十章 胡服風暴_二 趙奢豪言 險狹鬥穴勇者勝第四章 談兵致禍_一 十六字訣震撼了齊威王第十章 偏安亡齊_二 一統棋局 最後一手務求平穩收煞第五章 殘政如血_一 趙高給胡亥謀劃的聖君之道第二章 商旅大士_一 名士逢楚頭 慷慨說山東諸子百家_名家第四章 談兵致禍_六 錯也數也 不堪談兵第八章 風雨如晦_一 天人亂象 三策應對第九章 分治亡楚_五 三日三夜不頓舍 項燕大勝秦軍第九章 分治亡楚_九 固楚亡楚皆分治 不亦悲哉第五章 冬戰河內_二 咸陽宮夤夜決策第一章 六國謀秦_二 五國君主同一天到達逢澤第五章 衛鞅入秦_五 秦孝公奇策試真才第十四章 冰炭同器_四 嬴虔甘龍的詭秘暴亡第十五章 萬古國殤_一 沉沉夜幕 重重宮闈第十一章 文明雷電_二 椰林河谷蕩起了思鄉的秦風第一章 鐵腕平亂_一 義渠大牛首接受了羊皮血契第十三章 雨雪霏霏_七 神醫扁鵲對秦孝公的奇特診斷第十章 張儀風雲_四 大才機變修魏齊第四章 談兵致禍_三 策士與君王的交換經典大戰_秦滅六國之戰第七章 帝國烽煙_二 帝國回光 最後秦王的政變除惡第五章 術治亡韓_五 韓非在雲陽國獄中靜悄悄走了第二章 山東雄傑_一 洛陽蘇莊的故事第六章 亂政亡趙_五 天方艱難 曰喪厥國秦國官制_中央官制第十一章 郢都恩仇_四 點點漁火不同眠第五章 殘政如血_二 逢迎反擊皆無處着力 李斯終歸落入了低劣圈套第十二章 不寧不令_二 蘇秦陷進了爛泥塘第六章 亂政亡趙_九 烈亂族性亡強國 不亦悲乎第十一章 郢都恩仇_一 張儀臨危入楚諸子百家_縱橫家第八章 失才亡魏_四 特異的滅魏方略震動了秦國廟堂諸子百家_儒家第十四章 對峙上黨_三 秦國戰車隆隆啓動第九章 分治亡楚_五 三日三夜不頓舍 項燕大勝秦軍第十四章 百年一亂_六 行與子還兮 我士也驕第九章 呂氏新政_一 變起倉促 呂不韋終於被推到了前臺大秦帝國第四部下卷第一章 權相變異_一 南望咸陽 一代名將欲哭無淚第十一章 雄傑悲歌_二 戰國之世的最後一頂王冠第六章 風雲再起_二 奉陽君行詐蘇秦第八章 失才亡魏_三 坎坎伐檀兮 置之河之幹兮第三章 邯鄲異謀_一 所謂伊人 在水一方五 走出暴秦說誤區:秦帝國徭役賦稅之歷史分析第六章 亂政亡趙_一 秦國朝野發力 謀定對趙新方略秦國官制_地方官制
戰國七雄_趙國第六章 櫟陽潮生_一 失望的景監大爲驚喜二 歷史實踐與歷史意識的最初分裂第十章 合縱回光_三 布衣有大義 凜說信陵君第四章 風雲三才_二 傲岸兩布衣 論戰說邦交第八章 失才亡魏_六 緩賢忘士者 天亡之國也《大秦帝國》·史源_第三部 《金戈鐵馬》大秦帝國第四部中卷第十三章 最後風暴_六 冰雪銘心終難卻第四章 鏖兵中原_六 蒼蒼五丈塬 師徒夜談兵第十三章 雍城之亂_三 雍也不雍 胡憯莫懲第三章 邯鄲異謀_四 博徒賣漿 風塵兩奇第六章 櫟陽潮生_二 衛鞅兩面君 招賢館大起波瀾第二章 大決涇水_七 涇水入田 鄭國渠震動天下第七章 帝國烽煙_二 帝國回光 最後秦王的政變除惡第七章 迂政亡燕_四 提一匕首欲改天下 未嘗聞也經典大戰_河西之戰第七章 大成合縱_四 烈士暮年的最後決策第十四章 冰炭同器_六 商君府來了名士說客第三章 邯鄲異謀_三 奇貨可居 綢繆束薪戰國七雄_楚國第三章 安邑風雲_二 薦賢殺賢公叔痤憂憤而死第四章 風雲三才_一 尉繚入秦 夜見嬴政秦國官制_地方官制第九章 孤城血卜_七 齊燕皆黯淡 名將兩茫茫第十五章 萬古國殤_六 本色極身唯憂國第十章 張儀風雲_二 六國聯軍的統帥部楔子第四章 暴亂潮水_六 彌散的反秦勢力聚合生成了新的復辟軸心第十四章 對峙上黨_二 三晉合謀易上黨第八章 政俠發難_二 老墨子憤怒了第十二章 不寧不令_二 蘇秦陷進了爛泥塘第七章 瓦釜雷鳴_二 疲民與貴族竟有了憤怒的共鳴第三章 西出鎩羽_一 新人新謀棄霸統秦國官制_武將官制第四章 秦國求賢令_五 求賢令激發了衛鞅第六章 櫟陽潮生_六 奇特的故事震動了秦國民衆第五章 衛鞅入秦_一 神秘客棧的布衣少年第十一 章仲父當國_一 亦正亦奇 呂不韋破了秦國百年法統第二章 國恥昭昭_二 秘密流言震動了秦國第十二章 盤整華夏_四 鑄銷天下兵器 翁仲正當金人之像哉第六章 亂政亡趙_八 秦王嬴政終於昂首闊步地踏進了邯鄲第十四章 對峙上黨_二 三晉合謀易上黨諸子百家_墨家第十二章 士相崢嶸_四 將相同心 大將軍負荊請罪第四章 秦國求賢令_五 求賢令激發了衛鞅第四章 鏖兵中原_六 蒼蒼五丈塬 師徒夜談兵第六章 滔滔江漢_四 江峽大戰 水陸破楚第八章 政俠發難_一 黑色鴿子飛進了神農大山第二章 國恥昭昭_一 金令箭使者飛馳櫟陽第十三章 鐵血板蕩_一 陰山草原的黑色風暴二 歷史實踐與歷史意識的最初分裂經典大戰_邯鄲之戰第十章 胡服風暴_二 趙奢豪言 險狹鬥穴勇者勝第四章 談兵致禍_一 十六字訣震撼了齊威王第十章 偏安亡齊_二 一統棋局 最後一手務求平穩收煞第五章 殘政如血_一 趙高給胡亥謀劃的聖君之道第二章 商旅大士_一 名士逢楚頭 慷慨說山東諸子百家_名家第四章 談兵致禍_六 錯也數也 不堪談兵第八章 風雨如晦_一 天人亂象 三策應對第九章 分治亡楚_五 三日三夜不頓舍 項燕大勝秦軍第九章 分治亡楚_九 固楚亡楚皆分治 不亦悲哉第五章 冬戰河內_二 咸陽宮夤夜決策第一章 六國謀秦_二 五國君主同一天到達逢澤第五章 衛鞅入秦_五 秦孝公奇策試真才第十四章 冰炭同器_四 嬴虔甘龍的詭秘暴亡第十五章 萬古國殤_一 沉沉夜幕 重重宮闈第十一章 文明雷電_二 椰林河谷蕩起了思鄉的秦風第一章 鐵腕平亂_一 義渠大牛首接受了羊皮血契第十三章 雨雪霏霏_七 神醫扁鵲對秦孝公的奇特診斷第十章 張儀風雲_四 大才機變修魏齊第四章 談兵致禍_三 策士與君王的交換經典大戰_秦滅六國之戰第七章 帝國烽煙_二 帝國回光 最後秦王的政變除惡第五章 術治亡韓_五 韓非在雲陽國獄中靜悄悄走了第二章 山東雄傑_一 洛陽蘇莊的故事第六章 亂政亡趙_五 天方艱難 曰喪厥國秦國官制_中央官制第十一章 郢都恩仇_四 點點漁火不同眠第五章 殘政如血_二 逢迎反擊皆無處着力 李斯終歸落入了低劣圈套第十二章 不寧不令_二 蘇秦陷進了爛泥塘第六章 亂政亡趙_九 烈亂族性亡強國 不亦悲乎第十一章 郢都恩仇_一 張儀臨危入楚諸子百家_縱橫家第八章 失才亡魏_四 特異的滅魏方略震動了秦國廟堂諸子百家_儒家第十四章 對峙上黨_三 秦國戰車隆隆啓動第九章 分治亡楚_五 三日三夜不頓舍 項燕大勝秦軍第十四章 百年一亂_六 行與子還兮 我士也驕第九章 呂氏新政_一 變起倉促 呂不韋終於被推到了前臺大秦帝國第四部下卷第一章 權相變異_一 南望咸陽 一代名將欲哭無淚第十一章 雄傑悲歌_二 戰國之世的最後一頂王冠第六章 風雲再起_二 奉陽君行詐蘇秦第八章 失才亡魏_三 坎坎伐檀兮 置之河之幹兮第三章 邯鄲異謀_一 所謂伊人 在水一方五 走出暴秦說誤區:秦帝國徭役賦稅之歷史分析第六章 亂政亡趙_一 秦國朝野發力 謀定對趙新方略秦國官制_地方官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