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士相崢嶸_五 撲朔迷離的大梁才士

五 撲朔迷離的大梁才士

已經到魏國三日了,王稽還沒有見到魏王,真有些懊惱。

日薄西山的魏國竟敢如此慢待大秦特使,還當真莫名其妙。在山東六國中,魏國最有邦交斡旋傳統,也最看重邦交禮儀。原因只有一個,魏國是中原文明風華的中心,也是山東六國最有實力根基的大國,但凡天下有事,都少不了魏國出來調停斡旋。魏文侯、魏武侯、魏惠王三代,魏國都是文武衡平一言堪定天下的赫赫大邦。倏忽又是三代,魏襄王、魏昭王、魏安釐王,魏國一代不如一代了。尤其是魏安釐王即位七年以來,魏國無聲無息在天下消失了一般,任你列國翻天覆地,魏國只是不出聲。韜晦息事還則罷了,魏國畢竟大邦,也沒有哪國輕易尋釁發動大戰。然則,秦國特使上門結好,還是不理不睬,就大是反常了。莫非魏國當真要像剩餘的十幾個小諸侯一般做縮頭不盟之國?不會,決然不會!但凡明白人都看得清楚,而今之魏國已經被秦趙兩大強國擠在了夾縫,再加東邊一個力圖再度振興的齊國,三座大山隆隆擠壓,稍有不慎,魏國便有亡國之危。如此險情,魏國當真麻木到毫無知覺?不會的。王稽很清楚,魏安釐王雖然算不得英雄君主,至少還是中才,算不得昏聵,再說還有戰國四大公子之首的信陵君魏無忌這等大才,魏國如何能聽任三座大山將它擠扁壓碎了?大象反常,背後必有非常之因。常理揣摩,目下與秦國結好正是魏國避免三強夾擊之急需,魏國不可能不重視秦國特使的到來。三日不見,必有隱秘。可是,這個隱秘在哪裡?

“備車,拜會丞相府。”一陣思忖,王稽決意弄出點響動來。

軺車駛進幽靜寬闊的王街,拐了一個彎,到了丞相府前的車馬場。目下這魏國丞相名叫魏齊,乃是赫赫威勢的王族嫡系公子。三晉素來有王族子弟當權的傳統,魏國尤甚。自魏惠王起,魏國丞相大體都是王族公子,而權勢最重者,第一是魏惠王時期的丞相魏卬(公子卬),第二便是目下這個魏齊。其所以如此,在於這魏齊是魏昭王的同母弟、魏安釐王的叔父,自己又做過領軍大將,被魏安釐王贊爲“文武兼通之棟樑”,在魏國幾乎半個國王一般。只要疏通得當,王稽相信一定能從這個赫赫丞相口裡探出點虛實來。

按照禮儀,大國特使的軺車可直達丞相府邸大門,而無須將軺車停放車馬場再徒步到府門稟報入內。然則久在王側走動,王稽卻是心思周密,通曉此等貴胄之喜好,吩咐馭手將軺車圈趕到車馬場停好等候,自己只帶了一個捧禮盒的吏員從容來到府門前。

門吏一聽是秦國特使,吭哧着有些不好把持,及至王稽將一個裝着叮噹金幣的小皮袋遞到手裡,門吏二話不說飛步進去稟報了。片刻之後,白髮蒼蒼的丞相府家老迎了出來,殷勤地將王稽直接領了進去。穿過一片婆娑竹林時,王稽又將一袋秦國尚坊精製的金幣送給了家老。家老諾諾連聲,問王稽要在正廳見丞相還是在書房見丞相?王稽說尚未遞交國書,自然是書房好了。家老說,中大夫須賈出使歸來,正在書房向丞相稟報,須得稍等片刻。王稽心中一動笑道:“噢,須賈大夫出使楚國回來了?”家老低聲笑道:“出使楚國何來?是齊國。”“噢!”王稽恍然大悟地笑了,“我卻糊塗也,中大夫才幹出衆,定是凱旋而歸了。”家老鼻端一聳不屑地搖頭一笑道:“氣咻咻說個沒完,能是凱旋了?可能出事了。否則,老朽保你即刻便見丞相。”王稽連連道:“不打緊不打緊,我自等等無妨。”說話間家老將王稽領進一間異常雅緻的小廳,吩咐侍女煮茶,說聲老朽去看看,便碎步去了。

剛剛飲得兩盞青綠幽香的逢澤茶,一陣呵呵笑聲傳來:“如此屈尊貴客,老夫如何擔待了?”接着是家老的殷殷笑聲:“丞相國務繁忙,原是老朽之失,已對大人說過了。”王稽連忙站起來走到了門廊下一個遙遙拱手:“秦國王稽,拜會丞相。”迎面一個綠玉冠大紅袍鬚髮灰白滿面紅光大腹便便者大步搖了過來,哈哈大笑着一拱手:“老夫怠慢大國特使,當真無禮也!”走過來拉住了王稽的左手,一團春風般進了小廳。

笑語寒暄幾句,王稽一拱手道:“初次拜會丞相,無以爲敬,奉上藍田玉具一副,敢請笑納。”向後一擺手,吏員捧過來一個古銅方匣恭敬地擺在了魏齊案前。王稽上前打開笑道:“此乃精工藍田玉。素聞丞相精於玉具鑑賞,敢請評點一二。”

“玉龍金睛佩!”只瞄得一眼,魏齊雙眼陡然放光,及至用紅錦托起玉佩反覆端詳,當真是愛不釋手了。

佩玉本是華夏服飾的久遠傳統。三代以至春秋,將玉石雕琢打磨成各種飾物佩帶,從來都是天下共有的民俗。上層貴胄的玉器飾物名目繁多,佩玉便成爲身份地位的象徵物之一。即或是庶民百姓,也常有玉魚、玉虎、玉墜等簡單玉器佩帶於身以示吉祥。戰國之世禮儀大大簡化,玉器飾物的佩帶也相對簡單多了。春秋時期那種一組十多件掛滿全身的大型長串佩玉已經不再是貴胄們的必需禮器了,單件玉佩開始成爲日常飾物,各種玉具如玉璧、玉璜、玉人、玉劍等便成了寓意祥瑞的擺設器具。雖然佩玉禮儀簡化了,但由於進入了鐵器之世,琢玉工具大是進展,玉器製作比春秋時期更爲精細了。精工製作的大型單件玉佩便成爲天下難得的寶玉。當時,秦國的藍田玉是天下名玉之一,與西域胡玉(即後世所說的新疆和闐玉)、楚國荊玉一起被天下稱爲“三玉”。王稽帶來的這具玉佩是以藍田玉爲材,由秦國王室尚坊玉工精心琢磨的大型單件玉佩——玉龍金睛佩。這玉龍佩非同尋常,玉材潔白晶瑩,一看便是極爲罕見的羊脂玉;玉佩分明是一方整玉琢成,通體九寸九分,連同龍頭龍尾共有十三道彎曲;最爲神奇者,玉龍通背爲黑色龍紋鱗甲,眼睛爲火焰般紅色,眼珠卻是黃澄澄金色。若說這墨鱗火眼是難得的玉材天賦,這玉龍鑲金睛便是戰國之世天下一等一的琢玉技法——玉鑲金。金中鑲玉本來就已經是非常罕見了,這玉中鑲金簡直就是巧奪天工聞所未聞。饒是魏齊見多識廣,一時間也目眩神搖了。

“好!好!好!”魏齊一連重重地說了三聲好,“天賦奇材,絕世巧工,秦尚坊刻印,此三宗足使此寶萬世不朽也!老夫之見,叫它玉龍金睛尚坊佩!貴使以爲如何?”

“丞相法眼天下第一,品評自是無差矣!”王稽連忙跟上一句。

“特使如此待我,老夫何以爲報?”魏齊在廳中轉悠幾步,突然轉身,“特使便說無妨,何事相求於老夫?”

王稽笑道:“原是秦王敬重丞相當國,欲修兩國之好,豈有他哉!”

“秦國當真要與魏國修好結盟?”

“丞相明察:秦魏雖爲夙敵,然則時移勢易,趙國齊國雄心勃勃,已成天下大患。當此之時,秦魏已無衝突,若不攜手抗禦趙齊,秦國不安,魏國更是危在眉睫也。”

“說得也是。”魏齊皺着灰白的長眉轉悠着,“且不說這趙國素來覬覦大魏,便是這齊國,剛剛從滅國劫難中緩過勁來,便要對我大做手腳,當真不可思議也。”

“噢——想起來了。”王稽恍然一笑,“在下也曾聞得,齊國要收回被魏國奪取的老宋國土地。若是如此,秦國可援手魏國共抗齊軍。”

“不不不。”魏齊連連搖手,“與魏國開戰,目下齊國尚無那份實力。老夫所說,是齊國那個安平君田單,竟敢買通我方使臣做我手腳,分明是欺我魏國無人也!”

“有此等事?”王稽驚訝得睜大了眼睛,“中大夫須賈能被齊國買通,匪夷所思!”

“須賈乃老夫臂膀,忠心事國,如何能被收買了?被買通者,須賈主書也。”魏齊回身高聲問,“家老

,那個書吏叫何名字來?”

守在門廊下的家老立即答道:“稟報丞相:叫范雎。”

“一個書吏,何勞丞相動氣。”王稽笑了,“莫非齊國文士都教樂毅殺光了不成?”

“對呀!”魏齊哈哈大笑,“齊王少見多怪,硬是認這個書吏做大才,派田單親賜他十金並一車齊酒,還要用五城交換這個小吏,豈非滑天下之大稽麼?”

“那,丞相如何處置這個書吏了?”

“老夫方纔得知,還沒想好如何處置。哎,莫非特使也有意這個小吏?”突然,魏齊神秘地擠着老眼一笑。

王稽哈哈大笑:“笑談笑談,在下告辭。”

魏齊也是一陣大笑:“好!改日老夫教你晉見魏王,商定秦魏修好。”

一番笑語,家老又殷殷將王稽送到了府門。此時門吏已經特意將王稽軺車請進了大門庭院,王稽在影壁後登車,從車門轔轔去了。回到驛館正當暮色,王稽草草吃得些許飯菜,來到了小小書房,徘徊思忖,一時理不出個頭緒來。

臨行之前,秦王特意與他有過一次密談。雖然王稽官爵不高才具平常,卻是跟隨秦王三十餘年的老人了。當年秦王母子在燕國做人質,王稽是隨行家老。依照秦法,除非有大功勳,他這種官僕出身的事務家臣是不能做大臣的。秦王即位,他被封了一個“謁者”的官職。謁者是掌管國君文札傳送的事務官員,嚴格說,還只是“吏”,而不是“官”。但由於此吏是職掌國君事務,自然是實權機密要職,尋常大臣也不將他做吏員看待。謁者做了二十餘年,宣太后死了,秦王權力也漸漸大了,雖說沒有親政,但對身邊近臣的任免總是可以按照自己心願做了。於是,五年前,秦王以“歷經磨難,忠勤任事”爲由頭,特賜王稽大夫爵位,職領長史。長史全面職掌國君事務,本是一等一的實權大臣。然則,秦王事實上尚未親政,一班大臣對此時的長史不那麼看重不那麼認真計較,秦王既然力主,魏冄與華陽君、高陵君、涇陽君等顯貴大臣也就放過了。王稽畢竟才具有限,對文事大計尤其不擅,做了長史,也依舊只是總管具體事務,王室典籍書令等一應文事,實際上都是副手大吏在做。雖則如此,秦王對他的信任還是無以復加,但有鬱悶,總是時不時與他說得幾句。

後來,終因王稽才具平庸朝有物議,秦昭王只有將他貶黜,做了長史府下的謁者傳書,專一執司文書傳遞。雖是“貶黜”,秦王對王稽的信任依舊。這次出使魏國,實則是給了他一個立功機會。臨行密談,秦王異常的親和也異常的認真,可是秦王一開口,就教王稽心中猛然一沉。秦王說:“王稽啊,還是教你做謁者出使,你當如何?”王稽一臉沮喪:“臣是無才,自當憑我王處置。”想起來,此話極是不得體,但秦王沒有絲毫顏色,反倒是哈哈大笑:“王稽啊,想到哪裡去了?我是想請你做一件大事,不得已如此也。”王稽連忙一躬觸地:“臣唯忠勤事王,何敢當我王言請?王但有令,臣赴湯蹈火在所不辭!”“這便好。”秦王扶他起來,託付了一件令他唏噓不已的秘密大計。

這個秘密大計,是出使魏國,秘密尋覓名士大才入秦。秦王說得很清楚,我要之人,須得堪爲首相之大才,孝公有商鞅,惠王有張儀,武王有甘茂,太后有魏冄,我只要此等人才,曉得了?王稽當時倒吸了一口涼氣,惶恐一躬,我王明察:臣本庸才,何能識得如此乾坤大才?誤王大事,臣雖萬死不足以擔承也。秦王笑了,要你擔承個甚?此等事原本是王運國運,盡心訪求而已,誰保得定然成功?你雖不是大才,卻也不會嫉妒埋沒大才,只需謹細查訪。人過留名,雁過留聲。是名士大才,還能沒個響動?秦王最後語重心長地拍着王稽肩膀說,王稽啊,沒有丞相之才,嬴稷永世無法親政,曉得?辦好這件大事,便是莫大功勞,嬴稷這廂拜託了。秦王這一躬,王稽感奮唏噓地來到了魏國。

莫非當真是大秦國運如日中天,他剛到大梁便遇到了一個人才?

那個叫做范雎的書吏,能在齊國得到賞識,可是非同尋常。且不說齊王田法章機警睿智,更有那個與當世名將樂毅抗衡了六年的田單,他等歷經大戰出生入死的名君強臣,能輕易以重金王酒結交一個微不足道的書吏?王稽縱不識人,田法章田單總是識人了,沒準這范雎還當真可能是個隱沒於家臣小吏之流的名士大才。看魏齊模樣,定然是要處置這個書吏了。會如何處置?想來總不至於處死了。只要這個人在,王稽相信自己能訪查出來。在大梁這個地方,只要有金錢,便沒有秘密。這次出使,他非但帶了幾件王室重寶,還帶了秦王一封密書,可隨時借支大梁秦國商社的各式金錢,還愁查不出一個想見的人來?

可是,此等事也不能顯山露水操之過急,否則打草驚蛇。今日有玉龍金睛佩,老魏齊話是多了,還有那神秘一笑,似乎是說,你要這個人老夫便給你以做回報。可王稽卻心明如鏡,若他當真要了,那個范雎便註定出不了魏國就死了。王稽沒有別的才能,揣摩此等酷好錢財珠寶的顯貴人物的心思,倒是很少差錯,這也是秦王始終信任他的原因:辦事精細縝密,從來不半道走風。看那個魏齊的做派,顯是個容不得人的霸道權相,但有人才在此等人麾下,他不用你你也休想逃走,要另擇明主,嘿嘿,先殺了你再說。唯其如此,王稽只有打哈哈過去,教魏齊覺得他根本沒在意這麼個小人物了事。當真那個書吏沒人理睬了,魏齊可能也就不在乎了。

“御史何在?”想得半日,王稽大體清楚了,走到廊下一聲吩咐。

一名年輕精悍的黑衣文吏聞聲而來,這是秦王特意給他遴選的一個臂膀,文武皆通,還做過秘密斥候,極是可靠。王稽對他一陣輕聲吩咐,這個御史快步去了。

次日,王稽留下一個隨員守在驛館等候魏齊消息,自己換了一身士子常服到街市轉悠去了。魏國風華中原第一,國人歷來有聚酒議政之風,但凡王城宮廷權臣府邸之秘聞抑或各國最新事態,無時無刻不在各大酒肆恣意流淌。百餘年相沿成習,無論是遊學士子還是各國商旅斥候,但到大梁,都要先到著名的酒肆徘徊徜徉一番以探詢最新消息。王稽很熟悉大梁,徑直來到氣派最大的“中原鹿”。這中原鹿是魏惠王時期的王族丞相公子卬秘密開辦,目下已經傳了三代,早已經成了魏國貴胄與列國使節、大商、士子的消息淵藪。

進得中原鹿,王稽沒有進棋室賭坊,那種地方最熱鬧,卻少有說事者;也沒有進論戰廳,那種地方只爭見識高下,消息卻是不多。王稽徑直來到散座大廳,找得一個臨窗角落入席,要得兩爵楚國蘭陵酒與一鼎逢澤麋鹿燉,便自消磨起來。這散座大廳是所有進中原鹿者的第一站,除了專一的約賭尋棋論戰者,尋常都是先在這裡浸泡得半日聽聽八面來風,而後再做計較。王稽素無玩樂心性,又兼正在上心探事之時,自然選定這裡守株待兔。

誰知聽得大半個時辰,盡是些談論趙國秦國相爭的秘聞,將澠池會盟、藺相如勇逼秦王及趙國將相和神話說得活靈活現,四周一片喝彩叫好。王稽聽得膩煩,正要付賬離開,突然看見三名紅衣人走了進來,也到臨窗處落座,與王稽一座之隔。看衣色氣度,這三人很像是魏國吏員,王稽又安然坐了下來。三人落座一陣哈哈大笑,開酒之後你一言我一語地笑談起來。

“兄臺揣摩,金酒之外,那小子究竟還受了何等好處?”

“依我之見,目下齊國潦倒窮困,十金已是重金,難有更大財貨出手。”

“對!”第三個粗嗓門一拍案,“定然是許官許爵,籠絡那小子投齊。”

“金玉其外,敗絮其中也。”第一人冷笑着,“小子

時常小瞧我等,原來自己卻是個十金便買得動的賤人,當真令人齒冷。”

“你等不知道麼?那小子家徒四壁孤身鰥居,十金可是買得兩三個女人!”

三人一陣哈哈大笑,一人低聲道:“你等只說,那小子還能活麼?”

“活個鬼!在下眼見他翻眼閉氣了,模樣很怕人也。”

“活着又能如何?”又是那個陰冷的聲音道,“肋骨折了走不得,牙齒斷了說不得,還不廢人一個?”

“想起來蠻可憐也!”粗嗓子接道,“依我說,我等三人收下這小子做個文奴,日每喂他三頓狗食,教他替我等草擬文告。那小子有才,我等立功,豈非好事?”

“好主意!”一人拍案,“日每還要打他二十竹鞭,那小子最小瞧我等三弟兄!”

“倒是不錯也。”陰冷聲音笑道,“只是不能教丞相知道,要悄悄辦理。聞兄先去丞相府,探探那小子下落;胡兄找到他家,看看人是死是活;我來探丞相心思,看還追查不追查這小子?丞相非要追他個死罪,我等也只有忍痛割愛也。”

“一個堂堂丞相,能死揪住一個小吏不放?”粗嗓子不以爲然。

“你如何曉得?”陰冷聲音一副教誨口吻,“丞相素來狠烈,但整治部屬,可有誰個活着?還有那個須賈,毒蠍子一隻,叮上誰誰死。偏丞相信他,我等惹得了?”

“也是也是,還得按伊兄說的做,方算牢靠。”

“好!聽伊兄。”粗嗓子大笑拍案,“我只管調教狗文奴!”

飲得一陣,三人匆匆去了。王稽心思大動,也立即回了驛館,派出六名精幹吏員到大梁官邸民居四處探聽范雎消息。一連三日,石沉大海。被買通的丞相府吏員說,那個人早沒有了,丞相也正在詢查此人下落。民居街巷幾乎全部打問一遍,沒有一個人知道這個范雎下落,當真不可思議。

此時,魏齊派屬吏知會王稽,次日晉見魏王洽談修好盟約。王稽只有將這件事先擱置下來,全力應對魏王。周旋得三四日,盟約文本終於妥當,王稽派快馬使者將盟約送回咸陽呈秦王定奪用印,自己在大梁等候迴音。正在此時,那名精悍的御史從臨淄兼程回到了大梁驛館,向王稽備細稟報了從齊國探聽到的消息。

在臨淄,御史通過秦國商社,找到了經常在商社爲齊國購買秦鐵的一個市掾,此人經常出入安平君田單府邸,對魏國使者的事很是清楚,後經御史多方印證,確實無差。

魏國派出的赴齊特使是中大夫須賈。須賈有個門客叫范雎,因了范雎頗有才具,是須賈的文案臂膀,須賈爲這個范雎在丞相府請了一個書吏職分,名義上算做了國府吏員。須賈抵達臨淄時很是倨傲,拜見安平君田單時,公然嘲笑田單府邸簡陋如同大梁牛棚。田單隻淡然一笑,固國不以山河之險,處政不以門第之威,中大夫可知這是何人所說?須賈抓耳撓腮大是狼狽,身後書吏高聲回答,此乃我魏國上將軍吳起名言,安平君敬重魏國,魏國亦當敬重齊國也!田單大是欣慰,對着書吏一拱,閣下一語道破邦交真諦與田單之心,敢請閣下高名上姓?須賈氣呼呼道,他只是本使一個書吏,安平君喧賓奪主,未免失禮也!安平君哈哈大笑,特使若有方纔先生見識,田單自是敬佩。氣得須賈狠狠瞪了那個范雎幾眼,臉色都白了。

及至晉見齊王,須賈本不欲再帶范雎,無奈又怕自己遇到難題,着意教範雎捧着禮盒隨行,做了個侍者身份。到得王宮卻恰恰又與田單相遇。田單沒有理睬須賈,只對着捧禮盒的侍者一個長躬,先生原是名士范雎,田單有禮了。侍者只淡淡一笑,范雎不敢當名士之號,國務在身,恕不還禮。神態毫無受寵若驚之相。田單鄭重一拱手道,久聞先生大才博學,田單當擇日就教,尚請先生撥冗。范雎道,今日使節拜會齊王,非政莫談,非政莫聽,尚請見諒。田單一笑,先生果然國士之風也;須賈大夫,請。

須賈對田單這時纔想起與他說話大是不滿,臉色不禁漲紅。范雎不過本使一隨行小吏,安平君擡愛若此,究竟何意也?田單正色道,中大夫差矣,人之才具不因位卑而減,不因位高而增,田單如何敢以先生位卑而漠然置之?須賈對田單直呼他中大夫而不呼特使更是來氣,一甩大袖進了王宮。

傲慢的須賈,不知自己使命,不知邦交禮儀,見了齊王當頭一問,不知齊國如何與我大魏修好?齊王田法章哈哈大笑,我與魏國修好?特使當真滑稽也!魏國參與五國滅齊之戰,今齊戰勝復國,魏國自己要與我大齊修好,如何反成齊國修好於魏?特使飲酒多了。說着話,臉色已陰沉了下來。饒是如此,須賈傲慢依舊,趾高氣揚道,國貧如洗,何談戰勝之威也。還沒說完,田單厲聲呵斥,須賈放肆!我大齊雖無昔日豐饒,卻有今日四十萬大軍。須賈見田單手按劍格,臉色頓時灰白,大睜着雙眼無言以對。

此時,跟在須賈身後的范雎將禮盒放置到側案,回頭一拱手道:“安平君,此非邦交之道也。”田單肅然拱手:“此等使節,先生有何話說?”范雎侃侃道:“國家利害,原不在使節一言。邦交之道,均以各自利害爲本,以天下道義爲輔。舍利害而就道義者,腐儒治國也。舍道義而逐利害者,孤立之行也。欲達邦交合宜,自以利害道義之中和爲上。齊魏相鄰,同爲大國。齊國挾戰勝之威,軍容頗盛,然久戰國疲,滿目焦土,四野饑民,必以安息固本爲上。魏國雖未遭此大劫,然北鄰強趙如泰山壓頂,西有強秦奪我河內,兩強夾擊,魏國無暇他顧也。當此之時,魏齊兩大國各以相安爲上。此爲國使前來修好之本意。尚望齊王與安平君以兩國利害爲重,莫言小隙,共安大局爲上。”

田單尚未開口,齊王先拍案笑了,若有此等使節,夫復何言?田單略一思忖道,須賈大夫,請回復魏王並魏齊丞相,齊國可不計前仇與魏國修好;然則,魏國須得在一年之內,歸還五國攻齊時奪取的十座城池。那愚蠢的須賈,只氣哼哼說聲知道了,便戳在大殿不說話了。齊王狠狠瞪了須賈一眼,也甩袖去了。

那日晚上,須賈正在驛館設宴慶賀,一輛軺車轔轔駛進院中。須賈喜不自勝地碎步跑出,以爲定然是田單或齊國高官來拜會他。不想走在牛車前的官員徑直便問,范雎先生在否?范雎這晚破例被須賈請來飲酒,聞聲連忙出來答話,我是范雎,閣下何人?來人一個長躬,在下安平君掌書,奉安平君命請先生過府一敘。范雎拱手道,請回復安平君,范雎身爲國使隨員,公務之外不便私相往來,他日若有機緣,自當暢敘長飲。使者略一思忖,道聲先生保重,駕着軺車走了,對須賈始終沒有一句話。須賈看得憋氣,帶着一身酒氣一聲大嚷,好個范雎!沒了後話,氣咻咻自顧飲酒去了。

僅僅到此,事情也許就完了,畢竟范雎三番兩次救須賈於邦交危境,須賈縱然泛酸,也不至於如後來那般狠毒。偏是在魏國使者離開臨淄之時,齊王特派宮使駕一輛牛車前來,專賜范雎黃金十鎰、齊酒二十桶,並有一句口書:先生若願入齊,本王掃榻以待。范雎堂堂正正回答,邦交有道,使者有節,縱是齊王敬賢,范雎亦當嚴守國家法度,不敢受齊王賞賜。說罷轉身進入隨員行列,再也沒有與齊國任何人說一句話。

“特使明察,此乃范雎在齊行蹤,在下沒有任何遺漏。”

王稽聽得仔細,咀嚼之間一陣悵然。齊國探察,證實了范雎確實是個大才。可偏偏這個大才卻被魏齊須賈們整治得死活不知下落不明,自己原本也許可以立一件大功,如今卻化作了子虛烏有,如何不令人嘆息?莫非這便是秦王說的王運國運?大才乍現,只驟然一個身影,還沒來得及看清楚,他便消失了,時也運也?

(本章完)

第二章 棟樑摧折_二 長城魂魄去矣 何堪君道之國殤第十三章 鐵血板蕩_一 陰山草原的黑色風暴第七章 興亡縱橫_二 樂毅算齊見分毫第十三章 雨雪霏霏_二 孤帆飄蓬水成冰第九章 孤城血卜_五 戰地風雪 大將之心第八章 政俠發難_四 荊南突然失蹤 刺客突然出現第八章 幽燕雷霆_三 輕銳勁健的燕國新軍第七章 迂政亡燕_六 易西戰場多生奇變 王翦軍大破燕代第七章 瓦釜雷鳴_五 啞巴武士做了貼身護衛第九章 分治亡楚_二 父子皆良將 歧見何彷徨祭秦論 原生文明的永恆光焰——秦亡兩千二百十五年祭_三 歷史煙霧的久遠彌散第十二章 士相崢嶸_五 撲朔迷離的大梁才士第十章 合縱回光_五 壯心不已 春申君奔波合縱第六章 秦軍悲歌_六 鉅鹿大血戰 秦軍的最後悲歌第六章 櫟陽潮生_一 失望的景監大爲驚喜第二章 艱危咸陽_三 飄風弗弗 迅雷無聲第八章 連橫奇對_四 衣錦榮歸動洛陽第八章 幽燕雷霆_四 我車既攻 我馬既同第十一 章仲父當國_六 開元異數 呂不韋疏導倍顯艱難第二章 大決涇水_七 涇水入田 鄭國渠震動天下第四章 鏖兵中原_二 左更白起臨危受命大秦帝國第五部上卷第一章 六國謀秦_三 接風小宴公開了會盟秘密第九章 分治亡楚_八 淮北大追殺 王翦一戰滅楚國戰國七雄_燕國第十二章 三轅各轍_二 蒼山大師與謎一般的二十一事第八章 連橫奇對_一 張儀的聲音振聾發聵第十章 偏安亡齊_三 匪雞則鳴 蒼蠅之聲第一章 初政颶風_二 大道不兩立 國法不二出第六章 風雲再起_六 秋霧迷離的張氏陵園第五章 天地再造_三 亙古奇書陰符經第八章 幽燕雷霆_六 軍前謀國君臣心第十二章 士相崢嶸_六 范雎已死 張祿當生第五章 情變橫生_三 胡楊林中的落寞庭院第十四章 冰炭同器_一 秦孝公的大婚盛典第十章 合縱回光_一 古老王朝的最後神蹟第十四章 百年一亂_三 秦惠王千古奇症秦國官制_中央官制經典大戰_鄢郢之戰第五章 殘政如血_四 趙高野心昭彰 胡亥做夢也沒想到自己的結局第十一章 郢都恩仇_三 明暗雙管 張儀巧解第一難第七章 帝國烽煙_二 帝國回光 最後秦王的政變除惡第十章 蒹葭蒼蒼_三 蒹葭蒼蒼 白露爲霜第十四章 對峙上黨_五 相持三年 雪球越滾越大 勝負卻越來越渺茫第十二章 三轅各轍_一 少壯奇才 不意遇合第十五章 萬古國殤_四 瀕臨危難 理亂除奸第三章 東方龍蛇_六 幾番折衝 大起戰雲第七章 迂政亡燕_六 易西戰場多生奇變 王翦軍大破燕代第十三章 最後風暴_一 春申君星夜入臨淄第六章 秦軍悲歌_三 河北危局 天下復辟者面臨絕境第九章 縱橫初局_一 燕山幽谷 維風及雨第四章 暴亂潮水_五 陳勝死而張楚亡 農民反秦浪潮迅速潰散了第十四章 對峙上黨_一 天險上黨地第八章 失才亡魏_五 茫茫大水包圍了雄峻的大梁第一章 初政颶風_七 欲一中國者 海納爲本第六章 滔滔江漢_一 碧水風雪雲夢澤第八章 政俠發難_三 黑篷車主與神秘的工匠第二章 商旅大士_五 呂不韋豪爽地接受了落魄者的託付秦風_秦軍兵種第三章 西出鎩羽_二 關西有大都第三章 安邑風雲_一 洞香春衆口紛紜說魏國第四章 鏖兵中原_二 左更白起臨危受命第九章 縱橫初局_一 燕山幽谷 維風及雨第二章 艱危咸陽_一 修我戈矛 與子同仇第六章 櫟陽潮生_六 奇特的故事震動了秦國民衆楔子秦國官制_中央官制第六章 風雲再起_一 紅衣巫師的鼎卦第五章 殘政如血_一 趙高給胡亥謀劃的聖君之道第十四章 百年一亂_三 秦惠王千古奇症第五章 冬戰河內_三 商旅孫吳密定策第十四章 冰炭同器_四 嬴虔甘龍的詭秘暴亡第十四章 大帝流火_二 不畏生死艱途的亙古大巡狩第九章 呂氏新政_一 變起倉促 呂不韋終於被推到了前臺第十章 胡服風暴_五 林胡騎術震驚了趙雍大秦帝國第四部中卷第二章 艱危咸陽_二 風雨如晦大咸陽第七章 興亡縱橫_一 燕山氣象 赫然大邦第一章 暮政維艱_四 昭襄王暮定計然策第七章 大成合縱_二 南國才俊多猛志戰國七雄_齊國第十一章 天算六國_七 申不害變法夭折 馬陵道龐涓被殺第六章 櫟陽潮生_五 政事堂發生了尖銳對立第十二章 三轅各轍_四 呂不韋終於立定了長遠方略第十二章 盤整華夏_四 鑄銷天下兵器 翁仲正當金人之像哉第三章 東方龍蛇_二 臨淄霜霧濃第九章 孤城血卜_六 兵不血刃 戰在人心第七章 帝國烽煙_一 天地莫測 趙高的皇帝夢終作泡影第八章 風雨如晦_三 新王朝會波瀾迭起第八章 幽燕雷霆_六 軍前謀國君臣心第十二章 收復河西_二 魏國廟堂的名將與老將第四章 談兵致禍_四 雲夢澤訪出了逃隱名將第八章 政俠發難_五 墨家劍士受到了意外襲擊第一章 六國謀秦_一 上將軍龐涓的秘密使命第十章 蒹葭蒼蒼_三 蒹葭蒼蒼 白露爲霜第十章 偏安亡齊_五 鬆耶柏耶 住建共者客耶第一章 六國謀秦_一 上將軍龐涓的秘密使命第十章 胡服風暴_一 白起方略第一次被放棄第五章 天地再造_三 亙古奇書陰符經第十二章 盤整華夏_六 韓楚故地的驚人秘密
第二章 棟樑摧折_二 長城魂魄去矣 何堪君道之國殤第十三章 鐵血板蕩_一 陰山草原的黑色風暴第七章 興亡縱橫_二 樂毅算齊見分毫第十三章 雨雪霏霏_二 孤帆飄蓬水成冰第九章 孤城血卜_五 戰地風雪 大將之心第八章 政俠發難_四 荊南突然失蹤 刺客突然出現第八章 幽燕雷霆_三 輕銳勁健的燕國新軍第七章 迂政亡燕_六 易西戰場多生奇變 王翦軍大破燕代第七章 瓦釜雷鳴_五 啞巴武士做了貼身護衛第九章 分治亡楚_二 父子皆良將 歧見何彷徨祭秦論 原生文明的永恆光焰——秦亡兩千二百十五年祭_三 歷史煙霧的久遠彌散第十二章 士相崢嶸_五 撲朔迷離的大梁才士第十章 合縱回光_五 壯心不已 春申君奔波合縱第六章 秦軍悲歌_六 鉅鹿大血戰 秦軍的最後悲歌第六章 櫟陽潮生_一 失望的景監大爲驚喜第二章 艱危咸陽_三 飄風弗弗 迅雷無聲第八章 連橫奇對_四 衣錦榮歸動洛陽第八章 幽燕雷霆_四 我車既攻 我馬既同第十一 章仲父當國_六 開元異數 呂不韋疏導倍顯艱難第二章 大決涇水_七 涇水入田 鄭國渠震動天下第四章 鏖兵中原_二 左更白起臨危受命大秦帝國第五部上卷第一章 六國謀秦_三 接風小宴公開了會盟秘密第九章 分治亡楚_八 淮北大追殺 王翦一戰滅楚國戰國七雄_燕國第十二章 三轅各轍_二 蒼山大師與謎一般的二十一事第八章 連橫奇對_一 張儀的聲音振聾發聵第十章 偏安亡齊_三 匪雞則鳴 蒼蠅之聲第一章 初政颶風_二 大道不兩立 國法不二出第六章 風雲再起_六 秋霧迷離的張氏陵園第五章 天地再造_三 亙古奇書陰符經第八章 幽燕雷霆_六 軍前謀國君臣心第十二章 士相崢嶸_六 范雎已死 張祿當生第五章 情變橫生_三 胡楊林中的落寞庭院第十四章 冰炭同器_一 秦孝公的大婚盛典第十章 合縱回光_一 古老王朝的最後神蹟第十四章 百年一亂_三 秦惠王千古奇症秦國官制_中央官制經典大戰_鄢郢之戰第五章 殘政如血_四 趙高野心昭彰 胡亥做夢也沒想到自己的結局第十一章 郢都恩仇_三 明暗雙管 張儀巧解第一難第七章 帝國烽煙_二 帝國回光 最後秦王的政變除惡第十章 蒹葭蒼蒼_三 蒹葭蒼蒼 白露爲霜第十四章 對峙上黨_五 相持三年 雪球越滾越大 勝負卻越來越渺茫第十二章 三轅各轍_一 少壯奇才 不意遇合第十五章 萬古國殤_四 瀕臨危難 理亂除奸第三章 東方龍蛇_六 幾番折衝 大起戰雲第七章 迂政亡燕_六 易西戰場多生奇變 王翦軍大破燕代第十三章 最後風暴_一 春申君星夜入臨淄第六章 秦軍悲歌_三 河北危局 天下復辟者面臨絕境第九章 縱橫初局_一 燕山幽谷 維風及雨第四章 暴亂潮水_五 陳勝死而張楚亡 農民反秦浪潮迅速潰散了第十四章 對峙上黨_一 天險上黨地第八章 失才亡魏_五 茫茫大水包圍了雄峻的大梁第一章 初政颶風_七 欲一中國者 海納爲本第六章 滔滔江漢_一 碧水風雪雲夢澤第八章 政俠發難_三 黑篷車主與神秘的工匠第二章 商旅大士_五 呂不韋豪爽地接受了落魄者的託付秦風_秦軍兵種第三章 西出鎩羽_二 關西有大都第三章 安邑風雲_一 洞香春衆口紛紜說魏國第四章 鏖兵中原_二 左更白起臨危受命第九章 縱橫初局_一 燕山幽谷 維風及雨第二章 艱危咸陽_一 修我戈矛 與子同仇第六章 櫟陽潮生_六 奇特的故事震動了秦國民衆楔子秦國官制_中央官制第六章 風雲再起_一 紅衣巫師的鼎卦第五章 殘政如血_一 趙高給胡亥謀劃的聖君之道第十四章 百年一亂_三 秦惠王千古奇症第五章 冬戰河內_三 商旅孫吳密定策第十四章 冰炭同器_四 嬴虔甘龍的詭秘暴亡第十四章 大帝流火_二 不畏生死艱途的亙古大巡狩第九章 呂氏新政_一 變起倉促 呂不韋終於被推到了前臺第十章 胡服風暴_五 林胡騎術震驚了趙雍大秦帝國第四部中卷第二章 艱危咸陽_二 風雨如晦大咸陽第七章 興亡縱橫_一 燕山氣象 赫然大邦第一章 暮政維艱_四 昭襄王暮定計然策第七章 大成合縱_二 南國才俊多猛志戰國七雄_齊國第十一章 天算六國_七 申不害變法夭折 馬陵道龐涓被殺第六章 櫟陽潮生_五 政事堂發生了尖銳對立第十二章 三轅各轍_四 呂不韋終於立定了長遠方略第十二章 盤整華夏_四 鑄銷天下兵器 翁仲正當金人之像哉第三章 東方龍蛇_二 臨淄霜霧濃第九章 孤城血卜_六 兵不血刃 戰在人心第七章 帝國烽煙_一 天地莫測 趙高的皇帝夢終作泡影第八章 風雨如晦_三 新王朝會波瀾迭起第八章 幽燕雷霆_六 軍前謀國君臣心第十二章 收復河西_二 魏國廟堂的名將與老將第四章 談兵致禍_四 雲夢澤訪出了逃隱名將第八章 政俠發難_五 墨家劍士受到了意外襲擊第一章 六國謀秦_一 上將軍龐涓的秘密使命第十章 蒹葭蒼蒼_三 蒹葭蒼蒼 白露爲霜第十章 偏安亡齊_五 鬆耶柏耶 住建共者客耶第一章 六國謀秦_一 上將軍龐涓的秘密使命第十章 胡服風暴_一 白起方略第一次被放棄第五章 天地再造_三 亙古奇書陰符經第十二章 盤整華夏_六 韓楚故地的驚人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