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東方龍蛇_四 布衣柴門千里駒

四 布衣柴門千里駒

碧綠的秋水中,一葉獨木舟漫漫漂游。

孟嘗君哭笑不得了。一場匪夷所思的狩獵大閱兵,變成唯獨瞞住了齊湣王的荒誕笑料。大軍的亂象與田軫的恐慌,驟然顯出了這支“青龍天軍”的根底。甘茂的救急與列國使節心領神會的應和,則分明透出了一種心照不宣的莫大嘲諷。身爲丞相,孟嘗君在那一刻簡直羞得要找個地縫鑽了。那日晚上,神聖的瞻仰剛剛完畢,孟嘗君不由分說將田軫扯進了自己的軍帳,夾頭蓋腦一通斥責:“天下可有你這等上將軍?三十萬大軍,硬塞到一片河谷之地!誰教給你的?仗白打了,兵白帶了,齊國恥辱也!田氏恥辱也!”田軫本是孟嘗君同族晚輩,更兼性情寬厚,黑着臉一言不發,末了只硬邦邦一句:“叔父說,王命如此,該當如何?”孟嘗君被噎得半晌無話,跺腳一聲長嘆:“嗚呼上天!如此作踐齊國,田文顏面何存也!”憤激難耐,竟破天荒地放聲痛哭了。嚇得田軫連忙撲上來抱住孟嘗君,硬是將他拖進了後帳。偏是孟嘗君惱羞成怒,一腳踹翻田軫,窩到後帳矇頭大睡去了。

回到臨淄,孟嘗君稱病不出,整日架着一葉小舟在後園大湖中飄蕩。

看看秋陽西斜,小舟悠悠盪到了西岸,卻有門客總管馮守在岸邊高聲道:“稟報孟嘗君:魯仲連到了。”孟嘗君懵懂擡頭,隨即大是驚喜:“誰?魯仲連?在何處?快快有請!”話音落點,岸邊黃葉蕭疏的樹林中一陣大笑:“魯仲連來也!孟嘗君好興致。”隨着笑聲,一個紅衣大袖手持長劍的英挺人物已經到了岸邊。

“仲連來得好!”孟嘗君一聲笑叫,從獨木舟站起要躍上岸來,不料小舟一個晃悠,卻一個趔趄結結實實跌坐到了船中。魯仲連一陣大笑:“客隨主便,我下來說話。”一個輕身飛躍,展着長衣大袖落到了方不過一尺的小小船頭,小巧的獨木舟紋絲未動。孟嘗君兀自扶着船幫笑個不停:“好!好功夫。”魯仲連已經跨步到了船尾,拿起竹篙只一點,一葉小舟水鳥般輕盈地掠了出去,三兩點便到了湖心。

“仲連此來,何以教我?”面對這個顯然年輕的士子,孟嘗君熱誠坦蕩中透着敬重,與甘茂面前的孟嘗君判若兩人。

魯仲連丟下竹篙任小舟遊蕩,坐到了孟嘗君對面正色道:“齊國危如累卵,孟嘗君當真無覺?”孟嘗君驚訝道:“危如累卵?仲連何出此言?”魯仲連道:“賦稅加倍,民怨載道,財貨缺少,物價日高,國人金錢卻大肥了外商。甲兵六十萬,空耗府庫。法令不固根本,宣王蘇秦之法日見流失。貴胄封地雖無增加,兼併之土地已遠遠大於封地,赤貧流民已經遍於國中。當此之時,倘有外戰,定一發不可收拾。君爲丞相,竟不覺危如累卵乎!”

“仲連,縱然覺察,又能奈何?”孟嘗君喟然嘆息一聲,沮喪非常。

魯仲連一怔,不禁紅了臉膛:“曾幾何時,孟嘗君如此英雄氣短?莫非那青蛟神話也使你懵懂了不成?”孟嘗君擺擺手道:“仲連莫急,你是有些言過其實了,國勢還沒有衰頹,容我慢慢設法。”魯仲連冷笑道:“孟嘗君違心之言,天下還有何人可信?魯仲連實言相告:孟嘗君至少須得阻止齊國四面樹敵。否則,十年之內,亡國之期!告辭。”一言說罷,霍然起身。

“仲連且慢!”孟嘗君連忙拉住魯仲連衣襟,“來來來,坐了,聽我說。”魯仲連喘息着勉強坐下。孟嘗君低聲道,“仲連,託你一事如何?”魯仲連道:“先說何事?”孟嘗君微微一笑:“做一回無冠使節,如何?”魯仲連目光一閃:“要我探察列國對齊動向?”孟嘗君笑道:“果然千里駒!一點便醒。只是,不僅探察,還得斡旋,齊國之危,更在其外。”魯仲連點頭道:“齊國有一個死仇,一個強敵,半個盟友,其餘三個非敵非友。齊國若不審時度勢而強做霸主,只怕上天也無能爲力。”孟嘗君點頭道:“是了。幸虧這個死仇目前尚無還手之力,那個強敵也似乎沒有異常動靜,半個盟友也還沒有滑脫得很遠。只要斡旋得當,該當還有轉機。若能不戰而消弭兵禍,國人之福也。”

“孟嘗君有報國之心,魯仲連何惜馳驅。”

“魯仲連有救世之志,便是齊國根基。”

“啪”的一聲,兩人手掌相擊,一陣放聲大笑。

暮色時分,蘇代來訪,與孟嘗君商議如何處置甘茂。孟嘗君便將那日進宮經過以及與甘茂的對談,對蘇代備細說了一遍,末了道:“此人當得一頭官場老狐,不須我等操持了。”蘇代聽得仔細,卻搖頭道:“縱然老狐,此刻也是雪中覓食之時。若無我等扶持,老狐必是凍僵餓死無疑。我只是要問孟嘗君:此人若在齊國,可能爲我所用?”孟嘗君思忖一陣道:“甘茂雖非大才,也缺失正氣,但卻機謀多變,亦無大奸大惡之心。依我看,倒是可做你臂膀輔助。”蘇代點頭道:“甘茂本是楚人,斡旋楚齊邦交,倒是正選人物。”孟嘗君笑道:“如此說來,你操這個心。若要我出面,說一聲便是。”蘇代笑道:“冬日將到,先安頓他做個客卿。來春我出使秦國,此事當有分曉。”孟嘗君一拍掌:“便是如此!吐了這口痰也輕快。”蘇代訝然笑道:“如何?甘茂如此討嫌麼?”

孟嘗君大搖其頭,不勝感慨地一聲長嘆:“世間人事,鬼神難明也!按說甘茂至少不壞,對老夫還頗有啓迪。然一見此人,我便胸悶如堵,忒煞怪也。可一見魯仲連,老夫便高興,便想大笑痛飲,此等快活,唯昔年張儀可比也。你說,這人之於人,爲何如此不同?忒煞怪也!”蘇代聽得哈哈大笑:“田兄真道可人也。原是你秉性通達,與豪傑之士意氣相投,豈有他哉!”孟嘗君連連搖頭:“非也非也。不是豪傑之士者多了去,若個個令人胸悶,豈不早死了去?忒煞怪也,忒煞怪也!”蘇代笑得不亦樂乎:“好了好了,畢竟田兄性命要緊,日後我來應對甘茂便是。”

一番笑談,孟嘗君鬱悶大消,興致勃勃地擺了小宴與蘇代痛飲。

應酬周旋之道,蘇代與其兄蘇秦大是不同。多年在燕國與子之一班豪士共處,蘇代非但善飲,且酒量驚人,雖不能與張儀孟嘗君這等酒神相比,卻也是邦交名士中極爲少見。再者,蘇代詼諧善對,急智極是出色,往往對臨場難題有出人意料的精彩對答,較之蘇秦的莊重端嚴長策大論卻是另一番氣象。孟嘗君對蘇氏兄弟一往情深,更受蘇秦臨終之託,將蘇代延入稷下學宮修習三年,脫燕國之困後在齊國做了上卿。以交誼論,孟嘗君對蘇秦敬若長兄,對蘇代卻是愛若小弟。但要說飲酒敘談,孟嘗君卻更喜歡蘇代的灑脫不羈,竟自常常酒後感慨:“兄債弟還。蘇秦欠我酒賬忒多,上天便賜我一個蘇代了。”蘇代舉着酒爵大笑:“虧了二哥欠得多,否則一介布衣,蘇代卻到何處去找如此多陳年美酒?”

也是憋悶了幾日,兩人飲得兩桶陳年趙酒後,孟嘗君海闊天空起來,說了不少獵場趣事,末了又回到飲酒,興致勃勃地舉着酒爵問:“三弟博學,可知酒德酒品之說?”

“酒有三德。”蘇代笑道,“明心、去僞、發精神,是爲萬世不朽。”

“噫!”孟嘗君驚訝了,“我原是說飲者之德,三弟卻生髮出酒德,大妙!想那女媧造出人來,原是不會說話,憋在心裡要悶死人也。這一碗酒下肚,面紅耳熱滔滔不絕,不虛不僞,句句真心。若有危難,大呼奮勇!世間無酒,豈不悶殺人也?酒者,當真是萬世功德!”

蘇代大笑:“田兄演繹得更妙!也許,酒就是女媧所造,補償造人之疏忽也!”

“正是如此。”孟嘗君開懷大笑,“煉石補天,造酒補人,女媧神明!”

笑得一陣,蘇代慨然一嘆:“雖則如此,豪飲而不爲酒困者,唯孟嘗君也!”

“不不不!”孟嘗君聞言大是搖頭,“善酒而不亂心性者,前有張儀,後有魯仲連。舍此二人,天下酒人不足論也。”這次蘇代驚訝了:“張兄不消說得。這魯仲連卻是何人,竟能與張兄相比,得田兄如此敬重?”孟嘗君哈哈大笑:“千里駒魯仲連,蘇代上卿竟然不知,當真孤陋寡聞也。”蘇代悠然一笑:“我既不知,當是千里駒尚在馬廄,可是了?”孟嘗君笑道:“一旦出廄展蹄,此人便要叱吒風雲了。”蘇代思忖道:“此人當是齊國名士,否則,孟嘗君不會如此上心。然則此人官居何職?身在何署?我竟一無所知?”孟嘗君“啪”地一拍長案:“這便是千里駒之奇!不做官,不愛錢,高節大志,專一地救急救難。”蘇代揶揄笑道:“不做官,不愛錢,又救急救難,除了墨家,還有了第二人?”孟嘗君沒有理會蘇代的懷疑譏諷,感慨長嘆道:“嗚呼!與魯仲連相處,我等直是污泥濁水也!”蘇代這才認真起來,肅然拱手道:“田兄有此自比,足見此人必是奇偉之士,願聞其詳。”

孟嘗君大飲一爵,侃侃說起了魯仲連的故事:

即墨城多魯國移民。到了齊威王時候,即墨魯氏已經成了一個很大的部族。魯人不善商旅,不諳官場,更不摻和那些莫名其妙的仇殺私鬥,只在耕讀兩字上默默做工夫。族人個個知書達理,奉公守法,勤做善耕。幾代人下來,魯氏成了即墨城最有人望的大族。齊國官署但缺文職吏員,十有八九都到即墨魯氏去找,隨意拉一個出來,都極是稱職。久而久之,有了一句民諺:“齊人粗,魯人補,臨淄十吏九爲魯。”也是文華流風久成俗,這即墨魯氏便有了一個獨特的規矩:族長與族中大事,不是長老議決,而是由族中布衣士子們公議推舉。而要在魯氏部族中成爲公認的布衣士子,僅僅識字是不行的,還得通達《詩》、《書》、《禮》、《樂》、射、車,魯族人呼爲“六才”。也不知這六纔是否得了孔夫子教習弟子的六藝傳承,反正很是實在,前四樣爲學問才華,後兩樣爲實用技能,無論從軍征戰還是被選爲吏員,都是立身本領。通達六才之後,還得由族長主持舉行士冠禮,隆重地將一頂族中製作的四寸皮冠戴到有成後生頭上,方可成爲參與公議的布衣士子。唯其如此,魯氏部族的事務百餘年井井有條,沒有出過一個昏聵族長,族中也沒有發生過一次自相殘殺,魯氏便蓬蓬勃勃地興旺了起來。

漸漸的,即墨魯氏成了齊國望族,魯氏族長也自然成了赫赫鄉紳,非但即墨縣令敬若上賓,縱是齊王,也必在啓耕大典之後親來拜望。誰想,在齊宣王十三年的時候,即墨魯氏的布衣士子們經過公議,卻推舉了一個最爲木訥平庸連大字都識不得幾個的粗漢做了族長。

消息傳出,即墨譁然。

這個粗漢叫魯大槓。大槓者,本是魯人對那種凡事都吃虧且竟日樂滋滋脾性卻又耿直倔強的粗憨漢子的善意譏諷,說的是此等人如大木槓子般又粗又直又實。這魯大槓也是奇特,誰家有忙都去幫,哪怕自家活計沒幹完。幫便幫,還自帶乾糧不吃主家飯,如跟隨大禹治水的子民一般。誰家精壯男子病了,他便去頂替這家勞役,若要給錢糧回報,他便立即紅臉。尋常間但凡有人喊他大槓,他樂呵呵答應一聲,從無半點兒顏色。後來官府料民造冊,他竟將“大槓”做了官名登了冊。這在文采風華的魯氏族人看來,直是滑稽莫名有傷大雅,若是別個,也許連族長都不能通過。畢竟這是魯大槓,族長笑着說了聲:“人貴本色,正是大雅。”便過去了。因瞭如此,魯大槓與其說是名字,毋寧說是一個綽號。可正是如此一個人物,魯氏族人卻舉族擁戴,非但布衣士子公議推舉,而且族人還給魯大槓茅舍門前立了一塊白玉大碑,赫然刻着“族望千里”四個大字。

這一切,都因爲魯大槓有個不世出的奇特的兒子。

物化神奇,本是人所難料。魯大槓憨得實,娶了個妻子憨得更實。此女身板結實豐滿,生得銀盆大臉,腳大手大力氣大,走路如風,愛說更愛笑,不知憂愁爲何物,睡覺呼嚕聲比魯大槓還要響亮。無論見了誰,是男子叫一聲大哥,是女子叫一聲大姐,無分老幼,更無第二樣稱呼。魯大槓給誰家幫工,她便跟腳給誰家主婦採桑幫廚,飯做好了撂下布裙一溜煙離去,任誰也找她不見。回到茅舍,常常與魯大槓算賬,不是嘮叨魯大槓出力不夠,便是埋怨魯大槓去哪家幫工慢了。魯大槓嘿嘿一笑,她便儼然一個聰明女子般罵一聲:“公石頭!憨木頭!”往往是話未落點已呼嚕聲大作,樂得魯大槓嘿嘿笑個不停,也罵一聲:“母石頭!憨木頭!”久而久之,族人便呼她做“槓姐兒”,認爲這夫妻直是一對大槓。

魯大槓夫妻和睦篤厚,第三年生下了一個胖大男孩。這孩子一生下來大哭不止,響亮得連穩婆也驚訝連連。剛哭了一陣,穩婆尚在手忙腳亂,這孩子卻又是咯咯長笑。嚇得穩婆一跌在地,爬起來飛也似的去向族長稟報。老族長當即帶着正在議事的布衣士子們趕來了,有個學問之士將這孩子端詳了一陣,不斷驚歎:“面如朗月,一痣虎頜,此兒異相也!長哭長笑,天賦憂樂也。奇哉奇哉!”老族長與布衣士子們一陣公議,當即議決:魯大槓家境尋常,此兒由族人共養共教。魯大槓不知如此這般一番公議,只嘿嘿嘿給每個人拱手道謝,請老族長與士子們給兒子議個名字。老族長與士子們一陣計議,便道:“此兒便叫魯仲連。居中爲仲,兼得爲連,居中而兼濟四海,此兒不可量也。”

魯大槓雖然不懂這些斯文講究,卻明白是說兒子有出息,兀自手舞足蹈地跳了起來,口中嘶喊一般地唱起了一首古老的魯歌:“牡馬吔,在郊之野吔!有車彭彭吔,思馬斯才吔!”這首魯歌,本來是魯人讚頌正在放牧的駿馬的一首老歌:膘肥體壯的雄馬啊,正在原野放牧!我有一輛好車,正缺這樣的良馬來駕!可魯大槓粗着大嗓門吔吔走調地一唱,竟惹得族人鬨然大笑。一個學問士子高聲笑道:“魯大槓臨盆放歌,詩卜吉兆也!魯仲連必是駿馬良才!”族人們原是感念魯大槓夫婦本色古風,此時一口聲呼應:“魯仲連!千里駒——千里駒!魯仲連——”

倏忽之間,魯仲連長到了五歲。布衣士子們一番公議,將魯仲連送到了即墨老名士徐劫門下做弟子。魯氏族人的拜師禮非同尋常,一輛價值千金的駟馬高車,外加整整一輛牛車的五百條幹肉。徐劫大是惶恐,堅辭不受。白髮蒼蒼的老族長對着徐劫深深一躬道:“非是魯氏壞先生高風,實因此兒天賦甚高,指望先生帶他周遊天下以博學問,堪堪薄資,何敢有他也!”徐劫仍然是大搖其頭一言不發。正在此時,門外的魯仲連昂昂走進廳中,老族長未及阻擋,稚嫩的嗓門尖亮地響了:“物成人事!一物累心,老師何堪大學之人?”徐劫大是愣怔,思忖片刻,老眼驟然生光,對着老族長與五歲的魯仲連深深一躬:“徐劫受教,敢不承命?”於是,魯仲連做了徐劫的弟子。

這個徐劫,原本是徐國公族支脈,做過徐國太史令。徐國被楚國吞併之後,逃亡齊國做了治學隱士。此人雖非經世大才,卻是學問大家,更有兩樣難能可貴處:一是志節高潔,二是藏書極豐。徐劫

一見魯仲連,心知此兒非同尋常,便將他與門下三十多個弟子分開,從來不教他與師兄弟們一起聽老師講書。徐劫只給魯仲連排出讀書次序與讀完每本書的期限,除了生字,從不講解書意。每讀完一書,徐劫便教魯仲連自己釋意講說,徐劫反覆辯難。令徐劫驚訝的是,這個少年非但讀書奇快,過目成誦,而且每每有匪夷所思的見解。說起話來正氣凜然,一副天生的大器。魯仲連十一歲那年,徐劫想試試魯仲連在人前的論辯才能,破例教魯仲連給三十多名弟子講解《書》,而後由弟子們自由發難。這班弟子都是齊國的才俊之士,即便最小者,也在十八歲上下,在徐劫這裡修業六年,大多到稷下學宮論戰成名,而後再周遊天下修業立身,原本個個都是能才。

面對如此一羣師兄,十一歲的魯仲連從容不迫出語驚人:“《尚書》二十餘篇,典謨訓誥之文也!除《洪範》八政些許精華,餘皆不足爲論也。讀之無益,棄之無害,與今世流傳之《商君書》相比,一堆竹簡耳,何堪列爲必讀之經?”此語一出,滿廳譁然,三十餘名師兄當即羣起而攻之。魯仲連舌戰羣士毫無畏懼,逐一列舉《尚書》的迂腐泥古之處與今世治國之論相比,批駁得一班師兄啞口無言。

老徐劫本是儒家名士,眼見被儒家列爲五經之首的《書經》被這個黃口小兒批駁得體無完膚,卻分外高興,捋着花白的鬍鬚笑道:“吾有魯仲連,不枉爲人師一世也!”開春之後,老徐劫出動了那輛駟馬高車,帶着十二歲的魯仲連到了稷下學宮,要魯仲連在這名士雲集的學問淵藪裡見見世面。

此時,正逢稷下學宮一年一度的論戰擂臺大較量。這論戰擂臺,原是稷下學宮的獨特創舉,每年在陽春天氣開擂,爲的是考校新來名士的真實功底。但凡有名士上臺,除了幾個如孟子、荀子、慎到一般的大宗師講學,學宮士子都會雲集而來,反覆與上臺名士論戰。上臺名士只有在擂臺大案前堅持到無人前來挑戰,方可成爲稷下學宮承認的“宮士”,獲得一頂稷下學宮特有的士冠——六寸紅玉冠。

這一年,上擂者是齊東名士田巴。田巴學問博雜,自稱“天下書無不通讀,無不精熟”,更兼見解奇異,辯才過人,一個月的時間裡,折服了幾近千人的詰難,連續戰勝了稷下學宮士子的輪番挑戰。涉及學問無所不包,從三皇五帝到三王五伯,從離堅白到合同異,舉凡百家學問,無一人問倒田巴。

正在此時,徐劫帶着少年弟子魯仲連到了。師生坐在擂臺下整整聽了三日,魯仲連沉着小臉無動於衷。老徐劫以爲這個少年弟子被嚇住了,晚間特意笑着叮囑:“仲連啊,學問如海,留心便是,莫要失了志氣也。”少年魯仲連卻睜大了眼睛道:“老師,如此士子也逞口舌之利,這稷下學宮原也尋常。”徐劫驚訝得鬍子一翹一翹道:“你?你,也忒狂妄了,此乃稷下學宮!不是即墨。”魯仲連高聲道:“稷下雖大,何如天下?原是田巴迂腐,非魯仲連狂妄也。”徐劫又氣又笑道:“好好好,你明日勝了田巴,老師便服了你。否則,休說大話!”魯仲連一拱手脆生生道:“弟子遵命!”

次日清晨,紅日初上,學宮論戰堂又是人頭攢動。卯時三刻,一陣隆隆戰鼓,擂主田巴赳赳上臺高聲道:“學如戰陣!今日最後一戰,但凡有真知灼見者,便請答話!”語氣張揚,不可一世。原是一月論戰,稷下士子們幾乎問遍了所有能想到的難題,今日最後一日,士子們都等着看隆重的士冠大禮,異口同聲喊道:“田巴學問,我等佩服!”而後滿場肅然。學宮令鄒衍放眼打量,見無人出題挑戰,正要開口宣佈士冠大禮開始,卻聽一聲響亮童音:“我有難題,請教先生!”衆人側目,卻看不見人影。

哄嗡一聲,場中譁然。鄒衍高聲道:“挑戰士子何在?上臺論戰!”

原是魯仲連少年矮小,淹沒在人羣中難以尋覓。中間一名士子高聲笑道:“小名士在此!我來送他。”雙手舉起魯仲連,將他託到了臺上。士子們一看,是個長髮少年,不由得滿場大笑,一片掌聲中喝出了長長的一聲:“彩——”此時此地,這分明是一聲倒彩。偏是田巴沒有笑,對着這個布衣少年肅然一拱手:“才無老幼,敢請賜教。”稷下士子見田巴此等風範,自感方纔有失淺薄,立即肅靜了下來。

少年魯仲連冷冷一笑,一臉肅然之色,昂昂高聲道:“嘗聞廳堂未掃,不除郊草。白刃加胸,不救流矢。生死存亡之際,不可問玄妙空靈之事!先生以爲然否?”

田巴一怔,頓時收斂笑容:“願聞下文。”

少年伸手直指田巴:“目下燕國欲報國恨,秦國虎視眈眈,楚國背盟進逼,趙國西面蠶食,齊國面臨四面壓力,邦國危在旦夕,敢請問先生有何良策?”激昂稚嫩之音響徹全場。

田巴大是尷尬:“此等經世之策,我卻素無揣摩……”一時無言以對。

少年冷笑:“燃眉之急,生死之危,先生束手無策,卻要論爭五帝三王之道,空談堅白之分,辨析合同之異,醉心馬之顏色、雞之腳趾、鳥之卵蛋,遠離民生國計,日日空談不休,不覺無趣麼?勸先生爲蒼生謀國,莫以此等無用空話蠱惑國人!”

田巴臉上紅一陣白一陣,終於深深一躬,坦誠認輸:“一個少年,尚知邦國憂患庶民生計,田巴汗顏無以自容也。今日受教,田巴終身不復空談。”說罷對鄒衍一躬,又對着臺下茫茫士子一躬,紅着臉匆匆去了。稷下學宮的士子們大覺尷尬,沒有一個人說話,偌大的論戰堂一時靜得唯聞喘息之聲。

倏忽之間,千里駒魯仲連聲名鵲起,稷下學宮各家大師爭相延攬。可魯仲連心志奇偉,堅執要先到墨家總院修習,而後再入稷下學宮。徐劫感慨萬端,便將魯仲連送到了墨家總院做院外弟子,叮囑他兩年之後一定回稷下學宮,自己又回到了齊國。一到即墨,不想田巴已經在徐莊等候多日。田巴對老徐劫說:“魯仲連乃天上飛兔,豈止千里駒也。田巴願與先生隱居即墨,修習學問,終身不復空論。”老徐劫不能推脫,與田巴做了臨莊摯友,時相酬酢切磋,倒甚是相投。只是那徐劫多次請田巴給弟子們講書,田巴都只是一句回絕:“不敢食言自肥,貽笑天下也。”當真終生不論虛學了。

……

這一番故事,聽得蘇代嗟呀感嘆不止,見孟嘗君戛然打住,不禁急迫問道:“後來如何?魯仲連呢?魯大槓呢?還有那個槓姐兒呢?快說!”孟嘗君哈哈大笑:“看看,比我還着急。魯仲連麼,我正要對你提說,他做的事可是與你這個上卿有關。至於魯大槓與槓姐兒如何,左右你要與魯仲連相識,自己去問了。”蘇代一聽,心知魯仲連必是爲齊國秘密奔走,心下不禁一陣感慨,意猶未盡地讚歎一聲:“天道昭彰也!齊國出此縱橫名士,羞煞稷下清談士子了。”孟嘗君笑笑,將他與魯仲連的計議說了一番,叮囑蘇代來春出使時多多留意。蘇代聽得仔細,也連連點頭,末了卻沉吟不語。孟嘗君疑惑道:“三弟信不得魯仲連麼?”蘇代一笑:“哪裡話來?我是在推測,魯仲連必是另一條路子,與我這邦交斡旋相得益彰。”孟嘗君笑道:“噢?如何另一條路子?”蘇代將自己的預料說了一遍,孟嘗君良久沉默,末了嘆息一聲道:“也好啊,有個爲國憂患的風塵名士,我等也免來日葬身魚腹。”大飲一爵,噔地撂下銅爵,伏在案上大睡了。

蘇代悵然一嘆,向帳後侍女招招手示意扶走孟嘗君,自己起身踽踽去了。

(本章完)

第二章 國恥昭昭_六 逢澤獵場中陰謀與財富較量第六章 風雲再起_四 明大義兮真豪傑第十三章 鐵血板蕩_二 驚蟄大朝 嬴政皇帝向復辟暗潮宣戰秦風_秦之禮儀第四章 風雲三才_一 尉繚入秦 夜見嬴政第十一 章仲父當國_三 再破成例 呂不韋周旋立儲第八章 政俠發難_三 黑篷車主與神秘的工匠第十二章 不寧不令_四 新朋舊情盡路營第九章 縱橫初局_三 門客大盜開齊國僵局第四章 鏖兵中原_三 齊王夜入軍營 聯軍橫生波瀾第七章 興亡縱橫_二 樂毅算齊見分毫第二章 大決涇水_五 碧藍的湖畔 搶工決水的烈焰轟然激發第十章 胡服風暴_六 我衣胡服 我挽強弓第二章 山東雄傑_一 洛陽蘇莊的故事第七章 流火迷離_四 執一不二 正心跬步第九章 分治亡楚_五 三日三夜不頓舍 項燕大勝秦軍第十五章 萬古國殤_一 沉沉夜幕 重重宮闈經典大戰_南定百越、北擊匈奴之戰第九章 呂氏新政_三 新朝人事 幾多風雨第十一章 天算六國_七 申不害變法夭折 馬陵道龐涓被殺第一章 無妄九鼎_四 大雨落幽燕第九章 孤城血卜_七 齊燕皆黯淡 名將兩茫茫第六章 子楚還國_五 一波三折 先機行險第二章 棟樑摧折_六 天下孜孜以求的二世新政泡沫般飄散了第七章 帝國烽煙_三 軹道亭外的素車白馬第十章 偏安亡齊_二 一統棋局 最後一手務求平穩收煞第五章 情變橫生_五 情之有契 心之唯艱第十二章 收復河西_四 秦步決魏騎 公子卬全軍覆沒第三章 西出鎩羽_四 雄心說長策第三章 東方龍蛇_二 臨淄霜霧濃第三章 西出鎩羽_二 關西有大都戰國七雄_楚國第十章 偏安亡齊_三 匪雞則鳴 蒼蠅之聲六 走出暴秦說誤區:秦帝國法治狀況之歷史分析戰國七雄_趙國第十四章 大帝流火_四 大巡狩第一屯 嬴政皇帝召見鄭國密談第六章 子楚還國_六 長歌當哭兮 大義何殤經典大戰_邯鄲之戰第十四章 百年一亂_二 司馬錯講述的軍旅故事第一章 暮政維艱_二 天地不昭昭 謀國有大道第四章 談兵致禍_三 策士與君王的交換六 走出暴秦說誤區:秦帝國法治狀況之歷史分析第八章 政俠發難_一 黑色鴿子飛進了神農大山第十三章 雍城之亂_四 一柱粗大的狼煙從蘄年宮端直升起第五章 殘政如血_一 趙高給胡亥謀劃的聖君之道第二章 國恥昭昭_一 金令箭使者飛馳櫟陽第四章 咸陽初動_一 幽幽南山 不寧不令第二章 大決涇水_五 碧藍的湖畔 搶工決水的烈焰轟然激發第二章 棟樑摧折_六 天下孜孜以求的二世新政泡沫般飄散了第九章 霹靂手段_五 陰謀陽治 霹靂手段第十五章 萬古國殤_五 渭城白露秋蕭蕭第十二章 盤整華夏_六 韓楚故地的驚人秘密第十三章 最後風暴_四 天齊淵波瀾詭譎第十四章 冰炭同器_七 秦孝公夢斷關河第二章 棟樑摧折_五 禮極致隆 大象其生 始皇帝葬禮冠絕古今第四章 風雲三才_二 傲岸兩布衣 論戰說邦交戰國七雄_楚國大秦帝國第四部中卷第十章 胡服風暴_五 林胡騎術震驚了趙雍第八章 幽燕雷霆_六 軍前謀國君臣心經典大戰_河西之戰第十四章 冰炭同器_三 蒙面來客與神秘預言第一章 無妄九鼎_三 九鼎夢魘 幽幽血光第七章 流火迷離_一 太廟勒石 捶拊以鞭王族第五章 殘政如血_四 趙高野心昭彰 胡亥做夢也沒想到自己的結局第一章 六國謀秦_一 上將軍龐涓的秘密使命第十二章 三轅各轍_三 初行出山禮 老荀子慷慨一歌第九章 縱橫初局_三 門客大盜開齊國僵局第四章 秦國求賢令_六 申不害要和衛鞅較量變法第八章 幽燕雷霆_一 六百年老諸侯振翼而起第十三章 最後風暴_二 逍遙峰的鼓盆隱者第三章 東方龍蛇_三 東海起大蛟第四章 鏖兵中原_一 六十萬大軍壓頂函谷關第十六章 秦風低徊_四 君臣兩茫然 秦風又低徊第二章 大決涇水_七 涇水入田 鄭國渠震動天下第六章 滔滔江漢_三 南國雄傑圖再起七 走出暴秦說誤區:秦帝國專制說之歷史分析第七章 迂政亡燕_四 提一匕首欲改天下 未嘗聞也第三章 西出鎩羽_二 關西有大都第七章 瓦釜雷鳴_二 疲民與貴族竟有了憤怒的共鳴第一章 初政颶風_三 人性之惡 必待師法而後正第三章 殺戮風暴_四 三公九卿盡零落 李斯想哭都沒有眼淚了第三章 邯鄲異謀_六 岌岌故土 悠悠我思第十一章 文明雷電_六 李斯受命籌劃 帝國創制集權架構第六章 亂政亡趙_九 烈亂族性亡強國 不亦悲乎第四章 咸陽初動_二 丞相府來了不速之客經典大戰_南定百越、北擊匈奴之戰第二章 商旅大士_一 名士逢楚頭 慷慨說山東第四章 秦國求賢令_五 求賢令激發了衛鞅第七章 大成合縱_五 蘇秦佩起了六國相印第十章 胡服風暴_四 茫茫邊草 雲胡不憂第十章 張儀風雲_六 四陣三比 秦燕結盟第十二章 盤整華夏_三 塹山堙谷 窮燕極粵 帝國大道震古爍今第十四章 百年一亂_六 行與子還兮 我士也驕大秦帝國第一部中卷第十五章 長平大決_五 金戈鐵馬 浴血搏殺第十二章 三轅各轍_三 初行出山禮 老荀子慷慨一歌楔子第二章 棟樑摧折_一 三頭合謀 李斯筆下流出了始皇帝詔書第七章 流火迷離_四 執一不二 正心跬步
第二章 國恥昭昭_六 逢澤獵場中陰謀與財富較量第六章 風雲再起_四 明大義兮真豪傑第十三章 鐵血板蕩_二 驚蟄大朝 嬴政皇帝向復辟暗潮宣戰秦風_秦之禮儀第四章 風雲三才_一 尉繚入秦 夜見嬴政第十一 章仲父當國_三 再破成例 呂不韋周旋立儲第八章 政俠發難_三 黑篷車主與神秘的工匠第十二章 不寧不令_四 新朋舊情盡路營第九章 縱橫初局_三 門客大盜開齊國僵局第四章 鏖兵中原_三 齊王夜入軍營 聯軍橫生波瀾第七章 興亡縱橫_二 樂毅算齊見分毫第二章 大決涇水_五 碧藍的湖畔 搶工決水的烈焰轟然激發第十章 胡服風暴_六 我衣胡服 我挽強弓第二章 山東雄傑_一 洛陽蘇莊的故事第七章 流火迷離_四 執一不二 正心跬步第九章 分治亡楚_五 三日三夜不頓舍 項燕大勝秦軍第十五章 萬古國殤_一 沉沉夜幕 重重宮闈經典大戰_南定百越、北擊匈奴之戰第九章 呂氏新政_三 新朝人事 幾多風雨第十一章 天算六國_七 申不害變法夭折 馬陵道龐涓被殺第一章 無妄九鼎_四 大雨落幽燕第九章 孤城血卜_七 齊燕皆黯淡 名將兩茫茫第六章 子楚還國_五 一波三折 先機行險第二章 棟樑摧折_六 天下孜孜以求的二世新政泡沫般飄散了第七章 帝國烽煙_三 軹道亭外的素車白馬第十章 偏安亡齊_二 一統棋局 最後一手務求平穩收煞第五章 情變橫生_五 情之有契 心之唯艱第十二章 收復河西_四 秦步決魏騎 公子卬全軍覆沒第三章 西出鎩羽_四 雄心說長策第三章 東方龍蛇_二 臨淄霜霧濃第三章 西出鎩羽_二 關西有大都戰國七雄_楚國第十章 偏安亡齊_三 匪雞則鳴 蒼蠅之聲六 走出暴秦說誤區:秦帝國法治狀況之歷史分析戰國七雄_趙國第十四章 大帝流火_四 大巡狩第一屯 嬴政皇帝召見鄭國密談第六章 子楚還國_六 長歌當哭兮 大義何殤經典大戰_邯鄲之戰第十四章 百年一亂_二 司馬錯講述的軍旅故事第一章 暮政維艱_二 天地不昭昭 謀國有大道第四章 談兵致禍_三 策士與君王的交換六 走出暴秦說誤區:秦帝國法治狀況之歷史分析第八章 政俠發難_一 黑色鴿子飛進了神農大山第十三章 雍城之亂_四 一柱粗大的狼煙從蘄年宮端直升起第五章 殘政如血_一 趙高給胡亥謀劃的聖君之道第二章 國恥昭昭_一 金令箭使者飛馳櫟陽第四章 咸陽初動_一 幽幽南山 不寧不令第二章 大決涇水_五 碧藍的湖畔 搶工決水的烈焰轟然激發第二章 棟樑摧折_六 天下孜孜以求的二世新政泡沫般飄散了第九章 霹靂手段_五 陰謀陽治 霹靂手段第十五章 萬古國殤_五 渭城白露秋蕭蕭第十二章 盤整華夏_六 韓楚故地的驚人秘密第十三章 最後風暴_四 天齊淵波瀾詭譎第十四章 冰炭同器_七 秦孝公夢斷關河第二章 棟樑摧折_五 禮極致隆 大象其生 始皇帝葬禮冠絕古今第四章 風雲三才_二 傲岸兩布衣 論戰說邦交戰國七雄_楚國大秦帝國第四部中卷第十章 胡服風暴_五 林胡騎術震驚了趙雍第八章 幽燕雷霆_六 軍前謀國君臣心經典大戰_河西之戰第十四章 冰炭同器_三 蒙面來客與神秘預言第一章 無妄九鼎_三 九鼎夢魘 幽幽血光第七章 流火迷離_一 太廟勒石 捶拊以鞭王族第五章 殘政如血_四 趙高野心昭彰 胡亥做夢也沒想到自己的結局第一章 六國謀秦_一 上將軍龐涓的秘密使命第十二章 三轅各轍_三 初行出山禮 老荀子慷慨一歌第九章 縱橫初局_三 門客大盜開齊國僵局第四章 秦國求賢令_六 申不害要和衛鞅較量變法第八章 幽燕雷霆_一 六百年老諸侯振翼而起第十三章 最後風暴_二 逍遙峰的鼓盆隱者第三章 東方龍蛇_三 東海起大蛟第四章 鏖兵中原_一 六十萬大軍壓頂函谷關第十六章 秦風低徊_四 君臣兩茫然 秦風又低徊第二章 大決涇水_七 涇水入田 鄭國渠震動天下第六章 滔滔江漢_三 南國雄傑圖再起七 走出暴秦說誤區:秦帝國專制說之歷史分析第七章 迂政亡燕_四 提一匕首欲改天下 未嘗聞也第三章 西出鎩羽_二 關西有大都第七章 瓦釜雷鳴_二 疲民與貴族竟有了憤怒的共鳴第一章 初政颶風_三 人性之惡 必待師法而後正第三章 殺戮風暴_四 三公九卿盡零落 李斯想哭都沒有眼淚了第三章 邯鄲異謀_六 岌岌故土 悠悠我思第十一章 文明雷電_六 李斯受命籌劃 帝國創制集權架構第六章 亂政亡趙_九 烈亂族性亡強國 不亦悲乎第四章 咸陽初動_二 丞相府來了不速之客經典大戰_南定百越、北擊匈奴之戰第二章 商旅大士_一 名士逢楚頭 慷慨說山東第四章 秦國求賢令_五 求賢令激發了衛鞅第七章 大成合縱_五 蘇秦佩起了六國相印第十章 胡服風暴_四 茫茫邊草 雲胡不憂第十章 張儀風雲_六 四陣三比 秦燕結盟第十二章 盤整華夏_三 塹山堙谷 窮燕極粵 帝國大道震古爍今第十四章 百年一亂_六 行與子還兮 我士也驕大秦帝國第一部中卷第十五章 長平大決_五 金戈鐵馬 浴血搏殺第十二章 三轅各轍_三 初行出山禮 老荀子慷慨一歌楔子第二章 棟樑摧折_一 三頭合謀 李斯筆下流出了始皇帝詔書第七章 流火迷離_四 執一不二 正心跬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