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暮政維艱_二 天地不昭昭 謀國有大道

二 天地不昭昭 謀國有大道

次日落黑,嬴柱車馬匆匆過了涇水,再向南翻過北阪便是咸陽了。

嬴柱剛剛鬆得一口氣,篷車外馬蹄聲疾,嬴傒在車外低聲急促道:“君父,北阪紮了軍營!是繞道還是停車請令?”嬴柱略一思忖掀開車簾道:“你上車護住先生,無論何事,不許出來!”說話間已經跳下篷車上了嬴傒戰馬,待嬴傒在車中說聲好了,又吩咐二十多名騎士前後護持篷車,便策馬飛馳直向北阪而來。

北阪,原本是咸陽北面一道孤立的土塬,南北寬約十餘里,東西橫亙近百里,南面大下坡是咸陽,北面大下坡是涇水河谷。這道土塬地勢高峻林木蔥蘢,歷來是咸陽北面天然的要塞屏障。雖則如此,北阪卻極少駐軍。尤其是秦惠王之後,北方的河西高原已經被秦國牢牢控制,除了陰山匈奴,來自北方的威脅基本已經消除,北阪只成了“金城湯池”的標誌而已。如今這座軍營突兀駐紮北阪,封鎖了北面進入咸陽的道口,實在令嬴柱莫名其妙。眼看軍營連綿在前,嬴柱絲毫沒有減速,領着身後車馬自顧隆隆衝來。

“車馬停隊!驗令通行!”道中鹿砦後一聲大喝。

“安國君駕到——”一名騎士高舉火把遙遙喝道,車馬隊風一般捲到了鹿砦之前。嬴柱一勒馬,手中一面黑玉牌飛了出去。

“封君令牌,不能放行!”鹿砦後一聲粗喝,黑玉牌又嗖地飛了回來。

“請王陵老將軍出營說話。”嬴柱一瞄那面大纛旗,知道是五大夫王陵大軍。

“大人稍待。”鹿砦後一聲應答,一支響箭帶着哨音直飛軍營深處。頃刻之間馬蹄如雨,一員大將風馳電掣般捲到營門,勒馬間哈哈大笑:“啊呀呀,安國君如何到了這裡?”

“我奉王命,旬日前北山治藥,沒有即時令牌。”

“篷車中是藥材?”

“藥材另車在後,篷車中是爲父王診病之神醫。”

“好!打開鹿砦,百人隊送安國君回咸陽!”王陵一揮手,一個百人騎隊從燈影裡飛出鹿砦,兩列夾護住嬴柱車馬。王陵笑着一拱手道:“老夫固與安國君相熟,卻也得按上將軍令行事,尚請見諒。”嬴柱笑道:“何消說得,閒暇時再與老將軍盤桓。”說罷一揮手策馬去了。

一路出營進城,王城區外軍士林立,國人區長街也是甲士遊弋森嚴定街。嬴柱本欲先到丞相府見蔡澤,問清究竟何事召他緊急還都,然一想身邊有王陵的百騎隊“護送”,只有悻悻作罷,回到府中顧不得細想,先忙着親自安頓士倉的衣食居所。

士倉卻是奇特,堅執不住嬴柱原先預備好的華貴庭院,只要住一間茅屋,說辭只一句話:“老夫土性,沾得茅草心踏實。”嬴柱不能勉強,與家老一陣密商,立即騰出了僕役居住的一座小院落,打掃乾淨收拾整齊,請士倉去看。進得小院也沒有影壁,迎面一株合抱粗的大柳樹,柳芽初發,嫩綠清新;柳樹後一座土丘,荒草荊棘交錯,活似一座荒冢;土丘後又是三五株細柳,細柳後一排三間茅屋,屋旁一口青石井臺的老井。

士倉看得呵呵直笑:“好好好,只是太得乾淨也。”旁邊的嬴傒忍不住嗤地一笑。嬴柱瞪了兒子一眼,回身肅然拱手道:“此地原本是修建府邸時的工役棚,土丘是挖池泥土堆積。除了幽靜,實在簡陋得一無是處,先生堅執要沾土,嬴柱慚愧了。”士倉哈哈大笑:“安國君儘管慚愧可也,老夫只管舒坦便是。”一言落點,嬴柱也不禁笑了起來:“先生如此簡約,嬴柱無由效力,心下老大不安。”士倉呵呵笑道:“這吃喝老夫卻是講究,不知安國君何以安頓?”嬴柱鄭重道:“天下珍饈美味,但憑先生指點名目。”士倉連連擺手:“錯錯錯,你說的那些物事不叫珍饈美味,叫爛腸之食。老夫要咥的,是橋山野果。要喝的,是飛瀑山泉。沒得這兩樣,老夫渾身毛病。”嬴柱慨然道:“先生但說個名目數量。”士倉掰着指頭道:“松子、榛子、酸棗、山杏、野梨、羊屎棗、麥李子、山柿子、山栗子、山核桃,等等等等,只要是橋山採摘,老夫都咥得,每日六七斤可也。”嬴柱思忖道:“山水,是否先生莊側瀑布?”“然也!”士倉得意點頭,“水就省事些個,每月三壇,老夫只做水引子用。”嬴柱驚訝道:“先生不食五穀麼?”士倉皺起了眉頭:“沒奈何時也得咥,只是生咥罷了,熟了咥不得。”旁邊嬴傒憋不住大笑了起來,嬴柱正要發作,士倉擺擺手笑道:“不打緊不打緊,此子不笑,非此子也。天性使然,呵斥無用。”嬴柱深深一躬:“先生山川胸襟,此子卻是無狀。”士倉哈哈大笑:“安國君苦心,老夫知道了。”

說話間家老已經將諸般瑣務料理妥當,過來一稟報,嬴柱將士倉送進茅屋,自己帶着嬴傒與家老告辭去了。回到正院已是三更,嬴柱將家老喚到書房,仔細詢問蔡澤密書急召的緣由。家老卻只說了經過:三日前,丞相府文吏夜半送來蔡澤手札一件,叮囑連夜急送安國君,便匆匆離去了。這幾日咸陽大是異常,家老派人四處探聽,莫衷一是,甚也不知。

嬴柱心下鬱悶,不能安寢,一時莫名其妙地恐懼起來。他從來不涉國事,蔡澤秘密手札要他即刻還都,想必是國中發生了與自己有關的大事。此種大事,除了立儲,還能有甚?莫非父王忽生決斷,要廢黜自己這個太子而另立儲君了?極有可能!除了廢立大典自己這個原太子封君當事者必得到場外,其餘國事,自己在不在咸陽有誰過問?蔡澤不明說,便是不好說,若是委任國事,又何須蔡澤密書,早有王命車馬隆重迎接了。

三年前,范雎查勘十一位王子時,曾在嬴柱的太子府多有走動。最後一次臨走時,嬴柱謙恭求教,范雎只說了一句話:“明君在前,謀正道,去虛勢,儲君之本也。”從那以後,嬴柱幡然醒悟,除了潛心讀書,便是着意侍弄自己病體,對外則從來不用太子名號,爲的是韜光養晦,以免在父王對自己尚存疑慮之心的情勢下無端招來王子們的猜忌合圍。年前范雎悄然去職,給蔡澤留下了舉薦士倉做自己兒子老師的密簡。那日進宮,父王對自己的身體似乎也流露了滿意神色。如此等等,一切似乎都是順利徵兆,如何突兀便有如此巨大的轉折?果真如此,只有兩個原因:一則是父王對自己病體徹底失望,二則是有了十分中意的儲君人選。仔細揣摩,這兩點恰恰都是順理成章。自己多病虛弱,已經是朝野皆知的事實。正是因了這個緣故,自己從小與軍旅弓馬無緣,純粹是一個文太子。如此一個“孱弱”缺陷,在戰國之世是很難爲朝野接受的。父王對自己淡淡疏離而不加國事重任,顯然是一直在猶疑不決。嬴柱不止一次地確信,只要父王有了中意人選,會毫不猶豫地廢黜自己而另立儲君。那麼,這個新太子會是誰?一陣思忖,嬴柱恍然醒悟了,對,嬴輝,非他莫屬。心念及此,嬴柱不禁一陣悲傷,此人爲君,我門休矣……

“君父,該練劍了。”嬴傒一陣風似的撞了進來。

“蠢豬!”嬴柱驟然暴怒,劈面一掌,“練劍練劍,頂個鳥用!”

捱了一掌的嬴傒摸摸臉卻呵呵笑了:“君父,還是出粗解氣,我沒說錯也。”

嬴柱不禁又氣又笑:“出粗出粗,你倒粗出個主張來!”

“請來個老土包閒着不用,我能有個甚主意?”嬴傒低着頭小聲嘟噥。

“住口!”嬴柱一聲呵斥,點着兒子額頭痛心疾首道,“嬴傒啊嬴傒,你已加冠成人,立身之道何在?你想過麼!頑劣無行,不敬先生,自甘沉淪,毋寧去死!”

“君父息怒。”嬴傒垂手低頭,“兒子原本景仰名士高人,可此人土俗粗鄙,他若真有才學見識,兒子自然敬他。”

嬴柱板着臉瞪了嬴傒一眼:“走,去見先生。”

父子兩人匆匆來到小庭院,大門敞開茅屋無燈,院落空蕩蕩一片幽靜。嬴柱低聲道:“先生勞累,定是歇息了,明日再來不遲。”正要反身出去,土丘頂一個聲音突兀道:“既來何須走?明日卻遲了。”話方落點,鬆柴般枯瘦的士倉已經站在院中,“安國君,進屋說話。”嬴柱笑道:“先生喜好天地本色,正有明月當頭,院中也好。”士倉一擺手:“春風送遠,話不當院。進屋。”徑自進了茅屋。嬴柱驀然醒悟,默默跟進了茅屋。士倉也不點燈,只一指腳底大草蓆:“安國君,坐了說話。”徑自先在大草蓆東首坐了下來,將嬴柱之位自然留在了對面西首。屋中雖是幽暗不明,嬴柱卻心知此中道理:士倉與他非“官交”,故而不行官禮坐南北位,而將西首尊位讓他,是士倉在這座茅屋以主人自居以待賓客。僅此隨便一禮,這個落拓不羈的老名士的錚錚傲骨可見一斑。嬴柱非但不以爲忤,反倒生出了一份敬意,席地而坐,肅然拱手道:“深夜叨擾先生,嬴柱先行致歉。”士倉笑道:“受託盡責,原是要爲人決疑解惑,安國君但說不妨。”

“丞相私簡召我緊急還都,嬴柱不明就裡,又無從探聽,不知國中何變?”

“此情此景,必是肘腋之變。”

“何以見得?”

“北阪駐軍,咸陽定街,查官不查私,此三者足證非敵國之患。”

“果真如此,肘腋之患是何等事體?”

“若非王族內亂,則是權臣生變。目下秦無強權重臣,安國君當明白也。”

“先生之見,與廢儲立儲無關涉?”

士倉恍然一笑:“原來安國君心病在此,多慮也。”

“何以見得?”

“安國君身爲儲君,不明國政大道,卻如庸常官吏學子,心思盡從權術之道求解政事變化。此非不可也,卻非大道也。適逢明君英主,尤非常道也。”

“先生……能否詳加拆解?”嬴柱面紅過耳,一時囁嚅起來。

士倉悠然笑道:“空言大道,人難上心。待事體明白,老夫再行拆解不遲。”

“好,我明日見蔡澤。”

“錯也錯也。”士倉揶揄笑道,“安國君果然善走權術小道。身爲儲君,國生大變不立即朝王協力,卻先做小道試風,此乃自毀其身也。”嬴柱心下一驚,又覺得士倉未免小題大做,一拱手道:“先生之見,嬴柱在心。”一聲告辭,轉身出屋,一直侍立屋門的嬴傒也跟着父親騰騰騰大步去了。

次日清晨,安國君府中門大開,一輛六尺傘蓋的青銅軺車轔轔駛出,直向王城而來。一路留心,嬴柱已經從旗號兵器甲冑看出,定街甲士只是咸陽守軍,並沒有藍田大營的主力大軍。所謂定街,軍士也只對往來官車盤查,市井國人照常忙碌生計,街市並未驟然冷清。進入王城石坊,多年都是清晨空曠的王宮廣場已經是車馬雲集,僅六尺傘蓋的青銅軺車已密匝匝排了一大片。一眼望去,重臣貴胄們悉數進宮。嬴柱原本以爲自己來得夠早,打算在宮門“巧遇”蔡澤,先行探詢一番再覲見父王。此情此景,嬴柱不敢怠慢了,軺車尚未停穩便一跳落地匆匆進宮了。

偌大王城確實忙碌起來了,正殿前東西兩廂百餘間官署全部就位署理職事,吏員出入如梭,時有羽書斥候飛騎直入,恍然如長平大戰時的國事氣象。走過兩廂官署,上得長長高臺便是正殿。正殿前的兩座大銅鼎青煙嫋嫋,一頭白髮的給事中肅然站在鼎間殿口。嬴柱心知父王正在與大臣們朝會無疑,便快步登階而來。方過大鼎,老給事中迎了過來輕聲道:“太子請隨我來,我王不在朝會。”嬴柱心下一怔,不及細想跟着老給事中繞過正殿走了。

過了東西兩座偏殿,是總理王室事務的

長史官署,穿過長史署的長長甬道,便是國君的書房重地。從秦孝公開始,這裡已經是四代國君書房了,從來沒有變過。一進甬道,嬴柱便知要在書房覲見父王,心下不禁一陣寬慰——父王不與大臣朝會,卻在書房召見自己,這是何等榮寵也。熱流瀰漫心田之際,卻見老給事中分明已經走過了書房道口,卻還是匆匆前行。嬴柱心頭驀然一跳,脫口要喊住給事中,卻咳嗽兩聲生生憋了回去。老給事中回頭一望,依舊腳不停步地走了。大事不好!嬴柱頓時一身冰涼,只有穩住心神跟了上來,雙腿灌鉛般沉重。

書房之後只有一座官署,一座唯一設於王宮書房之後的特異官署,這便是駟車庶長署。商鞅變法之前,秦國有四種庶長:大庶長、右庶長、左庶長、駟車庶長。四種庶長都是職爵一體,既是爵位,又是官職。大庶長襄贊國君,大體相當於早期丞相;右庶長爲王族大臣領政,左庶長爲非王族大臣領政,駟車庶長則是專門執掌王族事務。四種庶長之中,除了左庶長可由非王族大臣擔任,其餘全部是王族專職。商鞅變法之後,秦國官制仿效中原變革,行開府丞相總攝政務,各庶長虛化爲軍功爵位,不再有實職權力。唯獨這庶長之末的駟車庶長,因了職掌特殊,既不能取締,又無法虛化,成爲唯一保留下來的職爵一體的祖制庶長,且都是王族老資格大臣擔任。但凡王子王孫與王族貴胄,最敬畏的便是這個地方。此署職司大體有四:其一,登錄王族功爵封賞與罪錯處罰;其二,登錄並調理王族脈系之盈縮變化,處置王族血統糾紛;其三,執掌王族族庫財貨;其四,考校王族子弟節操才具,糾劾王族成員不軌之行。凡此等等,但讓你來,十有八九都是查證糾劾之類的頗煩事體。嬴柱太子之身,被領到如此一個地方,能是好事麼?

“庶長在署等候,太子請,老朽去了。”一句交代,老給事中匆匆走了。

嬴柱黑着臉走進官署,偌大廳中卻沒有一個人影。憋悶沮喪的嬴柱不想在此等地方主動開口問事,正要徑自坐進一張大案等候,大木屏後腳步聲響,一個白髮蒼蒼的老人扶着一支竹杖搖了出來道:“老夫將閒人都支開了,你是太子嬴柱?還記得老夫麼?”嬴柱一拱手道:“王叔別來無恙。”老人篤篤點着手杖目光驟然一亮:“噢,果真記得?老夫何系何支呵?”全然一副考校王族宗譜的神色。嬴柱心下又氣又笑,臉卻板得硬邦邦道:“王叔姓嬴名賁,乃父王族弟,排行十三,嫡系庶支。”老人頓時沉下臉氣哼哼道:“跟我治氣算甚本事!王族嫡系出事,不該問你麼?”說着顫巍巍走到中央大案後的特設坐榻上落座,竹杖一點大案,“過來,看看這宗物事。”

一聽王族嫡系出事,嬴柱一陣心跳,再不敢怠慢,走過去一打量,案上一隻錦繡包裹的方匣——蜀錦!嬴柱顧不得細想,伸手一摁匣前凸起的銅鉚,叮的一聲振音,方匣彈開,一大塊四四方方的棕紅色乾肉赫然現在眼前!

“王叔何意?敢請明示。”驟然之間,嬴柱一頭冷汗。

“這是蜀侯貢品,胙肉。當真不識?”

“既有胙肉貢品,當是輝弟孝敬父王了。”

“孝敬?你敢咥麼?”

“若得父王賞賜,自是嬴柱之福,安有不咥之理?”

“膽色倒是正。你來聞聞。”

嬴柱上前一步捧起錦匣,一股濃烈的煙燻鹽醃味兒夾雜着一絲隱隱的腥臭撲鼻而來,眉頭一皺道:“巴蜀地原有薰醃治肉之法,數千裡之遙貢胙肉,薰醃之後可保不壞,且咥來另有風味。嬴柱以爲無涉禮法。”

“你沒有聞出異味兒?”

“沒有。”嬴柱搖搖頭。

老人板着臉不說話,從案頭銅盤中拿過一支白亮亮銀錐,猛然插進匣中胙肉,倏忽一線暗黑宛如蛇舞躥起,頃刻蔓延銀錐!老人拔出銀錐噹啷丟進銅盤,冷冷一笑:“東海方士認定:此毒乃鉤吻草也,蜀山多有。你卻何說?”

嬴柱大驚失色:“父王咥胙肉了?!”

老人不置可否:“你只說,蜀侯嬴輝給太子府進禮爲何物?”

嬴柱長噓一聲,咬緊牙關生生壓住了翻翻滾滾的思緒,一拱手道:“駟車庶長明察:輝弟爲蜀侯以來,三次祭祀,向太子府的進禮都是蜀山玉佩一套、蜀錦十匹。胙肉爲貢品至尊,只能進貢父王。蜀侯此舉合乎法度,嬴柱以爲無差。”

“蜀侯與太子府,可有書簡來往?”

“蜀侯軍政繁忙,無有來書,只嬴柱每年一書撫慰輝弟。”

“好,你且自省一時,老夫片刻回來發落。”老人說罷點着竹杖篤篤去了。

說是片刻,嬴柱卻焦躁難熬若漫漫長夜。士倉所料不差,果然是肘腋之患。若父王無事,一切還有得收拾,若父王中了胙肉之毒,一病不起或一命嗚呼,大局就難以收拾了。尋常看父王暮年疏懶,對國事有一搭沒一搭,便想何如沒有這個不理事的老王。如今乍臨危局,頓時便見父王的砥柱基石之力,如果沒有父王,自己這個虛名太子立即大險。今日之事大爲蹊蹺,莫非父王彌留,有人要秘密拘禁自己?心念及此,嬴柱一身冷汗。

竹杖篤篤,老王叔搖進來喘息着一擺手:“去,大書房。”

嬴柱蒼白的臉漲紅了,驟然站起,一個踉蹌幾乎跌倒。老庶長嘿嘿冷笑,沉着臉色走過來將竹杖塞到嬴柱手中:“如此定力,成得甚事?”嬴柱勉力穩住心神,推開竹杖道:“我只擔心父王。”說得一句,突兀振作,大步匆匆去了。

大書房的長長甬道依舊那般幽靜,踩着厚厚的地氈,嬴柱有些眩暈。眼看到了書房大門,嬴柱突然一個馬步蹲扎,閉目長呼吸幾次,方覺心神平靜下來。從容走進書房,卻見父王陷在坐榻大靠枕中,聳動着兩道雪白的長眉,似睡非睡地半睜着老眼,周圍沒有一個侍女內侍。

“兒臣嬴柱,參見父王。”

一陣默然,陷在靠枕中的秦昭王淡淡道:“事已發作,由他去了,莫管。你只給我謀劃一件事:日後如何治蜀?蜀不大治,秦不得安也。”

嬴柱等待有頃,見父王依舊默然,恭敬答道:“兒臣謹記。”

“旬日之期……”一句話未完,坐榻靠枕中傳來斷斷續續的鼾聲。

嬴柱深深一躬,出了書房,略一思忖又來到駟車庶長署,與老王叔說得半個時辰,方纔出宮去了。依嬴柱本意,此時最想見蔡澤,請他指點治蜀之策。然蔡澤是開府丞相,要見得去丞相府。想得一陣,似乎不妥,嬴柱徑直回了府邸。

嬴傒已經在府門等候得焦躁不安,見父親軺車駛回,急不可耐地跟在車後一直跑到書房廊下,又搶步上前將父親扶了下來。嬴柱看着一頭大汗毛手毛腳的兒子,一聲嘆息進了書房。嬴傒跟進來急匆匆道:“君父,我早間練劍,在池邊柳林遇見士倉先生了。”見父親只唔了一聲不問所以,嬴傒又急匆匆道:“我見他昨夜說得還算有學問,向他說了君父今日進宮,問他有何高見?這老頭兒只點點頭又搖搖頭,轉身走了,怪也!”嬴柱一陣默然,猛然轉身一揮手:“走,去見先生。”

進得小跨院,老井臺上一張草蓆,旁邊一爐明火幽幽包着吊在鐵支架上的陶罐,院中瀰漫出一片清新的異香。一雙黑瘦長腿大叉着半臥半坐在草蓆旁的井臺石上,卻不見人頭。嬴傒噫的一聲,正要衝上去看個究竟,嬴柱擺擺手笑道:“先生,煮茶麼?”話音落點,一顆散披長髮的頭顱悠然從井口探出,轉身坐正一個深深的吐納,落氣之後方纔笑道:“橋山藥茶,須接地氣飲之。這口老井深通渭水,老夫沒有想到。”嬴柱眉頭一皺:“先生之法,頗具方士術氣,不敢苟同。”士倉呵呵笑道:“惠王之後,秦國對方士深惡痛絕,原是不錯。然則以養生論之,方士之術亦非全無可取。老夫聊做消遣,比劃一二,卻與正道無關,安國君毋得忌憚也。”嬴柱見落拓不羈的士倉說得認真,連忙拱手笑道:“原是嬴柱淺陋無知,先生見諒。”士倉一指井臺草蓆道:“安國君坐了說話。只怕你這難題老夫不好解也。”

“先生洞若觀火,肘腋之患果然無差。”席地而坐,嬴柱將今日進宮情形說了一遍,末了憂心忡忡道,“不瞞先生,嬴柱雖僥倖躲得一劫,前路卻無以應對也。”士倉一直靜靜地聽着,黑臉枯樹皮一般板着,此時卻突兀一問:“君與蜀侯之糾結,能否實情見告?”嬴柱嘆息一聲道:“此事齷齪也!不敢相瞞先生。”想着說着,斷斷續續地說出了一段宮廷秘事——

太子嬴柱與蜀侯嬴輝的恩怨糾葛,可謂紛雜交錯。秦昭王先後有九女,名位分別是:王后(正妻)、夫人、美人、良人、八子、七子、長使、少使、女御。按照天下傳統,王女比爵食祿,除王后至尊之外,所有“王女”都比照官制爵位享受祿米:夫人比爵大良造,年三千石;美人比爵少上造,年兩千石;良人比爵右更,年千五百石;八子比爵中更,千石;八子之下,一律六百石。戰國之世,大國君主動輒“畜女”數千,墨子孟子一班大家無不痛斥有加。相比之下,秦孝公之後的秦國君主實在是簡約了許多,“畜女”大體只在十人上下,大體遵循了“天子十二女,諸侯九女”的古老傳統。

周禮有定製:男子三十而娶,女子二十而嫁,天子與庶民同禮。然自春秋以降,婚禮已經在各諸侯國大大鬆動。爲了增加人口,各邦國紛紛降低嫁娶年齡以獎勵生育。越王勾踐以民少爲患,嚴令國中男子必於二十歲之前娶妻,女子十七歲出嫁,否則治父母以重罪。在這數百年的鬆動中,諸多新的早婚禮法逐漸形成,其中最顯眼的一則,是國君可十五歲大婚,以利多子。秦昭王從燕國回來即位時,恰恰是十五歲,宣太后爲他娶了一個楚國王族的十四歲少女。宣太后本是楚國王族女子,這位十四歲少女理所當然地成了秦王正妻,宮中稱爲羋後。兩年後,這位羋後生下了秦昭王的第一個王子,自己卻因大血崩而死了。二十歲時,秦昭王加冠大禮,宣太后一次爲秦昭王冊封了四個嬪妃,品級卻都在“八子”之下。十年之中,四個王妃生下了兩子四女。一個兒子是嬴柱,另一個兒子便是嬴輝。嬴柱的生母是唐國後裔,品級是八子,被宮中稱爲唐八子。嬴輝的生母是故蜀王后裔,品級是少使,被宮中稱爲王少使。由於沒有王后,三個王子由品級最高的唐八子執撫養職責,都在唐八子的涇苑吃住讀書,嬉戲習武,相處得很是快樂。

倏忽十餘年,秦昭王又先後增立了四個王妃,陸續生下了十個王子、六個公主。此時宣太后已死,秦昭王親政,重行排定嬪妃品級:王后空位,以示對宣太后主婚的敬意;原先的四位老王妃依次遞進,嬴柱生母做了夫人,其餘三女分別做了美人、良人、八子。不料,那位王少使剛剛做了半年八子,卻莫名其妙地死了。

王少使的突然病逝,開始了嬴柱與嬴輝之間的齟齬糾葛。

在三個年長王子中,原本各有心病,越是長大,心病越重。長子嬴倬與次子嬴柱都是體弱身虛,從小經不起摔打,連秦國王子人人必需的練武都不堪重負,軍旅磨鍊更談不上了。三子嬴輝精壯敏捷,醉心劍戈搏擊,十三歲入蒙驁軍中歷練,十分得秦昭王鍾愛。然則,嬴輝生性惡學,見讀書便喊頭疼。管教嚴厲的唐八子多次責打嬴輝,有次竟連竹尺也打劈了。兩手鮮血的嬴輝逃出涇苑,對生母王少使大哭大嚎。王少使大是痛惜,立即領着兒子到秦昭王面前哭訴。秦昭王無可奈何,破例允准王少使執嬴輝教習職責。雖說兩家由此生疏冷漠,畢竟無甚深仇大恨,還算相安無事。

王少使突然身亡,正在河內戰場的嬴輝連夜回到咸陽晉見父王,一口咬定生母是唐八子謀害致死,理由是,爲生母診病的太醫是唐八子族叔。秦昭王頓生疑惑,立即下令密查。查來查去一個月,始終都是子虛烏有。可嬴輝依然咬定唐八子不鬆口,私下揚言要爲生母手刃仇人。隱忍一月的嬴柱母子聞訊大怒。唐八子不見秦昭王,徑直闖進廷尉府狀告王子誣陷養母,忤逆難容,罪在不赦。嬴柱請見國尉,舉發嬴輝因私逃軍,請以軍法治其罪。

如此一來,王室家醜舉朝皆知,自然也演變成了一樁國事。秦昭王惱則惱矣,對這訴諸國法軍法的嬴柱母子卻也實在無奈,只有下令廷尉府秉公徹查。三月之後,廷尉府會同太醫令聯名具奏:王八子(死後追認品級)爲寒熱瘟病致死,診治太醫藥方藥物煎藥器皿,均查證無疑,當依法處嬴輝流刑千里。秦昭王半晌默然,突兀厲聲下令:“嬴輝流蜀!三年不得返國!”

在老秦人眼中,蜀地山高水險蠻荒僻遠甚於隴西。流放蜀地,顯然是最嚴厲的處罰了。嬴柱母子非但無話可說,反倒是隱隱生出了一絲悔意。畢竟,唐八子一手將嬴輝撫養到十歲,眼見自己親生兒子虛弱,心下存了好生撫養嬴輝以使兒子將來有個得力幫襯的念想;如今畫虎不成反類犬,自己也落了個絕情寡恩的惡名,如何不心痛追悔?

嬴輝被放逐一月之後,秦昭王突然冊立長子嬴倬爲太子,冊封嬴柱爲安國君。一時之間,三位年長王子都有了自己的結局,事情似乎也就平息了。

然則,三年之後,秦昭王又突然冊封嬴輝爲蜀侯,就地赴任,不需來朝。這一重大變故,嬴柱母子事先毫不知情。若不是嬴柱與赴蜀特使有交誼,還真不知道父王會在何時告知他們。唐八子滿腹狐疑,藉着太子探視養母的時機詢問太子,太子也是事先不知。如此一來,嬴柱母子與太子一起突生疑懼:莫非老秦王準備教嬴輝做儲君?果真如此,以嬴輝的頑韌剛猛,一旦君臨秦國,嬴柱母子必是永無寧日了。太子原也不滿,卻因體弱性柔,只吭吭哧哧埋頭嘆息,半晌沒有一句話。

“只要太子安心,我倒是樂得你等兄弟一心幫襯。”嬴柱記得很清楚,母親淡淡說完這句話,丟下他和太子徑自走了。從此以後,母親在任何人面前都只誇讚嬴輝,即或太子有幾次探視欲言又止,母親也照樣誇讚不休,說完便走,再沒有與太子作過母子談。

嬴輝做蜀侯一年之後,太子嬴倬出使魏國,突然死在了大梁。太子孱弱萎縮,秦國上下原不看好,今番猝死,朝野波瀾不驚。秦昭王一番傷痛,爲太子舉行了隆重的葬禮,下書白起、范雎等一班股肱大臣舉薦太子人選。正在此時,回咸陽奔喪太子的嬴輝卻突然秘密上書,指太子使魏前曾入宮拜辭養母,安國君嬴柱也曾爲太子餞行,請徹查太子死因。正在嬴柱母子驚恐不安之時,王室書房吏密報消息:秦昭王怒斥嬴輝“不識時務不讀書”,下令其即刻回蜀,無王書不得返國。

唐八子大感困惑,多方秘密探聽,終於弄明白了一個天大的秘密:秦昭王對嬴倬、嬴柱兩個兒子的孱弱一直耿耿於懷,始終對強悍精明的嬴輝寄予厚望;當初將嬴輝放逐巴蜀,實際上是要保護嬴輝不受宮廷爭鬥的傷害;這次重臣議舉太子,秦昭王密令駟車庶長着意查覈嬴輝在蜀之言行政績,並即時通報范雎白起;不想正在此時,嬴輝卻急不可耐地跳了出來上書糾劾嬴柱母子,反而使自己落了個“覬覦儲君”的朝議。秦昭王大爲光火,將嬴輝趕回了蜀地,立太子的事自然也就擱置了。

嬴柱母子渡過了險關,從此更加小心翼翼,非但不和嬴輝疏遠,反倒是藉着禮數關節一力修補與嬴輝的親情,在公開場合更是時時留心維護手足之情。久而久之,國中大臣們漸漸淡忘了王子們之間的齟齬,安國君的賢名也漸漸在朝野流傳開來。

三年後,秦國與趙國大爭上黨,戰雲密佈,長平大戰已是箭在弦上。白起范雎聯袂上書請立太子,以安定大局凝聚國人戰心。秦昭王當機立斷,沒有絲毫猶豫,將安國君嬴柱立爲太子,並當即書告朝野。做了太子的嬴柱,第一樁大事是在父王秘密開赴河內後鎮守咸陽。那時候,嬴柱全力以赴,多方督察關中軍政,得到了父王與朝臣的一致褒揚。可是,在長平大戰後與趙國拉鋸三年,秦國三次大敗,嬴柱終於支撐不住,又一次病倒了。從此以後,嬴柱再沒有參與過任何一件國事,連太子身份似乎也被父王遺忘了。直到這次朝局突變,關中嚴密佈防,嬴柱一直都是局外之人。若非今日進宮,嬴柱還是不知道嬴輝之變的真相。

原來,在長平大戰後的三四年裡,嬴輝一直與父王有着緊密的信使往來。絡繹不絕的各種消息給了秦昭王一個強烈印象:蜀地大富,人口大增,可做秦國征戰中原的雄厚根基。有此政績,嬴輝在父王的心頭重新活泛起來。去年,父王特派最忠實的王族大將嬴摎爲秘密特使,前往蜀地查覈。嬴輝聞得密報,卻找不見特使在蜀地何處查覈,情急之下,以來春舉行祭天大禮爲由,在蜀地遍索特使摎。遍索兩月,嬴摎依舊沒有現身。無奈之下,嬴輝只有孟春祭天,之後依照規矩給父王進貢了祭天的胙肉。

駟車庶長告訴嬴柱:胙肉貢來之時,特使嬴摎尚未回到咸陽。秦昭王接到嬴輝貢品很是高興,邀了幾位王室元老共享這難得的祭天胙肉。當侍女捧來兩隻熱氣蒸騰肉香撲鼻的大鼎,老給事中依例插入銀針檢驗,秦昭王呵呵笑道:“驗個甚?祭天正肉,親子之貢,還能有毒不成?”元老們一陣大笑喧譁:“多餘多餘!蛇足也!”誰想便在君臣笑語之時,那支六寸銀針驟然通體變黑,宛如一支焦炭,舉座無不大驚失色。

“豈有此理!”父王臉色一沉,“銀針定然有誤,牽只狗來。”

一隻高大的陰山牧羊犬剛剛吞下一塊紅亮的大肉,便怪叫着夾着尾巴打旋,沒轉兩圈倒在廳中一命嗚呼了。元老們目瞪口呆,一時無一人說話。秦昭王臉色鐵青地站了起來,大袖一拂徑自去了。當晚,王族老將嬴豹率領一個鐵騎百人隊兼程出大散嶺,直下蜀地去了。然後,有了關中腹地的大軍佈防……

“除此而外,我甚也不知道了。”喋喋說完,嬴柱一聲粗長的嘆息。

故事說完,已是暮色將至。士倉卸下早已熄火的鐵架上的陶罐,向井邊兩隻陶碗中斟滿了紅亮的汁液,一指陶碗道:“亦茶亦藥,安國君來一碗如何?”嬴柱道:“先生茶果有定數,安敢掠美,但請自便。”士倉道:“怕藥味兒麼?”嬴柱擺手道:“哪裡話來,我吃的藥,只怕比先生吃的橋山野果還多。”士倉呵呵笑道:“你藥我藥,非一藥也。你喝下這碗,隻日後別向老夫討要便是。”嬴柱一笑:“如此承情。”端過靠近自己的一碗咕咚咚喝了下去,咳嗽一聲大皺眉頭,“苦澀酸甜,還有些許腐草氣息,先生喝得下去?”士倉哈哈大笑道:“安國君硬口一個,這便好!”一抹嘴岔了話題,“說說,安國君如何應對老王?”

沉吟片刻,嬴柱終是搖了搖頭:“我已心亂如麻,如何拿得出治蜀之策?”

士倉不屑地一撇嘴:“陰溝已過,太子已經平安,亂個甚?”

“先生說甚來!”嬴柱眼睛驟然瞪起,“嬴輝必要返國糾纏,到時還不是誣陷我母子害他!此等事誰又說得清楚?還不是父王一念決斷?如此險境,我能平安麼?”

“噗”的一聲響,士倉噴出了一口藥茶哈哈大笑道:“真道事中迷也。嬴輝已經死了,事情已經完了,老王已經在想如何治蜀了。偏你安國君還兀自神道道將心懸在半空,好笑也!”

“嬴輝死了?你你你如何知曉?”極是整潔的嬴柱顧不得噴灑一身的藥茶,急得有些口吃起來。士倉枯樹皮般的黑臉倏忽板平了:“特使匿蹤,必是蜀地政績有假;祭天胙肉有毒,關中大軍佈防,必是嬴輝要謀逆反國;嬴豹鐵騎南下,必是奉密書調兵定蜀。老夫料定,不多日必有嬴輝死訊。老王急求治蜀之策,必是蜀地民不聊生。如此這般而已,安國君信也不信?”寥寥數語,嬴柱頓時醒悟過來,伏身草蓆納頭一拜:“先生之言,醍醐灌頂。如何應對老王,敢請先生教我!”

對這番大禮士倉視若不見,只悠然一笑道:“安國君,可知老夫師何家學問?”嬴柱坐正了身子答道:“人言先生法墨兼通,想必兩家學問了。”士倉笑道:“法家之士,施政爲本,豈能隱居深山?”嬴柱道:“既然如此,先生自是墨家大師了。”“大師?”士倉嘴角撇出一絲揶揄,“秦人熟知後墨,你可曾聽說過老夫這個墨家大師名號?”嬴柱搖搖頭道:“我對諸子百家原是無知,敢請先生指點。”士倉道:“老夫原本無師無派,後讀墨子大作,生出景仰之心,士人們便認老夫做了墨家,如此而已。”嬴柱恍然大悟:“如此說來,先生原是自成一家!”士倉哈哈大笑着連連搖頭:“不不不,老夫還是墨家便了。方纔安國君之難題,老夫便請老墨子教你,聽好也!”咳嗽一聲笑容收斂,厚重平直的河西秦音在庭院中激盪開來:

“雖有賢君,不愛無功之臣。雖有慈父,不愛無益之子。是故,不勝其任而處其位,非此位之人也;不勝其爵而處其祿,非此祿之主也。良弓難張,然可以及高入深。良馬難乘,然可以任重致遠。良才難令,然可以致君見尊。是故,江河不惡小谷之滿己也,故能大。國士賢才,事無辭也,物無違也,故能爲天下器。天地不昭昭,大水不潦潦,大火不燎燎,王德不堯堯者。千人之長者,其直如矢,其平如砥,不足以覆萬物。是故,溪狹者速涸,流淺者速竭,磽确者其地不育。王者之能,不出宮中,則不能覆國矣!”

尾音長長一甩,士倉目光盯住了嬴柱。嬴柱聽得一頭霧水,茫然搖頭道:“似懂非懂,還請先生詳加拆解。”

“不學若此,難爲哉!”士倉嘆息一聲,枯樹般的指節將井臺石叩得梆梆響,“這是《墨子》開宗明義第一篇,名曰《親士》,說的是正才大道。老夫方纔所念,大要三層:其一,爲臣爲子者,當以功業正道自立,而不能希圖明君慈父垂憐自己,若是依靠垂憐賞賜而得高位,最終也將一無所得。其二,要成正道,便得尋覓依靠有鋒芒的國士人才,雖然難以駕馭,然卻是功業根基。其三最爲要緊,說的是天地萬物皆有瑕疵,並非總是昭昭蕩蕩,大水有陰溝,大火有煙瘴,王道有陰謀。身爲衝要人物,既不能因諸般瑕疵而陷入宵小之道,唯以權術對國事;又不能如箭矢般筆直,磨刀石般平板。只有正道謀事,才能博大宏闊伸展自如,才能親士成事。最後是一句警語:但爲王者,其才能若不能施展於王城之外的治國大道,功業威望便不能覆蓋邦國,立身立國便是空談!”

良久默然,滿面通紅的嬴柱喟然一聲長嘆:“先生之言,再造之恩,嬴柱沒齒不忘也!”士倉狡黠地呵呵一笑:“安國君,可知范雎對君之考語?”見嬴柱愕然搖頭,士倉一字一板念出:“精明無道,愚鈍有明,學而能知,可教也。今夜一談,方知範叔之明矣!”嬴柱既慚愧又高興,嘿嘿笑道:“若非應侯這考語,只怕先生不肯出山了。”

“然也!”士倉得意地笑了,“豎子可教,老夫便值了。”

“只是,”嬴柱囁嚅着,“這治蜀之策……”

“大道既立,對策何難?”士倉枯樹般的大手一揮,“走,老夫教你看樣物事!”說罷霍然離席,大步噔噔進了茅屋。嬴傒連忙扶起父親跟了進去,自己石樁一般守在了茅屋門口。直到月落星稀雄雞高唱,嬴柱父子方纔離開了茅屋庭院。

(本章完)

第十章 胡服風暴_四 茫茫邊草 雲胡不憂《大秦帝國》·史源_第四部 《陽謀春秋》第十三章 雍城之亂_一 冠劍將及兮 風雨如磐第十章 張儀風雲_五 張儀蘇秦都祭出了古老的權謀經典大戰_河西之戰第十二章 士相崢嶸_四 將相同心 大將軍負荊請罪第一章 六國謀秦_三 接風小宴公開了會盟秘密第十五章 萬古國殤_四 瀕臨危難 理亂除奸名將_孫臏第一章 暮政維艱_二 天地不昭昭 謀國有大道第四章 咸陽初動_二 丞相府來了不速之客第十三章 雨雪霏霏_三 黑林溝奪情明法戰國七雄_楚國第六章 亂政亡趙_八 秦王嬴政終於昂首闊步地踏進了邯鄲第七章 流火迷離_二 塞上春寒 心變情異第十四章 冰炭同器_四 嬴虔甘龍的詭秘暴亡第一章 初政颶風_四 曠古大旱 老話題突然重現第二章 棟樑摧折_二 長城魂魄去矣 何堪君道之國殤《大秦帝國》·史源_第三部 《金戈鐵馬》大事年表第十一章 天算六國_六 孟子論劍示射 長歌一抒飄蓬之志第五章 術治亡韓_一 幽暗廟堂的最後一絲光亮第一章 無妄九鼎_二 秦武王隱隱覺得不妙第十章 蒹葭蒼蒼_四 風兮雅兮 我心何堪第二章 大決涇水_七 涇水入田 鄭國渠震動天下第十二章 三轅各轍_二 蒼山大師與謎一般的二十一事諸子百家_道家第十六章 秦風低徊_三 曠古名將成國殤第六章 子楚還國_六 長歌當哭兮 大義何殤第十一章 天算六國_六 孟子論劍示射 長歌一抒飄蓬之志第八章 失才亡魏_六 緩賢忘士者 天亡之國也第十二章 盤整華夏_三 塹山堙谷 窮燕極粵 帝國大道震古爍今楔子第九章 呂氏新政_四 歲首突拜相 親疏盡釋懷第四章 咸陽初動_二 丞相府來了不速之客第十三章 雨雪霏霏_五 秋風山莊兩情長第三章 殺戮風暴_一 滅大臣而遠骨肉 亙古未聞的政變方略第十一章 雄傑悲歌_三 趙雍探秦國 感喟重劃策第五章 情變橫生_三 胡楊林中的落寞庭院第一章 權相變異_三 殘詔斷句 李斯的勃勃雄心燃燒起來了第十三章 雨雪霏霏_六 病榻上的秦孝公怦然心動第十二章 收復河西_一 衛鞅抓住了稍縱即逝的機遇第六章 亂政亡趙_九 烈亂族性亡強國 不亦悲乎第七章 迂政亡燕_六 易西戰場多生奇變 王翦軍大破燕代諸子百家_縱橫家第四章 談兵致禍_六 錯也數也 不堪談兵第一章 暮政維艱_五 華陽夫人憋出了一字策諸子百家_法家第七章 流火迷離_四 執一不二 正心跬步第六章 秦軍悲歌_六 鉅鹿大血戰 秦軍的最後悲歌第十二章 三轅各轍_四 呂不韋終於立定了長遠方略第六章 子楚還國_六 長歌當哭兮 大義何殤第七章 流火迷離_五 豐京廢墟的遠古洞窟第四章 咸陽初動_五 霜霧迷離 宮闈權臣竟託一人第十章 蒹葭蒼蒼_三 蒹葭蒼蒼 白露爲霜第十二章 不寧不令_三 巔峰張儀又出錯第十三章 雨雪霏霏_四 崤山峽谷的神秘刺客第五章 殘政如血_三 飽受蹂躪的李斯終於走完了晦暗的末路第一章 初政颶風_六 振聾發聵的《諫逐客書》第十三章 遠交近攻_四 遠交近攻展鋒芒第三章 安邑風雲_一 洞香春衆口紛紜說魏國第十三章 鐵血板蕩_四 孔門儒家第一次捲入了復辟暗潮第八章 風雨如晦_五 箭方離弦 橫摧長弓第十一章 郢都恩仇_七 秋風沙場兮何堪國殤第四章 咸陽初動_三 奇策考校 太子府一團亂麻第九章 霹靂手段_三 墨家論政臺一波三折第七章 瓦釜雷鳴_八 渭水刑場對大臣貴族開殺了第十五章 萬古國殤_一 沉沉夜幕 重重宮闈第十二章 盤整華夏_六 韓楚故地的驚人秘密第八章 連橫奇對_四 衣錦榮歸動洛陽第七章 迂政亡燕_四 提一匕首欲改天下 未嘗聞也第五章 情變橫生_四 法度精嚴兮 萬綠家邦第四章 秦國求賢令_四 神秘的布衣小弟突然變身第四章 暴亂潮水_一 大澤鄉驚雷撼動天下第五章 衛鞅入秦_二 衛鞅韜晦斡旋艱難脫身第六章 亂政亡趙_三 不明不白 李牧終究與郭開結成了死仇第十章 合縱回光_二 化周有長策 大軍撼山東第二章 艱危咸陽_二 風雨如晦大咸陽第十一章 文明雷電_三 典則朝儀煥然出新 始皇帝大典即位第五章 情變橫生_三 胡楊林中的落寞庭院大秦帝國進階手冊第九章 分治亡楚_六 痛定思痛 嬴政王車連夜飛馳頻陽第九章 呂氏新政_一 變起倉促 呂不韋終於被推到了前臺第一章 無妄九鼎_四 大雨落幽燕第八章 幽燕雷霆_七 酷刑萬刃 瓦釜雷鳴第六章 風雲再起_四 明大義兮真豪傑第九章 分治亡楚_四 安陵事件 唐且不辱使命《大秦帝國》·史源_第五部 《鐵血文明》諸子百家_計然家第二章 艱危咸陽_三 飄風弗弗 迅雷無聲第七章 流火迷離_一 太廟勒石 捶拊以鞭王族大秦帝國第六部《帝國烽煙》名將_田單第八章 失才亡魏_二 輕兵襲北楚 機變平韓亂第七章 瓦釜雷鳴_三 老秦世族頂風仇殺第九章 霹靂手段_三 墨家論政臺一波三折第六章 子楚還國_二 立嫡密書生髮出意想不到的事端第八章 失才亡魏_四 特異的滅魏方略震動了秦國廟堂第一章 鐵腕平亂_三 北阪痛殲牛頭兵大秦帝國第五部下卷
第十章 胡服風暴_四 茫茫邊草 雲胡不憂《大秦帝國》·史源_第四部 《陽謀春秋》第十三章 雍城之亂_一 冠劍將及兮 風雨如磐第十章 張儀風雲_五 張儀蘇秦都祭出了古老的權謀經典大戰_河西之戰第十二章 士相崢嶸_四 將相同心 大將軍負荊請罪第一章 六國謀秦_三 接風小宴公開了會盟秘密第十五章 萬古國殤_四 瀕臨危難 理亂除奸名將_孫臏第一章 暮政維艱_二 天地不昭昭 謀國有大道第四章 咸陽初動_二 丞相府來了不速之客第十三章 雨雪霏霏_三 黑林溝奪情明法戰國七雄_楚國第六章 亂政亡趙_八 秦王嬴政終於昂首闊步地踏進了邯鄲第七章 流火迷離_二 塞上春寒 心變情異第十四章 冰炭同器_四 嬴虔甘龍的詭秘暴亡第一章 初政颶風_四 曠古大旱 老話題突然重現第二章 棟樑摧折_二 長城魂魄去矣 何堪君道之國殤《大秦帝國》·史源_第三部 《金戈鐵馬》大事年表第十一章 天算六國_六 孟子論劍示射 長歌一抒飄蓬之志第五章 術治亡韓_一 幽暗廟堂的最後一絲光亮第一章 無妄九鼎_二 秦武王隱隱覺得不妙第十章 蒹葭蒼蒼_四 風兮雅兮 我心何堪第二章 大決涇水_七 涇水入田 鄭國渠震動天下第十二章 三轅各轍_二 蒼山大師與謎一般的二十一事諸子百家_道家第十六章 秦風低徊_三 曠古名將成國殤第六章 子楚還國_六 長歌當哭兮 大義何殤第十一章 天算六國_六 孟子論劍示射 長歌一抒飄蓬之志第八章 失才亡魏_六 緩賢忘士者 天亡之國也第十二章 盤整華夏_三 塹山堙谷 窮燕極粵 帝國大道震古爍今楔子第九章 呂氏新政_四 歲首突拜相 親疏盡釋懷第四章 咸陽初動_二 丞相府來了不速之客第十三章 雨雪霏霏_五 秋風山莊兩情長第三章 殺戮風暴_一 滅大臣而遠骨肉 亙古未聞的政變方略第十一章 雄傑悲歌_三 趙雍探秦國 感喟重劃策第五章 情變橫生_三 胡楊林中的落寞庭院第一章 權相變異_三 殘詔斷句 李斯的勃勃雄心燃燒起來了第十三章 雨雪霏霏_六 病榻上的秦孝公怦然心動第十二章 收復河西_一 衛鞅抓住了稍縱即逝的機遇第六章 亂政亡趙_九 烈亂族性亡強國 不亦悲乎第七章 迂政亡燕_六 易西戰場多生奇變 王翦軍大破燕代諸子百家_縱橫家第四章 談兵致禍_六 錯也數也 不堪談兵第一章 暮政維艱_五 華陽夫人憋出了一字策諸子百家_法家第七章 流火迷離_四 執一不二 正心跬步第六章 秦軍悲歌_六 鉅鹿大血戰 秦軍的最後悲歌第十二章 三轅各轍_四 呂不韋終於立定了長遠方略第六章 子楚還國_六 長歌當哭兮 大義何殤第七章 流火迷離_五 豐京廢墟的遠古洞窟第四章 咸陽初動_五 霜霧迷離 宮闈權臣竟託一人第十章 蒹葭蒼蒼_三 蒹葭蒼蒼 白露爲霜第十二章 不寧不令_三 巔峰張儀又出錯第十三章 雨雪霏霏_四 崤山峽谷的神秘刺客第五章 殘政如血_三 飽受蹂躪的李斯終於走完了晦暗的末路第一章 初政颶風_六 振聾發聵的《諫逐客書》第十三章 遠交近攻_四 遠交近攻展鋒芒第三章 安邑風雲_一 洞香春衆口紛紜說魏國第十三章 鐵血板蕩_四 孔門儒家第一次捲入了復辟暗潮第八章 風雨如晦_五 箭方離弦 橫摧長弓第十一章 郢都恩仇_七 秋風沙場兮何堪國殤第四章 咸陽初動_三 奇策考校 太子府一團亂麻第九章 霹靂手段_三 墨家論政臺一波三折第七章 瓦釜雷鳴_八 渭水刑場對大臣貴族開殺了第十五章 萬古國殤_一 沉沉夜幕 重重宮闈第十二章 盤整華夏_六 韓楚故地的驚人秘密第八章 連橫奇對_四 衣錦榮歸動洛陽第七章 迂政亡燕_四 提一匕首欲改天下 未嘗聞也第五章 情變橫生_四 法度精嚴兮 萬綠家邦第四章 秦國求賢令_四 神秘的布衣小弟突然變身第四章 暴亂潮水_一 大澤鄉驚雷撼動天下第五章 衛鞅入秦_二 衛鞅韜晦斡旋艱難脫身第六章 亂政亡趙_三 不明不白 李牧終究與郭開結成了死仇第十章 合縱回光_二 化周有長策 大軍撼山東第二章 艱危咸陽_二 風雨如晦大咸陽第十一章 文明雷電_三 典則朝儀煥然出新 始皇帝大典即位第五章 情變橫生_三 胡楊林中的落寞庭院大秦帝國進階手冊第九章 分治亡楚_六 痛定思痛 嬴政王車連夜飛馳頻陽第九章 呂氏新政_一 變起倉促 呂不韋終於被推到了前臺第一章 無妄九鼎_四 大雨落幽燕第八章 幽燕雷霆_七 酷刑萬刃 瓦釜雷鳴第六章 風雲再起_四 明大義兮真豪傑第九章 分治亡楚_四 安陵事件 唐且不辱使命《大秦帝國》·史源_第五部 《鐵血文明》諸子百家_計然家第二章 艱危咸陽_三 飄風弗弗 迅雷無聲第七章 流火迷離_一 太廟勒石 捶拊以鞭王族大秦帝國第六部《帝國烽煙》名將_田單第八章 失才亡魏_二 輕兵襲北楚 機變平韓亂第七章 瓦釜雷鳴_三 老秦世族頂風仇殺第九章 霹靂手段_三 墨家論政臺一波三折第六章 子楚還國_二 立嫡密書生髮出意想不到的事端第八章 失才亡魏_四 特異的滅魏方略震動了秦國廟堂第一章 鐵腕平亂_三 北阪痛殲牛頭兵大秦帝國第五部下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