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冰炭同器_七 秦孝公夢斷關河

七 秦孝公夢斷關河

春耕大典時,秦孝公病勢更加沉重了。

人們都以爲熬過了冬天,國君的病情自然會減輕許多。可誰也沒想到,恰恰在這春暖花開的時節,秦公進入了垂危之際。太子嬴駟主持了啓耕大典,卻全然沒有往年的歡騰景象,朝臣國人都沉甸甸地笑不出來。就在這天晚上,秦孝公拉住守在榻前的商鞅的手,說了一句:“明日,去,函谷關。”便頹然昏睡了過去。太子驚訝困惑地望着商鞅,不敢說話。商鞅眼中含淚,握着孝公雙手,哽咽點頭。

嬴駟低聲道:“商君,能行麼?”

商鞅喟然一嘆:“自收復河西,君上尚未親臨函谷關。這是最後心願……”

次日清晨,國尉車英親自率領一千鐵騎,護送着一列車隊開出了咸陽東門。中間一輛車特別寬大,四面垂着厚厚的黑色布簾,車輪用皮革包裹了三層,四匹馬均勻碎步,走得平穩異常。這正是商鞅親自監督,爲秦孝公連夜改裝的座車。商鞅、嬴駟各自乘馬與孝公座車並行,上大夫景監率領其他臣僚殿後。

暮春時節,渭水平原草長鶯飛耕牛遍野。寬闊的夯土官道上垂柳依依,柳絮如飛雪飄舞,原野上麥苗已經泛出了茫茫青綠,村落炊煙裊裊升起,雞鳴狗吠依稀可聞,一片寧靜安樂的大好春光。不消一個時辰,古老櫟陽的黑色箭樓遙遙在望。商鞅向座車一看,秦孝公已經教玄奇打開了綿布簾,依着厚厚的綿被靠在車廂板上,凝神望着櫟陽,眼中閃着晶瑩淚光。

嬴駟揚鞭遙指道:“公父,櫟陽已經更名爲櫟邑。她的使命完成了。”

秦孝公喃喃自語:“雍城,櫟陽,咸陽。這段路,秦人走了四百餘年啊。”

櫟陽向東不遠,渭水兩岸白茫茫鹽鹼灘無邊無際,蓑草蓬蒿中的一片片水灘泛着粼粼白光。春風掠過,捲起遍野白色塵霧,變成了呼嘯飛旋的白毛風。玄奇要將車簾放下來,秦孝公拉住了她的手,一任白毛風從臉上掠過。

商鞅上前揚鞭遙指道:“君上,秦川東西八百里,這鹽鹼地恰在腹心地帶。從咸陽西一直延伸到下邽,將近洛水方止,佔地數百萬畝。要使這鹽鹼灘變成良田沃野,就要大修溝渠,引水澆灌。若秦川人口達到三百萬上下,就有能力開數百里大渠了。那時候,秦川將富甲天下,變成天府之國!”

秦孝公殷殷地望着太子。嬴駟高聲道:“兒臣銘記在心!”

越過華山百餘里,車馬鐵騎開進了桃林高地。人們說,夸父逐日便是渴死在這裡的。夸父的手杖化成了千萬株桃樹,這片山原便叫做了“桃林”。每逢春日,這裡的山原溝壑開遍了奼紫嫣紅的各種桃花,裝點在萬綠叢中,使這莽莽蒼蒼的山原平添了幾分柔媚。實際上,桃林高地是一片廣闊的山原,北抵大河,南至洛水

,溝壑縱橫,極其閉塞。函谷關其所以險要,就是因了它是桃林高地的出入口。函谷關卡在峽谷東邊入口,本來就已經是難以逾越的形勝要塞了。然而進了函谷關,還要穿越桃林高地僅有的一條數十里長的峽谷險道,才能進入關中平川的東頭。這就是函谷關之所以成爲天下第一要塞的根本所在。秦孝公久歷軍旅,卻只有一次登臨過夢縈魂牽的函谷關。收復河西后,本當前來巡視登臨,卻又騰不出整段時日,便一拖再拖了下來。直至病體垂危,他才意識到這是多麼大的一個缺憾。

車馬轔轔,穿行在桃林高地的峽谷。秦孝公興奮地靠在車廂上,命內侍揭掉車頂篷布,打開四面車簾。放眼四望,頭頂一線藍天,兩岸青山夾峙,鐵騎僅能成雙,車輛唯有單行。他的座車已經卸去了兩馬,還要小心翼翼地避開觸手可及的岩石枯樹。秦孝公望着兩岸高山,不禁笑道:“商君啊,敵軍即或進了函谷關,這高山峽谷之上只要有數千兵馬,也足可當得十萬大軍!”

“有此天險,秦川便是金城湯池。”商鞅在車後也笑了。

“看!函谷關城!”嬴駟驚喜地揚鞭指向谷口。

此時峽谷稍寬,遙望谷口,但見一座卡在兩山之間的城堡巍然矗立,黑色的“秦”字戰旗迎風獵獵,城樓兵士衣甲鮮明矛戈如林,嗚嗚的牛角號悠長地響徹山谷。片刻之間,馬蹄如雨,一隊騎士飛馳而來,滾鞍下馬:“函谷關守將司馬錯,率副將參見君上!參見國後!參見太子!參見商君!”一員甲冑鮮明的青年將領報號作禮。

秦孝公扶着車廂奮力站了起來:“諸位將軍請起。來,上函谷關。”孝公知道,像這樣的關城,無論是軺車還是駿馬都不能到達城上。雖然是病體支離,他還是要親自登臨函谷關。

“君上且慢。”司馬錯一招手,身後疾步走來一隊擡着一張木榻的步

卒,“君上請上榻。”說着親自來扶。

秦孝公搖搖手,臉上泛着興奮的紅光:“不用。我自己走上函谷關!”

商鞅向司馬錯擺擺手。司馬錯略一思忖,一揮手,士卒在道邊兩列肅立,一副應急姿態。玄奇知道孝公秉性,笑道:“諸位自走,我來照應便是。”說着給秦孝公披上了一件黑色皮裘,輕輕扶着他走向函谷關的高高石梯。

登上函谷關,正是斜陽倚山霞光漫天的傍晚時分。函谷關正在山原之巔,極目四望,蒼茫遠山被殘陽染得如血似火,東邊的滔滔大河橫亙在無際的原野,縷縷炊煙織成的村疇暮靄恍若漂浮不定的茫茫大海,天地間壯闊遼遠,深邃無垠。

秦孝公扶着垛口女牆,驟然間熱淚盈眶,眼前浮現出壯闊無比的畫卷:十萬鐵騎踏出函谷關,黑色旌旗所指,大軍潮水般漫過原野;一日之間八百里,一舉席捲周室洛陽、韓國新鄭、魏國大梁;越過淮水,楚國郢都指日可下;北上河內,一支偏師奇襲趙燕,勢如破竹;大軍東進,三千里之外決戰齊國,一鼓可定中原天下……

秦孝公深重地嘆息一聲,上天啊上天,假使再給我二十年歲月,嬴渠樑當金戈鐵馬定中原,結束這兵連禍接的無邊災難,還天下蒼生以安居樂業。何天不假年,竟使嬴渠樑併吞八荒囊括四海包舉宇內席捲天下之雄心,化作了東流之水?上天啊上天,你何其不公也……

“君上!”商鞅猛然聽得秦孝公呼吸粗重,覺得有異。

話音方落,秦孝公猛然噴出一股鮮血,身體軟軟後倒。

玄奇驚叫一聲,攬住孝公,緊緊抱在懷中,坐到地上。

秦孝公睜開眼睛,伸手拉住商鞅,粗重地喘息着:“商君,生死相扶……我,卻要先去了。不能,與君共圖大業,何其憾也……”

“君上……”商鞅淚如泉涌,泣不成聲。

“駟兒,”秦孝公又拉過太子的手放到商鞅手中,“商君,天下爲重。嬴駟可扶,則扶。不可扶,君可自,自爲秦王。切切……”

“君上!”商鞅驚悲交加,不禁伏地痛哭,“太子一代明君,君上寬心……”

秦孝公掙扎喘息着:“玄奇,記住,我的話……墨子,大師……”

“大哥,我記住了,記住了……”玄奇將孝公攬在懷中,突然放聲痛哭。

秦孝公慢慢鬆開了雙手,頹然倒在玄奇懷中,兩眼卻睜得大大地“看”着嬴駟。

“公父!”嬴駟渾身一抖,哭叫一聲,顫抖着雙手向公父的眼睛上輕輕抹去……

周圍臣工和函谷關將士一齊肅然跪倒。

城頭兩排長長的號角面對蒼山落日,低沉地嗚咽着,嘶鳴着。

公元前338年,壯志未酬的秦孝公嬴渠樑逝世了,時年四十六歲。

商鞅霍然站起:“諸位臣工將士,目下非常時期,不能發喪,不能舉哀。一切如常,不許有絲毫泄露。”景監一揮手,城頭悲聲驟然停止。

商鞅巡視衆人一眼,立即開始下令:“國尉車英,即刻帶五百鐵騎,護送太子晝夜兼程回咸陽,與咸陽令王軾會同,密切戒備都城動靜。但有騷亂,立即捕拿!”

“遵命!”車英大步下城。

“函谷關守將司馬錯,立即封鎖函谷關,不許六國使臣商人出關!”

“遵命!”司馬錯轉身一聲令下,函谷關城門隆隆關閉。

“上大夫景監,帶領隨行臣工、內侍並五百鐵騎,護衛君上,常速返回咸陽!”

“遵命!”景監大步轉身,立即部署去了。

商鞅回身對嬴駟叮囑道:“太子,你且先行回到咸陽,做好鎮國事宜。我護送君上後行,回到咸陽即可發喪。”

嬴駟深深一躬:“多勞商君了。”轉身向孝公遺體撲地一拜,揮淚而去。

三天後,秦都咸陽隆重發喪,向國人宣告了國君不幸逝世的噩耗。

咸陽城頓時陷入無邊的悲傷嗚咽。四門箭樓插滿了白旗,垂下了巨大的白幡。面向孝公陵園的北門懸掛起幾乎要掩蓋半個城牆的白布橫幅——痛哉秦公千古高風。

出喪那日,國人民衆無不身穿麻衣頭裹孝布,在通向北阪的大道兩邊夾道祭奠。痛哭之聲,響徹山野。秦人對這位給了他們富庶榮耀尊嚴強盛的國君,有着神聖的崇敬。無論婦孺老小,幾乎人人都能講出國君勤政愛民宵衣旰食的幾個故事,對國君的盛年早逝,秦人有着發自內心的悲痛。沒有人發動,沒有人號令,秦人也素來不太懂得繁冗的禮儀,他們只以自己特有的質樸敦厚送行着他們的國君。大道兩旁,排列着各縣民衆自發擡來的各種祭品,牛頭羊頭豬頭,都用紅布

扎束着整齊地擺在道邊石板上。麪人、面獸、麪餅、乾果、乾肉,連綿不斷。咸陽北門到陵園的十多裡官道上,祭品擺成了一道長河。每隔一段,就有老人們圈坐草蓆上,手持陶壎、竹篪、木梆、瓦片,吹奏着悲情激越的《秦風》殤樂,令人不忍卒聽……這一切,倒是應了孔子對葬禮的一句感慨:“與其哀不足而禮有餘也,不若禮不足而哀有餘也。”

日上山巔,隆重簡樸的送葬行列出了咸陽北門。最前方陣是一個白衣白甲高舉白幡的步兵千人隊,之後是六列並行的公室子弟的哭喪孝子。秦孝公的靈車覆蓋着黑色的大布,由四匹白色的戰馬拉着緩緩行進。太子嬴駟披麻戴孝,手扶棺槨前進。玄奇和熒玉在靈車後左右扶棺痛哭。四名紅衣巫師散發持劍,低沉悠揚地反覆長呼:“公歸來兮,安我大秦!”“公已去兮,魂魄安息!”巫師後面是四輛滿載陶俑的兵車(人殉廢除後,陶俑便成爲跟隨王公貴族到幽冥地府的僕人內侍)。俑車之後,是白衣白馬的商鞅,之後是各國使節和步行送葬的百官隊伍。最後的白色方陣,是車英率領的三千鐵騎。他們高舉着白杆長矛,恍若一片白色的槍林。

送葬長龍堪堪行進到北阪塬下,突然之間,晴朗的天空烏雲四合,雷聲隆隆,沙沙雨幕頃刻間籠罩了咸陽原野。北阪官道又長又陡,瓷實的夯土路面頓時油滑明亮。探道騎士的馬蹄一滑數尺,連續跌倒了五六匹戰馬。雨大路滑,靈車如何上得這六里長坡?太子嬴駟與送葬大臣們束手無策,在雨中跪倒一片,乞求上蒼開顏。列國使臣則無動於衷地站在道邊作壁上觀。

按照古老的習俗,出喪大雨,乃上蒼落淚,本身倒不是“破喪”。然則,若因此阻擋了或擾亂了葬禮照常進行,則是大大的“破喪”,往往會招來無休無止的非議。列國使臣們期盼的正是這一點,他們希望天下因此而將秦孝公看成一個“遭受天譴”的暴君。

此等情形商鞅豈能不知?他策馬上前,親自來到最前面查看,希望想出一個辦法來。

正在此時,雨幕中衝來數百名白髮蒼蒼的老人,身後是一大片整肅排列的赤膊壯漢。他們當道跪成一片,爲首一個老人嘶聲高呼:“天降大雨,上蒼哀傷!我等子民,請擡秦公靈車上山!”

商鞅大爲驚訝,下馬一看,卻是郿縣白氏老族長。他顧不上多說,含淚問道:“敢問老人家,靈車龐大,天雨路滑,這卻如何擡法?”

老人霍然站起,轉身高喊:“父老們,閃開!”

老人們譁然閃開,道中赫然現出一個粗大圓木縱橫交結成的巨大木架。老人又一揮手,十多名赤膊壯漢嘩啦啦一陣響動,又給木架鋪上了一層厚厚的木板。

老人回身跪倒:“商君,請國君靈車!”

商鞅淚眼蒙朧,嘶聲下令:“靈車上架!”

黑色靈車隆隆駛上了木架,馭手利落地卸去了馬匹。

老人從懷中摸出一面白色小旗,高喊一聲:“郿縣後生聽了!前行三十人,挖腳坑!第一擡,九十九人,上!”

只聽赤膊方陣中“嗨”的一聲,四排手持大槓粗繩的壯漢肅然出列,迅速站到木架四面,“咔!咔!咔!”三聲大響,整齊劃一地甩下了大繩,結緊了木架,大槓插進了繩套。連環動作,整齊利落,不愧是久有軍旅傳統的老秦人。

雨幕無邊,天地肅穆。白氏老族長向靈車深深一躬,舉起令旗,猛然一腳跺下,嘶聲哭喊:“老秦人喲!”

“送國君喲!”壯漢們一聲哭吼,木架靈車穩穩地升起。

“好國君喲!”一聲號子,老淚縱橫。

“去得早喲!”齊聲呼應,萬衆痛哭。

“日子好喲!”雨霧蕭蕭,天地變色。

“公何在喲!”婦孺挽手,童子噤聲。

……

大雨滂沱,漫山遍野涌動着白色的人羣,漫山遍野呼應着激昂痛楚的號子。

六里長的漫漫北阪,在老秦人撕心裂肺的號子聲和遍野痛哭中,靈車走了整整一個時辰。

當靈車被萬千民衆簇擁着擡上莽莽蒼蒼的北阪時,風吹雲散,紅日高照。

山東列國的使臣們簡直驚呆了。誰見過如此葬禮?誰見過如此民心?在他們的記憶中,戰國以來,趙肅侯的葬禮要算最隆重的了:六大戰國各派出了一萬鐵騎組成護葬大方陣,邯鄲城外的十里原野上,旌旗蔽日白幡招展,雄壯極了。然事後想來,那都是“禮有餘而哀不足”的排場而已,如何比得這萬千鄉野匹夫爲國君義勇擡靈,竟在大雨中擡上了六裡北阪?如何比得這舉國震顫的哀痛?如何比得這無邊無際的洶涌哭聲?

秦人若此,天下何安?

(本章完)

第七章 迂政亡燕_四 提一匕首欲改天下 未嘗聞也第六章 風雲再起_三 燕山腳下的古老城堡第十二章 收復河西_三 衛鞅出奇兵 老龍賈酣戰身死第十二章 盤整華夏_六 韓楚故地的驚人秘密第九章 孤城血卜_六 兵不血刃 戰在人心第四章 風雲三才_二 傲岸兩布衣 論戰說邦交第十四章 百年一亂_六 行與子還兮 我士也驕第九章 孤城血卜_七 齊燕皆黯淡 名將兩茫茫第十一 章仲父當國_六 開元異數 呂不韋疏導倍顯艱難第十一 章仲父當國_二 卑劣老伎在腐朽國度生出了驚人成效楔子第十一章 天算六國_一 神秘天象逼出了楚宣王的妙策第十五章 長平大決_六 車城大堅壁 白起說陣法第十三章 鐵血板蕩_五 長公子扶蘇與皇帝父親的政道裂痕第十二章 盤整華夏_二 決通川防 疏浚漕渠 天下男女樂其疇矣第九章 孤城血卜_五 戰地風雪 大將之心大秦帝國第五部中卷第十三章 遠交近攻_三 大謀橫空出第三章 安邑風雲_三 龐涓喬裝 考校中庶子衛鞅第一章 初政颶風_四 曠古大旱 老話題突然重現第一章 初政颶風_六 振聾發聵的《諫逐客書》第二章 大決涇水_五 碧藍的湖畔 搶工決水的烈焰轟然激發第七章 瓦釜雷鳴_一 左庶長開府震動朝野第九章 呂氏新政_五 冰河解凍 新政抻着勁兒悠悠然推開第一章 初政颶風_二 大道不兩立 國法不二出第四章 暴亂潮水_七 項梁戰死定陶 復辟惡潮驟然頹勢第三章 東方龍蛇_六 幾番折衝 大起戰雲經典大戰_閼與之戰第八章 連橫奇對_二 第一國王與第一丞相第二章 商旅大士_三 天計寓三傑聚酒第一章 暮政維艱_五 華陽夫人憋出了一字策第十三章 雨雪霏霏_三 黑林溝奪情明法第三章 安邑風雲_七 衛鞅龐涓 智計周旋第二章 大決涇水_三 法不可棄 民不可傷第四章 暴亂潮水_三 江東老世族打出了真正的復辟旗號第七章 興亡縱橫_一 燕山氣象 赫然大邦第七章 興亡縱橫_一 燕山氣象 赫然大邦第六章 滔滔江漢_七 終以身死問蒼天第三章 東方龍蛇_三 東海起大蛟第一章 初政颶風_五 韓國疲秦計引發出驚雷閃電秦國官制_武將官制第十四章 大帝流火_一 茫茫大雪裡嬴政皇帝踽踽獨行第二章 國恥昭昭_一 金令箭使者飛馳櫟陽第七章 流火迷離_四 執一不二 正心跬步第四章 風雲三才_二 傲岸兩布衣 論戰說邦交第十三章 遠交近攻_二 咸陽冬雷起宮廷第六章 風雲再起_五 大節有堅貞第四章 暴亂潮水_五 陳勝死而張楚亡 農民反秦浪潮迅速潰散了第十二章 盤整華夏_六 韓楚故地的驚人秘密楔子第六章 櫟陽潮生_五 政事堂發生了尖銳對立第七章 流火迷離_二 塞上春寒 心變情異第一章 暮政維艱_四 昭襄王暮定計然策經典大戰_邯鄲之戰大秦帝國第一部下卷楔子第十三章 遠交近攻_五 借得恩仇大周旋第六章 風雲再起_六 秋霧迷離的張氏陵園第十二章 收復河西_四 秦步決魏騎 公子卬全軍覆沒第十二章 士相崢嶸_一 秦國第一次力不從心了第一章 鐵腕平亂_五 犀首挾策入咸陽第一章 無妄九鼎_一 奇兵破宜陽 千夫長嶄露頭角戰國七雄_楚國第一章 暮政維艱_二 天地不昭昭 謀國有大道第十三章 最後風暴_六 冰雪銘心終難卻第四章 談兵致禍_五 昭關大戰 老軍滅越第二章 國恥昭昭_五 國恥刻石血淚斑斑第一章 初政颶風_四 曠古大旱 老話題突然重現第十三章 雍城之亂_五 血火冠劍日 亂局竟未息第十三章 最後風暴_三 英雄之心 恩怨難曲第六章 子楚還國_四 峽谷叢林的蒙面馬隊第十二章 不寧不令_四 新朋舊情盡路營秦國官制_地方官制第十三章 雍城之亂_四 一柱粗大的狼煙從蘄年宮端直升起第八章 幽燕雷霆_七 酷刑萬刃 瓦釜雷鳴祭秦論 原生文明的永恆光焰——秦亡兩千二百十五年祭_三 歷史煙霧的久遠彌散第四章 暴亂潮水_三 江東老世族打出了真正的復辟旗號第七章 流火迷離_六 冠禮之夜的兩代儲君第十二章 不寧不令_四 新朋舊情盡路營第十二章 三轅各轍_五 巴蜀寡婦清 咸陽懷清檯大秦帝國第三部下卷第三章 西出鎩羽_二 關西有大都第一章 鐵腕平亂_一 義渠大牛首接受了羊皮血契第三章 殺戮風暴_四 三公九卿盡零落 李斯想哭都沒有眼淚了第十三章 最後風暴_一 春申君星夜入臨淄七 走出暴秦說誤區:秦帝國專制說之歷史分析第十章 胡服風暴_二 趙奢豪言 險狹鬥穴勇者勝第六章 風雲再起_一 紅衣巫師的鼎卦諸子百家_雜家第十一章 雄傑悲歌_一 橫掃千軍如卷席第四章 咸陽初動_五 霜霧迷離 宮闈權臣竟託一人第十二章 不寧不令_六 相逢無由泯恩仇第六章 亂政亡趙_七 滅趙大戰秋風掃落葉般開始大秦帝國第五部下卷第十二章 盤整華夏_一 歲末大宴羣臣 始皇帝佈政震動朝野第十二章 收復河西_二 魏國廟堂的名將與老將第十三章 最後風暴_六 冰雪銘心終難卻第十四章 對峙上黨_二 三晉合謀易上黨《大秦帝國》·史源_第一部 《黑色裂變》第八章 幽燕雷霆_六 軍前謀國君臣心
第七章 迂政亡燕_四 提一匕首欲改天下 未嘗聞也第六章 風雲再起_三 燕山腳下的古老城堡第十二章 收復河西_三 衛鞅出奇兵 老龍賈酣戰身死第十二章 盤整華夏_六 韓楚故地的驚人秘密第九章 孤城血卜_六 兵不血刃 戰在人心第四章 風雲三才_二 傲岸兩布衣 論戰說邦交第十四章 百年一亂_六 行與子還兮 我士也驕第九章 孤城血卜_七 齊燕皆黯淡 名將兩茫茫第十一 章仲父當國_六 開元異數 呂不韋疏導倍顯艱難第十一 章仲父當國_二 卑劣老伎在腐朽國度生出了驚人成效楔子第十一章 天算六國_一 神秘天象逼出了楚宣王的妙策第十五章 長平大決_六 車城大堅壁 白起說陣法第十三章 鐵血板蕩_五 長公子扶蘇與皇帝父親的政道裂痕第十二章 盤整華夏_二 決通川防 疏浚漕渠 天下男女樂其疇矣第九章 孤城血卜_五 戰地風雪 大將之心大秦帝國第五部中卷第十三章 遠交近攻_三 大謀橫空出第三章 安邑風雲_三 龐涓喬裝 考校中庶子衛鞅第一章 初政颶風_四 曠古大旱 老話題突然重現第一章 初政颶風_六 振聾發聵的《諫逐客書》第二章 大決涇水_五 碧藍的湖畔 搶工決水的烈焰轟然激發第七章 瓦釜雷鳴_一 左庶長開府震動朝野第九章 呂氏新政_五 冰河解凍 新政抻着勁兒悠悠然推開第一章 初政颶風_二 大道不兩立 國法不二出第四章 暴亂潮水_七 項梁戰死定陶 復辟惡潮驟然頹勢第三章 東方龍蛇_六 幾番折衝 大起戰雲經典大戰_閼與之戰第八章 連橫奇對_二 第一國王與第一丞相第二章 商旅大士_三 天計寓三傑聚酒第一章 暮政維艱_五 華陽夫人憋出了一字策第十三章 雨雪霏霏_三 黑林溝奪情明法第三章 安邑風雲_七 衛鞅龐涓 智計周旋第二章 大決涇水_三 法不可棄 民不可傷第四章 暴亂潮水_三 江東老世族打出了真正的復辟旗號第七章 興亡縱橫_一 燕山氣象 赫然大邦第七章 興亡縱橫_一 燕山氣象 赫然大邦第六章 滔滔江漢_七 終以身死問蒼天第三章 東方龍蛇_三 東海起大蛟第一章 初政颶風_五 韓國疲秦計引發出驚雷閃電秦國官制_武將官制第十四章 大帝流火_一 茫茫大雪裡嬴政皇帝踽踽獨行第二章 國恥昭昭_一 金令箭使者飛馳櫟陽第七章 流火迷離_四 執一不二 正心跬步第四章 風雲三才_二 傲岸兩布衣 論戰說邦交第十三章 遠交近攻_二 咸陽冬雷起宮廷第六章 風雲再起_五 大節有堅貞第四章 暴亂潮水_五 陳勝死而張楚亡 農民反秦浪潮迅速潰散了第十二章 盤整華夏_六 韓楚故地的驚人秘密楔子第六章 櫟陽潮生_五 政事堂發生了尖銳對立第七章 流火迷離_二 塞上春寒 心變情異第一章 暮政維艱_四 昭襄王暮定計然策經典大戰_邯鄲之戰大秦帝國第一部下卷楔子第十三章 遠交近攻_五 借得恩仇大周旋第六章 風雲再起_六 秋霧迷離的張氏陵園第十二章 收復河西_四 秦步決魏騎 公子卬全軍覆沒第十二章 士相崢嶸_一 秦國第一次力不從心了第一章 鐵腕平亂_五 犀首挾策入咸陽第一章 無妄九鼎_一 奇兵破宜陽 千夫長嶄露頭角戰國七雄_楚國第一章 暮政維艱_二 天地不昭昭 謀國有大道第十三章 最後風暴_六 冰雪銘心終難卻第四章 談兵致禍_五 昭關大戰 老軍滅越第二章 國恥昭昭_五 國恥刻石血淚斑斑第一章 初政颶風_四 曠古大旱 老話題突然重現第十三章 雍城之亂_五 血火冠劍日 亂局竟未息第十三章 最後風暴_三 英雄之心 恩怨難曲第六章 子楚還國_四 峽谷叢林的蒙面馬隊第十二章 不寧不令_四 新朋舊情盡路營秦國官制_地方官制第十三章 雍城之亂_四 一柱粗大的狼煙從蘄年宮端直升起第八章 幽燕雷霆_七 酷刑萬刃 瓦釜雷鳴祭秦論 原生文明的永恆光焰——秦亡兩千二百十五年祭_三 歷史煙霧的久遠彌散第四章 暴亂潮水_三 江東老世族打出了真正的復辟旗號第七章 流火迷離_六 冠禮之夜的兩代儲君第十二章 不寧不令_四 新朋舊情盡路營第十二章 三轅各轍_五 巴蜀寡婦清 咸陽懷清檯大秦帝國第三部下卷第三章 西出鎩羽_二 關西有大都第一章 鐵腕平亂_一 義渠大牛首接受了羊皮血契第三章 殺戮風暴_四 三公九卿盡零落 李斯想哭都沒有眼淚了第十三章 最後風暴_一 春申君星夜入臨淄七 走出暴秦說誤區:秦帝國專制說之歷史分析第十章 胡服風暴_二 趙奢豪言 險狹鬥穴勇者勝第六章 風雲再起_一 紅衣巫師的鼎卦諸子百家_雜家第十一章 雄傑悲歌_一 橫掃千軍如卷席第四章 咸陽初動_五 霜霧迷離 宮闈權臣竟託一人第十二章 不寧不令_六 相逢無由泯恩仇第六章 亂政亡趙_七 滅趙大戰秋風掃落葉般開始大秦帝國第五部下卷第十二章 盤整華夏_一 歲末大宴羣臣 始皇帝佈政震動朝野第十二章 收復河西_二 魏國廟堂的名將與老將第十三章 最後風暴_六 冰雪銘心終難卻第十四章 對峙上黨_二 三晉合謀易上黨《大秦帝國》·史源_第一部 《黑色裂變》第八章 幽燕雷霆_六 軍前謀國君臣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