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遠交近攻_四 遠交近攻展鋒芒

四 遠交近攻展鋒芒

秦昭王一道王書,穰侯府變做了范雎的丞相府。

這是秦昭王反覆思忖才下的決斷。以穰侯府邸之雄闊氣勢,且距離王城近在咫尺,咸陽大臣都主張將穰侯府邸併入王城以做官署,若賜重臣再做府邸,朝野又會徒然生出“權臣再現”之疑慮,於國不利。然則,秦昭王反覆琢磨了范雎之後,卻有着另一種思謀。范雎三策,一舉廓清朝局穩定國勢,將自己送上了真正的王座,此等功勳才具可謂獨步天下。秦國要重振雄風開拓大業,便要使此等大才永遠地忠心謀國。要得如此,秦國自要做到兩點:其一,決然爲范雎雪恥復仇;其二,厚待范雎,使其恩遇超常。此次雖然封了范雎應侯爵位,但范雎事實上卻沒有封地,得在其他方面彌補。

秦國自商鞅變法之後,封地只作爲一種賞功象徵存在,此所謂虛封。孝公後期及孝公之後,秦國收復河西進而東出爭雄,國土大增,虛封有了三種形式:一是封偏遠邊陲之地,如商君封商於、樗裡疾封漢水、公子封蜀;二是封關外列國拉鋸爭奪或新攻取之地,如穰侯魏冄封陶地、華陽君羋戎封新城、涇陽君封宛地、高陵君封鄧地;三是關內關外皆有封地,如武信君張儀封五邑,關內有一邑。第三種封地極少,只有張儀與秦昭王太子安國君等有此殊榮。這種虛封之地,除非被貶黜,權臣事實上不可能常居。因與封地保持了較遠距離,而只能接受郡縣官署在收穫季節解來的少量賦稅。這便是秦國封地與山東六國“直領實封”之封地制的根本不同。范雎封侯爵,地位與白起的武安君不相上下,可謂尊貴之極。然則,白起乃秦人大將,宣太后將白起封地定在了關內一邑關外(河內)三邑。就事實說,儘管同是虛封,白起自然是更紮實。這也是秦昭王特意將范雎爵位提高的因由。范雎新入秦國,既無根基又無關內封地,秦昭王遂斷然決策:穰侯府邸賜做丞相開府官署。

書令一出,咸陽大臣們一陣驚愕一陣揣摩,最終卻都是欣然認可了。於是,有絡繹不絕的車馬流水般前來恭賀,應侯府一時成了門庭若市的新貴府邸。范雎既忙於應酬,更忙於國務,便教傷勢已經痊癒的鄭安平做了丞相府家老總管,打理一應僕役事務,自己整日奔忙在書房與國政堂之間。鄭安平幾次找這位大哥說話,都找不到一絲縫隙。

接掌國政三月,堪堪將整肅法治理出一個頭緒,接到河內郡守急報:山東六國紛紛派出特使前往邯鄲,要重新合縱,抗衡秦國。范雎思忖一番,沒有立即稟報秦昭王,而是下令職司邦交的行人署三日之內備好出使趙國的一應事務,並立即派出快馬斥候奔赴河內,查清各國赴趙特使詳情。分派妥當,范雎吩咐備車到謁者府。正當車馬備好,王宮長史卻飛車駛到,緊急宣召范雎進宮。一問情由,是秦昭王也同時得到密報,深感不安,宣范雎謀劃應對之策。范雎吩咐一名書吏到謁者府傳令,請王稽做好出使準備,立即跟着長史進了王宮。

“趙國密謀合縱,委實可恨。”秦昭王黑着臉,分明是感到了沉重壓力。

范雎一副輕鬆的笑容:“秦王毋憂,臣已有應對之策。”

“稍候。”秦昭王一擺手,“武安君片刻便到,這次要狠狠給趙何一個顏色。”

“臣之謀劃,並非立動刀兵。”

“噢?不打仗破得合縱了?”秦昭王頓時驚訝,“惠王以來,哪次合縱攻秦不是一場大戰,況乎今日有趙國主盟?”

“此一時也,彼一時也。”范雎笑着對大步匆匆趕來的白起一拱手,又轉身對秦昭王道,“當年六國合縱,有楚威王、齊威王、趙肅侯、魏惠王一班秦國夙敵在世,更有大才蘇秦斡旋主謀,四大公子推波助瀾,始成勢也。倏忽數十年,山東五戰國大衰,五國君主皆庸碌之輩,唯餘一個趙國做了泰山之石。其間,六國積怨如山遠甚當年,趙國縱有合縱之心,沒有一班胸襟似海可泯恩仇之君臣,必是哄哄一場兒戲而已,斷難成勢也!”

“也是一理。”秦昭王還是不放心,“丞相說有應對,何策?”

“揮灑金錢,分化收買,使其自行分崩離析,不戰而屈人之兵。”

“金錢事小。只是,行麼?”秦昭王皺着眉頭看了看白起,白起面無表情地坐着,目光只盯着范雎。

“六國之弊,臣有切膚之痛,我王與武安君遠觀,未免朦朧也。”范雎嘴角抽搐出一絲笑容,“但看宮中羣狗,尋常或起或臥或行或止,皆相安無事,但投一塊骨頭,則會驟然猛撲撕咬相鬥。因由何在?利在眼前,起爭意也。目下趙國之外,五國君臣較之羣狗,有過之而無不及也。”

秦昭王聽得不甚舒坦,仍然是呵呵笑了:“呵,武安君以爲如何?”

“臣以爲可行。”白起一拱手,“老相張儀當年屢用此法,幾無不成。”

“好!”秦昭王拍案笑道,“丞相欲以何人爲撒金特使?”

“謁者王稽。”

“王稽?”秦昭王一陣沉吟,“王稽老臣工了,才具當得應變大任麼?”

范雎肅然一躬:“王稽雖非大才,卻有大功。非王稽之忠,臣不能入秦。臣之苦心,唯使王稽再立功勳,得以脫低爵而擢升也。”

秦昭王恍然醒悟,驟然一陣哈哈大笑:“哎呀,此本王之過也,卻勞丞相爲難了。”轉身一揮手,“長史擬詔:謁者王稽,引賢有功,爵加顯大夫,領河東郡守之職,許三年不上計。”轉身又對范雎一笑,“丞相以爲如何?”

“臣謝過我王。”范雎大是欣慰,又是一個長躬到地。

出得王宮,范雎立即驅車來到謁者府。自范雎令人目眩地擢升應侯開府丞相,王稽便等待着自己的喜訊。按照常理,魏冄四貴罷黜,秦王無須再將他作爲低爵低職的隱秘臣子,至少應當恢復他曾經有過的職爵。雖則如此,按王稽本心,卻對秦王晉升不抱奢望。他跟隨秦王太長了,辦理的密事也太多了。以他對秦王的瞭解,秦王似乎從來不想用他做顯職大臣。就實而論,王稽只有寄厚望於范雎,只想做個丞相府掌書。幾經周折,他已經覺得范雎

確實是個非同尋常的神異大才,料事如神機敏快捷且恩怨分明,跟着此等人做屬官心中踏實。然則倏忽半年過去,兩頭皆無音信,王稽大大地鬱悶了。今日丞相府吏員飛馬傳令,教他做好出使準備,他卻半點也沒動。入官三十餘年的老臣了,還只是個永遠奔波的謁者特使,與列國使者周旋豈不汗顏,做得甚個勁來?何如辭官離秦悄悄做個富商算了?

正在此時,范雎突然親臨,身後還隨行一名王城使者。王稽正在後園鬱悶漫步,看見范雎五味俱生手足無措。范雎卻只對身後王使一擺手:“下書了。”及至王使將王書讀完,王稽愕然,一時愣怔得說不出話來。

“六百石高爵,王兄還不接書謝恩?”范雎悠然一笑。

王稽恍然,連忙一個長躬:“王稽接書,王稽謝恩!”囫圇得連自己也笑了起來。使者已經走了,王稽還覺得做夢一般。六百石以上俸祿,原本便是高爵重臣了,再加一個肥美豐腴的河東重鎮大員——河東郡守,非但赫然顯貴,且三年不上計全權自治!這是真的麼?

“王兄,是真的,不是做夢,醒醒了。”范雎呵呵笑着。

“見笑見笑。”王稽連忙拱手,“應侯請入座。”他無論如何也叫不出原本很順口的“張兄”兩個字,連忙吩咐使女煮茶,回身惶恐笑道,“丞相委我出使何方?”

“趙國。”范雎笑了,“王兄莫得拘禮,還是本色好。”略一沉吟又笑道,“此次出使是個極大美事,揮灑金錢。王兄可是做得?”

“大花錢?!”王稽驚訝得眼睛都直了,“這叫甚個使命?”

范雎悠然品着清香濃郁的新茶,侃侃將事情原委說了一遍,末了道:“此番出使須得如此行事:你先帶五萬金並珠寶一百件入趙,駐蹕武安而不入邯鄲,只在武安重金結交五國特使,明告其合縱抗秦之惡果。若能同時重金結交趙國大臣,動搖趙國心志,則更佳。王兄切記:散金愈多,功勞愈大。一月之後,還有五萬金隨後!”

“嗚呼!萬金之數?匪夷所思也!”王稽雙眼熠熠生光,連連咋舌。

范雎哈哈大笑:“國滅人滅金不滅,何惜一撒也!六國敗亡,又是原金歸秦,豈有他哉!”

三日之後,王稽特使車馬轔轔東去。不到一月,快馬密使急報:五國使團雲集武安,王稽只散得數千金並一半珠寶,燕齊魏三國特使已與趙國翻臉,要趙國先行歸還三國舊地再言合縱;楚韓兩使雖未公然鬧翻,卻一力主張趙國要先與秦國打一仗,證實有實力抗秦再說合縱;趙國君臣啼笑皆非,趙惠文王束手無策,丞相藺相如周旋無功,上將軍廉頗大爲惱怒,三國特使已經準備離趙,六國合縱大體無望。

秦昭王大爲振奮,頓時信實了范雎遠交近攻的威力,立即連夜宣來范雎白起,秘密計議趁此時機再度大舉東出之方略。以秦昭王之心,趙國合縱不成必然孤立,秦國此時出動大軍攻趙,正是事半功倍之機。雖則如此想,秦昭王已長期磨成了深思慎言的習性,但定大謀,言必在謀臣之後,從來不先說武斷。今日雖則興奮,秦昭王也只是要武安君白起先說,尋思白起對六國曆來主戰,定然與自己不謀而合。

“臣之思慮,目下雖則合縱破裂,然則大軍攻趙尚嫌倉促。”白起當先一句,令秦昭王大出意料,只聽白起接道,“遠交近攻既成國策,丞相必有詳盡謀劃,臣願我王聞而後定。”

“大是。”秦昭王頓覺自己未免心緒浮躁,向范雎道,“願聞丞相之謀。”

范雎笑道:“武安君沉穩明睿,臣深以爲是。目下大舉攻趙,確實不是時機。趙已成強,無舉國充分準備,不能言戰。此其一,爲實力之備。其二,目下遠交破合縱,孤立趙國,奠定秦趙決戰之基石。其三,秦趙大決,須得先清外圍而後步步進逼,一戰而決大局。唯其如此,臣之謀劃,目下近攻之方向在三。”

“三?做何拆解?”秦昭王頗有疑惑。

“其一,攻韓河外。其二,攻滅周室洛陽。其三,攻取韓國野王。兩年之內,此三地攻下,秦國之河外河內連成一片,切斷趙國與中原之通道。此後再下一地,便可對趙國成大決之勢也!”范雎略一喘息,侃侃補充道,“要使趙國衰頹,目下幾年是最後時機。趙國變法尚未徹底,國力比秦國畢竟稍遜一籌。若待趙國有了第二次變法,木已成舟,一切都晚了。唯其如此,從目下開始,要對趙國不斷挑起事端,不斷施加壓力,絕不能給它第二次變法之機會。”

“好!應侯大手筆也!”秦昭王興奮得氣息都粗了。范雎這三攻着着刺激,河外、野王、洛陽,哪一處不是秦國朝思暮想之地?哪一處不使趙國如芒刺在背?尤其一個王室洛陽,雖則唾手可得,誰卻曾想過目下要去吞併它了?想到可一舉滅得天子王畿,秦昭王心下怦怦直跳。片刻喘息,秦昭王恍然笑了:“丞相所說再下一地,卻是何地?”

“武安君必是成算在胸也。”范雎對着白起一拱手笑了。

一直沉思的白起陡然目光炯炯:“奪取上黨,卡住趙國咽喉。”

秦昭王恍然點頭:“然也!上黨正是趙國咽喉,先拿下上黨如何?”

“武安君已是全局在胸了。”范雎向秦昭王慨然拱手,“大計但定,臣請我王:特許武安君全局籌劃戰事。”

“自當如此。”秦昭王一拍王案,“遠交由丞相全局調遣,近攻戰事由上將軍全局籌劃調遣。籌劃方略但定,本王親自爲上將軍坐鎮督運糧草輜重。”一言落點,白起大是感奮,心中一塊大石頓時落地,慷慨應命而去。

旬日之後,白起向秦昭王呈上了一卷詳盡的戰事方略。依白起方略:三年奪三地,先河外(包括洛陽王畿之河外與韓國河外),再野王,穩紮穩打而不使趙國恐慌;三年之後大舉進兵上黨,若戰國不救,則奪上黨而困趙國,再尋機決戰;若趙國來救,則與趙國大決。白起對范雎方略唯一改動,是暫時不滅洛陽王室,以免天下洶洶,掣肘秦趙大決。

秦昭王立即召來范雎秘密計議,反覆揣摩,覺得白起之方略切實可行。一則是秦國

需要時日整肅法治整頓吏治凝聚國力,操之過急國力不濟便沒有勝算;二則是外圍戰不能打草驚蛇,若是緊鑼密鼓地連續大戰,非但趙國有可能警覺而發兵救援,其餘五大戰國也可能恐慌大起而再度合縱抗秦;若不滅周王室而只一年一戰,在戰國之世則實在平常,且所攻取之地幾乎都是明面上的拉鋸之地,不會引起列國強烈反彈;外圍鉗形大勢一旦形成,秦國便可放開手腳大爭上黨,其時列國縱然醒悟,也已被秦國封堵在戰場之外了。

商議完畢,秦昭王突然頗爲神秘地一笑:“此謀之要,武安君尚有一處未曾言及,丞相以爲可是?”范雎不假思索道:“至高機密,毋得泄露。”秦昭王道:“正是。此番謀劃,唯我君臣三人知曉。”說着將長卷竹簡順手丟進了腳旁大燎爐,明亮的木炭驟然躥起了熊熊火苗。

一月之後,河東守王稽突然快馬上書,請求秦王派兵攻取韓國陘地。

秦昭王命長史分送王稽上書,以供朝臣議決。王稽請求發兵的緣由是:韓陘夾於河東郡與河內郡之間,非但使秦國兩郡不能通暢相連有礙商旅,且每遇春荒窮困,庶民必逃荒進入秦國河東郡與河內郡,韓國事實上已經無力治理陘地,秦國弔民伐罪,當收陘地入秦。上書分完,前軍大將蒙驁立即請命攻陘。秦昭王分別徵詢計議,大臣們都贊同攻陘,卻都紛紛主張上將軍白起統兵。獨范雎說上將軍沉痾在身,攻陘小戰蒙驁足矣。秦昭王立即下書:前將軍蒙驁率兵五萬,擇日發兵攻陘。

出兵五萬之戰,在戰國之世幾乎是天天都有,各國隱藏在秦國的秘密斥候誰也沒有在意,自然不會有回報本國的興趣。於是,蒙驁的五萬步騎大張旗鼓地開出了函谷關,半個月後便拿下了陘地三城兩百里,使整個大河北岸的河東郡與河內郡連成了一片。此時韓國已是大衰。志大才疏的韓釐王已經死了,繼位的韓桓惠王是個顢頇貴公子,接到陘地丟失的軍報,竟如釋重負地嘆息了一聲:“不毛之地也,秦人何貪得無厭乎!”對幾個大臣一說,也都是束手無策,不約而同地將虎狼秦國大罵一通了事。

誰知事情還沒有完。蒙驁奪陘之後,五萬步騎突然變成了十萬大軍,渡過大河來攻打汜水之地。這汜水源於韓國西部之鞏城山地,北流入河,南北全長不過一二百里,是一處關津要害之地。北邊入河處,是赫赫大名的虎牢要塞(也稱汜水關);東面是鄭國西北部要塞滎陽,距韓國都城新鄭不到百里;西面一百餘里,便是洛陽。最根本處,在於這汜水是韓國與周室王畿的分界地,對周對韓均是要害。周室奄奄衰微,韓國強弩之末,誰也無力吞噬對方,便依着這汜水相安無事,若陡然插進秦國一口利刃,韓周兩方頓時大險。

韓國慌了,周王室也慌了,一邊向列國告急求援,一邊倉促整頓軍馬準備應戰。偏在此時,秦國丞相張祿卻派來了河東守王稽做特使,向韓周兩方申明:秦國無意全部佔領汜水流域,只求將與河東郡、河內郡遙遙相對的大河南岸的河段劃歸秦國做渡口,秦國可便立即退兵。戰國之世,列國相互封堵,對關隘要津的爭奪原是尋常。地勢不利之強國威逼佔據要津之弱國割讓關津者,更是屢見不鮮。秦國特使一申明秦軍意圖,各國斥候立即飛馬回報本國。趙齊魏楚四大國一聽不是滅國之戰,立即鬆緩下來,嘈嘈發兵救援的聲浪也頓時平息了。如此一來,周王室頓時鬆了一口氣。洛陽王畿瀕臨大河的土地本來就荒無人煙,沒有國人居住,幾處要塞也無兵可守形同虛設,割給秦國何妨?與王稽會商的特使立即回報周赧王,這位老天子只是一句回話:“只要秦不滅周,特使但全權行事。”於是周室特使立即與秦軍達成盟約,割讓了洛陽王畿的河外渡口,不再跟着韓國四處奔波求援了。

韓國一見四大戰國退縮,周王室割地脫身,頓時沒了主張。與秦國開戰吧,分明是實力懸殊,割讓汜水北段吧,又實在心疼。大河北岸的秦國河內郡正與大河南岸的韓國遙遙相對,東西橫寬三百餘里,縱然只割得南岸河灘的二十餘里之地,東西也是茫茫一大片。更有甚者,大河南岸渡口一旦歸秦,非但韓國與趙國間的渡河大道被截斷,而且還將留在大河北岸唯一的飛地要塞——野王,孤零零地留在了秦國河內郡的汪洋大海之中;雖則秦國申明野王仍然是韓國城堡土地,可一塊無法控制的飛地還不等於白送了秦國?

韓國遲疑不決,秦國竟不着急,蒙驁大軍只虎視眈眈地壓在大河南岸也不出戰。魏國如芒刺在背,派出上大夫須賈做特使前來調停。王稽立即飛報范雎,范雎秘密回書做了一番部署。次日,王稽盛宴款待須賈,申明丞相張祿之意:秦國唯求河外渡口不被韓國封堵而已,絕無滅韓之心;然則,若韓國拒絕割讓,則秦軍便要與韓國大臣結盟,共同擁立願意割讓渡口的新韓王。這一着使須賈大爲驚訝——韓桓惠王唯魏國馬首是瞻,有他在,魏國便無韓國隱患,在三晉中也才與趙國有說話分量,若秦國助力韓國貴胄元老擁立親秦之新韓王,對魏國豈非城門之火?須賈連忙飛書回報丞相魏齊,三日之後魏齊緊急回書,命須賈力說韓王退讓。

須賈領命,星夜奔赴新鄭晉見韓王。將大勢與來意一說,韓桓惠王頓時驚愕得說不出話來了。韓國本來有一班老貴胄盤踞封地,指斥韓桓惠王無能,不臣之心昭然若揭,若非王族掌軍,只怕是韓桓惠王早已不在王位了;若得秦國助力,老韓世族勢必弒君另立,甚或秦軍只要駐紮不動,只是授意,韓國也要大亂了……念及危局在即,韓桓惠王不再猶豫,立即派出密使與須賈趕赴秦軍大營,第二日便訂立了割讓河外渡口之盟。

秋天到來時,函谷關外直到白馬津的六百餘里河外渡口,全部成了秦國土地,所有的要津渡口都駐紮了秦軍大營。說是渡口,實際上是南北寬二十餘里、東西長六百餘里的大河南岸原屬周韓兩國的所有關隘要津。以攻韓陘爲由公然出兵,最終兵不血刃地佔領了大河中原段的全部要隘渡口,且不爲山東六國警覺,實在是遠交近攻的一次大勝利。至此,范雎在秦國威望大增,在山東六國心目中成了威勢赫赫的強秦權相。

(本章完)

第七章 大成合縱_四 烈士暮年的最後決策第六章 秦軍悲歌_三 河北危局 天下復辟者面臨絕境第一章 鐵腕平亂_四 咸陽老世族的最後時刻跋 軸心時代的文明光芒第十一章 天算六國_五 圍魏救趙 孫臏打了千古一仗第八章 連橫奇對_二 第一國王與第一丞相第十一 章仲父當國_二 卑劣老伎在腐朽國度生出了驚人成效《大秦帝國》·史源_第五部 《鐵血文明》第五章 天地再造_四 戰國亂象大演繹第十五章 長平大決_二 長平換將 趙軍驟然沸騰起來五 走出暴秦說誤區:秦帝國徭役賦稅之歷史分析第四章 談兵致禍_四 雲夢澤訪出了逃隱名將第二章 大決涇水_四 天奪民生 寧不與上天一爭乎一 暴秦說:秦末復辟勢力的歷史謊言經典大戰_燕齊之戰第七章 迂政亡燕_二 束手無策的燕國釀出了一則奇計第十四章 對峙上黨_五 相持三年 雪球越滾越大 勝負卻越來越渺茫第七章 大成合縱_一 大梁公子出奇策第五章 天地再造_三 亙古奇書陰符經第十一章 郢都恩仇_七 秋風沙場兮何堪國殤經典大戰_河西之戰第七章 流火迷離_四 執一不二 正心跬步第六章 亂政亡趙_五 天方艱難 曰喪厥國第十二章 盤整華夏_三 塹山堙谷 窮燕極粵 帝國大道震古爍今第八章 失才亡魏_五 茫茫大水包圍了雄峻的大梁出版說明第四章 鏖兵中原_一 六十萬大軍壓頂函谷關第十三章 雨雪霏霏_二 孤帆飄蓬水成冰第十二章 收復河西_五 戰國格局大變 咸陽祝捷封商君第十四章 冰炭同器_六 商君府來了名士說客跋 軸心時代的文明光芒第十四章 對峙上黨_一 天險上黨地第七章 迂政亡燕_六 易西戰場多生奇變 王翦軍大破燕代第三章 西出鎩羽_四 雄心說長策第十四章 大帝流火_五 祭舜又祭禹 帝國新政的大道宣示第十六章 秦風低徊_二 心不當時連鑄錯第五章 術治亡韓_七 忠直族羣而術治亡國 天下異數哉第三章 東方龍蛇_四 布衣柴門千里駒經典大戰_桂陵、馬陵之戰第十二章 三轅各轍_三 初行出山禮 老荀子慷慨一歌大秦帝國第三部《金戈鐵馬》第四章 談兵致禍_三 策士與君王的交換第十三章 最後風暴_三 英雄之心 恩怨難曲第七章 瓦釜雷鳴_三 老秦世族頂風仇殺經典大戰_邯鄲之戰第四章 暴亂潮水_七 項梁戰死定陶 復辟惡潮驟然頹勢第一章 初政颶風_一 歧路在前 本志各斷第四章 風雲三才_五 清一色的少壯將士使秦國大軍煥然一新第一章 權相變異_一 南望咸陽 一代名將欲哭無淚第十章 蒹葭蒼蒼_五 灑滿陽光的新都工地第三章 殺戮風暴_三 殺戮骨肉 根基雄強的嬴氏皇族開始了秘密逃亡第十一章 天算六國_二 魏惠王君臣雄心陡長第九章 呂氏新政_五 冰河解凍 新政抻着勁兒悠悠然推開第七章 大成合縱_五 蘇秦佩起了六國相印第一章 無妄九鼎_三 九鼎夢魘 幽幽血光第四章 咸陽初動_四 碧潭廢墟的隱居夫人第三章 安邑風雲_一 洞香春衆口紛紜說魏國第十一章 天算六國_五 圍魏救趙 孫臏打了千古一仗第四章 鏖兵中原_二 左更白起臨危受命第四章 暴亂潮水_二 芒碭山逃亡者在劉邦率領下起事了第十一 章仲父當國_四 兩番大考校 少年王子名動朝野第六章 亂政亡趙_五 天方艱難 曰喪厥國第一章 六國謀秦_三 接風小宴公開了會盟秘密第三章 安邑風雲_三 龐涓喬裝 考校中庶子衛鞅第三章 西出鎩羽_六 孑然一身出咸陽第十三章 雨雪霏霏_七 神醫扁鵲對秦孝公的奇特診斷大秦帝國第二部上卷諸子百家_兵家第十一章 郢都恩仇_三 明暗雙管 張儀巧解第一難第十一章 雄傑悲歌_二 戰國之世的最後一頂王冠第九章 呂氏新政_二 醇醇本色 殷殷同心第六章 子楚還國_二 立嫡密書生髮出意想不到的事端大秦帝國第二部下卷第六章 子楚還國_二 立嫡密書生髮出意想不到的事端第十三章 最後風暴_七 陰謀陽謀萬象生第八章 幽燕雷霆_五 整我六師 如雷如霆第一章 初政颶風_三 人性之惡 必待師法而後正名將_李牧戰國七雄_韓國第八章 風雨如晦_三 新王朝會波瀾迭起第十三章 遠交近攻_一 離宮永巷深深深第十三章 鐵血板蕩_三 光怪陸離的鐵血儒案第十三章 雨雪霏霏_六 病榻上的秦孝公怦然心動第八章 幽燕雷霆_七 酷刑萬刃 瓦釜雷鳴第四章 秦國求賢令_六 申不害要和衛鞅較量變法第九章 縱橫初局_三 門客大盜開齊國僵局六 走出暴秦說誤區:秦帝國法治狀況之歷史分析第十二章 不寧不令_一 大義末路何茫然第六章 子楚還國_二 立嫡密書生髮出意想不到的事端第十章 偏安亡齊_一 南海不定 焉有一統華夏哉第十二章 不寧不令_二 蘇秦陷進了爛泥塘第十章 偏安亡齊_一 南海不定 焉有一統華夏哉第十三章 最後風暴_七 陰謀陽謀萬象生第十四章 對峙上黨_四 長平佈防 廉頗趙括大起爭端大秦帝國第四部下卷第十二章 士相崢嶸_二 完璧歸趙 布衣特使初現鋒芒大秦帝國第四部上卷第五章 殘政如血_三 飽受蹂躪的李斯終於走完了晦暗的末路大秦帝國第三部《金戈鐵馬》第九章 孤城血卜_五 戰地風雪 大將之心
第七章 大成合縱_四 烈士暮年的最後決策第六章 秦軍悲歌_三 河北危局 天下復辟者面臨絕境第一章 鐵腕平亂_四 咸陽老世族的最後時刻跋 軸心時代的文明光芒第十一章 天算六國_五 圍魏救趙 孫臏打了千古一仗第八章 連橫奇對_二 第一國王與第一丞相第十一 章仲父當國_二 卑劣老伎在腐朽國度生出了驚人成效《大秦帝國》·史源_第五部 《鐵血文明》第五章 天地再造_四 戰國亂象大演繹第十五章 長平大決_二 長平換將 趙軍驟然沸騰起來五 走出暴秦說誤區:秦帝國徭役賦稅之歷史分析第四章 談兵致禍_四 雲夢澤訪出了逃隱名將第二章 大決涇水_四 天奪民生 寧不與上天一爭乎一 暴秦說:秦末復辟勢力的歷史謊言經典大戰_燕齊之戰第七章 迂政亡燕_二 束手無策的燕國釀出了一則奇計第十四章 對峙上黨_五 相持三年 雪球越滾越大 勝負卻越來越渺茫第七章 大成合縱_一 大梁公子出奇策第五章 天地再造_三 亙古奇書陰符經第十一章 郢都恩仇_七 秋風沙場兮何堪國殤經典大戰_河西之戰第七章 流火迷離_四 執一不二 正心跬步第六章 亂政亡趙_五 天方艱難 曰喪厥國第十二章 盤整華夏_三 塹山堙谷 窮燕極粵 帝國大道震古爍今第八章 失才亡魏_五 茫茫大水包圍了雄峻的大梁出版說明第四章 鏖兵中原_一 六十萬大軍壓頂函谷關第十三章 雨雪霏霏_二 孤帆飄蓬水成冰第十二章 收復河西_五 戰國格局大變 咸陽祝捷封商君第十四章 冰炭同器_六 商君府來了名士說客跋 軸心時代的文明光芒第十四章 對峙上黨_一 天險上黨地第七章 迂政亡燕_六 易西戰場多生奇變 王翦軍大破燕代第三章 西出鎩羽_四 雄心說長策第十四章 大帝流火_五 祭舜又祭禹 帝國新政的大道宣示第十六章 秦風低徊_二 心不當時連鑄錯第五章 術治亡韓_七 忠直族羣而術治亡國 天下異數哉第三章 東方龍蛇_四 布衣柴門千里駒經典大戰_桂陵、馬陵之戰第十二章 三轅各轍_三 初行出山禮 老荀子慷慨一歌大秦帝國第三部《金戈鐵馬》第四章 談兵致禍_三 策士與君王的交換第十三章 最後風暴_三 英雄之心 恩怨難曲第七章 瓦釜雷鳴_三 老秦世族頂風仇殺經典大戰_邯鄲之戰第四章 暴亂潮水_七 項梁戰死定陶 復辟惡潮驟然頹勢第一章 初政颶風_一 歧路在前 本志各斷第四章 風雲三才_五 清一色的少壯將士使秦國大軍煥然一新第一章 權相變異_一 南望咸陽 一代名將欲哭無淚第十章 蒹葭蒼蒼_五 灑滿陽光的新都工地第三章 殺戮風暴_三 殺戮骨肉 根基雄強的嬴氏皇族開始了秘密逃亡第十一章 天算六國_二 魏惠王君臣雄心陡長第九章 呂氏新政_五 冰河解凍 新政抻着勁兒悠悠然推開第七章 大成合縱_五 蘇秦佩起了六國相印第一章 無妄九鼎_三 九鼎夢魘 幽幽血光第四章 咸陽初動_四 碧潭廢墟的隱居夫人第三章 安邑風雲_一 洞香春衆口紛紜說魏國第十一章 天算六國_五 圍魏救趙 孫臏打了千古一仗第四章 鏖兵中原_二 左更白起臨危受命第四章 暴亂潮水_二 芒碭山逃亡者在劉邦率領下起事了第十一 章仲父當國_四 兩番大考校 少年王子名動朝野第六章 亂政亡趙_五 天方艱難 曰喪厥國第一章 六國謀秦_三 接風小宴公開了會盟秘密第三章 安邑風雲_三 龐涓喬裝 考校中庶子衛鞅第三章 西出鎩羽_六 孑然一身出咸陽第十三章 雨雪霏霏_七 神醫扁鵲對秦孝公的奇特診斷大秦帝國第二部上卷諸子百家_兵家第十一章 郢都恩仇_三 明暗雙管 張儀巧解第一難第十一章 雄傑悲歌_二 戰國之世的最後一頂王冠第九章 呂氏新政_二 醇醇本色 殷殷同心第六章 子楚還國_二 立嫡密書生髮出意想不到的事端大秦帝國第二部下卷第六章 子楚還國_二 立嫡密書生髮出意想不到的事端第十三章 最後風暴_七 陰謀陽謀萬象生第八章 幽燕雷霆_五 整我六師 如雷如霆第一章 初政颶風_三 人性之惡 必待師法而後正名將_李牧戰國七雄_韓國第八章 風雨如晦_三 新王朝會波瀾迭起第十三章 遠交近攻_一 離宮永巷深深深第十三章 鐵血板蕩_三 光怪陸離的鐵血儒案第十三章 雨雪霏霏_六 病榻上的秦孝公怦然心動第八章 幽燕雷霆_七 酷刑萬刃 瓦釜雷鳴第四章 秦國求賢令_六 申不害要和衛鞅較量變法第九章 縱橫初局_三 門客大盜開齊國僵局六 走出暴秦說誤區:秦帝國法治狀況之歷史分析第十二章 不寧不令_一 大義末路何茫然第六章 子楚還國_二 立嫡密書生髮出意想不到的事端第十章 偏安亡齊_一 南海不定 焉有一統華夏哉第十二章 不寧不令_二 蘇秦陷進了爛泥塘第十章 偏安亡齊_一 南海不定 焉有一統華夏哉第十三章 最後風暴_七 陰謀陽謀萬象生第十四章 對峙上黨_四 長平佈防 廉頗趙括大起爭端大秦帝國第四部下卷第十二章 士相崢嶸_二 完璧歸趙 布衣特使初現鋒芒大秦帝國第四部上卷第五章 殘政如血_三 飽受蹂躪的李斯終於走完了晦暗的末路大秦帝國第三部《金戈鐵馬》第九章 孤城血卜_五 戰地風雪 大將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