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偏安亡齊_六 戰國之世而能偏安忘戰 異數也

六 戰國之世而能偏安忘戰 異數也

齊國的滅亡,是戰國曆史的又一極端個案。

自秦王政十七年(公元前230年),秦國開始統一中國的戰爭,歷時堪堪十年。自滅韓之戰開始,每滅一國,都是一場驚心動魄的大戰。更值得關注的是,每一國的戰爭都不是一次完結的,抗秦的餘波始終激盪連綿。我們不妨以破國大戰的順序,簡要地回顧一番。韓國戰場規模最小,然非但有戰,更有滅國四年之後的一場復辟之戰。趙國之戰最慘烈,先有李牧軍與王翦軍相持激戰年餘;李牧軍破後又有全境大戰;國破之後又再度建立流亡政權代國,堅持抗秦六年,直到在最後的激戰中舉國玉碎,代城化爲廢墟。燕國則是先刺秦,再有易水聯軍大戰,又再度建立流亡政權,直到五年後山窮水盡。魏國則據守天下第一堅城大梁,拒不降秦,直到被黃河大水戰淹沒。楚國老大長期疲軟不堪,卻在邦國危亡的最後時刻創造了戰國最後的大戰奇蹟,首戰大敗秦軍二十萬,非但一時成反攻之勢,且成爲戰國以來山東六國對秦軍作戰的最大勝仗之一。再次大戰,更以舉國之兵六十萬與六十萬秦軍展開大規模對峙,直到最後戰敗國滅,殘部仍在各自爲戰。六國之中,唯獨赫赫大邦的齊國沒有一場真正的戰爭,便轟然瓦解了。

齊國的問題出在了哪裡?

論尚武傳統,齊國武風之盛不輸秦趙,豪俠之風更是冠絕天下。論軍力,齊軍規模長期保持在至少四十萬之上,堪稱戰國中後期秦趙楚齊四大軍事強國之一。論兵士個人技能,更是名噪天下,號稱技擊之士。論攻戰史,齊國有兩戰大勝而摧毀魏國第一霸權的皇皇戰績。論苦戰史,齊國六年抗燕而再次復國,曾使天下瞠目。論財力,齊國據天下魚鹽之利,商旅之發達與魏國比肩而立,直到亡國之時,國庫依然充盈國人依然富庶。論政情吏治,戰國的田氏齊國本來就是一個新興國家,曾經有齊威王、齊宣王兩次變法,吏治之清明在很長時間裡可入戰國前三之列。論文明論人才,齊國學風盛極一時,稷下學宮聚集名士之多無疑爲天下之最,曾經長期是天下文華的最高王冠。論民風民俗,齊人“寬緩闊達,貪粗好勇,多智,好議論”,是那種有胸襟有容納,粗豪而智慧的國民,而絕不是文勝於質的孱弱族羣。

如此一個大國強國,最後的表現卻是如此的不可思議。

唯其如此,便有了種種評判,種種答案。

在種種評判答案中,有三種說法比較具有代表性:一種是齊人追憶歷史的評判;一種是陰陽家從神秘之學出發的評判;一種是西漢之世政治家的評判。其後的種種說法,則往往失之於將六國滅亡籠統論之,很少具體深入地涉及齊國。先看第一種,齊人的追憶評判。在《史記·田敬仲完世家》中,以三種資料方式記載了這種追憶與評判:其一,民衆關於齊王之死的怨聲;其二,司馬遷採錄齊國遺民所回顧的當時的臨淄民情;其三,司馬遷對齊人評判的分析。齊人的怨聲,是齊人在齊王建死後的一首輓歌,只有短短兩句,意味卻很深長:“鬆耶!柏耶!住建共者,客耶!”今日白話,這輓歌便是:“松樹啊,柏樹啊,埋葬了建。實際囚居埋葬建的,是外邦之客啊!”按照戰國末世情形,所謂客,大體有三種情形:一種是包括邦交使節、外籍流動士子、齊國外聘官員在內的外來賓客,一種是外邦間人(間諜),一種是亡國後流亡到齊國的列國世族。齊人輓歌中的“客”究竟指哪一種,或者全部都是,很不好說。因爲從實際情形說,三種“客”對齊國的影響都是存在的。因此,不妨將齊人的輓歌看做一種籠統的怨聲,無須尋求確指。但是,有一點是明白無誤的,當時的齊人將齊國滅亡的原因主要歸結於外部破壞,對齊王的指斥與其說是檢討內因,毋寧說是同情哀憐,不是輓歌的基本傾向。司馬遷本人在評論中則明確地認爲,齊人輓歌中的“客”是“奸臣賓客”。司馬遷的行文意向也很明白,是贊同齊人這種評判的。

《史記》記載的齊國遺民回憶說:“五國滅亡,秦兵卒入臨淄,民莫敢格者。王建遂降,遷於共。”烙印在齊人心頭的事實邏輯是:因爲齊民完全沒有了抵抗意志,所以齊王降秦了。這裡的關鍵詞是:民莫敢格者。國破城破,素來勇武的齊國民衆卻不敢與敵軍搏殺,說明了什麼?至少,可以說明兩個問題:其一,齊國民衆早已經對這個國家絕望了,無動於衷了;其二,齊人長期安樂,鬥志彌散,雄武民氣已經消失殆盡了。在百餘年之後的司馬遷時期,齊國遺民尚能清晰地記得當時的疲軟,足見當時國民孱弱烙印之深。這一事實的評價意義在於,齊人從對事實的回顧中,已經將亡國的真實原因指向了齊國自己。

第二種說法,是包括司馬遷自己在內的以陰陽神秘之學爲基點的評判。《史記·田敬仲完世家》後的“太史公曰”,對《周易》占卜田氏國運深有感慨,雲:“易之爲術,幽明遠矣!非通人達才,孰能注意焉!……田乞及(田)常比犯二君,專齊國之政,非必事勢之漸然也,蓋若遵厭兆祥雲。”這裡的“厭”(讀音爲壓),是傾覆之意;“祥”,尋常廣義爲預兆之意,在占卜中則專指凶兆。司馬遷最後這句話是說,因爲田氏連犯(殺)姜齊兩君而專政齊國,太過操切苛刻,不是漸進之道,所以卦象終有傾覆之兆。鑑於此,司馬遷纔有“易之爲術,幽明遠矣”的驚歎。司馬遷作爲歷史家,歷來重視對陰陽學說及其活動的記載,各種曾經有過重大影響的預言、占卜、星象、相術、堪輿等,其活動與人物均有書錄。事實上,陰陽神秘之學是古代文明極爲重要的一部分,舍此不能盡歷史原貌。

依據《史記》,關於田氏齊國的占卜主要有兩次。

第一次是周王室的太史對田齊鼻祖陳完的占卜,周太史解卦象雲:“是爲觀國之光,利用賓於王。此其代陳有國乎?不在此,而在異國乎!非此其身也,在其子孫。若在異國,必姜姓。姜姓,四嶽之後。物莫能兩大,陳衰,此其昌乎!”這段解說的白話是:“這是一則看國運的卦象,利於以賓客之身稱王。然則,這是取代陳國麼?不是。是在另外的國家。而且,也不是應在陳完之身,而應在其子孫身上。若在他國,其主必是姜姓。這個姜姓,是四嶽(堯帝時的四位大臣)之後

。然則,事物不能兩方同時發達,陳國衰落之後,此人才能在他國興盛。”應該說,這次占卜驚人地準確,幾乎完全勾畫出了田氏代姜的大體足跡。因爲,這次占卜一直“佔至(田氏)十世之後”。

第二次占卜,發生在陳完因陳國內亂而逃奔齊國之後。當時,齊國有個叫做懿仲的官員想將女兒嫁給陳完,請占卜吉凶。這次的卦象解說很簡單,婚姻吉兆,結論是:“八世之後,莫之與京。”莫通削,又是暮的本字;而八世之後,恰恰是齊湣王之後。齊湣王破國,齊襄王大衰,齊王建遂告滅亡。這則卦象,同樣是驚人地準確。

陰陽神秘之學的評價意義在於,他們認爲,國家的命運如同個人的命運一樣,完全由不可知的天意與當事人的作爲正義性交互作用所決定;齊國的命運,既是天定的,也是人爲的。就問題本身而言,這種評判是當時意識形態中極爲重要的基本方面,不能不視爲一種答案。總體看,先秦的所有神秘之學預測吉凶,都有一個極其重要的前提觀念:當事人行爲的善與惡(正義性),對冥冥天意有着重大影響。也就是說,當事者的正義行爲,可以改變本來不怎麼好的命運;而當事者的惡行,也可以使原本的天意庇護變爲暗淡甚或災難。這是後世善惡報應說的認識論根基,也是前述的交互作用。

另外一個前提觀念是:正道之行,不問吉凶。這一觀念的典型是西周姜尚踩碎龜甲。《論衡·卜筮篇》雲:“周武王伐紂,卜筮之,佔曰:‘大凶。’太公推蓍蹈龜,而曰:‘枯骨死草,何知吉凶!’”這一事例,在《史記·齊太公世家》中的記載是:“武王將伐紂,卜,龜兆不吉,風雨暴至。羣公盡懼,唯太公強之勸武王,武王於是遂行。”如此理念,戰國之世已經漸成主流。典型如秦國,司馬遷記載了秦滅六國期間與秦始皇時期的多次災異與神秘預言,唯獨沒有一次秦國主動占卜征伐大事的記載。先秦時代的神秘之學對人的正義善行非常看重,所以其種種預測,往往在實際上帶有幾分基於現實的洞察,也往往有着驚人的準確性。太史公所以將韓氏的崛起根源追溯到韓厥救孤,認爲因了這一“積天下之陰德也”的大善之行,纔有了韓氏後來的立國之命。其認識的立足點,正在於善惡與天命交互作用這一觀念。所謂天人交相勝,此之謂也。而自魏晉之後,占卜星象等陰陽之學漸漸趨於完全窺探天意的玄妙莫測的方法化,強調人的善惡正邪對命運的影響則日漸淡薄,故此越來越失去了質樸的本相,可信度也越來越低。這是後話。

第三種說法,是西漢鹽鐵會議文件《鹽鐵論》記載的討論意見。

《鹽鐵論·論儒篇》雲:“齊威宣之時,顯賢進士,國家富強,威行敵國。及湣王,奮二世之餘烈,南舉楚淮,北並巨宋,苞十二國,西摧三晉,卻強秦,五國賓從;鄒魯之君,泗上諸侯,皆入臣。(後)矜功不休,百姓不堪;諸士諫不從,各分散,慎到、捷子亡去,田駢如薛,而孫卿(荀子)適楚;內無良臣,故諸侯合謀而伐之。王建聽流說,信反間,用後勝之計,不與諸侯從親,以亡國,爲秦所禽,不亦宜乎!”

這段評判,先回顧了齊宣王、齊湣王兩代中的一代半興盛氣象,又回顧了齊湣王后期的惡政,指出了百姓不堪與人才流失兩大基本面。對齊王田建的作爲,則將其失政歸結爲三方面:聽流說,信反間,用後勝之計。而“不與諸侯從親”,則是信用前述三方的結果。顯然,這種觀念與齊國民衆的說法,與司馬遷評判,並沒有重大差別。應當說,這些原因都是事實,但也都是最直接的現象原因,而沒有觸及根本。

那麼,根本在哪裡?實質的原因究竟是什麼?

對齊國曆史作一簡要回顧,我們可以發現,戰國時期的齊國有一個所有國家都沒有的現象:末期四十餘年沒有發生過戰爭,此前十四年也可以說基本沒有戰爭。也就是說,一百三十八年的歷史中,齊國的後三分之一多的歲月,是在和平康樂中度過的,五十餘年沒打過仗。孤立抽象地說,和平康樂自然是好事,也是人類在各個歷史時期都會生髮的基本理想之一,無疑應當肯定。然則,在戰國這樣一個風雲激盪的大爭時代,一個大國五十餘年無戰,無異於夢幻式的奇蹟。作爲一種歷史現象,史家無疑是注意到了這一基本事實。司馬遷在回顧齊國曆史時說:“始,君王后賢,事秦謹,與諸侯信。齊亦東邊海上,秦日夜攻三晉燕楚,五國各自救於秦,以故,(齊)王(田)建立四十餘年不受兵……客皆爲反間,勸王去從朝秦,不修攻佔之備。”

且略去太史公的諸如“君王后賢”這樣的偏頗評價,只就事實說話,首先理出齊襄王時期的軌跡。燕國破齊的第二年,齊襄王被莒城臣民擁立即位,此後五年直到田單反攻復國,是齊國最後一次被動性的舉國戰爭。此後十四年,齊襄王復國稱王,權力完整化。這十四年中,齊國只打了三仗:第一仗田單主政初期的對狄族之戰,有魯仲連參與,規模很小;第二仗是公元前270年(秦昭王三十七年,齊襄王十四年)秦國穰侯攻齊,齊軍大敗,丟失剛(今山東寧陽東北地帶)、壽(今山東東平西南地帶)兩地;第三仗是公元前265年(秦昭王四十二年,齊襄王十九年),秦軍攻趙,齊國應趙國請求而出兵救趙,迫使秦國退兵。很顯然,這三仗,第一仗是安定邊境,第二仗是完全被動的捱打,第三仗則是基本主動的維護邦交盟約(出兵救趙並非全然情願)。

救趙之戰結束,齊襄王便死了。

顯然,齊國從國破六年的噩夢中掙脫出來之後,國策發生了重大變化。

此前的齊國,是左右戰國大局的超強大國之一。在齊湣王與秦昭王分稱東西二帝之時,齊國的強盛達到了頂點。可是,在燕軍破齊的六年之後,齊國跌入了谷底。府庫財貨幾被燕軍劫掠一空,人口大量流失,軍力大爲削減。凡此等等,都使齊國不得不重新謀劃國策。應該說,這是齊國國策大變的客觀原因。在田單、貂勃領政的齊襄王時期,齊國的邦交國策可以概括爲:養息國力,整修戰備,親和諸侯,相機出動。然則,田單迅速失勢,齊國失去了最後一個具有天下視野的大軍事家與大政治家。

從此,齊國開始了迷茫混沌的轉向。

齊國轉向,根源不

在孱弱的田建,而在齊襄王與那位君王后。這雙人物,是戰國時期極爲特異的一對夫婦。齊襄王田法章精明之極,善弄權術而又沒有主見。戰亂流亡之時,以王子之身甘爲灌園僕人;及至看中主家太史敫女兒,立即悄悄對其說明了自家真實身份,從而與該女私通;後察覺大勢有變,又立即對莒城將軍貂勃說明了身份,於是被擁立爲齊王。復國後畏懼田單尾大不掉,便聽信九個奸佞人物攻訐之言,屢次給田單以顏色;後得貂勃正色警告,生怕王位有失,又立即殺了九個奸佞,加封田單食邑;及至田單與魯仲連聯手平定了狄患,終於疏遠了田單貂勃,僅僅將田單變成了一個奔走邦交的臣子。田法章的作爲,顯然是一個權術治國的君主,其正面的治國主張與邦交之道,在實際上深受自己妻子君王后的影響。

君王后是個極有主見的聰明女人,當年一聞灌園僕人田法章(後來的齊襄王)真實身份,立即便與田法章私通了。其父太史敫深以爲恥,終生不復見,君王后也絕不計較而敬父如常,由此大獲賢名。以致連百餘年後的太史公也不見大節,屢次發出“君王后賢”的讚語。《戰國策》載:因君王后極力主張恭謹事秦,很得秦昭王賞識,曾派出特使特意贈送給君王后一副完整連接的玉連環,特意申明:“齊人多聰明之士,不知能否解開這副玉連環?”君王后拿給羣臣求解,羣臣無一能解。君王后便拿起錘子將玉連環砸斷,對昭王特使說:“謹以此法解矣!”這是君王后強悍個性的唯一閃光,秦國不可能不察。田建即位的第十六年,君王后病危,叮囑馴順的兒子說:“羣臣之中,有個人可以大用。”及至田建拿出炭筆竹板要記下來,君王后又說:“老婦已忘矣!”

一個如此聰敏頑強的女人,能在將死之時忘記最重要的遺言,可能麼?很值得懷疑。最大的可能是兩種情形:其一,平日已經將可用之人嘮叨得夠多了,說不說已經無關緊要了;其二,陡然覺得有意不說最好,教田建自家去揣摩,以免萬一所說之人出事而誤了自家一世賢名。後來,田建用了後勝爲丞相。從田建的唯母是從的秉性說,田建不可能違背母親素常主張。是故,第一種可能性最大。

田建是個聰明而孱弱,且有着極爲濃厚的戀母情結的君王。在其即位的前十六年裡,一切軍國大事都是君王后定奪的。君王后的主意很明確,也很堅定:恭謹事秦,疏遠諸侯。也就是說,對秦國要像對宗主國一樣的尊奉,絕不參與秦國與其餘五國的糾葛,將自家與抗秦五國區分開來,以求永遠地遠離刀兵戰火。這一主張在君王后親自主持下實際奉行十六年,在君王后死時,早已經成爲植根齊國朝野的國策。孱弱而無定見的田建,加上着意而行的大奸後勝,齊國在事實上已經沒有了扭轉這種國策的健康力量。

當然,偌大齊國,並非完全沒有清醒的聲音。

《戰國策·齊策六》載:君王后死後的第七年,田建要去朝見剛剛即位五年的秦王政,祝賀秦軍蒙驁部大勝韓魏而設置了東郡。臨行之時,齊國守衛臨淄雍門的司馬當道勸阻,問了一個最簡單的問題:“(國家)所以立王者,爲社稷耶?爲王而立王耶?”田建只能回答:“爲社稷。”司馬又問了一個最簡單的問題:“(既)爲社稷立王,王何以去社稷而入秦?”田建無言以對,取消了赴秦之行。消息傳開,即墨大夫便認爲齊王還是可以改變的,於是立即風塵僕僕趕到臨淄,對田建慷慨激昂地訴說了齊國重新崛起的大戰略。這段話是:“齊地方數千裡,帶甲數十萬。夫三晉大夫皆不便(親)秦,在阿、鄄之間者有百數(世族大戶);王收而與之十萬之衆,使收三晉故地,則臨晉關(蒲津關)可以入矣!焉、郢兩地不欲爲秦,而在城南(齊楚交界之地)下者百數(大族),王收而與之十萬之師,使收楚故地,即武關可以入矣!如此,則齊威可立,秦國可亡!夫舍南面之稱制(王),乃西面而事秦,爲大王不取也!”可是,這次田建卻聽風過耳,根本沒有理睬。

就當時大局而言,即或田建接納了,即墨大夫雄心勃勃的大戰略也幾乎無法實現。然則,那是另外一個問題。我們要說的是,這種主張邦國振作的精神與主張,在齊國這樣的風華大國並沒有泯滅。全部的關鍵在於,當政廟堂篤信“事秦安齊”之國策,對一切抗爭振興的聲音皆視而不見,終於導致亡國悲劇,不亦悲哉!

事實上,從抗燕之戰結束,齊國便開始滑入了軍備鬆弛的偏安之道。

田單復國後,齊襄王的十四年只有兩次尚算得主動的謀戰(捱打的一戰全然大敗,不當算作謀戰)。如此戰事頻率,尚不若衰弱的燕國與韓國的末期戰事,在戰國之世,實在可以看做無戰之期。果真如此,則齊國末世兩代君主的五十八年一直沒有戰爭。不管期間有多少客觀原因,抑或有多少可以理解的主觀原因,這都是一個不可思議的異數!

之所以是異數,之所以不可思議,在於兩個基本方面。其一,春秋戰國兩大時代,對於整軍兵備重要性的認識非常透徹。也就是說,在社會認識的整體水平上,對戰爭的警惕,對軍備的重視,都達到了古典時期的最高峰。而齊國絕非愚昧偏遠部族,卻竟然完全忘記了背離了這一基本認識,實在不可思議。其二,從實踐方面說,田氏代齊起於戰國之世,崛起於大戰連綿的鐵血競爭時代,且有過極其輝煌的政治經濟文化軍事全面興盛的高峰。如此齊國,面對如此社會實踐,竟然面對天下殘酷的大爭現實於不顧,而奉行了一條埋頭偏安的鴕鳥國策,更是不可思議。然則,無論多麼不可思議,它畢竟是一種曾經的現實,是我們無法否認的歷史。

後世輯錄的《武經七書》中,最古老的一部兵書是《司馬法》,其開篇的《仁本第一》有云:“國雖大,好戰必亡。天下雖安,忘戰必危。”這兩句話之所以成爲傳之千古的格言,在於它揭示了一個冷酷的事實:好戰者必亡,忘戰者必危;國家生存之道,寓於對戰爭的常備不懈之中。縱觀中國歷史,舉凡耽於幻想的偏安忘戰政權,無一不導致迅速滅亡。夏商周三代以至春秋戰國,大國將生存希望寄託於虛幻的盟約之上,置身於天下風雲之外而偏安一隅,甚至連國破家亡之時最起碼的抗爭都放棄者,齊國爲第一例也。

秦滅六國形勢圖

(本章完)

楔子第十二章 三轅各轍_二 蒼山大師與謎一般的二十一事第十章 偏安亡齊_四 飛騎大縱橫 北中國一舉廓清第八章 失才亡魏_五 茫茫大水包圍了雄峻的大梁第十一章 雄傑悲歌_四 雄心錯斷 陡陷危局第三章 西出鎩羽_六 孑然一身出咸陽第十二章 士相崢嶸_五 撲朔迷離的大梁才士第二章 棟樑摧折_二 長城魂魄去矣 何堪君道之國殤第八章 失才亡魏_一 一旅震四方 王賁方略初顯名將之才第二章 商旅大士_三 天計寓三傑聚酒第十四章 對峙上黨_五 相持三年 雪球越滾越大 勝負卻越來越渺茫第九章 分治亡楚_九 固楚亡楚皆分治 不亦悲哉第六章 亂政亡趙_二 趙遷郭開 戰國之世最爲荒誕的君臣組合秦國官制_地方官制第六章 滔滔江漢_二 隱世後墨再出山第六章 秦軍悲歌_五 各具內憂 章邯刑徒軍與王離九原軍第十章 胡服風暴_四 茫茫邊草 雲胡不憂第六章 秦軍悲歌_三 河北危局 天下復辟者面臨絕境第四章 風雲三才_四 春令定準直 秦國大政勃勃生髮第三章 邯鄲異謀_四 博徒賣漿 風塵兩奇第二章 棟樑摧折_五 禮極致隆 大象其生 始皇帝葬禮冠絕古今第十章 張儀風雲_五 張儀蘇秦都祭出了古老的權謀第十章 張儀風雲_二 六國聯軍的統帥部第二章 商旅大士_二 天府鬼蜮 滄桑陳城二 歷史實踐與歷史意識的最初分裂戰國七雄_韓國第二章 棟樑摧折_六 天下孜孜以求的二世新政泡沫般飄散了第五章 情變橫生_一 弭兵論戰 嬴子楚聲名鵲起第九章 孤城血卜_六 兵不血刃 戰在人心七 走出暴秦說誤區:秦帝國專制說之歷史分析第六章 秦軍悲歌_五 各具內憂 章邯刑徒軍與王離九原軍名將_王翦第六章 秦軍悲歌_一 以快制變 老將章邯迫不得已的方略第一章 權相變異_一 南望咸陽 一代名將欲哭無淚諸子百家_名家第五章 冬戰河內_二 咸陽宮夤夜決策第五章 衛鞅入秦_一 神秘客棧的布衣少年第九章 縱橫初局_六 聯軍幕府 春風得意第十五章 萬古國殤_五 渭城白露秋蕭蕭第七章 大成合縱_五 蘇秦佩起了六國相印第十三章 最後風暴_一 春申君星夜入臨淄第二章 國恥昭昭_三 政事堂憋出了一條奇計第十三章 最後風暴_二 逍遙峰的鼓盆隱者第七章 迂政亡燕_六 易西戰場多生奇變 王翦軍大破燕代第六章 風雲再起_五 大節有堅貞第二章 大決涇水_五 碧藍的湖畔 搶工決水的烈焰轟然激發第四章 談兵致禍_一 十六字訣震撼了齊威王第四章 咸陽初動_三 奇策考校 太子府一團亂麻第五章 術治亡韓_四 天生大道之才 何無天下之心哉第八章 政俠發難_二 老墨子憤怒了諸子百家_法家第十章 張儀風雲_五 張儀蘇秦都祭出了古老的權謀第四章 談兵致禍_三 策士與君王的交換第二章 山東雄傑_三 洛陽試劍 蘇秦成名不成功第十三章 雍城之亂_三 雍也不雍 胡憯莫懲第十五章 萬古國殤_六 本色極身唯憂國第五章 情變橫生_四 法度精嚴兮 萬綠家邦第十五章 萬古國殤_五 渭城白露秋蕭蕭第一章 無妄九鼎_二 秦武王隱隱覺得不妙七 走出暴秦說誤區:秦帝國專制說之歷史分析第二章 國恥昭昭_三 政事堂憋出了一條奇計第六章 滔滔江漢_一 碧水風雪雲夢澤第十一章 郢都恩仇_七 秋風沙場兮何堪國殤第十四章 百年一亂_三 秦惠王千古奇症第六章 子楚還國_四 峽谷叢林的蒙面馬隊第四章 談兵致禍_三 策士與君王的交換第三章 邯鄲異謀_三 奇貨可居 綢繆束薪第十三章 最後風暴_六 冰雪銘心終難卻第十四章 百年一亂_六 行與子還兮 我士也驕第四章 秦國求賢令_三 求賢令應時而出第十二章 士相崢嶸_一 秦國第一次力不從心了第三章 邯鄲異謀_三 奇貨可居 綢繆束薪第六章 風雲再起_三 燕山腳下的古老城堡大秦帝國第三部中卷第六章 亂政亡趙_一 秦國朝野發力 謀定對趙新方略第一章 權相變異_四 眩暈的胡亥在甘泉宮山林不知所以第十章 合縱回光_三 布衣有大義 凜說信陵君第六章 滔滔江漢_七 終以身死問蒼天第十章 張儀風雲_五 張儀蘇秦都祭出了古老的權謀第十二章 盤整華夏_二 決通川防 疏浚漕渠 天下男女樂其疇矣第十四章 大帝流火_六 長風鼓滄海 連弩射巨魚第八章 政俠發難_四 荊南突然失蹤 刺客突然出現第六章 滔滔江漢_一 碧水風雪雲夢澤第三章 東方龍蛇_五 兩使入秦皆惶惶第十三章 鐵血板蕩_三 光怪陸離的鐵血儒案大秦帝國第五部上卷第十三章 遠交近攻_一 離宮永巷深深深第一章 權相變異_二 趙高看見了一絲神異的縫隙第十二章 士相崢嶸_五 撲朔迷離的大梁才士第四章 鏖兵中原_二 左更白起臨危受命第十四章 對峙上黨_三 秦國戰車隆隆啓動第十三章 雨雪霏霏_四 崤山峽谷的神秘刺客名將_孫臏大秦帝國第一部上卷第十一章 文明雷電_四 呂氏衆封建說再起 帝國朝野爭鳴天下治式第一章 六國謀秦_一 上將軍龐涓的秘密使命第十五章 萬古國殤_五 渭城白露秋蕭蕭第三章 安邑風雲_二 薦賢殺賢公叔痤憂憤而死第十一章 雄傑悲歌_五 一錯再錯 雄傑悲歌第七章 迂政亡燕_六 易西戰場多生奇變 王翦軍大破燕代
楔子第十二章 三轅各轍_二 蒼山大師與謎一般的二十一事第十章 偏安亡齊_四 飛騎大縱橫 北中國一舉廓清第八章 失才亡魏_五 茫茫大水包圍了雄峻的大梁第十一章 雄傑悲歌_四 雄心錯斷 陡陷危局第三章 西出鎩羽_六 孑然一身出咸陽第十二章 士相崢嶸_五 撲朔迷離的大梁才士第二章 棟樑摧折_二 長城魂魄去矣 何堪君道之國殤第八章 失才亡魏_一 一旅震四方 王賁方略初顯名將之才第二章 商旅大士_三 天計寓三傑聚酒第十四章 對峙上黨_五 相持三年 雪球越滾越大 勝負卻越來越渺茫第九章 分治亡楚_九 固楚亡楚皆分治 不亦悲哉第六章 亂政亡趙_二 趙遷郭開 戰國之世最爲荒誕的君臣組合秦國官制_地方官制第六章 滔滔江漢_二 隱世後墨再出山第六章 秦軍悲歌_五 各具內憂 章邯刑徒軍與王離九原軍第十章 胡服風暴_四 茫茫邊草 雲胡不憂第六章 秦軍悲歌_三 河北危局 天下復辟者面臨絕境第四章 風雲三才_四 春令定準直 秦國大政勃勃生髮第三章 邯鄲異謀_四 博徒賣漿 風塵兩奇第二章 棟樑摧折_五 禮極致隆 大象其生 始皇帝葬禮冠絕古今第十章 張儀風雲_五 張儀蘇秦都祭出了古老的權謀第十章 張儀風雲_二 六國聯軍的統帥部第二章 商旅大士_二 天府鬼蜮 滄桑陳城二 歷史實踐與歷史意識的最初分裂戰國七雄_韓國第二章 棟樑摧折_六 天下孜孜以求的二世新政泡沫般飄散了第五章 情變橫生_一 弭兵論戰 嬴子楚聲名鵲起第九章 孤城血卜_六 兵不血刃 戰在人心七 走出暴秦說誤區:秦帝國專制說之歷史分析第六章 秦軍悲歌_五 各具內憂 章邯刑徒軍與王離九原軍名將_王翦第六章 秦軍悲歌_一 以快制變 老將章邯迫不得已的方略第一章 權相變異_一 南望咸陽 一代名將欲哭無淚諸子百家_名家第五章 冬戰河內_二 咸陽宮夤夜決策第五章 衛鞅入秦_一 神秘客棧的布衣少年第九章 縱橫初局_六 聯軍幕府 春風得意第十五章 萬古國殤_五 渭城白露秋蕭蕭第七章 大成合縱_五 蘇秦佩起了六國相印第十三章 最後風暴_一 春申君星夜入臨淄第二章 國恥昭昭_三 政事堂憋出了一條奇計第十三章 最後風暴_二 逍遙峰的鼓盆隱者第七章 迂政亡燕_六 易西戰場多生奇變 王翦軍大破燕代第六章 風雲再起_五 大節有堅貞第二章 大決涇水_五 碧藍的湖畔 搶工決水的烈焰轟然激發第四章 談兵致禍_一 十六字訣震撼了齊威王第四章 咸陽初動_三 奇策考校 太子府一團亂麻第五章 術治亡韓_四 天生大道之才 何無天下之心哉第八章 政俠發難_二 老墨子憤怒了諸子百家_法家第十章 張儀風雲_五 張儀蘇秦都祭出了古老的權謀第四章 談兵致禍_三 策士與君王的交換第二章 山東雄傑_三 洛陽試劍 蘇秦成名不成功第十三章 雍城之亂_三 雍也不雍 胡憯莫懲第十五章 萬古國殤_六 本色極身唯憂國第五章 情變橫生_四 法度精嚴兮 萬綠家邦第十五章 萬古國殤_五 渭城白露秋蕭蕭第一章 無妄九鼎_二 秦武王隱隱覺得不妙七 走出暴秦說誤區:秦帝國專制說之歷史分析第二章 國恥昭昭_三 政事堂憋出了一條奇計第六章 滔滔江漢_一 碧水風雪雲夢澤第十一章 郢都恩仇_七 秋風沙場兮何堪國殤第十四章 百年一亂_三 秦惠王千古奇症第六章 子楚還國_四 峽谷叢林的蒙面馬隊第四章 談兵致禍_三 策士與君王的交換第三章 邯鄲異謀_三 奇貨可居 綢繆束薪第十三章 最後風暴_六 冰雪銘心終難卻第十四章 百年一亂_六 行與子還兮 我士也驕第四章 秦國求賢令_三 求賢令應時而出第十二章 士相崢嶸_一 秦國第一次力不從心了第三章 邯鄲異謀_三 奇貨可居 綢繆束薪第六章 風雲再起_三 燕山腳下的古老城堡大秦帝國第三部中卷第六章 亂政亡趙_一 秦國朝野發力 謀定對趙新方略第一章 權相變異_四 眩暈的胡亥在甘泉宮山林不知所以第十章 合縱回光_三 布衣有大義 凜說信陵君第六章 滔滔江漢_七 終以身死問蒼天第十章 張儀風雲_五 張儀蘇秦都祭出了古老的權謀第十二章 盤整華夏_二 決通川防 疏浚漕渠 天下男女樂其疇矣第十四章 大帝流火_六 長風鼓滄海 連弩射巨魚第八章 政俠發難_四 荊南突然失蹤 刺客突然出現第六章 滔滔江漢_一 碧水風雪雲夢澤第三章 東方龍蛇_五 兩使入秦皆惶惶第十三章 鐵血板蕩_三 光怪陸離的鐵血儒案大秦帝國第五部上卷第十三章 遠交近攻_一 離宮永巷深深深第一章 權相變異_二 趙高看見了一絲神異的縫隙第十二章 士相崢嶸_五 撲朔迷離的大梁才士第四章 鏖兵中原_二 左更白起臨危受命第十四章 對峙上黨_三 秦國戰車隆隆啓動第十三章 雨雪霏霏_四 崤山峽谷的神秘刺客名將_孫臏大秦帝國第一部上卷第十一章 文明雷電_四 呂氏衆封建說再起 帝國朝野爭鳴天下治式第一章 六國謀秦_一 上將軍龐涓的秘密使命第十五章 萬古國殤_五 渭城白露秋蕭蕭第三章 安邑風雲_二 薦賢殺賢公叔痤憂憤而死第十一章 雄傑悲歌_五 一錯再錯 雄傑悲歌第七章 迂政亡燕_六 易西戰場多生奇變 王翦軍大破燕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