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幽燕雷霆_六 軍前謀國君臣心

六 軍前謀國君臣心

當晚,樂毅在幕府聚將廳爲秦趙兩國大將舉行了簡樸的軍宴。

宴席未開,幕府廊下的軍吏一聲高報:“燕王勞軍特使到!”樂毅與秦開迎出幕府,上大夫劇辛正從特使軺車前大袖飄飄而來,看見樂毅便張開雙臂開懷大笑:“快哉快哉!上將軍狂飆兩戰,天下震動,國人彈冠相慶,樂乎哉不亦樂乎!”樂毅也不禁大笑:“正要好酒,便有勞軍特使,正當其時也!”劇辛轉身高喊:“快!搬十壇王酒進來!”主人一般拉着樂毅大步進了將廳。

“兩位將軍,這是燕王犒軍特使上大夫劇辛。”樂毅一介紹,胡傷、斯離、趙莊與劇辛相互見禮。劇辛豪放之士,談笑風生地對兩國將士大加褒獎,聚將廳頓時熱烈起來。一時開宴,劇辛宣讀了燕昭王對兩國將士的嘉勉王書,特賜胡傷趙莊錦緞各二十匹、遼東貂裘一領、黃金百鎰,並特許將兩次大戰之戰利品全數由秦趙均分,將士人人有份。

自來大將出徵,稍有見識者都極是看重戰勝之後對軍卒的賞賜。更有許多名將,將君王對自己的賞賜與將士均分共享。如今,兩次大戰俘獲之財貨全數交由秦趙均分,這可是大大出乎兩軍將士意料。趙軍回兵有河間之地可得,尚不消說。秦軍卻是事先說定的不分財貨不得寸土,雖說軍法嚴明將士不會異議,但用命他國一無所得,對於浴血疆場的秦軍士卒畢竟是心有不平。如今王書一讀,胡傷第一個拍案讚歎:“大哉燕王!真明君也!”須知當時的齊國富甲天下,六十餘萬大軍的財貨輜重集中起來,幾乎抵得一個小諸侯國的全部財富,盟主燕國捨棄不要而饋贈聯軍將士,這在戰國之世的合縱史上還是頭一遭,卻是談何容易!一時之間消息傳出,秦趙兩軍的將士在幕府外歡呼雀躍,“燕王萬歲”“大哉燕國”的喊聲瀰漫原野。

中夜時分,軍宴散去,大軍營地又恢復了井然有序的森嚴與肅靜。

幕府大廳的軍燈熄了,只有隱秘的軍令室依然亮着燈光。卸去甲冑的樂毅與劇辛正帶着酒後的亢奮,面色漲紅地啜着濃釅的煮茶,興致勃勃地談笑着。當年兩人同時入燕,那時的燕國還是一片戰火後的廢墟。倏忽二十三年,以攻齊大勝爲標誌,兩人都算是功成名就了,如何不感慨萬端。雖則如此,兩人畢竟是明睿深沉之士,只是興致勃勃地任意評點着入齊見聞,一句張揚之辭也沒有。說得一時,劇辛突兀低聲問:“燕王散齊軍財貨於秦趙,是否太迂闊了?”

樂毅大笑一陣連連搖頭:“原是劇兄把得忒細,卻非燕王迂闊也。戰場之利,與偌大齊國卻是幾何?一座臨淄城,抵得整個燕國,況乎七十餘城之富庶財貨?燕王之志,豈在區區戰場之利市也。”

“樂兄是說,燕王要奪整個齊國?”劇辛驟然一個激靈。

“劇兄以爲不是?”

“你也如此謀劃麼?”

“劇兄以爲?”

“不可,萬萬不可!”劇辛嘭嘭敲着座案,“齊國廣袤富庶,民風好武強悍,成軍潛力極是深厚。若孤軍深入,一旦受阻,悔之晚矣!上上之策,是趁戰勝餘威,奪取與燕國接壤的城堡關隘並漁獵水面,將齊國疆域壓縮到濟水之東,使燕國變成實實在在之天下大國。”

“劇兄之策,卻非審時度勢了。”樂毅淡淡一笑,“尋常作戰,奪取接壤城池土地自是正途。然則,今日齊國情勢卻大爲異常,非尋常可比。其一,齊國自絕於天下,沒有他國救援。其二,齊王暴虐乖戾,人心盡失。其三,齊國六十餘萬大軍一朝覆滅,舉國震恐人心彌散。有此者三,若不能見機立進,便是拘泥太甚。若沿邊地逐一奪城,齊國反有喘息之機。若齊人再擁立一個新王,對齊湣王暴政改弦更張,燕國便會永遠失去一個天賜良機。”

劇辛默然一陣,突然壓低聲音:“楚國十萬大軍,可是在我背後?”

“劇兄,若楚國真心救齊,又何待今日?”樂毅目光炯炯,“戰國之世,一個喪失了抵抗力的大國,能等來的只會是落井下石。所謂脣亡齒寒雪中送炭,必是利害關聯之時,絕非奄奄待斃之際。淖齒引而不發,只能是在等待另一個時機。”

“另一時機?”劇辛驚訝了,“樂兄進軍齊國,淖齒會有陰謀?”

“說不清楚。”樂毅一笑,“只要不與我爲敵,任他如何盤算了。”

劇辛默然良久,喟然一嘆:“邦交相爭,原只有赤裸裸利害也!”

“盡是赤裸裸也好,只怕未必總是赤裸裸也。”樂毅笑了。

“樂兄!好自爲之。”

直說到五更刁斗打響,方見朦朧曙光,兩人頓時一起軟在草蓆上大放鼾聲。待軍務司馬趕來,兩人已抵足倒地沉沉酣睡了。

三日之後,二十萬燕國大軍從祝柯出發了。十萬遼東飛騎左右兩翼,十萬步軍居中,大型攻城器械全部揭掉了苫蓋篷布,威勢赫赫地排在隊列之中,不疾不徐地向臨淄浩浩推進。濟水之東原是齊國最豐腴富庶之地,官道寬闊村疇密佈,短短二百餘里之間矗立着三十餘座城堡,佔了齊國七十餘城的將近一半。

時當五月初旬,正是芒種節氣。芒種者,既是有芒的黍谷稷下種之時節,又是有芒的大麥小麥收割的時節。農夫們大忙之時,偏偏也是酷

暑炎夏即將來臨的大熱天氣,這便是芒種火燒天。按照齊國的獨特節令,這時節叫做“中郢”。但不管如何叫法,農家忙種忙收卻都是鐵定的。尋常年月,這片遼闊富庶的丘陵平原上,此時正是農人遍野牛車與商旅爭道的繁忙日子,一切擾民的徭役徵發與官府政事都會自行終止,更沒有哪個國家會在這與天爭食的要命關頭打仗。

.тt kán.℃O

然則,今年卻是不同。

開春以來聯軍攻齊,百姓們還真是沒有太在意。不管齊王如何暴虐失政,齊國的六十多萬大軍卻是實在的,六十多萬打不過四十多萬,這是任何人都不會相信的。及至連續兩次大敗,六十餘萬大軍竟在一個月中灰飛煙滅,庶民百姓頓時懵了。懵懂之中瀰漫出一種深深的恐懼——往昔的齊國已經不在,強大富庶早已經被這個齊王葬送了!於是,“寬緩闊達,多智好議論”的齊國人驟然緊張了,一邊大罵昏君誤國,一邊惶惶不安地蜂擁出逃了。歷來兩國交兵,尋常百姓等閒是不逃的,逃跑的只是富庶大族而已。可這是燕軍殺來,誰敢不逃?當年齊軍入燕,將薊城幾乎屠戮一空,除了遼東,燕國的精壯男子大多被當做俘虜押到齊國做了苦役。更有甚者,燕國本來就窮得叮噹,那點兒可憐的財貨糧食皮張,也都被齊軍用幾千輛牛車咣噹咣噹地運到了臨淄大市,賣了充做軍賞。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如今燕國翻了過來,能對齊國人留情麼?窮人雖沒有多少財貨可搶,可被抓做苦役埋骨他鄉,也是誰都害怕的。四十三萬大軍被全部斬殺的消息一傳開,齊國老百姓便認定:燕國遼東大軍要殺光齊人了!恐慌像瘟疫般瀰漫了朝野山鄉,在達子率二十三萬大軍第二次迎戰的時候,居住在田野村疇的農人們已經紛紛逃往大小城堡,稍微富庶者一律逃往臨淄。畢竟,邦國都城是一國命脈,國府定要全力防守,燕軍再厲害,還能攻下臨淄?

於是,燕國大軍東進之時,原野一片蕭瑟,無垠的麥浪翻滾着金色的長波,空曠的村疇一片沉寂。沒有裊裊炊煙,沒有雞鳴狗吠,六丈多寬的林蔭大道上沒有一人一車。只有成羣的鳥雀遮天蔽日地掠過原野,撲入麥田唧唧喳喳地肆意蹂躪着。無邊無際的豐沃原野,在空曠冷清中瀰漫出一種緊張恐懼與仇恨交織的怪誕,這支隆隆推進的大軍也不由自主地放慢了腳步。

斥候總領飛馬稟報:“上將軍,齊人幾乎逃光,村疇皆空!”

“下令全軍,”一直凝視原野的樂毅斷然道,“軍馬不得入田入村,不得撿拾道邊遺棄財貨,違令者立斬不赦!”

“嗨!”總領一聲答應,率幾名軍吏飛馬出了大隊。

秦開馬鞭遙遙一指:“沿途城池頗多,若不拿下,我軍背後隱患也。”

“毋得理睬。”樂毅長劍一指前方,“改常行爲兼程疾進,直壓臨淄!”

“嗨!”秦開大是振奮,打馬一鞭向前軍飛去。

次日黃昏,燕軍隆隆開到臨淄城下,二十萬大軍分做三大營圍住了西北南三面,唯留東門做了缺口。臨淄是天下大都,也是齊國財富聚集之地,只要齊軍棄城突圍,樂毅決意任其而去,不在城下截殺。這是樂毅用了“圍師必闕”這個老戰法,只三面包圍臨淄。大軍扎定,樂毅與秦開騎劫一起登上了西營的雲車,遙遙望去,但見臨淄城頭遍佈旌旗弓弩,甲士密密麻麻站滿了女牆垛口。秦開道:“看來有一場惡戰。”騎劫本是遼東猛士,狠狠罵道:“鳥!惡戰才痛快!不殺光齊人,能叫復仇麼?”

樂毅向四面郊野凝望良久方纔回頭:“齊軍虛張聲勢,臨淄一戰可下。”

“虛張聲勢?”秦開大是困惑,“都城被困,能不全力抵抗?”

“臨淄情勢大非尋常,二位覺察不出麼?”樂毅笑着問了一句。

騎劫瞪圓了一雙大眼:“上將軍但說便是,我只管猛衝猛打!”

“守城必守野,此乃戰法之要。”樂毅一指西方,“臨淄西部第一道屏障,是濟水天險。第二道屏障,是祝柯要塞與周圍山隘。最後一道屏障,是來時路過的那座於陵要塞。齊國曆來戰事都在濟水之西,爲的是使臨淄遠離戰火。若齊國決意死守臨淄,於陵要塞外必有攔截大軍,至少壕溝城河之外的山丘當有外圍營壘。而今四野不守,要塞無防,只這孤城一座,能有幾多兵馬?”

秦開一嘆:“齊人如此怯懦,枉稱尚武大國也!”

“目下齊國情勢,與庶民百姓無關。”樂毅凝望着臨淄城頭,“百姓縱想守城,也須得有個主心骨纔是。官府潰散,商旅逃亡,士子隱居,誰來收拾這一盤散沙?我軍只要無犯庶民,齊國將化入大燕無疑。”

“慢工文火忒是憋氣!”騎劫黑着臉嘟噥了一句。

“爲大將者,不能意氣用事。”樂毅沉着臉道,“傳令全軍:臨淄城破之時,大軍駐紮城外,只許清點府庫之軍吏與輜重營牛車大隊進入。違令者,殺無赦!”

“嗨!”兩員大將齊齊應了一聲。

次日清晨,燕國大軍在城下三面列陣。朝陽霞光之下萬千弓弩整齊排開,雲梯撞車壕橋等大型器械列在一個個攻城方陣之前,陣勢分外壯闊,一旦戰鼓雷鳴,便要山呼海嘯般猛攻。此時,一輛與城牆等高的雲車隆隆推進到城下一箭之外,樂毅身披大紅斗篷,站在雲車

頂端的望樓上一拱手高聲道:“臨淄將士們:我是燕國上將軍樂毅。你等但能下城降燕,一律贈金還鄉。若執意一戰,玉石俱焚身敗名裂!”

唯聞旌旗獵獵,城頭一排排紫色甲士石俑一般了無聲息。

樂毅略一愣怔,手中令旗終是劈下:“擂鼓攻城!”

驟然之間,三十六面牛皮戰鼓隆隆大起,直是沉雷動地。幾乎同時,城下萬箭齊發殺聲震天,一個個千人方陣推着大型器械隆隆向前。撞車驚雷般猛撞城門,片刻間萬千軍士洪水般捲上了雄峻城牆。幾乎不到半個時辰,臨淄城便被紅色浪潮淹沒了,三門大開,燕軍呼嘯而入!

“稟報上將軍,”中軍司馬氣喘吁吁,“臨淄無兵防守,一座空城!”

樂毅一驚:“快馬傳令:騎劫部撤出城外,秦開部入城。”中軍司馬剛剛離開,樂毅將城外大軍交給副將掌控,飛身上馬向臨淄西門而來。

誰也沒有料到,大都臨淄竟是一座空城。王城空空如也,軍兵沒有了,商人與富戶也沒有了,沒有逃走的老弱病殘也都是關門閉戶,清風過巷無人跡,滿城一片蕭疏悲涼。樂毅帶着兩個百人隊進了王宮,清理查勘了所有宮殿,詢問了幾個躲藏在假山中的老病內侍,才知道齊湣王君臣已經在三日之前就逃走了。樂毅立即下令大軍撤出臨淄在城外駐紮,只留一萬步軍留城,守護王宮與幾處府庫。

暮色時分,樂毅出城回到幕府,立即急書捷報,飛騎直送薊城。次日清晨,樂毅在幕府大廳聚集衆將,發下五道將令,將全部燕軍分做五路,向齊國腹地全面追擊殘軍奪取城池:

第一路秦開所部四萬,渡膠水直取膠東諸城。

第二路騎劫所部四萬,循泰山東進,直取沂水諸城與琅邪郡。

第三路右軍三萬,直進齊國西北,奪濟水兩岸城池。

第四路左軍三萬,沿北海東進,奪取北部沿海城池。

第五路中軍六萬,樂毅親自率領,從臨淄居中東進,直抵東海。

就在各路大軍陸續出發之時,薊城王使飛車趕到傳下王令:燕王要親入齊地犒賞大軍!樂毅思忖一陣,命其餘四路大軍立即進發,自領中軍在臨淄等候燕王。等候期間,樂毅親自督導,將臨淄的九座王室府庫打開,除了部分糧食布匹分發救濟城中齊人,其餘財貨全數運回燕國。臨淄城內的遺留車輛與燕軍原有牛車共數千輛,浩浩蕩蕩地穿梭運送財貨糧食並各種珍寶,尤其是鹽鐵兩項,點滴也沒有留下。

大體就緒之日,燕昭王車駕堪堪到來。樂毅迎出三十里,在拱衛臨淄的於陵要塞外終於看見了飛馳而來的王車儀仗。打馬一鞭,樂毅在林蔭大道間迎了上去。

“上將軍——”王車上遙遙傳來燕昭王熟悉的聲音。

“臣,樂毅參見我王!”

車隊儀仗轔轔停住,燕昭王利落下車,大笑着快步過來扶住了躬身參拜的樂毅:“半年不見,上將軍想煞我也!看,黑了瘦了,大鬍子更長了。”

“臣亦思念我王。”樂毅笑着,“黑瘦不打緊,鐵打一般。”打量一眼燕昭王,心中不禁一沉,“我王太得疲累,兩鬢白髮了。”

“不打緊不打緊。”燕昭王連連擺手,“燕國有此等氣象,一頭白髮又有何妨?走,同車說話。”說罷拉着樂毅登上了寬大的王車。

到得臨淄外大營,燕昭王立即頒賜王酒大宴將士,當場下書:封樂毅爲昌國君,賜薊城封地百里,兼領昌國城萬戶!其餘有功將士,盡皆層層封賞,並飛馬傳書已經東進的四路大軍知曉。一時間全軍振奮遍野歡呼,“燕王萬歲”的聲浪淹沒了臨淄郊野。

大宴之後,樂毅親駕王車載着燕昭王進入臨淄巡視。看着雄偉壯闊的臨淄王城蕭疏冷落了無人跡,燕昭王不禁感慨中來:“暴殄天物也!這般皇皇基業,竟能付諸東流,非桀紂莫屬了。”樂毅心中一動道:“我王當讓太子來鎮守臨淄,也好省察這前車之鑑。”燕昭王卻皺起了眉頭:“太子執意要去遼東,我本不贊同。可想想教他歷練一番也好,便沒有再攔阻。”樂毅不禁一怔,卻又立即笑了:“遼東正需鞏固新政,有太子督導,自是事半功倍。”燕昭王連連搖手:“新政?他只想練兵,要給你做滅齊援手。”樂毅笑道:“大爭之世,太子好兵也不爲過。”燕昭王卻嘆息一聲道:“田地好兵,卻是甚個結果?一國之君不以庶民生計爲大道,何來強兵?”

樂毅默然了。他熟悉太子,更熟悉燕昭王。太子的剛愎勇烈舉朝皆知,燕昭王只要想到了這一層,就一定會多方督導太子的。身爲大臣,樂毅不想在太子話題上多說。太子本來就對他這個“儒將”頗有微詞,多次與一班老臣議論,指他對齊人太寬。若燕昭王以他的話去教訓太子,豈不平添嫌隙?對於太子的指責,樂毅也從來沒有對燕昭王提起過,他願意用真正征服齊國的事實來改變太子,而不願在成敗未定之時做無謂的論爭。

“上將軍,”燕昭王突兀問道,“這田地能逃到何處去?誰敢收留他?”

樂毅笑道:“田地可不做如此想也。”突然壓低了聲音,“我王稍待,樂毅料定:不出旬日當有田地消息。”

“好!”燕昭王笑了,“我倒要看看,這東海青蛟做何下場。”

(本章完)

大秦帝國第五部《鐵血文明》第十章 張儀風雲_六 四陣三比 秦燕結盟第八章 失才亡魏_六 緩賢忘士者 天亡之國也第二章 大決涇水_二 雪原大險 瓠口奇觀第七章 帝國烽煙_四 烽煙廢墟 帝都咸陽大火三月不滅第十四章 冰炭同器_五 太子嬴駟乍現鋒芒大秦帝國第二部下卷大秦帝國第二部中卷第六章 秦軍悲歌_三 河北危局 天下復辟者面臨絕境第十四章 百年一亂_四 大星垂滄海大秦帝國第一部上卷第二章 棟樑摧折_二 長城魂魄去矣 何堪君道之國殤第十四章 冰炭同器_七 秦孝公夢斷關河大秦帝國第一部上卷第四章 風雲三才_二 傲岸兩布衣 論戰說邦交秦風_秦之禮儀大秦帝國第二部下卷第十二章 收復河西_二 魏國廟堂的名將與老將第十二章 收復河西_一 衛鞅抓住了稍縱即逝的機遇第十三章 雨雪霏霏_七 神醫扁鵲對秦孝公的奇特診斷第三章 東方龍蛇_二 臨淄霜霧濃第四章 風雲三才_四 春令定準直 秦國大政勃勃生髮第十章 蒹葭蒼蒼_五 灑滿陽光的新都工地第十章 蒹葭蒼蒼_四 風兮雅兮 我心何堪第二章 棟樑摧折_三 連番驚雷震撼 洶洶天下之口失語了第十六章 秦風低徊_三 曠古名將成國殤第十二章 盤整華夏_六 韓楚故地的驚人秘密第十六章 秦風低徊_三 曠古名將成國殤第四章 風雲三才_五 清一色的少壯將士使秦國大軍煥然一新第六章 亂政亡趙_九 烈亂族性亡強國 不亦悲乎第六章 櫟陽潮生_一 失望的景監大爲驚喜第八章 失才亡魏_六 緩賢忘士者 天亡之國也第七章 迂政亡燕_七 衍水蒼蒼兮 白頭悠悠第二章 山東雄傑_三 洛陽試劍 蘇秦成名不成功第六章 櫟陽潮生_三 肝膽相照 衛鞅三說秦孝公第六章 秦軍悲歌_六 鉅鹿大血戰 秦軍的最後悲歌第二章 棟樑摧折_五 禮極致隆 大象其生 始皇帝葬禮冠絕古今秦國官制_武將官制第四章 秦國求賢令_三 求賢令應時而出戰國七雄_魏國第八章 連橫奇對_四 衣錦榮歸動洛陽第十章 蒹葭蒼蒼_五 灑滿陽光的新都工地第五章 衛鞅入秦_五 秦孝公奇策試真才第三章 安邑風雲_一 洞香春衆口紛紜說魏國第十四章 大帝流火_六 長風鼓滄海 連弩射巨魚第七章 瓦釜雷鳴_一 左庶長開府震動朝野第十三章 鐵血板蕩_四 孔門儒家第一次捲入了復辟暗潮大秦帝國第五部下卷第十四章 冰炭同器_三 蒙面來客與神秘預言第八章 政俠發難_二 老墨子憤怒了第十二章 三轅各轍_三 初行出山禮 老荀子慷慨一歌第三章 乾坤合同_三 王不立後 鐵碑約法第十三章 雍城之亂_四 一柱粗大的狼煙從蘄年宮端直升起第十四章 大帝流火_二 不畏生死艱途的亙古大巡狩第五章 衛鞅入秦_五 秦孝公奇策試真才諸子百家_縱橫家第十章 張儀風雲_六 四陣三比 秦燕結盟第十三章 雨雪霏霏_五 秋風山莊兩情長第二章 國恥昭昭_六 逢澤獵場中陰謀與財富較量第二章 國恥昭昭_四 秦國君臣在老霖雨中感謝上蒼第十章 蒹葭蒼蒼_二 青青子衿 悠悠我心第三章 東方龍蛇_二 臨淄霜霧濃第五章 情變橫生_六 殷殷宴席生出了無端波瀾第十六章 秦風低徊_二 心不當時連鑄錯經典大戰_河西之戰出版說明第九章 呂氏新政_一 變起倉促 呂不韋終於被推到了前臺第十一章 天算六國_四 稷下學宮的人性大論戰第七章 大成合縱_一 大梁公子出奇策第三章 邯鄲異謀_二 邯鄲遇奇 謹言慎行第七章 帝國烽煙_二 帝國回光 最後秦王的政變除惡秦國官制_中央官制戰國七雄_韓國第九章 縱橫初局_一 燕山幽谷 維風及雨第三章 西出鎩羽_二 關西有大都第六章 子楚還國_五 一波三折 先機行險第二章 大決涇水_七 涇水入田 鄭國渠震動天下第一章 鐵腕平亂_二 百騎揚威 震懾草原第十三章 最後風暴_三 英雄之心 恩怨難曲第八章 連橫奇對_一 張儀的聲音振聾發聵第十章 張儀風雲_三 河外大戰 張儀偏師襲敖倉第七章 帝國烽煙_一 天地莫測 趙高的皇帝夢終作泡影第九章 呂氏新政_一 變起倉促 呂不韋終於被推到了前臺大秦帝國第六部《帝國烽煙》戰國七雄_燕國第十三章 雨雪霏霏_五 秋風山莊兩情長大秦帝國第五部下卷秦國官制_地方官制第一章 暮政維艱_一 落拓奇士隱秘出山第七章 迂政亡燕_五 易水之西 戰雲再度密佈經典大戰_南定百越、北擊匈奴之戰第十四章 冰炭同器_三 蒙面來客與神秘預言第三章 殺戮風暴_二 蒙恬蒙毅血濺兩獄 蒙氏勳族大離散諸子百家_名家第十三章 雨雪霏霏_六 病榻上的秦孝公怦然心動第三章 邯鄲異謀_二 邯鄲遇奇 謹言慎行第七章 流火迷離_四 執一不二 正心跬步第二章 棟樑摧折_一 三頭合謀 李斯筆下流出了始皇帝詔書第十一章 天算六國_六 孟子論劍示射 長歌一抒飄蓬之志經典大戰_秦滅六國之戰
大秦帝國第五部《鐵血文明》第十章 張儀風雲_六 四陣三比 秦燕結盟第八章 失才亡魏_六 緩賢忘士者 天亡之國也第二章 大決涇水_二 雪原大險 瓠口奇觀第七章 帝國烽煙_四 烽煙廢墟 帝都咸陽大火三月不滅第十四章 冰炭同器_五 太子嬴駟乍現鋒芒大秦帝國第二部下卷大秦帝國第二部中卷第六章 秦軍悲歌_三 河北危局 天下復辟者面臨絕境第十四章 百年一亂_四 大星垂滄海大秦帝國第一部上卷第二章 棟樑摧折_二 長城魂魄去矣 何堪君道之國殤第十四章 冰炭同器_七 秦孝公夢斷關河大秦帝國第一部上卷第四章 風雲三才_二 傲岸兩布衣 論戰說邦交秦風_秦之禮儀大秦帝國第二部下卷第十二章 收復河西_二 魏國廟堂的名將與老將第十二章 收復河西_一 衛鞅抓住了稍縱即逝的機遇第十三章 雨雪霏霏_七 神醫扁鵲對秦孝公的奇特診斷第三章 東方龍蛇_二 臨淄霜霧濃第四章 風雲三才_四 春令定準直 秦國大政勃勃生髮第十章 蒹葭蒼蒼_五 灑滿陽光的新都工地第十章 蒹葭蒼蒼_四 風兮雅兮 我心何堪第二章 棟樑摧折_三 連番驚雷震撼 洶洶天下之口失語了第十六章 秦風低徊_三 曠古名將成國殤第十二章 盤整華夏_六 韓楚故地的驚人秘密第十六章 秦風低徊_三 曠古名將成國殤第四章 風雲三才_五 清一色的少壯將士使秦國大軍煥然一新第六章 亂政亡趙_九 烈亂族性亡強國 不亦悲乎第六章 櫟陽潮生_一 失望的景監大爲驚喜第八章 失才亡魏_六 緩賢忘士者 天亡之國也第七章 迂政亡燕_七 衍水蒼蒼兮 白頭悠悠第二章 山東雄傑_三 洛陽試劍 蘇秦成名不成功第六章 櫟陽潮生_三 肝膽相照 衛鞅三說秦孝公第六章 秦軍悲歌_六 鉅鹿大血戰 秦軍的最後悲歌第二章 棟樑摧折_五 禮極致隆 大象其生 始皇帝葬禮冠絕古今秦國官制_武將官制第四章 秦國求賢令_三 求賢令應時而出戰國七雄_魏國第八章 連橫奇對_四 衣錦榮歸動洛陽第十章 蒹葭蒼蒼_五 灑滿陽光的新都工地第五章 衛鞅入秦_五 秦孝公奇策試真才第三章 安邑風雲_一 洞香春衆口紛紜說魏國第十四章 大帝流火_六 長風鼓滄海 連弩射巨魚第七章 瓦釜雷鳴_一 左庶長開府震動朝野第十三章 鐵血板蕩_四 孔門儒家第一次捲入了復辟暗潮大秦帝國第五部下卷第十四章 冰炭同器_三 蒙面來客與神秘預言第八章 政俠發難_二 老墨子憤怒了第十二章 三轅各轍_三 初行出山禮 老荀子慷慨一歌第三章 乾坤合同_三 王不立後 鐵碑約法第十三章 雍城之亂_四 一柱粗大的狼煙從蘄年宮端直升起第十四章 大帝流火_二 不畏生死艱途的亙古大巡狩第五章 衛鞅入秦_五 秦孝公奇策試真才諸子百家_縱橫家第十章 張儀風雲_六 四陣三比 秦燕結盟第十三章 雨雪霏霏_五 秋風山莊兩情長第二章 國恥昭昭_六 逢澤獵場中陰謀與財富較量第二章 國恥昭昭_四 秦國君臣在老霖雨中感謝上蒼第十章 蒹葭蒼蒼_二 青青子衿 悠悠我心第三章 東方龍蛇_二 臨淄霜霧濃第五章 情變橫生_六 殷殷宴席生出了無端波瀾第十六章 秦風低徊_二 心不當時連鑄錯經典大戰_河西之戰出版說明第九章 呂氏新政_一 變起倉促 呂不韋終於被推到了前臺第十一章 天算六國_四 稷下學宮的人性大論戰第七章 大成合縱_一 大梁公子出奇策第三章 邯鄲異謀_二 邯鄲遇奇 謹言慎行第七章 帝國烽煙_二 帝國回光 最後秦王的政變除惡秦國官制_中央官制戰國七雄_韓國第九章 縱橫初局_一 燕山幽谷 維風及雨第三章 西出鎩羽_二 關西有大都第六章 子楚還國_五 一波三折 先機行險第二章 大決涇水_七 涇水入田 鄭國渠震動天下第一章 鐵腕平亂_二 百騎揚威 震懾草原第十三章 最後風暴_三 英雄之心 恩怨難曲第八章 連橫奇對_一 張儀的聲音振聾發聵第十章 張儀風雲_三 河外大戰 張儀偏師襲敖倉第七章 帝國烽煙_一 天地莫測 趙高的皇帝夢終作泡影第九章 呂氏新政_一 變起倉促 呂不韋終於被推到了前臺大秦帝國第六部《帝國烽煙》戰國七雄_燕國第十三章 雨雪霏霏_五 秋風山莊兩情長大秦帝國第五部下卷秦國官制_地方官制第一章 暮政維艱_一 落拓奇士隱秘出山第七章 迂政亡燕_五 易水之西 戰雲再度密佈經典大戰_南定百越、北擊匈奴之戰第十四章 冰炭同器_三 蒙面來客與神秘預言第三章 殺戮風暴_二 蒙恬蒙毅血濺兩獄 蒙氏勳族大離散諸子百家_名家第十三章 雨雪霏霏_六 病榻上的秦孝公怦然心動第三章 邯鄲異謀_二 邯鄲遇奇 謹言慎行第七章 流火迷離_四 執一不二 正心跬步第二章 棟樑摧折_一 三頭合謀 李斯筆下流出了始皇帝詔書第十一章 天算六國_六 孟子論劍示射 長歌一抒飄蓬之志經典大戰_秦滅六國之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