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文明雷電_三 典則朝儀煥然出新 始皇帝大典即位

三 典則朝儀煥然出新 始皇帝大典即位

李斯得蒙毅消息,立即驅車進了王城。

秦王回來得很突然,前後不足二十天,王翦也未如所料同車歸來,這使李斯蒙毅大感意外。然見秦王風塵僕僕神色沉鬱,兩人頗覺不安,又都一時默然。午膳之後,嬴政終於緩和過來,先將王翦留書交給兩人,而後又將南海諸事通前至後說了一遍。李斯蒙毅深爲感奮,異口同聲主張先決南海諸事。君臣會商兩個時辰,增大後援、明定治式、增派官吏、特許南海將士已婚者之家室南下隨軍等諸般大事一一議決。最後,唯有一事棘手:如何向南海大軍派赴數萬女子?女子從何處來,徵發何等樣女子,此等女子如何賞賜,要否婚配法令等等,無一不是新事無一不是難題。

掌燈時分,李斯依據王翦對秦王的留書,提出了一個總體方略。向南海遷徙人口,統以軍制行之,男女皆在成軍人口中遴選,也就是說,除卻將士家眷,老弱幼一律不在遴選之列。舉凡南下女子,俱得在三十五歲以下十六歲以上,少女得未定婚約,成年婦人得是寡居女子。女子人數,以五萬爲限,由老秦本土之內史郡及中原三郡(河東郡、三川郡、潁川郡)選派,一年內成行。

“好!再加一則。”嬴政拍案,又對旁邊錄寫的長史丞一揮手,“適齡寡婦南下,特許攜帶其年幼子女。”李斯笑道:“君上明斷也!一則,軍中必有壯年而不能生育之將士,可解其無後之憂;二則,年幼子女成人,亦可增大文明血脈。”

“臣有兩補,未知可否?”素來寡言的蒙毅頗見躊躇。

“說!此事亙古未見,要的便是人人說話。”

“其一,是否可特許南海將士與當地部族通婚,以利族羣融合?”

“好!蒙毅之見,長遠之圖也,臣贊同。”李斯立即附議了。

“此策遠圖,甚好。”嬴政點頭,“只是,依南海情勢,不宜倉促行之。我看,大體放在三五年之後。一則,其時南海大勢已定;二則,將士居家初見端倪,可免諸多錯嫁錯娶;三則,南海諸族對我軍將士敵意已去,通婚更爲順暢。如何?”

“君上明斷!”李斯蒙毅異口同聲。

“蒙毅其二如何?”嬴政笑問。

“二麼……”蒙毅顯然有些顧忌,還有些難堪,紅着臉道,“六國王城正在拆遷,其中宮女甚多。臣以爲,君上可否允准,選其中色衰者……總歸是,可補女子不足之難……只是,事涉王室,臣冒昧難言。”

“廷尉以爲如何?”嬴政板着臉。

“這這這,臣不好說。”李斯期期艾艾大覺難堪。

“有何不好說也!”突然之間,嬴政拍案大笑一陣,站起來指指點點,“多好的主意,有甚臉紅?有甚不好說?六國侍女成千上萬,若留在六國王城,無非淪爲六國老世族利誘作亂之士的本錢!這是頓弱密書的說法,本王接納了,纔將六國侍女與王城一併遷入咸陽北阪!萬千女子終生不見人事,陰氣怨氣沖天,本王睡得過幾個?這下好!蒙毅之策,解我心頭鬱結也!”嬴政一陣大笑,鏗鏘爽朗直如豪客。不待驚喜萬分的李斯蒙毅說話,嬴政又轉身大手一揮高聲下令,“小高子!立即下書給事中,全數登錄北阪之六國侍女嬪妃,半月之內,全數交長史蒙毅處置。但有延遲隱匿,軍法論罪!”

“嗨!”趙高答應一聲,匆匆去了。

“臣以爲,此事得先行知會上將軍,否則紛爭起來……”

“知會老將軍該當。”嬴政打斷了李斯話頭,“紛爭卻是不會。以老將軍世態洞察之明,絕會妥善處置。蒙毅,只在對老將軍書中提及一句,六國宮女嬪妃,是安定南海之利器,賞賜功勳之重寶,望妥爲思謀。”

“我王胸襟,臣感佩之至……”蒙毅長跪拱手,有些哽咽了。

議定了南海大事,嬴政心下輕鬆了許多。

李斯蒙毅一走,嬴政這才覺得連日舟車戰馬兼程趕路,身上到處瘙癢難忍。熱水沐浴一番稍有好轉,走進書房正欲處置連日積壓文書,然一身紅斑瘙癢依舊隱隱難消,嬴政一時瞀亂得又是一身津津汗水。趙高捧來一罐冰茶,嬴政汩汩吞了,似有好轉,片刻又復發作。嬴政莫名其妙地大怒,一把將胳膊紅斑抓得鮮血斑斑,噝噝喘息着似覺有所和緩。趙高大急,撲拜在地哽咽道:“君上不可自傷!小高子一法可試,只是望君上恕罪!”嬴政又氣又笑道:“與人醫病,恕個鳥罪!你小子昏了蒙了?”趙高又是連連叩頭:“君上,方士入宮,歷來大罪!小高子憂心君上暗疾,不得已秘密訪察得一個高人啊!”嬴政驟然冷靜下來,盯着趙高不說話了。

自嬴政六歲起,趙高便是外祖給自己特意遴選的少年僕人。嬴政八歲返回秦國,趙高跟隨入秦。爲長隨嬴政,少年趙高自請去勢,以王室法度做了太監之身,忠心耿耿地追隨嬴政整整三十一年了。可以說,趙高熟悉嬴政的身體,遠遠超過了專精國事而心無旁騖的嬴政自己。趙高說自己有暗疾,嬴政是不需要任何辯駁的,儘管此時的嬴政並未覺察出如何暗疾如何症狀。嬴政要想的是,趙高秘密延攬方士入宮,這件事當如何處置?秦國自商君變法,便嚴禁巫術方士丹藥流佈。自秦惠王晚年瘋疾而張儀密請齊國方士之後,此禁令雖不如往昔森嚴,然依舊是秦法明令。至少,晚年臥榻不起的秦昭王便一直沒有用過方士。嬴政的祖父孝文王一生疾病纏身,以至於自家學成了半個醫家,也沒有用過方士。嬴政的父親莊襄王,中年暗疾,呂不韋曾秘密延攬方士,然卻未見效力,後來也秘密遣散了。如今趙高秘密訪察得一個方士來給自己治病,究竟該不該接納?以趙高之才具與忠誠,既有如此舉措,嬴政寧可相信自己確實患有尋常醫家束

手無策的暗疾。趙高几乎是自己的影子,要說患難與共,趙高是當之無愧的第一人。更有一點,趙高勤奮聰穎,對秦國法令典籍之精熟,除李斯之外無出其右。甚或,趙高之書法,也被知情者認定與李斯相當。如此一個人物,當年若不去勢,而在秦國或從軍或入仕,一定是一等一的大將能臣。而趙高,卻自請去勢,選擇了終生做自己的奴僕,整整三十一年,任嬴政如何發作,都一無怨尤地侍奉着自己。那個大庶長爵位,對於不領職事的趙高其實並無實際意義,趙高只爲嬴政活着。如此一個趙高,嬴政能認定他引進方士是奸佞亂法麼……

“君上,又流血了,不能抓啊!……”

眼見嬴政又狠狠抓撓紅斑,趙高以頭搶地痛哭失聲了。

“好,你去喚那方士來。只,這一次。”嬴政瘙癢難熬,牙縫噝噝喘息。

“哎!”趙高如奉大赦,風一般去了。

片刻之間,一個白髮紅袍竹冠草履的矍鑠老人,沉靜地站在了王案之前。嬴政一言不發,只袒露着上身的片片紅斑與方纔抓撓得血淋淋的一隻胳膊。老人瞄了一眼旁邊大汗淋漓的趙高,微微一笑,拿出了腰間皮盒中的一粒硃紅藥丸。趙高會意,立即接過藥丸捧到案前低聲道,敢請君上先行服下。嬴政微微眯着眼睛,二話不說接過藥丸丟入口中,咕咚一口冰水吞了下去。案前老人近前兩步,雙手距嬴政肌膚寸餘緩緩拂過,一層淡淡的粉塵狀物事落於片片紅斑之上。盞茶工夫,便見紅斑血痕消失,肌膚顏色漸漸復歸常態,嬴政緊皺的眉頭已經舒展開來。老人又退後幾步站定,舒展雙臂遙遙撫向嬴政。如此又是盞茶工夫,嬴政猛然咳嗽了一聲,咯出了一口血痰,長長地喘息了一聲。老人徐徐收掌,向嬴政深深一躬,又向趙高一拱手,徑自轉身去了。

“回來。”嬴政叩了叩書案。

老人回身,卻並沒有走過來。

“先生高名上姓?”

“老夫徐福,山野之民。”

“先生醫術立見功效。但有閒暇,當討教於先生。”

“秦王視老夫療法爲醫術,至爲明銳,老夫謝過。”

一句話說罷,老人走了。嬴政邊穿衣服邊吩咐趙高,好生待承這位人物,待忙完這段時日再理論此事,目下切勿聲張。趙高雙腿已經軟得瑟瑟發抖,臉上卻是舒坦無比的笑意,一邊抹着額頭汗水一邊諾諾連聲,一溜碎步去了。

夜風清涼,嬴政神清氣爽,展開了一卷又一卷文書。

南下期間,李斯將涉及廷尉府的預行之事已經擬定了詳細的實施方略,並已經會同蒙毅擬好了頒行天下的文書。嬴政一一看過,件件都批了一個大字:“可。”刁斗打響四更的時刻,嬴政開始讀博士學宮的整整一案上書。這些上書,是李斯轄制博士學宮期間預擬的新朝種種典章。嬴政南下期間,這些待定典章已經分送各大臣官署預覽,各署附在上書之後的建言補正者不多,大多都是一句話:“典章諸事,聽王決斷。”嬴政一一看罷,深爲這些飽學博士的學問才具所折服,件件有出典,事事有流變,確實彰顯了他在朝會上着力申明的圖新之意。全部典章,除了若嫌繁冗,實在是無可挑剔。反覆思忖,嬴政還是糾正了兩處涉及自己的典章。

其一是君主名號。博士學宮擬定的名號是“泰皇”,論定出典如此說:“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貴。臣等昧死上尊號,王爲泰皇。”嬴政也曾聽李斯講述過這一動議,知道泰皇有兩說,一則雲泰皇即三皇(天皇、地皇、人皇)之中的人皇,一則雲泰皇即太昊,是三皇之前的稱渭。然嬴政總覺這一名號虛無縹緲,尚不如戰國尊崇的帝號實在,當年秦齊分稱西帝、東帝,就是將帝號看得高於王號。然則,若單取帝號,似乎又不足以彰顯遠承聖賢大道之尊崇,崇古尊典的博士們也一定不以爲然。思忖之下,嬴政心頭大亮——皇帝!對,便是皇帝,有虛有實有古有今!於是,嬴政提筆,斷然在旁邊用硃筆寫下了兩行大字:“去泰,著皇,採上古帝位號,號曰‘皇帝’。他如議。”

其二,廢除了諡法。諡者,行之跡也。後人以一個簡約的名號,對死者一生行跡作一總括性評價,此所謂諡法。此種法度,據說是周公所定,其本意大約在告誡君王貴族要以後世評價預警自身。博士們上書:以諡法定製,秦王爲泰皇,當追尊其父莊襄王爲太上皇。後來的漢高祖劉邦即位之時,完全採取了這一諡法,追尊其父爲太上皇。然則,嬴政卻以爲這種諡法很是無謂。後人話語,很無聊。一則,誘使君王沽名釣譽,容易虛應故事;二則,誘使言官史官以某種褊狹標準評價前人,事實上遠離當時情境,徒然引起種種紛爭。於是,嬴政提起硃筆,慨然批下了幾行文字:“太古有號無諡,中古有號,死而以行爲諡。如此,則子議父,臣議君也,甚無謂,今弗取焉!自今以來,除諡法。本王爲始皇帝。後世以計數,二世三世至於萬世,傳之無窮!”

曙色初上時分,蒙毅準時踏進了秦王書房。

嬴政從書案前站起,疲憊地指了指兩大案硃筆批過的文書道:“都好了,一一擬好詔書,朝會之前頒行。”便搖搖晃晃地被輕步趕來的趙高扶走了。蒙毅一一查對文書,發現秦王大半夜批閱的文書竟多達百餘件,一時感慨不已,轉身立即吩咐書吏抄錄整理再謄刻。而後,蒙毅靜下心來開始草擬第一道皇帝詔書了。

五月末,咸陽舉行了最盛大朝會——皇帝即位大典。

朝會之前,先期頒行了《大秦始皇帝第一詔書:大秦典則》,以期在皇帝即位大典第一次尊典實施。這道詔書頒行咸陽各大官署與天下郡縣,明定了天下臣民關注的諸多事宜,一時朝野爭相傳誦蔚爲大觀。這道皇帝詔書所確定的典制

,一直在中國延續了兩千餘年:

大秦始皇帝第一詔書:大秦典則

大秦始皇帝詔曰:自朕即位,採六國禮儀之善,濟濟依古,粲粲更新,以成典則。自國,自朕,以至諸般文明事,皆以其實施之。爲使天下通行,典則之要明詔頒行:

其一 國號:秦

其二 國運:推究五行,秦爲水德之運;水性陰平,奉法以合

其三 國曆:以顓項歷爲國之曆法

其四 國朔:奉十月爲正朔歲首,朝賀之期

其五 國色:合水德,尚黑,衣服旄旌節旗皆尚黑

其六 國紀:以六爲紀,法冠六寸,輿六尺,六尺爲步,乘六馬

其七 國水:奉河爲國水,更名德水,是爲水德之始

其八 君號:皇帝。朕爲始皇帝,以下稱二世三世以至萬世

其九 皇帝諸事正名:皇帝自稱朕,皇帝命曰制,皇帝令曰詔,皇帝印曰璽,車馬衣服器械百物曰車輿,所在曰行在,所居曰禁中,所至曰幸,所進曰御,皇帝冠曰通天冠高九寸,臣民稱皇帝曰陛下,史官紀事曰上

其十 諸侯名號:皇帝所封列侯,統稱教

十一 上書正名:臣下上書,改書爲奏

十二 人民正名:人民之名繁多,統更名曰黔首

十三 書文正名:凡書之文,其名曰字

十四 書具正名:凡書文之具,其名曰筆

天下治式等諸般大事,待大朝議決之後,朕後詔頒行典則所涉其餘細則實施,統以廷尉府書令發於朝野

於是,這次大典朝會自然而然地變成了亙古未聞的一次盛典。除王翦蒙恬等邊陲諸將未曾歸國,幾乎所有的文武大臣與郡縣主官都如期趕到了咸陽。依着博士們制定的大典新朝儀,皇帝即位大典從卯時開始,整整進行到豔陽高照的午時。博士叔孫通,是參與制定這次朝儀的重要人物。若干年後,此人根據記憶與私家典藏,爲西漢開國皇帝劉邦恢復了秦始皇的即位朝儀,由此身大臣之列。

據叔孫通所複製的朝儀,始皇帝的即位大典大體是這樣進行的。

天亮時分(平明),大臣們一律着朝服在大殿外車馬場列班等候。而後,由謁者(掌賓客官員)以爵位高低,分班次將大臣們分別領上大殿平臺,再分列等候。殿門平臺直到大殿兩廂,整肅分列着皇室甲士並特定旗幟。大臣引導完畢,臚傳(上下呼傳禮儀官)之呼聲從大殿內迭次傳出:“趨——趨——趨——”如天音呼喚,莊嚴肅穆。隨着迭次呼聲,一隊隊殿下郎中(皇室侍衛官)整肅開出,從大殿門口分列兩廂直達殿內陛(帝座紅氈高階)下,在廣廈之下形成一條寬闊的甬道。此時,悠揚肅穆的鐘鼓雅樂聲起,謁者導引着大臣們始從郎中夾道中走進殿門,直達陛下。武臣以通武侯王賁爲首,依爵次列於陛下西方;文臣以徹侯王綰爲首,依爵次列於陛下東方,兩兩相向肅立。所有大臣列就,謁者僕射(總掌贊禮官)面向大殿屏後一躬,高呼:“皇帝御駕起——”幾名臚傳遂接連高呼,呼聲迭次向後盪出。傳呼聲落點,皇帝坐在特製的車輛(輦)中,由六名內侍推車,六名侍女高舉着車蓋一般的傘蓋徐徐而出,恍若天神。帝輦一動,殿中的皇室衛士一齊高舉旗幟,郎中們一齊長呼:“警——”皇帝輦徐徐推至帝座前,頭戴通天冠,身着特定御服,腰繫長劍的皇帝被內侍扶持下輦,穩健地步登帝座,肅然面南。皇帝坐定,謁者僕射高宣:“皇帝即位,百官奉賀——”於是,天子雅樂大起,謁者導引着兩列大臣分三班向皇帝朝賀:首班最高侯爵,次班大庶長至左庶長,再次五大夫至官大夫;每班朝賀皆撲拜於地,高呼:“皇帝萬歲——”謂之山呼。分班次朝賀完畢,大臣們依爵次魚貫進入事先寫好名號且各自固定的座案就座。百官坐定,謁者僕射又高呼:“法酒上壽——”雅樂再度大起,謁者依次導引爵位最高的九位功臣,分別向皇帝賀壽,頌禱皇帝萬歲萬歲;每賀,其餘百官必須高聲同誦萬歲。此謂之觴九行,或謂之九觴。整個朝儀過程,有執法御史不斷巡視,舉凡儀態不合法度之官員,立即被導引出大殿。故此,沒有一個人敢輕慢喧譁,肅穆得太廟祭祀一般。九觴之後,謁者僕射高呼:“罷酒——”於是,酒具撤去。

謁者僕射再度高呼:“皇帝下詔——”這才輪到皇帝開口了。

“太過繁冗。明日重新大朝,再議國事。”

輪到皇帝開口,皇帝煩躁了,拍案兩句話,不坐帝輦徑自走了。

皇帝揮汗如雨地走了,舉殿大臣鬨然笑了起來,一邊紛紛攘攘地擦拭着額頭汗水,一邊揶揄嘲笑着煞有介事的博士們。“熱死人也!大熱天硬教人穿這大袍子!”“這叫甚慶典,折騰得人路都不會走了!”“鳥個典!擺着酒不教人喝!活饞人!”“那叫法酒!你不是九侯,能喝麼?”“九侯如何,也才一人一爵!”“誰弄的這朝儀?氣死人也!”“不折騰我等老胳膊老腿,人博士憑甚立功?”“博士博士,狗屎不如!”

不知誰高聲貶損了一句,殿中一陣鬨然大笑,大臣們紛紛抹着汗水去了。漸漸地,大殿中只有博士僕射周青臣與叔孫通等一班博士了。周青臣很是難堪,大步走向還在歸置大殿的謁者、御史與郎中們,黑着臉高聲道:“羣臣對皇帝大不敬,御史親見,爲何不緝拿問罪!”領班御史丞轉過身來哈哈大笑道:“朝儀已罷,說幾句閒話也問罪?虧了你老博士飽讀詩書也!”其餘郎中謁者也紛紛笑嚷:“受教受教,皇帝沒蓋偌大國獄,拿人關到博士府去,你管飯也!”旁邊叔孫通頗是機變,過來一拱手低聲道:“稟報僕射,丞相拜謁學宮,尚等我等議事。”周青臣心頭驚喜,佯作氣哼哼一甩大袖,就勢走了。

(本章完)

第六章 秦軍悲歌_五 各具內憂 章邯刑徒軍與王離九原軍名將_廉頗第二章 棟樑摧折_二 長城魂魄去矣 何堪君道之國殤第二章 大決涇水_六 松林蒼蒼 老秦人的血手染紅了一座座刻石第三章 西出鎩羽_五 命乖車生禍第九章 縱橫初局_五 媚上荒政殺無赦大秦帝國進階手冊第七章 迂政亡燕_二 束手無策的燕國釀出了一則奇計祭秦論 原生文明的永恆光焰——秦亡兩千二百十五年祭_三 歷史煙霧的久遠彌散第四章 鏖兵中原_四 河外大開打 初帥刁猛狠名將_田單第十三章 鐵血板蕩_三 光怪陸離的鐵血儒案第九章 呂氏新政_四 歲首突拜相 親疏盡釋懷第十四章 冰炭同器_三 蒙面來客與神秘預言第四章 暴亂潮水_五 陳勝死而張楚亡 農民反秦浪潮迅速潰散了第十五章 長平大決_六 車城大堅壁 白起說陣法第三章 安邑風雲_四 安邑王街的神秘商人第十章 胡服風暴_一 白起方略第一次被放棄大秦帝國第六部下卷第二章 商旅大士_二 天府鬼蜮 滄桑陳城第九章 呂氏新政_五 冰河解凍 新政抻着勁兒悠悠然推開第十五章 萬古國殤_七 冬雷暴雪第三章 殺戮風暴_三 殺戮骨肉 根基雄強的嬴氏皇族開始了秘密逃亡第四章 談兵致禍_四 雲夢澤訪出了逃隱名將第十二章 不寧不令_一 大義末路何茫然第八章 政俠發難_六 陳倉河谷的苦行莊園第五章 天地再造_一 異數中山狼大秦帝國第六部《帝國烽煙》大秦帝國第一部中卷第十一章 雄傑悲歌_三 趙雍探秦國 感喟重劃策第四章 風雲三才_五 清一色的少壯將士使秦國大軍煥然一新第八章 連橫奇對_三 匕首金窟黑冰臺第一章 初政颶風_五 韓國疲秦計引發出驚雷閃電大秦帝國第三部中卷第九章 呂氏新政_二 醇醇本色 殷殷同心第三章 西出鎩羽_一 新人新謀棄霸統出版說明祭秦論 原生文明的永恆光焰——秦亡兩千二百十五年祭_三 歷史煙霧的久遠彌散第六章 秦軍悲歌_一 以快制變 老將章邯迫不得已的方略第一章 初政颶風_二 大道不兩立 國法不二出第十四章 冰炭同器_二 灰色影子與蒙面石刻第七章 瓦釜雷鳴_八 渭水刑場對大臣貴族開殺了第十章 偏安亡齊_一 南海不定 焉有一統華夏哉第十一章 雄傑悲歌_一 橫掃千軍如卷席第十三章 遠交近攻_一 離宮永巷深深深第九章 呂氏新政_五 冰河解凍 新政抻着勁兒悠悠然推開第十三章 最後風暴_一 春申君星夜入臨淄第十章 合縱回光_六 兵家奇謀 大義同心第四章 咸陽初動_四 碧潭廢墟的隱居夫人第五章 衛鞅入秦_五 秦孝公奇策試真才第七章 迂政亡燕_八 迂闊之政 固守王道傳統的悲劇第十章 胡服風暴_三 秦軍首敗 天下變色第十章 蒹葭蒼蒼_三 蒹葭蒼蒼 白露爲霜第七章 迂政亡燕_七 衍水蒼蒼兮 白頭悠悠第三章 東方龍蛇_五 兩使入秦皆惶惶祭秦論 原生文明的永恆光焰——秦亡兩千二百十五年祭_三 歷史煙霧的久遠彌散第六章 櫟陽潮生_四 世族元老們惶惑不安了第一章 鐵腕平亂_五 犀首挾策入咸陽第十三章 遠交近攻_二 咸陽冬雷起宮廷第一章 無妄九鼎_一 奇兵破宜陽 千夫長嶄露頭角名將_白起第二章 艱危咸陽_二 風雨如晦大咸陽大秦帝國第二部上卷第十二章 收復河西_三 衛鞅出奇兵 老龍賈酣戰身死第二章 商旅大士_五 呂不韋豪爽地接受了落魄者的託付第七章 流火迷離_三 別辭難矣 聚散何堪第六章 風雲再起_三 燕山腳下的古老城堡第四章 咸陽初動_五 霜霧迷離 宮闈權臣竟託一人第十章 合縱回光_六 兵家奇謀 大義同心第十四章 對峙上黨_三 秦國戰車隆隆啓動第八章 政俠發難_五 墨家劍士受到了意外襲擊第六章 櫟陽潮生_四 世族元老們惶惑不安了第十四章 對峙上黨_三 秦國戰車隆隆啓動第十一章 天算六國_五 圍魏救趙 孫臏打了千古一仗第十四章 對峙上黨_三 秦國戰車隆隆啓動經典大戰_河西之戰第十三章 雍城之亂_五 血火冠劍日 亂局竟未息第四章 風雲三才_三 驅年社火中尉繚突然逃秦第一章 權相變異_四 眩暈的胡亥在甘泉宮山林不知所以第十一章 雄傑悲歌_四 雄心錯斷 陡陷危局第一章 初政颶風_一 歧路在前 本志各斷第四章 秦國求賢令_五 求賢令激發了衛鞅大秦帝國第一部上卷祭秦論 原生文明的永恆光焰——秦亡兩千二百十五年祭_三 歷史煙霧的久遠彌散第七章 興亡縱橫_三 狂狷齊王斷了最後一條生路第十四章 百年一亂_一 關西大力神第五章 天地再造_三 亙古奇書陰符經第九章 孤城血卜_三 化齊方略陡起波瀾第八章 幽燕雷霆_五 整我六師 如雷如霆第八章 連橫奇對_三 匕首金窟黑冰臺第十二章 不寧不令_六 相逢無由泯恩仇第十二章 不寧不令_五 將計就計邯鄲策第七章 帝國烽煙_三 軹道亭外的素車白馬第十四章 冰炭同器_七 秦孝公夢斷關河第九章 縱橫初局_五 媚上荒政殺無赦第十一章 雄傑悲歌_三 趙雍探秦國 感喟重劃策第十五章 長平大決_四 等而圍之 兵法破例第八章 風雨如晦_四 繁難國葬 學問騰挪大秦帝國第六部上卷第十三章 鐵血板蕩_四 孔門儒家第一次捲入了復辟暗潮
第六章 秦軍悲歌_五 各具內憂 章邯刑徒軍與王離九原軍名將_廉頗第二章 棟樑摧折_二 長城魂魄去矣 何堪君道之國殤第二章 大決涇水_六 松林蒼蒼 老秦人的血手染紅了一座座刻石第三章 西出鎩羽_五 命乖車生禍第九章 縱橫初局_五 媚上荒政殺無赦大秦帝國進階手冊第七章 迂政亡燕_二 束手無策的燕國釀出了一則奇計祭秦論 原生文明的永恆光焰——秦亡兩千二百十五年祭_三 歷史煙霧的久遠彌散第四章 鏖兵中原_四 河外大開打 初帥刁猛狠名將_田單第十三章 鐵血板蕩_三 光怪陸離的鐵血儒案第九章 呂氏新政_四 歲首突拜相 親疏盡釋懷第十四章 冰炭同器_三 蒙面來客與神秘預言第四章 暴亂潮水_五 陳勝死而張楚亡 農民反秦浪潮迅速潰散了第十五章 長平大決_六 車城大堅壁 白起說陣法第三章 安邑風雲_四 安邑王街的神秘商人第十章 胡服風暴_一 白起方略第一次被放棄大秦帝國第六部下卷第二章 商旅大士_二 天府鬼蜮 滄桑陳城第九章 呂氏新政_五 冰河解凍 新政抻着勁兒悠悠然推開第十五章 萬古國殤_七 冬雷暴雪第三章 殺戮風暴_三 殺戮骨肉 根基雄強的嬴氏皇族開始了秘密逃亡第四章 談兵致禍_四 雲夢澤訪出了逃隱名將第十二章 不寧不令_一 大義末路何茫然第八章 政俠發難_六 陳倉河谷的苦行莊園第五章 天地再造_一 異數中山狼大秦帝國第六部《帝國烽煙》大秦帝國第一部中卷第十一章 雄傑悲歌_三 趙雍探秦國 感喟重劃策第四章 風雲三才_五 清一色的少壯將士使秦國大軍煥然一新第八章 連橫奇對_三 匕首金窟黑冰臺第一章 初政颶風_五 韓國疲秦計引發出驚雷閃電大秦帝國第三部中卷第九章 呂氏新政_二 醇醇本色 殷殷同心第三章 西出鎩羽_一 新人新謀棄霸統出版說明祭秦論 原生文明的永恆光焰——秦亡兩千二百十五年祭_三 歷史煙霧的久遠彌散第六章 秦軍悲歌_一 以快制變 老將章邯迫不得已的方略第一章 初政颶風_二 大道不兩立 國法不二出第十四章 冰炭同器_二 灰色影子與蒙面石刻第七章 瓦釜雷鳴_八 渭水刑場對大臣貴族開殺了第十章 偏安亡齊_一 南海不定 焉有一統華夏哉第十一章 雄傑悲歌_一 橫掃千軍如卷席第十三章 遠交近攻_一 離宮永巷深深深第九章 呂氏新政_五 冰河解凍 新政抻着勁兒悠悠然推開第十三章 最後風暴_一 春申君星夜入臨淄第十章 合縱回光_六 兵家奇謀 大義同心第四章 咸陽初動_四 碧潭廢墟的隱居夫人第五章 衛鞅入秦_五 秦孝公奇策試真才第七章 迂政亡燕_八 迂闊之政 固守王道傳統的悲劇第十章 胡服風暴_三 秦軍首敗 天下變色第十章 蒹葭蒼蒼_三 蒹葭蒼蒼 白露爲霜第七章 迂政亡燕_七 衍水蒼蒼兮 白頭悠悠第三章 東方龍蛇_五 兩使入秦皆惶惶祭秦論 原生文明的永恆光焰——秦亡兩千二百十五年祭_三 歷史煙霧的久遠彌散第六章 櫟陽潮生_四 世族元老們惶惑不安了第一章 鐵腕平亂_五 犀首挾策入咸陽第十三章 遠交近攻_二 咸陽冬雷起宮廷第一章 無妄九鼎_一 奇兵破宜陽 千夫長嶄露頭角名將_白起第二章 艱危咸陽_二 風雨如晦大咸陽大秦帝國第二部上卷第十二章 收復河西_三 衛鞅出奇兵 老龍賈酣戰身死第二章 商旅大士_五 呂不韋豪爽地接受了落魄者的託付第七章 流火迷離_三 別辭難矣 聚散何堪第六章 風雲再起_三 燕山腳下的古老城堡第四章 咸陽初動_五 霜霧迷離 宮闈權臣竟託一人第十章 合縱回光_六 兵家奇謀 大義同心第十四章 對峙上黨_三 秦國戰車隆隆啓動第八章 政俠發難_五 墨家劍士受到了意外襲擊第六章 櫟陽潮生_四 世族元老們惶惑不安了第十四章 對峙上黨_三 秦國戰車隆隆啓動第十一章 天算六國_五 圍魏救趙 孫臏打了千古一仗第十四章 對峙上黨_三 秦國戰車隆隆啓動經典大戰_河西之戰第十三章 雍城之亂_五 血火冠劍日 亂局竟未息第四章 風雲三才_三 驅年社火中尉繚突然逃秦第一章 權相變異_四 眩暈的胡亥在甘泉宮山林不知所以第十一章 雄傑悲歌_四 雄心錯斷 陡陷危局第一章 初政颶風_一 歧路在前 本志各斷第四章 秦國求賢令_五 求賢令激發了衛鞅大秦帝國第一部上卷祭秦論 原生文明的永恆光焰——秦亡兩千二百十五年祭_三 歷史煙霧的久遠彌散第七章 興亡縱橫_三 狂狷齊王斷了最後一條生路第十四章 百年一亂_一 關西大力神第五章 天地再造_三 亙古奇書陰符經第九章 孤城血卜_三 化齊方略陡起波瀾第八章 幽燕雷霆_五 整我六師 如雷如霆第八章 連橫奇對_三 匕首金窟黑冰臺第十二章 不寧不令_六 相逢無由泯恩仇第十二章 不寧不令_五 將計就計邯鄲策第七章 帝國烽煙_三 軹道亭外的素車白馬第十四章 冰炭同器_七 秦孝公夢斷關河第九章 縱橫初局_五 媚上荒政殺無赦第十一章 雄傑悲歌_三 趙雍探秦國 感喟重劃策第十五章 長平大決_四 等而圍之 兵法破例第八章 風雨如晦_四 繁難國葬 學問騰挪大秦帝國第六部上卷第十三章 鐵血板蕩_四 孔門儒家第一次捲入了復辟暗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