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秦國求賢令_三 求賢令應時而出

三 求賢令應時而出

秦國的滅頂之災慢慢挺了過來,秦孝公稍稍鬆了一口氣。

一連串的事情都發生在幾個月之間。公子卬做了魏國丞相,對“薛國鉅商猗垣”大開方便之門,非但特許將購買洛陽王室的老舊兵器,經魏國函谷關運入秦國“高價牟利”;而且將魏國囤積的過時兵器和戰車也全數賣給了“猗垣”,特許他自由處置;只有鑄鐵和生鹽兩項遭到了上將軍龐涓的強烈反對,公子卬只有作罷。當“猗垣”將洛陽和安邑的老舊兵器運送過境後一個月,“猗垣”再次回到了安邑,向公子卬奉上了一批價值連城的珠寶。公子卬十分滿意,又從丞相府撥出兩萬金交給“猗垣”,委託他從陰山草原給魏國購買兩萬匹良馬。進入秋季後,韓國、趙國、楚國、燕國都莫名其妙地發生了大小不同的內亂,一時竟無暇過問六國分秦。齊國本來就不熱衷分秦之戰,加之忙於整頓吏治,便明白宣示齊國不再參與攻秦聯軍。上將軍龐涓力主魏國立即單獨對秦國發動猛攻。可丞相公子卬強烈反對,說秦國已經在櫟陽聚集了全部十萬步騎大軍,上將軍即便戰勝,魏國也是元氣大傷,他國若乘虛來犯,魏國何以防範?魏王原本猶豫不決,被公子卬一席話說得頭上冒汗,終於決定擱置攻秦。上將軍龐涓感憤激切,鬱郁成疾,竟臥病在榻一月不起。公子卬覺得自己施展才具的時機到了,便向魏惠王提出着手實施遷都大梁的謀劃。不想此舉正中魏惠王下懷。這個魏王,原本就對享樂人生大有追求,立即和公子卬埋頭寢宮,在狐姬的百般照拂下,反覆琢磨大梁王城的建造格局和自己寢宮的新奇構想。之後,公子卬自任大梁新都的監造特使,開始了規模浩大的新都建造工程。魏惠王巡視大梁的次數也大大頻繁了起來。從此,包括六國分秦在內的其他一切爭雄謀劃,盡皆泥牛入海,沒有了蹤影。

洛陽王室的援助真是雪中送炭。最主要的是糧食和青鹽,至少支撐了秦國軍隊將近一年的軍糧,避免了即將發生的糧草饑荒。對洛陽和安邑的老舊兵器,秦孝公和左庶長嬴虔商定,由前軍主將車英帶領軍中工匠逐件覈查,可用者則留,不可用者全部重新回爐冶煉,再加入洛陽援助的生鐵塊,重新打造新兵器。上大夫甘龍帶領中大夫杜摯,徵調了五千餘名工匠,連同所有的軍中工匠共一萬餘人,整整花費了三個月的時間,纔將堆積如山的老銅斧鉞、只能車戰的笨重矛戟、潮溼變形的桑弓和鏽蝕脫落的箭鏃改造完畢,打造出清一色的騎兵長劍五萬把、遠射弩弓三千架、輕便硬弓一萬張、箭鏃十萬枚。這時,從陰山購買良馬的“猗垣”陸續趕着馬羣從秦國經過,給秦國一次就留下了五千匹雄駿的戰馬。兩個月之內,左庶長嬴虔從“猗垣”手中“買得”戰馬兩萬匹。魏國丞相公子卬也得到“猗垣”送來的陰山良馬一萬匹和無數的草原寶物,興奮地和“猗垣”痛飲了整整一夜。

櫟陽城大大地忙碌了一陣,到冬日第一場大雪來臨的時候,才稍稍平靜下來。假冒“薛國鉅商猗垣”的景監,在一個大雪紛飛的夜裡秘密回到了櫟陽城。秦孝公和左庶長嬴虔隆重地設宴爲景監接風。席間,三人說到夏天的危機、魏國的內中腐敗與洛陽王室的衰頹,都是不勝感慨。秦孝公三次向嬴虔和景監敬酒,激情地褒揚了兩人化解秦國滅頂之災的莫大功勞,當場冊封景監爲內史,職司都城櫟陽之民治,兼爲長史公孫賈輔助,共掌秦國公室政務。

嬴虔和景監離開政事堂時,已經是三更天了,大雪依舊紛紛揚揚。秦孝公原本想去看看小妹熒玉,聽她說說幾個月來的秘聞趣事,也看看這個小妹妹磨鍊得是否精幹了一些。可是,當他在廊下看到漫天大雪寒風呼嘯時,心中一動,回身書房取下長劍,披上黑色斗篷,大步向國府外走去。黑伯早已經做好準備,遠遠跟隨在後面踏雪出宮。

一場好大的雪,城中街巷已經是雪陷踝骨了。秦孝公踏雪走向城牆,黑伯便知道君上要去看望甕城中的軍營工匠。櫟陽城中徵調的國人工匠已經在一個月前回家了,只留下部分軍中工匠改制一批難度很大的精鐵兵器。櫟陽城不大,西門甕城更小,進入甕城的馬道也只有一車之寬,裡面卻駐紮了一千多名工匠。秦孝公剛剛走到馬道口,恰遇主管兵器改制的前軍主將車英帶一隊兵士巡視過來。秦孝公詳細詢問了工匠們的防寒和軍食,又走進甕城,逐一查看了一百多頂軍帳,才走出甕城。遠遠跟隨的黑伯注意到君上並沒有原路返回,卻拐進了一條小巷。黑伯猛然醒悟,君上莫非要去看望老石工白駝?

秦孝公剛剛走進巷口丈許,卻突然停步,貼身一家門口的石柱後。這時,黑伯遠遠看見小巷深處一個黑影飛上牆頭,倏忽不見了蹤跡。黑伯久經滄桑,並不急於跟進,反而守在巷口不動。秦孝公從隱身處閃出,輕身向前滑行,沒有半點兒踏雪之聲。他來到那家牆下,縱身躍上屋脊,伏身向院中望去,只見庭院正房燈火明亮,窗櫺白布上映出一個長髮長鬚者正在翻動一本大書;窗下伏着一條黑影,顯然正在傾聽窗內動靜。

突然,窗下黑影長身躥起,一柄短劍飛向窗內讀書之人。窗內讀書人的身形未見移動,手中一支大筆微微一擺,傳出一聲清脆的銅鐵交擊之聲,那支短劍飛出窗外沒入雪地之中。黑衣人一擊不中,飛身從院中躍上屋脊,要逃出院子。不意秦孝公長身站起,劍鞘平推而出。黑衣人驚呼一聲,一個踉蹌跌入院內雪地。秦孝公又伏身原處不動,想看看主人如何處置刺客。

屋內讀書人聽見聲音,緩緩站起,開門而出。其人揹着燈光立於廊下臺階,秦孝公看不清他的面目。只聽他一陣大笑道:“道不同不相爲謀罷了,學派之間,謀殺劫書,豈非貽笑天下?屋頂高士請勿擋駕,教這位朋友去也。”

跌坐雪地狼狽不堪的黑衣人深深一躬,飛身上牆,倏忽消失於雪夜之中。

讀書人拱手笑道:“雪夜客來,不勝榮幸。請貴人光臨寒舍一敘。”屋頂秦孝公像一隻黑色大鷹,悄無聲息地落入院中雪地。廊下讀書人伸手作禮道:“貴客請入內敘談。”秦孝公拱手道:“如此多謝。”抖抖雪花進入屋內。

屋內不算寬大,卻是溫暖整潔。主人將客人讓進了木牆隔斷的內間。明亮的燈光下,可見這是一間不大的書房。三面竹簡木架,四壁俱白,沒有任何飾物。中間一張本色木案,一隻燃着粗大木炭的紅亮燎爐設在長大的木案旁。木案上那本大書剛剛合上,從粗黑程度看,秦孝公知道那是一本抄寫在羊皮上的書,書皮上三個拳頭大的字——鬼谷子。書旁有一支兩尺餘長的大筆,卻是罕見的青銅筆管。若非方纔被短劍刺破的窗櫺布洞透進颼颼寒風,這小小書房也算是溫暖如春。秦孝公想不到,書房主人竟是一位白髮白鬚白眉高聳的老人,他身着白麻布衣,高挑瘦削,明亮幽深的目光透出一種清奇矍鑠的神韻來。秦孝公不禁深深一躬:“雪夜唐突,敢請前輩見諒。”老人笑道:“雪夜客來,擁爐聚談,豈非佳境?公子請坐。”

“大父,方纔有事麼?”隨着聲音,一個白衣少女飄然走進書房。

老人笑道:“不速之客造訪,這位公子幫忙請走了。”

白衣少女士子一樣微笑拱手道:“多謝公子救急。”

秦孝公忙拱手回道:“不敢當。前輩原是無事,我卻當做盜賊了。”

老人道:“公子,這是老夫孫女,名喚玄奇。孫兒見過公子。”

玄奇再度拱手道:“玄奇見過公子。敢問公子高名上姓?”

孝公正欲開口,似覺不妥,便又打住。正在此時,老人爽朗笑道:“不期而遇俊傑,此乃天賜,何須知名,奇兒上茶。”少女道:“公子稍候。”便在燎爐上架起陶罐煮水,同時利落地收拾陶壺陶碗。

孝公恭敬道:“方纔前輩以一支大筆,便令強敵知難而退,堪稱世外高人。後生不期得見前輩,幸甚之至。”

“公子謬獎了。老夫得遇公子,大約當是天意也。”

“前輩高人,果真相信天道天意?”

“天道玄遠,人道直觀。天道爲本,人道爲末。玄直本末,自有通關處也。”

“前輩莫非操道家之學?”孝公目光轉向羊皮大書,老人不禁爽朗大笑。

這時,火盆陶罐中的茶水已經煮沸,玄奇輕柔快捷地將濃釅的茶水斟好兩隻陶碗,分置兩人面前。老人舉碗笑道:“雪夜客來,淡茶做酒,擁爐清談,快哉快哉。”孝公舉碗笑答:“雪夜閒走,得遇高人,快哉快哉。”玄奇一邊補窗戶一邊添加木炭、煮茶斟茶,似乎還在傾聽他們的談話,卻絲毫的不忙不亂。

孝公問道:“前輩夜讀《鬼谷子》,後生揣測不速之客也是爲《鬼谷子》而來。敢問前輩,可是鬼穀神生之高足?”

老人點頭微笑:“公子對鬼谷子一門有何高見?”

“當今諸子百家,後生只是略知皮毛。聞聽鬼穀神生深不可測,曾在楚國天門山洞中授徒。他的弟子似乎都很神秘。入世者,後生只聽說了龐涓、孫臏。對孫臏知之甚少,不敢妄加評論。然則魏國上將軍龐涓,

似乎多有不敢稱道處。鬼谷子究竟治何學問,後生更是一無所知,尚請前輩指教。”

老人慨然嘆道:“說到鬼谷子,那真是大海汪洋,難以盡述。即以門人學生論,也是人各一學,且互不相識,其間難免魚龍混雜矣。”

“人各一學?”孝公驚訝地看着老人,“世間有這等淵博奇人?”

老人點頭微笑:“孔夫子雖說首倡因材施教,可他的學生幾乎都是一個味道。鬼谷子不同。他的學生每人都是一家之精華,世人所知的龐涓、孫臏是兵家,還有即將出山的縱橫家,更有法家、陰陽家、道家,諸多學生尚爲世人所不知。這些士子,都是鬼谷子踏遍天下尋覓的天賦之才,甚或有小小孩童就被先生帶進山者。所治何學,完全是先生根據其性情、志趣、意志、天賦確定,且都是單獨或同門傳授,非同門學問者從不相通。鬼谷子究竟有幾多弟子,大約永遠沒有人知曉。”

“如此說來,鬼谷子沒有自己的學問了?”

“非也,非也。”老人大笑搖頭,“天下確無鬼學一家,然則鬼谷子卻改制了每一家學問。鬼谷子門徒的法家,迥然不同於李悝、慎到、申不害,兵家亦迥然不同於孫武、吳起。何以如此?皆因了鬼谷子向每個學生滲透了一種求實求變、特立獨行的創新之志。每治一學,必出新果。此點將在最爲特異的法家、縱橫家中得以光大。這大約就是鬼谷子學問了。”

“鬼穀神生,天下第一高人也!”孝公不禁悠然神往。

老人捋着白鬚悠悠道:“老夫所知,皆因與鬼門淵源極深,可又算不得鬼谷子門人。皆因老夫天性疏淡,對入世之學無法修至極致,只有追隨先生奔波事務。若是專精治學,豈能知曉無關之事?”

孝公默然沉思,有頃道:“敢問前輩,對方纔刺客何以不解到官府治罪,以求根絕後患,卻反而將他放走?”

“人間萬事,官府能管幾多?老夫雲遊四海,動輒告官,多有不便。方纔刺客並非劫財盜物,而是意在此書,且又未遂,告官何用?”

“前輩慮事曠達,後生受益匪淺。今日本當請教前輩一件大事,奈何夜色將盡,來日待後生鄭重拜訪請教,萬望前輩休要推託。”

老人既不問何事,也不加推辭,只點頭笑道:“有緣之人,終當相聚也。”

這時,大門外清晰地傳來“咔嚓咔嚓”的踏雪之聲。白衣少女玄奇笑道:“大父大父,又有客人來也。”孝公凝神細聽,笑道:“小妹,這是我的老友。前輩,後生告辭。”走到院中,卻見天色微微發白,大雪依舊紛紛揚揚。

玄奇在身後笑道:“哎,別急,還有劍。”抱着長劍跑到院中遞給孝公,燦爛地一笑:“還算劍士也,起身忘劍。”孝公報之一笑:“看來沒有劍士戒心,不夠格。”三人在大雪中爽朗大笑。孝公拱手道:“請勿出門,我自來自去。”拉開院門又回身關好,便聽踏雪之聲漸漸遠去。

玄奇笑問:“大父,這就是人說的不速之客麼?”

老人沉吟道:“我在安邑遇到一個奇才,今日又遇到一個。半年兩遇,非同尋常也。看來這秦國要有事了。”玄奇笑道:“我看啊,大父也要有事了。”一邊頑皮地比劃着客人的樣子,板着臉道,“來日鄭重拜訪相求,萬望前輩莫要推託。”老人被逗得大笑起來。

秦孝公回到國府,天色已經在茫茫大雪中透出一絲青色的亮來。

他來到書房,換上輕軟寬大的羊皮長袍,坐到木炭燎爐前,細想夜來所遇,久久不能平靜。那位頗有仙風道骨的老人,使他驀然想到了垂釣渭水的姜尚、爲人牧羊的百里奚。老人學問淵深,話語間寓意高遠,又與高不可攀的鬼谷子有極深淵源,當是一個隱士高人無疑。就連老人的那個孫女也給了他一種從未有過的強烈感受。少女算不得一個麗人,她沒有柔媚,沒有嬌態,一身布衣一頭長髮,甚至連對人施禮都是士子式的。但她身上那種明朗那種聰慧那種本色那種純真,以及那種英風之中時不時透出的一種嫵媚,卻是任何麗人都無法企及的。尤其是她那空谷鳥鳴般的聲音和說話的語調,真是給人一種莫大的享受。孝公知道,她說的是尋常女子說不來的“雅言”,多少遊學士子和官府吏員終生都難以說好。所謂雅言,是與各國各地的方言土語相對的官話。西周定都鎬京,便確定以鎬京王畿語音爲準的官話爲“雅言”。這種雅言,對山野民衆是無法推行的,主要在官府、商旅、都城國人、士人階層使用,尤其是書面文字必須使用雅言。孔子的學生們曾經不無驕傲地說,孔夫子誦讀《詩》、《書》,執行典禮,都使用純正的雅言,而不用魯國土語。後來的荀子將雅言看得更重,主張“夷俗邪音,不得亂雅”,而且認爲說雅言還是說夷俗邪音,是有關士人榮辱的大事,“越人安越,楚人安楚,君子安雅”。就是說,越國人講越國話,楚國人講楚國話,但天下的君子都應當講雅言。雖則如此,但由於種種原因,官吏商人士子國人事實上很難做到人皆雅言,更不用說那些很少外出交往,更不求學做官的女人了。一個少女有一口純正流利的雅言,至少可以看出她出生在世代書香之家,且這個少女本人還要有周遊和求學的閱歷。孝公想到小妹熒玉至今還說不好雅言,不禁對這個少女由衷地欣賞,還隱隱感到了她身上的一種神秘氣息,如同她的名字“玄奇”一樣撲朔迷離。

“二哥,想心事耶,癡呆呆?”一個紅衣少女跑着跳着進了書房。

“熒玉,嚇我一跳。”忽然之間,孝公感到臉上一陣發熱,故意板起臉道,“起這麼早做甚?也不去好好讀書。”

熒玉咯咯笑道:“誰讓我每天早起的?還要練劍?還不是你?”說着蹲到孝公身邊把着他胳膊,“二哥,這次去安邑、洛陽、陰山,我可長見識也。要不要聽聽?”

“小妹,你說給一個少姑送件禮品,何物最爲相宜?”孝公突然問,連他自己也覺得意外,臉不由自主地漲紅起來。

熒玉驚喜地跳了起來,拍手笑道,“日出西方!二哥快說,是哪裡的少姑?宮裡的?大臣的?哪一家?誰呀?何時大婚?”

孝公板着臉:“鄉姑。你就說,何物最相宜?”

熒玉做個鬼臉笑道:“哪個鄉姑如此身價?,我想想。你得告訴我,她的喜好性情啊,少姑與少姑不一樣。女人都不一樣。”

“你說的這一串,我如何知曉?”孝公還是板着臉。

“我的二哥,如何見了女子忒笨?一無所知,送個甚禮?禮有定製,諸侯可以娶九女。二哥準備拿她做夫人,還是做媵妾?”

“啪!”孝公一拍書案,“胡扯個甚!”又覺得不忍,低聲道:“我就是讚賞這個少姑,想給她留個念物,可不知何物爲佳?”

熒玉知道二哥剛毅木訥的脾性,極少與人談笑,更是不談女子。母后幾次問他對大婚的打算,他都默然不答。今日能說到一個少姑,簡直是天大的好事。她後悔自己大喜之餘嘮叨過甚引得二哥生氣,以後再對她不提這種事,豈非大壞?母后本來就讓她多和二哥開開心的。目下見二哥誠懇坦率,熒玉很是感動。她跪坐在二哥身旁,低聲體貼地說:“二哥,我想這個少姑,一定是個非同尋常的女子。熒玉想,女子非同尋常,一定堅貞聰慧,對念物本身並無甚一定嗜好。要緊處是,她一定看重男子是否真誠,是否值得她思念?若值得思念,你就是送她一片樹葉,一根茅草,她也會永遠珍藏,不惜用性命去保護。否則,就是一座金山,她也會視若糞土。”

孝公聽得認真,拍案慨然道:“小妹,你說得真好,二哥茅塞頓開。”他輕輕地嘆息了一聲,“不管她對我如何,我都會永遠想着她。”

剎那間,熒玉驚訝地睜大了眼睛,半日無言。國中官員們都說,二哥堅剛嚴毅厚重穩健,可在熒玉和母后看來,二哥更多的是倔強執拗的牛脾氣,想定了的事天塌下來也要做,有時還激烈得讓人膽戰心驚。譬如上次立國恥石自斷兩根手指,母后不知流了多少眼淚,氣得在背後罵他“犟牛”,可又不能說他做錯了,還得支持他撫慰他。像他這樣的心性,今日能認真說出永遠想念一個少姑的話,可見決然是深深地愛上了這個女子,而且永遠都不會有絲毫的改變。熒玉感到奇怪,就這麼一段時日,二哥又沒有出城,在何處遇到了這個神秘的少姑?她思忖半日,覺得應當告訴母后,當然,得問問黑伯才能知曉。但是不管如何,熒玉還是非常興奮。她從安邑的迷醉奢華和洛陽的頹廢沉淪,更感到了二哥的清苦。幾個月來,她在瀰漫中原的卑秦氣氛中幾乎窒息,深深感受到了秦國蒙受的災難和恥辱,多少次躲在被中涕淚交流。回來後,她對二哥嚴峻的黑臉開始有了新的體察,對他拒絕大婚專注國事,也有了一種深切的認同。她似乎清晰地看見了二哥的內心在流血,再看到沉沉血紅的國恥刻石時,第一次感到了心驚肉跳。如今,二哥心中有了一個極具魅力的少女,二哥陰霾籠罩的心田就有了一縷陽光,一片溫馨。這種陽光和溫馨,是她這個小妹和母后所永遠無法給予的

。熒玉內心感激那個從未謀面素不相識的少女,感激她接過了一副沉重的擔子……想着想着,熒玉的淚水不由得涌滿了眼眶。

“小妹,如何哭了?是二哥不好,惹小妹生氣。”孝公攬着熒玉,笑着哄她。

“二哥!”熒玉撲到孝公肩上,邊哭邊笑道:“小妹高興,爲你。”

孝公哈哈大笑:“我倒是爲你着急,嫁不出去,讓你哭個夠。”

熒玉咯咯笑道:“就嫁不出去!你大婚我才嫁,看你磨蹭到幾時!”兄妹兩人同聲大笑。

黑伯進來道:“稟君上,老人所居叫五玄莊,家中唯有老人與孫女兩人。老人的來歷沒有人知道,只知他經年在外雲遊,極少回櫟陽。”

孝公收斂笑容沉吟道:“黑伯,找景監說說,備一份不俗的禮物。天放晴以後,即刻去五玄莊拜訪前輩。”

“君上放心,我即刻找景監內史商議。”黑伯冒着紛紛揚揚的大雪出宮去了。

大雪初晴,整個櫟陽城還埋在雪中。

太陽雖然無力,卻是非常的晃眼。按照景監的意思,最好是等幾日再去拜訪五玄莊。秦孝公卻很着急,認爲不能拖延。於是在午後時分,孝公景監一行人踏着陷入膝蓋的深雪來到那條小巷。到得五玄莊門前,只見大雪封門,毫無剷雪掃雪的痕跡,秦孝公心中一涼,莫非老人又走了?景監上前輕輕叩門有頃,粗簡的木門“吱呀”開了半邊。一個少女探出頭來,正想問話,卻看見孝公在後相跟,驚喜之情油然而生,脫口笑道:“呀,忘劍士也,快快請進。”孝公素來莊重,但卻被玄奇這滑脫出來的俏皮稱謂引得笑了出來:“若那把劍不拿,就成了不拿劍客,我就整日來取劍了。”少女燦爛地一笑,側身開門讓進客人,轉身向屋內高興叫道:“大父大父,忘劍公子到了。”大家一齊笑了起來。孝公這才注意到玄奇背了一口短劍,外穿了一件白羊皮長袍,裡邊卻是緊身束裝,好像要出門遠行的樣子,心中不禁一緊。

這時,老人正從屋內走出,身背斗笠和一個青布包袱,一身短裝粗布衣,顯然是要遠行了。孝公忙深深一躬:“大雪阻隔,渠樑來遲,不想卻擾前輩遠足,尚請見諒。”老人爽朗笑道:“故人臨門,幸甚之至。雲遊遠行,原無定期,請入內就座。”說話之間,少女玄奇已經進屋打開了苫在傢什上的粗麻布,重新生起了木炭火,架起了煮茶的陶罐,不聲不響卻又熱情親切地關照孝公和景監入座,又立即到院中安排擡禮盒的黑伯一行到偏廂就座。片刻之間,一切都井然有序起來。老人也卸去行裝,換上一件羊皮長袍,悠然坐到案前。

孝公指着景監道:“前輩,他是我秦國內史景監。”景監對老人深深一躬。

玄奇正在煮茶,微感詫異地笑道:“他是內史,那你是何人?”

景監道:“前輩、小妹,這是我秦國新君。”

老人絲毫沒有感到驚訝,微笑拱手:“貴客臨門,茅舍添輝也。”玄奇怔怔地看了孝公一眼,明亮的目光漸漸暗淡下來。孝公笑道:“小妹妹莫待我以國君,當我是一個友人可好?”誠懇的目光中有着明顯的期待。玄奇默然,繼之一笑,悄悄退出房中。

孝公向老人再度一躬,莊重謙恭地開口:“前輩,前日雪夜倉促,未及暢敘,今日特來拜望,懇請前輩教我。”

“國君來意,我已盡知。秦國之事,老夫自當盡綿薄之力。然則,只能略爲相謀,不能身處其事,請萬勿對老夫寄予厚望。”

“前輩,莫非罪我敬賢不周?”

老人大笑道:“非也。老夫閒散一生,不求聞達於諸侯,更不堪國事繁劇之辛勞。我師曾言,我是散淡終身逍遙命,強爲入仕必自毀。另者,老夫從不研習治國之道,對政務國務了無興味,確無興邦大才也。”

“前輩對世事洞察入微,見識高遠,卻何以篤信虛無縹緲之學?莫非前輩覺我秦國太弱,不堪成就王霸之業?”

老人微微一笑,略頓一頓道:“國君可知曉我是何人?”

孝公一怔:“五玄莊主人。不敢冒昧問及前輩高名上姓。”

剎那之間,老人眼中淚光瑩然,不勝感慨道:“國君誠摯相求,老夫不忍相瞞。我乃秦穆公時百里奚的六世孫……我豈能對秦國無動於衷?”

秦孝公驚喜交集,肅然離席站起,撲地拜倒:“百里前輩,嬴渠樑不肖來遲。”

百里老人扶起孝公,黑髮白髮交臂而抱。玄奇正走到書房門口,見狀默默拭淚,明亮的目光久久注視着孝公。良久,二人分開,都是唏噓拭淚。景監站起來肅然躬身道:“百里前輩隱士顯身,君上得遇大賢,可喜可賀。”

玄奇揉着眼睛一笑:“大父知道自己忍不住,早早想走,又沒走脫,天意也。”

百里老人悠然一嘆:“是也,天意使然。不瞞國君,穆公辭世後,先祖百里奚回楚國隱居修身。先祖臨終前曾預言,秦國百餘年後將有大興,囑後代遷回秦國居住,但不得任官任事。”

孝公驚訝:“這卻爲何?”

老人道:“先祖慮及後人以祖上功業身居要職,而不能成大事。是以百里氏六世治學,從不入仕,實爲先祖遺訓。久而久之,亦成家風也。”

孝公沉重嘆息:“百里前輩,而今秦國貧弱,國無乾坤大才。渠樑爲君,孤掌難鳴。懇請前輩爲渠樑指點迷津,使我國人溫飽,兵強財厚。否則,渠樑何以面對秦國父老?何以面對列祖列宗?”

玄奇被孝公的誠懇感動了,搖着老人胳膊道:“大父說也,你不是早有謀劃麼?”

老人緩緩捋着長長的白鬚:“秦國之事,我思謀日久,時至今日,機緣到矣。興國之道,以人爲本,列國皆然。秦國要強大,就要找到這個扭轉乾坤的大才。”

“然則世無英才,卻到何處尋覓?”

“國君莫要一言抹煞。方今戰國爭雄,名士輩出,前浪未退,後浪已涌,風塵朝野,多有雄奇。只看求之是否得法?”

“渠樑派遣多人遍訪秦國山野城池,何以大才深藏不遇?”

老人爽朗大笑:“治國求賢,何限本國?自古以來王天下者,哪個不是放眼天下搜求人才?穆公稱霸的一班重臣,先祖百里奚是楚國奴隸,治民能臣蹇叔是宋國庶人,大將丕豹是晉國樵夫,理財名臣公孫支是燕國小吏,大軍師由余更是流落戎狄的老晉人。此五人皆非老秦人,更非老世族,穆公卻委以重任而成霸業。孔丘爲此讚歎不已:‘穆公之胸懷,霸主小矣,當王天下!’由此觀之,治秦者未必秦人也。自縛手腳,豈能遠行?”

孝公本是思慮深銳之人,一經點撥,不禁豁然開朗:“前輩是說,向列國求賢?”

“然也,向山東各國蒐羅人才。”老人擊掌呼應。

孝公不禁興奮地對景監道:“景監,回國府即刻擬定一道求賢令,向列國廣爲散發,大國小國,一個不漏!”景監興奮應道:“是,臣即刻就辦。”

百里老人微笑着:“我將帶公求賢令一道,去山東爲秦國謀一大才。”

玄奇急切道:“大父,誰也?”

老人神秘一笑:“誰也?我亦不知。”玄奇向爺爺做一個鬼臉,衆人不禁笑了起來。

看看暮色將至,秦孝公站起來吩咐擡進禮盒。百里老人正色擺手道:“我觀國君非是俗人,秦國目下正在艱難處,此等物事當用於可用之處,老夫豈能受國難之禮?”說得孝公無言以對,只有深深一躬:“大恩不言謝,嬴渠樑當對百里氏永誌不忘。天色已晚,渠樑告辭,明日便將求賢令送來。”

百里老人送孝公一行到院中,寒風捲着雪末打來,孝公堅持不讓老人送行。老人便殷殷道別,囑咐玄奇代爲送行。

直走到門口,玄奇都沒有說一句話。孝公已經踏出了門檻,卻又像釘在那裡一樣默默沉思,猛然回身對玄奇拱手道:“小妹,我觀你遊歷多於居家,謀面頗難。嬴渠樑欲送小妹一物,以作思念,不知小妹肯接納否?”剎那之間,玄奇明亮的目光直視孝公,孝公真摯的目光坦然相對。兩雙對視的目光在詢問,在回答,在碰撞,在融和,在寒冷的冬日暮色中化成了熊熊的火焰。良久,玄奇默默地伸出雙手,臉上飛出一片紅暈。孝公從懷中取出一支幾近尺長的銅鞘短劍,雙手捧到玄奇的掌中。短短劍身帶着孝公身上的溫熱,玄奇雙手不禁一抖,眼中閃出晶瑩的淚光。孝公專注地看了玄奇一眼,轉身大步而去。走了幾步,玄奇卻默默地趕了上來。孝公回頭,玄奇從腰間解下自己所佩的一尺劍,雙手捧到孝公面前,雙眼中射出熾熱的光芒。孝公緩慢艱難地平伸雙手,緊緊抿着的嘴脣簌簌抖動,雙眼堅定地融會着玄奇的目光。玄奇將短劍緩緩捧到孝公掌中,雙眼朦朧臉頰一片緋紅。

夜色降臨,寒風料峭,雪光映襯出兩個久久佇立的身影。

“不移,不易,不離,不棄。”

“天地合,乃敢與君絕。”

渾厚的誓言與深情的吟誦,在潔白的天地間抖動着燃燒着。

(本章完)

第四章 暴亂潮水_七 項梁戰死定陶 復辟惡潮驟然頹勢第三章 邯鄲異謀_一 所謂伊人 在水一方第十二章 收復河西_一 衛鞅抓住了稍縱即逝的機遇大秦帝國第一部下卷第十三章 遠交近攻_一 離宮永巷深深深第四章 鏖兵中原_一 六十萬大軍壓頂函谷關第九章 縱橫初局_五 媚上荒政殺無赦第二章 艱危咸陽_五 慨其嘆矣 遇人之艱難第十三章 雍城之亂_三 雍也不雍 胡憯莫懲名將_孫臏第十一章 天算六國_五 圍魏救趙 孫臏打了千古一仗第九章 分治亡楚_五 三日三夜不頓舍 項燕大勝秦軍第十二章 盤整華夏_一 歲末大宴羣臣 始皇帝佈政震動朝野第五章 衛鞅入秦_三 茅津渡兩情惜別第三章 乾坤合同_四 架構廟堂 先謀棟樑第三章 東方龍蛇_一 邦有媛兮 不讓鬚眉大秦帝國第二部上卷第五章 情變橫生_四 法度精嚴兮 萬綠家邦第八章 幽燕雷霆_一 六百年老諸侯振翼而起第七章 帝國烽煙_四 烽煙廢墟 帝都咸陽大火三月不滅第一章 鐵腕平亂_二 百騎揚威 震懾草原秦國官制_武將官制第十二章 三轅各轍_二 蒼山大師與謎一般的二十一事第十二章 收復河西_三 衛鞅出奇兵 老龍賈酣戰身死第一章 鐵腕平亂_一 義渠大牛首接受了羊皮血契第一章 初政颶風_四 曠古大旱 老話題突然重現第四章 暴亂潮水_二 芒碭山逃亡者在劉邦率領下起事了大秦帝國第一部《黑色裂變》第十章 蒹葭蒼蒼_六 大峽谷裡的神秘新軍第八章 連橫奇對_一 張儀的聲音振聾發聵秦國官制_中央官制第一章 無妄九鼎_一 奇兵破宜陽 千夫長嶄露頭角第七章 迂政亡燕_八 迂闊之政 固守王道傳統的悲劇名將_李牧第十二章 不寧不令_五 將計就計邯鄲策第七章 瓦釜雷鳴_五 啞巴武士做了貼身護衛第二章 艱危咸陽_一 修我戈矛 與子同仇第一章 暮政維艱_四 昭襄王暮定計然策第七章 迂政亡燕_二 束手無策的燕國釀出了一則奇計第十五章 長平大決_三 秦國朝野皆動 白起秘密入軍《大秦帝國》·史源_第一部 《黑色裂變》第十章 蒹葭蒼蒼_一 鼎沸中游離的浮冰第二章 大決涇水_六 松林蒼蒼 老秦人的血手染紅了一座座刻石第十四章 對峙上黨_一 天險上黨地秦風_秦國兵器第十三章 遠交近攻_一 離宮永巷深深深第十五章 長平大決_四 等而圍之 兵法破例第二章 山東雄傑_六 函谷關外蘇秦奇遇第十二章 士相崢嶸_四 將相同心 大將軍負荊請罪第四章 咸陽初動_三 奇策考校 太子府一團亂麻第九章 呂氏新政_二 醇醇本色 殷殷同心第十一章 文明雷電_六 李斯受命籌劃 帝國創制集權架構經典大戰_鄢郢之戰第四章 鏖兵中原_六 蒼蒼五丈塬 師徒夜談兵大秦帝國第三部上卷第一章 初政颶風_六 振聾發聵的《諫逐客書》第十一章 雄傑悲歌_四 雄心錯斷 陡陷危局第一章 權相變異_二 趙高看見了一絲神異的縫隙第十五章 長平大決_二 長平換將 趙軍驟然沸騰起來第十二章 三轅各轍_四 呂不韋終於立定了長遠方略第九章 呂氏新政_三 新朝人事 幾多風雨第十三章 最後風暴_四 天齊淵波瀾詭譎名將_蒙恬經典大戰_邯鄲之戰第四章 暴亂潮水_一 大澤鄉驚雷撼動天下第十一章 郢都恩仇_三 明暗雙管 張儀巧解第一難第十六章 秦風低徊_四 君臣兩茫然 秦風又低徊第四章 暴亂潮水_三 江東老世族打出了真正的復辟旗號第十三章 雨雪霏霏_六 病榻上的秦孝公怦然心動第二章 艱危咸陽_二 風雨如晦大咸陽第十章 胡服風暴_一 白起方略第一次被放棄第五章 冬戰河內_一 流言竟成奇謀 齊國僥倖脫險第十章 蒹葭蒼蒼_五 灑滿陽光的新都工地第五章 冬戰河內_三 商旅孫吳密定策第十章 胡服風暴_一 白起方略第一次被放棄第十四章 冰炭同器_七 秦孝公夢斷關河大秦帝國第二部《國命縱橫》大秦帝國第四部上卷第七章 瓦釜雷鳴_六 兩樣老古董:井田和奴隸大秦帝國第一部上卷第三章 東方龍蛇_五 兩使入秦皆惶惶第十四章 大帝流火_七 北上九原 突兀改變的大巡狩路線第六章 櫟陽潮生_六 奇特的故事震動了秦國民衆第八章 幽燕雷霆_七 酷刑萬刃 瓦釜雷鳴第九章 分治亡楚_五 三日三夜不頓舍 項燕大勝秦軍第七章 興亡縱橫_四 樂毅臨機入咸陽第四章 咸陽初動_三 奇策考校 太子府一團亂麻第七章 迂政亡燕_八 迂闊之政 固守王道傳統的悲劇第九章 孤城血卜_六 兵不血刃 戰在人心第九章 孤城血卜_七 齊燕皆黯淡 名將兩茫茫第七章 大成合縱_三 壯士捨身兮濰水茫茫第十二章 不寧不令_一 大義末路何茫然第六章 滔滔江漢_七 終以身死問蒼天第九章 呂氏新政_四 歲首突拜相 親疏盡釋懷第四章 咸陽初動_四 碧潭廢墟的隱居夫人大秦帝國第三部下卷第三章 邯鄲異謀_三 奇貨可居 綢繆束薪第三章 西出鎩羽_二 關西有大都大秦帝國第三部上卷
第四章 暴亂潮水_七 項梁戰死定陶 復辟惡潮驟然頹勢第三章 邯鄲異謀_一 所謂伊人 在水一方第十二章 收復河西_一 衛鞅抓住了稍縱即逝的機遇大秦帝國第一部下卷第十三章 遠交近攻_一 離宮永巷深深深第四章 鏖兵中原_一 六十萬大軍壓頂函谷關第九章 縱橫初局_五 媚上荒政殺無赦第二章 艱危咸陽_五 慨其嘆矣 遇人之艱難第十三章 雍城之亂_三 雍也不雍 胡憯莫懲名將_孫臏第十一章 天算六國_五 圍魏救趙 孫臏打了千古一仗第九章 分治亡楚_五 三日三夜不頓舍 項燕大勝秦軍第十二章 盤整華夏_一 歲末大宴羣臣 始皇帝佈政震動朝野第五章 衛鞅入秦_三 茅津渡兩情惜別第三章 乾坤合同_四 架構廟堂 先謀棟樑第三章 東方龍蛇_一 邦有媛兮 不讓鬚眉大秦帝國第二部上卷第五章 情變橫生_四 法度精嚴兮 萬綠家邦第八章 幽燕雷霆_一 六百年老諸侯振翼而起第七章 帝國烽煙_四 烽煙廢墟 帝都咸陽大火三月不滅第一章 鐵腕平亂_二 百騎揚威 震懾草原秦國官制_武將官制第十二章 三轅各轍_二 蒼山大師與謎一般的二十一事第十二章 收復河西_三 衛鞅出奇兵 老龍賈酣戰身死第一章 鐵腕平亂_一 義渠大牛首接受了羊皮血契第一章 初政颶風_四 曠古大旱 老話題突然重現第四章 暴亂潮水_二 芒碭山逃亡者在劉邦率領下起事了大秦帝國第一部《黑色裂變》第十章 蒹葭蒼蒼_六 大峽谷裡的神秘新軍第八章 連橫奇對_一 張儀的聲音振聾發聵秦國官制_中央官制第一章 無妄九鼎_一 奇兵破宜陽 千夫長嶄露頭角第七章 迂政亡燕_八 迂闊之政 固守王道傳統的悲劇名將_李牧第十二章 不寧不令_五 將計就計邯鄲策第七章 瓦釜雷鳴_五 啞巴武士做了貼身護衛第二章 艱危咸陽_一 修我戈矛 與子同仇第一章 暮政維艱_四 昭襄王暮定計然策第七章 迂政亡燕_二 束手無策的燕國釀出了一則奇計第十五章 長平大決_三 秦國朝野皆動 白起秘密入軍《大秦帝國》·史源_第一部 《黑色裂變》第十章 蒹葭蒼蒼_一 鼎沸中游離的浮冰第二章 大決涇水_六 松林蒼蒼 老秦人的血手染紅了一座座刻石第十四章 對峙上黨_一 天險上黨地秦風_秦國兵器第十三章 遠交近攻_一 離宮永巷深深深第十五章 長平大決_四 等而圍之 兵法破例第二章 山東雄傑_六 函谷關外蘇秦奇遇第十二章 士相崢嶸_四 將相同心 大將軍負荊請罪第四章 咸陽初動_三 奇策考校 太子府一團亂麻第九章 呂氏新政_二 醇醇本色 殷殷同心第十一章 文明雷電_六 李斯受命籌劃 帝國創制集權架構經典大戰_鄢郢之戰第四章 鏖兵中原_六 蒼蒼五丈塬 師徒夜談兵大秦帝國第三部上卷第一章 初政颶風_六 振聾發聵的《諫逐客書》第十一章 雄傑悲歌_四 雄心錯斷 陡陷危局第一章 權相變異_二 趙高看見了一絲神異的縫隙第十五章 長平大決_二 長平換將 趙軍驟然沸騰起來第十二章 三轅各轍_四 呂不韋終於立定了長遠方略第九章 呂氏新政_三 新朝人事 幾多風雨第十三章 最後風暴_四 天齊淵波瀾詭譎名將_蒙恬經典大戰_邯鄲之戰第四章 暴亂潮水_一 大澤鄉驚雷撼動天下第十一章 郢都恩仇_三 明暗雙管 張儀巧解第一難第十六章 秦風低徊_四 君臣兩茫然 秦風又低徊第四章 暴亂潮水_三 江東老世族打出了真正的復辟旗號第十三章 雨雪霏霏_六 病榻上的秦孝公怦然心動第二章 艱危咸陽_二 風雨如晦大咸陽第十章 胡服風暴_一 白起方略第一次被放棄第五章 冬戰河內_一 流言竟成奇謀 齊國僥倖脫險第十章 蒹葭蒼蒼_五 灑滿陽光的新都工地第五章 冬戰河內_三 商旅孫吳密定策第十章 胡服風暴_一 白起方略第一次被放棄第十四章 冰炭同器_七 秦孝公夢斷關河大秦帝國第二部《國命縱橫》大秦帝國第四部上卷第七章 瓦釜雷鳴_六 兩樣老古董:井田和奴隸大秦帝國第一部上卷第三章 東方龍蛇_五 兩使入秦皆惶惶第十四章 大帝流火_七 北上九原 突兀改變的大巡狩路線第六章 櫟陽潮生_六 奇特的故事震動了秦國民衆第八章 幽燕雷霆_七 酷刑萬刃 瓦釜雷鳴第九章 分治亡楚_五 三日三夜不頓舍 項燕大勝秦軍第七章 興亡縱橫_四 樂毅臨機入咸陽第四章 咸陽初動_三 奇策考校 太子府一團亂麻第七章 迂政亡燕_八 迂闊之政 固守王道傳統的悲劇第九章 孤城血卜_六 兵不血刃 戰在人心第九章 孤城血卜_七 齊燕皆黯淡 名將兩茫茫第七章 大成合縱_三 壯士捨身兮濰水茫茫第十二章 不寧不令_一 大義末路何茫然第六章 滔滔江漢_七 終以身死問蒼天第九章 呂氏新政_四 歲首突拜相 親疏盡釋懷第四章 咸陽初動_四 碧潭廢墟的隱居夫人大秦帝國第三部下卷第三章 邯鄲異謀_三 奇貨可居 綢繆束薪第三章 西出鎩羽_二 關西有大都大秦帝國第三部上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