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大決涇水_四 天奪民生 寧不與上天一爭乎

四 天奪民生 寧不與上天一爭乎

二月中到三月初,是秦國啓耕大典的時日。

啓耕大典,是一年開首的最重大典禮。定在哪一日,得由當年的氣候情形而定。但無論司天星官將啓耕大典選在哪一日,往年正月一過,事實上整個關中便甦醒了。楊柳新枝堪堪抽出,河冰堪堪化開,渭水兩岸的茫茫草灘堪堪泛綠,人們便紛紛出門,趁着啓耕大典前的旬日空閒踏青遊春。也許,恰恰是戰國之世的連綿大戰,使老秦人更爲珍惜一生難得的幾個好春,反倒是將世事看開了。總歸是但逢春綠,國人必得縱情出遊,無論士農工商,無論貧富貴賤,都要在青山綠水間徜徉幾日。若恰逢暖春,原野冰開雪消,灞水兩岸的大片柳林吐出飛雪般飄飄柳絮,渭水兩岸的茫茫灘頭草長鶯飛,踏青遊春更成爲秦川的一道時令形勝。水畔池畔山谷平川,但有一片青綠,必有幾頂白帳,炊煙裊裊,歌聲互答,活生生一片生命的歡樂。一羣羣的老秦人遙遙相望,頂着藍天白雲,踩着茸茸草地,敲打着瓦片陶罐木棒,彈撥着粗樸宏大的秦箏,可勁拍打着大腿,吼唱着隨時噴涌的大白話詞兒,激越蒼涼淋漓盡致。間有風流名士踏青,辭色歌聲俱各醉人,便會風一般流傳鄉野宮廷,迅速成爲無數人傳唱的《秦風》。俄而暮色降臨,片片帳篷化爲點點篝火,熱辣辣的情歌四野飄蕩,少男少女以及那些一見傾心的對對相知,三三兩兩地追逐着嬉鬧着,消失在一片片樹林草地之中。篝火旁的老人們依舊會吼着唱着,爲着意野合的少男少女們祝福,爲亙古不能消磨的人倫情慾血脈傳承祝福。歲月悠悠,粗樸少文的老秦人,竟在最爲挑剔的孔夫子筆端留下了十首傳之青史的《秦風》,留下了最爲美麗動人的情歌,留下了最爲激盪人心的戰歌,也留下了最爲悲愴傷懷的輓歌。僅以數量說,已經與當時天下最號風流奔放的“桑間濮上”的《衛風》十首比肩了。不能不說,這是戰國文明的奇蹟之一。

然而,今歲春日這一切,都被漫天黃塵吞噬了。

老秦人沒有了踏青的興致,人人都鎖起了眉頭嘟嘟囔囔罵罵咧咧。去歲幹種下去的小麥大麥,疏疏落落地出了些青苗,而今非但沒有返青之象,反倒是一天天蔫蔫枯黃。曾經有過的兩三場雨,也是淺嘗輒止,每次都沒下過一鋤墒。鬚根三五尺的麥苗,在深旱的土地上無可奈何,只能不死不活地吊搭着。要不是年關時節的一場不大不小的雪,捂活了些許奄奄一息的麥苗,今歲麥收肯定是白地一片了。人說雪兆豐年,人說秦國水德,可啓耕大典之後,偏偏又是春旱。綿綿春雨沒有降臨,年年春末夏初幾乎必然要來的十數八日的老霖雨也沒有盼來。天上日日亮藍,地上日日灰黃。昔年春日青綠醉人的婀娜楊柳,變得蔫耷耷枯黃一片。天下旅人歎爲觀止的灞柳風雪,也被漫天黃塵攪成了嗆人的土霧。秦川東西八百里,除了一片藍天干淨得招人咒罵,連四季常青的松柏林都灰濛濛地失了本色。老秦人諺雲:人是旱蟲生,喜幹不喜雨。可如今,誰也不說人是旱蟲了,都恨不得老天一陣陣霹靂大雨澆得三日不停,哪怕人畜在水裡撲騰,也強過這入骨三分的萬物大渴。眼看着三月四月將至,老秦人心下惶惶得厲害了。上茬這茬,兩料不收,下茬要再旱,涇水河渠秋種要再不能放水,秦國真的要遭大劫了。

人心惶惶之際,秦王兩道王書飛馳郡縣大張朝野。

老秦人又咬緊了牙關:“直娘賊!跟老天撐住死磕,誰怕誰!”

這兩道王書,非但大出秦人意料,更是大出山東六國意料,不能不使人刮目相看。第一道王書依法緩賦,許民在日後三個豐年內補齊賦稅,且明定日後賦稅法度:小歉平年補,大歉豐年補;開宗明義一句話:“法不可棄,民不可傷。”老秦人聽得分外感奮。這道王書抵達涇水河渠時,鄭國高興得一躥老高,連連呼喝快馬分送各營立即宣讀。瓠口工地的萬餘民力密匝匝鋪滿峽谷,鄭國硬是要親自宣讀王書。當鄭國唸誦完畢,嘶啞顫抖的聲音尚在山谷迴盪之際,深深峽谷與兩面山坡死死沉寂着。鄭國清楚地看見,他面前的一大片工匠都哭了。鄭國還沒來得及抹去老淚,震天動地的吼聲驟然爆發了:“秦王萬歲!官府萬歲!赳赳老秦,共赴國難!”鄭國老淚縱橫,連連對天長呼:“上天啊上天!如此秦王,如此秦人,寧不睜眼乎!”沒過片時,不知道哪裡的消息,整個一千多座營盤都風傳開來:緩賦對策,李斯所出!其時,李斯剛剛帶着一班精幹吏員飛馬趕回,要與鄭國緊急商議應對第二道王書。不想剛剛進入谷口幕府,李斯馬隊便被萬千民人工匠包圍,黑壓壓人羣抹着淚水狂喊李斯萬歲,硬是將李斯連人帶馬擡了整整十里山道。及至鄭國見到李斯,黝黑乾瘦的李斯已經大汗淋漓地軟癱了。鄭國從馬上抱下李斯,李斯淚眼矇矓地砸出一句話:“秦人不負你我,你我何負秦人!”便昏了過去。

入夜李斯醒來,第一句話便是:“秦王要親上河渠,老令以爲如何?”

這便是秦王嬴政的第二道王書:本王欲親上河渠,舉國大戰涇水。

鄭國這次沒有猶豫,探水鐵尺一點:“秦王善激發,河渠或能如期而成!”

李斯忽地翻身坐起:“秦王正等你我決斷,回書!”

兩人一湊,一封上書片刻擬就,幕府快馬信使立即星夜飛馳咸陽。

清晨,嬴政一進書房便看到了擺在案頭的鄭國李斯上書,瀏覽一罷,立即召來蒙恬與王綰共商。嬴政第二道王書的本意,是安定民心之後親自上河渠

督戰,舉國大決涇水河渠。王書宣示了秦王“或可親臨,大決水旱”的意願,卻沒有明確肯定是否真正親臨,當然,更沒有宣示具體行止。在朝野看來,這是秦王激勵民心的方略之一。畢竟,國家中樞在國都,國君顯示大決水旱的親戰壯志是必要的,但果真親臨一條河渠督工,從古到今沒有過,目下秦國處處吃緊,更是不可能的。因此,事實上無論是朝野臣民還是河渠工地,誰都沒有真正地認爲秦王會親臨河渠。但是,真正的原因卻不是這般尋常推理,而是嬴政的方略權衡。

那日,會商王綰草擬的王書之後,嬴政便提出了親統河渠的想法。王綰明確反對,理由只有一個:“秦國裡外吃緊,必須秦王坐鎮咸陽,總攬全局。河渠固然要緊,李斯鄭國足當大任!”蒙恬沒有明確反對,提出的理由卻很實在:“君上幾次欲圖巡視河渠,李斯鄭國每每勸阻。因由只有一個:秦王親臨,必得鋪排巡視,民衆也希圖爭睹秦王風采,無論本意如何,都得影響施工。方今水旱情勢加劇,秦王親臨似無不可。然則,若能事先徵得李斯鄭國之見,再做最後決斷,則最好。”嬴政思忖片刻,立即拍案:“緩賦王書之後,立即加一道秦王特書,申明本王決意與國人同上涇水之心志。徵詢鄭國李斯之書,快馬立即發出。究竟如何上渠,而後再做決斷。”如是,纔有了那兩道令國人感奮的王書。

今日上書打開,一張羊皮紙只有短短三五行:“臣鄭國李斯奏對:秦國旱情跨年,已成大險之象,秋種若無雨無水,則秦國不安矣!當此之時,解旱爲大。秦王長決事,善激發,若能親統涇水,河渠民衆之士氣必能陡長。唯其如此,臣等建言,秦王若務實親臨,則事半功倍矣!”傳看罷羊皮紙上書,王綰只一句話:“鄭國李斯如此說,臣亦贊同。”蒙恬卻皺着眉頭搖着羊皮紙:“這‘務實親臨’四個字,頗有含糊,卻是何意?”嬴政不禁哈哈大笑:“我說你個蒙恬也!人家李斯還給我留個面子,你裝甚糊塗?非得我當場明言,不鋪排不作勢!你才稱心?”蒙恬王綰一齊大笑:“君上明斷明斷,服氣!”

“服氣甚?今歲河渠不放水,嬴政縱然神仙,也只是個淡鳥!”嬴政笑罵一聲,離座站起一揮手,“李斯鄭國想甚,我明白。蒙恬,留鎮咸陽,會同老廷尉暫領政事。王綰,立即遴選行營人馬,務求精幹。三日之後,進駐涇水瓠口。”

“嗨!”王綰將軍領命般答應一聲,匆匆去了。

“蒙恬,愣怔甚來?”

“君上……蒙恬領政,不,不太妥當……”

“你說誰妥當?將王翦搬回來?”

“那,也不妥……臣請與李斯換位,李斯才堪大任!”

嬴政突然沉下臉來:“蒙恬,你想害李斯麼?”見蒙恬驚愕神色,嬴政一口氣侃侃直下,顯然早已思慮成熟,“鎮國領政,從來就不僅僅是才力之事。要根基,要人望,要文武兼備!李斯是楚人入秦,在秦國朝野眼中還沒淘洗乾淨,驟然留國領政,還不把人活活烤死!再說,留國領政,也就是穩住局面不出亂子,你蒙恬應付不來?換了李斯,大大屈才!河渠雖小,聚集民力一百餘萬,日每千頭萬緒,突發事件防不勝防。此等民治應變之才,不說你蒙恬,連我也一樣,還當真不如李斯!換位換位,你換了試試?”

“好好好,不換了!”

“擔着?”

蒙恬猛然挺身拱手:“赳赳老秦,共赴國難!”

“蒙恬!好兄弟!”嬴政大張雙臂,突然抱住了蒙恬。

蒙恬又突兀一句:“君上,蒙恬誤事,提頭來見!”

嬴政哈哈大笑:“那可不行!嬴政不能沒有蒙恬。”

次日,緊急朝會在咸陽宮東偏殿舉行。

嬴政就座,開宗明義:“今日只議一事。大旱業已兩年,秦國民生陷入絕境。本王決意親統河渠,決戰涇水,咸陽國事如何安置?都說話。”大臣們大覺突兀,殿中一時默然。終於,大田令鼓勇開口:“老臣以爲,日前王書出秦王督渠之說,原是激勵朝野克旱之心,不可做實。諺雲:國不可一日無君。秦國多逢大戰,孝公之後,歷代秦王尚無一人離國親征。今秦國無戰無危,秦王爲一河渠離國親統,似有過甚,望王三思。”話音落點,大臣們紛紛附議,尤其是經濟十署,幾乎異口同聲地不贊同秦王親統河渠。

嬴政有些煩躁。他先行宣明決斷,便是不想就自己要不要親上河渠再爭,只想將蒙恬坐鎮攝政之事定下來,朝會便算結束。誰知一上來便繞在了這個根本上,還是沒有迴避得開。嬴政沉着臉正要說話,老廷尉開了口:“諸位議論,老夫以爲沒有觸及根本。根本者何?秦國災情旱情也。秦王是否親統河渠,決於秦國災害深淺。今諸位不觸災情,一說國君不離都城之傳統,二說怕六國恥笑,三說無戰無危,言不及義也,不足爲斷也。”老廷尉話音落點,大臣們哄嗡開來,眼見便要對着老廷尉發難了。論戰一開,定然又是難分難解。嬴政斷然拍案,話鋒直向一班經濟大臣:“大田令,你等執掌經濟民生,至今仍然以爲國家危難只在外患麼?”殿中驟然安靜,大田令心有不甘地拱手一答:“啓稟秦王,當然還有內憂。”嬴政冷冷一笑:“內憂何指?”大田令一時愣怔:“啓稟君上,這,這內憂可有諸多方面,一句兩句,老臣無從說起。”嬴政拍案而起:“國家之憂患,根本在民生。千年萬年,無得例外。民生之憂患,根本在水旱。千年萬年,無得例外。大旱之前,不解憂國之本,情有可原。大旱兩年

,諸位仍不識憂患之根本,以己之昏昏,焉能使人之昭昭!”

“天害人,不下雨,自古無對。”大田令憂心忡忡地嘟噥了一句。

“天害人,人等死?!”嬴政勃然變色。

經濟大臣們正附和着大田令搖頭嘆息,被驟然怒喝震得一個激靈。

嬴政直挺挺矗在案前,鐵青着臉大手一揮:“本王如下決斷,不再朝議,立即施行:其一,本王行營立即駐蹕涇水工地,大決水旱,務必在夏種之前成渠放水;其二,咸陽令蒙恬會同老廷尉,留鎮咸陽,暫領政事;其三,經濟十署之大臣,留咸陽官署周旋郡縣春耕夏忙,經濟十署之掌事大吏,隨本王行營開赴涇水。”嬴政說完,凌厲的目光掃過大殿,雖說不再朝議,可還是顯然在目光詢問:誰有異議?

“赳赳老秦,共赴國難!”舉殿齊聲一吼。

見秦王振作決意,原先異議的大臣們人人羞愧尷尬。畢竟,無論大臣們如何以傳統路子設定秦王,對於如此一個不避危難而勇於決戰的國王,大臣們還是抱有深深敬意的。當秦王真正地拍案決斷之後,所有的猶豫所有的紛擾反而都煙消雲散了。大臣們肅然站起,齊齊一聲老誓,便鐵定地表明瞭追隨秦王的心志。王綰知道,秦王此刻尚未真正煩躁,連忙過來一拱手道:“君上且去早膳,臣等立即會商行營上渠事宜。”蒙恬與老廷尉也雙雙過來:“臣等立即與各署會商,安定咸陽與其餘郡縣。”王綰眼神一示意,大屏旁侍立的趙高立即過來,低聲敦請秦王早膳。嬴政沒有說話,沉着臉大步匆匆去了。蒙恬老廷尉一班人,挪到咸陽令官署會商去了。王綰與一班年輕的經濟大吏們,則留在了東偏殿會商。堪堪午時,一切籌劃就緒。大吏們匆匆散去,咸陽各官署立即全數轟隆隆動了起來。

次日清晨,秦王一道王書飛往關中各縣與涇水工地,簡短得如同軍令:

秦王政特書:連歲大旱,天奪民生,秦人圖存,寧不與上天一爭乎!今本王行營將駐蹕涇水,決意與萬千庶民戮力同心,苦戰鏖兵,務必使涇水在秋種之時灌我田土。舉凡秦國官民,當以大決國命之心,與上天一爭生路。河渠如戰,功同軍功晉爵,懈怠者以逃戰罪論處。秦國存亡,在此水旱一戰!

王書發下,舉國爲之大振。非但關中各縣的剩餘民力紛紛趕赴涇水,連隴西、北地、巴蜀、三川等郡也紛紛請命,要輸送民力糧草援助秦川治水。嬴政將此類上書一律交由蒙恬與老廷尉處置,定下的回覆方略只是十二個字:各郡自安自治,關中民力足夠。咸陽政事一交,嬴政全副身心地扎到涇水工地去了。

三月中,秦王行營大舉駐蹕涇水瓠口。

黃塵飛揚得遮天蔽日的涇水工地,驟然間成了秦國朝野的聖地。行營扎定的當夜,嬴政沒見任何官員大吏,派出王綰去河渠幕府與李斯鄭國會商明日事宜,便提着一口長劍,帶着趙高,登上了瓠口東岸的山頂。此地正當中山最高峰,舉目望去,峽谷山原燈火連綿,向南向東連天鋪去,風濤營濤混成春夜潮聲瀰漫開來,恍如隆隆戰鼓激盪人心。若不是呼嘯瀰漫的塵霧將這一切都變成了無邊無際的朦朧蒼茫,這遠遠大過任何軍營的連天燈海,直是亙古未有的壯闊夜景。

嬴政佇立山岡,靜靜凝望,幾乎半個時辰沒有任何聲息。

“君上?”趙高遠遠地輕輕一聲。

“小高子,眼前這陣勢,一夜能用多少燈油火把?”嬴政的聲音很平靜。

趙高暗自長吁一聲走到秦王側後:“君上,這小高子說不清楚。”

“咸陽書房的大銅人燈,一夜用幾多油?”

“這小高子知道。大燈一斤上下,小燈三五兩上下,風燈一個時辰二三兩。”

“王城一夜,用燈油多少?”

“小高子聽給事中說過,王城一夜,耗油兩千斤上下。”

“連綿千餘座營盤,頂得幾個王城?”

“這,這,大約總頂得十數八個了。”趙高額頭汗水涔涔滲出。

“估摸算算,河渠一夜,耗油多少?”

“君上,小高子笨算,大體,兩三萬斤上下。”

“一月多少?”

“君上,百萬斤上下。”

“一年多少?”

“君上,一千五六百萬斤上下。不對,過冬還要加。該是,兩千萬斤上下。”

“這些油從何處來,知道麼?”

“君上,除了牛油羊油豬油樹脂油,秦國還有高奴猛火油,不怕。”

嬴政再也沒有說話。趙高輕聲地喘息着,遠遠地直挺挺站着,當然絕不會饒舌多嘴。如此石雕般佇立,直到碩大的啓明星悄悄隱沒,嬴政還是石雕般佇立着。

“君上,黎明風疾……”

“回行營。”嬴政突然轉身,大步匆匆地下了山。

一進行營,趙高立即到庖廚喚來晨膳。嬴政呼嚕嚕喝下一鼎太醫特配的羊骨草藥湯,又咥下兩張厚鍋盔,臉色頓時紅潤冒汗,冰冷僵直的四肢也溫熱起來,站起正要出帳,王綰輕步走了進來。

“君上,一夜不眠,三日難補……”王綰打量着秦王。

“我又不是泥捏的,沒事。說,都行動沒有?”

“君上,各方人馬已經到齊,只地方改在了幕府。”

“噢?”

“行營轅門太小,幕府有半露天大帳。”

“好。走。”嬴政揮手舉步,已經將王綰撂在了身後三五步外。

(本章完)

第三章 東方龍蛇_一 邦有媛兮 不讓鬚眉第七章 興亡縱橫_二 樂毅算齊見分毫第十一章 雄傑悲歌_三 趙雍探秦國 感喟重劃策第三章 邯鄲異謀_五 商旅說政 女兒生情第三章 安邑風雲_六 棋室裡的六國角逐第六章 子楚還國_四 峽谷叢林的蒙面馬隊第八章 風雨如晦_一 天人亂象 三策應對第一章 初政颶風_一 歧路在前 本志各斷第十一 章仲父當國_四 兩番大考校 少年王子名動朝野第四章 鏖兵中原_三 齊王夜入軍營 聯軍橫生波瀾第二章 國恥昭昭_五 國恥刻石血淚斑斑六 走出暴秦說誤區:秦帝國法治狀況之歷史分析第十二章 盤整華夏_六 韓楚故地的驚人秘密第五章 術治亡韓_五 韓非在雲陽國獄中靜悄悄走了第十三章 雍城之亂_五 血火冠劍日 亂局竟未息第十一章 雄傑悲歌_四 雄心錯斷 陡陷危局名將_白起第五章 衛鞅入秦_二 衛鞅韜晦斡旋艱難脫身第十二章 盤整華夏_五 信人奮士 爍爍其華第十章 合縱回光_一 古老王朝的最後神蹟第三章 西出鎩羽_二 關西有大都第八章 風雨如晦_四 繁難國葬 學問騰挪第十章 合縱回光_六 兵家奇謀 大義同心經典大戰_長平之戰第七章 流火迷離_三 別辭難矣 聚散何堪經典大戰_長平之戰第六章 滔滔江漢_四 江峽大戰 水陸破楚第四章 談兵致禍_二 一席說辭 大軍調頭第十三章 雨雪霏霏_一 宏圖憂患兩嘆嗟第十四章 大帝流火_五 祭舜又祭禹 帝國新政的大道宣示第九章 呂氏新政_三 新朝人事 幾多風雨第八章 幽燕雷霆_四 我車既攻 我馬既同七 走出暴秦說誤區:秦帝國專制說之歷史分析第四章 風雲三才_二 傲岸兩布衣 論戰說邦交第六章 秦軍悲歌_六 鉅鹿大血戰 秦軍的最後悲歌大秦帝國第二部中卷第十章 張儀風雲_四 大才機變修魏齊第十三章 雍城之亂_一 冠劍將及兮 風雨如磐第九章 霹靂手段_四 陰謀與孤獨的老人大秦帝國第四部《陽謀春秋》第十三章 鐵血板蕩_六 鐵血坑殺震懾復辟 兩則預言驚動朝野第十一章 文明雷電_六 李斯受命籌劃 帝國創制集權架構第十四章 冰炭同器_四 嬴虔甘龍的詭秘暴亡第二章 大決涇水_二 雪原大險 瓠口奇觀第四章 咸陽初動_三 奇策考校 太子府一團亂麻第一章 權相變異_五 李斯開始了別出心裁的才具施展第十四章 對峙上黨_五 相持三年 雪球越滾越大 勝負卻越來越渺茫第三章 安邑風雲_五 奇人名士 洞香春波詭雲譎第十章 偏安亡齊_六 戰國之世而能偏安忘戰 異數也大秦帝國第五部下卷第九章 孤城血卜_六 兵不血刃 戰在人心第十三章 雍城之亂_五 血火冠劍日 亂局竟未息第六章 風雲再起_四 明大義兮真豪傑第二章 棟樑摧折_五 禮極致隆 大象其生 始皇帝葬禮冠絕古今第二章 山東雄傑_五 張儀第一次遭遇挑釁第五章 天地再造_三 亙古奇書陰符經第十章 張儀風雲_一 咸陽宮君臣合璧第三章 殺戮風暴_三 殺戮骨肉 根基雄強的嬴氏皇族開始了秘密逃亡第九章 霹靂手段_三 墨家論政臺一波三折第十章 胡服風暴_五 林胡騎術震驚了趙雍第四章 風雲三才_二 傲岸兩布衣 論戰說邦交第六章 滔滔江漢_一 碧水風雪雲夢澤第十四章 大帝流火_六 長風鼓滄海 連弩射巨魚第九章 縱橫初局_五 媚上荒政殺無赦第五章 衛鞅入秦_五 秦孝公奇策試真才七 走出暴秦說誤區:秦帝國專制說之歷史分析第十四章 大帝流火_一 茫茫大雪裡嬴政皇帝踽踽獨行第十三章 遠交近攻_二 咸陽冬雷起宮廷第十一章 郢都恩仇_三 明暗雙管 張儀巧解第一難第十四章 對峙上黨_五 相持三年 雪球越滾越大 勝負卻越來越渺茫第五章 情變橫生_一 弭兵論戰 嬴子楚聲名鵲起諸子百家_兵家第七章 迂政亡燕_五 易水之西 戰雲再度密佈第二章 大決涇水_二 雪原大險 瓠口奇觀第十一章 郢都恩仇_七 秋風沙場兮何堪國殤大秦帝國第五部下卷第一章 無妄九鼎_二 秦武王隱隱覺得不妙第一章 暮政維艱_五 華陽夫人憋出了一字策第十章 胡服風暴_六 我衣胡服 我挽強弓第八章 失才亡魏_六 緩賢忘士者 天亡之國也第十二章 不寧不令_四 新朋舊情盡路營第七章 大成合縱_五 蘇秦佩起了六國相印大秦帝國第六部《帝國烽煙》第十一章 雄傑悲歌_二 戰國之世的最後一頂王冠第四章 風雲三才_二 傲岸兩布衣 論戰說邦交第二章 棟樑摧折_一 三頭合謀 李斯筆下流出了始皇帝詔書第十一章 文明雷電_二 椰林河谷蕩起了思鄉的秦風第十四章 大帝流火_三 隆冬時節的嬴政皇帝與李斯丞相第十二章 士相崢嶸_三 趙瑟秦盆 藺相如盡顯膽識第十四章 百年一亂_三 秦惠王千古奇症第十五章 長平大決_五 金戈鐵馬 浴血搏殺第五章 天地再造_四 戰國亂象大演繹第十二章 盤整華夏_一 歲末大宴羣臣 始皇帝佈政震動朝野第一章 初政颶風_二 大道不兩立 國法不二出第十一章 郢都恩仇_四 點點漁火不同眠經典大戰_長平之戰第十三章 最後風暴_四 天齊淵波瀾詭譎第五章 情變橫生_三 胡楊林中的落寞庭院經典大戰_閼與之戰第十四章 百年一亂_二 司馬錯講述的軍旅故事
第三章 東方龍蛇_一 邦有媛兮 不讓鬚眉第七章 興亡縱橫_二 樂毅算齊見分毫第十一章 雄傑悲歌_三 趙雍探秦國 感喟重劃策第三章 邯鄲異謀_五 商旅說政 女兒生情第三章 安邑風雲_六 棋室裡的六國角逐第六章 子楚還國_四 峽谷叢林的蒙面馬隊第八章 風雨如晦_一 天人亂象 三策應對第一章 初政颶風_一 歧路在前 本志各斷第十一 章仲父當國_四 兩番大考校 少年王子名動朝野第四章 鏖兵中原_三 齊王夜入軍營 聯軍橫生波瀾第二章 國恥昭昭_五 國恥刻石血淚斑斑六 走出暴秦說誤區:秦帝國法治狀況之歷史分析第十二章 盤整華夏_六 韓楚故地的驚人秘密第五章 術治亡韓_五 韓非在雲陽國獄中靜悄悄走了第十三章 雍城之亂_五 血火冠劍日 亂局竟未息第十一章 雄傑悲歌_四 雄心錯斷 陡陷危局名將_白起第五章 衛鞅入秦_二 衛鞅韜晦斡旋艱難脫身第十二章 盤整華夏_五 信人奮士 爍爍其華第十章 合縱回光_一 古老王朝的最後神蹟第三章 西出鎩羽_二 關西有大都第八章 風雨如晦_四 繁難國葬 學問騰挪第十章 合縱回光_六 兵家奇謀 大義同心經典大戰_長平之戰第七章 流火迷離_三 別辭難矣 聚散何堪經典大戰_長平之戰第六章 滔滔江漢_四 江峽大戰 水陸破楚第四章 談兵致禍_二 一席說辭 大軍調頭第十三章 雨雪霏霏_一 宏圖憂患兩嘆嗟第十四章 大帝流火_五 祭舜又祭禹 帝國新政的大道宣示第九章 呂氏新政_三 新朝人事 幾多風雨第八章 幽燕雷霆_四 我車既攻 我馬既同七 走出暴秦說誤區:秦帝國專制說之歷史分析第四章 風雲三才_二 傲岸兩布衣 論戰說邦交第六章 秦軍悲歌_六 鉅鹿大血戰 秦軍的最後悲歌大秦帝國第二部中卷第十章 張儀風雲_四 大才機變修魏齊第十三章 雍城之亂_一 冠劍將及兮 風雨如磐第九章 霹靂手段_四 陰謀與孤獨的老人大秦帝國第四部《陽謀春秋》第十三章 鐵血板蕩_六 鐵血坑殺震懾復辟 兩則預言驚動朝野第十一章 文明雷電_六 李斯受命籌劃 帝國創制集權架構第十四章 冰炭同器_四 嬴虔甘龍的詭秘暴亡第二章 大決涇水_二 雪原大險 瓠口奇觀第四章 咸陽初動_三 奇策考校 太子府一團亂麻第一章 權相變異_五 李斯開始了別出心裁的才具施展第十四章 對峙上黨_五 相持三年 雪球越滾越大 勝負卻越來越渺茫第三章 安邑風雲_五 奇人名士 洞香春波詭雲譎第十章 偏安亡齊_六 戰國之世而能偏安忘戰 異數也大秦帝國第五部下卷第九章 孤城血卜_六 兵不血刃 戰在人心第十三章 雍城之亂_五 血火冠劍日 亂局竟未息第六章 風雲再起_四 明大義兮真豪傑第二章 棟樑摧折_五 禮極致隆 大象其生 始皇帝葬禮冠絕古今第二章 山東雄傑_五 張儀第一次遭遇挑釁第五章 天地再造_三 亙古奇書陰符經第十章 張儀風雲_一 咸陽宮君臣合璧第三章 殺戮風暴_三 殺戮骨肉 根基雄強的嬴氏皇族開始了秘密逃亡第九章 霹靂手段_三 墨家論政臺一波三折第十章 胡服風暴_五 林胡騎術震驚了趙雍第四章 風雲三才_二 傲岸兩布衣 論戰說邦交第六章 滔滔江漢_一 碧水風雪雲夢澤第十四章 大帝流火_六 長風鼓滄海 連弩射巨魚第九章 縱橫初局_五 媚上荒政殺無赦第五章 衛鞅入秦_五 秦孝公奇策試真才七 走出暴秦說誤區:秦帝國專制說之歷史分析第十四章 大帝流火_一 茫茫大雪裡嬴政皇帝踽踽獨行第十三章 遠交近攻_二 咸陽冬雷起宮廷第十一章 郢都恩仇_三 明暗雙管 張儀巧解第一難第十四章 對峙上黨_五 相持三年 雪球越滾越大 勝負卻越來越渺茫第五章 情變橫生_一 弭兵論戰 嬴子楚聲名鵲起諸子百家_兵家第七章 迂政亡燕_五 易水之西 戰雲再度密佈第二章 大決涇水_二 雪原大險 瓠口奇觀第十一章 郢都恩仇_七 秋風沙場兮何堪國殤大秦帝國第五部下卷第一章 無妄九鼎_二 秦武王隱隱覺得不妙第一章 暮政維艱_五 華陽夫人憋出了一字策第十章 胡服風暴_六 我衣胡服 我挽強弓第八章 失才亡魏_六 緩賢忘士者 天亡之國也第十二章 不寧不令_四 新朋舊情盡路營第七章 大成合縱_五 蘇秦佩起了六國相印大秦帝國第六部《帝國烽煙》第十一章 雄傑悲歌_二 戰國之世的最後一頂王冠第四章 風雲三才_二 傲岸兩布衣 論戰說邦交第二章 棟樑摧折_一 三頭合謀 李斯筆下流出了始皇帝詔書第十一章 文明雷電_二 椰林河谷蕩起了思鄉的秦風第十四章 大帝流火_三 隆冬時節的嬴政皇帝與李斯丞相第十二章 士相崢嶸_三 趙瑟秦盆 藺相如盡顯膽識第十四章 百年一亂_三 秦惠王千古奇症第十五章 長平大決_五 金戈鐵馬 浴血搏殺第五章 天地再造_四 戰國亂象大演繹第十二章 盤整華夏_一 歲末大宴羣臣 始皇帝佈政震動朝野第一章 初政颶風_二 大道不兩立 國法不二出第十一章 郢都恩仇_四 點點漁火不同眠經典大戰_長平之戰第十三章 最後風暴_四 天齊淵波瀾詭譎第五章 情變橫生_三 胡楊林中的落寞庭院經典大戰_閼與之戰第十四章 百年一亂_二 司馬錯講述的軍旅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