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帝國》·史源_第四部 《陽謀春秋》

蔡澤入秦

《史記·范雎蔡澤列傳》

蔡澤者,燕人也。遊學幹諸侯小大甚衆,不遇。而從唐舉相,曰:“吾聞先生相李兌,曰‘百日之內持國秉’,有之乎?”曰:“有之。”曰:“若臣者何如?”唐舉孰視而笑曰:“先生曷鼻,巨肩,魋顏,蹙齃,膝攣。吾聞聖人不相,殆先生乎?”蔡澤知唐舉戲之,乃曰:“富貴吾所自有,吾所不知者壽也,原聞之。”唐舉曰:“先生之壽,從今以往者四十三歲。”蔡澤笑謝而去,謂其御者曰:“吾持粱刺齒肥,躍馬疾驅,懷黃金之印,結紫綬於要,揖讓人主之前,食肉富貴,四十三年足矣。”去之趙,見逐。之韓、魏,遇奪釜鬲於塗。聞應侯任鄭安平、王稽皆負重罪於秦,應侯內慚,蔡澤乃西入秦。

將見昭王,使人宣言以感怒應侯曰:“燕客蔡澤,天下雄俊弘辯智士也。彼一見秦王,秦王必困君而奪君之位。”應侯聞,曰:“五帝三代之事,百家之說,吾既知之,衆口之辯,吾皆摧之,是惡能困我而奪我位乎?”使人召蔡澤。蔡澤入,則揖應。應侯固不快,及見之,又倨,應侯因讓之曰:“子嘗宣言欲代我相秦,寧有之乎?”對曰:“然。”應侯曰:“請聞其說。”蔡澤曰:“籲,君何見之晚也!夫四時之序,成功者去。夫人生百體堅強,手足便利,耳目聰明而心聖智,豈非士之原與?”應侯曰:“然。”蔡澤曰:“質仁秉義,行道施德,得志於天下,天下懷樂敬愛而尊慕之,皆原以爲君王,豈不辯智之期與?”應侯曰:“然。”蔡澤復曰:“富貴顯榮,成理萬物,使各得其所;性命壽長,終其天年而不夭傷;天下繼其統,守其業,傳之無窮;名實純粹,澤流千里,世世稱之而無絕,與天地終始:豈道德之符而聖人所謂吉祥善事者與?”應侯曰:“然。”

蔡澤曰:“若夫秦之商君,楚之吳起,越之大夫種,其卒然亦可原與?”應侯知蔡澤之慾困己以說,復謬曰:“何爲不可?夫公孫鞅之事孝公也,極身無貳慮,盡公而不顧私;設刀鋸以禁奸邪,信賞罰以致治;披腹心,示情素,蒙怨咎,欺舊友,奪魏公子卬,安秦社稷,利百姓,卒爲秦禽將破敵,攘地千里。吳起之事悼王也,使私不得害公,讒不得蔽忠,言不取苟合,行不取苟容,不爲危易行,行義不闢難,然爲霸主強國,不辭禍兇。大夫種之事越王也,主雖困辱,悉忠而不解,主雖絕亡,盡能而弗離,成功而弗矜,貴富而不驕怠。若此三子者,固義之至也,忠之節也。是故君子以義死難,視死如歸;生而辱不如死而榮。士固有殺身以成名,雖義之所在,雖死無所恨。何爲不可哉?”

蔡澤曰:“主聖臣賢,天下之盛福也;君明臣直,國之福也;父慈子孝,夫信妻貞,家之福也。故比干忠而不能存殷,子胥智而不能完吳,申生孝而晉國亂。是皆有忠臣孝子,而國家滅亂者,何也?無明君賢父以聽之,故天下以其君父爲僇辱而憐其臣子。今商君、吳起、大夫種之爲人臣,是也;其君,非也。故世稱三子致功而不見德,豈慕不遇世死乎?夫待死而後可以立忠成名,是微子不足仁,孔子不足聖,管仲不足大也。夫人之立功,豈不期於成全邪?身與名俱全者,上也。名可法而身死者,其次也。名在僇辱而身全者,下也。”於是應侯稱善。

蔡澤少得間,因曰:“夫商君、吳起、大夫種,其爲人臣盡忠致功則可原矣,閎夭事文王,周公輔成王也,豈不亦忠聖乎?以君臣論之,商君、吳起、大夫種其可原孰與閎夭、周公哉?”應侯曰:“商君、吳起、大夫種弗若也。”蔡澤曰:“然則君之主慈仁任忠,惇厚舊故,其賢智與有道之士爲膠漆,義不倍功臣,孰與秦孝公、楚悼王、越王乎?”應侯曰:“未知何如也。”蔡澤曰:“今主親忠臣,不過秦孝公、楚悼王、越王,君之設智,能爲主安危修政,治亂強兵,批患折難,廣地殖穀,富國足家,強主,尊社稷,顯宗廟,天下莫敢欺犯其主,主之威蓋震海內,功彰萬里之外,聲名光輝傳於千世,君孰與商君、吳起、大夫種?”應侯曰:“不若。”蔡澤曰:“今主之親忠臣不忘舊故不若孝公、悼王、句踐,而君之功績愛信親倖又不若商君、吳起、大夫種,然而君之祿位貴盛,私家之富過於三子,而身不退者,恐患之甚於三子,竊爲君危之。語曰‘日中則移,月滿則虧’。物盛則衰,天地之常數也。進退盈縮,與時變化,聖人之常道也。故‘國有道則仕,國無道則隱’。聖人曰‘飛龍在天,利見大人’。‘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今君之怨已讎而德已報,意欲至矣,而無變計,竊爲君不取也。且夫翠、鵠、犀、象,其處勢非不遠死也,而所以死者,惑於餌也。蘇秦、智伯之智,非不足以闢辱遠死也,而所以死者,惑於貪利不止也。是以聖人制禮節慾,取於民有度,使之以時,用之有止,故志不溢,行不驕,常與道俱而不失,故天下承而不絕。昔者齊桓公九合諸侯,一匡天下,至於葵丘之會,有驕矜之志,畔者九國。吳王夫差兵無敵於天下,勇強以輕諸侯,陵齊晉,故遂以殺身亡國。夏育、太史噭叱呼駭三軍,然而身死於庸夫。此皆乘至盛而不返道理,不居卑退處儉約之患也。夫商君爲秦孝公明法令,禁奸本,尊爵必賞,有罪必罰,平權衡,正度量,調輕重,決裂阡陌,以靜生民之業而一其俗,勸民耕農利土,一室無二事,力田稸積,習戰陳之事,是以兵動而地廣,兵休而國富,故秦無敵於天下,立威諸侯,成秦國之業。功已成矣,而遂以車裂。楚地方數千裡,持戟百萬,白起率數萬之師以與楚戰,一戰舉鄢郢以燒夷陵,再戰南並蜀漢。又越韓、魏而攻強趙,北坑馬服,誅屠四十餘萬之衆,盡之於長平之下,流血成川,沸聲若雷,遂入圍邯鄲,使秦有帝業。楚、趙天下之強國而秦之仇敵也,自是之後,楚、趙皆懾伏不敢攻秦者,白起之勢也。身所服者七十餘城,功已成矣,而遂賜劍死於杜郵。吳起爲楚悼王立法,卑減大臣之威重,罷無能,廢無用,損不急之官,塞私門之請,一楚國之俗,禁遊客之民,精耕戰之士,南收楊越,北並陳、蔡,破橫散從,使馳說之士無所開其口,禁朋黨以勵百姓,定楚國之政,兵震天下,威服諸侯。功已成矣,而卒枝解。大夫種爲越王深謀遠計,免會稽之危,以亡爲存,因辱爲榮,墾草入邑,闢地殖穀,率四方之士,專上下之力,輔句踐之賢,報夫差之讎,卒擒勁吳。令越成霸。功已彰而信矣,句踐終負而殺之。此四子者,功成不去,禍至於此。此所謂信而不能詘,往而不能返者也。范蠡知之,超然辟世,長爲陶朱公。君獨不觀夫博者乎?或欲大投,或欲分功,此皆君之所明知也。今君相秦,計不下席,謀不出廊廟,坐制諸侯,利施三川,以實宜陽,決羊腸之險,塞太行之道,又斬範、中行之塗,六國不得合從,棧道千里,通於蜀漢,使天下皆畏秦,秦之慾得矣,君之功極矣,此亦秦之分功之時也。如是而不退,則商君、白公、吳起、大夫種是也。吾聞之,‘鑑於水者見面之容,鑑於人者知吉與兇’。書曰‘成功之下,不可久處’。四子之禍,君何居焉?君何不以此時歸相印,讓賢者而授之,退而巖居川觀,必有伯夷之廉,長爲應侯。世世稱孤,而有許由、延陵季子之讓,喬松之壽,孰與以禍終哉?即君何居焉?忍不能自離,疑不能自決,必有四子之禍矣。易曰‘亢龍有悔’,此言上而不能下,信而不能詘,往而不能自返者也。原君孰計之!”應侯曰:“善。吾聞‘欲而不知,失其所以欲;有而不知,失其所以有’。先生幸教,雎敬受命。”於是乃延入坐,爲上客。

後數日,入朝,言於秦昭王曰:“客新有從山東來者曰蔡澤,其人辯士,明於三王之事,五伯之業,世俗之變,足以寄秦國之政。臣之見人甚衆,莫及,臣不如也。臣敢以聞。”秦昭王召見,與語,大說之,拜爲客卿。應侯因謝病請歸相印。昭王強起應侯,應侯遂稱病篤。范雎免相,昭王新說蔡澤計畫,遂拜爲秦相,東收周室。

蔡澤相秦數月,人或惡之,懼誅,乃謝病歸相印,號爲綱成君。居秦十餘年,事昭王、孝文王、莊襄王。卒事始皇帝,爲秦使於燕,三年而燕使太子丹入質於秦。

《戰國策·秦策·蔡澤見逐於趙》

蔡澤見逐於趙,而入韓、魏,遇奪釜鬲於塗。聞應侯任鄭安平、王稽,皆負重罪,應侯內慚,乃西入秦。將見昭王,使人宣言以感怒應侯曰:“燕客蔡澤,天下駿雄弘辯之士也。彼一見秦王,秦王必相之而奪君位。”

應侯聞之,使人召蔡澤。蔡澤入,則揖應侯,應侯固不快;及見之,又倨。應侯因讓之曰:“子嘗宣言代我相秦,豈有此乎?”對曰:“然。”應侯曰:“請聞其說。”蔡澤曰:“籲!何君見之晚也。夫四時之序,成功者去。夫人生手足堅強,耳目聰明,而心聖知,豈非士之所願與?”應侯曰:“然。”蔡澤曰:“質仁秉義,行道施德於天下,天下懷樂敬愛,願以爲君王,豈不辯智之期與?”應侯曰:“然。”蔡澤復曰:“富貴顯榮,成理萬物,萬物各得其所;生命壽長,終其年而不夭傷;天下繼其統,守其業,傳之無窮,名實純粹,澤流千世,稱之而毋絕,與天下終。豈非道之福,而聖人所謂吉祥善事與?”應侯曰:“然。”蔡澤曰:“若秦之商君,楚之吳起,越之大夫種,其卒亦可願矣。”

應侯知蔡澤之慾困己以說,復曰:“何爲不可?夫公孫鞅事孝公,極身毋二,盡公不還私,信賞罰以致治,竭智能,示請素,蒙怨咎,欺舊交,虜魏公子,卒爲秦禽將,破敵軍,攘地千里。吳起事悼王,使死不害公,讒不蔽忠,言不取苟合,行不取苟容,行義不圖譭譽,必有伯主強國,不辭禍兇。大夫種事越王,主離困辱,悉忠而不解,主雖亡絕,盡能而不離,多功而不矜,貴富不驕怠。若此三子者,義之至,忠之節也。故君子殺身以成名,義之所在。身雖死,無憾悔,何爲不可哉?”

蔡澤曰:“主聖臣賢,天下之福也;君明臣忠,國之福也;父慈子孝,夫信婦貞,家之福也。故比干忠不能存殷,子胥知不能存吳,申生孝而晉國亂。是有忠臣孝子,國家滅亂,何也?無明君賢父以聽之。故天下一其君父爲戮辱,憐其臣子。夫待死之後可以立忠成名,是微子不足仁,孔子不足聖,管仲不足大也。”於是應侯稱善。

蔡澤得少間,因曰:“商君、吳起、大夫種,其爲人臣,盡忠致功,則可願矣。閎夭事文王,周公輔成王也,豈不亦忠乎?以君臣論之,商君、吳起、大夫種,其可願孰與閎夭、周公哉?”應侯曰:“商君、吳起、大夫種不若也。”蔡澤曰:“然則君之主,慈仁任忠,不欺舊故,孰與秦孝公、楚悼王、越王乎?”應侯曰:“未知何如也。”蔡澤曰:“今主固親忠臣,不過秦孝、越王、楚悼。君者爲主,正亂、披患、折難,廣地、殖穀,富國、足家、強主,威蓋海內,功章萬里之外,不過商君、吳起、大夫種。而君

之祿位貴盛,私家之富過於三子,而身不退,竊爲君危之。語曰,‘日中則移,月滿則虧。’物盛則衰,天之常數也;進退、盈縮、變化,聖人之常道也。昔者,齊桓公九合諸侯,一匡天下,至葵丘之會,有驕矜之色,畔者九國。吳王夫差無敵於天下,輕諸侯,凌齊、晉,遂以殺身亡國。夏育、太史啓叱呼駭三軍,然而身死於庸夫。此皆乘至盛不及道理也。夫商君爲孝公平權衡、正度量、調輕重,決裂阡陌,教民耕戰,是以兵動而地廣,兵休而國富,故秦無敵於天下,立威諸侯。功已成,遂以車裂。楚地方千里,帶甲百萬,白起率數萬之師,以與楚戰,一戰舉鄢、郢,再戰燒夷陵,南並蜀、漢,又越韓、魏攻強趙,北坑馬服,誅屠四十餘萬之衆,流血成川,沸聲若雷,使秦業帝。自是之後,趙、楚懾服,四十餘年不敢攻秦者,白起之勢也。身所服者,七十餘城。功已成矣,賜死於杜郵。吳起爲楚悼罷無能,廢無用,損不急之官。塞私門之請,壹楚國之俗,南攻楊越,北並陳、蔡,破橫散從,使馳說之士無所開其口。功已成矣,卒支解。大夫種爲越王墾草創邑,闢地殖穀,率四方之士,專上下之力,以禽勁吳,成霸功。勾踐終背而殺之。此四子者,成功而不去,禍至於此。此所謂信而不能詘,往而不能反者也。范蠡知之,超然避世,長爲陶朱公。君獨不觀博者乎?或欲大投,或欲分功。此皆君之所明知也。今君相秦,計不下衽席,某不出廊廟,坐制諸侯,利施三川,以實宜陽;決羊腸之險,塞太行之口,又斬範、中行之途,棧道千里於蜀、漢,使天下皆畏秦。秦之慾得矣,君之功極矣。此亦秦之分功之時也!如是不退,則商君、白公、吳起、大夫種是也。君何不以此時歸相印,讓賢者授之,必有伯夷之廉;長爲應侯,世世稱孤,而有喬、鬆之壽。孰與以禍終哉!此則君何居焉?”應侯曰善。乃延入坐爲上客。

後數日,入朝,言於秦昭王曰:“客新有從山東來者蔡澤,其人辯士。臣之見人甚衆,莫有及者,臣不如也。”秦昭王召見,與語,大說之,拜爲客卿。應侯因謝病,請歸相印。昭王強起應侯,應侯遂稱篤,因免相。昭王新說蔡澤計畫,遂拜爲秦相,東收周室。蔡澤相秦王數月,人或惡之,懼誅,乃謝病歸相印,號剛成君。居秦十餘年,昭王、孝文王、莊襄王。卒事始皇帝。爲秦使於燕,三年而燕使太子丹入質於秦。

李冰治蜀

《史記·河渠書》

於蜀,蜀守冰鑿離碓,闢沫水之害,穿二江成都之中。此渠皆可行舟,有餘則用溉浸,百姓饗其利。至於所過,往往引其水益用溉田疇之渠,以萬億計,然莫足數也。

呂不韋助公子異人回秦

《史記·呂不韋列傳》

呂不韋者,陽翟大賈人也。往來販賤賣貴,家累千金。

秦昭王四十年,太子死。其四十二年,以其次子安國君爲太子。安國君有子二十餘人。安國君有所甚愛姬,立以爲正夫人,號曰華陽夫人。華陽夫人無子。安國君中男名子楚,子楚母曰夏姬,毋愛。子楚爲秦質子於趙。秦數攻趙,趙不甚禮子楚。

子楚,秦諸庶孽孫,質於諸侯,車乘進用不饒,居處困,不得意。呂不韋賈邯鄲,見而憐之,曰:“此奇貨可居。”乃往見子楚,說曰:“吾能大子之門。”楚笑曰:“且自大君之門,而乃大吾門!”呂不韋曰:“子不知也,吾門待子門而大。”子楚心知所謂,乃引與坐,深語。呂不韋曰:“秦王老矣,安國君得爲太子。竊聞安國君愛幸華陽夫人,華陽夫人無子,能立適嗣者獨華陽夫人耳。今子兄弟二十餘人,子又居中,不甚見幸,久質諸侯。即大王薨,安國君立爲王,則子毋幾得與長子及諸子旦暮在前者爭爲太子矣。”子楚曰:“然。爲之奈何?”呂不韋曰:“子貧,客於此,非有以奉獻於親及結賓客也。不韋雖貧,請以千金爲子西遊,事安國君及華陽夫人,立子爲適嗣。”子楚乃頓首曰:“必如君策,請得分秦國與君共之。”

呂不韋乃以五百金與子楚,爲進用,結賓客;而復以五百金買奇物玩好,自奉而西遊秦,求見華陽夫人姊,而皆以其物獻華陽夫人。因言子楚賢智,結諸侯賓客遍天下,常曰“楚也以夫人爲天,日夜泣思太子及夫人”。夫人大喜。不韋因使其姊說夫人曰:“吾聞之,以色事人者,色衰而愛弛。今夫人事太子,甚愛而無子,不以此時蚤自結於諸子中賢孝者,舉立以爲適而子之,夫在則重尊,夫百歲之後,所子者爲王,終不失勢,此所謂一言而萬世之利也。不以繁華時樹本,即色衰愛弛後,雖欲開一語,尚可得乎?今子楚賢,而自知中男也,次不得爲適,其母又不得幸,自附夫人,夫人誠以此時拔以爲適,夫人則竟世有寵於秦矣。”華陽夫人以爲然,承太子間,從容言子楚質於趙者絕賢,來往者皆稱譽之。乃因涕泣曰:“妾幸得充後宮,不幸無子,原得子楚立以爲適嗣,以託妾身。”安國君許之,乃與夫人刻玉符,約以爲適嗣。安國君及夫人因厚饋遺子楚,而請呂不韋傅之,子楚以此名譽益盛於諸侯。

呂不韋取邯鄲諸姬絕好善舞者與居,知有身。子楚從不韋飲,見而說之,因起爲壽,請之。呂不韋怒,念業已破家爲子楚,欲以釣奇,乃遂獻其姬。姬自匿有身,至大期時,生子政。子楚遂立姬爲夫人。

秦昭王五十年,使王齮圍邯鄲,急,趙欲殺子楚。子楚與呂不韋謀,行金六百斤予守者吏,得脫。亡赴秦軍,遂以得歸。趙欲殺子楚妻子。子楚夫人,趙豪家女也,得匿,以故母子竟得活。

秦昭王五十六年薨,太子安國君立爲王,華陽夫人爲王后,子楚爲太子。趙亦奉子楚夫人及子政歸秦。

《戰國策·秦策·濮陽人呂不韋賈於邯鄲》

濮陽人呂不韋賈於邯鄲,見秦質子異人,歸而謂其父曰:“耕田之利幾倍?”曰:“十倍。”“珠玉之贏幾倍?”曰:“百倍。”“立國家之主贏幾倍?”曰:“無數。”曰:“今力田疾作,不得暖衣餘食;今建國立君,澤可以遺世。願往事之。”

秦子異人質於趙處於城。故往說之曰:“子傒有承國之業,又有母在中。今子無母於中外託於不可知之國,一日倍約,身爲糞土。今子聽吾計事,求歸,可以有秦國。吾爲子使,必來請子。”

乃說秦王后弟陽泉君曰:“君之罪至死,君知之乎?君之門下無不居高尊位,太子門下無貴者。君之府藏珍珠寶玉,君之駿馬盈外廄,美女充後庭。王之春秋高,一日山陵崩,太子用事,君危於累卵,而不壽於朝生。說有可以一切而使君富貴千萬歲,其寧於太山四維,必無危亡之患矣。”陽泉君避席,請聞其說。不韋曰:“王年高矣,王后無子,子有承國之業士倉又輔之。王一日山陵崩,子立,士倉用事,王后之門,必生蓬蒿。子異人賢材也棄在於趙,無母於內,引領西望,而願一得歸。王后誠請而立之,是子異人無國而有國王后無子而有子也。”陽泉君曰:“然。”入說王后,王后乃請趙而歸之。

趙未之遣,不韋說趙曰:“子異人,秦之寵子也,無母於中,王后欲取而子之。使秦而欲屠趙,不顧一子以留計,是抱空質也。若使子異人歸而得立,趙厚送遣之,是不敢倍德畔施,是自爲德講。秦王老矣,一日晏駕,雖有子異人,不足以結秦。”趙乃遣之。

異人至,不韋使楚服而見。王后悅其狀,高其知,曰:“吾楚人也。”而自子之,乃變其名曰‘楚’。王使子誦,子曰:“少棄捐在外,嘗無師傅所教學,不習於誦。”王罷之。乃留止。間曰:“陛下嘗軔車於趙矣,趙之豪傑,得知名者不少。今大王反國,皆西面而望。大王無一介之使以存之,臣恐其皆有怨心。使邊境早閉晚開。”王以爲然,奇其材。王后勸立之。王乃召相,令之曰:“寡人子莫若楚。”立以爲太子。

子楚立,以不韋爲相,號曰文信侯,食藍田十二縣。王后爲華陽太后,諸侯皆致養邑。

呂不韋新政

《史記·秦本紀》

五十六年秋,昭襄王卒,子孝文王立。尊唐八子爲唐太后,而合其葬於先王。韓王衰絰入吊祠,諸侯皆使其將相來吊祠,視喪事。孝文王元年,赦罪人,修先王功臣,褒厚親戚,弛苑囿。孝文王除喪,十月己亥即位,三日辛丑卒,子莊襄王立。

莊襄王元年,大赦罪人,修先王功臣,施德厚骨肉而布惠於民。

《史記·呂不韋列傳》

秦王立一年,薨,諡爲孝文王。太子子楚代立,是爲莊襄王。莊襄王所母華陽後爲華陽太后,真母夏姬尊以爲夏太后。莊襄王元年,以呂不韋爲丞相,封爲文信侯,食河南雒陽十萬戶。

莊襄王即位三年,薨,太子政立爲王,尊呂不韋爲相國,號稱“仲父”。秦王年少,太后時時竊私通呂不韋。不韋家僮萬人。

《呂氏春秋·無義》

義者,百事之始也,萬利之本也;趨利,固不可忘義也;以義動,則無曠事矣。

《呂氏春秋·貴公》

昔先聖王之治天下也,必先公,公則天下平矣。平得於公。嘗試觀於上志,有得天下者衆矣,其得之以公,其失之必以偏。凡主之立也,生於公。故鴻範曰:“無偏無黨,王道蕩蕩;無偏無頗,遵王之義;無或作好,遵王之道;無或作惡,遵王之路。”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天下之天下也。陰陽之和,不長一類;甘露時雨,不私一物;萬民之主,不阿一人。

《呂氏春秋·上農》

農攻粟,工攻器,賈攻貨,時事不共,是謂大凶。

《呂氏春秋·蕩兵》

古聖王有義兵而無有偃兵。兵之所自來者上矣,與始有民俱……武者不能革,而工者不能移。

《呂氏春秋·察今》

凡先王之法,有要於時也,時不與法俱至。故擇先王之成法,而法其所以爲法……世易時移,變法宜矣……故凡舉事必循法以動,變法者因時而化。

秦滅周之戰

《史記·周本紀》

五十八年,三晉距秦。周令其相國之秦,以秦之輕也,還其行。客謂相國曰:“秦之輕重未可知也。秦欲知三國之情。公不如急見秦王曰‘請爲王聽東方之變’,秦王必重公。重公,是秦重周,周以取秦也;齊重,則固有周聚以收齊:是周常不失重國之交也。”秦信周,發兵攻三晉。

五十九年,秦取韓陽城負黍,西周恐,倍秦,與諸侯約從,將天下銳師出伊闕攻秦,令秦無得通陽城。秦昭王怒,使將軍摎攻西周。西周君奔秦,頓首受罪,盡獻其邑三十六,口三萬。秦受其獻,歸其君於周。周君、王赧卒,周民遂東亡。秦取九鼎寶器,而遷西周公於黿狐。後七歲,秦莊襄王滅東周。東西周皆入於秦,周既不祀。

《史記·秦本紀》

(秦昭王)五十一年,將軍摎攻韓,取陽城、負黍,

斬首四萬。攻趙,取二十餘縣,首虜九萬。西周君背秦,與諸侯約從,將天下銳兵出伊闕攻秦,令秦毋得通陽城。於是秦使將軍摎攻西周。西周君走來自歸,頓首受罪,盡獻其邑三十六城,口三萬。秦王受獻,歸其君於周。五十二年,周民東亡,其器九鼎入秦。周初亡……莊襄王元年,大赦罪人,修先王功臣,施德厚骨肉而布惠於民。東周君與諸侯謀秦,秦使相國呂不韋誅之,盡入其國。秦不絕其祀,以陽人地賜周君,奉其祭祀。

《史記·田敬仲完世家》

(齊王建)十六年,秦滅周。君王后卒。《史記·燕召公世家》

(燕王喜)六年,秦滅東周,置三川郡。

李牧破匈奴之戰

《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李牧者,趙之北邊良將也。常居代雁門,備匈奴。以便宜置吏,市租皆輸入莫府,爲士卒費。日擊數牛饗士,習騎射,謹烽火,多間諜,厚遇戰士。爲約曰:“匈奴即入盜,急入收保,有敢捕虜者斬。”匈奴每入,烽火謹,輒入收保,不敢戰。如是數歲,亦不亡失。然匈奴以李牧爲怯,雖趙邊兵亦以爲吾將怯。趙王讓李牧,李牧如故。趙王怒,召之,使他人代將。

歲餘,匈奴每來,出戰。出戰,數不利,失亡多,邊不得田畜。復請李牧。牧杜門不出,固稱疾。趙王乃復強起使將兵。牧曰:“王必用臣,臣如前,乃敢奉令。”王許之。

李牧至,如故約。匈奴數歲無所得。終以爲怯。邊士日得賞賜而不用,皆願一戰。於是乃具選車得千三百乘,選騎得萬三千匹,百金之士五萬人,彀者十萬人,悉勒習戰。大縱畜牧,人民滿野。匈奴小入,詳北不勝,以數千人委之。單于聞之,大率衆來入。李牧多爲奇陣,張左右翼擊之,大破殺匈奴十餘萬騎。滅襜襤,破東胡,降林胡,單于奔走。其後十餘歲,匈奴不敢近趙邊城。

《史記·匈奴列傳》

當是之時,冠帶戰國七,而三國邊於匈奴。其後趙將李牧時,匈奴不敢入趙邊。

合縱聯軍敗秦

《史記·秦本紀》

使蒙驁伐韓,韓獻成皋、鞏。秦界至大梁,初置三川郡。二年,使蒙驁攻趙,定太原。三年,蒙驁攻魏高都、汲,拔之。攻趙榆次、新城、狼孟,取三十七城。四月日食。王齕攻上黨。初置太原郡。魏將無忌率五國兵擊秦,秦卻於河外。蒙驁敗,解而去。

《史記·魏世家》

(魏安釐王)三十年,無忌歸魏,率五國兵攻秦,敗之河外,走蒙驁。

《史記·魏公子列傳》

趙孝成王德公子之矯奪晉鄙兵而存趙,乃與平原君計,以五城封公子。公子聞之,意驕矜而有自功之色。客有說公子曰:“物有不可忘,或有不可不忘。夫人有德於公子,公子不可忘也;公子有德於人,願公子忘之也。且矯魏王令,奪晉鄙兵以救趙,於趙則有功矣,於魏則未爲忠臣也。公子乃自驕而功之,竊爲公子不取也。”於是公子立自責,似若無所容者。趙王埽除自迎,執主人之禮,引公子就西階。公子側行辭讓,從東階上。自言罪過,以負於魏,無功於趙。趙王侍酒至暮,口不忍獻五城,以公子退讓也。公子竟留趙。趙王以鄗爲公子湯沐邑,魏亦復以信陵奉公子。公子留趙。公子聞趙有處士毛公藏於博徒,薛公藏於賣漿家,公子欲見兩人,兩人自匿不肯見公子。公子聞所在,乃間步往從此兩人遊,甚歡。平原君聞之,謂其夫人曰:“始吾聞夫人弟公子天下無雙,今吾聞之,乃妄從博徒賣漿者遊,公子妄人耳。”夫人以告公子。公子乃謝夫人去,曰:“始吾聞平原君賢,故負魏王而救趙,以稱平原君。平原君之遊,徒豪舉耳,不求士也。無忌自在大梁時,常聞此兩人賢,至趙,恐不得見。以無忌從之遊,尚恐其不我欲也,今平原君乃以爲羞,其不足從遊。”乃裝爲去。夫人具以語平原君。平原君乃免冠謝,固留公子。平原君門下聞之,半去平原君歸公子,天下士復往歸公子,公子傾平原君客。公子留趙十年不歸。秦聞公子在趙,日夜出兵東伐魏。魏王患之,使使往請公子。公子恐其怒之,乃誡門下:“有敢爲魏王使通者,死。”賓客皆背魏之趙,莫敢勸公子歸。毛公、薛公兩人往見公子曰:“公子所以重於趙,名聞諸侯者,徒以有魏也。今秦攻魏,魏急而公子不恤,使秦破大梁而夷先王之宗廟,公子當何面目立天下乎?”語未及卒,公子立變色,告車趣駕歸救魏。魏王見公子,相與泣,而以上將軍印授公子,公子遂將。魏安釐王三十年,公子使使遍告諸侯。諸侯聞公子將,各遣將將兵救魏。公子率五國之兵破秦軍於河外,走蒙驁。遂乘勝逐秦軍至函谷關,抑秦兵,秦兵不敢出。當是時,公子威振天下,諸侯之客進兵法,公子皆名之,故世俗稱魏公子兵法。秦王患之,乃行金萬斤於魏,求晉鄙客,令毀公子於魏王曰:“公子亡在外十年矣,今爲魏將,諸侯將皆屬,諸侯徒聞魏公子,不聞魏王。公子亦欲因此時定南面而王,諸侯畏公子之威,方欲共立之。”秦數使反間,僞賀公子得立爲魏王未也。魏王日聞其毀,不能不信,後果使人代公子將。公子自知再以毀廢,乃謝病不朝,與賓客爲長夜飲,飲醇酒,多近婦女。日夜爲樂飲者四歲,竟病酒而卒。其歲,魏安釐王亦薨。秦聞公子死,使蒙驁攻魏,拔二十城,初置東郡。其後秦稍蠶食魏,十八歲而虜魏王,屠大梁。

《戰國策·趙策·秦攻趙平原君使人請救於魏》

秦攻趙,平原君使人請救於魏。信陵君發兵至邯鄲城下,秦兵罷。虞卿爲平原君請益地,謂趙王曰:“夫不鬥一卒,不頓一戟,而解二國患者,平原君之力也。用人之力,而忘人之功,不可。”趙王曰:“善。”將益之地。公孫龍聞之,見平原君曰:“君無覆軍殺將之功,而封以東武城。趙國豪傑之士,多在君之右,而君爲相國者以親故。夫君封以東武城不讓無功,佩趙國相印不辭無能,一解國患,欲求益地,是親戚受封,而國人計功也。爲君計者,不如勿受便。”平原君曰:“謹受令。”乃不受封。

呂不韋編纂《呂氏春秋》

《史記·呂不韋列傳》

當是時,魏有信陵君,楚有春申君,趙有平原君,齊有孟嘗君,皆下士喜賓客以相傾。呂不韋以秦之強,羞不如,亦招致士,厚遇之,至食客三千人。是時諸侯多辯士,如荀卿之徒,着書布天下。呂不韋乃使其客人人着所聞,集論以爲八覽、六論、十二紀,二十餘萬言。以爲備天地萬物古今之事,號曰呂氏春秋。布咸陽市門,懸千金其上,延諸侯遊士賓客有能增損一字者予千金。

秦國修懷清檯褒獎寡婦清

《史記·貨殖列傳》

烏氏倮畜牧,及衆,斥賣,求奇繪物,間獻遺戎王。戎王什倍其償,與之畜,畜至用谷量牛馬。秦始皇帝令倮比封君,以時與列臣朝請。而巴寡婦清,其先得丹穴,而擅其利數世,家亦不訾。清,寡婦也,能守其業,用財自衛,不見侵犯。秦皇帝以爲貞婦而客之,爲築女懷清檯。夫倮鄙人牧長,清窮鄉寡婦,禮抗萬乘,名顯天下,豈非以富邪?

嫪毐之亂

《史記·秦始皇本紀》

晉陽反,元年,將軍蒙驁擊定之。二年,麃公將卒攻卷,斬首三萬。三年,蒙驁攻韓,取十三城。王齮死。十月,將軍蒙驁攻魏氏畼、有詭。歲大飢。四年,拔畼、有詭。三月,軍罷。秦質子歸自趙,趙太子出歸國。十月庚寅,蝗蟲從東方來,蔽天。天下疫。百姓內粟千石,拜爵一級。五年,將軍驁攻魏,定酸棗、燕、虛、長平、雍丘、山陽城,皆拔之,取二十城。初置東郡。冬雷。六年,韓、魏、趙、衛、楚共擊秦,取壽陵。秦出兵,五國兵罷。拔衛,迫東郡,其君角率其支屬徙居野王,阻其山以保魏之河內。七年,彗星先出東方,見北方,五月見西方。將軍驁死。以攻龍、孤、慶都,還兵攻汲。彗星復見西方十六日。夏太后死。八年,王弟長安君成蟜將軍擊趙,反,死屯留,軍吏皆斬死,遷其民於臨洮。將軍壁死,卒屯留、蒲鶴反,戮其屍。河魚大上,輕車重馬東就食。

嫪毐封爲長信侯。予之山陽地,令毐居之。宮室車馬衣服苑囿馳獵恣毐。事無小大皆決於毐。又以河西太原郡更爲毐國。九年,彗星見,或竟天。攻魏垣、蒲陽。四月,上宿雍。己酉,王冠,帶劍。長信侯毐作亂而覺,矯王御璽及太后璽以發縣卒及衛卒、官騎、戎翟君公、舍人,將欲攻蘄年宮爲亂。王知之,令相國昌平君、昌文君發卒攻毐。戰咸陽,斬首數百,皆拜爵,及宦者皆在戰中,亦拜爵一級。毐等敗走。即令國中:有生得毐,賜錢百萬;殺之,五十萬。盡得毐等。衛尉竭、內史肆、佐弋竭、中大夫令齊等二十人皆梟首。車裂以徇,滅其宗。及其舍人,輕者爲鬼薪。及奪爵遷蜀四千餘家,家房陵。是月寒凍,有死者。楊端和攻衍氏。彗星見西方,又見北方,從鬥以南八十日。十年,相國呂不韋坐嫪毐免。桓齮爲將軍。齊、趙來置酒。齊人茅焦說秦王曰:“秦方以天下爲事,而大王有遷母太后之名,恐諸侯聞之,由此倍秦也。”秦王乃迎太后於雍而入咸陽,復居甘泉宮。

《史記·呂不韋列傳》

始皇帝益壯,太后淫不止。呂不韋恐覺禍及己,乃私求大陰人嫪毐以爲舍人,時縱倡樂,使毐以其陰關桐輪而行,令太后聞之,以啖太后。太后聞,果欲私得之。呂不韋乃進嫪毐,詐令人以腐罪告之。不韋又陰謂太后曰:“可事詐腐,則得給事中。”太后乃陰厚賜主腐者吏,詐論之,拔其鬚眉爲宦者,遂得侍太后。太后私與通,絕愛之。有身,太后恐人知之,詐卜當避時,徙宮居雍。嫪毐常從,賞賜甚厚,事皆決於嫪毐。嫪毐家僮數千人,諸客求宦爲嫪毐舍人千餘人。

始皇七年,莊襄王母夏太后薨。孝文王后曰華陽太后,與孝文王會葬壽陵。夏太后子莊襄王葬芷陽,故夏太后獨別葬杜東,曰:“東望吾子,西望吾夫。後百年,旁當有萬家邑。”

始皇九年,有告嫪毐實非宦者,常與太后私亂,生子二人,皆匿之。與太后謀曰“王即薨,以子爲後”。於是秦王下吏治,具得情實,事連相國呂不韋。九月,夷嫪毐三族,殺太后所生兩子,而遂遷太后於雍。諸嫪毐舍人皆沒其家而遷之蜀。王欲誅相國,爲其奉先王功大,及賓客辯士爲遊說者衆,王不忍致法。

《戰國策·魏策·秦攻魏急》

秦自四境之內,執法以下至於長免者,故畢曰:“與嫪氏乎?與呂氏乎?”雖至於門閭之下,廊廟之上,欲之如是也。今王割地以賂秦,以爲嫪毐功;卑體以尊秦,以因嫪毐。王以國贊嫪毐,以嫪毐勝矣。王以國贊嫪氏,太后之德王也,深於骨髓,王之交最爲天下上矣。秦、魏百相交也,百相欺也。今由嫪氏善秦而交爲天下上,天下孰不棄呂氏而從嫪氏?天下必合呂氏而從嫪氏,則王之怨報矣。

(本章完)

第四章 談兵致禍_三 策士與君王的交換名將_趙奢第五章 衛鞅入秦_四 初入秦地謹慎探詢第十章 合縱回光_二 化周有長策 大軍撼山東第八章 失才亡魏_四 特異的滅魏方略震動了秦國廟堂大秦帝國第四部《陽謀春秋》第三章 西出鎩羽_二 關西有大都第十二章 收復河西_五 戰國格局大變 咸陽祝捷封商君第十三章 最後風暴_五 東海之濱雷電生第七章 帝國烽煙_二 帝國回光 最後秦王的政變除惡第十二章 不寧不令_二 蘇秦陷進了爛泥塘第十一章 天算六國_一 神秘天象逼出了楚宣王的妙策四 認知中國原生文明的基本理念第九章 縱橫初局_三 門客大盜開齊國僵局第三章 西出鎩羽_五 命乖車生禍第十四章 對峙上黨_二 三晉合謀易上黨第四章 咸陽初動_三 奇策考校 太子府一團亂麻第四章 咸陽初動_一 幽幽南山 不寧不令第六章 櫟陽潮生_五 政事堂發生了尖銳對立戰國七雄_秦國第六章 子楚還國_三 佳人歸來兮 春不可以殘大秦帝國第五部中卷第四章 暴亂潮水_三 江東老世族打出了真正的復辟旗號大秦帝國第五部上卷第九章 孤城血卜_三 化齊方略陡起波瀾第二章 大決涇水_二 雪原大險 瓠口奇觀第十章 胡服風暴_三 秦軍首敗 天下變色第十三章 雍城之亂_五 血火冠劍日 亂局竟未息第一章 權相變異_四 眩暈的胡亥在甘泉宮山林不知所以第十二章 收復河西_二 魏國廟堂的名將與老將第十三章 遠交近攻_三 大謀橫空出第八章 連橫奇對_五 合縱陣腳在楚國鬆動大秦帝國第五部上卷第十一章 天算六國_五 圍魏救趙 孫臏打了千古一仗第一章 初政颶風_五 韓國疲秦計引發出驚雷閃電《大秦帝國》·史源_第三部 《金戈鐵馬》第十五章 萬古國殤_四 瀕臨危難 理亂除奸第十章 偏安亡齊_六 戰國之世而能偏安忘戰 異數也第十三章 鐵血板蕩_四 孔門儒家第一次捲入了復辟暗潮第九章 霹靂手段_四 陰謀與孤獨的老人大秦帝國第三部下卷第三章 西出鎩羽_一 新人新謀棄霸統諸子百家_墨家第十一章 文明雷電_三 典則朝儀煥然出新 始皇帝大典即位第二章 艱危咸陽_四 撲朔迷離起雷霆第六章 子楚還國_五 一波三折 先機行險第十一章 郢都恩仇_一 張儀臨危入楚第一章 權相變異_四 眩暈的胡亥在甘泉宮山林不知所以大秦帝國第二部《國命縱橫》經典大戰_桂陵、馬陵之戰第十章 合縱回光_一 古老王朝的最後神蹟第二章 商旅大士_三 天計寓三傑聚酒第二章 商旅大士_二 天府鬼蜮 滄桑陳城第五章 術治亡韓_二 韓衣韓車 韓非終於踏上了西去的路途名將_吳起第十章 合縱回光_三 布衣有大義 凜說信陵君第十章 合縱回光_一 古老王朝的最後神蹟第十二章 士相崢嶸_五 撲朔迷離的大梁才士第十章 胡服風暴_六 我衣胡服 我挽強弓第十一章 天算六國_四 稷下學宮的人性大論戰第一章 權相變異_四 眩暈的胡亥在甘泉宮山林不知所以第九章 孤城血卜_五 戰地風雪 大將之心第十四章 對峙上黨_一 天險上黨地第六章 櫟陽潮生_六 奇特的故事震動了秦國民衆第一章 暮政維艱_二 天地不昭昭 謀國有大道第七章 瓦釜雷鳴_七 白氏老族長搬動了大靠山第十一章 郢都恩仇_二 蘇秦別情下楚國第二章 國恥昭昭_六 逢澤獵場中陰謀與財富較量第七章 瓦釜雷鳴_三 老秦世族頂風仇殺第七章 興亡縱橫_三 狂狷齊王斷了最後一條生路第二章 大決涇水_一 治旱大舉 綱在河渠第二章 國恥昭昭_四 秦國君臣在老霖雨中感謝上蒼經典大戰_長平之戰第三章 乾坤合同_六 以戰示形 秦軍偏師兩敗於李牧第十四章 對峙上黨_一 天險上黨地第四章 暴亂潮水_三 江東老世族打出了真正的復辟旗號第十四章 對峙上黨_三 秦國戰車隆隆啓動大秦帝國第一部《黑色裂變》第六章 亂政亡趙_七 滅趙大戰秋風掃落葉般開始第六章 亂政亡趙_四 王翦李牧大相持第十三章 遠交近攻_一 離宮永巷深深深大秦帝國第三部《金戈鐵馬》第八章 失才亡魏_二 輕兵襲北楚 機變平韓亂大秦帝國第一部中卷第十五章 萬古國殤_七 冬雷暴雪第四章 風雲三才_二 傲岸兩布衣 論戰說邦交第五章 殘政如血_二 逢迎反擊皆無處着力 李斯終歸落入了低劣圈套第十二章 士相崢嶸_五 撲朔迷離的大梁才士第三章 安邑風雲_一 洞香春衆口紛紜說魏國第八章 風雨如晦_四 繁難國葬 學問騰挪第十三章 鐵血板蕩_二 驚蟄大朝 嬴政皇帝向復辟暗潮宣戰第十二章 士相崢嶸_四 將相同心 大將軍負荊請罪第二章 大決涇水_六 松林蒼蒼 老秦人的血手染紅了一座座刻石第二章 大決涇水_四 天奪民生 寧不與上天一爭乎第十四章 冰炭同器_一 秦孝公的大婚盛典第五章 殘政如血_二 逢迎反擊皆無處着力 李斯終歸落入了低劣圈套第十一章 文明雷電_三 典則朝儀煥然出新 始皇帝大典即位第一章 暮政維艱_二 天地不昭昭 謀國有大道第十章 胡服風暴_三 秦軍首敗 天下變色第十三章 雨雪霏霏_一 宏圖憂患兩嘆嗟
第四章 談兵致禍_三 策士與君王的交換名將_趙奢第五章 衛鞅入秦_四 初入秦地謹慎探詢第十章 合縱回光_二 化周有長策 大軍撼山東第八章 失才亡魏_四 特異的滅魏方略震動了秦國廟堂大秦帝國第四部《陽謀春秋》第三章 西出鎩羽_二 關西有大都第十二章 收復河西_五 戰國格局大變 咸陽祝捷封商君第十三章 最後風暴_五 東海之濱雷電生第七章 帝國烽煙_二 帝國回光 最後秦王的政變除惡第十二章 不寧不令_二 蘇秦陷進了爛泥塘第十一章 天算六國_一 神秘天象逼出了楚宣王的妙策四 認知中國原生文明的基本理念第九章 縱橫初局_三 門客大盜開齊國僵局第三章 西出鎩羽_五 命乖車生禍第十四章 對峙上黨_二 三晉合謀易上黨第四章 咸陽初動_三 奇策考校 太子府一團亂麻第四章 咸陽初動_一 幽幽南山 不寧不令第六章 櫟陽潮生_五 政事堂發生了尖銳對立戰國七雄_秦國第六章 子楚還國_三 佳人歸來兮 春不可以殘大秦帝國第五部中卷第四章 暴亂潮水_三 江東老世族打出了真正的復辟旗號大秦帝國第五部上卷第九章 孤城血卜_三 化齊方略陡起波瀾第二章 大決涇水_二 雪原大險 瓠口奇觀第十章 胡服風暴_三 秦軍首敗 天下變色第十三章 雍城之亂_五 血火冠劍日 亂局竟未息第一章 權相變異_四 眩暈的胡亥在甘泉宮山林不知所以第十二章 收復河西_二 魏國廟堂的名將與老將第十三章 遠交近攻_三 大謀橫空出第八章 連橫奇對_五 合縱陣腳在楚國鬆動大秦帝國第五部上卷第十一章 天算六國_五 圍魏救趙 孫臏打了千古一仗第一章 初政颶風_五 韓國疲秦計引發出驚雷閃電《大秦帝國》·史源_第三部 《金戈鐵馬》第十五章 萬古國殤_四 瀕臨危難 理亂除奸第十章 偏安亡齊_六 戰國之世而能偏安忘戰 異數也第十三章 鐵血板蕩_四 孔門儒家第一次捲入了復辟暗潮第九章 霹靂手段_四 陰謀與孤獨的老人大秦帝國第三部下卷第三章 西出鎩羽_一 新人新謀棄霸統諸子百家_墨家第十一章 文明雷電_三 典則朝儀煥然出新 始皇帝大典即位第二章 艱危咸陽_四 撲朔迷離起雷霆第六章 子楚還國_五 一波三折 先機行險第十一章 郢都恩仇_一 張儀臨危入楚第一章 權相變異_四 眩暈的胡亥在甘泉宮山林不知所以大秦帝國第二部《國命縱橫》經典大戰_桂陵、馬陵之戰第十章 合縱回光_一 古老王朝的最後神蹟第二章 商旅大士_三 天計寓三傑聚酒第二章 商旅大士_二 天府鬼蜮 滄桑陳城第五章 術治亡韓_二 韓衣韓車 韓非終於踏上了西去的路途名將_吳起第十章 合縱回光_三 布衣有大義 凜說信陵君第十章 合縱回光_一 古老王朝的最後神蹟第十二章 士相崢嶸_五 撲朔迷離的大梁才士第十章 胡服風暴_六 我衣胡服 我挽強弓第十一章 天算六國_四 稷下學宮的人性大論戰第一章 權相變異_四 眩暈的胡亥在甘泉宮山林不知所以第九章 孤城血卜_五 戰地風雪 大將之心第十四章 對峙上黨_一 天險上黨地第六章 櫟陽潮生_六 奇特的故事震動了秦國民衆第一章 暮政維艱_二 天地不昭昭 謀國有大道第七章 瓦釜雷鳴_七 白氏老族長搬動了大靠山第十一章 郢都恩仇_二 蘇秦別情下楚國第二章 國恥昭昭_六 逢澤獵場中陰謀與財富較量第七章 瓦釜雷鳴_三 老秦世族頂風仇殺第七章 興亡縱橫_三 狂狷齊王斷了最後一條生路第二章 大決涇水_一 治旱大舉 綱在河渠第二章 國恥昭昭_四 秦國君臣在老霖雨中感謝上蒼經典大戰_長平之戰第三章 乾坤合同_六 以戰示形 秦軍偏師兩敗於李牧第十四章 對峙上黨_一 天險上黨地第四章 暴亂潮水_三 江東老世族打出了真正的復辟旗號第十四章 對峙上黨_三 秦國戰車隆隆啓動大秦帝國第一部《黑色裂變》第六章 亂政亡趙_七 滅趙大戰秋風掃落葉般開始第六章 亂政亡趙_四 王翦李牧大相持第十三章 遠交近攻_一 離宮永巷深深深大秦帝國第三部《金戈鐵馬》第八章 失才亡魏_二 輕兵襲北楚 機變平韓亂大秦帝國第一部中卷第十五章 萬古國殤_七 冬雷暴雪第四章 風雲三才_二 傲岸兩布衣 論戰說邦交第五章 殘政如血_二 逢迎反擊皆無處着力 李斯終歸落入了低劣圈套第十二章 士相崢嶸_五 撲朔迷離的大梁才士第三章 安邑風雲_一 洞香春衆口紛紜說魏國第八章 風雨如晦_四 繁難國葬 學問騰挪第十三章 鐵血板蕩_二 驚蟄大朝 嬴政皇帝向復辟暗潮宣戰第十二章 士相崢嶸_四 將相同心 大將軍負荊請罪第二章 大決涇水_六 松林蒼蒼 老秦人的血手染紅了一座座刻石第二章 大決涇水_四 天奪民生 寧不與上天一爭乎第十四章 冰炭同器_一 秦孝公的大婚盛典第五章 殘政如血_二 逢迎反擊皆無處着力 李斯終歸落入了低劣圈套第十一章 文明雷電_三 典則朝儀煥然出新 始皇帝大典即位第一章 暮政維艱_二 天地不昭昭 謀國有大道第十章 胡服風暴_三 秦軍首敗 天下變色第十三章 雨雪霏霏_一 宏圖憂患兩嘆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