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大帝流火_四 大巡狩第一屯 嬴政皇帝召見鄭國密談

一個冬天,大巡狩的諸般事務謀劃就緒了。

隨皇帝出巡的大臣是:丞相李斯、郎中令蒙毅、廷尉姚賈、典客頓弱、治粟內史鄭國、奉常胡毋敬等;總領五千鐵騎的護衛大將,是衛尉楊端和;總司皇帝車馬者,是中車府令趙高;隨行皇子一個,是少子胡亥。留守咸陽總司政事者,是右丞相馮去疾、御史大夫馮劫;鎮守函谷關併兼領驪山陵刑徒者,是少府章邯。

二月初二,宏大的車騎儀仗隆隆開出了咸陽。老秦人諺雲:“二月二,龍擡頭。”此日最是大陽吉兆,又逢皇帝大巡狩出行,便有萬千關中百姓守候在城外道邊,要一睹這難得的盛事。太陽即將升起的時分,整個大咸陽沐浴在了漫天霞光之中。最雄偉的正陽門箭樓上,三十六支長號整齊揚起,悠揚沉雄的號聲迴盪了渭水南北。洞開的城門中,隆隆開出了整肅森嚴的皇家儀仗。首先是一個千騎方陣,一面將旗之後,騎士全部黑甲闊劍,沒有一支長兵器,顯然是一支真正的作戰之旅,而不是虛設排場的青銅斧鉞之類的禮儀排場。千騎方陣之後,是三十六面大書“秦”字的五色旌旗方陣,旗手全部是馬上騎士。旌旗方陣後,是一個一百輛戰車的方陣,每輛戰車肅立着十名重甲步卒,人人揹負一架臂張連弩手中一支兩丈長矛,若走下戰車擺開,便是一個無堅不摧的連弩大陣。戰車方陣之後,是雙車並駛的二十輛特製的大型座車,內中全數是官僕宮女內侍等一應無法騎乘奔馳的人。大型座車後,是連續九個百人騎士隊護衛的九輛皇帝御車。每個百人騎隊前一輛青銅御車,每輛御車都是駟馬駕拉,九車一式,沒有任何差別,其中一輛必是嬴政皇帝的正車無疑。九隊九車之後,是一輛寬大精美的兩馬青銅軺車,八尺車蓋下肅然端坐着丞相李斯。丞相軺車之後,是兩車並行的大臣座車十餘名大臣。大臣座車方隊之後,又是一個三十六騎的旌旗方陣,旌旗方陣之後,是殿後的一個千騎方陣。衛尉楊端和身着黑色斗篷,懷抱令箭,從容策馬行進在騎陣的最前方。也就是說,嬴政皇帝的這支巡狩車騎沒有一個人步行,是一支真正能夠快速啓動的皇家巡狩之旅。

儀仗車騎開出了正陽門,相繼在寬闊的大道上展開。關中民衆與那些在大咸陽外服徭役的成千上萬民衆夾道而立,爭相觀賞這生平難逢的盛大場面,萬歲之聲此起彼伏聲震原野。熟知皇帝大巡狩的老人們說,這還不是皇帝巡狩之旅的全部人馬,還另有一支鐵騎護送着一百架大型連弩與其餘器械早早便先走了,要到人煙稀少之處才與大隊會合哩。

皇帝車騎東出函谷關,經河外之地一路南來,一如既往地沒有在富庶風華的三川郡逗留,而是按預定路徑下陳郡、渡淮水,直抵雲夢澤。也就是說,雲夢澤是嬴政皇帝大巡狩的第一個最大目標地。然則,一出函谷關嬴政皇帝便覺得有些異常——開春之際正是啓耕之時,關中田野尚是一片繁忙,如何這中原之地的田野上人丁寥寥?進入陳郡更甚,非但人少,更令嬴政皇帝百思不得其解的是田野中極少看見精壯男子,除了白髮老人與總角孩童,其餘幾乎全是女子。終於,嬴政皇帝下令紮營,陳郡做第一屯行營。

李斯說,這裡是陳郡陽夏縣地面,立即下令宣陽夏縣令來見。

嬴政皇帝阻止了,說既然不是預定屯衛行營地,自家看看最好。

時當正午,身爲總司大巡狩事務的李斯,立即忙着與楊端和等將軍大臣查勘臨時營地去了。嬴政皇帝在車中換了一身便裝,帶着同樣便裝的鄭國與胡毋敬兩位老臣走進了田野。蒙毅立即換了便裝,帶了幾個原先已是便裝的武士遠遠跟了上去。陽春二月的田野,因空曠寂寥而顯得分外清冷,陽光下的春風也夾帶着幾

分料峭寒意。廣闊的田疇中耕者寥寥,且大多是女人與兒童。沒有耕牛,沒有丁壯,春耕時分的喧鬧熱烈一絲一毫也感覺不到。嬴政皇帝打量一陣,皺着眉頭向一片地頭的兩個人影走了過去。

“敢問大姐,這片地是你家的麼?”

正用鐵耒鬆土翻地的女人停下了手中活路,擡頭拭汗的同時瞥了來人一眼,黃瘦的臉膛瀰漫着一種木然。女人淡淡道:“想買地?給你了。反正沒人種。”

“大姐,我等不買地。我等商旅只想問問農事。大姐是傭耕戶麼?”

“不是。”女人拄着鐵耒喘息着,“地真是我家的。皇帝下那麼大狠勁,殺了那麼多人,老封主跑得連影子都沒了,誰還敢黑買黑賣?而今,你想賣地都沒人要了。”

“爲何啊?沒有錢人了。”嬴政向女人遞過去一個水袋。

“多謝老伯。”女人接過了水袋,向腳邊兩隻陶碗倒滿了,將水袋雙手捧給嬴政,又轉身對不遠處的少年喊了一句什麼。少年丟下鐵耒飛步跑來,端起陶碗汩地一口,立即驚喜地叫了起來:“娘!黃米酒!”

“老伯好心人哩……”女人疲憊地笑了。

“大姐,我等出門帶得多,這個給你留下了。”嬴政將皮袋遞給了少年。

“老伯……”女人眼角泛出了淚光。

“大姐,你家男人不在?如何不做牛耕?”

“你這老伯,像從天上剛掉下來。”女人淡淡笑了,顯然也想趁機歇息一下,噗嗒一聲坐在田埂上,粗黑的手不斷拭着額頭汗珠,“老伯啊,這幾年誰家有男人?男人金貴哩。你咋連這都不知道?說牛耕,牛早賣了,給男人上路用了……”

“男人,服徭役去了?”

“不是皇帝徭役,哪個男人敢春耕不下田?修長城,遠哩。”

“娘,莫傷心,還有我……”少年低聲一句。

“你?你是沒長大,長大了還不是修長城!”女人突然氣恨恨黑了臉。

嬴政頗見難堪,一時默然了。

“後生,你父親高姓大名啊?”胡毋敬慈和地看着少年。

“我父親,吳廣,走三年了。”

“後生,你父親會回來的,不用很長時日。”

嬴政認真地對少年說了一句,又對女人深深一躬,一轉身大步走了。便裝胡毋敬與鄭國也是對女人深深一躬,匆匆跟隨去了。一路上,君臣誰都沒有說話。

入夜初更時分,蒙毅到了鄭國帳篷,說皇帝召見議事。

陽夏行營紮在距鴻溝不遠的一道河谷,晚炊的熊熊篝火還沒有熄滅,一大片火光映照得河谷隱隱亮白,天上的星星都看得不清楚了。鄭國隨着蒙毅走到了行營大帳前,看見篝火旁的土丘上站着一個熟悉的身影仰望着星空,知道那定然是皇帝無疑了。蒙毅沒有說話,將鄭國領進大帳退出。未過片刻,皇帝進來了。鄭國正要施禮參見,被皇帝制止了。皇帝的心緒顯然不好,坐在大案前良久沒有說話。帳中燈火閃爍着兩顆白頭,帳外篝火呼呼聲清晰可聞。鄭國也沉默着,等待皇帝開口。

“今日所見所聞,老令作何想法?”終於,皇帝說話了。

“陛下,臣無精當見解,不敢妄言。”

“老令啊,你怕嬴政聽不得逆耳之言了,可是?”嬴政皇帝淡淡地笑了,“我知道,老令素有主見,深藏不露。那年,你分明察知黑惡兼併,卻不明白上書,而只暗中輔助扶蘇成事;你贊同扶蘇作爲,卻又從不公然申明。你對新政國事有自家見識,卻從不與任何大臣談及。甚或,連你最爲交好的李斯,你也緘口不言。凡此等等,嬴政心下都清楚。老令心頭始終有一片陰影,韓國疲秦的那片陰影,隱隱總以外臣自居,甘於自保,

避身事外。然則,老令的公正秉性,又迫使老令不得安寧,不得不有所伸張……老令啊,這,究竟爲了何來?實話實說,嬴政實在難以解得也!”嬴政皇帝以罕見的平和坦誠,對這位一貫對大政保持沉默的大臣說出了自己的困惑。

“陛下……”

鄭國動容了,被皇帝的寬容與真誠感動了。但是,老鄭國依舊不失謹慎,恭敬地一拱手作禮道:“老臣以韓國間人之身入秦,終生抱愧也!多年來,老臣只涉水事農事,只涉工程籌劃,對大政不置一喙。所以如此,一則是老臣不通政道,二則是老臣不善周旋……丞相李斯與老臣交好。然,丞相總攬大局,言必大事。老臣則流於瑣碎實務,又不善溝通,不善斟酌,話語太過直白,故自甘閉門,非丞相故也……陛下洞察至明,老臣深爲銘感。”

“戰國論政之風,老令寧非過來人哉!”嬴政皇帝慨然一嘆,“明說,朕素來不喜四平八穩潔身自保之人。對老令,唯一之例也。唯其如此,朕亦望老令以誠相見,明告於我:大秦新政,還有根基麼?”

“陛下如此待老臣,老臣斗膽明說了。”

“說!”

“老臣對大秦新政,有十六個字,陛下明察。”

“朕盼老令真言。”

“創新有餘,守常不足,大政有成,民生無本。”鄭國一字一頓地說。

“老令可否拆解說之?”

“陛下,老臣今日絕不藏話。”鄭國心意清明,侃侃而談,“老臣以爲,大秦政道以創新爲本,開千古萬世之輝煌,此即創新有餘也,大政有成也。陛下之心力全副專精於文明創新,而忽視了最爲通常的民衆生計。所忽視者,乃守常不足也。以國家大政說,是缺少守常安定之策。何爲守常之策?說到底,就是輕徭薄賦之政。唯其平常,以陛下之雄略,反被忽視了。常則平,安則定,飽則安,暖則穩。此,固本之國策也。一味創新而不思固本,易爲動盪也。大秦新政烈烈轟轟,雷霆萬鈞。所缺少者,陽春之和風細雨也。秦法之周嚴,史無前例。秦吏之公廉,史無前例。皇帝之雄明,史無前例。然則,如此雄主新政之下,卻終是天下洶洶難安,民衆輒有怨聲,根由何在?究其根本,求治太急,事功太過也。若能稍寬稍緩,輕徭薄賦,則大秦新政將光焰萬丈,萬古不磨也!”鄭國蒼老的嗓音中流露出一種無可名狀的遺憾,“老臣補天之心,陛下明察……”

“老令以爲,朕當如何補正?”嬴政皇帝默然良久,突兀一問。

“陛下若能以長公子扶蘇爲政,則天下可安。”

“朕不能自己補過?”

“陛下雄略充盈,不堪守常實務,交後人去做更佳。”

“老令啊,兩年前你要說出這番話,該多好。”

“兩年前說,陛下,或會殺了老臣……”

“難說。”嬴政皇帝淡淡一笑,“老令今日說得好,朕有數了。”

次日清晨,皇帝在行營大帳舉行了御前小朝會,隨行六大臣全數與會。皇帝說了昨日田間所見,徵詢丞相李斯政見。李斯明白表示:可以開始謀劃輕徭薄賦之法,然實施不宜太過操切,須一步步鬆動,以免六國貴族趁機滋事。其餘大臣皆表贊同。嬴政皇帝欣然褒揚了李斯的洞察與穩健,當場議決了着手實施之法:以李斯總掌減輕徭役賦稅之謀劃事,於巡狩途中與咸陽二馮通聯會商;巡狩結束之時確立法度,皇帝行營回到咸陽後立即頒行天下漸次實施。皇帝既沒有涉及昨夜與鄭國的密談,也沒有涉及與寬政緊密相連的扶蘇,一切都是以朝會議決的法度決斷的。大臣們一時輕鬆了許多,皇帝的心緒也明顯地好轉了。

一日一夜歇息整頓,大巡狩的車騎又在次日清晨南下了。

(本章完)

第十章 合縱回光_四 趙國的最後名將與最後邊兵第十四章 大帝流火_五 祭舜又祭禹 帝國新政的大道宣示第八章 政俠發難_五 墨家劍士受到了意外襲擊第七章 大成合縱_五 蘇秦佩起了六國相印第三章 安邑風雲_二 薦賢殺賢公叔痤憂憤而死第十二章 不寧不令_一 大義末路何茫然第六章 滔滔江漢_二 隱世後墨再出山第一章 無妄九鼎_一 奇兵破宜陽 千夫長嶄露頭角大秦帝國第二部中卷第十一章 文明雷電_二 椰林河谷蕩起了思鄉的秦風第二章 大決涇水_四 天奪民生 寧不與上天一爭乎第十六章 秦風低徊_四 君臣兩茫然 秦風又低徊第八章 失才亡魏_五 茫茫大水包圍了雄峻的大梁第二章 棟樑摧折_六 天下孜孜以求的二世新政泡沫般飄散了第六章 風雲再起_五 大節有堅貞第一章 無妄九鼎_四 大雨落幽燕第十二章 不寧不令_一 大義末路何茫然第一章 初政颶風_七 欲一中國者 海納爲本第四章 咸陽初動_三 奇策考校 太子府一團亂麻第四章 咸陽初動_五 霜霧迷離 宮闈權臣竟託一人第四章 咸陽初動_四 碧潭廢墟的隱居夫人名將_田單大秦帝國第五部上卷第十四章 百年一亂_二 司馬錯講述的軍旅故事第五章 術治亡韓_二 韓衣韓車 韓非終於踏上了西去的路途第六章 滔滔江漢_四 江峽大戰 水陸破楚第三章 安邑風雲_三 龐涓喬裝 考校中庶子衛鞅第六章 櫟陽潮生_六 奇特的故事震動了秦國民衆第五章 情變橫生_七 欲將子還兮 子不我思第十四章 百年一亂_三 秦惠王千古奇症第四章 談兵致禍_六 錯也數也 不堪談兵第十章 胡服風暴_一 白起方略第一次被放棄第二章 艱危咸陽_四 撲朔迷離起雷霆祭秦論 原生文明的永恆光焰——秦亡兩千二百十五年祭_三 歷史煙霧的久遠彌散第一章 暮政維艱_五 華陽夫人憋出了一字策六 走出暴秦說誤區:秦帝國法治狀況之歷史分析第十二章 收復河西_五 戰國格局大變 咸陽祝捷封商君第八章 失才亡魏_四 特異的滅魏方略震動了秦國廟堂大秦帝國第五部《鐵血文明》第三章 邯鄲異謀_五 商旅說政 女兒生情大秦帝國第二部上卷第五章 天地再造_三 亙古奇書陰符經第十三章 雍城之亂_一 冠劍將及兮 風雨如磐第十五章 萬古國殤_五 渭城白露秋蕭蕭經典大戰_秦滅六國之戰第二章 大決涇水_二 雪原大險 瓠口奇觀大事年表大秦帝國第二部上卷第三章 西出鎩羽_六 孑然一身出咸陽第三章 邯鄲異謀_二 邯鄲遇奇 謹言慎行第三章 乾坤合同_一 功臣不能全身 嬴政何顏立於天下《大秦帝國》·史源_第三部 《金戈鐵馬》第五章 衛鞅入秦_四 初入秦地謹慎探詢第十三章 最後風暴_五 東海之濱雷電生第四章 談兵致禍_六 錯也數也 不堪談兵第九章 霹靂手段_三 墨家論政臺一波三折第七章 瓦釜雷鳴_三 老秦世族頂風仇殺第十二章 不寧不令_五 將計就計邯鄲策秦風_秦軍服飾第四章 秦國求賢令_五 求賢令激發了衛鞅第六章 滔滔江漢_七 終以身死問蒼天第三章 安邑風雲_七 衛鞅龐涓 智計周旋第一章 初政颶風_五 韓國疲秦計引發出驚雷閃電第七章 帝國烽煙_三 軹道亭外的素車白馬第十二章 盤整華夏_五 信人奮士 爍爍其華第十一章 文明雷電_一 欲將何等天下交付後人 我等君臣可功可罪第三章 殺戮風暴_一 滅大臣而遠骨肉 亙古未聞的政變方略第五章 術治亡韓_三 《韓非子》深深震撼了年輕的秦王第八章 政俠發難_三 黑篷車主與神秘的工匠第九章 霹靂手段_五 陰謀陽治 霹靂手段第十三章 鐵血板蕩_六 鐵血坑殺震懾復辟 兩則預言驚動朝野第十四章 對峙上黨_五 相持三年 雪球越滾越大 勝負卻越來越渺茫第九章 分治亡楚_三 項燕良將老謀 運籌舉步維艱大秦帝國第一部《黑色裂變》第一章 鐵腕平亂_五 犀首挾策入咸陽第十四章 百年一亂_四 大星垂滄海第三章 安邑風雲_七 衛鞅龐涓 智計周旋第十二章 盤整華夏_四 鑄銷天下兵器 翁仲正當金人之像哉大秦帝國第二部《國命縱橫》大秦帝國進階手冊第六章 子楚還國_一 乾綱獨斷 策不亂法第九章 呂氏新政_三 新朝人事 幾多風雨第十五章 長平大決_五 金戈鐵馬 浴血搏殺第三章 西出鎩羽_二 關西有大都第六章 滔滔江漢_四 江峽大戰 水陸破楚第十三章 雨雪霏霏_四 崤山峽谷的神秘刺客第一章 鐵腕平亂_五 犀首挾策入咸陽第四章 暴亂潮水_七 項梁戰死定陶 復辟惡潮驟然頹勢第十二章 士相崢嶸_四 將相同心 大將軍負荊請罪第十三章 遠交近攻_五 借得恩仇大周旋第一章 暮政維艱_四 昭襄王暮定計然策第九章 孤城血卜_二 塵封的兵器庫隆隆打開第八章 政俠發難_六 陳倉河谷的苦行莊園第十一章 雄傑悲歌_一 橫掃千軍如卷席第六章 亂政亡趙_一 秦國朝野發力 謀定對趙新方略諸子百家_縱橫家第四章 談兵致禍_四 雲夢澤訪出了逃隱名將第四章 咸陽初動_二 丞相府來了不速之客第五章 殘政如血_二 逢迎反擊皆無處着力 李斯終歸落入了低劣圈套楔子
第十章 合縱回光_四 趙國的最後名將與最後邊兵第十四章 大帝流火_五 祭舜又祭禹 帝國新政的大道宣示第八章 政俠發難_五 墨家劍士受到了意外襲擊第七章 大成合縱_五 蘇秦佩起了六國相印第三章 安邑風雲_二 薦賢殺賢公叔痤憂憤而死第十二章 不寧不令_一 大義末路何茫然第六章 滔滔江漢_二 隱世後墨再出山第一章 無妄九鼎_一 奇兵破宜陽 千夫長嶄露頭角大秦帝國第二部中卷第十一章 文明雷電_二 椰林河谷蕩起了思鄉的秦風第二章 大決涇水_四 天奪民生 寧不與上天一爭乎第十六章 秦風低徊_四 君臣兩茫然 秦風又低徊第八章 失才亡魏_五 茫茫大水包圍了雄峻的大梁第二章 棟樑摧折_六 天下孜孜以求的二世新政泡沫般飄散了第六章 風雲再起_五 大節有堅貞第一章 無妄九鼎_四 大雨落幽燕第十二章 不寧不令_一 大義末路何茫然第一章 初政颶風_七 欲一中國者 海納爲本第四章 咸陽初動_三 奇策考校 太子府一團亂麻第四章 咸陽初動_五 霜霧迷離 宮闈權臣竟託一人第四章 咸陽初動_四 碧潭廢墟的隱居夫人名將_田單大秦帝國第五部上卷第十四章 百年一亂_二 司馬錯講述的軍旅故事第五章 術治亡韓_二 韓衣韓車 韓非終於踏上了西去的路途第六章 滔滔江漢_四 江峽大戰 水陸破楚第三章 安邑風雲_三 龐涓喬裝 考校中庶子衛鞅第六章 櫟陽潮生_六 奇特的故事震動了秦國民衆第五章 情變橫生_七 欲將子還兮 子不我思第十四章 百年一亂_三 秦惠王千古奇症第四章 談兵致禍_六 錯也數也 不堪談兵第十章 胡服風暴_一 白起方略第一次被放棄第二章 艱危咸陽_四 撲朔迷離起雷霆祭秦論 原生文明的永恆光焰——秦亡兩千二百十五年祭_三 歷史煙霧的久遠彌散第一章 暮政維艱_五 華陽夫人憋出了一字策六 走出暴秦說誤區:秦帝國法治狀況之歷史分析第十二章 收復河西_五 戰國格局大變 咸陽祝捷封商君第八章 失才亡魏_四 特異的滅魏方略震動了秦國廟堂大秦帝國第五部《鐵血文明》第三章 邯鄲異謀_五 商旅說政 女兒生情大秦帝國第二部上卷第五章 天地再造_三 亙古奇書陰符經第十三章 雍城之亂_一 冠劍將及兮 風雨如磐第十五章 萬古國殤_五 渭城白露秋蕭蕭經典大戰_秦滅六國之戰第二章 大決涇水_二 雪原大險 瓠口奇觀大事年表大秦帝國第二部上卷第三章 西出鎩羽_六 孑然一身出咸陽第三章 邯鄲異謀_二 邯鄲遇奇 謹言慎行第三章 乾坤合同_一 功臣不能全身 嬴政何顏立於天下《大秦帝國》·史源_第三部 《金戈鐵馬》第五章 衛鞅入秦_四 初入秦地謹慎探詢第十三章 最後風暴_五 東海之濱雷電生第四章 談兵致禍_六 錯也數也 不堪談兵第九章 霹靂手段_三 墨家論政臺一波三折第七章 瓦釜雷鳴_三 老秦世族頂風仇殺第十二章 不寧不令_五 將計就計邯鄲策秦風_秦軍服飾第四章 秦國求賢令_五 求賢令激發了衛鞅第六章 滔滔江漢_七 終以身死問蒼天第三章 安邑風雲_七 衛鞅龐涓 智計周旋第一章 初政颶風_五 韓國疲秦計引發出驚雷閃電第七章 帝國烽煙_三 軹道亭外的素車白馬第十二章 盤整華夏_五 信人奮士 爍爍其華第十一章 文明雷電_一 欲將何等天下交付後人 我等君臣可功可罪第三章 殺戮風暴_一 滅大臣而遠骨肉 亙古未聞的政變方略第五章 術治亡韓_三 《韓非子》深深震撼了年輕的秦王第八章 政俠發難_三 黑篷車主與神秘的工匠第九章 霹靂手段_五 陰謀陽治 霹靂手段第十三章 鐵血板蕩_六 鐵血坑殺震懾復辟 兩則預言驚動朝野第十四章 對峙上黨_五 相持三年 雪球越滾越大 勝負卻越來越渺茫第九章 分治亡楚_三 項燕良將老謀 運籌舉步維艱大秦帝國第一部《黑色裂變》第一章 鐵腕平亂_五 犀首挾策入咸陽第十四章 百年一亂_四 大星垂滄海第三章 安邑風雲_七 衛鞅龐涓 智計周旋第十二章 盤整華夏_四 鑄銷天下兵器 翁仲正當金人之像哉大秦帝國第二部《國命縱橫》大秦帝國進階手冊第六章 子楚還國_一 乾綱獨斷 策不亂法第九章 呂氏新政_三 新朝人事 幾多風雨第十五章 長平大決_五 金戈鐵馬 浴血搏殺第三章 西出鎩羽_二 關西有大都第六章 滔滔江漢_四 江峽大戰 水陸破楚第十三章 雨雪霏霏_四 崤山峽谷的神秘刺客第一章 鐵腕平亂_五 犀首挾策入咸陽第四章 暴亂潮水_七 項梁戰死定陶 復辟惡潮驟然頹勢第十二章 士相崢嶸_四 將相同心 大將軍負荊請罪第十三章 遠交近攻_五 借得恩仇大周旋第一章 暮政維艱_四 昭襄王暮定計然策第九章 孤城血卜_二 塵封的兵器庫隆隆打開第八章 政俠發難_六 陳倉河谷的苦行莊園第十一章 雄傑悲歌_一 橫掃千軍如卷席第六章 亂政亡趙_一 秦國朝野發力 謀定對趙新方略諸子百家_縱橫家第四章 談兵致禍_四 雲夢澤訪出了逃隱名將第四章 咸陽初動_二 丞相府來了不速之客第五章 殘政如血_二 逢迎反擊皆無處着力 李斯終歸落入了低劣圈套楔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