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風雲再起_二 奉陽君行詐蘇秦

二 奉陽君行詐蘇秦

雖是四月初夏,邯鄲卻是楊柳新綠,寒意猶存。清晨起來,大霧濛濛,宮室湖泊樹林都變得影影綽綽一片混沌。寬袍大袖的趙肅侯出得寢宮,來到湖邊草地,做了幾個長身呼吸,開始縱躍蹲伏地操練起來。

“君父,練胡功要穿胡服。”隨着年輕的聲音,一個少年走出了樹林。

“雍兒麼?”趙肅侯一個跳躍回身,“噫!你這是胡服?好精神!來,我看看。”

少年趙雍穿着一身緊袖短衣,腳下是長腰胡靴,手中一柄彎月胡刀。與趙肅侯的寬袍大袖相比,顯得精幹利落別有神韻。趙肅侯打量一番,點頭笑道:“守邊一年,有長進。”

“君父,胡人比我快捷,大半與這衣着有關。”趙雍興奮地比劃着,“你看,這身胡服裡外四件,冷了最多加一件皮袍。我等一身,至少八九件,加上腰帶高冠寬袍大袖,裡外十幾件,累贅多了。我的千人隊,現下都是胡服,打了幾仗,利落得很。”

“嗯,不錯,軍中穿穿還行。打仗嘛,就要動若脫兔。”

突然,一陣沉重急促的腳步聲傳來,朦朧可見一個紅色的高挑身影大步匆匆走來。“是肥義,沒錯。”趙雍目力極好,只一瞥便認準來人。

“稟報君上。”丈許之遙,紅色身影高亢的聲音傳了過來,“齊國大舉興兵滅宋,派特使前來,約我共同起兵。”

“稟報奉陽君了麼?”趙肅侯淡淡地問。

“還沒有。臣請君上先行定奪。”肥義拱手一禮,低着頭不再說話。

趙肅侯面色陰沉地踱着圈子,良久沉默。

“君父,肥義將軍忠誠可嘉。”趙雍慷慨激昂,“軍國大計,理當國君決斷。”

趙肅侯沒有理睬兒子,回頭對肥義道:“稟報奉陽君,聽候定奪。”

“君上……”肥義看了看國君,終於沒有說話,大步轉身去了。

“君父,你要忍到國亂人散,方纔罷休麼?”趙雍面色漲紅,幾乎要喊起來。

“住口!”趙肅侯一聲呵斥,四周打量一番,低聲道,“他統領大軍十餘年,又有上黨

封地二百里,兵強馬壯,財貨殷實,不忍又能如何?”

“君父勿憂,我有辦法。”趙雍見父親又要四面打量,大手一揮,“百步之內,斷無一人。君父無須擔心。”

趙肅侯盯着這個英氣勃勃的兒子,悠然一笑:“力道幾何?”

“死士三百。”趙雍肅然挺身。

“三百人就想翻天?真有長進。”

“專諸刺僚,一身爲公子光翻轉乾坤,況我三百死士!”

趙肅侯目光一閃,沉默良久,轉身徑自走了。趙雍略一思忖,跟着父親進了晨霧濛濛的樹林。

當肥義來到奉陽君府邸時,晨霧已經消散,府門外正是車水馬龍的當口。

奉陽君乃趙成侯的三子,趙肅侯的胞弟。趙成侯本有三個兒子,長子趙語,次子趙紲,三子趙城。趙成侯對三個兒子都很器重,每有親出,總由長子留邯鄲監國,兩個小兒子隨軍征戰。時間一長,次子三子成了軍中大將,趙語則時常執掌國政,順理成章地做了太子。趙成侯死後,次子趙紲不服太子趙語,起兵奪權。趙語應對沉穩,聯合三弟趙城打敗了趙紲,趙紲棄國逃亡到韓國去了。爲了報答三弟,趙語將趙城封爲奉陽君,封地擴大了兩倍。由於趙語不太通曉軍事,趙國又多有徵戰,趙城兼領了上將軍。幾次勝仗,趙城的威望權勢漸漸膨脹了,趙城也漸漸地威風起來了。

秦國奪取了晉陽,趙城領兵救援,卻差點兒做了秦軍俘虜。趙城惱羞成怒,要起傾國之兵與秦軍決戰。趙肅侯這回卻出奇地固執,堅決不贊同與秦國硬拼。他當着全體大臣,將國君大印捧在手上說:“奉陽君若一意孤行,請收下這傳國金印,趙語當即隱退山野。”趙城大爲尷尬,硬是給悶了回去。

此後,奉陽君更是橫行國中,不將趙肅侯放在眼裡。許多大臣不滿奉陽君的專橫氣焰,紛紛秘密上書,請趙肅侯“殺奉陽君以安趙氏”。趙肅侯非但不置可否,反而又將丞相權力交給了奉陽君,請奉陽君“開府號令,總攝國政”。

如此一來,趙國幾乎成了奉陽君的天下。府邸整日間門庭若市冠帶如雲,趙城忙得不可開交。許多原先秘密上書的大臣眼看國君孱弱,也就順勢投奔到奉陽君門下,官位紛紛晉升了。只有這個萬騎將軍肥義落落寡合,該如何便如何,依舊時常找國君稟報軍情,官爵也就老是原地踏步了。

“噫!肥義也,稀客喲!”一個圓鼓鼓胖乎乎矮墩墩紅亮亮的白髮老頭兒,眯縫着雙眼,滿臉堆笑地倚着門庭下的石柱,拉長聲調驚歎着。

肥義大步走上九級寬大的白玉臺階,淡淡道:“李舍人,肥義要見奉陽君。”

這個李舍人,本是奉陽君的門客家臣,當時一般統稱爲舍人。李舍人多年追隨奉陽君,很出過一些斡旋朝局的點子,自奉陽君得勢,晉升了府邸總管。中原“三晉”魏趙韓同俗,都將總管稱爲“家老”。近年來,這李家老在邯鄲紅得發紫,大小官員無不敬畏三分,見面莫不打拱作禮連呼“家老大人”,還要眼疾手快地給門庭一口銅箱裡擱點兒金貴物事進去,否則,你便得處處難堪。肥義是趙國大臣,不可能不知道奉陽君府邸的進門規矩,但卻公然直呼“家

老大人”爲“李舍人”,如何不教這位炙手可熱的李家老氣上心頭?雖則如此,李家老畢竟老辣,反倒拱手作禮笑道:“將軍乃國家干城,自當要務在身。奉陽君正在竹林苑晨練,將軍請了。”

肥義二話沒說,大袖一甩,徑自進府去了。

奉陽君府邸已經由六進擴展爲九進,府後還建了一座水面林苑。所謂竹林苑,是第三進國政堂東邊的一片竹木花草園囿,除了一大片青森森的翠竹,還養着一些珍禽異獸。奉陽君久在軍旅,晨練原是尋常,肥義自然不去多想,直奔竹林苑而來。晨霧尚未消散,靜謐的竹林中忽然傳來粗重的喘息與細長的呻吟……肥義突然覺得異常,立即停住腳步,略微思忖,肥義對着青森森的竹林拱手高聲道:“萬騎將軍肥義,緊急晉見奉陽君,有軍國大事稟報。”

但聞竹林中婆娑陣陣,傳來粗重嘶啞的呵斥:“大膽肥義!私窺禁園,可知罪麼!”隨着話音,薄霧中轉出一個鬚髮斑白威猛壯碩的漢子,渾身淌汗,只在腰間裹着一片斑斕虎皮,彷彿一個遠古獵人。

“國家爲上,臣不知罪。”肥義肅然拱手,低頭不看面前的奇異景觀。

“哼哼,趙國唯你肥義忠臣了?啊!”赤身“獵人”大喝,“來人!將肥義革去官爵,貶黜雲中大營,罰做苦役!”

霧氣繚繞中遙聞呼喝之聲,李家老領着一班武士上來,立即將肥義奪冠去服綁縛起來。肥義沒有絲毫驚慌,只是狠狠盯了李家老一眼,微微冷笑了一聲,便不由分說地被押走了。流散的晨霧中傳來一陣哈哈大笑。

一個帶劍軍吏匆匆走來:“啓稟奉陽君,洛陽蘇秦求見。”

“蘇秦?蘇秦是誰?”問話的虎皮“獵人”已經變成了衣冠整肅的奉陽君。

李家老笑道:“臣想起來也,此人就是幾年前說周說秦的那個遊士,鬼谷子高足。天子賜王車,還拒絕了秦國的上卿高爵,名噪一時也,只是,不知後來爲何沉寂了。”

“噢?好呵!”奉陽君笑了,“如此名士,求之不得。見。”

“主君且慢。”李家老低聲道,“容老臣探聽明白,以防背後黃雀。”

“也好。弄清他究竟真心投奔,還是別有他圖?”

“老臣明白。”圓圓的李家老一陣風似的隨着霧氣去了。

邯鄲是蘇秦的第一個目標。

方今天下,對秦國仇恨最深的莫過於魏楚趙韓四國。魏國是秦國的百年夙敵,楚國近年來受秦國欺侮最甚,韓國直接被秦國奪去了宜陽鐵山,趙國丟了晉陽之後,成爲眼下受秦國威懾最爲嚴重的中原國家。要在反秦大計上做文章,就要從這四國之中選擇一個入手。蘇秦做了反覆權衡,魏國實力最強,但魏惠王君臣消沉頹廢,想要他出頭挑起反秦重擔很難;楚國偏遠,素來對中原狐疑,雖可能成爲反秦主力,但卻不適合做發起國;韓國太小,但有風吹草動都可能被秦國扼殺在搖籃。只有這個趙國,國力居中,民風剽悍善戰,在中原六大戰國中影響力僅僅次於魏齊兩國。更重要的是,趙國在列國衝突中素來敢作敢當,國策比較穩定;前代趙成侯與目下趙侯都算得明智君主,善於決斷權衡。凡此種種,都使蘇秦毫不猶豫地直奔了趙國。

一路北上,蘇秦對趙國的朝局已經瞭如指掌,決意先行說動奉陽君,然後晉見國君。聽說奉陽君有早起理政的習慣,他便趕在大清早前來晉見。一見那個圓乎乎滿臉堆笑的家老,蘇秦心知這是一個“人貓”,很自然地向銅箱中丟進了三個有天子銘文的“洛陽王金”。家老立即對他肅然起敬,安排好他在暖房等候,匆匆進去稟報了。

過得片刻,家老滿臉堆笑地碎步出來:“先生,奉陽君緊急奉詔,進宮去了,特意轉告先生,請先生明日晚上前來賜教。老朽當真慚愧也。”

“家老言重了。蘇秦明晚再來便是。”

回到客寓,蘇秦思量今日所遇,覺得大有蹊蹺。權傾一國如奉陽君者,天下無出其右。此公有清晨獨處園囿的嗜好,趙肅侯豈能不知?奉陽君緊急奉命云云,定是託詞不見而已;然卻又“特意轉告”明晚“賜教”,又分明是想見他。一推一拉,僅僅是一種小權謀麼?似乎是,又似乎不僅僅是。大挫重生,蘇秦已經對“順勢持己”有了新的感悟,對於權力場的雲譎波詭魚龍混雜也有了一種登高鳥瞰的心境。面對這剛烈專橫的奉陽君與柔膩陰險的“人貓”家老,蘇秦決意抱定一個主意,順勢而說,見機而作,絕不再糾纏於一國一邦。

次日暮色時分,蘇秦在家老殷勤的笑臉浸泡下見到了奉陽君。

煌煌燈下,兩人都對對方打量了一番。蘇秦看到的,是一個與這豪華府邸格格不入的粗壯黧黑的布衣村漢,兩隻眯縫得細長的眼睛突然一睜,會放射出森森亮光。奉陽君看到的,是一個從容沉穩的布衣士子,鬚髮灰白,黝黑瘦削,幽幽的眼光教人莫測高深。

“先生策士,若以鬼之言說我,或可聽之。若言人間之事,本君盡知,無須多說。”剛剛坐定,奉陽君怪誕冰冷,似乎要着意給蘇秦一個難堪。

“以鬼之言見君,正是本意。”蘇秦微微一笑。

“噢?此話怎講?”

“貴府人事已盡,唯鬼言可行也。”

奉陽君突然一陣大笑:“好辯才!願聞鬼言。”

“我來邯鄲,正逢日暮,城郭關閉

,宿于田野林畔。夜半之時,忽聞田間土埂與林間木偶爭辯。土埂雲:‘你原不如我。我是土身,無論急風暴雨,還是連綿陰雨,泡壞我身,我卻仍然復歸土地,天晴則又成埂。土地不滅,我便永生。你卻是木頭,不是樹木之根,便是樹木之枝。無論急風暴雨,還是連綿陰雨,你都要拔根折枝,漂入江河,東流至海,茫然不知所終。’請教奉陽君,土埂之言如何?”

“先生以爲如何?”奉陽君似覺有弦外之音,卻又一片茫然,反問了一句。

“土埂之言有理。”蘇秦直截了當地切入本題,“無本之木,不能久長。譬如君者,無中樞之位,卻擁中樞之權,直如孤立之木,外雖枝繁葉茂,實卻危如累卵。若無真實功業,終將成漂流之木。”

奉陽君目光一閃,沒有說話,思忖有頃,擺手道:“先生請回館舍,明日再來。”

蘇秦情知奉陽君木然煩亂,拱手作別,徑自去了。

奉陽君黑着臉倚在長案上發呆。蘇秦的話使他感到一絲不安,“無中樞之位,卻擁中樞之權”,的確是權臣大忌,可是勢成騎虎,自己能退麼?聽這蘇秦話音,又似乎有轉危爲安的妙策。可能麼?一介書生士子,能扭轉乾坤?正在思緒紛亂,一陣輕輕的腳步來到身邊。

“敢問主君,蘇秦如何?”李家老的聲音殷切恭謹,讓奉陽君覺得舒坦。

“你以爲如何?”奉陽君臉上威嚴持重。

“臣有一問:蘇秦勸誡主君急流勇退,主君打算聽從麼?”

“不能。”奉陽君猶豫片刻,吐出了兩個字。

“如此臣則可言。臣觀蘇秦談吐,其辯才博學皆過主君。此人入趙,所圖謀者終爲自己功業,主君只是他建功立業的墊腳石罷了。唯其如此,此人將對主君大爲不利。”

“趕走蘇秦,開罪天下名士,誰還來投奔老夫?”

“主君勿憂。我有一計,可使蘇秦樂而去之,不累主君敬賢之名。”

“噢?說說看。”

家老湊近,一番低語,奉陽君哈哈大笑。

次日晚上,蘇秦悠然而來。奉陽君小宴款待,酒罷肅然求教。蘇秦格外真誠,剖析了奉陽君的危局,提出了一舉解脫危局的根本謀略——由奉陽君出面聯合六國抗秦,擁戴趙肅侯出任盟主,化解君臣猜疑,既建立真實功業,又不露痕跡地迴歸臣子本職,如此奉陽君便可如土埂般永生。最後,蘇秦慷慨言志:“蘇秦本風塵布衣,不忍中原諸侯受強秦欺凌,願奮然助君以成大業,願君力挽狂瀾,做天下砥柱。赤子之心,願君明察。”

奉陽君兩眼一直看着蘇秦,臉上卻沒有任何表情。起初,蘇秦只以爲此人機謀深沉,自是江河直下滔滔不絕,說了一個時辰,奉陽君仍是正襟危坐,絲毫不爲所動。蘇秦覺得蹊蹺,停了話頭,端詳着奉陽君神情,等待他的發問。誰知奉陽君依舊木然端坐,終是一言不發。

“蘇秦告辭。”情知有異,蘇秦拱手一禮,徑自去了。

“先生留步。”身後傳來沙沙柔柔的聲音,李家老輕步追了上來,“老朽代主君送先生了。”

蘇秦淡淡一笑:“敢問家老:昨日粗談,奉陽君尚且動容;今日精談,奉陽君卻木然無動於衷,緣故何在?”

家老神秘地笑了笑,將蘇秦拉到道旁大樹下,先深深一個大躬,又幽幽一嘆道:“先生機謀大,策劃高,我家主君才小量淺,不能施展。老朽恐先生有不測之危,便請主君絲綿塞耳,無聽談說。老朽慚愧,慚愧。”

蘇秦大是驚愕,愣怔片刻,縱聲大笑起來:“奇也!奇也!當真大奇也!”

待蘇秦笑聲平息,家老又是幽幽一嘆:“雖則如此,先生遊歷諸侯,跋涉艱難,無非圖個錦衣玉食。老朽定然請求主君,資助先生以高車重金。老朽慚愧,慚愧。”

“噢——”蘇秦更加笑不可遏,“還有此等事?不聽我言,卻贈我錢?”“還請先生明日再來。老朽慚愧,慚愧。”

“好好好,明日再來。”

“老朽慚愧,慚愧。”

蘇秦覺得大是滑稽,想忍也忍不住滿腔笑意,大笑着揚長去了。

回到館舍,蘇秦忍不住大笑了半日,惹得鄰居客人伸頭探腦嘖嘖稱奇。雖說天下之大無奇不有,然則自春秋以來,如此塞耳使詐者,當真是聞所未聞匪夷所思。一篇精心構思的宏大說辭,竟作了聾瞽塞聽,當真對牛彈琴。名士遊說有如此滑稽奇遇者,五百年也就我蘇秦一人耳。既遇如此滑稽褊狹之徒,何不順勢而下,成全了這個滑稽故事?

次日午後,蘇秦如約前往,李家老肅然迎出請入。奉陽君在正廳隆重設宴,連說一番“昨日受教,如醍醐灌頂”云云。李家老便急忙對着蘇秦使眼色。蘇秦又是一通大笑,也就勢說了一通“水土不服,便欲歸去”云云,雖都是口不應心,卻也是其樂融融。

酒宴之後,奉陽君“賜贈”了蘇秦許多貴重物事,除了黃金百鎰,軺車一輛,有三樣珍寶倒確實是蘇秦所沒有見過的:一是一顆明月珠,在幽暗中能光照丈許。二是白玉璧一隻,李家老特意叮囑說這是楚國的荊山璧,與和氏璧齊名也。三是黑貂裘一領,能化雪於三尺之外。

“老朽慚愧慚愧。”李家老指點交代完畢,畢恭畢敬地看着蘇秦,生怕生出意外。

蘇秦卻大笑着接受了。

(本章完)

第四章 暴亂潮水_七 項梁戰死定陶 復辟惡潮驟然頹勢第九章 霹靂手段_四 陰謀與孤獨的老人第八章 幽燕雷霆_六 軍前謀國君臣心第二章 大決涇水_六 松林蒼蒼 老秦人的血手染紅了一座座刻石名將_樂毅第七章 流火迷離_二 塞上春寒 心變情異第六章 亂政亡趙_八 秦王嬴政終於昂首闊步地踏進了邯鄲第十章 合縱回光_四 趙國的最後名將與最後邊兵第六章 風雲再起_五 大節有堅貞經典大戰_河西之戰大秦帝國第三部《金戈鐵馬》第六章 亂政亡趙_六 殺將亂政 巍然大國自戕自毀第六章 亂政亡趙_三 不明不白 李牧終究與郭開結成了死仇第八章 幽燕雷霆_五 整我六師 如雷如霆第六章 子楚還國_二 立嫡密書生髮出意想不到的事端第四章 鏖兵中原_五 君臣將士咸陽宮第十二章 士相崢嶸_一 秦國第一次力不從心了第十四章 對峙上黨_五 相持三年 雪球越滾越大 勝負卻越來越渺茫大秦帝國第一部下卷第九章 孤城血卜_二 塵封的兵器庫隆隆打開第十二章 不寧不令_三 巔峰張儀又出錯第十三章 雨雪霏霏_七 神醫扁鵲對秦孝公的奇特診斷第三章 東方龍蛇_四 布衣柴門千里駒第三章 西出鎩羽_六 孑然一身出咸陽第十二章 三轅各轍_一 少壯奇才 不意遇合第三章 殺戮風暴_二 蒙恬蒙毅血濺兩獄 蒙氏勳族大離散第十二章 三轅各轍_五 巴蜀寡婦清 咸陽懷清檯第五章 術治亡韓_三 《韓非子》深深震撼了年輕的秦王第三章 乾坤合同_三 王不立後 鐵碑約法第二章 艱危咸陽_五 慨其嘆矣 遇人之艱難第六章 風雲再起_二 奉陽君行詐蘇秦第十一章 文明雷電_三 典則朝儀煥然出新 始皇帝大典即位諸子百家_道家第十四章 大帝流火_四 大巡狩第一屯 嬴政皇帝召見鄭國密談第十一章 雄傑悲歌_四 雄心錯斷 陡陷危局大秦帝國第二部《國命縱橫》第四章 鏖兵中原_三 齊王夜入軍營 聯軍橫生波瀾第八章 政俠發難_三 黑篷車主與神秘的工匠第三章 殺戮風暴_一 滅大臣而遠骨肉 亙古未聞的政變方略第十二章 收復河西_二 魏國廟堂的名將與老將第七章 帝國烽煙_三 軹道亭外的素車白馬楔子第三章 東方龍蛇_一 邦有媛兮 不讓鬚眉第七章 瓦釜雷鳴_五 啞巴武士做了貼身護衛諸子百家_法家第九章 孤城血卜_五 戰地風雪 大將之心第九章 分治亡楚_九 固楚亡楚皆分治 不亦悲哉大秦帝國第二部《國命縱橫》大秦帝國第三部中卷第二章 山東雄傑_三 洛陽試劍 蘇秦成名不成功第十二章 三轅各轍_四 呂不韋終於立定了長遠方略第九章 分治亡楚_三 項燕良將老謀 運籌舉步維艱第三章 東方龍蛇_二 臨淄霜霧濃經典大戰_南定百越、北擊匈奴之戰第六章 子楚還國_二 立嫡密書生髮出意想不到的事端第九章 孤城血卜_二 塵封的兵器庫隆隆打開大秦帝國第六部上卷第七章 大成合縱_一 大梁公子出奇策第十二章 收復河西_二 魏國廟堂的名將與老將四 認知中國原生文明的基本理念第九章 呂氏新政_一 變起倉促 呂不韋終於被推到了前臺第五章 衛鞅入秦_一 神秘客棧的布衣少年秦風_秦軍服飾第一章 暮政維艱_二 天地不昭昭 謀國有大道第七章 流火迷離_四 執一不二 正心跬步第十章 蒹葭蒼蒼_四 風兮雅兮 我心何堪五 走出暴秦說誤區:秦帝國徭役賦稅之歷史分析第六章 亂政亡趙_三 不明不白 李牧終究與郭開結成了死仇第五章 情變橫生_七 欲將子還兮 子不我思第十章 合縱回光_四 趙國的最後名將與最後邊兵第十章 蒹葭蒼蒼_五 灑滿陽光的新都工地秦國官制_中央官制第九章 孤城血卜_五 戰地風雪 大將之心第三章 東方龍蛇_三 東海起大蛟第二章 大決涇水_一 治旱大舉 綱在河渠名將_白起第十一章 天算六國_一 神秘天象逼出了楚宣王的妙策第十三章 雍城之亂_四 一柱粗大的狼煙從蘄年宮端直升起第五章 殘政如血_一 趙高給胡亥謀劃的聖君之道第十二章 盤整華夏_三 塹山堙谷 窮燕極粵 帝國大道震古爍今第三章 殺戮風暴_三 殺戮骨肉 根基雄強的嬴氏皇族開始了秘密逃亡第七章 迂政亡燕_八 迂闊之政 固守王道傳統的悲劇第一章 權相變異_三 殘詔斷句 李斯的勃勃雄心燃燒起來了第七章 瓦釜雷鳴_二 疲民與貴族竟有了憤怒的共鳴第十二章 不寧不令_五 將計就計邯鄲策第一章 鐵腕平亂_一 義渠大牛首接受了羊皮血契第八章 失才亡魏_四 特異的滅魏方略震動了秦國廟堂第八章 幽燕雷霆_一 六百年老諸侯振翼而起第十五章 萬古國殤_二 流火落葉公器心大秦帝國第二部上卷第六章 秦軍悲歌_五 各具內憂 章邯刑徒軍與王離九原軍大秦帝國第一部上卷第七章 流火迷離_四 執一不二 正心跬步一 暴秦說:秦末復辟勢力的歷史謊言第八章 幽燕雷霆_四 我車既攻 我馬既同第十四章 冰炭同器_七 秦孝公夢斷關河第十五章 萬古國殤_三 消弭風暴的哲人溘然長逝《大秦帝國》·史源_第二部 《國命縱橫》第十章 胡服風暴_四 茫茫邊草 雲胡不憂第十三章 雍城之亂_五 血火冠劍日 亂局竟未息
第四章 暴亂潮水_七 項梁戰死定陶 復辟惡潮驟然頹勢第九章 霹靂手段_四 陰謀與孤獨的老人第八章 幽燕雷霆_六 軍前謀國君臣心第二章 大決涇水_六 松林蒼蒼 老秦人的血手染紅了一座座刻石名將_樂毅第七章 流火迷離_二 塞上春寒 心變情異第六章 亂政亡趙_八 秦王嬴政終於昂首闊步地踏進了邯鄲第十章 合縱回光_四 趙國的最後名將與最後邊兵第六章 風雲再起_五 大節有堅貞經典大戰_河西之戰大秦帝國第三部《金戈鐵馬》第六章 亂政亡趙_六 殺將亂政 巍然大國自戕自毀第六章 亂政亡趙_三 不明不白 李牧終究與郭開結成了死仇第八章 幽燕雷霆_五 整我六師 如雷如霆第六章 子楚還國_二 立嫡密書生髮出意想不到的事端第四章 鏖兵中原_五 君臣將士咸陽宮第十二章 士相崢嶸_一 秦國第一次力不從心了第十四章 對峙上黨_五 相持三年 雪球越滾越大 勝負卻越來越渺茫大秦帝國第一部下卷第九章 孤城血卜_二 塵封的兵器庫隆隆打開第十二章 不寧不令_三 巔峰張儀又出錯第十三章 雨雪霏霏_七 神醫扁鵲對秦孝公的奇特診斷第三章 東方龍蛇_四 布衣柴門千里駒第三章 西出鎩羽_六 孑然一身出咸陽第十二章 三轅各轍_一 少壯奇才 不意遇合第三章 殺戮風暴_二 蒙恬蒙毅血濺兩獄 蒙氏勳族大離散第十二章 三轅各轍_五 巴蜀寡婦清 咸陽懷清檯第五章 術治亡韓_三 《韓非子》深深震撼了年輕的秦王第三章 乾坤合同_三 王不立後 鐵碑約法第二章 艱危咸陽_五 慨其嘆矣 遇人之艱難第六章 風雲再起_二 奉陽君行詐蘇秦第十一章 文明雷電_三 典則朝儀煥然出新 始皇帝大典即位諸子百家_道家第十四章 大帝流火_四 大巡狩第一屯 嬴政皇帝召見鄭國密談第十一章 雄傑悲歌_四 雄心錯斷 陡陷危局大秦帝國第二部《國命縱橫》第四章 鏖兵中原_三 齊王夜入軍營 聯軍橫生波瀾第八章 政俠發難_三 黑篷車主與神秘的工匠第三章 殺戮風暴_一 滅大臣而遠骨肉 亙古未聞的政變方略第十二章 收復河西_二 魏國廟堂的名將與老將第七章 帝國烽煙_三 軹道亭外的素車白馬楔子第三章 東方龍蛇_一 邦有媛兮 不讓鬚眉第七章 瓦釜雷鳴_五 啞巴武士做了貼身護衛諸子百家_法家第九章 孤城血卜_五 戰地風雪 大將之心第九章 分治亡楚_九 固楚亡楚皆分治 不亦悲哉大秦帝國第二部《國命縱橫》大秦帝國第三部中卷第二章 山東雄傑_三 洛陽試劍 蘇秦成名不成功第十二章 三轅各轍_四 呂不韋終於立定了長遠方略第九章 分治亡楚_三 項燕良將老謀 運籌舉步維艱第三章 東方龍蛇_二 臨淄霜霧濃經典大戰_南定百越、北擊匈奴之戰第六章 子楚還國_二 立嫡密書生髮出意想不到的事端第九章 孤城血卜_二 塵封的兵器庫隆隆打開大秦帝國第六部上卷第七章 大成合縱_一 大梁公子出奇策第十二章 收復河西_二 魏國廟堂的名將與老將四 認知中國原生文明的基本理念第九章 呂氏新政_一 變起倉促 呂不韋終於被推到了前臺第五章 衛鞅入秦_一 神秘客棧的布衣少年秦風_秦軍服飾第一章 暮政維艱_二 天地不昭昭 謀國有大道第七章 流火迷離_四 執一不二 正心跬步第十章 蒹葭蒼蒼_四 風兮雅兮 我心何堪五 走出暴秦說誤區:秦帝國徭役賦稅之歷史分析第六章 亂政亡趙_三 不明不白 李牧終究與郭開結成了死仇第五章 情變橫生_七 欲將子還兮 子不我思第十章 合縱回光_四 趙國的最後名將與最後邊兵第十章 蒹葭蒼蒼_五 灑滿陽光的新都工地秦國官制_中央官制第九章 孤城血卜_五 戰地風雪 大將之心第三章 東方龍蛇_三 東海起大蛟第二章 大決涇水_一 治旱大舉 綱在河渠名將_白起第十一章 天算六國_一 神秘天象逼出了楚宣王的妙策第十三章 雍城之亂_四 一柱粗大的狼煙從蘄年宮端直升起第五章 殘政如血_一 趙高給胡亥謀劃的聖君之道第十二章 盤整華夏_三 塹山堙谷 窮燕極粵 帝國大道震古爍今第三章 殺戮風暴_三 殺戮骨肉 根基雄強的嬴氏皇族開始了秘密逃亡第七章 迂政亡燕_八 迂闊之政 固守王道傳統的悲劇第一章 權相變異_三 殘詔斷句 李斯的勃勃雄心燃燒起來了第七章 瓦釜雷鳴_二 疲民與貴族竟有了憤怒的共鳴第十二章 不寧不令_五 將計就計邯鄲策第一章 鐵腕平亂_一 義渠大牛首接受了羊皮血契第八章 失才亡魏_四 特異的滅魏方略震動了秦國廟堂第八章 幽燕雷霆_一 六百年老諸侯振翼而起第十五章 萬古國殤_二 流火落葉公器心大秦帝國第二部上卷第六章 秦軍悲歌_五 各具內憂 章邯刑徒軍與王離九原軍大秦帝國第一部上卷第七章 流火迷離_四 執一不二 正心跬步一 暴秦說:秦末復辟勢力的歷史謊言第八章 幽燕雷霆_四 我車既攻 我馬既同第十四章 冰炭同器_七 秦孝公夢斷關河第十五章 萬古國殤_三 消弭風暴的哲人溘然長逝《大秦帝國》·史源_第二部 《國命縱橫》第十章 胡服風暴_四 茫茫邊草 雲胡不憂第十三章 雍城之亂_五 血火冠劍日 亂局竟未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