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未來(下)

bookmark

政和三年四月初一,壬午。【西元1113年4月18日

“蓋此身,四大五常。恭惟鞠養,豈敢毀傷。女慕貞潔,男效才良……”

觀音山頭書聲朗朗。寬敞明亮的書堂中,三十多名少年捧着剛剛印好,尚散着油墨氣味的《千字文》大聲朗讀着。這些少年從歲到十五六歲都有,不論大小都在桌前坐得筆直,這不是因爲趙瑜在後門處盯着他們,而是衢山義學的先生手中的戒尺太過恐怖。

義學先生不過三十出頭的樣兒,長身玉立,品貌不凡,自有一股書香世家子弟特有的氣質。這先生繃着臉,負手在教室過道中慢悠悠地走着,但凡看見有哪個學生稍稍懈怠,一尺長、三指寬的竹尺就會從背後打來,毫不寬宥。

有這樣的一位先生盯着,沒有那個學生膽敢鬆懈一下,都專心致志地高聲誦讀,唯恐聲音一低,被先生狠狠敲上一戒尺。

在後門處看了一陣,趙瑜向先生拱了拱手,便悄無聲息的退了出去。那先生卻視若無睹,彷彿沒見到趙瑜這個人一樣,依然在教室中巡視着。

趙瑜走出門外,兩人便迎了上來。一人是趙文,另一人則是個四十多歲的漢子,黑臉粗手,一副工匠像,身上還有着油墨香。此人姓李名傑,乃是衢山島新辦的印書坊的頭兒,今日便是陪着趙瑜送新印好的課本來義學。

走到趙瑜身邊,趙文先探探頭,張望了一下教室內的情形,轉過頭來對趙瑜笑道:“陳先生還是那張棺材臉,這麼些年了,也沒見他笑過。”

趙瑜搖頭道:“陳先生心裡有苦,自然笑不出來。他一官人,卻被流竄通州海島【注1,再加上又被大哥擄來此地,入了海寇軍中,以致有家難回。換作是你,你笑得出嗎?”

揚子江口的海島,隸屬通州,與登州的沙門島一樣,乃是大宋流放重刑犯的地方。這兩個島號稱地獄,‘晝禁夜囚,與死爲鄰’。一般來說,只要入了海島、沙門,就別想再活着出去。也因此,若非勉強貸死的重罪囚犯,就絕不會被刺配到這兩個島上。

三年前,浪港海寇揚威海上,北至通州,南至溫州,都是浪港水軍的勢力範圍。爲了蒐集人才,趙瑾便帶兵攻破了海島牢城,把囚禁在內、爲鹽場煮鹽的兩百多名囚犯都一股腦的打包到昌國,其中便有這陳先生。

陳先生到了昌國,趙櫓一看便是大喜。爲何?就因爲他臉上沒有金印。宋時,但凡刑囚,一旦配各地牢城,臉上必然要刺字,俗稱‘蓋金印’。只有一種人會例外,那便是犯事的官員。

大宋的士大夫與天子共治天下,身份最爲貴重。就算是犯了罪,臉上絕不會也如販夫走卒般被刺字。海島牢城來的兩百多囚犯就他一人臉上乾乾淨淨,他不是官身,誰會是?

而且這陳先生雖是犯官,但看他舉止氣度,並不像靠蔭補得官的官吏,而是像中過進士的樣子。能找來一個進士,趙櫓焉能不喜?只是這陳先生被擄來昌國之後,便一言不,問他名字不答,詢他來歷不說,最後只從其他囚犯嘴裡得知他姓陳,其他便一概不知――知道他身份的牢城守衛都已餵了魚鱉。

這個悶嘴葫蘆,既然不肯說話,當然也就不會幫浪港寨做事,章渝去勸,卻吃了閉門羹。最後惹得趙櫓煩了,雖捨不得殺他,但一氣之下還是把他丟到了衢山,讓趙瑜處理。

不過趙瑜當時也沒心情理這位陳先生,只是讓他在寨裡做了個食客――光吃飯不幹事的客人。及至趙櫓身亡,趙瑜招安,兩百多囚犯死的死、散的散,剩下的四五十人無處可去,便仍留在島上,而陳先生不知爲何卻也沒走。

等到趙瑜開辦義學的消息傳了出去後,陳先生自己找上門來毛遂自薦。一個進士肯幫忙,趙瑜當然高興,便順水推舟讓他當了衢山義學的塾長。但就算這樣,去問他姓名家世,卻仍得不到回答,最多也只在他口音中聽出一點福建腔。只是見他教書時認真賣力,趙瑜便也就不去深究了,誰沒有點呢?

趙瑜能體諒,但趙文卻不會。在他看來,那陳先生分明看不起島上衆人,纔會如此倨傲,“既來之,則安之。我們又沒拘着他不讓他走,天天板着臉給誰看啊!?”他抱怨着。

“先生嘛,當然得有先生的樣子。師道尊嚴,本就該如此。”趙瑜說着,含着深意地瞥了趙文一眼,又道:“當然了,如果他入我軍中,我就不會再容他在我面前擺上這張苦臉,誰也沒欠他什麼嘛……自然要讓他恭恭敬敬的,對不對?”

趙文低頭,臉色微紅。他知道,趙瑜是在點醒他。

趙瑜輕輕搖頭。自從三天前,他向趙文透露了自家的野心後,趙文便如同變了一個人。有了理想、目標和追求之後,整個人意氣風,行事也雷厲風行,殘廢後的蔫蔫暮氣全不翼而飛。不過這件事,也不是沒有負面效果,比如他的手下就被逼壓得喘不過氣來,而他對陳先生的敵意,也是一樁。

趙瑜清楚,趙文敵意其實來自於恐懼。他在害怕進士出身的陳先生奪去他的位置。一個進士的才能能有多強,看章渝便知。當初,趙瑜可是被他壓着打的。這陳先生雖是犯官,也許德行不高,但說起才智,趙文沒有任何自信――對進士的崇拜在每個大宋子民心中是根深蒂固的。如果陳先生投入趙瑜帳下,趙文當然要擔心自己會失去席親信的地位。尤其是他還知道趙瑜有稱王的打算,未來國相的位置,他怎會願意失去?

趙文的這點心思,趙瑜當然看得出來,但他也沒辦法化解,這隻能靠趙文自己放寬心胸了。暗暗嘆了口氣。他轉頭對站在一邊的李傑道:“李工,這批課本印得的確不錯,正文、釋義、拼音,不論字號大小,都清洗乾淨,筆畫分明。陳先生方纔也讚不絕口。他是有大見識的人,卻不會說錯。”

李傑半弓腰,行了個禮,平和笑道:“多謝大當家誇讚!份內之事,理應如此。”他臉上的笑容,有被誇讚的喜悅,但又不見絲毫失態,淡淡的,讓人看得很舒服。如果不看他相貌,其實很有讀書人的氣質。不過印書坊的工匠,也該如此,與書本走得近,談吐舉止當然會被潛移默化。

他本是杭州人,是一家印書坊的坊頭。兩年前,被趙瑜一手刀,一手錢,強逼着他全家上了島,主持建立印書坊。雖然一開始不情不願,兩年下來卻也習慣了。衢山日漸繁華,趙瑜又捨得給錢,他日子過得倒也舒心,再也沒有想着離開了。

直起腰,他又道:“這兩年,犬子已經習慣了漢語拼音和簡體字,就算是橫排雕版,刻起字來也比剛開始時要順手得多。不會再像以前那樣歪歪扭扭的了。”

趙文從旁插嘴道:“這批書版由於沒再刻廢,比以前節省不少花銷。而且用了橫排版後,同樣大小的紙張可以多印五成的字,而用簡體字,字號也可以縮小。就算要雕上拼音,成本也能省下一半。原來印一本書的,現在可以印兩本。”

趙瑜點頭。衢山島上的開蒙課本都是橫排版的簡體字,漢語拼音也被他假借番商的名義,用了出來。趙瑜一開始還以爲陳先生會極力反對,卻沒想到他卻對拼音讚不絕口,直說此法一出,反切法【注2就可以丟到一邊了。

對陳先生的反應,趙瑜當時很奇怪,便問他:“拼音法乃是夷人的東西,爲何先生用之不疑?”

陳先生卻瞪大眼睛反問道:“‘學在四夷’,四夷之物,中國之人怎麼不能拿來用?夷人的學問,只要是好的,學來用便是。他山之石,自能攻玉。”

對於陳先生這種氣度,趙瑜搖頭感嘆。也只有這時代,自信於數千年來長盛不衰的文明,以世界中心自居的中國人,纔會有如此的心胸。不像他所來的那個時代,由於長年衰落導致的自卑心的影響,對於外來文化多是抗拒,總是怕本國文化被污染。卻不想想,只有衰老垂死的軀體才容易被病菌感染,而健康強健的身軀卻會把來犯的病菌變成抗體,反而會增強免疫力。

至於簡體字,陳先生甚至什麼都沒說。這時代,沒有哪個士大夫會不認識由草書、行書轉變而來的簡體字,讀寫都不成問題。

也只是橫排版讓他抱怨了兩句,但趙瑜用節省成本堵了回去。陳先生也就沒再多說,在他看來,一個海寇能開辦義學已經不錯了,再想逼他多花錢,說不定會乾脆停辦義學。害怕失去心理上的寄託,陳先生也只能認了。

拋開回憶,他對李傑道:“這兩年辛苦令郎了!要把十幾年養成的習慣改過來,的確不容易。不過日後坊內要印得書會越來越多,光靠幾人刻板怕是來不及,我提過的活字印刷最好能早點弄起來。”

李傑聞言就皺起眉,反對道:“大當家。活字印刷,並不可行。這兩年,切割開的上好刻板木料不知有多少,但那些木活字始終不能鋸得大小如一,字體不一樣大,怎麼排版得起來?”

“那膠泥活字呢?”趙瑜又問。木活字的問題他也知道,以這時候的木材加工工藝,要想把幾萬個木活字都雕琢的一般大小,除非找東京城中官家作坊的細木工匠,花上幾年時間細心打磨,不然,就只能看着外七扭八的小指大小的活字乾瞪眼,只有等木工車牀出現,纔有實現的可能。

李傑還是搖頭:“那玩意兒,易碎難造,早幾十年就有人用了,卻一直沒傳播開,還不就是因爲太麻煩嘛。”

對於李傑的否定,趙瑜也沒轍。專家的意見,總是該認真聽取的。‘看來還得用青銅鑄活字了。不過,得等島上的鑄造工藝提高才行。’

注1:通州海島,即現在的崇明島。崇明島爲江水流沙沖積成的沙洲,宋時還僅僅是兩塊小島,一爲崇明、一爲東州。

注2:反切法,中國古代的拼音法。由兩字標一個音。前字取聲母,後字取韻母和聲調。如‘蟲’,遲龍(ong)切。

PS:昨日家中有事,沒能更新,至於今天這章出現的陳先生,是本書中第一個正面亮相的歷史名人,有興趣的話,可以猜猜他的身份。

第33章 故鄉(下)第21章 陣線(下)第30章 西路(完)第33章 經濟(上)第56章 九五(中二)第25章 野心(上)第24章 突遇(上)第36章 股票(上)第17章 豐收(上)第28章 雄心(上)第17章 豐收(上)第24章 西路(七)第61章 門戶(上)第22章 白山黑水(完)第48章 江山(下)第22章 白山黑水(完)第12章 孤舟(下)第38章 股票(下)第7章 敵至(上)第63章 九五(下六)第58章 九五(下一)第18章 戰象(上)第44章 蔡攸(上)第45章 蔡攸(下)第11章 琉球(上)第7章 未雨(上)第35章 移民(下)第28章 攤牌(上)第14章 西路(六)第53章 杭州(下)第1章 奇襲(上)第17章 豐收(上)第49章 道阻(三)第13章 包圍(上)第3章 夜話(下)第50章 道阻(四)第5章 戰前(上)第14章 父兄(下)第6章 紛亂(上)第6章 西路(三)第26章 開春(上)第45章 亂象(二)第37章 股票(中)第16章 船場(下)第26章 傳承(完)第41章 內附(下)第6章 戰前(下)第8章 投奔(下)第28章 攤牌(上)第35章 覆亡(中)第11章 白山黑水(四)第33章 故鄉(下)第25章 突遇(下)第5章 東京(下)第12章 白山黑水(五)第9章 綢繆(上)第1章 老種(上)第48章 助守(下)第10章 宣傳(上)第41章 關山海(中)第8章 未雨(下)第26章 天子(中)第2章 白山黑水(二)第16章 軒波(上)第5章 西路(二)第49章 聖公(上)第12章 西行(上)第39章 故人第十二 卷琉球中第11章 琉球(上)第42章 大石(下)第20章 百神第20章 義學(上)第19章 陣線(上)第28章 星火(中)第27章 旅順(下)第30章 戰備(上)第26章 開春(上)第16章 傳承(二)第12章 孤舟(下)第52章 杭州(中)第7章 西路(四)第47章 助守(上)第4章 奪城(下)第28章 帝國(下)第29章 雄心(下)第59章 投奔(上)第23章 喪事(上)第50章 道阻(四)第15章 傳承(一)第35章 出戰(下)第8章 交趾(上)第39章 帝位(上)第4章 使團(下)第37章 島南(下)第15章 船場(上)第2章 平安(下)第44章 亂象(一)第12章 孤舟(下)
第33章 故鄉(下)第21章 陣線(下)第30章 西路(完)第33章 經濟(上)第56章 九五(中二)第25章 野心(上)第24章 突遇(上)第36章 股票(上)第17章 豐收(上)第28章 雄心(上)第17章 豐收(上)第24章 西路(七)第61章 門戶(上)第22章 白山黑水(完)第48章 江山(下)第22章 白山黑水(完)第12章 孤舟(下)第38章 股票(下)第7章 敵至(上)第63章 九五(下六)第58章 九五(下一)第18章 戰象(上)第44章 蔡攸(上)第45章 蔡攸(下)第11章 琉球(上)第7章 未雨(上)第35章 移民(下)第28章 攤牌(上)第14章 西路(六)第53章 杭州(下)第1章 奇襲(上)第17章 豐收(上)第49章 道阻(三)第13章 包圍(上)第3章 夜話(下)第50章 道阻(四)第5章 戰前(上)第14章 父兄(下)第6章 紛亂(上)第6章 西路(三)第26章 開春(上)第45章 亂象(二)第37章 股票(中)第16章 船場(下)第26章 傳承(完)第41章 內附(下)第6章 戰前(下)第8章 投奔(下)第28章 攤牌(上)第35章 覆亡(中)第11章 白山黑水(四)第33章 故鄉(下)第25章 突遇(下)第5章 東京(下)第12章 白山黑水(五)第9章 綢繆(上)第1章 老種(上)第48章 助守(下)第10章 宣傳(上)第41章 關山海(中)第8章 未雨(下)第26章 天子(中)第2章 白山黑水(二)第16章 軒波(上)第5章 西路(二)第49章 聖公(上)第12章 西行(上)第39章 故人第十二 卷琉球中第11章 琉球(上)第42章 大石(下)第20章 百神第20章 義學(上)第19章 陣線(上)第28章 星火(中)第27章 旅順(下)第30章 戰備(上)第26章 開春(上)第16章 傳承(二)第12章 孤舟(下)第52章 杭州(中)第7章 西路(四)第47章 助守(上)第4章 奪城(下)第28章 帝國(下)第29章 雄心(下)第59章 投奔(上)第23章 喪事(上)第50章 道阻(四)第15章 傳承(一)第35章 出戰(下)第8章 交趾(上)第39章 帝位(上)第4章 使團(下)第37章 島南(下)第15章 船場(上)第2章 平安(下)第44章 亂象(一)第12章 孤舟(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