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節 體系

汴梁朝會,羣臣跪拜之後,分列兩班。

呼延庚低垂着眼瞼,偷偷瞟着斜對面的尚書右僕射兼領門下侍郎,太子太師,張愨張誠伯。在另一個時空,張愨因爲趙構軟弱,鬱鬱而終,遠比不上在本時空位極人臣,成爲文武班的第一位。

張誠伯如同老僧入定,面無表情,不知道在想些什麼。

他身旁,也就是文臣的第二位,站着御史中丞,太子太傅張所。張憲的老爹沒有像另一個時空那樣有心殺賊,卻被張益謙污衊,被髮遣南方,死於湖南。

文臣第三位,則是樞密副使,太子太保張叔夜。張叔夜也擺脫了被金國俘虜,強擄到北方爲官,父子三人一同在白水河邊自殺的命運。

這些青史留名的忠臣,因爲呼延庚的所作所爲而活了下來,若是在日後的朝代更迭中有什麼處理不當,很可能在史書中留下罵名,不知是幸運還是不幸。

文臣班中靠前的開封留守劉鞈上前一步,啓奏要在東京道和京畿路力行保甲。

小皇帝沒有答話,簾後傳來監國太后的聲音:准奏。

劉鞈奏請,既然是在東京道以及京畿路一體施行,就當設立一個提舉官,統一管理。

“設立提舉東京京畿保甲諸事,人選請宰相決之。”

“不若請劉大府兼任。”

在河南東部也要施行保甲了,各級保甲長,以及銳士和公士的選拔相應須得跟上。

皇帝亞父,歸德節度使,河東河北河西宣撫大使呼延庚,站在武臣班靠前的位置,默默地看着劉鞈先是推辭,又接受了這個任命。

河北東路,東京道,京畿路,河東路中的一部分,麟府軍,鄜延路,分別由張彥橘、劉鞈,張克戩,張灝主持,都納入了呼延庚的體系中來。

這個體系還沒有一個固定的名字。因爲新保甲是他最明顯的標誌,所以往往被人稱作保甲。

但呼延庚所想,遠不止此。

這首先應該是一套政教合一的體系,軒轅道是其精神內核,“事功”是其教義核心。在這個塵世立下什麼樣的功勳,獲得何種官職和勳位,將預示着在天國獲得何種對應的神職。

其次是一套銳士的組織體系,有功,有德,有學的人,被授予銳士,開啓了他在軒轅道和朝廷中的晉升之徒,以功勞和年資,獲得文散官和武散官的官階。爲了完成某種任務,授予職務,爵位則是一種重大獎勵和榮譽。

再次是一銳士爲骨幹的社會細胞,從海河到淮河,從寶塔山到大海,路尚由朝廷的轉運使、經制使、訪察使主持,而在路之下,大致以府和較大的州爲單位,平行設立郡一級,雖無明文規定,但大家心照不宣。知府或知州兼任郡太守,日常也以太守呼之。

較小的州、軍、監,都歸併到縣一級,縣令也是汴梁朝廷保留着任命權的最低一級。

縣以下,由於皇權不下縣的傳統,鸞閣和保甲堂而皇之的接掌了政權,邑守,保長,甲長,以及專門負責軍事訓練的保甲指揮使,都由銳士擔任。

正在想着這些,突然簾後叫呼延庚上前對答。呼延庚走上幾步,簾後的監國太后說道:“宣撫既已回京,自當統領三軍,外抗強虜,內平逆賊。”

呼延庚領命。

朱鳳璉又道:“請東西二院詳加商議,給呼延宣撫一個名義。”

張誠伯和張叔夜應聲領命。

這都是早就商量定的,現在由太后在羣臣面前交代宰相和樞密,以顯示此項任命之重大。

宣撫河北東路,河北西路,河東路,東京道,西京道,京畿路,京西北路,河西諸路大使,八路禁廂軍都統制。

八路宣撫使……好了,總比北洋軍好聽。

只是換了個名字,同時把京畿禁軍納入了八路軍的體系。原本河北紅巾軍的主力軍,巡防營,保甲兵三級兵制,改成了禁軍,廂軍,保甲兵三級。

原范陽、平盧、天雄、成德、橫海、魏博六鎮,加上鄜延軍、麟府軍,京畿禁軍中的龍捷軍,要整編成主力九鎮撫司。

每鎮撫司日常下轄四個常備團練司,兩個到四個架子團練司。

各“郡”則設立一個廂軍團練司,以及若干團練司的架子。

各個縣則有一個五百人的巡防指揮,經過動員,各縣可以在三天以內,由巡防營和保甲兵組成一個團練司,並在一個月內再拉出一個團練司出來。

而在金兵控制的地域,將大力發展遊擊營,以配合作戰。

這一套完整的動員體系,在這個時代,沒有其他人能夠拿出來。軍號雖只有八路九鎮,但卻能容下百萬保甲。

兵源不是問題,有問題的永遠是糧草和裝備。六鎮在河東牛刀小試,幾乎用掉了一半河北的儲備,因此一面整軍,另一面就要恢復生產。

金兵在河東與汴梁都吃了虧,短時間內是沒法集聚力量和意志來報復的,因此九鎮的軍漢,都回到駐地附近,幫助夏收。

呼延庚在福建泉州的本家呼延慶送了信來,說臨安以“不可賄敵”爲由,禁止與長江以北迴易,尤其是糧食,一粒也不許往北走。雖然從泉州走海路,杭州攔不住,但畢竟處於兩浙的臥榻之側,不便在明面上過於敵對。

“今年的糧食,完全要靠自己了。”呼延庚嘿嘿笑道,他現在在劉鞈府上,與這位開封府商議。

“漕運截斷,汴梁如何自給?當年太宗有遷都洛陽之意,全因漕運不便,才耽擱下來。”

“劉相公不必憂慮,以往汴梁有居民百萬戶,禁廂軍數十萬,河北自然是養不起的。但現在大部居民都遷往塘沽,八路軍主力也就食河北,汴梁要吃飯的嘴,比往年可少多了。”

劉子羽在一旁插嘴道:“以往的漕運,來自蜀中,荊湖,江南三路,江南漕運斷絕,子羽願持一紙詔令,到蜀中去調糧。”

蜀中?“子羽準備走那條路?”

“走陝西,經漢中而入蜀。”

呼延庚心中一動,陝西的宣撫判官張浚一直對自己虛以逶迤,還需儘快讓他明確態度纔好。

“子羽毋須到蜀中那麼遠,只消帶宣撫司一紙命令,令張浚從蜀中運糧即可。”

第二百二十六節 拖延第一百五十三節 暴雨第四十節 定製第五十八節 跨河第三十六節 回家第四十六節 救趙州第二百二十七節 冒險第二百三十節 疑兵第九十五節 祖卜第四十七節 阻截第九節 紅巾第二十五節 平陽第一百八十七節 斬首第二百一十九節 儲君第八節 金慄山建炎篇 誓掃胡塵不顧身 第兩百零三節 行軍司馬第六節 成軍第一百一十七節 斷我一臂第九十三節 勸說第二十二節 鄭偉第二百三十節 疑兵第一百七十七節 吾爲建炎天子守第二百二十節 求外勢第一百五十五節 壽春第八十四節 分裂第四十八節 宴請第一百八十八節 夢兆第七十一節 和機第一百三十九節 鄧州第二百三十六節 質子營建炎篇 誓掃胡塵不顧身 第一百九十九節 擔保建炎篇 誓掃胡塵不顧身 第二百零六節 欒廷玉第三十八節 孟津第二十七節 從泰山到五臺山第三十八節 名正第四十節 賽跑第二百二十九節 借勢第九十七節 合不勒第七十六節 領袖第三十五節 殺陣第四節 體系建炎篇 誓掃胡塵不顧身 第二百零四節 祝家莊二百四十六節 圍城第一百零五節 洛陽第一百二十八節 階官與軍銜第九十四節 秦檜第一百五十五節 壽春第六十五節 豪強第六十節 劉彥宗第三十七節 鄜延三軍第一百七十九節 不問蒼生第五十九節 低調第二百二十六節 拖延第一百九十七節 時代的轉折第三十二節 新鄉第兩百一十八節 平亂第四十節 打探第二百六十節 黃袍第八節 激進建炎篇 誓掃胡塵不顧身 第二百零六節 欒廷玉第六十八節 退卻第二十九節 舊瓶裝新酒第一百四十四節 信譽第一節 出軍第九十五節 祖卜第三十六節 回家第一百三十七節 趙諶的權術第二十一節 梁山第十七節 京東東路第一百九十七節 時代的轉折第一百三十五節 考試第十六節 平州第十一節 戰長安(三)第十四節 富平第七十六節 生變第一百六十六節 死戰!保家!第四十三節 爵帥由來第一百九十三節 苟和第三十節 襄垣第十節 戰長安(二)第一百八十五節 勾結建炎篇 誓掃胡塵不顧身 第二百零六節 欒廷玉第七十五節 移駕第九十六節 折衝第一百八十三節 僵持第九十二節 品字第十五節 盧龍第五十一節 飛火第八十一節 劫道第一百八十七節 斬首第十節 戰長安(二)第一百一十三章 消除隱患第一百零九節 過趙第五十四節 張崇第五十二節 和戎論第四十四節 該當如何是好第一百一十三章 消除隱患第一百七十二節 西伯二百四十六節 圍城
第二百二十六節 拖延第一百五十三節 暴雨第四十節 定製第五十八節 跨河第三十六節 回家第四十六節 救趙州第二百二十七節 冒險第二百三十節 疑兵第九十五節 祖卜第四十七節 阻截第九節 紅巾第二十五節 平陽第一百八十七節 斬首第二百一十九節 儲君第八節 金慄山建炎篇 誓掃胡塵不顧身 第兩百零三節 行軍司馬第六節 成軍第一百一十七節 斷我一臂第九十三節 勸說第二十二節 鄭偉第二百三十節 疑兵第一百七十七節 吾爲建炎天子守第二百二十節 求外勢第一百五十五節 壽春第八十四節 分裂第四十八節 宴請第一百八十八節 夢兆第七十一節 和機第一百三十九節 鄧州第二百三十六節 質子營建炎篇 誓掃胡塵不顧身 第一百九十九節 擔保建炎篇 誓掃胡塵不顧身 第二百零六節 欒廷玉第三十八節 孟津第二十七節 從泰山到五臺山第三十八節 名正第四十節 賽跑第二百二十九節 借勢第九十七節 合不勒第七十六節 領袖第三十五節 殺陣第四節 體系建炎篇 誓掃胡塵不顧身 第二百零四節 祝家莊二百四十六節 圍城第一百零五節 洛陽第一百二十八節 階官與軍銜第九十四節 秦檜第一百五十五節 壽春第六十五節 豪強第六十節 劉彥宗第三十七節 鄜延三軍第一百七十九節 不問蒼生第五十九節 低調第二百二十六節 拖延第一百九十七節 時代的轉折第三十二節 新鄉第兩百一十八節 平亂第四十節 打探第二百六十節 黃袍第八節 激進建炎篇 誓掃胡塵不顧身 第二百零六節 欒廷玉第六十八節 退卻第二十九節 舊瓶裝新酒第一百四十四節 信譽第一節 出軍第九十五節 祖卜第三十六節 回家第一百三十七節 趙諶的權術第二十一節 梁山第十七節 京東東路第一百九十七節 時代的轉折第一百三十五節 考試第十六節 平州第十一節 戰長安(三)第十四節 富平第七十六節 生變第一百六十六節 死戰!保家!第四十三節 爵帥由來第一百九十三節 苟和第三十節 襄垣第十節 戰長安(二)第一百八十五節 勾結建炎篇 誓掃胡塵不顧身 第二百零六節 欒廷玉第七十五節 移駕第九十六節 折衝第一百八十三節 僵持第九十二節 品字第十五節 盧龍第五十一節 飛火第八十一節 劫道第一百八十七節 斬首第十節 戰長安(二)第一百一十三章 消除隱患第一百零九節 過趙第五十四節 張崇第五十二節 和戎論第四十四節 該當如何是好第一百一十三章 消除隱患第一百七十二節 西伯二百四十六節 圍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