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三十七章 邊境堡壘和貿易

拓跋思諫的誇讚倒是讓哈穆德和烏斯兒等一衆前線歸來的將領有些不好意思,高斯繼在旁邊笑道:“我說你們幾個戰場上打仗從來沒怕過誰,那漫山遍野的俘虜都給我抓了快二十萬回來,怎麼副首相才誇了你們幾句都變成大姑娘了?還臉紅什麼?”他的話引來了大家哈哈大笑,這場慶功宴也在此時達到了鼎盛,大勝之後所有人都在開懷暢飲,慶祝這場酣暢淋漓的勝利。

而在西北這邊舉行慶功宴的時候,遠在萬里之外的長安,岑天時也和徐天翔來道長慶殿,和李玄清商議西北那邊明年的基本方略,還有新拓展的領土需要早日建省結束軍管納入到正是版圖當中。

“對於薩法爾單獨建省是可行的,不過和于闐的邊界應該放到蔥嶺山脈的南部,這樣萬一薩法爾那邊有變故邊軍還可以依託蔥嶺山脈的險峻堅守到大軍主力來援。”徐天翔對於薩法爾那邊的考慮基本上都是從軍事角度來分析的。因爲目前天策軍的駐紮政策基本上都是和行政單位的區域劃分重合的,部分跨區域的部署畢竟是少數。這樣做的好處就是能夠做到有效的同級監督,軍政兩方面在地方能夠起到一定程度的監督作用。

“薩法爾單獨建省可以,但是南部邊界還需要總參和師兄那邊溝通一下,儘量將南部邊界全部拓展到海岸線,這樣等到海軍的海外據點建設完畢之後就能夠最大限度利用海岸線來發展海運。那邊雖然有很多地方都是山地,剩下的不是草原就是沙漠,耕地不多,但是薩法爾這地方不僅僅地理位置,還在於那個地方有非常豐富的礦產資源,岑先生讓國土資源部儘快派專員過去,另外通知萬毅和拓跋思諫支持一下,那邊可是有不少大的金礦銀礦,真要能挖出來只怕把殷紅林的錢莊國庫都賣了也沒那裡儲藏的金銀多。”李玄清一句話頓時讓岑天時雙眼放光,把這件事當成了大事在隨後吩咐下去,而國土資源部的副部長張秀勇甚至直接不顧西北那邊進入冬季帶着大隊人馬快速啓程朝西北而去。

“薩法爾建省是不是需要改個名字?這薩法爾可不是我們漢人留下的。”徐天翔哪還不知道岑天時的心思,捂着嘴實在是忍不住急忙走到李玄清身邊岔開話題道。

“薩法爾以鐵門關和天馬都督府爲分界線,南邊爲波斯省,北部大宛康居等就地建立康居省,至於新佔領的鹹海等地包括亙羅斯和白水城以西地區在內的區域建立鹹海省,碎葉城往北包括夷播海等葛邏祿就地建立碎葉省,具體的省區疆界劃分你們內閣和總參自行去商議決定。”李玄清在身邊的西北地圖上畫出了四省的大致疆界後道。

“哈哈,西北那邊這樣一來就不是五省了,加上新建立的一共就有八個省了。”岑天時笑道:“如果沒有西北鐵路一路修到了疏勒,我們根本無法管理這麼龐大的疆域,也無法在那麼遙遠的地方站住腳。”

“內閣這邊要儘快安排好官員班子,讓拓跋思諫告訴下面的官員,有些省份現在看起來可能荒涼不堪,但是有一點要跟所有人說清楚,西北那邊就算是塊荒漠,下面都有可能蘊藏着無盡的寶藏,那是帝國崛起確確實實的聚寶盆,既然已經被將士們拿下來那就想辦法牢牢的掌握在大唐手中。有了西北補助中原,我們中原王朝就有了奠定千年盛世的基石。”作爲後世來客的李玄清自然清楚那片土地的價值有多大,所以纔會在中原這邊的鐵路尚且只有寥寥無幾的幾條的時候不惜一切代價將鐵路修到了疏勒,通過這條鐵路大動脈將兩地牢牢地綁在了一起。只是光是李玄清夫婦知道那片土地有多重要不行,還要讓大唐所有人都清楚西北的重要性,這樣纔不會出現像後世明清兩代,尤其是明代那樣那樣陸續將從漢唐以來好不容易開拓出來的西北版圖拱手讓出,讓後世國人每每嘆息不已的現象。

“皇上放心,西北那邊雖然苦寒,但是如今大唐可是投入了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財力,每一寸土地都是將士們用鮮血打下來的,所以絕對不會丟失一寸土地的。”岑天時臉色肅然拱手道:“安西當年的舊事出現一次就已經是我大唐的千古遺憾了,豈可再出現第二次?後世子孫若是敢丟掉今日大唐將士浴血奮戰打下來的疆土,那就是不肖子孫。”

西北建省的事情在三人的持續商議之後就決定下來,雖然這是天啓七年帝國會議上宣佈的內容,但是內閣和總參這邊卻開始提前準備,不光是新增的各級官員的問題,還需要提前通知西北的拓跋思諫和萬毅兩人讓他們做好準備。這其中還有一個問題就是新成立的鹹海省,雖然按照內閣和總參聯署發過來的公文並沒有說明這個位於最前線的省級單位具體的邊界在哪,但是不論是拓跋思諫還是萬毅都直接拿筆在那片地圖上大筆一揮,能畫多大畫多大,誰讓這片土地如今最爲強勢的就是大唐了。而且前兩天鹹海北部的大大小小几十個部落首領千里跋涉來疏勒向大唐投誠,表示願意歸順大唐的舉動也讓兩人覺得這年頭邊境省份的行政區域有多大取決於邊軍能夠打多遠,這種用實力畫地圖的辦法在隨後傳到總參,雖然徐天翔沒有多言,但是楊天成和王厚純這兩人卻暗自給所有的將領下令,命令也只有一句話:大唐的版圖有多大取決於天策軍將士能夠打多遠。這種稀奇古怪的命令在隨後的數年時間內讓所有的高級將領都明白過來,由此大唐的版圖也在這種高層的縱容之下一點一點往外拓展。

不過此時萬毅和拓跋思諫考慮的還是鹹海這個省份在將來的生存地位的問題。因爲地處前線,而且在未來的時間內西北這邊的戰爭必然不會成爲主流,所以西征軍的策略也需要做出改變,防禦問題成了萬毅這些天一直在考慮的問題,而且鹹海省面臨的可不光光是大食的問題,除了東南方向之外其他所有的方向幾乎都需要做出防禦舉措。

“副首相,我們軍方打算在鹹海地區仿照鹹海城那樣的辦法建立一個個大小不一的堡壘,以此來作爲駐軍防禦的基礎。”萬毅攤開一張玄影衛最新制作出來的鹹海地區的地圖道:“鹹海城作爲鹹海地區西南地區的防禦重點,所以在原有的基礎之上要擴大,以方便囤積更多的軍隊和物資。”

“堡壘?單純軍事堡壘?”拓跋思諫那邊也在思考這件事,所以一聽就知道怎麼回事,所以點點頭問道。

“嗯,大的軍事堡壘就應該是一座城池的雛形了,如果你們內閣認同的話可以軍政合一,等到將來軍隊撤離之後就地移交給地方民政。”萬毅一愣隨即就知道了拓跋思諫的想法,笑道:“高斯繼這幾天正帶着劉璇在做規劃,副首相如果覺得可行可以派人蔘與,這樣也就等於兩者合一,也能夠最大限度的節省成本。”

“我看這件事就這麼定了。”拓跋思諫點點頭道:“不過在鹹海西邊我看也應該建一座類似於鹹海城這樣大的城池作爲區域的核心所在,這樣也便於發展和泰西那邊的商業貿易。我來之前就聽說耶律家已經打算往西開展和泰西的貿易了,只是暫時不確定那邊的局勢怎麼樣,所以打算試試水。”

“這件事我會讓劉璇去通知吳歡的,讓他在西面負責營建一座大城,也免得這傢伙在那邊不消停。”萬毅提到吳歡有些頭疼,這傢伙在鹹海西岸殺戮有點厲害了,雖然這樣一來的話算是徹底將這羣蠻化的斯拉夫各部族給震懾住了,基本上天策軍所到之處這些人腦子裡根本不敢有任何的反抗念頭,但是大規模的屠殺卻不符合當前大唐的對外政策,所以萬毅原本打算將他給調回來。但是在拓跋思諫說這件事的時候萬毅打算將負責營建新城的任務扔給他。

“以城池爲基礎,一邊作爲軍隊駐紮的據點,維繫大唐在當地的統治,另一邊則作爲發展商貿的集散地,一旦結束軍管,那麼周邊的商人都會在這些建好的城池裡和我們大唐的商人做生意,有了商業有了人口,這些地方纔會有生機有活力,鹹海纔會真的得到發展。”拓跋思諫若有所思道:“想來皇上也是打算重開邊境貿易所以纔會打算直接建省的。”

“鹹海那邊還是很有前途的,哈穆德回來說沿着烏滸河沿岸數十里的範圍內,所有的土地都可以改造成耕地,這樣一來那邊還會沒有產出嗎?而且鹹海裡面的水產品有多少?西北這邊的魚可算是上等食材,好好經營一下不缺市場。至於人口嘛,那些前來朝貢的北方部族不都是人口嘛?還有吳歡收拾得慘兮兮的那些蠻夷都可以納入到帝國的統治範疇中。”萬毅一邊說一邊掰着手指頭笑道:“就算是我這個統兵的人都算出這麼多,你堂堂副首相還能比我差啊?”

“說的也是,這西北這麼大地方總要有耕地吧,不然吃什麼?”拓跋思諫哈哈一笑,萬毅所言的這些都是鹹海地區發展起來的關鍵,在將那些少數部族都納入到帝國版圖之中以後讓國民警衛隊花點時間進行調教,基本上都能夠有收穫,大不了將每年從中原遷徙過來的漢人多分配點到這裡來,依靠漢人種地的天賦要不了幾年這些地方都會變成完好的耕地的。

“我從其他地方調配了部分戰俘打算將亙羅斯往北的道路先修好,冬季雖然修路困難但是能修一點算一點吧。還好這兩條大河,就算是不修路也無所謂。到了切爾城或者鹹海城之後我打算在鹹海裡面發展個航運公司出來。”拓跋思諫的話讓萬毅都眯起了眼睛,西北這邊發展航運,這倒是不錯的選擇。所以在對方說完之後笑道:“我的副首相,我覺得你不該做在我這裡,而是將你現在想的都寫下來,等到新的布政使人員被內閣確立之後你跟他好好交代下去,我會安排軍隊配合你們的,您看這樣合適嗎?”鹹海能夠發展航運,只怕北方的夷播海也可以,夷播海比起鹹海可是大得多了,碎葉省那邊肯定也不會放過這樣的條件的,畢竟和鹹海相比,夷播海那邊的自然資源要好得多,沿岸豐富的森林資源就能夠就地得到利用,成爲上佳的造船材料。西北這邊的工業基礎決定了發展中原那邊的機器船短時間難以實現,但是木質帆船還是沒有問題的。

萬毅打發走拓跋思諫之後也在考慮如何安排軍隊配合地方民政的事情,但是他顯然沒有想到的是拓跋思諫那邊卻打算在鹹海地區發展出一個依靠鹹海航運帶動整個區域經濟發展的大型貿易網絡,從而將西北的切爾城、南部的鹹海城以及西部即將營建的新城通過鹹海航運連成一個整體。這個想法一經在拓跋思諫腦海裡出現就立馬開始不斷完善,等到吳歡那邊在一個冬季的時間內將新城的大致框架建立起來的時候,拓跋思諫也開始着手佈置自己的計劃。

天啓六年十二月下旬,當今年已經可以數着日子過的時候,來自藏區的一份軍報卻打破了長安的平靜,並在隨後的一個多月時間內迅速傳遍了大唐各地,西南集團軍已經完成了收復藏區的任務,吐蕃這個歷經百年屢次給大唐帶來深遠影響的部族被薛洋和陳宇聯手從藏區高原連根拔起,從此消失在歷史的洪流當中。消息傳到長安之後被傳媒集團飛速傳開,一時之間舉國歡慶,長安百姓更是奔走相告,慶祝軍隊拿下這個大唐的宿敵。

“大哥哥,西藏收復了,青藏高原被收復了。”曲江那邊,巧兮看着李玄清猶如小孩子一般嬌笑道。

第九十一章 城郊之戰(一)第四百三十二章 分兵作戰第一百二十八章 西北戰起(下)第一百九十四章 銀輪部隊第四百六十二章 摧枯拉朽第四百三十三章 部族清洗第一百零五章 兩世緣定第四百一十七章 海軍東征(上)第二百三十八章 新式武器第三百二十九章 虎丘關外的炮聲第五百八十五章 顛倒乾坤第二百七十三章 半渡而擊第三百二十一章 北部建省第五百零二章 穿越沙漠的巨龍第八十五章 李茂貞的算計第五百四十九章 絲綢鐵路第四百三十章 反戈一擊第三百六十二章 清水河之戰(五)第二百三十一章 中原光復第三百四十七章 肅州風雲(中)第三章 南天門下第四百零七章 請君入甕(下)第二百三十八章 新式武器第九十四章 城郊之戰(五)第五百六十章 行進中的機械化第二百二十四章 兵臨德州第三百三十六章 孤城遙望玉門關第二百零四章 東都變故第四百八十三章 兩部合一(下)第三百七十四章 沙洲政變第三十五章 將不過李第三百五十二章 西南直道計劃第六百二十九章 功敗垂成第一百零五章 兩世緣定第三百七十一章 諸教隱沒(中)第四百三十九章 資本的原始積累第五百四十二章 南洋大探險第六百二十三章 土地換和平第三百七十章 諸教隱沒(上)第四百四十四章 瀚海難幹(四)第六百二十六章 最後的爭奪(上)第四百九十七章 工業擴張(上)第二百六十九章 衡州反擊戰第一百四十五章 釜底抽薪(下)第五百六十六章 觀戰團回國第二百一十九章 千里圍追第四十章 取代天德第三百一十一章 海洋財富第一百九十九章 綿州之戰(四)第五百八十二章 錢莊改革第四百九十六章 換得胡酋慰國人第二百五十六章 大祚榮的心思第一百七十二章 阿保機的落幕第一百九十二章 山南落幕(上)第五百二十一章 西洋艦隊起航第二百九十九章 逼降曲承美(下)第二百七十一章 圍點打援第六百二十三章 土地換和平第二百四十二章 兩線戰略第六百零二章 十萬勞工開運河(下)第五百四十九章 絲綢鐵路第三百五十八章 清水河之戰(一)第四百四十一章 瀚海難幹(一)第二百七十七章 戰象騎兵的盛衰第四百二十三章 兵出鳳凰城(下)第七十八章 河套陰雲第一百一十八章 新時代的工業發展(一)第六百零二章 十萬勞工開運河(下)第十三章 三年學藝(中)第三百二十九章 虎丘關外的炮聲第一百二十章 新時代的工業發展(三)第一百九十八章 綿州之戰(三)第三百八十七章 佛國之殤(上)第二百一十五章 中原第一戰[第二百一十五章 中原第一戰]第四百五十三章 殺出無敵威勢第八十九章 大戰前夕第六百二十一章 攻佔王宮第六十五章 一戰定西北第五百四十七章 大秦想要聯盟第二百七十八章 牂牁之戰第四百四十五章 瀚海難幹(五)第五百八十章 發戰爭財第六百三十一章 六國並立第三百二十二章 增設衛生部第一百二十五章 連環佈局(下)第四百二十章 技術代差第二百三十三章 軍政臨時會議第二百一十三章 牽一髮而動全身第十一章 橫霜劍鋒第一百九十四章 銀輪部隊第三百零一章 攻入南詔第三百一十六章 草原狼煙第四百一十一章 甕中捉鱉(下)楔子 千年的邂逅第六百二十七章 最後的爭奪(中)第二百三十八章 新式武器第三百零三章 長金線開工第一百五十一章 東西呼應第六十二章 同室操戈(上)第六百零九章 中央突破
第九十一章 城郊之戰(一)第四百三十二章 分兵作戰第一百二十八章 西北戰起(下)第一百九十四章 銀輪部隊第四百六十二章 摧枯拉朽第四百三十三章 部族清洗第一百零五章 兩世緣定第四百一十七章 海軍東征(上)第二百三十八章 新式武器第三百二十九章 虎丘關外的炮聲第五百八十五章 顛倒乾坤第二百七十三章 半渡而擊第三百二十一章 北部建省第五百零二章 穿越沙漠的巨龍第八十五章 李茂貞的算計第五百四十九章 絲綢鐵路第四百三十章 反戈一擊第三百六十二章 清水河之戰(五)第二百三十一章 中原光復第三百四十七章 肅州風雲(中)第三章 南天門下第四百零七章 請君入甕(下)第二百三十八章 新式武器第九十四章 城郊之戰(五)第五百六十章 行進中的機械化第二百二十四章 兵臨德州第三百三十六章 孤城遙望玉門關第二百零四章 東都變故第四百八十三章 兩部合一(下)第三百七十四章 沙洲政變第三十五章 將不過李第三百五十二章 西南直道計劃第六百二十九章 功敗垂成第一百零五章 兩世緣定第三百七十一章 諸教隱沒(中)第四百三十九章 資本的原始積累第五百四十二章 南洋大探險第六百二十三章 土地換和平第三百七十章 諸教隱沒(上)第四百四十四章 瀚海難幹(四)第六百二十六章 最後的爭奪(上)第四百九十七章 工業擴張(上)第二百六十九章 衡州反擊戰第一百四十五章 釜底抽薪(下)第五百六十六章 觀戰團回國第二百一十九章 千里圍追第四十章 取代天德第三百一十一章 海洋財富第一百九十九章 綿州之戰(四)第五百八十二章 錢莊改革第四百九十六章 換得胡酋慰國人第二百五十六章 大祚榮的心思第一百七十二章 阿保機的落幕第一百九十二章 山南落幕(上)第五百二十一章 西洋艦隊起航第二百九十九章 逼降曲承美(下)第二百七十一章 圍點打援第六百二十三章 土地換和平第二百四十二章 兩線戰略第六百零二章 十萬勞工開運河(下)第五百四十九章 絲綢鐵路第三百五十八章 清水河之戰(一)第四百四十一章 瀚海難幹(一)第二百七十七章 戰象騎兵的盛衰第四百二十三章 兵出鳳凰城(下)第七十八章 河套陰雲第一百一十八章 新時代的工業發展(一)第六百零二章 十萬勞工開運河(下)第十三章 三年學藝(中)第三百二十九章 虎丘關外的炮聲第一百二十章 新時代的工業發展(三)第一百九十八章 綿州之戰(三)第三百八十七章 佛國之殤(上)第二百一十五章 中原第一戰[第二百一十五章 中原第一戰]第四百五十三章 殺出無敵威勢第八十九章 大戰前夕第六百二十一章 攻佔王宮第六十五章 一戰定西北第五百四十七章 大秦想要聯盟第二百七十八章 牂牁之戰第四百四十五章 瀚海難幹(五)第五百八十章 發戰爭財第六百三十一章 六國並立第三百二十二章 增設衛生部第一百二十五章 連環佈局(下)第四百二十章 技術代差第二百三十三章 軍政臨時會議第二百一十三章 牽一髮而動全身第十一章 橫霜劍鋒第一百九十四章 銀輪部隊第三百零一章 攻入南詔第三百一十六章 草原狼煙第四百一十一章 甕中捉鱉(下)楔子 千年的邂逅第六百二十七章 最後的爭奪(中)第二百三十八章 新式武器第三百零三章 長金線開工第一百五十一章 東西呼應第六十二章 同室操戈(上)第六百零九章 中央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