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雅俗共賞:元好問改良文藝(下)

在這個大背景之下,元好問在齊州召開了禮政府成立以來規模最大的一次工作大會,確立了根據機關的工作目標,也就是所謂的“文風更新”。

自前代以來,所有朝廷的禮部都只能照本宣科的低效率重複宣傳孔孟之道,用一種宏大而模糊的敘事想辦法制造出類似於宗教的氣氛,讓人們都浸淫在其中,從而不自覺地接受孔孟道理。

但是世事更易,高俊的政策與以往所有的帝王都不同,文化政策自然也要改變。高俊要使文化事業引導時代進步,率先替民衆講出他們的需求。

“在座諸位都是大有見識之人,來到根據地也並非一年半載了,都可見根據地絕與其他地方不同,有人爲此歡喜,有人則十分不屑。我且問諸位,各朝典章制度不同,但是,根據地從無到有,十年內就可解民於倒懸之中,本朝與南家可有一家能如是?”

元好問知道,禮政府的這些人大多數都是苦讀數十年聖賢書的,想要接受高俊搞主動的文化革新非常不易,需要努力說服。

“我知道你們都在腹誹高太尉清風不識字,何必亂翻書。但我也告訴你們,難道你們真以爲名教如今就毫無危機了嗎?如今天下紛亂,我學卻一無救世之策,天下百姓逐漸失望,如今高太尉解民於水火之中,深孚人心,高太尉想要尊孔,那百姓就跟着尊孔,倘若高俊覺得咱們無用,千年文脈就要斷在咱們這一代人手中了!

你們聽聽,外面的學塾課堂還在讀課文,學生也讀孔孟之書,但讀的可不多!一旦事情有變,就算咱們不合作,學校裡的學生們有的是可以替代咱們爲官理政,現如今太尉願意尊重儒學,咱們可不要不識擡舉,不然的話,咱們又要靠什麼來證明孔孟之道有用處?”

這話可就說得非常聳人聽聞了,立刻就有人出聲折辯,一上午又接着一下午,在激烈的爭辯聲中,人們漸漸痛苦的發現,事實確實像元好問所說,如果孔孟儒學再不拿出自己的救世主張的話,恐怕真的會被人民所拋棄。現在高俊主動搭出橄欖枝,建議他們按照自己所期望的方向進行改革,儒學最好立刻攀上這艘大船借東風。

當然,也有一些人一直很有興趣,他們早就想親自上陣改革目前的儒家狀況了,這些人跟隨高俊也很早,已經非常雙重思想的把高俊的思想與孔子的理論充分結合,併發明出一套新話來解釋其中的矛盾之處。

第二天,一個身材消瘦面色嚴峻的中年人走進會議大廳,讓在場的人都嚇了一跳。他是目前司法院的領導之一傅起,大家還以爲這是要進來抓人。

元好問當衆宣讀了高俊新的任命,傅起調入禮政府工作,擔任元好問的副手,他在會場做了長達一個時辰的報告,主要介紹理學的發展狀況,以及從理學的基礎上進行改革的可能性。

漢唐的時代還是一個迷信的時代,那個時候的儒者真心將孔子當作超自然的神來看待,孔子是神,是周王朝大權旁落到大漢王朝建立之前中華正統所在,是無冕的帝王。

所以,儒學的主要任務主要是修補和解釋經典,由於歷代戰火,儒學經典大多斷代,之後流傳的版本又各自不同,其中的語句更是艱澀難理。漢唐以來的經學家們孜孜不倦的努力註釋,逐步的將儒學經典一點點解釋完畢,創造了一套儒學的聖經。

然而,儒學解釋通了,天下卻陷入了戰亂,佛教趁虛而入,大批對現在感到絕望的人轉而投向來生福禍,在這種自救的氣氛下,理學因運而生,並且在唐宋開始發展。

相比於原有的經學,理學不再拘泥於解釋經典,更注重對人世倫理的探討,在經學的基礎上全面發展,使得儒家的討論範圍擴大,討論深度加深。死生命運之類的東西原本是儒學不願意討論,而被佛教道教所佔領的,現如今也正在被理學家們吹響反攻的號角。

高俊很喜歡理學破除迷信這一點,而且世道在進步,僅靠傳統的十三部儒家經典去佔據全部的思想領域,只能培養出穿黑袍拿砍刀的人。(說的就是你,無天法師!)

“時代已經改變了,諸位都是苦讀聖賢書的人,要麼在此時竭盡才智闡釋經典,引領時代的變化,要麼就等着被歷史的車輪碾成肉泥,淪爲笑柄。千年文脈之責任擔於你我身上,大家切不可猶豫躊躇!”元好問對這點事看得很清楚的,高俊主動扶持儒學,這很好,要是蒙古人來了,說不準還要帶來些什麼稀奇古怪的學問。聽說河北戰役俘獲了不少西北的回鶻人,所信的天方教教義闡釋驚奇,言論深刻,一些俘虜被押回齊州後,本地士子與之辯論,還常常被駁得啞口無言。

會議連續辦了四天,最後達成了三項決議:第一,立刻組建相關機構,由王澮先生領導,鑽研意識形態構建,引導理學的發展。

第二,親自操刀辦幾個國家重點圖書工程,主要是通俗小說和花鼓唱詞,現在根據地新識字的人越來越多,他們的思想領域還是一個白紙,千萬不能讓禿驢和牛鼻子道士先佔去了。這件事與上文所提到的意識形態機構相輔相成,雅俗兩方面雙管齊下,,前者佔領制高點後者佔領大平原。

最後,禮政府還要發出倡議,讓更多的學者加入充實人員,以方便辦學校和辦報紙。

會議制定了文化政策百年三步走的策略。

從現在爲止的十年是救亡圖存,文化戰線要緊跟高太尉的軍事政治策略,完善自己的理論基礎,拿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治國哲理來,滿足高太尉的政治訂貨,避免儒學滅亡。

之後是紮根穩固,屆時,全國的政治形勢應該已經基本穩定,禮政府要在全國內推廣文化教育,宣傳儒學的政治主張和文化主張,多出書辦報,並且對社會上的文化產品建立監控,進行日常管理。

五十年之後是高度繁榮期,到那個時候,不但要對全國的文化產品進行管理,而且要制定出有效的輿論引導策略,不光是機械的監視,還要能有意識的挑動民衆情緒。

但是與此同時,政府也要適度放鬆,鼓勵舉辦沒有官方干預的學術交流中心,不斷鼓勵新思想的提出。

雅俗共賞,雙管齊下,元好問這次是要把儒學的興衰命運,全都壓在高俊的賭注上。

第六章 號角復,烽堠舉(下)第三章 三段連環高郡王(上)第十六章 合(下)第十七章 再度交兵,反敗爲勝(上)第八章 人心難測(下)第十四章 血染石牆(下)第十九章 梁山鏖戰(上)第四章 狗(下)第十二章 競速寶勝(下)第八章 蒙漢分明:蒙古人的觀念(下)第十七章 我得則利,彼得亦利者,爲爭地(上)第九章 戰地風來草木腥(上)第六章 玉碎瓦全(下)第十一章 也王爺掘地三尺,真定府毀家輸軍(上)第二十二章 總有一天我的謎底會揭開(下)第四章 金麥(下)第十四章 三縣合討賊(下)第二十一章 逃避(上)第七章 木柝傳,金鼓振(上)第二十二章 鄒乃濟(下)第九章 支援前突(上)第一章 完顏珣遣兵下淮北(上)第十六章 日月昏昏(下)第一章 破壞與建設(上)第十四章 妥協(下)第四章 厲兵秣馬(下)第二章 東真的覆滅(下)第八章 尺素傳(下)第十四章 方向調整(下)第十七章 進與守(上)第二十四章 後與前(下)第四章 三州野戰(下)第十六章 刀與銃(下)第一章 攻與防(上)第二十章 國子監(下)第十六章 一堆蒼煙收不起(下)第十章 人南渡(下)第十三章 再會的同鄉(上)第十六章 勝利與復仇(下)第十七章 時全出現(上)第七章 軍隊(上)第八章 陰差陽錯(下)第十九章 水可以絕,不可以奪(上)第三章 步兵(上)第十七章 理不清的變亂(上)第二十四章 天淨沙(下)尾聲第十一章 土地(上)第十七章 段鍾(上)第十章 戰爭之路(下)第二十二章 血情(下)第九章 月朗朗(上)第十六章 刀與銃(下)第七章 商業法令(上)第十二章 剋日平雲潘彥真(下)金朝末期的關河爭奪戰第十三章 成敗瞬間判若雲泥(上)第八章 尺素傳(下)第十章 戰鼓鼕鼕(下)第十八章 潘彥真的詢問(下)第七章 戰與和(上)第二十二章 喋血雞鳴山(下)第七章 蒙漢分明:蒙古人的觀念(上)第二章 連虜平寇,完顏珣的選擇(下)第九章 戰地風來草木腥(上)第七章 無論你肯或不肯 我都選擇等(上)第一章 東真的覆滅(上)第二章 博州的大炮(下)第七章 狼煙茫茫(上)第四章 忍耐不是壞事(下)第十八章 期待着一個幸運 和一個衝擊(下)第一章 必須注意經濟工作(上)第十九章 俘虜法令(上)第十八章 理不清的變亂(下)第十六章 血簿(下)第十二章 回鶻的士兵(下)第十九章 雲裡帝城雙鳳闕(上)第二十三章 捷書飛上九重天(上)第十章 巧用力叢氏奪睢陽,勢蓋天高俊再和議(下)第二十二章 順與叛(下)第七章 撤退與堅持(上)第七章 撤退與堅持(上)第十二章 穆王何事不重來(下)第四章 判?決?待第二十三章 亭亭山殲滅戰(上)第十八章 血嶺(下)第二十三章 後與前(上)第十四章 單于已在金山西(下)第二十四章 天地何所依(下)第十五章 遍篩燕山:也古的防守策略(上)第十二章 千鈞一髮的行動(下)第一章 通訊兵(上)第七章 武大公講禮迎客,李師帥斷糧進軍(上)第二十二章 血紅色的曙光(下)第七章 尺素傳(上)第二十章 間隙生同牀(下)第四章 李驍奇(下)第十九章 一些微妙變化(上)第九章 戰爭之路(上)第五章 白銀(上)
第六章 號角復,烽堠舉(下)第三章 三段連環高郡王(上)第十六章 合(下)第十七章 再度交兵,反敗爲勝(上)第八章 人心難測(下)第十四章 血染石牆(下)第十九章 梁山鏖戰(上)第四章 狗(下)第十二章 競速寶勝(下)第八章 蒙漢分明:蒙古人的觀念(下)第十七章 我得則利,彼得亦利者,爲爭地(上)第九章 戰地風來草木腥(上)第六章 玉碎瓦全(下)第十一章 也王爺掘地三尺,真定府毀家輸軍(上)第二十二章 總有一天我的謎底會揭開(下)第四章 金麥(下)第十四章 三縣合討賊(下)第二十一章 逃避(上)第七章 木柝傳,金鼓振(上)第二十二章 鄒乃濟(下)第九章 支援前突(上)第一章 完顏珣遣兵下淮北(上)第十六章 日月昏昏(下)第一章 破壞與建設(上)第十四章 妥協(下)第四章 厲兵秣馬(下)第二章 東真的覆滅(下)第八章 尺素傳(下)第十四章 方向調整(下)第十七章 進與守(上)第二十四章 後與前(下)第四章 三州野戰(下)第十六章 刀與銃(下)第一章 攻與防(上)第二十章 國子監(下)第十六章 一堆蒼煙收不起(下)第十章 人南渡(下)第十三章 再會的同鄉(上)第十六章 勝利與復仇(下)第十七章 時全出現(上)第七章 軍隊(上)第八章 陰差陽錯(下)第十九章 水可以絕,不可以奪(上)第三章 步兵(上)第十七章 理不清的變亂(上)第二十四章 天淨沙(下)尾聲第十一章 土地(上)第十七章 段鍾(上)第十章 戰爭之路(下)第二十二章 血情(下)第九章 月朗朗(上)第十六章 刀與銃(下)第七章 商業法令(上)第十二章 剋日平雲潘彥真(下)金朝末期的關河爭奪戰第十三章 成敗瞬間判若雲泥(上)第八章 尺素傳(下)第十章 戰鼓鼕鼕(下)第十八章 潘彥真的詢問(下)第七章 戰與和(上)第二十二章 喋血雞鳴山(下)第七章 蒙漢分明:蒙古人的觀念(上)第二章 連虜平寇,完顏珣的選擇(下)第九章 戰地風來草木腥(上)第七章 無論你肯或不肯 我都選擇等(上)第一章 東真的覆滅(上)第二章 博州的大炮(下)第七章 狼煙茫茫(上)第四章 忍耐不是壞事(下)第十八章 期待着一個幸運 和一個衝擊(下)第一章 必須注意經濟工作(上)第十九章 俘虜法令(上)第十八章 理不清的變亂(下)第十六章 血簿(下)第十二章 回鶻的士兵(下)第十九章 雲裡帝城雙鳳闕(上)第二十三章 捷書飛上九重天(上)第十章 巧用力叢氏奪睢陽,勢蓋天高俊再和議(下)第二十二章 順與叛(下)第七章 撤退與堅持(上)第七章 撤退與堅持(上)第十二章 穆王何事不重來(下)第四章 判?決?待第二十三章 亭亭山殲滅戰(上)第十八章 血嶺(下)第二十三章 後與前(上)第十四章 單于已在金山西(下)第二十四章 天地何所依(下)第十五章 遍篩燕山:也古的防守策略(上)第十二章 千鈞一髮的行動(下)第一章 通訊兵(上)第七章 武大公講禮迎客,李師帥斷糧進軍(上)第二十二章 血紅色的曙光(下)第七章 尺素傳(上)第二十章 間隙生同牀(下)第四章 李驍奇(下)第十九章 一些微妙變化(上)第九章 戰爭之路(上)第五章 白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