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忙碌中又想起你 對我的若即若離(上)

殷去寒坐到他對面,心裡想了一下才對他說:“俊,賜婚縣主這件事情,你還是不要直接拒絕好,道家的心思難以猜測,春雨轉瞬也可變成雷霆。”

“去寒,我知道你心裡着急,擔心這件事對我不利,但是你放心好了,縣主我是不會尚的,至於得罪道家嘛,我也不會那麼傻。這次你來的正好,我正想派人去開封活動一下,一來爲高家軍繼續爭取空間,二來也爲尚縣主這件事爭取餘地。”

“我對這位縣主也有所耳聞,風評還是很好的,萬一事情不可挽回,你也可以稍稍委屈自己一下……不,是便宜你了。”

兩個人都笑起來,高俊與殷去寒已經經歷了許多,根本都不把縣主當作是感情的障礙,和在運河上共同經歷過生死的二人相比。這個連面都沒見過的縣主只是完顏珣強行設置的一個小小難關而已,兩個人絕不會因此而輕易放棄感情。

正當兩個人準備討論今天晚上高俊要不要睡在這裡時,何志也帶着一臉抱歉的臉色來了,告訴高俊又有要緊事要處理。

高俊從藤椅上一骨碌爬起來,如果何志也都說要緊的話,那確實不是一般的事。

“你趕快過去,這邊我來收拾。”看着高俊有些爲難,殷去寒趕緊說。

何志也其實情況也類似,他正在和小雙一起吃飯,卻被孔元政叫了出來:顯然周邊的敵人並不打算給高家軍放假的機會,郝定在黃河北岸重舉大旗,招集流亡數萬人,佔據濟、曹、單三州之地。

如果僅僅是這樣倒也沒什麼,但是郝定卻登基稱帝,自號大漢皇帝,朝廷大爲震驚,已着手下令高俊等人進剿。

這次完顏珣給高俊的制書言辭懇切,而且事前就開出了重賞:功成則官拜節度!

郝定也是大家的老朋友了,當初魯南戰役滅九路紅襖軍的時候,郝定是第一路,因爲過於吝嗇糧食,在兗州城外與高俊正面對抗,以至於慘敗,沒想到他又在河北搞出這樣的動靜,高俊有些驚訝:此人何時又有了這般隊伍?

“據我們瞭解,這是因爲官軍中有一支隊伍叛逃到他旗下,幫助他攻克這三州之地。”趙昉遞上來平陰縣令的呈文:“郭大相公旗下的愛將張惠率領數千名花帽軍叛逃了,如今已經投靠在郝定麾下,所以郝定的勢力更是大爲增長,今非昔比。”

“到底還是叛逃了。”沒有人知道高俊和何志業的心思:張惠因爲金朝對義軍的不公正對待,一怒之下扯旗造反,被圍剿之後逃到忠義軍中,成了南宋的忠義四總管之一,然而臨安小朝廷對這些北方義軍嫉妒猜忌,並且挑撥他們互相殘殺,張惠驚怒,再次北投,被金朝封爲忠義四郡王之一,與蒙古對抗,最後戰死於三峰山。

早在蘆葦蕩之戰的時候,高俊就發覺張惠對朝廷頗有微詞,當時就想到這也許是撬開她的一條線,萬萬沒想到還是棋輸一步,大名府之戰牽扯太多心思,無暇顧及張惠,而他真的起反了。

“說到底還是河北百姓過得太苦了,自從道家遷往河南以來,人員禁止南下,物資禁止北運,河北貧乏,民間無食,黑韃一年三次四次南下,毀人田地,奪人牛馬,而朝廷不管不問,僅僅設了兩三個行省,精兵銳卒一人不派,民間豈能不怨?”高俊下達命令:

“對於三州紅襖軍,要以撫爲主,尤其是注意說動張惠,郝定如今已經當了皇上,與道家必然是不死不休,要儘可能孤立他,將之徹底消滅。”

“咱們現在就準備進軍嗎?”

“準備要開始做,但不急於這一時,等到七月份再前進也無妨,這段時間我且去拜訪行省侯公,另一方面,我要派人能夠去開封走一走,爲咱們高家軍爭取活動餘地,前幾次擴張,朝廷上下之人已經對咱們有所微詞,儘管咱們立下護駕之功,是道家心思莫測,今日雨露明日雷霆,我們還是要小心維護自身才是。”

大家都站起來,等着高俊的吩咐。

“本次出征五旗,三正兩貼,孫庭率領!”

孫庭萬般沒想到是自己,急忙點頭稱是。

“李銘騎兵助陣!”

在繳獲了數千匹馬之後,由李銘和段景柱仔細甄別,挑選出兩百批最優良的戰馬。眼下高家軍終於建立了第一個騎兵都和第一個騎兵貼軍都,騎兵編制特殊,三人一組,三組一編,三編一連,二連一都,加上軍使、佐、典、判、什將,一共六十三名騎兵。

而爲了這六十三名騎兵,足足安排了一百名貼軍伺候戰馬和騎手,保養武器,重騎兵的昂貴讓有所心理準備的高俊還是絲絲肉痛。

此二人受命即刻去準備出征事宜。

而對於出行開封的事,何志也親自領纓。

以往而言,都是高俊領軍出征,何志也照顧民事,但是這次何志也主動前往開封,倒是出乎大家的意料,這件事是高俊與何志也共同商議的,此次開封之行意義重大,高俊私離又不合適,只能何志也去。

根據地民政由趙汝凡、張成武、翟呈信、孔元政、魯家齊共同負責,這幾人在上次叛亂之後都調回了壽張縣,現下剛好組成五人委員會,分別負責民政、民兵、司法、財政、農務,趙汝凡主導。

“去開封見識見識,趁機和開封的商人們談一談,咱們也有不少物資是要從開封採購的,殷姑娘應該會與你們同行。”高俊計較已定,派潘正過去,因爲他是根據地職位最高的武將,需要有這般見識;派趙昉過去,是因爲他曾在太學就學,與金朝的文人士子都有交往;派孫邦佐過去,是因爲他畢竟爲官數年,場面上的事情都說得過去;而蒲察阿虎定然出身於官宦人家,讓他去也合適。

第十一章 也王爺掘地三尺,真定府毀家輸軍(上)第十二章 辟舉(下)第六章 行路難(下)第十三章 東風惡(上)尾聲第十六章 愛恨河坊街(下)第六章 突騎連營鳥不飛(下)第二十二章 馬(下)第二十二章 燒不盡的野火(下)第二十三章 東遼的終結(上)第二十章 風起雲涌(下)第二十一章 獨行劍再現淮陰郡(上)第八章 彭義斌堅守泗州城(下)第四章 兩縣和(下)第二章 赤血(下)第十九章 箭?斧?合(上)第八章 故?新?追(下)第十三章 于闐的遺民(上)第四章 伏(下)第十七章 暮遲遲(上)第十四章 彙集四方猛銳(下)第十五章 瘴氣三時作陣雲(上)第三章 事與願(上)第二十一章 心念忉忉(上)第二十一章 出擊擾亂敵軍(上)第七章 曬網村逆擊戰(上)第八章 郭延嗣(下)第十八章 跨戰線馮達獻良策,戰吳橋李銘立大功(下)第二章 詩人高唱而至(下)第九章 地裂莒州(上)第十四章 老將知兵,宿臣善政(下)第十一章 號角起,鐵騎連(上)第十七章 僧虔溯往事(上)第十四章 大練兵高俊衛山東,短言語潘正說西夏(下)第二十一章 住房(上)第七章 邢州的首戰(上)第十一章 共赴勝利(上)第十四章 單于已在金山西(下)第十五章 孤懸敵後,危機四伏(上)第十七章 愛是無法解釋的死結(上)第十二章 下臺階二將盟河北,上期貨高俊探江南(下)第九章 全面穩中求進(上)第十六章 一堆蒼煙收不起(下)第二十一章 死囚牢(上)第二十章 波濤誓,山石銘(下)第十一章 回鶻的士兵(上)第十七章 費運判掛印去淮南(上)第十三章 誓?隱?網(上)第十一章 穆王何事不重來(上)第九章 正與奇(上)第一章 幸運與善良無關(上)第二十一章 鄒乃濟(上)第九章 秩序與混亂(上)第十章 史彌遠弄權政事堂(下)第十五章 愛恨河坊街(上)第十九章 火漫山東(上)第二十四章 步兵(下)第十三章 單于已在金山西(上)第十六章 游龍調(下)第七章 風蕭蕭(上)第二十四章 物資(下)第六章 東與西(下)第二十章 警備騎兵(下)第三章 臨安暗流 宿遷烽火(上)第五章 突騎連營鳥不飛(上)第四章 走向爭霸之路(下)第二十一章 喋血雞鳴山(上)第一章 東真的覆滅(上)第十五章 馮叔至強打真定,新騎兵妙破蒙古(上)第十二章 問道中淮上(下)第二十二章 軍語法令(下)第三章 青萍之末第六章 貓(下)第十二章 鄭昭先兩覲見聖主(下)第七章 間諜(上)第三章 青萍之末第二十章 凱歌雍雍(下)第十七 跨戰線馮達獻良策,戰吳橋李銘立大功(上)第十四章 村莊(下)第十二章 號角起,鐵騎連(下)第十七章 天理昭昭(上)第十二章 兵貴勝,不貴久(下)第八章 民主國家兵工廠(下)第九章 賀?祝?傲(上)第二十四章 終舉義幟(下)第十二章 整軍法令(下)第二十二章 出擊擾亂敵軍(下)第六章 散兵(下)第九章 進退兩難的處境(上)第十七章 莊園(上)第二十章 凱歌雍雍(下)第二十一章 反擊贊州(上)第十三章 散(上)尾聲第五章 涇渭自分(上)第八章 失敗(下)第二十章 梁山鏖戰(下)第九章 李世昌遊說治軍,蒙古軍掣肘地道(上)第二十二章 文資與武職(下)第十章 巧用力叢氏奪睢陽,勢蓋天高俊再和議(下)
第十一章 也王爺掘地三尺,真定府毀家輸軍(上)第十二章 辟舉(下)第六章 行路難(下)第十三章 東風惡(上)尾聲第十六章 愛恨河坊街(下)第六章 突騎連營鳥不飛(下)第二十二章 馬(下)第二十二章 燒不盡的野火(下)第二十三章 東遼的終結(上)第二十章 風起雲涌(下)第二十一章 獨行劍再現淮陰郡(上)第八章 彭義斌堅守泗州城(下)第四章 兩縣和(下)第二章 赤血(下)第十九章 箭?斧?合(上)第八章 故?新?追(下)第十三章 于闐的遺民(上)第四章 伏(下)第十七章 暮遲遲(上)第十四章 彙集四方猛銳(下)第十五章 瘴氣三時作陣雲(上)第三章 事與願(上)第二十一章 心念忉忉(上)第二十一章 出擊擾亂敵軍(上)第七章 曬網村逆擊戰(上)第八章 郭延嗣(下)第十八章 跨戰線馮達獻良策,戰吳橋李銘立大功(下)第二章 詩人高唱而至(下)第九章 地裂莒州(上)第十四章 老將知兵,宿臣善政(下)第十一章 號角起,鐵騎連(上)第十七章 僧虔溯往事(上)第十四章 大練兵高俊衛山東,短言語潘正說西夏(下)第二十一章 住房(上)第七章 邢州的首戰(上)第十一章 共赴勝利(上)第十四章 單于已在金山西(下)第十五章 孤懸敵後,危機四伏(上)第十七章 愛是無法解釋的死結(上)第十二章 下臺階二將盟河北,上期貨高俊探江南(下)第九章 全面穩中求進(上)第十六章 一堆蒼煙收不起(下)第二十一章 死囚牢(上)第二十章 波濤誓,山石銘(下)第十一章 回鶻的士兵(上)第十七章 費運判掛印去淮南(上)第十三章 誓?隱?網(上)第十一章 穆王何事不重來(上)第九章 正與奇(上)第一章 幸運與善良無關(上)第二十一章 鄒乃濟(上)第九章 秩序與混亂(上)第十章 史彌遠弄權政事堂(下)第十五章 愛恨河坊街(上)第十九章 火漫山東(上)第二十四章 步兵(下)第十三章 單于已在金山西(上)第十六章 游龍調(下)第七章 風蕭蕭(上)第二十四章 物資(下)第六章 東與西(下)第二十章 警備騎兵(下)第三章 臨安暗流 宿遷烽火(上)第五章 突騎連營鳥不飛(上)第四章 走向爭霸之路(下)第二十一章 喋血雞鳴山(上)第一章 東真的覆滅(上)第十五章 馮叔至強打真定,新騎兵妙破蒙古(上)第十二章 問道中淮上(下)第二十二章 軍語法令(下)第三章 青萍之末第六章 貓(下)第十二章 鄭昭先兩覲見聖主(下)第七章 間諜(上)第三章 青萍之末第二十章 凱歌雍雍(下)第十七 跨戰線馮達獻良策,戰吳橋李銘立大功(上)第十四章 村莊(下)第十二章 號角起,鐵騎連(下)第十七章 天理昭昭(上)第十二章 兵貴勝,不貴久(下)第八章 民主國家兵工廠(下)第九章 賀?祝?傲(上)第二十四章 終舉義幟(下)第十二章 整軍法令(下)第二十二章 出擊擾亂敵軍(下)第六章 散兵(下)第九章 進退兩難的處境(上)第十七章 莊園(上)第二十章 凱歌雍雍(下)第二十一章 反擊贊州(上)第十三章 散(上)尾聲第五章 涇渭自分(上)第八章 失敗(下)第二十章 梁山鏖戰(下)第九章 李世昌遊說治軍,蒙古軍掣肘地道(上)第二十二章 文資與武職(下)第十章 巧用力叢氏奪睢陽,勢蓋天高俊再和議(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