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八十六章 大決戰之八里橋之戰(六)

在復漢軍當中,胸甲騎兵團幾乎成爲了一個傳說,因爲人人都很好奇,那支預算要抵上一個主力師的一千五百人騎兵團,到底是個什麼樣子?

由於胸甲騎兵團屬於軍中機密,因此真正的詳細資料,只有樞密院和騎兵團相關人員才知曉,而對於他們來說,胸甲騎兵團每一個人身上的花費,那都一筆不菲的數字。

對於每一個胸甲騎兵團的騎兵而言,他們每個人的戰馬、火槍、馬刀以及馬上的雙銃,還有身上的鐵盔和胸甲,都要花費好大一筆錢,而這些人本身的訓練費用,更是一個讓人恐懼的無底洞。

爲了訓練出這麼兩支騎兵團,樞密院不得不肉痛地取消了兩個主力師的編制計劃,甚至還在皇帝的內庫裡打了一些算盤,這才勉勉強強完成了這麼三千騎的編制。

當然,如今在戰場上,一起的付出都已經有了成果。

在蒙古馬隊倒下一大批的時候,復漢軍並沒有停住自己的腳步,他們十分熟練地將火槍塞回了槍套,然後拔出馬鞍下掛着的兩支連發手銃,朝着後續的蒙古騎兵開始射擊。

“只打人,別打馬!”

望着蒙古馬隊騎兵坐下的駿馬,寧承祖多多少少有些心疼,他可是知道自己目前坐下的這些阿拉伯馬的來歷,那可都是皇帝花重金從海外買回來的,可以說死一匹那是少一匹!

雖然戰馬培育計劃已經展開,可是寧承祖絲毫沒有往那個方向考慮,畢竟根據馬種培育專家的說法,想要或許真正成熟的戰馬,還要實現真正的大規模化培育,沒有十年時間根本下不來。

因此,寧承祖一開始就想着能不能繳獲一些蒙古馬隊的好馬,這樣將來戰事進行多了,也不至於讓自己這兩個胸甲騎兵團完全無馬可騎.....

復漢軍的騎兵們聽到自家副師長的怒吼聲,瞬間都想明白了過來,他們將手銃都往上移動了幾分,對準了馬匹上的蒙古騎兵,隨着噼裡啪啦一陣亂槍之後,只見衝鋒的蒙古騎兵就跟下餃子一般,齊齊地從馬上栽倒了下去,只剩下一些無主的馬兒還在繼續往前衝。

多爾濟瞧見了這一幕,頓時整個人險些氣炸了,這些人到底還有沒有一些作爲騎兵的驕傲?先是用火槍,接着又用手銃,等會是不是還要丟手榴彈?到底還能不能整個真正的勇士,用長矛馬刀來進行決鬥?

實際上多爾濟的想法,寧渝倒真不是沒想過,他從一開始就想着能不能讓騎兵去丟手榴彈,用丟完就往後跑的無賴打發........可是畢竟這個年代的手榴彈,使用起來太過於麻煩,在馬上操作過於不便,因此纔打消了這個陰損的想法。

至於像個男人一樣在戰場上一對一大戰?抱歉,寧渝從來都沒有過這種光明正大的想法,只要能贏,他可以選擇無所不用其極。

就在復漢軍手裡的手銃也打完了之後,騎兵們便將手銃重新塞回了槍套中,重新抽出了雪亮的馬刀,而此時的蒙古馬隊幾乎被打垮了好幾層騎兵,剩下的幾乎只剩下了五千多失魂落魄的騎兵。

以五千對三千,看上去似乎還是清軍佔據了上風,可是在此時的戰場上,任何人都不會這麼去計算,因爲雙方的士氣截然不同,復漢軍正處於最高昂的狀態,而蒙古馬隊距離崩潰只剩下了最後一根稻草。

寧承祖心知機會不容錯過,他剛剛豎起手中的馬刀,高聲怒吼道:“衝啊!徹底打垮他們!”

兩千七百餘名復漢軍騎兵抽出了雪亮的馬刀,將馬刀平舉着筆直向前,雪亮的刃口幾乎給人一種陰森刺骨的感覺,帶着死亡的味道,衝向了前方的蒙古馬隊。

幾乎只是瞬息之間,雙方便徹底撞在了一起,長矛、馬刀的交鋒使得彼此都沒有後退的餘地,只是那麼一瞬間,雙方都有大量的騎兵直接摔落到了馬下,其殘酷可見一斑。

在騎兵進展當中,雙方都會形成混戰的局面,冀圖於通過交錯穿入對方隊列,放慢速度後與就近的敵方騎兵短兵相接,從而將對方斬落在馬下,而此時騎手對馬匹的控制,以及對馬刀的使用,將會直接決定騎兵近戰勝負的關鍵因素。

在馬術方面,復漢軍確實不如蒙古人,可是他們的陣型更加完整,因此並沒有暴露出這方面的差距,而馬刀和長矛的對拼,除了雙方的技巧之外,所幸復漢軍還有胸甲和頭盔的保護,因此在交鋒的那一霎那,反倒是佔據了絕對的優勢——從馬背上掉下去的騎兵大多都是蒙古馬甲。

隨着這一輪近戰交鋒之後,幾乎被碾壓的蒙古馬軍士氣算是徹底崩潰,他們面對重新衝鋒過來的復漢軍騎兵,沒有繼續選擇戰鬥,而是勒過馬頭開始撤退,而在這種戰鬥中,一旦有人堅持不下去,選擇了撤離,那麼其他人的崩潰也就成爲了必然。

多爾濟也無法挽救如今的局面,他只能在侍衛的左右護持下,朝着遠方清軍大營突圍,而復漢軍的馬刀也僅僅跟隨氣候,開始對最後殘存的蒙古馬隊進行收割,一旦發現對面有重新聚攏的跡象,便立刻會再次風捲殘雲般的衝鋒.......

........

八里橋,清軍大營。

雍正望着逐漸偏西的日頭,神色一直都顯得十分凝重,今日交戰的結果幾乎讓他大爲受挫,辛辛苦苦編練的新軍並沒有表現出應有的效果,而原本的馬軍似乎也有些不太順暢,這些戰果都讓他有些喘不過氣來。

或許,眼下只能看看多爾濟的馬隊,能不能給他帶來勝利的希望,倘若能勝,那麼或許還能繼續咬着牙打下去.......

過了許久之後,一名八旗參領從帳外急急走進來,他身上幾乎染紅了血跡,隨後也不知是跪倒在地還是栽倒在地上,卻是讓衆人看得眼前一愣。

“啓稟皇上,僧保馬隊已經全軍覆沒,多爾濟馬隊苦戰許久受挫,如今正往大營方向逃來........”

轟隆一聲,彷彿一道晴天霹靂,讓雍正感覺到頭暈眼花,一天的時間幾乎送出去了兩萬的馬軍,再加上一萬多新軍精銳......如此打仗,他雍正纔是大清最大的敗家子吧!

“怎會如此.......朕不是讓多爾濟去接應僧保馬軍嗎?怎會落下一個全軍覆沒的結果?”說這話的時候,雍正渾然沒有想到,他最初的命令可是要消滅復漢軍的馬隊.......

當然,沒有人敢於反駁,即便是一臉是血的八旗參領,也只能悲聲道:“皇上,那楚逆馬隊拿出了火槍還有手銃......多爾濟都統實在是沒有料到.......”

說起來,八旗參領也沒有完完全全說實話,復漢軍騎兵的確是用火槍和手銃打垮了大批的蒙古馬隊,可是在最後的近戰相交時,蒙古馬隊照樣被複漢軍騎兵給打了個落花流水,只是這些卻是不應該跟皇帝提的.......

否則怎麼說?火槍火槍打不過,馬隊馬隊也打不過?這話沒法說,也就只能當成一筆糊塗賬了。

衆臣在聽到這個消息的時候,神情瞬間一變,臉色如同死灰,他們實在沒有想到,戰場上會垮塌得這麼快,似乎在此之前的幾年努力,都好像是紙搭出來的房子一般,被人輕輕一戳就給戳倒了。

在所有人當中,錫保的神色最爲惶恐,若是按照負責的情況來看,清軍這邊似乎是他的責任最大,總不能將責任追究到雍正皇帝身上去.......

想到了這裡,錫保連忙跪在了地上,低聲道:“皇上,眼下大軍失利,卻是不可繼續久拖......一旦入了夜,只怕楚逆還會有別的招法......”

帳中其他的軍機處大臣們紛紛點頭,他們實在給打怕了,復漢軍層出不窮的招數,幾乎讓他們都摸不着頭腦,別說抨擊前線將士作戰不力,就算讓他們自己上,也沒辦法在這麼多花裡胡哨的手段面前討得好處。

因此,當錫保聲稱要撤軍的時候,徐元夢也忙不迭的跪下去,低聲道:“皇上,此戰恐怕非一時一日便能決出勝負,還需謹慎以待。”

瞧着身旁統軍將帥還有軍機大臣都要先罷戰,雍正茫然的神色中也似乎找到了些許光彩。

“沒錯......收兵......收兵......讓大軍依次撤離張家灣,駐守八里橋.......”

雍正足足吞下了好多顆藥丸,這才倉皇失措地發佈了撤軍的命令,原先赤紅的臉色,如今卻又顯出幾分蒼白......

.........

整整一天的交戰結束,復漢軍獲得了難以想象的勝利,打光了兩支清軍萬人馬隊,又徹底消滅了在張家塘的八旗新軍一鎮,也就說對面的清軍在一天的時間中,就損失了足足三萬人,而復漢軍的傷亡卻僅僅只有四千餘人。

在所有的復漢軍將士心裡,這是一個能夠接受的傷亡數字,畢竟只要再這麼打下去,大清指定要完蛋,到時候的復漢軍便能真正奪下天下.......他們也都會成爲大大的功臣,受到寧皇帝的封官加爵。

復漢軍營地中,此時燈火通明,一隊隊復漢軍士兵正在營地中巡邏,在外圍還有幾個師同樣嚴格守着防線,防止清軍使用夜襲的手段,儘管他們在白天已經被徹底打趴下了,可是依然不能放鬆半點警惕之心。

在營地最中央的帥帳中,此時卻是濟濟一堂,除了少部分巡邏與執勤的將領之外,其他的所有高級將領都已經到了帥帳中,等待着皇帝給他們的指示。

大戰到了今日,再也沒有人對勝利有半分疑問,只是大家一旦想到能夠真正成爲天下的主人時,他們便有些歡欣鼓舞。

寧渝身上穿着一身大氅,他站在了帥帳中央,望着那些跟着自己出身入死的將領們,臉上微微有些凝重。

“今日此戰,乃我軍大勝,與諸位的犧牲都是分不開的,一定要妥善收好此戰中所有陣亡的將士們的遺骨,將來還需要葬到南京的忠魂祠裡,享受後世香火不絕。”

在南京城裡,皇陵之側便是忠魂祠,那裡擺放着數萬塊神位,都是歷年戰死的復漢軍士兵,他們雖然人已經不在了,可是卻依然享受着人世間的香火。

在寧渝看來,這些雖然有些形式主義,還比不上實打實的田畝錢財獎賞,可是他也明白需要爲所有人豎立一個希望,那個希望並不屬於那些還活着的弟兄,而是爲那些戰死的弟兄,讓他們尋找到自身存在的意義。

如今北伐一戰一來,儘管復漢軍自身損失極少,可是依然要在忠魂祠豎起超過六千座神位........寧渝沒辦法讓所有的人活下去,可是在這些事情上,他不希望留下遺憾。

衆人的情緒似乎被寧渝所感染到了,他們端穩了手中的水碗,微微垂下了頭,帥帳的氣氛瞬間變得有些哀婉起來。

寧渝擦了擦眼角,重新端起了手中的水碗,神情有些動容道:“大軍出征在外,不宜飲酒,今日便以水代酒,爲他們送行。”

帥帳中的所有將領都站起了身子,他們的手中同樣端着一碗水,人人神色肅穆。

“上敬戰死的英靈!”

“下敬塗炭的生靈!”

寧渝將手中的水潑了一些在地上,隨後高聲道:“中間的敬,人世間的良心!”

所有人端起了手中的水碗,一口而盡,它雖然不是酒,可是不知道爲什麼,卻能夠起到真正醉人的效果。

數年征戰,數年廝殺,並不是所有人都能得到一個結果,可是他們需要的,也不僅僅只是將來史書上的那個結果,他們還需要一些有血有肉的東西。

寧渝眼睛有些發紅,環視了衆人一圈,將手中的空碗狠狠砸在了地上。

“明日出戰,跟着老子打進京城!”

“打進京城,活捉雍正!”

“打進京城,活捉雍正!”

衆人發出了歡呼聲,齊齊唸叨着這一句口號,卻使得它逐漸從帥帳開始朝着周邊的營地擴散,所有的將士們都在高呼着這一句,或許只有這一句話,才能舒展他們內心的豪氣與壯志。

第三百一十九章 光明大道第五百三十四章 最好的時代第三十八章 資本力量第三百二十一章 廢除賤籍第九十五章 陳小公子第二百三十四章 戰康熙(四)第二百三十九章 戰康熙(九)第一百九十三章 緩兵之策第一百一十五章 稱王第七章 思想教育第四百八十五章 大決戰之八里橋之戰(五)第三百八十一章 琉球前事第四百九十七章 朝鮮利益第四百六十五章 對比的煩惱第六十章 父子第三百八十六章 進展順利第四百八十八章 大決戰之八里橋之戰(八)第三百九十章 誰買誰就是傻子第一百零一章 康熙還有六十年?第二百四十六章 鐵騎衝鋒第四百二十九章 處置老八第五百四十一章 朝堂政鬥第六十九章 城下第三百七十二章 接管大軍第五百一十七章 金幣還是友誼第二百六十二章 圖窮匕見第二百一十章 決戰練潭鎮(三)第六十八章 兵敗如山倒第三百六十二章 兩廣盡收第五百七十五章 一勞永逸第五百四十章 京察處理第一百二十四章 相持第四百二十七章 最大的敵人第二百四十八章 生或死第二百五十四章 嶽鍾琪的野望第四百零一章 馬種改良計劃第五百六十二章 炮兵對決第一百六十九章 九江血(二)第五百一十九章 血雨腥風第五十章 千古聖君第二十章 匯通錢莊第四百八十二章 大決戰之八里橋之戰(二)第三百零八章 攤丁入畝第四百九十八章 政爭紛紛第二百一十一章 決戰練潭鎮(四)第五百四十六章 南洋聚寶盆第四十三章 表彰第三百六十三章 歐洲的中國熱第五百五十二章 分稅制改革第三百六十八章 種痘之法第一百一十三章 廟算第一百七十九章 堅不可摧第五百六十六章 戰漠北(一)第二十一章 鑄炮坊第四百六十九章 大決戰之天津登陸第三百零八章 攤丁入畝第五百一十三章 不許將軍見太平第三百一十九章 光明大道第九十七章 天崩第四百七十八章 大決戰之不惜一切第五百五十六章 區區十萬人第二百一十五章 決戰練潭鎮(八)第一百八十一章 生或死第二百三十六章 戰康熙(六)第三百二十六章 風雲之變第四百一十七章 祭奠永曆帝第一百八十九章 利與義第三百九十三章 總督駕臨第四百四十九章 割讓領土第四百零一章 馬種改良計劃第二百七十六章 君父之憂第一百六十四章 君臣相得第一百六十五章 朔本清源第五百四十七章 帝國的朋友第四百五十三章 做個厚道人第五百七十二章 恬不知恥第二百八十二章 年少萬兜鍪第二百二十五章 血戰桐城(中)第四百五十五章 朕也要親征第三百一十七章 雍正的新藥第二百一十二章 決戰練潭鎮(五)第六十五章 排對排第五百零六章 共君之制第一百一十三章 廟算第五百七十八章 嚴正抗議的大英帝國第六十九章 城下第二百二十七章 康熙倒下了?第四十八章 密探第二百五十三章 大戰落幕第四百二十章 天朝貨幣第二百二十二章 針鋒相對第三百三十三章 誅清逆,平人心第四章 失親孩童第五百五十八章 混亂的俄羅斯第三百九十章 誰買誰就是傻子第一百七十七章 關鍵抉擇第四百四十四章 士紳的本質第一百三十二章 朕難道錯了?第四百五十七章 死中求活第九章 雲夢礦鹽
第三百一十九章 光明大道第五百三十四章 最好的時代第三十八章 資本力量第三百二十一章 廢除賤籍第九十五章 陳小公子第二百三十四章 戰康熙(四)第二百三十九章 戰康熙(九)第一百九十三章 緩兵之策第一百一十五章 稱王第七章 思想教育第四百八十五章 大決戰之八里橋之戰(五)第三百八十一章 琉球前事第四百九十七章 朝鮮利益第四百六十五章 對比的煩惱第六十章 父子第三百八十六章 進展順利第四百八十八章 大決戰之八里橋之戰(八)第三百九十章 誰買誰就是傻子第一百零一章 康熙還有六十年?第二百四十六章 鐵騎衝鋒第四百二十九章 處置老八第五百四十一章 朝堂政鬥第六十九章 城下第三百七十二章 接管大軍第五百一十七章 金幣還是友誼第二百六十二章 圖窮匕見第二百一十章 決戰練潭鎮(三)第六十八章 兵敗如山倒第三百六十二章 兩廣盡收第五百七十五章 一勞永逸第五百四十章 京察處理第一百二十四章 相持第四百二十七章 最大的敵人第二百四十八章 生或死第二百五十四章 嶽鍾琪的野望第四百零一章 馬種改良計劃第五百六十二章 炮兵對決第一百六十九章 九江血(二)第五百一十九章 血雨腥風第五十章 千古聖君第二十章 匯通錢莊第四百八十二章 大決戰之八里橋之戰(二)第三百零八章 攤丁入畝第四百九十八章 政爭紛紛第二百一十一章 決戰練潭鎮(四)第五百四十六章 南洋聚寶盆第四十三章 表彰第三百六十三章 歐洲的中國熱第五百五十二章 分稅制改革第三百六十八章 種痘之法第一百一十三章 廟算第一百七十九章 堅不可摧第五百六十六章 戰漠北(一)第二十一章 鑄炮坊第四百六十九章 大決戰之天津登陸第三百零八章 攤丁入畝第五百一十三章 不許將軍見太平第三百一十九章 光明大道第九十七章 天崩第四百七十八章 大決戰之不惜一切第五百五十六章 區區十萬人第二百一十五章 決戰練潭鎮(八)第一百八十一章 生或死第二百三十六章 戰康熙(六)第三百二十六章 風雲之變第四百一十七章 祭奠永曆帝第一百八十九章 利與義第三百九十三章 總督駕臨第四百四十九章 割讓領土第四百零一章 馬種改良計劃第二百七十六章 君父之憂第一百六十四章 君臣相得第一百六十五章 朔本清源第五百四十七章 帝國的朋友第四百五十三章 做個厚道人第五百七十二章 恬不知恥第二百八十二章 年少萬兜鍪第二百二十五章 血戰桐城(中)第四百五十五章 朕也要親征第三百一十七章 雍正的新藥第二百一十二章 決戰練潭鎮(五)第六十五章 排對排第五百零六章 共君之制第一百一十三章 廟算第五百七十八章 嚴正抗議的大英帝國第六十九章 城下第二百二十七章 康熙倒下了?第四十八章 密探第二百五十三章 大戰落幕第四百二十章 天朝貨幣第二百二十二章 針鋒相對第三百三十三章 誅清逆,平人心第四章 失親孩童第五百五十八章 混亂的俄羅斯第三百九十章 誰買誰就是傻子第一百七十七章 關鍵抉擇第四百四十四章 士紳的本質第一百三十二章 朕難道錯了?第四百五十七章 死中求活第九章 雲夢礦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