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八章 二虎相爭

夕陽下,潼關籠罩在餘暉裡,烽煙在關隘上冉冉升起,遠處傳來了幾聲鴉鳴,悽悽慘慘慼戚,讓人不由得感覺到了幾分悲涼感。

一隊隊大義軍的士卒們,手裡拿着刀槍,正驅趕着一隊清軍向前走着,那些清軍的雙手被縛在了身後,身上也只是穿着單衣,一個個垂頭喪氣地走着,似乎已經徹底認命了一般,只顧着往前走,卻是沒有一點反抗的意思。

衆人推搡着向前行進着,見到地面上聚集的血水,還有那四處可見的屍體時,卻恍若無物一般,就這麼直直踩了上去,臉上露出的麻木的神情,彷彿已經徹底習慣了這種惡劣的環境。

等到衆人到了一處河灘邊上時,爲首一名士卒瞧了周圍人一眼,將手輕輕一揮,便只見那些士卒們將清軍全部踢倒在地上,按住了身子,將長刀擱在了他們的脖子上。

“殺!”

隨着一道冷冽的聲音傳來,士兵們極爲熟練地舉起了長刀,對準脖子便是狠狠劈了下去,一道血光之後,這數十名清兵俘兵,便被幹淨利落地解決掉了。

遠處的寧千秋望着這一幕,臉上沒有絲毫的波動,實在是在這一段時間太多了,在他的強命攻擊下,大義軍幾乎不計傷亡地攻下了從洛陽到潼關的大小關隘,這一路上損失極爲慘重,等到了潼關的時候,更是用人命活生生堆出了一條通道。

根據寧千秋的計算,五萬大義軍打下潼關後,只剩下不到三萬人的生力軍,至少超過兩萬人,都已經倒在了這一條血色道路上。

當然,這一切都是值得的,復漢軍的第八師和第九師已經接收了白蓮教留下來的汝州、許州、陳州各府,並且將兵力前進至洛陽城下,雖然此時的洛陽還有三萬清軍,可是明眼人都能看得出來,洛陽城落已經指日可待。

對於劉如漢來說,儘管明面上他是一副被寧楚欺壓的緣故,而不得不這般不顧生死的攻城,可是在他的內心深處,儘管死了這麼多人,可同樣以爲這一切都是值得的,原因很簡單,就在他們這一路上的飛速進攻下,拿下西安府的日子是越來越近了。

與此相對應的,清軍援軍卻根本來不及救援西安,年羹堯和嶽鍾琪的西北大軍,到現如今還在青海,中間還隔着一個甘肅,而四川和陝西蒙古的兵力,早就被抽調到西北大軍了,一時間也難以籌措。

大義軍一旦能夠拿下西安,則有可能平定西北,到時候他劉如漢據有關中之地,即可南取四川,也可東進山西,騰挪空間大大得到加強,再也不用夾在清廷和寧楚中間兩頭受氣了,若是中原時局一旦有變,他也未嘗沒有爭鼎天下的機會。

正是在這種心態下,劉如漢才這麼拼命去打潼關,縱然傷亡再大也絲毫不顧後果,原因便是爲了能夠早一日佔據西安。

“恭賀漢王千歲,如今已然據有潼關,關中也就不在話下了。”

寧千秋望着一臉春風得意的劉如漢,心裡卻是冷笑了一番,且容他過幾天的好日子,等到寧楚徹底消化了南方以後,就有精力看着北邊了。

“貴使客氣了,這些日子也多虧了貴使的幫助,才讓我軍能夠打到潼關來。”劉如漢的語氣淡淡的,似乎也聽不出什麼喜怒哀樂來。

寧千秋雙手抱拳行禮,這才低聲道:“既然漢王陛下已經打到了潼關,我的任務也就完成了,今日前來便是向漢王殿下請辭歸朝。”

劉如漢輕輕點點頭,望着寧千秋有幾分試探的味道,“僞清在西北的軍力還算鼎盛,等到年羹堯的西北大軍過來,我大義軍怕也是難以抵擋,這關中之地到底能不能拿下,還未可知......”

“漢王陛下麾下猛將如雨,兵馬強盛,又何須擔心年羹堯呢?”寧千秋不動聲色。

劉如漢定定地看了一眼寧千秋,深深談了一口氣,“孤以爲,天下大勢如今盡在大楚掌握之中,大義軍能謀求得一生存之地艱難如斯,若是年羹堯引大軍來攻,我軍勢必難擋,到時候孤這些弟兄死了也就死了,可是大義軍若亡於僞清之手,實在是心有不甘。還請貴使能夠知曉,我大義軍始終都站在了朝廷這一邊!”

寧千秋陷入了沉默當中,對於劉如漢的這一番話,他不得不細細深思一番,只是這其中關係頗爲深遠,甚至會影響到皇帝的大略,因此也不敢當面給出什麼承諾。

劉如漢見寧千秋沒有開口,心裡也就明白了幾分,傲然道:“貴使若是心裡有疑慮,那就不必多言了,我大義軍既然能夠打到關中,那麼將來就算只剩下一兵一卒,也會死在關中!”說罷也不再管寧千秋,直接便轉身離去。

寧千秋望着離去的劉如漢,臉色不由得陰沉了幾分,此人雖然行事荒唐,可是志存高遠,將來未嘗不是一個大敵。只是如何處理白蓮教,皇帝跟大臣們早已經有了主張,也就不再多言。

不過此番劉如漢也沒有讓寧千秋就這麼回去了,他派人送來了一封信件,是交給寧渝的,讓寧千秋給帶了回去,寧千秋也不好貿然拆開來看,在回了京城後呈遞給了寧渝。

寧渝拆開那封信件,簡單看了一下,臉上便浮現一絲冷意,他早就料到了劉如漢沒有居於人下之心,可是也沒想到對方如此囂張,竟然膽大妄爲地提出以潼關爲界,潼關以東盡歸寧楚,潼關以西則盡爲白蓮教之地,兩家共結盟好,以對抗清廷。

信件裡面的用意昭然若揭,便是不再承認寧楚爲主,而是謀求自立。

“陛下,此賊究竟何意?”崔萬採有些好奇。

“呵呵,一個異想天開之人,在這裡癡人說夢呢......”

寧渝冷笑了一聲,隨即將信件遞給了崔萬採,“劉如漢以爲拿下了關中,就能做觀鷸蚌相爭......至不濟也能三分天下,這是在跟朕叫板呢!”

崔萬採接過了書信,細細讀了一番,啞然失笑,“此賊渾然看不清天下局勢,如今楚清二方,唯有一者能夠存活,他想做漁翁就讓他做吧,等到我大軍北定中原後,遣一小吏便能使其來降!”

“也罷,那就讓他好好看看!先讓他給朕守好西北,將來一統天下後,給個王爺養着就罷了。”

嚴格來說,劉如漢的所作所爲,這並沒有超過寧渝心裡的預期,可是對於這種行爲,寧渝的心裡還是有些不舒服,當下便召集了內閣和樞密院羣臣,宣佈一個消息——那就是西征。

“西征?”

寧忠義聞言便有些興奮,樞密院很早就制定了西征的計劃,後來是寧渝以兵力不足爲由給否掉了,後來所發生的一切,都是在此基礎上制定的戰略,如今見到寧渝鬆了口,寧忠義便以爲西征的時機已經成熟了。

“陛下,此時西征正是天時所利,咱們這也是在跟白蓮教搶時間,若是劉如漢佔據了關中,肯定會把注意打到四川上去,雖然眼下還不是最好的入川時機,可是也不能久拖了。”

首輔寧忠景聽完樞密院的計劃以後,當下便出言反對,“陛下,眼下絕非西征良機,如今南邊戰事頗爲順利,何須多費這一番手腳?徒增錢糧壓力?”

衆人都知道,如今福建的復漢軍已經開始在準備兩廣的戰事,超過五萬人的軍隊已經集結完畢,準備在今年年前徹底一口氣佔據兩廣,從而實現徹底佔據東南的目的,因此相關的物資已經如水一般涌到了福建。

如果在這個時候掀起徵西,至少需要擴充五個步兵師,而這五個師雖然還不至於徹底壓垮寧楚的財政,但是畢竟會打亂目前的發展,這一點在寧忠景看來極爲不智,只要穩紮穩打,收復整個南方也只是這兩三年的事情,何須如此冒險?

寧渝微微一笑,“西征並不是一壓而上,新組建的第十二師可在宜昌準備船隻,水陸並進拿下奉節即可,將這顆釘子給朕砸進四川去,朕的目的也就達到了。”

這一下卻是讓衆人有些摸不着頭腦,這自古以來進攻四川都是講究速攻,才能避免被困在山林小道當中,如何到了今日卻只是拿下奉節?

“陛下,臣以爲川地險峻,叢林密閉,不若直接以三個師的兵力,沿着水陸齊攻,當可徹底收復川省,以解開心頭大患!”

寧忠義的這番想法並非什麼妄言,主要是因爲如今四川確實已經空虛了,如果能夠帶着三萬人進川,徹底收復四川也並非不可能。只是他的這番想法,卻是跟寧渝還是多有不同。

“兩廣始終是我軍重點,我軍絕不可輕忽,因此全力保障兩廣戰事方爲正道,至於四川,朕以爲不如以打促和,文取川省。”

聽到寧渝這番話以後,崔萬採的眉頭卻是揚了起來,他很快就窺破了這其中的機密——關鍵就在於目前的四川巡撫。

衆人皆知,現如今的川陝總督是嶽鍾琪,但是幾乎等同於是虛職,因爲對方還在甘肅,再加上是新領之職,根本無法插手川陝的事物,因此如今真正決定四川事物的只有兩個人,那就是四川巡撫蔡珽。

“陛下的意思是,我們可以拉攏此人爲我等所用?”

寧忠景眉頭一鬆,他是不希望在這個時候兩面開戰的,打不打得贏他不操心,但是兩路的後勤糧草供應着實壓力太大了些,實際上爲了供應福建的五個師兵力,寧楚已經動用了二十萬左右的民夫了。

寧渝微微一笑,在影子的情報當中,對於四川巡撫蔡珽的研究可是已經相當深入,可以說這個人的來歷相當不一般,家世背景深厚,乃雲貴總督蔡毓榮之子,兵部尚書蔡士英之孫,原本都是遼東一脈,或者說是祖大壽的嫡系,後來從龍入關,也得到了清廷的重用。

嚴格來說,在此之前想要拉攏這個人壓根就不可能,寧渝也沒有動過這方面的心思,可是就在今年,蔡珽與年羹堯發生不和,儘管蔡珽在年羹堯的推薦下,在雍正未登基前便成爲了雍正的心腹,可是後來發生了一件事情,使得蔡珽與年羹堯反目成仇。

這件事很簡單,其實就是因爲年羹堯做了太久的陝甘總督,以致於到處安插的都是自己人,而蔡珽性格秉直,將年羹堯說好之人題參,使得不少人丟官,這讓年羹堯的親信王景灝報復參奏蔡珽的親信先任夔州知府程如絲,聲稱程如絲販賣私鹽,殘害鹽商。而蔡珽則針鋒相對,奏稱程如絲“爲四川第一好官”,以致於雙方針鋒相對。

年羹堯對此十分不滿,給雍正的摺子裡沒少參奏過蔡珽,若是放在過去,蔡珽恐怕已經罷官去職,但是此時的雍正心裡,對於年羹堯的看法也發生了變化。

早在年初的時候,雍正便屢次聽說過年羹堯在四川的種種行徑,比如“川員赴任過陝者,必今重送贄儀,並講明到任後規禮等語”,“各官盡皆趨赴年羹堯或差人請安或附廩送禮”,再加上年羹堯在當川陝總督時肆意安插親信的行爲,已經引起了雍正猜忌之心和極大不滿。

如今隨着羅卜藏丹津徹底失勢,已經嶽鍾琪的崛起,使得雍正對於年羹堯的容忍度已經下降了許多,以年與蔡二人呈奏各相懸殊,便貌似公正的交給了石文悼審理,可是石文悼摸透了雍正的心理,便極力爲程如絲開脫,以致於年羹堯更加惱火。

“此人與年羹堯相惡,如今更得雍正撐腰,其氣焰囂張可見一斑,對於接任的嶽鍾琪更是多有不滿,督撫相爭之局勢下,便能夠成爲我軍的突破口。”

寧渝臉上掛着笑意,“此番我軍名爲西進,實則是將白蓮教和清廷的目光都轉移到四川來,一旦白蓮教坐不住了,到時候勢必會引軍南下,到時候年、嶽二人的西北大軍,就算不想跟白蓮教打,也不得不打了。”

在寧渝的設想當中,年羹堯和嶽鍾琪的西北大軍,始終都是一個隱患,那麼最好的辦法就是給其不斷製造對手,沒了羅卜藏丹津,那就再給他製造一個大義軍。

第五百七十六章 三大進程第三十一章 大怒第二百九十六章 龍興之地第四百零八章 你們想造反嗎?第三百九十三章 總督駕臨第二百六十二章 圖窮匕見第三百三十五章 眼裡還有君父嗎第五十五章 夢繞神州路第九十八章 降或死第四百七十七章 大決戰之大戰寧錦第二百一十七章 決戰練潭鎮(十)第一百六十六章 整軍備戰第四百六十四章 要打就打山海關第五百六十七章 戰漠北第一百二十章 後路第三百五十八章 酒醉入韶州第一百六十章 天下大吉第一百三十五章 南下?東進?第二百六十章 福禍所依第二十二章 制炮第五百三十五章 海參崴第五百二十三章 大策凌敦多布第三百一十三章 撈錢是王道第二百六十八章 廢除弊政第一百八十章 正面會攻第一百二十三章 自省第三百八十七章 科技飛躍第一百五十八章 孤注一擲第二百九十五章 密摺參奏第一百九十章 誓師東征第五百七十三章 我要當大汗第二十七章 檢閱第三百二十七章 不服就打第三百八十二章 不做賠本買賣第一百九十二章 人心思變第一百四十九章 穴地攻城第十章 尋礦第三章 論禪不論心第一百三十七章 觸目驚心第三百四十七章 巡視制度第四百三十八章 爲萬世開太平第五百七十章 靠不住的準格爾第四百四十三章 誰都逃不了第四百三十五章 李紱辭官第九十章 傷亡第五百一十六章 不需要談判第四百二十六章 大戰餘音第五百三十九章 到底誰求誰第二十七章 檢閱第五十六章 密謀第一百七十九章 堅不可摧第三十六章 拿破崙炮第二百四十章 戰康熙(十)第五百七十一章 統合漠北第一百一十四章 親征第一百六十章 天下大吉第四百一十章 平定西南第二百六十三章 胤禛繼位第四百七十七章 大決戰之大戰寧錦第一百一十八章 臨湘第九十九章 受降第三百五十章 水陸齊攻第五百八十一章 顛覆俄羅斯帝國第十五章 寧氏錢莊第二百一十三章 決戰練潭鎮(六)第二百四十一章 王對王第兩百零二章 孤城日漸危第五百一十五章 雙方心機第三百九十七章 戰土狼兵第五百零九章 新街之戰第五百七十二章 恬不知恥第三百五十章 水陸齊攻第五百四十六章 南洋聚寶盆第二百四十八章 生或死第三百八十九章 老十四的請求第六十二章 舉大白,聽金縷第三十八章 資本力量第十二章 問責第四百四十五章 自信姿態第五百七十六章 三大進程第七十五章 圍城打援第一百三十六章 兵出江西第二百八十七章 成立軍機處第五百八十五章 鐵路興國第七十一章 忍耐第兩筆七十九章 利益攸關第四百一十七章 祭奠永曆帝第四百六十四章 要打就打山海關第五百一十五章 雙方心機第二百六十二章 圖窮匕見第四百九十二章 前途未卜第三百五十七章 水師的末日第四百七十九章 大決戰之最後通牒第一百八十五章 安慶第三百四十五章 掌控基層第六章 雛鷹營第四百四十章 花錢買命第六十一章 去辮第一百四十六章 倡辦團練第三百四十四章 七千萬斤鐵
第五百七十六章 三大進程第三十一章 大怒第二百九十六章 龍興之地第四百零八章 你們想造反嗎?第三百九十三章 總督駕臨第二百六十二章 圖窮匕見第三百三十五章 眼裡還有君父嗎第五十五章 夢繞神州路第九十八章 降或死第四百七十七章 大決戰之大戰寧錦第二百一十七章 決戰練潭鎮(十)第一百六十六章 整軍備戰第四百六十四章 要打就打山海關第五百六十七章 戰漠北第一百二十章 後路第三百五十八章 酒醉入韶州第一百六十章 天下大吉第一百三十五章 南下?東進?第二百六十章 福禍所依第二十二章 制炮第五百三十五章 海參崴第五百二十三章 大策凌敦多布第三百一十三章 撈錢是王道第二百六十八章 廢除弊政第一百八十章 正面會攻第一百二十三章 自省第三百八十七章 科技飛躍第一百五十八章 孤注一擲第二百九十五章 密摺參奏第一百九十章 誓師東征第五百七十三章 我要當大汗第二十七章 檢閱第三百二十七章 不服就打第三百八十二章 不做賠本買賣第一百九十二章 人心思變第一百四十九章 穴地攻城第十章 尋礦第三章 論禪不論心第一百三十七章 觸目驚心第三百四十七章 巡視制度第四百三十八章 爲萬世開太平第五百七十章 靠不住的準格爾第四百四十三章 誰都逃不了第四百三十五章 李紱辭官第九十章 傷亡第五百一十六章 不需要談判第四百二十六章 大戰餘音第五百三十九章 到底誰求誰第二十七章 檢閱第五十六章 密謀第一百七十九章 堅不可摧第三十六章 拿破崙炮第二百四十章 戰康熙(十)第五百七十一章 統合漠北第一百一十四章 親征第一百六十章 天下大吉第四百一十章 平定西南第二百六十三章 胤禛繼位第四百七十七章 大決戰之大戰寧錦第一百一十八章 臨湘第九十九章 受降第三百五十章 水陸齊攻第五百八十一章 顛覆俄羅斯帝國第十五章 寧氏錢莊第二百一十三章 決戰練潭鎮(六)第二百四十一章 王對王第兩百零二章 孤城日漸危第五百一十五章 雙方心機第三百九十七章 戰土狼兵第五百零九章 新街之戰第五百七十二章 恬不知恥第三百五十章 水陸齊攻第五百四十六章 南洋聚寶盆第二百四十八章 生或死第三百八十九章 老十四的請求第六十二章 舉大白,聽金縷第三十八章 資本力量第十二章 問責第四百四十五章 自信姿態第五百七十六章 三大進程第七十五章 圍城打援第一百三十六章 兵出江西第二百八十七章 成立軍機處第五百八十五章 鐵路興國第七十一章 忍耐第兩筆七十九章 利益攸關第四百一十七章 祭奠永曆帝第四百六十四章 要打就打山海關第五百一十五章 雙方心機第二百六十二章 圖窮匕見第四百九十二章 前途未卜第三百五十七章 水師的末日第四百七十九章 大決戰之最後通牒第一百八十五章 安慶第三百四十五章 掌控基層第六章 雛鷹營第四百四十章 花錢買命第六十一章 去辮第一百四十六章 倡辦團練第三百四十四章 七千萬斤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