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五章 身後名

bookmark

康熙的行輦一路從廬州出發,已經行進了多日,只是士兵並沒有在廬州過多停留,因此士氣依然顯得有些低落,特別是對於綠營兵,他們只是簡單領了一些草袋,每日裡生火取暖,身上的號褂依然顯得比較單薄寒冷。

“衡臣,這信已經送去有幾日了吧,卻一直沒見什麼動靜。可是有什麼消息,算算腳程,也差不多就是今天了吧。”

康熙皇帝捧着一本書,斜靠在行輦上,身上搭着厚厚的毛毯,看上去精神頭好了幾分,只是他畢竟年老體衰,再加上這段日子的奔波往來,整個人的精力卻有些不足。

張廷玉低聲回道:“啓稟皇上,這幾日天氣都不尚佳,或許復漢軍已經收到了信件,只是這回信卻還在路上,我去派人催問一下。”

康熙掙扎着想要坐起來,一旁的太監連忙想扶起他,只是這稍微動彈了一會,康熙便咳嗽不止,臉上更是浮現出一絲不正常的紅,這一幕卻是嚇住了張廷玉和太監。

“皇上,還是龍體要緊,我去傳太醫進來。”

張廷玉跪在了地上,臉上起了一層汗,也不知是被康熙皇帝嚇的,還是這行攆內的暖爐所致,只是他心裡卻多了幾分害怕,又想起了田文鏡的那一番話。

明眼人都已經能看出來,康熙已經接近燈枯油幹了,只是現如今全憑着內心的一股子氣在支撐着,若是這一戰贏了則罷,康熙或許狀態還能迴轉一二,若是此戰失利,怕是命不久矣。若真的當康熙皇帝駕鶴之後,恐怕整個大清國都將會變得風雨飄搖。

這也是康熙堅持到現在的緣故,若真的堅持不了,前線還有何人能委以重任?康熙如今是已經把自己能派的人手,都已經派去了湖廣戰場,卻是再無更多的肱股之臣可以相托。

“不必了。”康熙虛弱地揮了揮手,他張着嘴喘着粗氣,怔怔地望着行攆頂部,隨即苦笑道:“朕知道自己的身體情況,虛不受補,只能慢慢歇息調理身體,如今叫來太醫,也只能如此了。”

張廷玉心裡大爲震驚,這皇帝的身體狀態那可是帝國一等一的絕密,可如今康熙卻似乎不想隱瞞了,將自己的情況直言不諱地說了出來,這實在是讓張廷玉感覺自己恨不得立馬閉着耳朵,若是聽不見一個字纔好。

君臣二人相對無言,也不知過了多久,從外間傳來消息,一個小太監走了進來,卻是呈遞一個盒子,上面同樣用蜜蠟封着,上面是安徽提督的大印,卻是嶽鍾琪的密摺到了。

康熙皇帝顧不得身體虛弱,急急忙忙抓住,然後用銀刀劃開盒子,拿出裡面的密摺,開始細細看了起來,只是看着看着,眉頭卻緊緊皺起,到後來密摺甚至直接從他的手中掉下來。

張廷玉跪在地上,也不敢擡頭看,只是心裡多少有些不自在,像這種山一般重的機密,知道的越多,對自家越是不好,只是康熙沒讓他走,他也不敢隨意離開,只好將額頭死死貼在地上,裝聾作啞。

在這封密摺上,嶽鍾琪將寧渝的回覆一字不差地轉述了一遍,並沒有帶上個人的見解,在這件事上,他知道自己的定位,絕不是可以輕易許諾什麼條件的人,因此一切都是讓康熙自己來決斷。

可是通過這封密摺,康熙依然讀出了對方的意思,那就是想要求和,現在這些條件遠遠不夠,至少要把江南讓出來,雙方劃江而治,才能繼續往下談。

然而這個條件是康熙所無法承擔的,因爲大清朝不是康熙一個人的大清朝,是所有八旗親貴的大清朝,他康熙若是給了這樣的條件,那就是背叛了整個大清朝,到時候別說其他人,恐怕自己的那些個兒子都會起來造他的反。

康熙輕輕發出了一聲嘆息,隨後靠在了行輦上,“其實朕心裡明白,求和在如今並不成熟,我大清不可能再給出更多的條件,而寧賊也絕不會滿足於當前的戰果,只是朕心裡還存着幾分僥倖罷了。”

“從眼下來看這一戰,看來是非打不可了,只是朕還盼望着那寧賊能夠收手,讓朕成就一世聖名,也就罷了。只是以後如何,那也是後來人考慮的問題了。”

康熙的臉上透露出幾分悽慘,他甚至把張廷玉當成了自己的那個對手,當成了寧忠源,不對,更應該說是寧渝,那個正在安慶城下,想着跟自己一決生死的年輕人。

何必呢?何必如此咄咄逼人?你就那麼想着在戰場上跟朕一決生死?

你寧渝纔不到二十歲,就算是想着圖謀大業,也不用急於這麼一時,你大可以等朕死了以後,等朕的這一世聖名得到周全以後,再來進取也不遲啊。

至於大清後繼之君,能夠做到什麼程度,那都是他自己的問題了。那時候他康熙也不在人世了,自然不用再去顧忌這些東西了,康熙甚至有時候覺得全天下人都不理解他的用心。

朕只是想要博得一個身後名而已,就這麼點要求,過分嗎?

然而無論過不過分,求和之路基本上已經被堵死了,那剩下的自然就是面對面,拳對拳了。只是現如今的大清朝和復漢軍相比,就像康熙皇帝跟寧渝相比一般,前者垂垂老矣,而後者則如初生的太陽一般,耀眼無比。

“打吧,傳令下去,加快行軍,務必在十二月二十之前趕到安慶!”

.......................................................................................................................

當康熙還在想着打不打的問題,可是寧渝已經把籌碼都擺在了桌子上了,這一戰,基本上是無可避免了。

“諸位,這一仗的意義之重大,我想大家應該都會明白。”

寧渝站在營帳中,面前擺放着安慶城以及周邊地帶的沙盤,而下手則坐着程銘、程之恩、錢英以及董策等人,也算是目前整個復漢軍的高層都匯聚於此。

衆人望着已經被拿下來的黃石磯,臉上都有些興奮,從目前的整個地勢環境上來看,安慶城如果僅僅靠着自己的兩萬綠營,恐怕最多半個月,就會被複漢軍給打下來。

“當下最要緊的,不是安慶城的這兩萬人,而是馬上就要前來支援的康熙十萬大軍,只有解決了這十萬人,那麼剩下的自然手到勤來。”

“諸位,刀已磨利否?”

第四百零三章 上當了第四百八十九章 大決戰之八里橋之戰(九)第五百三十章 東北開發第五百一十八章 大清的土地第四百七十九章 大決戰之最後通牒第一百八十八章 臨戰大祭第四百一十六章 出使日本第五百零一章 清兵入寇第四百六十三章 九門提督第七十五章 圍城打援第四十章 出鞘第二百三十一章 戰康熙(一)第一百六十四章 君臣相得第一百三十九章 噩夢第二百二十八章 撤軍第五百八十章 畢其功於一役第四百零九章 督帥,我願留下!第一百一十三章 廟算第一百六十一章 一日破城第三百二十五章 釐定制度第三百七十三章 毒丸計劃第五百一十四章 封國之道第一百零二章 以血換鐵第二百六十七章 天下熙熙第四百零九章 督帥,我願留下!第二百一十六章 決戰練潭鎮(九)第一百五十七章 奇襲之策第五百六十四章 不能打了第四十四章 雷式炮第七十五章 圍城打援第二百九十八章 八爺黨覆滅第三百二十二章 如履薄冰第一百四十六章 倡辦團練第一百六十六章 整軍備戰第二百一十六章 決戰練潭鎮(九)第三百零四章 先殺楊宗仁第一百零二章 以血換鐵第一百八十二章 怒火攻心第二百九十七章 離心離德第十八章 收徒第二百六十六章 財政改革第一百八十章 正面會攻第三百五十五章 都沒有退路了第四百一十七章 祭奠永曆帝第三百二十六章 風雲之變第二百一十一章 決戰練潭鎮(四)第一百九十三章 緩兵之策第三百九十六章 西南風起第一百三十一章 稱王第三百二十一章 廢除賤籍第一百二十五章 堂堂正正第四百零七章 國無信則衰第十八章 收徒第四百七十二章 大決戰之血雨山海關第五百章 陛下要賴賬第三百八十七章 科技飛躍第十七章 先生何以教我?第二百九十六章 龍興之地第二十五章 敢問大志?第五百八十一章 顛覆俄羅斯帝國第四百四十三章 誰都逃不了第二百九十二章 江陰抗清第三百四十六章 苛政如虎第三百二十七章 不服就打第四百六十三章 九門提督第三章 論禪不論心第三十九章 桃花山匪徒第一百六十七章 生死搏殺第七章 思想教育第一百五十一章 成與敗第三百六十六章 得過苦日子第三百五十二章 擴八旗,開滿洲第三百九十二章 西南鷹計劃第四百四十九章 割讓領土第五百四十六章 南洋聚寶盆第十五章 寧氏錢莊第五十六章 密謀第九十二章 雨戰第五百四十四章 競爭上崗第三百零四章 先殺楊宗仁第三百三十八章 魏武捉刀人第十四章 私鹽之利第二百四十章 戰康熙(十)第二十五章 敢問大志?第四百九十三章 弘曆登基第四百六十六章 隆科多之死第一百零七章 勳陽府第二百六十三章 胤禛繼位第兩百八十章 兵圍江寧第三十一章 大怒第二百一十三章 決戰練潭鎮(六)第一百一十八章 臨湘第五百八十章 畢其功於一役第三百零六章 李馥歸降第二百二十二章 針鋒相對第一百零五章 頭疼第六十二章 舉大白,聽金縷第一百四十二章 打還是不打?第四十三章 表彰第九十七章 天崩
第四百零三章 上當了第四百八十九章 大決戰之八里橋之戰(九)第五百三十章 東北開發第五百一十八章 大清的土地第四百七十九章 大決戰之最後通牒第一百八十八章 臨戰大祭第四百一十六章 出使日本第五百零一章 清兵入寇第四百六十三章 九門提督第七十五章 圍城打援第四十章 出鞘第二百三十一章 戰康熙(一)第一百六十四章 君臣相得第一百三十九章 噩夢第二百二十八章 撤軍第五百八十章 畢其功於一役第四百零九章 督帥,我願留下!第一百一十三章 廟算第一百六十一章 一日破城第三百二十五章 釐定制度第三百七十三章 毒丸計劃第五百一十四章 封國之道第一百零二章 以血換鐵第二百六十七章 天下熙熙第四百零九章 督帥,我願留下!第二百一十六章 決戰練潭鎮(九)第一百五十七章 奇襲之策第五百六十四章 不能打了第四十四章 雷式炮第七十五章 圍城打援第二百九十八章 八爺黨覆滅第三百二十二章 如履薄冰第一百四十六章 倡辦團練第一百六十六章 整軍備戰第二百一十六章 決戰練潭鎮(九)第三百零四章 先殺楊宗仁第一百零二章 以血換鐵第一百八十二章 怒火攻心第二百九十七章 離心離德第十八章 收徒第二百六十六章 財政改革第一百八十章 正面會攻第三百五十五章 都沒有退路了第四百一十七章 祭奠永曆帝第三百二十六章 風雲之變第二百一十一章 決戰練潭鎮(四)第一百九十三章 緩兵之策第三百九十六章 西南風起第一百三十一章 稱王第三百二十一章 廢除賤籍第一百二十五章 堂堂正正第四百零七章 國無信則衰第十八章 收徒第四百七十二章 大決戰之血雨山海關第五百章 陛下要賴賬第三百八十七章 科技飛躍第十七章 先生何以教我?第二百九十六章 龍興之地第二十五章 敢問大志?第五百八十一章 顛覆俄羅斯帝國第四百四十三章 誰都逃不了第二百九十二章 江陰抗清第三百四十六章 苛政如虎第三百二十七章 不服就打第四百六十三章 九門提督第三章 論禪不論心第三十九章 桃花山匪徒第一百六十七章 生死搏殺第七章 思想教育第一百五十一章 成與敗第三百六十六章 得過苦日子第三百五十二章 擴八旗,開滿洲第三百九十二章 西南鷹計劃第四百四十九章 割讓領土第五百四十六章 南洋聚寶盆第十五章 寧氏錢莊第五十六章 密謀第九十二章 雨戰第五百四十四章 競爭上崗第三百零四章 先殺楊宗仁第三百三十八章 魏武捉刀人第十四章 私鹽之利第二百四十章 戰康熙(十)第二十五章 敢問大志?第四百九十三章 弘曆登基第四百六十六章 隆科多之死第一百零七章 勳陽府第二百六十三章 胤禛繼位第兩百八十章 兵圍江寧第三十一章 大怒第二百一十三章 決戰練潭鎮(六)第一百一十八章 臨湘第五百八十章 畢其功於一役第三百零六章 李馥歸降第二百二十二章 針鋒相對第一百零五章 頭疼第六十二章 舉大白,聽金縷第一百四十二章 打還是不打?第四十三章 表彰第九十七章 天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