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一章 戰康熙(一)

康熙六十一年正月二十七,康熙率領的大軍由南而北,終於趕到了桐城下,只是並沒有急着攻城,反而將大軍東撤到孔城一帶,便再也沒了消息。

如今的整個天下,都將所有的注意力放在了小小的桐城上,康熙的七萬大軍與復漢軍的三萬大軍,雙方將在此處陷入極爲慘烈的絞殺,也將會成爲將來決定命運的一戰。

可是就在這種關鍵時候,關鍵主角之一的康熙,卻不見了蹤影,彷彿已經徹底撤離了安慶府一帶,幾乎在告訴所有人,這一場戲的主角已經沒了。

領侍衛內大臣輔國公普照率領兩萬綠營大軍,卻前出到了魯共山,距離桐城不過十餘里之遙。然而肩負大任的普照,並沒有太多的帶兵經驗,如今到了軍前,心裡卻有幾分嘀咕。

“列祖列宗們,可千萬要保佑大清啊,這一仗實在是輸不得啊!”

在如今的滿蒙大臣們的眼裡,這天下雖然是自己的,可是卻並沒有那麼保險,畢竟八旗兵實在太少,而漢人又實在太多,因此心裡也是常常會帶着幾分謹慎,那就是八旗一定要抓牢了,才能震懾天下。

大清剛剛入關的時候,八旗還是有些戰鬥力的,不過當時主要便集中在京城,並沒有到地方上去駐守,後來等到康熙繼位後,又爆發了三藩之亂這種事故,因此便將大批的八旗兵派去了天下的各個戰略要地,也就形成了後來各地的八旗駐防將軍。

不過總體來說,八旗依然是重幹弱枝,因此八旗的主力依然是在京城,後來也形成了京師八旗,也就有了什麼先鋒營、健銳營這些,正因爲如此,帶兵的八旗將軍們,其實心思比康熙還要緊張,原因便是沒了八旗的大清,就不再是大清了。

就好比領侍衛內大臣普照,他便認爲八旗決不可輕鬆,若是一旦有個好歹,將來這一仗有個三長兩短,大清還能用什麼來震懾天下?這種想法也絕非他一人獨有,實際上許多滿蒙大臣便是如此想的。

至於對面的復漢軍,到底是個什麼路數呢?

想不清的不光是普照,還有同城上的寧渝,他正持着千里鏡,從桐城城牆上遠遠觀望着魯共山上的清軍,只是看着看着,心裡也是起了疑心。

山嶺上的清軍不過兩萬餘人,想要對復漢軍造成威脅卻也難得。而康熙沉寂良久之後,卻突然佔據了魯共山,卻讓寧渝不得不細細深思,對方到底是在打什麼算盤。

這一舉絕非尋常,只是想要探清對方的目的,光靠千里鏡卻是看不出什麼的。

“將石薛喚來。”

寧渝自然也不想一個人瞎捉摸,畢竟術業有專攻,這方面自然還是要看看軍情處有什麼打算,等到侍衛剛剛轉身欲走時,寧渝又叫住了,“還有李先生,請一併請來。”

不一會功夫,穿着一身大紅軍衣的石薛,從門外邁步走了進來,他的臉色有些肅穆,可是卻沒有絲毫的緊張,待他剛剛坐下後,李紱搖着扇子也一搖一擺走進來了。

“這一戰,康熙也算是親臨戰場了,咱們現在也算是面對面做對手了,可是眼下康熙的舉動,卻讓本督有些看不懂了,卻是需要伯陵來爲我一解心中疑惑。”

伯陵便是石薛的字,他此時正襟危坐,高聲道:“啓稟督帥,根據軍情處的情報得知,康熙大軍於前日抵達孔城,而後又派了領侍衛內大臣輔國公普照率軍兩萬,前出至魯共山,而城內應該還有五萬人。只是....”

“只是什麼?”

石薛輕聲道:“只是關係我軍後方的呂亭驛方向,似乎有清軍正在蠢蠢欲動。不過暫時還沒有其他的動作。”

魯共山......呂亭驛.....還有孔城,寧渝在腦海裡飛速思考着,他找來了輿圖,將這三個地點畫上了圈,嚴格來說,這三處地方並不相連,只是距離桐城的地點頗爲相近。

“從目前的形式上來看,魯共山的清軍主要是由綠營組成,並不像是主攻的兵力....而呂亭驛有清軍蠢蠢欲動,難道康熙是打着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的打算?”

這一個想法卻突然從寧渝的腦海裡蹦了出來,他反反覆覆思量着,卻是越想越覺得有這個可能性,以魯共山爲誘餌,何嘗不像練潭鎮?以呂亭驛爲連接點,看上去更像是當初的江寧,至於孔城的清軍,則目標...........

“大關!”

石薛輕輕點了點輿圖上的那一點,冷靜道:“大關可以將桐城與北硤關徹底分割開來,只是此關矮小單薄,委實不像能夠長期堅守的關隘.....”

寧渝呵呵一笑,他重新點了點北硤關,笑道:“魯共山是棄子,呂亭驛和大關,未嘗也不是棄子,若是能讓康熙帶領真正的主力拿下北硤關,咱們眼下的這番心血怕是要大打折扣了。”

現如今的局勢,康熙在孔城躍躍欲試,派出了領侍衛內大臣輔國公普照來探探究竟,另一隻手則是派真正的主力,也就是大軍攻打呂亭驛和大關一帶,而自己恐怕會帶着真正的精銳直撲北硤關了。

李紱卻在此時輕輕笑道:“大都督,如今跳出局外,方能看清事情的本質。康熙此舉必有後招,我軍不若再等等。不見八旗,那就不是康熙的真正本意。”

“如今的康熙,可不會捨得把自己這點班底全都丟在了這裡,什麼時候他的滿蒙禁旅驍騎營動了,什麼時候才能說明康熙真正動了。那兩萬的綠營是餌不假,可是這鉤卻是真真的。”

寧渝冷笑道:“以魯共山和兩萬綠營爲餌,任憑我軍吃了去,卻只要我軍真正動手,滿蒙禁旅驍騎營便會在這個時候衝擊我戰陣,將大戰徹底拉到對我軍不利的局面上。”

石薛也嘆氣道:“關鍵就在於,如今我軍情處想要弄清楚滿蒙禁旅驍騎營的位置,卻也很難。這尋常的綠營自然很容易確定位置,可是八旗卻不一樣,裡裡外外可都是一團亂麻,讓人委實分不清真正主力所在。”

“既然如此,那我軍如今不妨再等等看。”

寧渝撫着下巴上新生的鬍鬚,臉上微微有些凝重。

第一章 夢裡夢外第四百八十三章 大決戰之八里橋之戰(三)第一百五十一章 成與敗第五百四十七章 帝國的朋友第一百四十八章 速克清江第五百三十七章 瓷器與火槍第三百二十二章 如履薄冰第四百八十六章 大決戰之八里橋之戰(六)第三百六十七章 汪景祺的新事業第五百零四章 進攻盛京第二百八十八章 新式火器第七十七章 大勝第五百一十一章 重建都護府第四百五十三章 做個厚道人第四百二十六章 大戰餘音第二百九十九章 希望之地第兩筆七十九章 利益攸關第三百三十七章 清流與濁流第四百六十七章 人心思變第一百二十九章 喜迎大捷第八十一章 監察院第五百八十三章 乾隆跑路了第二百九十九章 希望之地第四百六十二章 京師變故第二百六十九章 財政盤點第四百七十九章 大決戰之最後通牒第四百五十七章 死中求活第六十二章 舉大白,聽金縷第十四章 私鹽之利第四百九十五章 祭祀崇禎第二百三十五章 戰康熙(五)第一百一十章 亂起第四十九章 白鶴道第三百七十四章 還能叫八旗新軍嗎第二百零九章 決戰練潭鎮(二)第四百四十八章 不救大清救八旗第一百五十七章 奇襲之策第一百四十二章 打還是不打?第四百八十章 大決戰之大夢初醒第一百六十一章 一日破城第三百七十三章 毒丸計劃第五百八十四章 遠東破局第十七章 先生何以教我?第二百一十七章 決戰練潭鎮(十)第一百九十章 誓師東征第四百零七章 國無信則衰第二百四十一章 王對王第二百零四章 漢陽造第二百五十五章 做個買賣第一百九十一章 安慶暗戰第二百七十五章 兵進江南第三百零四章 先殺楊宗仁第四百九十六章 遼東屯田策第三百五十四章 咬下一塊肉來第十六章 拜師風波第二百九十六章 龍興之地第五百二十五章 乾隆的奮鬥第三百零九章 立國稱制第五百三十七章 瓷器與火槍第二百六十一章 康熙駕崩第二百四十七章 跑或降第九十九章 受降第二百三十四章 戰康熙(四)第一百七十三章 九江血(六)第四百四十五章 自信姿態第一百零九章 募兵第二百五十八章 喪事喜辦第五百三十五章 海參崴第五百一十六章 不需要談判第一百一十六章 刺刀第四百七十六章 大決戰之漢臣處境第五百四十八章 攻佔拉薩第三百二十一章 廢除賤籍第七十四章 大冶第九十七章 天崩第一百四十四章 功夫高又如何第八十二章 波瀾第三百六十四章 陳采薇有喜第四百零二章 夔州戰起第七十七章 大勝第四百五十三章 做個厚道人第三百三十二章 玉石俱焚第二百八十九章 勸進第十二章 問責第四百五十章 北伐前夕第五百五十八章 混亂的俄羅斯第一百零七章 勳陽府第五百四十六章 南洋聚寶盆第一百一十六章 刺刀第四百八十九章 大決戰之八里橋之戰(九)第五百三十八章 廣州碼頭第四百七十二章 大決戰之血雨山海關第四百八十一章 大決戰之八里橋之戰(一)第三十一章 大怒第四百九十九章 黃河清,聖人出第三百零八章 攤丁入畝第五百三十四章 最好的時代第一百七十四章 大戰餘音第二百八十五章 攻佔江寧
第一章 夢裡夢外第四百八十三章 大決戰之八里橋之戰(三)第一百五十一章 成與敗第五百四十七章 帝國的朋友第一百四十八章 速克清江第五百三十七章 瓷器與火槍第三百二十二章 如履薄冰第四百八十六章 大決戰之八里橋之戰(六)第三百六十七章 汪景祺的新事業第五百零四章 進攻盛京第二百八十八章 新式火器第七十七章 大勝第五百一十一章 重建都護府第四百五十三章 做個厚道人第四百二十六章 大戰餘音第二百九十九章 希望之地第兩筆七十九章 利益攸關第三百三十七章 清流與濁流第四百六十七章 人心思變第一百二十九章 喜迎大捷第八十一章 監察院第五百八十三章 乾隆跑路了第二百九十九章 希望之地第四百六十二章 京師變故第二百六十九章 財政盤點第四百七十九章 大決戰之最後通牒第四百五十七章 死中求活第六十二章 舉大白,聽金縷第十四章 私鹽之利第四百九十五章 祭祀崇禎第二百三十五章 戰康熙(五)第一百一十章 亂起第四十九章 白鶴道第三百七十四章 還能叫八旗新軍嗎第二百零九章 決戰練潭鎮(二)第四百四十八章 不救大清救八旗第一百五十七章 奇襲之策第一百四十二章 打還是不打?第四百八十章 大決戰之大夢初醒第一百六十一章 一日破城第三百七十三章 毒丸計劃第五百八十四章 遠東破局第十七章 先生何以教我?第二百一十七章 決戰練潭鎮(十)第一百九十章 誓師東征第四百零七章 國無信則衰第二百四十一章 王對王第二百零四章 漢陽造第二百五十五章 做個買賣第一百九十一章 安慶暗戰第二百七十五章 兵進江南第三百零四章 先殺楊宗仁第四百九十六章 遼東屯田策第三百五十四章 咬下一塊肉來第十六章 拜師風波第二百九十六章 龍興之地第五百二十五章 乾隆的奮鬥第三百零九章 立國稱制第五百三十七章 瓷器與火槍第二百六十一章 康熙駕崩第二百四十七章 跑或降第九十九章 受降第二百三十四章 戰康熙(四)第一百七十三章 九江血(六)第四百四十五章 自信姿態第一百零九章 募兵第二百五十八章 喪事喜辦第五百三十五章 海參崴第五百一十六章 不需要談判第一百一十六章 刺刀第四百七十六章 大決戰之漢臣處境第五百四十八章 攻佔拉薩第三百二十一章 廢除賤籍第七十四章 大冶第九十七章 天崩第一百四十四章 功夫高又如何第八十二章 波瀾第三百六十四章 陳采薇有喜第四百零二章 夔州戰起第七十七章 大勝第四百五十三章 做個厚道人第三百三十二章 玉石俱焚第二百八十九章 勸進第十二章 問責第四百五十章 北伐前夕第五百五十八章 混亂的俄羅斯第一百零七章 勳陽府第五百四十六章 南洋聚寶盆第一百一十六章 刺刀第四百八十九章 大決戰之八里橋之戰(九)第五百三十八章 廣州碼頭第四百七十二章 大決戰之血雨山海關第四百八十一章 大決戰之八里橋之戰(一)第三十一章 大怒第四百九十九章 黃河清,聖人出第三百零八章 攤丁入畝第五百三十四章 最好的時代第一百七十四章 大戰餘音第二百八十五章 攻佔江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