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九節:經筵開論

衆目睽睽之下,管彥站起身,朗聲說道:“政之興,在順民心;政之所廢,在逆民心。君道也罷,臣道也罷,順民心方爲本也!”

管彥激動之下,不僅一下蓋掉了袁術的六正六邪論,其實也否定了鄭玄的理論。鄭玄的意思是,國家的政治穩定主要看君主和臣子,君主的事情不能做主,所以就討論下如何做好臣子。

但是管彥這一句直接就說開國家整治的穩定看的是民心,民心順逆就代表着政治興廢。

一聽管彥之話,袁術大怒:“管文德好生放肆!鄭大家今日所出議題乃‘國政之臣道’,汝不就題議事,還大放厥詞,實爲狂妄也!”

人羣中又站起一人,指着管彥義憤填膺道:“袁兵曹所言甚是,就算管文德汝學識才淺,不知議題所云,也不可言此悖論!國政乃君臣之事,君明臣賢則可共創盛世。而汝竟言‘民心爲本’,捨本趨末,真乃悖佞之言也!”

本來還在小心觀望鄭玄的臉色的管彥,一聽這人的話便火了,“民心爲本”竟然是“悖佞之言”?

話說後世而來的管彥雖然和管仲相隔了兩千多年,但是管彥自小有關“民心”理解和管仲的“民心爲本”的主張確實非常相似。再加上這一世的管彥名義上可是管仲的後人,祖宗不挺,那挺誰?

管彥當下大聲道:“汝研孔孟之道,當知孟子曰:民爲重,社稷次之,君爲輕。如今卻不奉聖訓,意欲何爲?”

漢武帝時,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孔子和孟子一個爲聖人,一個爲亞聖。但是孔子的重君,孟子則重民。到了封建後期的明清時代,孟子的一些話語就不爲君王所待見。

比如這句“民爲重,社稷次之,君爲輕。”據說朱元璋看到這句話後曾大怒說:“這老兒若活到現在,朕非重辦他不可!”

如今管彥提出了孟子說的話,道堵得那人面紅耳赤,不知如何回答。

就在這時,久坐觀看的袁紹開口了:“管文德,汝口口生生說‘民心爲本’,何以正民心?”

袁紹這是避開剛纔的話題,想在教化民心上給管彥出個難題。這種空泛的問題,自夏啓建立封建王朝來,便爭論不休,不知道歷代有多少大賢曾經回答過這個問題。但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雞蛋裡挑骨頭總是能挑出些毛病。到時候管彥一回答,自己這邊幾個人,想法挑點刺,不就反擊了嗎?

聽到袁紹這個問題,管彥還真得感激《國策二十四篇》,他以前閒來無事時曾翻閱過,裡面有一句深以爲然。當下管彥提聲回道:“相地而衰徵,則民不移;政不旅舊,則民不偷;山澤各致其時,則民不苟;陸阜陵瑾井田疇均,則民不憾;無奪民時,則百姓富;犧牲不略,則牛羊遂!”

說完,袁紹身後一人站起,便要反駁。

但是久久未曾言語的鄭玄倒是臉色一變,看着管彥打斷了那人說道:“這位小兄弟,姓甚名誰,居何位也?”

管彥忽然被問的一愣,但是鄭玄問話,還是依舊恭敬地回道:“在下管彥,字文德。現任虎賁中郎將!”

“姓管?”鄭玄眉頭一皺,好像管彥說了這句話,只對管彥的姓感興趣。

片刻後,鄭玄以爲深長地看着管彥說道:“國多財則遠者來,地辟舉則民留處,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

這句聽完,管彥臉色也變了,這可是《國策二十四篇》裡的開篇的一句啊!按照管忠的說法,這《國策二十四篇》只傳家主,那這鄭玄何處得知?是巧合還是什麼?

管彥心中疑竇叢生,但是卻只能愣愣地看着鄭玄。

鄭玄閉上雙目,暗暗一笑,高聲說道:“此事現行擱置,諸位再論議題吧!”

鄭玄出來解圍,袁紹自然也不敢繼續追問。館內衆人也另起話題,論談起來。但是管彥卻沒有任何心思再聽別人說什麼。心中滿是剛纔鄭玄所說的那句話。

經筵持續了兩個時辰便結束了。按慣例,鄭玄經筵過後,會與經筵上表現出色的才俊再聚相談,這是一種榮譽,也是所有參加經筵的人的一個夢想。

鄭玄渾濁的雙眼掃過館內諸人,所有人都昂首挺胸,滿懷希望地迎着鄭玄的目光,希望這個榮譽能落在自己頭上。

片刻後,鄭玄又閉上了雙眼,沉聲說道:“請管文德書房一敘!”

第七十二節:董卓第六十節:出山第一計第三百一十八節:九卿少府第二百五十三節:周瑜自薦第一百七十七節:便宜你了第二百六十一節:家將之後第六十七節:管彥之謀第一百八十四節:己吾典韋第二百五十一節:助謀徐州第五十七節:小試身手第二百五十六節:水調歌頭第二百二十二節:冀州烽煙第四十六節:回行青州(求收藏,求一切)第二百九十六節:風暴前夕第二百二十三節:計延三路第二百二十六節:論功行賞第二十六節:回敬秦揚第一百五十三節:引蛇出洞第三節:慌忙出計第二百四十三節:徐州勢危第二百二十八節:錯打錯着第三百一十節:管彥做媒第一百七十八節:春風得意第二白三十八節:曲有誤周郎顧第二百一十四節:彥之錯也第二百七十三節:依依在目第二百九十四節:四圍濮陽第一百六十二節:王芬之死第九節:徐州糜竺第二百零二節:施連環計第七十五節:滿江紅第一百七十一節:冤家路窄第二百一十三節:布逃允擒第一百三十四節:八校之主第二百七十六節:河北高覽第二百八十三節:子龍相歸第三百一十六節:遣子爲質第二百七十一節:老將黃忠第一百四十三節:蔡府佳人第五十三節:糜貞第二百五十八節:明爭暗鬥第二百零九節:謀除管彥第二百一十節:天色將變第二百五十二節:再合溫候第二百三十三節:將相和第三百一十六節:遣子爲質第二百七十九節:三問趙雲第六節:泰山賊第二百三十六節:心念之將第一百九十八節:扳手腕第一百三十五節:八校之主(二)第二百七十一節:老將黃忠第七十節:馬屁之王第二百八十節:白馬將軍第二十四節:管仲後人第一百五十節:三英戰呂布第十九節:秦楊刁難第一百八十八節:休謀廢立第二百二十四節:圍魏救趙第一百二十一節:分封諸將第二百七十六節:河北高覽第二百七十節:滌盪洛陽第一百三十三節:如意之人第二百九十六節:風暴前夕第五十六節:諸葛亮?!第一百九十一節:身後之名第一百五十五節:張燕歸降第八十四節:破金城第二十四節:管仲後人第二百零三節:王允送禮第二百七十五節:再聚陳登第二百七十五節:再聚陳登第九節:徐州糜竺第五十九節:拜賢第五十一節:拜見族長!第二百三十一節:忠義相佐第九十節:傅燮第一百二十節:大宅門第六十一節:戲志才之論第一百二十八節:袁術長論第一百八十五節:惡來隨行第五十五節:敘舊第五十一節:拜見族長!第五十八節:病賢第一百六十五節:龍虎騎第一百八十九節:復坐帝位第一百八十七節:再言廢立第五十四節:拐賣第一百零九節:恭候多時!第二節:青州黃巾第三十節:裴元紹(求花花、收藏)第二百五十四節:黨人離心第一百二十六節:猖狂賊子第一百節:爲今之計第二百九十節:計感張鬆第三十二節:主公休慌(求收藏、花花)第三百零八節:漢帝相召第二百三十節:步軍之主第二百七十八節:典韋當先第一百八十七節:再言廢立
第七十二節:董卓第六十節:出山第一計第三百一十八節:九卿少府第二百五十三節:周瑜自薦第一百七十七節:便宜你了第二百六十一節:家將之後第六十七節:管彥之謀第一百八十四節:己吾典韋第二百五十一節:助謀徐州第五十七節:小試身手第二百五十六節:水調歌頭第二百二十二節:冀州烽煙第四十六節:回行青州(求收藏,求一切)第二百九十六節:風暴前夕第二百二十三節:計延三路第二百二十六節:論功行賞第二十六節:回敬秦揚第一百五十三節:引蛇出洞第三節:慌忙出計第二百四十三節:徐州勢危第二百二十八節:錯打錯着第三百一十節:管彥做媒第一百七十八節:春風得意第二白三十八節:曲有誤周郎顧第二百一十四節:彥之錯也第二百七十三節:依依在目第二百九十四節:四圍濮陽第一百六十二節:王芬之死第九節:徐州糜竺第二百零二節:施連環計第七十五節:滿江紅第一百七十一節:冤家路窄第二百一十三節:布逃允擒第一百三十四節:八校之主第二百七十六節:河北高覽第二百八十三節:子龍相歸第三百一十六節:遣子爲質第二百七十一節:老將黃忠第一百四十三節:蔡府佳人第五十三節:糜貞第二百五十八節:明爭暗鬥第二百零九節:謀除管彥第二百一十節:天色將變第二百五十二節:再合溫候第二百三十三節:將相和第三百一十六節:遣子爲質第二百七十九節:三問趙雲第六節:泰山賊第二百三十六節:心念之將第一百九十八節:扳手腕第一百三十五節:八校之主(二)第二百七十一節:老將黃忠第七十節:馬屁之王第二百八十節:白馬將軍第二十四節:管仲後人第一百五十節:三英戰呂布第十九節:秦楊刁難第一百八十八節:休謀廢立第二百二十四節:圍魏救趙第一百二十一節:分封諸將第二百七十六節:河北高覽第二百七十節:滌盪洛陽第一百三十三節:如意之人第二百九十六節:風暴前夕第五十六節:諸葛亮?!第一百九十一節:身後之名第一百五十五節:張燕歸降第八十四節:破金城第二十四節:管仲後人第二百零三節:王允送禮第二百七十五節:再聚陳登第二百七十五節:再聚陳登第九節:徐州糜竺第五十九節:拜賢第五十一節:拜見族長!第二百三十一節:忠義相佐第九十節:傅燮第一百二十節:大宅門第六十一節:戲志才之論第一百二十八節:袁術長論第一百八十五節:惡來隨行第五十五節:敘舊第五十一節:拜見族長!第五十八節:病賢第一百六十五節:龍虎騎第一百八十九節:復坐帝位第一百八十七節:再言廢立第五十四節:拐賣第一百零九節:恭候多時!第二節:青州黃巾第三十節:裴元紹(求花花、收藏)第二百五十四節:黨人離心第一百二十六節:猖狂賊子第一百節:爲今之計第二百九十節:計感張鬆第三十二節:主公休慌(求收藏、花花)第三百零八節:漢帝相召第二百三十節:步軍之主第二百七十八節:典韋當先第一百八十七節:再言廢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