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5章 其命維新

(214章有點小問題,很快放出來,莫慌)

……

“詩者,志之所之也,在心爲志,發言爲詩,情動於中而形於言。”

“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詠歌之,詠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河間國都日華宮中,年邁的夫子在上搖頭吟誦,講得抑揚頓挫,激動之時,幾欲也要擡起枯樹般的肢體,當真手舞足蹈了。

可坐下下面的學生,卻不覺得這花費了貫長卿心血寫出的《毛詩序》有何趣味可言,河間王太子劉元坐在堂下,雖然面上正襟危坐,可早就暗暗打了不知第幾個哈欠。

毛詩?遠沒有他那些姬妾的體毛有意思。

劉元心裡念着的是與良娣們的縱情歡娛,和伴當秋後遊獵走馬,以及明日即將抵達河間國的西安侯。通西域,斬胡王,娶烏孫公主,在少年太子聽來,一切都是那麼傳奇,可比這老夫子有趣多了。

“是以《關雎》樂得淑女,以配君子,憂在進賢,不淫其色;哀窈窕,思賢才,而無傷善之心焉。是《關雎》之義也。”

貫長卿意味深長地說着這句話,目光看向劉元,這位河間王太子劉元有些獨特的癖好,用後世的話說就是……熱衷於接盤。

前些年燕王劉旦謀反失敗,遂自縊而死,王后、夫人隨其自殺者二十多人,但也有些沒有名分的姬妾跑出燕國,劉元當時不過十三四,竟一口氣收了三個。

在大漢,娶寡婦沒什麼大不了的,孝景皇帝就娶了嫁過人生過娃的王娡,還立爲皇后。但過猶不及,故貫長卿想要以詩刺之加以勸誡。

然而劉元壓根沒聽進去,竟沒有任何反應,等到這堂課一上完,便朝貫長卿作揖,帶着隨從揚長而去。

等他一走,貫長卿看着有些空蕩冷清的日華宮,喟然長嘆。

“獻王之後,再無獻王啊。”

六七十年前,天下有三處學術中心,樑國,淮南國,以及河間國。樑孝王喜歡司馬相如枚乘等詞臣,出產了大量傳世的詩賦。淮南王喜歡道家方士,書寫了《淮南子》及大量楚辭。

作爲孝武皇帝的兄長,河間獻王劉德的喜好便沒那麼花哨,他鐘情的是各種古籍,廣泛收集民間遺書,凡得善本,必定使人重金求來,一字不差的抄寫。因秦末大火而流散的《周官》《尚書》《禮》《孟子》《老子》之屬,皆失而復得。

集得圖書之後,劉德並未擱置於高樓,而欲將其聚殘補缺,較實取正,於是河間獻王遂築日華宮,置客館廿一餘區,以待天下學士,又動用自己的奉養,對學者包吃包住,效仿齊國稷下學宮,讓他們不治而議論。

河間國的招賢成果斐然,有些人是衝着這待遇而來,也有人爲了此地收藏的大量圖書。傳《毛詩》的毛萇,繼承《左傳》道統的貫長卿之父貫公,都在河間國做博士,河間學術,於斯爲盛,貫長卿年少時有幸見到了那盛況。

只可惜,它們如同劉德的性命一樣,終究未能長遠。

站在門口望着河間太子劉元遠去,貫長卿有些落寞,河間獻王之後,河間王已經傳了四代人,卻再也沒出過一位好學的王,他們寧可將短暫的性命用於縱情聲樂,也不肯再用心通讀一經。

貫長卿知道這是爲何,因爲河間獻王因學術而聞名天下,也因學術鬱鬱而終啊。

他永遠忘不了元光五年春正月的那個夜晚,河間獻王已在彌留之際,召見他的父親老貫公覲見,貫長卿隨之入宮,聽到了河間獻王悲憤的遺言。

“陛下三月前召見,我獻上河間收錄圖書,又自詡經術通明,與席間公孫弘等問對五策,輒對無窮。結果陛下怫然不悅,忽然對我說,湯以七十里,文王百里,王其勉之,寡人甚恐!”

河間國學術大盛,河間王頗得儒生讚譽,甚至有人暗暗可惜他沒能當皇帝的,加上趙地儒學與朝廷推崇的齊學有異,在漢武帝看來,河間王這簡直是沽名釣譽,想要對抗未央宮啊!

這是誅心之言,河間獻王委屈,他感覺冤枉,卻又無從辯解。

這便是河間獻王三月來夜夜縱酒聽樂,故意毀傷身體的原因。

河間王自以爲能說的話,其實不可言,那些無意的言行,卻被皇帝仔細用心解讀,最終定下一個他承受不起的罪名。

他給子孫的最後忠告是:“直木先伐,甘井先竭,我忘了做一個諸侯王的本分,汝等勿要學我,寧爲庸碌之君,做一頭在圈中豢養待宰的彘,終日埋頭滿足於食那污穢糞便,也萬不可有任何出格之處。”

諸侯無才,便是德,醉生夢死即可,何必深思。

於是河間王的子孫們,再對儒經提不起興趣來了,河間國也被推恩令砍了好幾刀,全國只剩下四個縣,賦稅減半,再也養不起大批學者了。

時代的變遷不以人的意志推移,一個時代可能數十年內一成不變,也可能數月之內天翻地覆,那些後知後覺的人,都成了失敗者,只能艱難在浪潮裡求生。

隨着朝廷表彰六經,儒生們陸續轉移到長安去做博士,只剩下無法躋身朝堂的《毛詩》《左傳》寥寥幾名傳人仍在堅守。那些躋身未央廟堂的五經七家博士果然讓人豔羨,但貫長卿不願意背棄自己的道統,只要河間國一日不廢博士,他們就要守住這最後的陣地上,艱難傳承着先師留下的學問。

可來入學的弟子們卻不這麼認爲,他們想要學的是真正的儒學麼?不然,大多數人,只是爲了求得一個身爲布衣也能躋身朝廷的階梯罷了,既然《毛詩》《左傳》皆未能列爲官學,只是被河間國承認爲博士,那學了又有何用?

心存功利的學子,都自動忽略了這兩門學問,紛紛改換門庭。

毛詩、左傳兩經,便在這種不知何日就會斷絕的危機中,渡過了幾十年歲月。

這一夜,貫長卿和往常一樣,仍是在日華宮的藏書室裡過,帶着弟子們拂去殘存的灰塵,一點點整理河間獻王收集的書目。越是沒有後學願意傳承,他就越是對自己要求嚴苛,必得將自己所通的《左傳》《毛詩》兩經融會貫通,以史詩相互例證而完成《毛詩序》,是貫長卿在晚年最後的心願。

不求在齊學魯學夾擊下殺出一條血路,只望毛詩與左傳能繼續傳承,即便已被顯學斥之爲異端,即便連他昔日最器重的弟子徐敖也離開了學派,去跟魯儒孔安國學古文尚書去了。

貫長卿就這樣沉浸在自己的學問裡,忘乎所以,連河間王劉慶派人邀請他,出席歡迎西安侯任弘的宴饗,也被貫長卿婉拒。

“夫布薦席,陳簠簋者有人,臣不敢與焉。”

這一席話,與古時晏嬰拒絕齊景公邀請宴飲時一模一樣,貫長卿當初見河間王劉慶飲酒沒有節制,對他講過這故事,希望劉慶能幡然醒悟。但劉慶顯然是忘了,怫然不悅,也沒有再派人來邀約。

倒是夕時之後,弟子戴延年卻來稟報,說是宴飲取消了。

……

“莫非是河間王聽懂了我的規勸?”聽說宴飲取消時,貫長卿沉寂多年的內心升起一絲希望。

“非也,是西安侯拒絕了這場宴飲,他說,按照律令,列侯不得與諸侯私相往來,看來西安侯是知道分寸的!”

www●ttкan●¢○

解延年十分激動:“西安侯更明言,此來河間,不爲河間王,而是爲了小貫公,爲了能夠習得《左傳》之學。明日便會沐浴更衣,親來拜訪。”

與不會太主動與外界接洽的貫長卿不同,傳承他《毛詩》的解延年卻十分熱衷將夫子的學問向外傳播,對此番西安侯來拜師也更殷切些。

雖然貫長卿也收到了女婿張敞的書信,說西安侯對左傳、毛詩十分感興趣,大半年時間已學習了大篆,通讀兩經,並千里迢迢親自前來拜見,可貫長卿卻沒太當回事。

貫長卿見過太多太多嘴上說着願學經術,可實際上只是將它們當做裝點外飾的達官貴人,這位西安侯恐怕也是其中之一,至於其真心如何,貫長卿更相信當面的問對,而不信書信上熟人的誇讚。

然而待到第二日,那個不給河間王面子,拒絕其宴飲的西安侯任弘,還真的一大早就跑到日華宮拜謁了,還奉上了儒生拜師用的束脩和禮物。

十根脯肉陳於貫長卿面前,年輕的西安侯任弘長拜作揖,奉上張敞的介紹信。

“西安侯這是何意?”

貫長卿心中略有所動,可臉面上仍要矜持一番,他們這毛詩左傳一派雖然很慘,卻也沒有卑微到什麼人都收的窘境,可不能飢不擇食。

但任弘的回答,卻讓貫長卿挑不出任何毛病來。

任弘爲這一天準備了半年,長拜道:“子曰,十五而志於學,弘年已廿一,日華宮館舍亦有二十一,弘喜好左傳以史解經,又愛毛詩之雋永,隨張子高粗通兩經,願從貫公學其本源。《論語》有言,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嘗無誨焉,望貫公納弘入學。”

這是孔子在《論語》裡的原話,意思是“只要主動送給我十條幹肉的,我沒有不收留做學生的”。

秉承有教無類的原則,孔子收徒的門檻很低,只要真心向學者都可以得到教育。如此一來,任弘便表明他對儒經是粗通的,達到了入學標準,禮數也足夠,貫長卿那些婉拒之辭倒也不太好說出口了。

倒是任弘一件似乎多餘的舉動,給了貫長卿藉口。

“除束脩外,儒者不收他禮,西安侯何必贈與老朽厚儀?”

任弘額外贈送的禮物,是一個笨重的箱子,但在解延年打開它後,卻被裡面放置的東西驚呆了。

“夫子,這是……”

貫長卿睜開眼,看向那箱中之物,是酷似帛書卷軸的卷軸,許多諸侯王喜歡在帛書上抄錄儒經和黃老篇章,讓它們陪伴自己到地下去。

可此物顯然是爲活人準備的,解延年拾起來一看,上面寫着的,竟是貫長卿想要給河間王太子講解,卻不爲其所愛的《毛詩序》!

而撫摸材質,非絲非布,薄薄而堅韌的載體,有絲帛一般的輕盈,卻有赫蹏的觸感,使勁一撕又怕壞掉。一整篇毛詩序寫在一整捲上,在木軸下緩緩展開,而箱子中放置的上百卷,則是完整的《毛詩》。

“這是何物?”連貫長卿也不由動容。

任弘再拜,態度誠懇,這是他送給貫長卿一派的禮物,也是讓那幾欲斷絕的學識發揚光大的關鍵。

裡面裝着的,都是產自白鹿原的紙張——不是“任侯紙”。

“此乃紙張,比帛便宜,又較簡牘方便。”

任弘道:“這些紙張上的詩篇,都是我親自抄錄,今日奉於貫公。毛詩是四家詩中最古老的,未來欲大行其道,躋身朝堂,自然需要新的載體。正如《詩》雲……”

任弘知道,這是一場書寫材料革命。

也將是一場轟轟烈烈,學術界的殷武革命!

“周雖舊邦,其命維新!”

……

PS:今天特別推薦好友,起點武俠一哥“封七月”的武俠(玄幻?)新書《通幽大聖》。

我跟這位老哥實在有緣,作者沙龍和年會,每次到酒店都第一個遇上他,然後就……就衝這筆名也得去康康啊。

然後明天請個假,修改前文,順便捋捋大綱。

第229章 百戰始取邊城功第504章 頭懸北闕第153章 誰贊成?誰反對?第437章 在滔滔的長河中第449章 我有一劍(上)第77章 給大漢做狗有何不好第18章 弱冠系虜請長纓!第256章 青海長雲暗雪山第283章 既壽永昌第505章 驃騎第245章 河湟之虎第318章 然後知松柏之後凋第448章 鼎食諸公盡鼎烹第29章 狗官第276章 昌邑國第538章 假虞滅虢第562章 交易第449章 我有一劍(上)第560章 埃及豔后第398章 小棉襖第451章 兩朝開濟老臣心第284章 好慌第418章 漢軍不滿萬第507章 洗足第464章 是圓不是方第571章 還我軍團!第517章 歷史使命第362章 盜墓筆記第346章 太難了第402章 時代的一片雪第219章 莎車王愛之第318章 然後知松柏之後凋完本感言與答疑解惑第421章 歸期第39章 漢字第187章 大秦威脅論第395章 關白第559章 讓學者和驢子走中間第398章 小棉襖第497章 破陣子第468章 結大漢之歡心第31章 坐當死第555章 荷魯斯之眼第379章 碎葉城西秋月團第466章 也許這就是人生吧第328章 太后稱制第68章 生與死的樓蘭第95章 槍口一致對外第336章 瘋狂試探第478章 胡無百年之運第123章 演員第458章 霍氏孤兒第218章 簡繁之爭第120章 自幹漢第504章 頭懸北闕第379章 碎葉城西秋月團第12章 天馬死第246章 重傷不治第413章 本始五年第414章 介子棄觚第117章 一秒五噴第81章 精漢第39章 漢字第248章 西寧第37章 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第354章 因所徵以名將軍第270章 上官第425章 匹馬入長安第330章 我上我也行第76章 我懷疑你在搞黃色第345章 摔!第569章 天將雄師第79章 這廚師不看菜譜看上兵法了第395章 關白第402章 時代的一片雪第13章 安息與羅馬第432章 今年下半年第89章 水是生命之源第406章 終究還是一個人扛下了所有第38章 不貴第480章 持節雲中第158章 霍光第86章 我們不去佔領第240章 元霆元年第260章 請良人閱兵第459章 太子太傅第507章 洗足第207章 一晃眼半年過去了第300章 右賢王庭第229章 百戰始取邊城功第229章 百戰始取邊城功第502章 二柄第106章 鐵甲依然在第258章 圍魏救趙第432章 今年下半年第292章 五將軍擊匈奴第414章 介子棄觚第89章 水是生命之源第87章 卡脖子第466章 也許這就是人生吧
第229章 百戰始取邊城功第504章 頭懸北闕第153章 誰贊成?誰反對?第437章 在滔滔的長河中第449章 我有一劍(上)第77章 給大漢做狗有何不好第18章 弱冠系虜請長纓!第256章 青海長雲暗雪山第283章 既壽永昌第505章 驃騎第245章 河湟之虎第318章 然後知松柏之後凋第448章 鼎食諸公盡鼎烹第29章 狗官第276章 昌邑國第538章 假虞滅虢第562章 交易第449章 我有一劍(上)第560章 埃及豔后第398章 小棉襖第451章 兩朝開濟老臣心第284章 好慌第418章 漢軍不滿萬第507章 洗足第464章 是圓不是方第571章 還我軍團!第517章 歷史使命第362章 盜墓筆記第346章 太難了第402章 時代的一片雪第219章 莎車王愛之第318章 然後知松柏之後凋完本感言與答疑解惑第421章 歸期第39章 漢字第187章 大秦威脅論第395章 關白第559章 讓學者和驢子走中間第398章 小棉襖第497章 破陣子第468章 結大漢之歡心第31章 坐當死第555章 荷魯斯之眼第379章 碎葉城西秋月團第466章 也許這就是人生吧第328章 太后稱制第68章 生與死的樓蘭第95章 槍口一致對外第336章 瘋狂試探第478章 胡無百年之運第123章 演員第458章 霍氏孤兒第218章 簡繁之爭第120章 自幹漢第504章 頭懸北闕第379章 碎葉城西秋月團第12章 天馬死第246章 重傷不治第413章 本始五年第414章 介子棄觚第117章 一秒五噴第81章 精漢第39章 漢字第248章 西寧第37章 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第354章 因所徵以名將軍第270章 上官第425章 匹馬入長安第330章 我上我也行第76章 我懷疑你在搞黃色第345章 摔!第569章 天將雄師第79章 這廚師不看菜譜看上兵法了第395章 關白第402章 時代的一片雪第13章 安息與羅馬第432章 今年下半年第89章 水是生命之源第406章 終究還是一個人扛下了所有第38章 不貴第480章 持節雲中第158章 霍光第86章 我們不去佔領第240章 元霆元年第260章 請良人閱兵第459章 太子太傅第507章 洗足第207章 一晃眼半年過去了第300章 右賢王庭第229章 百戰始取邊城功第229章 百戰始取邊城功第502章 二柄第106章 鐵甲依然在第258章 圍魏救趙第432章 今年下半年第292章 五將軍擊匈奴第414章 介子棄觚第89章 水是生命之源第87章 卡脖子第466章 也許這就是人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