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8章 童謠

趙王劉昉的一家的還京,只是開寶十七年冬大漢京外宗室、勳貴、大臣們活動的一個縮影,並沒有太多私下串連,但是不約而同,有太多坐鎮地方的封疆大吏,趕在開寶十八年開春之前,匆匆返京,就像一條條積極的溪流,歡欣雀躍,要回到京城這片祖源之中。

目的嘛,自然是爲劉皇帝大壽,這樣的情況,哪怕在大漢也不少見,畢竟帝國版圖過於龐大,想要把天南海北的大臣們齊聚一堂,是很困難的。

前一次出現這樣的現象,還是劉皇帝登基三十年的慶典,再前一次,就是泰山封禪了。

而鑑於這樣的情況,針對這股風氣,民間也出現一首童謠,說:天子生辰忙,諸侯奔波苦。黎民何所願,唯盼瑞雪臨。

這首童謠出現得很突兀,但卻不脛而走,在京城廣爲流傳,並且從京畿向周邊擴散。

自古以來,類似童謠、讖語的出現,往往伴隨着一定的政治內涵,抑或揭露社會現狀、民間疾苦,也往往帶着一定的警示意義。

過去漫長的歲月中,大漢民間不是沒有出現過童謠,但大多是一些地歌功頌德、宣揚德化、傳播“正能量”的聲音,像此番這般,隱含挖苦、諷刺,並直指劉皇帝過壽的鋪張,還是頭一次。

這首童謠從何而來,由何人所作,不爲所知,但是,大漢朝廷,還是有些反應的,甚至有些緊張,稍微有些政治嗅覺的人都能察覺出這首童謠的“威力”,以及背後蘊藏的風險。

而反應的最激烈的,是一名叫王禹偁的侍御史,他直接以此童謠附一份奏表,進諫劉皇帝,直陳其事,希望劉皇帝能在來年的嘉慶節有所收斂,不要大操大辦,搞得鋪張浪費。

由於出身農家,王禹偁對農事十分了解,也更關心民間疾苦,在奏章中也建議劉皇帝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施恩百姓上,不要因一個每年都過的嘉慶節,怠慢了國計民生。

雖然在遣詞造句上,王禹偁已經儘量注意了,但他表達出的思想,卻是直接的,換個角度來看,都可以說是在批評指着劉皇帝了。

王禹偁雖然才二十六歲,但在大漢士林之中,卻已經名氣斐然了,文才尤其受人稱道,也是個九歲就能寫文章的天才,並且,二十二歲就中了進士,算是年少得意。

當年進士及第時,也得到了劉皇帝的接見,瓊林宴上,揮筆而就,寫下一首《吾志》,以抒胸臆,表達自己的政治抱負。當時就給劉皇帝留下了極深的印象,也得到劉皇帝的讚賞與勉勵。

而在近幾年的爲官生涯中,王禹偁也是失志不渝地踐行其志,不違初心。這真是個直言敢諫之人,看不順眼的,往往能化爲一道文采斐然、赤忱丹心的奏表。

大概是知道朝廷中需要這樣的人,需要這種能言敢諫、血氣方剛的人,也營造出一種言路暢通的氛圍。對於王禹偁,不管他言辭有多激烈,用詞有多冒犯,劉皇帝態度還是和藹,多予以包容,至於聽不聽,則是另外一回事。

但這一次,收到王禹偁的諫章,劉皇帝卻無法再像從前那樣一笑了之了,當着趙普等臣的面,就直接斥責,說王禹偁大膽,把他的寬容當作放縱,越發不知收斂,肆意妄言。

一個小小的侍御史,自以爲忠誠,自以爲憂國憂民,居然敢對君父如此橫加指責,出言不遜。那種惱羞成怒的姿態,在劉皇帝身上,還是很少見的。

不過,怒歸怒,也只是口頭上發作了一番。當然,若不是劉皇帝瞭解王禹偁是個剛直的性子,或許就把他下獄了,當然,還是爲了維持此前的人設。

即便如此,劉皇帝也下令,讓王禹偁回家,閉門反省,寫他的詩文去......

但是,王禹偁那道勸諫奏表,顯然還是刺激到了劉皇帝,至少讓他不再那麼心安理得、稱心如意,心裡就像吃了只蒼蠅一樣難受。

在劉皇帝看來,皇子、勳貴、官僚、將軍們入朝給他賀壽,既然顯示臣子們對他的忠誠孝敬之心,於他而言,也是一個撫慰、採諫的機會。

帝國這麼大,自西向東,正常行路,走幾個月都走不完,臣子們分駐各方,爲國戍守固防,平日裡本就難以見到,連他的兒子幾年都見不到一次,何況其他人。

藉着這個機會,不只是給他祝壽,也是一個內外軍政重臣齊聚一堂、共商國是的機會。朝廷需要聽取下面的意見,綜合情況,及時調整或更改政策,下面的臣僚們也需要明確貫徹朝廷的政策方針,以免在上傳下達的過程中出現什麼差池。

顯然,這是一個極其難得的溝通的過程,對於這個龐大帝國的治理而言,也是有好處的。迫於交通信息條件受限,自然不可能經常搞,但藉着他五十歲生辰,組織一場國事交流會談,還是值得去做的,有意義,也有可操作性。

不過,話是這麼說,劉皇帝也以這個理由來自我安慰,但王禹偁那道諫章,還是在他心中埋了根刺,讓他極不痛快。

多疑的劉皇帝,也難免去猜想,官民百姓對他,真的有了其他看法?他如今的所作所爲,還像個聖主明君嗎?

我不會真變成李隆基吧?這樣的念頭,劉皇帝以前從未想過,因爲他是一向有些看不上唐明皇的,把好好一個帝國,折騰到崩潰邊緣,直接從盛世走向沒落。

但是,嘴裡說着以史爲鑑,但現實中,往往不自知,反思雖然是劉皇帝的一個好習慣,但是不知覺間就容易沉浸在那輝煌之中......

朝廷中從來不缺見風使舵之人,皇帝心裡不痛快了,下面自然有聞風而動者。朝廷內部,尤其是都察院,就有好幾名御史,在盧多遜的指示下,上表彈劾王禹偁,說他狂傲自矜,濫言造次,冒犯君父,要求嚴懲。

不過,馬屁該是拍到馬蹄子了,對於這些人,劉皇帝格外惱怒,他需要對一個小小的王禹偁打擊報復?去爲成全他的忠直清名?

因此,那些上表談何的御史,反倒吃了掛落,責的責,貶的貶。用劉皇帝的話說,王禹偁雖然剛直犯上,但可體其一片忠心,你們這些御史言官,該進諫的不進諫,該糾彈的不糾彈,只會落井下石,小人之行。

於是,好幾名御史被貶出朝廷,盧多遜失去了幾名心腹干將,本人還受了池魚之災,被劉皇帝批了個御下不嚴,玩忽職守。

與此同時,開封府以及皇城司也是大肆出動,橫行京師,開始“消滅”那些莠言謬論。如此聲勢,自然鬧得雞飛狗跳,京內一時噤然,幾乎所有的士民,見此情形,都嚴厲地約束自家孩子,不許再亂傳亂說,“刑徒營”也成爲了大人嚇唬孩子的手段之一。

皇城司也感受到了源自於劉皇帝的壓力,他們最重要的職責之一,便是監察東京輿情,那童謠都傳得漫天飛了,竟然毫無作爲。

張德鈞雖然有些鬱悶,但也只能更加賣力,想要做出點成績,以消官家之怒。開始大加偵探誰在背後傳播流言,蠱惑人心。

結果嘛,以皇城司的能力,也沒查出個“謀反分子”,東京城內各酒樓、茶肆的說書先生,倒是有好些被帶回皇城司問話,也沒個結果。

查到最後,在五丈河邊找到一塊石頭,上邊刻着那首童謠。這樣的結果,可就嚴重,這豈不是在說,此次風波,並非人爲,屬於上天“警示”?

察覺到事情的嚴重性,張德鈞嚴令封鎖消息,然後匆匆忙忙去見劉皇帝,陳述此事。得知皇城司在開封的動作後,劉皇帝更加惱火了,狠狠地把張德鈞批評了一番,這不是在給他招黑嘛......

同時,原本並沒有那麼在意的劉皇帝,反而起了疑心,童謠並不可怕,百姓們也好愚弄,熱度過去就好。

但是,他可不相信有什麼石碑能天然地刻着這樣一首童謠,這假託神祇的背後,必定有鬼魅奸邪作祟。

於是,給張德鈞的指示,只有一個字,查!一查到底!

開寶十七年冬季發生的這場風波,只能算一個小插曲,一點小陰霾,雖然把劉皇帝搞得有些鬱悶,有些惱怒,但來年的嘉慶節,他還得慶祝,他的五十大壽,仍舊要辦得風風光光,紅紅火火。

。wap.

第238章 杯酒釋權第74章 燥熱的遼帝第195章 遼帝第478章 登封降禪第85章 善後爭議第24章 被瓜分的洛陽第2章 登聞鼓響第88章 天子金令第1752章 放手第295章 北伐的尾聲4第106章 陳覺怯戰觀成敗第481章 行宮第26章 名將第144章 鄴都戰事(求首訂)第7章 小人物議大事第90章 安東國王?第255章 遼軍情況不容樂觀第2057章 太宗篇4 最後的告別第28章 澧陽之戰第60章 驚喜來得太突然第47章 戰略所向第24章 被瓜分的洛陽第58章 七皇子,安南問題第133章 卑微的武德使第421章 樑孝王第236章 南口大戰5第56章 南平王讓朕好等啊第86章 發落南臣第479章 開寶二十九年2第1795章 父子夜談第262章 大軍臨城,歸師難遏第1783章 戴孝入碎葉第74章 萬歲呼聲第194章 蕭護思眼中的強漢第247章 兵臨、敵情、決策第1756章 海豐號第120章 征服者劉承祐第31章 功成第338章 澄心堂內心惶惶第459章 擺爛的李國舅第27章 父子座談第34章 崇元殿中第48章 處處矛盾第151章 凋零第92章 定州事第99章 全面對抗的兩司第457章 鄭州第2079章 太宗篇26 黃河口岸第409章 法不責衆第347章 嶺南戰況第446章 流光園第1807章 無不可殺之人第261章 冒進追擊第115章 西北情況第116章 淮陽王太傅第106章 東京朝堂的反應第1725章 見微知著第351章 南粵,危!第64章 楊業卻敵第347章 談話第194章 中秋宴上起風波第86章 戍卒之心第1800章 寇老西第一諫第120章 征服者劉承祐第1773章 質問第14章 大論第421章 樑孝王第308章 班師還朝第319章 大將早逝第134章 煎熬的宰相第32章 潞州震動第141章 祭關公第129章 既進京,總有些變動第100章 北上真定第449章 宦官之間的撕咬第459章 挫折第437章 二十年難遇的大水第215章 確立太子第123章 株連不可避免第69章 禍事了第129章 叔父第457章 鄭州第84章 示警第147章 中下層的機會第444章 揣測者第123章 遣使求和吧第79章 “撫遠之戰”第191章 財制變動第48章 耿崇美第263章 高麗想伸手了第22章 “鄭州站”第291章 酬功第291章 漢遼山陽之戰第246章 目標八寨第280章 回京之前第62章 禍福之間第424章 開寶九年末的大調整第120章 多子多福第236章 母、妻、子第33章 兩廣運動
第238章 杯酒釋權第74章 燥熱的遼帝第195章 遼帝第478章 登封降禪第85章 善後爭議第24章 被瓜分的洛陽第2章 登聞鼓響第88章 天子金令第1752章 放手第295章 北伐的尾聲4第106章 陳覺怯戰觀成敗第481章 行宮第26章 名將第144章 鄴都戰事(求首訂)第7章 小人物議大事第90章 安東國王?第255章 遼軍情況不容樂觀第2057章 太宗篇4 最後的告別第28章 澧陽之戰第60章 驚喜來得太突然第47章 戰略所向第24章 被瓜分的洛陽第58章 七皇子,安南問題第133章 卑微的武德使第421章 樑孝王第236章 南口大戰5第56章 南平王讓朕好等啊第86章 發落南臣第479章 開寶二十九年2第1795章 父子夜談第262章 大軍臨城,歸師難遏第1783章 戴孝入碎葉第74章 萬歲呼聲第194章 蕭護思眼中的強漢第247章 兵臨、敵情、決策第1756章 海豐號第120章 征服者劉承祐第31章 功成第338章 澄心堂內心惶惶第459章 擺爛的李國舅第27章 父子座談第34章 崇元殿中第48章 處處矛盾第151章 凋零第92章 定州事第99章 全面對抗的兩司第457章 鄭州第2079章 太宗篇26 黃河口岸第409章 法不責衆第347章 嶺南戰況第446章 流光園第1807章 無不可殺之人第261章 冒進追擊第115章 西北情況第116章 淮陽王太傅第106章 東京朝堂的反應第1725章 見微知著第351章 南粵,危!第64章 楊業卻敵第347章 談話第194章 中秋宴上起風波第86章 戍卒之心第1800章 寇老西第一諫第120章 征服者劉承祐第1773章 質問第14章 大論第421章 樑孝王第308章 班師還朝第319章 大將早逝第134章 煎熬的宰相第32章 潞州震動第141章 祭關公第129章 既進京,總有些變動第100章 北上真定第449章 宦官之間的撕咬第459章 挫折第437章 二十年難遇的大水第215章 確立太子第123章 株連不可避免第69章 禍事了第129章 叔父第457章 鄭州第84章 示警第147章 中下層的機會第444章 揣測者第123章 遣使求和吧第79章 “撫遠之戰”第191章 財制變動第48章 耿崇美第263章 高麗想伸手了第22章 “鄭州站”第291章 酬功第291章 漢遼山陽之戰第246章 目標八寨第280章 回京之前第62章 禍福之間第424章 開寶九年末的大調整第120章 多子多福第236章 母、妻、子第33章 兩廣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