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8章 棉

經過三日的趕路,在長安的暫歇的西使大隊,終於趕上了已東歸至華陰縣境內的行營。並且,兩輛馬車,在天子劉承祐的授意下,由衛士親自迎接押運,進入行營,直至御帳前。

“這些就是棉種?”劉承祐問道。

“正是!”歸來之後,一直在劉承祐身邊當記室侍講的盧多遜,立刻應道:“臣調查過,此物傳自西方,至西陲已有數百年,在西域已然廣泛種植,其所產所制絨、布,已成爲西北部民最爲主要的禦寒、被服制品,關中、隴右已有不少從西部交易的棉布。

臣聽聞,此物易於種植,喜光耐旱,產量高,用途廣泛,效用極高,若得到推廣,足可替代絲麻,成爲天下黎民黔首主要衣料之選!臣請陛下,行文降制推廣,於中原種植此物,如此,必有利於朝廷,有利於大漢百姓!”

盧多遜調子唱得很高,劉承祐一時沒有說話,而認真地觀察着那些自西域帶回的棉種。偏棕色,卵狀,頭尖尾粗,尖上冒着點白色,就如棕土山巔染上了一層白雪。

這還是劉承祐,頭一次親眼見到棉種是什麼模樣。對於棉的作用,不消盧多遜多講,他心裡可清楚的很,當年他派盧西行時,就曾叮囑,讓他想法帶回一些棉種,藉以推廣。

但聽其異常主動的建議,不管他是真發現了其效用,還是爲了迎合自己,這種態度,都讓劉承祐讚賞。

不過,劉承祐此時反倒保持着冷靜,放下手中的幾顆棉種,道:“此物的益處,朕自然是知曉的,不過,如欲在中原大地推廣,可不是那般容易的。

此物的好處,上下還沒有多少人知曉,從未種植過的百姓,是否願意種植,換了個環境,在中原地區能否正常生長,民以食爲天,這等作物是否會影響糧食的種植......

這些問題,都需要考慮,並非朕一紙詔書,就可令到執行的。即便朝廷強令,百姓種着,又豈會心甘情願?最重要的,中原百姓沒有種植此物的經驗,想要推行,首先要解決的,就是種植的方法!”

聽皇帝這番言論,盧多遜嘴角稍微勾了勾,一副拜服的模樣,恭維道:“陛下所慮甚是,此事確實不可操之過急,是臣急躁了!不過,臣此番東歸,還自西北帶回了兩名棉農!”

聞言,劉承祐當即向其投以讚賞的目光,笑道:“好你個盧多遜,朕所慮,你只怕早已想過了吧!”

盧多遜謙虛一笑。

“將那兩名棉農帶上來,朕要見見!”劉承祐一擺。

很快,兩名中年人被帶到君前,一高一矮,都比較精瘦,皮膚黝黑,明顯是曬多了,身上穿的,就是棉布衣服。

見着劉承祐那身明黃服飾,麻利地拜倒,有點畏懼地道:“小民參見皇帝陛下!”

劉承祐手裡還拿着幾件棉衣,質地柔順,但做工粗糙。看着二人,口音有些怪,談吐含糊,但勉強能聽懂,劉承祐不免意外:“你們竟然會說國語!”

盧多遜在旁解釋道:“他們本爲大唐遺民,臣在東歸的途中,也花時間教他們雅音,這麼長時間下來,說得不好,但勉強可以交談,以供陛下察問!”

劉承祐是越來越喜歡這個盧多遜的,心高氣傲或許令人不喜,但這才幹機敏卻是實實在在的。

“你們種植棉花多久了?”劉承祐問。

“有十幾年了!”矮個兒答道。

“你們願意東涉數千裡回中原?”

聞問,二人對視了一眼,看了看侍立在皇帝身旁的盧多遜,矮個兒答道:“盧使君告訴我們,回中原能得到豐厚的賞賜。

聽二人這麼說,盧多遜朝着劉承祐尷尬一笑。劉承祐則面露爽朗,說道:“他說得不錯!朕確實會賞賜你們,不過,是有條件的!”

二人楞了下,底氣有些弱,應道:“小民只會耕地,種棉,放牧......”

“會得還不少嘛!”棉農雖然庸賤,並不乏一些小民精明與貪婪,但劉承祐顯得很親民:“別跪着了,起身答話吧!”

“謝陛下!”

“這棉花,多久能夠成熟?一年能種幾季?”劉承祐關心起一些細節。

“在西州,春種秋收,時間短者,從出苗到吐絮,只需五個月!一年只能種一季,但需多次採取!”

劉承祐又指向那兩車棉種:“你們歸來路遠彌時,這些棉種,還能用嗎?”

矮個兒答道:“這些棉種都是去年的新種,這一路保存還算完好,就算有些損壞,大部分還是能用的!”

點了點頭,對於具體的情況,劉承祐不再過問,而是恢復了一貫的強勢,盯着二人道:“朕會劃出幾頃合適的土地給你二人,再找一些百姓給你們。你們就用這些棉種,教他們植棉、管理等一系列事情,培育出適合中原種植的棉花。只要你們教的好,朕絕不吝惜重賞!可願意?”

天威外露,兩個小農,嚇得直解拜倒:“小民願意!”

“朕再派些人給你們!”指着兩架車,道:“這兩車棉種,朕就交給你們負責了!”

“是!”

“帶他們下去吧!”

棉花的事務上,有了些進展,劉承祐心情很不錯。帶着盧多遜,漫步於行營中,豔陽高照,落在身上,熱量直暖其心,劉承祐直感整個世界都清明光亮了許多。

“陛下還在考慮植棉之事?”盧多遜主動問。

點了點頭,劉承祐揹着雙手,緩緩說道:“此物,春種秋收,一年一季,如今已是盛夏,想要播種下地,也要待明年了。而等他們有所收穫,達到可以在中原大規模推廣的程度,也不是短時間可以成就的。是故,在此事上,朕不着急!”

至於是否能成功,劉承祐是一點都不擔心。

“也不瞞你,朕決議在大漢治下推廣棉植,哪怕通過行政命令強迫,也在所不惜。”劉承祐向盧多遜吐露決心,認真地道:“不過,比起強加於百姓,朕還是更願意水到渠成,上令下行,讓百姓主動種植!”

聽皇帝之言,盧多遜當即道:“陛下,百姓們平日,除了耕種糧食,便是養蠶種桑植麻。既然能植麻,自能種棉。臣以爲,天下熙攘,利來利往,將來百姓們或許因不熟悉棉物,不知其益,會有所排斥,但只要朝廷大力宣揚,讓他們瞭解棉料的好處,讓他們有利可圖,屆時再輔以政令,自然能起良效!”

兩眼微亮,泛起神采,劉承祐看着盧多遜,饒有興趣地問道:“盧多遜,你年紀輕輕,卻很會琢磨朕的心思嘛,你的想法,與朕不謀而同啊!”

聽此言,盧多遜稍微矜重了些,小心道:“臣豈敢妄自揣摩陛下的心思,只是偶然罷了。”

笑了笑,劉承祐望向西方,說:“朕有意在西北大開榷市,由官府組織對河隴諸勢力的貿易,既作滲透,也加強交流,逐漸恢復影響。同時,重新打通河西走廊,鼓勵商賈西市,從西方採購棉布!從西北邊州開始,逐步向東推廣棉製品,讓百姓們先熟悉!”

“陛下的考慮,甚是英明!”盧多遜先是認可,爾後謹慎地提出一些顧慮:“然路途遙遠,交通不便,並且商路風險太大,棉布價值相較於其他貨物不高,只怕沒有多少人願意去販賣......”

“這,倒是朕沒想到的!”被指出問題,劉承祐沒有生氣,反而認真地想了想,道:“在中原植棉得到發展之前,朝廷取消一切棉物的關、市稅,關中、西北官府、軍隊也當適量採用棉製被服。

至於商路的安全,大漢當與蘭涼、甘肅、瓜沙這一路的諸方勢力,共同維護。由大漢牽頭,清剿匪盜,保障絲路安全,維持各地的穩定,他們應當不會拒絕吧!”

“陛下聖明!”盧多遜拜服道,發乎於真心。

【收集免費好書】關注v.x【書友大本營】推薦你喜歡的小說,領現金紅包!

第76章 大才蒙塵第27章 大漢二十三道第416章 面試第49章 花裡胡哨不管用第402章 太子有後了第1752章 放手第158章 朝官實用第1章 自閉少年劉承祐第51章 該當有所“表示”半島史話·桓王第56章 一戰定河西第328章 改革深入第126章 劉承祐被碰瓷了第315章 質量最高的一次科舉第350章 分封之始第31章 議治湖湘第1819章 哪有真蠢的?只是性格使然第234章 南口大戰3第172章 潦倒的鐘謨第288章 敵酋首級獻上第341章 實在是敵軍不中用第247章 視察第301章 藩臣離京談一談本書的一些問題第428章 用心第1813章 雍王不當這出頭鳥第180章 過鄴都第471章 勞民傷財第182章 徵唐之議第137章 東京軍政第224章 摧枯拉朽世宗篇22 建隆三年第119章 節度進京第91章 欒城之戰(3)第13章 戰爭的腳步正在迫近第16章 軍中俊才第83章 太子的作用第53章 交代後事第1778章 大漢不再需要什麼異姓王第38章 殿議第21章 禍從口出第138章 請立太子第255章 遼軍情況不容樂觀第353章 聰明的張德鈞第182章 徵唐之議第1804章 怒斥太子第1680章 忠臣孝子高麗王第302章 有些事只能朕來做第1784章 結束與開始第117章 潑冷水第247章 留給遼陽的時間不多了第98章 山道第309章 交待後事第255章 遼軍情況不容樂觀第13章 相敬如賓第1812章 浪潮下的密州變遷第268章 一城,一戰第182章 尚敢北顧?第101章 稱得斤兩,從容收兵第110章 坦白第1795章 父子夜談第68章 婚宴第172章 潦倒的鐘謨第57章 父子雙相位,一門兩國公第320章 蠻瑤歸服第393章第276章 玉如意第111章 歷史的偶然與必然第1775章 調整第184章 心照不宣第2103章 太宗篇50 代天巡狩第196章 開寶八年第67章 來自河陽的消息第310章 政治新星第47章 戰略所向第83章 東京反應,王峻密奏第29章 老九渾人一個第430章 劉皇帝弄孫第77章 劉知遠終於動了第50章 南漢來使,慶功宴第307章 南國風雨第462章 當年善政第178章 會獵第73章 解決世宗篇33 天王的“加冕”,奠基者之死第1761章 新問題第244章 邊帥變動第2200章 仁宗篇17 黨爭伊始第103章 強勢、陰謀第408章 兄弟之間第113章 希望渺茫第75章 西北邊報第87章 對夏綏事宜第512章 最後的旅途11第342章 敏感的劉皇帝第256章 進擊的蜀軍第273章 雲州遂破第202章 錢糧百萬計第62章 難得遲疑第198章 轉折點
第76章 大才蒙塵第27章 大漢二十三道第416章 面試第49章 花裡胡哨不管用第402章 太子有後了第1752章 放手第158章 朝官實用第1章 自閉少年劉承祐第51章 該當有所“表示”半島史話·桓王第56章 一戰定河西第328章 改革深入第126章 劉承祐被碰瓷了第315章 質量最高的一次科舉第350章 分封之始第31章 議治湖湘第1819章 哪有真蠢的?只是性格使然第234章 南口大戰3第172章 潦倒的鐘謨第288章 敵酋首級獻上第341章 實在是敵軍不中用第247章 視察第301章 藩臣離京談一談本書的一些問題第428章 用心第1813章 雍王不當這出頭鳥第180章 過鄴都第471章 勞民傷財第182章 徵唐之議第137章 東京軍政第224章 摧枯拉朽世宗篇22 建隆三年第119章 節度進京第91章 欒城之戰(3)第13章 戰爭的腳步正在迫近第16章 軍中俊才第83章 太子的作用第53章 交代後事第1778章 大漢不再需要什麼異姓王第38章 殿議第21章 禍從口出第138章 請立太子第255章 遼軍情況不容樂觀第353章 聰明的張德鈞第182章 徵唐之議第1804章 怒斥太子第1680章 忠臣孝子高麗王第302章 有些事只能朕來做第1784章 結束與開始第117章 潑冷水第247章 留給遼陽的時間不多了第98章 山道第309章 交待後事第255章 遼軍情況不容樂觀第13章 相敬如賓第1812章 浪潮下的密州變遷第268章 一城,一戰第182章 尚敢北顧?第101章 稱得斤兩,從容收兵第110章 坦白第1795章 父子夜談第68章 婚宴第172章 潦倒的鐘謨第57章 父子雙相位,一門兩國公第320章 蠻瑤歸服第393章第276章 玉如意第111章 歷史的偶然與必然第1775章 調整第184章 心照不宣第2103章 太宗篇50 代天巡狩第196章 開寶八年第67章 來自河陽的消息第310章 政治新星第47章 戰略所向第83章 東京反應,王峻密奏第29章 老九渾人一個第430章 劉皇帝弄孫第77章 劉知遠終於動了第50章 南漢來使,慶功宴第307章 南國風雨第462章 當年善政第178章 會獵第73章 解決世宗篇33 天王的“加冕”,奠基者之死第1761章 新問題第244章 邊帥變動第2200章 仁宗篇17 黨爭伊始第103章 強勢、陰謀第408章 兄弟之間第113章 希望渺茫第75章 西北邊報第87章 對夏綏事宜第512章 最後的旅途11第342章 敏感的劉皇帝第256章 進擊的蜀軍第273章 雲州遂破第202章 錢糧百萬計第62章 難得遲疑第198章 轉折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