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宗篇50 花落誰家

明明是夏日,崇政殿卻多少給人一種陰森壓抑之感,殿內的白燭尚未撤去,髮髻上明顯又添了幾分白絲的皇帝,則盤腿窩在寶座裡,雙肩聳起,後背微駝,默默地翻看着章德太子生前一些不爲人知的作品與文章。

這些東西,在太子薨逝之後,便被封存起來,以備皇帝查閱。劉繼禮生前作品還真不少,詩詞歌賦,政論文章,其中還有不少極具文學價值,於劉文濟而言,最有價值的東西則是以文見人,瞭解太子生前那些少爲人知的心路歷程......

閱之,則不勝感傷,國失其儲,父失其子,不論哪一樁,對年逾花甲的劉文濟來說,都是一場重大打擊。良久,劉文濟方纔擡手輕輕拭了下發紅的眼眶,衝侍立在御前的宦官石全彬吩咐道:“把這些東西,發還東宮,讓弘文館那些學學士、編修,將太子遺着,整理撰寫成書,以爲紀念......”

“是!”石全彬趕忙應道,心中莫名地鬆了口氣。

皇帝的聲音雖然沙啞而低沉,但比起前幾日,已經平穩堅定了許多,顯然正在慢慢地從太子薨逝的打擊中恢復過來。畢竟,偌大的帝國,還需要皇帝陛下支撐着,尤其在國本動搖、人心思動的當下,更離不得老皇帝主持大局。

至少,也得等新太子確立之後......

石全彬,時年四十又一,但在皇帝身邊當差,已經有七八年了,接的是前內侍行首鄭康的班。僅從宮廷內部、內侍諸監繫統來說,石全彬算是橫空出世了,自世祖晚年以來,基本沒有一個“內廷大總管”,像石全彬這樣“年輕”。

經過近九十年的發展變遷,大漢宮廷的宦官逐漸形成了三個系統,一自是主掌通侍禁中、出入禁從的內侍後省,這是距離帝后及漢宮貴人們最近的一批人,地位遠在其他的宦官之上;

二則是執掌宮廷諸監寺的內侍前省,這是一個事務性的部門,也是宮廷正常生活運轉的主要維持者,實權很重,成分很複雜,鬥爭激烈,問題也多;

第三則是皇城司了,作爲與武德司並列,一個以宦官爲主體的特務監察機構,註定在宮廷內部具備特殊地位,不可動搖,也容易出人才。

三大系統,各有傳承傳統,也自有一套規矩規則,甚至在漫長的歲月中形成了“宦官世家”。石全彬就是“宦官世家”的產物,其祖父乃是世祖-太宗二朝時宮中的大太監石知顒,是內侍省排名前列的宦官,常年執掌宮中茶酒庫監。

而出身內侍前省的石全彬,成爲內侍後省的“大頭目”,這也是帝國宦官三大系統之間界線打破,在人員、職事、權力上相互交流的一個重要標誌。

與劉文濟登基之初相比,建隆十九年的內廷三大系統,也有了很大的改變,一方面皇權的壓制力更強了,一方面爪牙們越加鋒利了。同時,向來固化的人事也發生了重大改變或者說變故。

前內侍行首鄭康,以收受賄賂、逾制僭越、干預朝政、欺官害民、凌虐生靈等罪被處死。這是明面上的理由,根本原因則在於他與前宰臣王欽若相互勾結,暗通款曲。

同時,執掌皇城司二十載皇城使蔡敬也在兩年前遭貶,然後徹底消失,杳無音信,背景則是丁謂乞骸骨,其中有什麼關聯,不言而喻……

石全彬奉聖諭辦差,離開未久,一名小黃門來報,皇城使陳巍求見。陳巍亦是內侍省黃門起家,其祖父名爲陳延壽,最初乃是南粵國權宦之一,因早早投靠大漢,輸誠於朝廷,潘美平定嶺南之後,也順利以“功臣”身份進入漢宮當職,就此延續下來。

而陳巍此來,自有要事彙報,在章德太子劉繼禮薨逝後的這段日子裡,整個宮廷內外,怕是沒有比皇城司更緊張忙碌的衙司了。

一方面要徹查太子之薨背後是否還有隱情,另一方面,則是受詔命監控京畿之內一切動向,以劉文濟之老謀深見,如何不知劉繼禮之死給朝廷帶來的重大影響。

這段時間,宮廷內外、朝野上下,在皇城司高效的努力下,無數消息向劉文濟這邊涌來,幾乎將之淹沒,而每一則消息,都會讓他那顆陰沉的心,再度蒙上一層陰影。

當然,以劉文濟這等老皇帝的見識經歷,對於京中風波,不說心如止水,總歸能夠看淡幾分,他年輕時候也那麼過來的,這種場面不足爲奇。

真正讓劉文濟感到心塞難受的是,有些人是真欺他年老,變得肆無忌憚,不知收斂,劉繼禮屍骨未寒,下面就已經策動着、勾連着,要爲他選個新太子了。

雖然打着鞏固國本的名義,但劉文濟又豈能爲其所惑,豈能不懷疑其內心,太着急了......

而陳巍此番帶來的,又是一則讓劉文濟萬分惱火的事情,與濟南公劉繼德有關。劉繼德,章德太子劉繼禮胞弟,同爲李皇后所生,建隆十五年諸皇子進爵,封濟南公。

對於諸皇子,劉文濟雖然要求很高,管束甚嚴,但在秘密監察上,一直以來卻是很剋制的,甚至禁止皇城司於諸皇子上肆意安插眼線。

但從劉繼禮薨後,這條底線也迅速突破了,只因爲,劉文濟需要對諸皇子情況有更細緻密切的關注,他要求的是一舉一動都要報上來。

這種舉措的背後,同樣能夠反映出劉文濟的一些心理。作爲一個合格且腹黑的皇帝,他即便有動情的一面,但更多是一個帝王的器量,那種唯我獨尊、孤家寡人的氣質。

或許在得知太子劉繼禮薨逝的第一時間,傷心之餘,他的潛意識裡就已經琢磨起“如之奈何”的事情了......

而陳巍密報的,則濟南公劉繼德在章德太子薨逝之後及喪期之間的一些表現,其中有幾點,十分致命。比如,在太子喪訊傳至時,劉繼德正與一干賓客飲宴,聞訊先喜而後哀;

比如,治喪期間,劉文濟讓諸皇子爲兄長守靈,劉繼德昏昏欲睡,極不耐煩,後又於府中與姬妾嬉戲,口出狂言;

比如,章德太子下葬後,朝廷冊立新太子的呼聲漸起,劉繼德又召集幕僚賓客密議,內容大致是如何聯絡收買朝中大臣,爭奪太子之位......

當這些情況從陳巍這裡得知時,劉文濟雖然保持着一個帝王懷疑一切的習慣,但情緒也明顯受到影響,語氣都陰冷了下來,目光冷冽而銳利地盯着陳巍:“這些情況屬實?”

“句句屬實,濟南公言行舉止,甚少遮掩,證人頗多,隨時可供陛下查覈!”陳巍以一種謹慎的姿態,向劉文濟保證着。

聞之,劉文濟沉默了,好一會兒後,疲憊的聲音方從嘴裡吐出:“朕知道了!你退下吧,濟南公府的一舉一動,交結了什麼人,又有誰響應,都給朕如實記錄!”

待陳巍離去,劉文濟不由挺直了上身,整個人周遭彷彿環繞着一股陰沉之氣,氣息也慢慢急促起來,終是忍不住怒斥一聲:“蠢材!你也想當太子!”

雖然內心憤怒不滿,但劉文濟再一次深刻地認識到,新太子是他與大漢帝國,不得不面對的一個問題。而這個問題,幾乎伴隨着他整個統治末期生涯。

而圍繞着新太子的推舉,快速地在帝國上層形成了一個政治旋渦,幾乎將所有中樞朝臣都吞噬其中,只要在這個權力場間,少有能置身其外者。

在這件事上,大漢帝國上層的權貴們,似乎都一一甦醒了,包括那些家世顯赫,但在歲月流逝之下,已經漸漸邊緣化的開國公侯,元從故舊。而這種鬥爭,幾乎是無法避免的。

勳貴大臣們,實在給了皇帝劉文濟半年多的緩和時間,希望他能從喪之之痛的陰影中恢復過來。因此,一直到建隆二十年春,隨着京畿道布政使柴熙讓上奏,請立太子,早定國本,這場醞釀了半年多的暗流,終於徹底暴露了出來。

緊隨柴熙讓之後,請立太子的奏章有如雪片一般飛向皇帝劉文濟,這還是明請的,還有諸多旁敲側擊、拐彎抹角,以各種形式向皇帝暗示的,類似的奏疏,十張皇帝御用大案都盛不下。

而這種風正式吹起來之後,在沒個確切的結果之前,就很難平復下去了。隨着“冊立太子”的呼聲甚囂塵上,遍及朝野,對儲君的意見,朝廷內部也逐漸正式地分裂成三派。

睢陽公劉繼英以及皇長孫劉維箴,這是最核心的兩派,還有一派,則是持“中立”態度,準確地講,遵聖諭而行。但不論哪一派,在請立太子的事務上,態度是一致的。不管是存有怎樣心思與謀劃,太子該當及早確立。

而劉繼英、劉維箴兩人支持者們之間的爭鬥,也形成了開國以來帝國在繼嗣問題上第一次尖銳的、大規模的政鬥,影響之深遠,甚至一度使朝政糜廢。

雙方從大方向上,代表了自世祖時代起就延續下來的兩股勢力的鬥爭,貴庶集團的角力。支持劉繼英的,當然是以楊氏爲首的軍功貴族們,劉維箴則以庶族官僚集團居多,同時,也不乏貴族支持,畢竟楊氏樹大招風,難免引人嫉妒,另一方面,在楊家也很難完全代表帝國的軍功貴族階級。

這也導致兩者之間,實力與影響相對均衡,因此,如果僅憑臣僚們自己推戴擁立,是很難迅速出一個結果的。事實上也是如此,從建隆二十年,一直到建隆二十二年,爲了將目標對象扶上位,帝國的權貴們是絞盡腦汁,各顯神通,從鼓譟推戴,迅速演變成相互攻訐,一場大型的黨爭,就這麼堂而皇之地在劉文濟統治時期出現了.....

朝廷的風氣,爲之一改,建隆時代維持了二十年的清明政治,也不可避免地多了幾分污濁與陰霾,甚至從中樞,傳導至地方,最誇張時,連一邊遠州縣官吏,都不禁參與到太子的討論中來,其中不乏用自己的辦法表明支持之意。

這樣的局面,是遠超很多人最初之意料的,沒人能想到,太子之位能拖這麼久,而造成這樣的結果與影響,皇帝劉文濟負有不可推卸之責任。

因爲,一切的本質,還在於劉文濟內心的猶疑。

同諸權貴大臣一般,劉文濟對繼嗣之君的人選,也是從劉繼英、劉維箴二者之間考慮。但最終選擇誰,卻難有個果斷的決定,每個人,都讓劉文濟顧慮重重。

劉繼英,性沉穩,有志氣,涵養足,是一個標準的皇室教育出的精英,雖然少鍛鍊,但畢竟還年輕,極具培養價值,未來可期,身份上也沒有什麼可指摘的地方。

唯一讓劉文濟顧慮的,恰恰是楊氏外戚的影響,看看以楊氏外戚及一干軍功貴族們組織起來的“睢陽派”吧,那等聲勢,讓劉文濟都不禁側目。

即便有諸多身不由己的地方,但楊氏之盛,並且持續了這麼多年,甚至影響到下一代帝王了,劉文濟是怎麼都無法忽視這些因素的。

劉文濟畢竟也是個老皇帝了,而老皇帝最不安的就是掌控力的減弱,有些憂慮甚至能蓋過理性......

劉維箴,太子死時,也有十九歲,年紀上並沒有什麼大問題,但性情上,比其父更加迂腐懦弱,雖然一樣孝順恭敬,但其短智遲鈍,一度讓劉文濟看得都着急。

但是,朝野上下,偏偏支持者衆多,並且涵蓋諸多階層,各派勢力,人聲雖雜,但其意甚堅,尤其是一些又臭又硬的諫臣,更是打着“死諫”的名頭,要維持帝國正統!

正統!這個詞,劉文濟爲之努力爭取了一輩子,沒曾想,最終卻在繼嗣的問題上,通過這樣的方式被認可,說來也有那麼幾分可笑......

皇帝猶豫不決,傳遞出的模糊信號,自然給人鑽營者渾水摸魚的機會,奪嫡之勢既成,鬥爭起來便是無休無止。雖然劉文濟在這個過程中,也以嚴厲手段進行彈壓,但表面上控制得住,但潛流依舊,他也震懾不住那騷動的人心。

也就導致,在建隆二十到二十二年這三年間,朝廷中樞的氛圍十分緊張,爲了禁止兩派之間那種層出不窮、跌破下限的爭鬥,劉文濟不得不以執政以來最酷烈的手段與作風去鎮壓,一大批的大臣遭到貶謫,其中不乏有識之士,忠臣孝子。

比如,在劉文濟的大力提拔下,已經升任洛陽府尹的范仲淹,見太子之爭,波及朝野,已經嚴重影響到國家的穩定,對此痛心疾首,上表進諫。

言辭固然激切了幾分,其中不乏影射政事堂諸相尸位素餐,坐視鬥爭,不爲君王社稷盡心參謀之言。范仲淹的奏章,不只引起了劉文濟的厭煩,還惹惱了那一干宰相。

尚書令陳堯佐,財政使呂夷簡,先後上奏,彈劾范仲淹,說他不敬宰相、妄議朝政。罪名雖然很弱,但劉文濟惱怒之下,於建隆二十一年春,將范仲淹貶到隴右道當佈政副使了。

由此,開啓了范仲淹在隴右長達七年仕途生涯,在那七年間,范仲淹也沒有片刻放鬆,時刻關心朝局,憂懷君王。並且,在隴右完成了兩件大事。

一是在曹利用的基礎上,進一步鞏固大漢在青唐地區的統治,將帝國統治影響向高原深處輻射;二則推動隴右道治西遷蘭州,一直以來,隴右道治都在鳳翔府,從地理上來講,偏重於東方,尤其在對青唐地區開拓益深的情況下。

也是從范仲淹遭貶開始,朝廷重臣,一一遭到劉文濟的整頓,柴熙讓被貶到高昌道任主官,呂夷簡外放遼東,到建隆二十二年,尚書令陳堯佐罷相。

到這個時候,朝堂之上雖然在劉文濟的鎮壓下平靜了下來,但關於太子的爭鬥卻在帝國更廣泛的範圍內展開,面對這種情況,劉文濟既然惱怒,又無奈。

面對衆多紛爭,劉文濟是日益疲敝,也清楚地知道,太子之事,是不能再拖了,他必須得做決定了,否則禍患或許就將起於忽微了。

在歷朝歷代的諸多權力爭鬥中,在那些漫長的角力之下,最終比拼的實則並不是有多優秀,而是比少犯錯。而在太子之位的爭奪上,這條規則同樣適用......

第197章 決斷!第202章 百草口之戰第474章 立場第490章 御宴繼續,王欽若第230章 邊情暫解第42章 李郡公一怒第366章 將士百戰歸第182章 大漢最北端第1733章 王侁要倒黴了第30章 湖湘之治第184章 張德鈞的彙報第63章 君宦婢,自得其樂第337章 京口水戰、攻心之策第1733章 王侁要倒黴了第513章 最後的旅途12第388章 考制利弊世宗篇36 不一樣的完顏部第325章 裁判下場第2079章 太宗篇26 黃河口岸第309章 江淮將帥第308章 班師還朝第333章 勳貴的態度第2056章 太宗篇3 皇帝的遺產第81章 兩日而克第182章 大漢最北端第240章 家宴第46章 郭榮奏事第104章 暗通款曲第45章 心情不佳劉皇帝第375章 郭樞密覲見第2080章 太宗篇27 忠臣賢紳,手段頻出第161章 二郎,我恐命不久矣!第34章 亡國之族第432章 今非昔比第132章 做媒第200章 天子的態度第165章 天子的態度第25章 開寶新政世宗篇35 安東事變第198章 轉折點第68章 湖南亂第1771章 襄陽王第287章第248章 西撤!第196章 楊邠案(4)第1687章 癸未年科舉第97章 真正迂直的人是活不久的第1727章 府尹正納妾第296章 三處餘音第208章 南北戰略之爭2.0第34章 三次鐵離之戰第184章 劉承贇也來了第128章 東路進展第114章 大朝會第145章 蜀中之弊第342章 殺肥第434章 還得是王禹偁第439章 自請其罪第307章 老馬將軍值得重任第47章 應對第247章 兵臨、敵情、決策第61章 南北之爭第371章 殺,不殺?第182章 徵唐之議第154章 絕不姑息第182章 尚敢北顧?第397章 指點第49章 求援第11章 大敗蜀軍第90章 關右節度第177章 同榻臥談第368章 吳越結局註定第87章 對夏綏事宜第19章 罷免兩勳貴第97章 真正迂直的人是活不久的第35章 坐不住了第431章 吐蕃之亂 可安心乎世宗篇33 天王的“加冕”,奠基者之死第55章 乾脆的勝利第230章 壓力都不小第134章 班師還朝第269章 愛將第14章 乾祐二十四功臣第42章 天上掉下來的禁帥之位第364章 漢宮之內第30章 韓通與向訓第309章 交待後事第125章 冬至宴第81章 暴躁的耶律德光第96章 李少遊的新去向第77章 劉知遠終於動了第1695章 袁家莊第364章 過韓府第283章 雲中之圍第115章 困獸之鬥第78章 南北併發第41章 劉信遭貶第125章 文盲將軍第345章 玉林狗肉館第169章 王溥的補充
第197章 決斷!第202章 百草口之戰第474章 立場第490章 御宴繼續,王欽若第230章 邊情暫解第42章 李郡公一怒第366章 將士百戰歸第182章 大漢最北端第1733章 王侁要倒黴了第30章 湖湘之治第184章 張德鈞的彙報第63章 君宦婢,自得其樂第337章 京口水戰、攻心之策第1733章 王侁要倒黴了第513章 最後的旅途12第388章 考制利弊世宗篇36 不一樣的完顏部第325章 裁判下場第2079章 太宗篇26 黃河口岸第309章 江淮將帥第308章 班師還朝第333章 勳貴的態度第2056章 太宗篇3 皇帝的遺產第81章 兩日而克第182章 大漢最北端第240章 家宴第46章 郭榮奏事第104章 暗通款曲第45章 心情不佳劉皇帝第375章 郭樞密覲見第2080章 太宗篇27 忠臣賢紳,手段頻出第161章 二郎,我恐命不久矣!第34章 亡國之族第432章 今非昔比第132章 做媒第200章 天子的態度第165章 天子的態度第25章 開寶新政世宗篇35 安東事變第198章 轉折點第68章 湖南亂第1771章 襄陽王第287章第248章 西撤!第196章 楊邠案(4)第1687章 癸未年科舉第97章 真正迂直的人是活不久的第1727章 府尹正納妾第296章 三處餘音第208章 南北戰略之爭2.0第34章 三次鐵離之戰第184章 劉承贇也來了第128章 東路進展第114章 大朝會第145章 蜀中之弊第342章 殺肥第434章 還得是王禹偁第439章 自請其罪第307章 老馬將軍值得重任第47章 應對第247章 兵臨、敵情、決策第61章 南北之爭第371章 殺,不殺?第182章 徵唐之議第154章 絕不姑息第182章 尚敢北顧?第397章 指點第49章 求援第11章 大敗蜀軍第90章 關右節度第177章 同榻臥談第368章 吳越結局註定第87章 對夏綏事宜第19章 罷免兩勳貴第97章 真正迂直的人是活不久的第35章 坐不住了第431章 吐蕃之亂 可安心乎世宗篇33 天王的“加冕”,奠基者之死第55章 乾脆的勝利第230章 壓力都不小第134章 班師還朝第269章 愛將第14章 乾祐二十四功臣第42章 天上掉下來的禁帥之位第364章 漢宮之內第30章 韓通與向訓第309章 交待後事第125章 冬至宴第81章 暴躁的耶律德光第96章 李少遊的新去向第77章 劉知遠終於動了第1695章 袁家莊第364章 過韓府第283章 雲中之圍第115章 困獸之鬥第78章 南北併發第41章 劉信遭貶第125章 文盲將軍第345章 玉林狗肉館第169章 王溥的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