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0章 又借錢?不借!

“又要借錢,財政司是真把朕的內帑當做借檔了,讓你們予取予求,想借就借?前番兩度借款,尚未歸還,朕也未加催促,怎麼, 你們還變本加厲了?”

殿堂內,劉皇帝站在御階上徘徊,手下意識地揮舞着,目光緊緊地盯着拱手弓腰的王溥與沈義倫,語氣中甚至帶上了些許激憤:“朕不相信,國庫拮据到這個地步了,連賑災的錢糧撥不出了?”

而丹墀下的二臣, 見着劉皇帝這張牙舞爪的樣子,聽着他那不滿的訓斥,老臉上也不由露出一抹尷尬。

不過,尷尬歸尷尬,但是在劉皇帝的龍威之下,面色並無動搖。他們的來意簡單而直,國庫困窘,向劉皇帝借錢來了。

不過,這一回,聽到他們的來意,劉皇帝態度迥然而異,甚至少有地表現出憤慨,這讓他們呢心裡多少泛起點嘀咕。

當初,在二次北伐凱旋之後, 由於戰爭的巨大支出,財政透支, 朝廷陷入財政困難,當時劉皇帝就曾兩次主動從內帑借款,助朝廷勉強度過難關。

此番, 由於中原大水, 從抗洪賑災開始,朝廷撥款、調動人物力,自然又是花錢如流水。災情方休,災後的重建安頓事宜,方方面面,都是巨大的開支,花錢根本停不下來。

於是,再度感受到財政困難的王沈二人,也就再次把主意打到了劉皇帝的內帑身上。雖然不知道內帑究竟有多少儲備,大漢帑藏內外獨立,已經實行二十多年了,二十多年的積攢,總歸是不少的,劉皇帝仍舊是大漢最富有的......

然而這一次,迎來劉皇帝劈頭蓋臉一頓訓斥與質問,看那樣子,顯然是不願意再借了,這實在有些出人意料。

並且,劉皇帝的憤慨也不是作假的,沈義倫也是花甲過半的年紀了, 老胳膊老腿的,王溥更是副相,但此時,劉皇帝甚至不多言語一句讓他們坐下,就這麼站着,態度還有種咄咄逼人的感覺。

不過,既然開了口,也只有硬着頭皮繼續借下去。微垂着頭,沈義倫操着穩重的聲音,語速平緩地說道:“陛下,爲賑此災,財政司前後已撥款項936萬餘貫,調糧137萬石,各類物資更是成船滿車地向災區運輸,災後的獎賞撫卹,放賑招撫,支援重建,每一項都開支巨大,再加各地損失,朝廷又免了受災州縣一年半的租稅......”

“朕不想聽你報這些賬!”聽着沈義倫有些嘮嘮的話,從中甚至感受到了一種逼迫,劉皇帝頓時更加不滿了,駁斥道:“賑災款項物資數目固然巨大,然以大漢之大,物產之盛,難道就支撐不起了嗎?

朝廷休養生息已然一年多年了,一年多的積攢,連一場洪災水害都抵抗不住?大漢朝廷有這般脆弱嗎?

國庫當真空虛了?連賑災救急都無法應付了?”

面對劉皇帝這一番疾言厲色的連串質問,王、沈二臣臉上的尷尬之色愈濃了,不過,玩政治的臉皮都厚,管錢袋子的,提起錢糧賬目更是精神百倍。

沉默了一陣,讓劉皇帝平復了下心情,王溥開口了,態度謙卑,但語氣不溫不火的,說道:“陛下,北伐之後,朝廷虧空巨大,不得不行諸多財稅改革之策,而今只是初見成效,這一年多的養息積攢,也只是稍微彌補北伐虛耗。

誠然,國庫之中尚有餘存,然朝廷用錢的地方也多,各項開支,都有定數去向,牽一髮而動全身。此番大水,又是驟生之患,來得突然,爲了抗洪救災,財政司臣僚已是絞盡腦汁,窮盡地力氣,多方籌集錢款物資,已然影響到了朝廷其他事項。

若過多挪移,臣只恐影響朝廷其他事務的正常運轉......”

“哼!”劉皇帝可不是那麼容易就被說服的,似乎也沒有體諒財政司困難的意思,當即冷哼一聲,說道:“事有輕重緩急,當下於朝,救災放賑,撫民重建,就是朝廷第一要務,第一急務,其他事情,都可以靠後!

事起突然,沒想到齊物你竟然能說出這樣的話來,怎麼,二十多年,大漢各地發生了那麼多災害,朝廷難道都沒有準備嗎?

國庫之中,就沒有救時應急的儲備?倘若沒有,那麼這就是你們失誤與疏漏,朕可要好生思量一番,你們是否有把大漢的財政管好,又是否盡職盡責了!”

劉皇帝此言落,不管是王溥還是沈義倫,都是身體一抖,頭埋得更低了,只是不知道是因爲羞臊,還是單純不想讓劉皇帝看到他們的表情,勘破他們的心思。

這些年,在朝廷中,不論是老臣還是近臣,面對劉皇帝時,都少有能再坦然昂首挺胸的了。

“陛下息怒!”還是王溥,穩住心神,以平穩的語速,繼續道來:“救災善後事宜,再是困難,臣等也當盡心竭力去辦,不敢有絲毫保留。只是,此番大災,朝廷損失慘重,應急之務,臣等也有所籌議計劃。

夏稅已在收取,河南、河北數十州縣雖然因水災重創,其餘財稅之地,仍可供應朝廷,待秋收結束,朝廷財政定可得到極大緩解。

只是,遠水難濟近火,朝廷仍舊面臨近困,臣等只欲暫求借款,儘快度過眼前難關,待各地兩稅收齊,萬事可濟......”

聽其言,劉皇帝終於忍不住笑了笑,怒意也從臉上逐漸消失,表情恢復了平日裡的從容。回身坐到御案後,調整了一個舒服的坐姿,直勾勾地盯着王溥:“齊物,朕明白你的意思,只是,朕也有一個問題想要問你們!”

“陛下請講!”感受到劉皇帝語氣的變化,王溥不敢大意,躬身應道。

劉皇帝語氣平淡地道:“朝廷財政上有困難,需要錢糧解決,你們就來找朕,冀求以內帑之儲紓困,怎麼,偌大的帝國,偌大的國庫,解局的辦法就只是內帑?遇到難關,你們就只會指望朕?

好,家國天下,朕自當其責,按道理不該吝嗇藏私!只是,若朕有困,是否也該從國庫想辦法,借用,挪用?

你說說看!”

劉皇帝這一番話,讓王溥一愣,沈義倫也是微驚。回過神,二者擡起頭來,臉上都露出了一抹惶恐,王溥也不再把持着他的風度了,羞愧地說道:“陛下,是臣等考慮不當,莽撞進言,請陛下恕罪!”

劉皇帝表情不改,注視着王溥,淡淡道:“你們無罪,只是身處局中,難免一葉障目!你們都是國家重臣,深明大義,朕當年爲何要將內帑與國庫嚴格獨立分開,用意如何,你們不會不知道,規矩既然立了,便要遵守,朕固然,你們亦然!”

“陛下教訓得是!臣等思慮不周,急功近利......”王溥以一種嘆息的語氣做着檢討。

劉皇帝卻不吃這一套,直接指示道:“朕可以直接告訴你們,一千萬貫,內帑中足夠,但是此一回,無意再借,也不當借!朝廷的財政,自然有財政司打理,有問題,就想辦法解決,解決不了,朕就處置當事當權的人!”

頓了下,語氣稍稍放緩,又道:“沈卿主理財政已經有些年頭了,你們二人也都是理財能手,朕就不相信,你們想不出辦法!沒有內帑的支援,大漢財政就要崩潰了?賑災安民,就沒法成行了?

去,你們自己去想辦法,以你們的才智,以大漢的家底,連這點難關都過不了?”

來時興致沖沖,滿懷期待,結果迎來劉皇帝一番幾乎不留情面的訓斥與反駁,鬧了個灰頭土臉的結果。

王溥不是沒有被劉皇帝訓斥過,但也唯有這一次,讓他最感羞惱,也最覺跌份,離開垂拱殿時,神情鬱郁,羞臊二字幾乎就寫在臉上。

事實上,也就如劉皇帝而言,大漢財政所謂的困難,也只是相對而言罷了,真要救急,哪有想不出辦法的,只是打內帑的注意,最爲方便罷了......

“內帑還有多少錢?”二臣離開後,劉皇帝意氣未平,也來了興致,扭頭問喦脫。

喦脫是內廷內侍行首,對於內帑也有查問的資格,以備諮詢,只是此前,劉皇帝很少過問罷了。

此時聞問,臉上露出一抹古怪之色,低着頭,小心翼翼,以一種提醒的口吻道:“回官家,不足七百萬貫......”

聞言,劉皇帝麪皮抽動了兩下,一時無言。

第147章 許州事了(2)第439章 自請其罪第331章 劉皇帝嫁女,政治意味濃第78章 三百與十萬第16章 諸般滋味在心頭第46章 不滿與警惕第22章 荊南既定第1768章 崩第53章 改國號,去帝位,稱臣修貢第359章 難以揣摩的心理第1744章 此路不通第461章 癲狂?第361章 皇長子的氣度第71章 兵臨壽春第102章 攻心疲敵第59章 皇帝與太子第1734章 首級=賞錢第139章 崇政殿聽政1第153章 破城曲折世宗篇28 朝暉之城,老年白龍第183章 下一盤大棋第28章 澧陽之戰第361章 安東國第107章 練將如礪劍第370章 公府家事第236章 手中有糧,心中不慌第227章 席捲半島第130章 西北剿匪第140章 惱火的趙匡胤第1762章 契丹政變第241章 錦州陷落第329章 遊市第375章 由創業走向守業第325章 成長與成熟第259章 自置死地第321章 瑤女第13章 相敬如賓第439章 自請其罪第164章 壽陽郡公的憂患意識第101章 梁山觀政第354章 可以討論出降了第63章 夜訪人妻郭第201章 正面交鋒第151章 聽政2第2129章 世宗篇4 帝國版圖,排隊辭世第133章 西征!第22章 “鄭州站”第215章 郭、李之爭第205章 遼國新君第12章 大朝會第18章 詔議國策第69章 虞國公也走了第113章 十年之爭也該結束了第45章 靖江軍第92章 萬歲殿宴第361章 安東國第7章 風波第237章 南口大戰6第137章 東京軍政第120章 征服者劉承祐第433章 韜光養晦第205章 遼國新君第289章 捷報齊至第83章 太子的作用第88章 皇長孫出世第458章 再臨東京第370章 國法爲大第145章 非常之事第134章 班師還朝第138章 破寨第266章 蜀廷的爭執第204章 事態擴大第388章 考制利弊第69章 “鐵桿”盟友先掉鏈子第276章 陰山南麓的戰事第129章 勳貴與官僚第335章 高麗服軟了第298章 王著罷相第193章 遼國上層的憂患意識第373章 開寶九年已過半第111章 棉稻,後疾第253章 運籌千里王樞密第13章 楊業述職第141章 祭關公第270章 立場第1694章 鹽州第142章 準備殺雞第26章 新政與人事第375章 由創業走向守業第27章 謀算無用,危第433章 韜光養晦第277章 閒有目光向河西第114章 範質薨,帝不豫第282章 宋琪的治策第49章 欲收其精兵,先收其匠器第248章 兩戰破寨第431章 花蕊夫人之殤第171章 耶律璟選擇保守第109章 大相國寺第59章 明貶實升
第147章 許州事了(2)第439章 自請其罪第331章 劉皇帝嫁女,政治意味濃第78章 三百與十萬第16章 諸般滋味在心頭第46章 不滿與警惕第22章 荊南既定第1768章 崩第53章 改國號,去帝位,稱臣修貢第359章 難以揣摩的心理第1744章 此路不通第461章 癲狂?第361章 皇長子的氣度第71章 兵臨壽春第102章 攻心疲敵第59章 皇帝與太子第1734章 首級=賞錢第139章 崇政殿聽政1第153章 破城曲折世宗篇28 朝暉之城,老年白龍第183章 下一盤大棋第28章 澧陽之戰第361章 安東國第107章 練將如礪劍第370章 公府家事第236章 手中有糧,心中不慌第227章 席捲半島第130章 西北剿匪第140章 惱火的趙匡胤第1762章 契丹政變第241章 錦州陷落第329章 遊市第375章 由創業走向守業第325章 成長與成熟第259章 自置死地第321章 瑤女第13章 相敬如賓第439章 自請其罪第164章 壽陽郡公的憂患意識第101章 梁山觀政第354章 可以討論出降了第63章 夜訪人妻郭第201章 正面交鋒第151章 聽政2第2129章 世宗篇4 帝國版圖,排隊辭世第133章 西征!第22章 “鄭州站”第215章 郭、李之爭第205章 遼國新君第12章 大朝會第18章 詔議國策第69章 虞國公也走了第113章 十年之爭也該結束了第45章 靖江軍第92章 萬歲殿宴第361章 安東國第7章 風波第237章 南口大戰6第137章 東京軍政第120章 征服者劉承祐第433章 韜光養晦第205章 遼國新君第289章 捷報齊至第83章 太子的作用第88章 皇長孫出世第458章 再臨東京第370章 國法爲大第145章 非常之事第134章 班師還朝第138章 破寨第266章 蜀廷的爭執第204章 事態擴大第388章 考制利弊第69章 “鐵桿”盟友先掉鏈子第276章 陰山南麓的戰事第129章 勳貴與官僚第335章 高麗服軟了第298章 王著罷相第193章 遼國上層的憂患意識第373章 開寶九年已過半第111章 棉稻,後疾第253章 運籌千里王樞密第13章 楊業述職第141章 祭關公第270章 立場第1694章 鹽州第142章 準備殺雞第26章 新政與人事第375章 由創業走向守業第27章 謀算無用,危第433章 韜光養晦第277章 閒有目光向河西第114章 範質薨,帝不豫第282章 宋琪的治策第49章 欲收其精兵,先收其匠器第248章 兩戰破寨第431章 花蕊夫人之殤第171章 耶律璟選擇保守第109章 大相國寺第59章 明貶實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