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2章 更像打仗來的

暮秋時節,草木枯黃,在這塞北,天地則更顯曠遠開闊。一聲高昂的鷹啼,刺破穹宇,蒼鷹奮翅,在上空翱翔幾許,鷹目犀利而敏銳,洞察着廣袤的原野。

或許是遊累了,又或是發現了目標一般,振翅而下,如離弦之箭一般,直撲白水濼畔那支聲勢浩大的軍隊。臨近軍前,驟然減速,而後穩穩地落在鷹奴的粗壯結實的手臂上,而後便收斂起了所有的鋒芒。

白水濼畔,數萬遼軍已然擺開了陣勢,呈禦敵狀態,戰騎林立,旌旄飄揚,一片默然,釋放出一種令人心悸的氣勢,將遼軍精悍風貌展現的淋漓盡致。

作爲中心,遼帝耶律璟也身着戎裝,座下高頭大馬,也把他近幾年來最好的精神面貌給展現出來了。極目遠眺,伸手吩咐了句:“派人過去!”

很快,蕭護思在幾名騎士的護衛下,朝着對面奔去,在這曠野之中,五六名騎士,顯得那樣渺小。

而隔着數裡開外,作爲應對,三萬餘漢軍,同樣擺開陣勢,刀槍如林,軍勢雄壯。步騎結合,兩翼各有漢騎遊弋徘徊,踢踏之聲隆隆不絕。

如若論軍陣之嚴密,實則遠未到漢軍巔峰,畢竟這支軍隊,屬於臨時拼湊而成,沒有經過太長時間的搭配操練。但也就是當下漢軍的基本素質擺在這裡,臨時整備的軍隊,仍舊展露出一種強悍無匹的姿態。

自上而下,所有將士,都鼓足了精神,此前,羅彥瓌、劉廷翰二將已然將嚴令層層下達,此行既是爲護衛天子,也是向契丹人展現大漢雄風。

白水濼處在盆地當中,東西南三面多山,視野開闊,選這麼個地方,雙方都可接受。南北隔空對望,周邊生活着的部族、漢民、商旅,在兩軍的陣勢之下,都瑟瑟發抖的。若非前諭在先,只怕早就人走畜散。

劉皇帝還是乘坐鑾駕的,站在車駕上,同樣一副眺望的姿態,雖然隔得甚遠,且視野有限,但遼軍的氣勢他也感受到了。

“看來,這十年間,遼國的軍隊建設,並沒有懈怠啊!”劉皇帝感慨了一句,語氣略顯沉重。

“趙卿,以你之見,要消滅對面這支遼軍,需要多少兵馬?”

隨行的大臣中,基本以趙匡胤的地位最高了,他也得以隨侍駕側。聞問,他認真地考慮了下,保守地答道:“我軍與遼軍,已然十載未曾大戰,過去的戰例已無法參照。以臣淺見,正面對敵,五萬精騎或可破之,如欲行殲滅,還需倍之!”

“卿所言,是否太過保守了?”劉皇帝聽了,似乎有點不滿意,說道:“以大漢鐵騎之雄,甲冑之堅,器械之利,還要投入如此多的人馬?”

趙匡胤平靜地道:“我軍騎軍,雖則操訓練多年,且裝備日益精良,然久未經戰陣,也少騎兵會戰的經驗。契丹終究是馬背上的民族,縱橫塞外,多有圍獵征戰,實不可小覷!”

如果說劉皇帝對趙匡胤有什麼不滿意的地方,除了“拉幫結派”的嫌疑之外,就是這識略方面的事情了,年紀越大,也越來越保守了。

這種情緒,劉皇帝儘量不表現出來,不過仍舊感慨道:“如卿之言,十萬鐵騎,朕就是把全國的騎兵都集結起來,只怕也不夠吧!倘若真是如此,談何滅遼,談何長驅大漠?”

這十年來,大漢軍隊,對於騎兵的偏重是肉眼可見的,財政方面,在馬政上的投入也是持續不斷的。到如今,官民之中,各類馬匹的數量已然可觀,禁騎、邊騎的武備訓練,也一直沒有間斷過。

即便如此,綜大漢全國全軍,所有的騎兵加起來,也遠不足十萬,刨除一些水分,真正可供機動調動,投入到北方戰場的,則更少了。此前李處耘在任時,就曾做個彙報,如果要組織一支全部由騎兵組成的軍隊北伐,僅能夠保證六萬人,還得從各處抽調。

培養一名騎兵的代價,實在太過高昂,這不是一人一馬結合在一起就完事的,僅騎士與戰馬的選拔條件,就不是一般軍隊能夠比擬的,更不用說裝備、訓練、食料等方面的消耗了。

由於在此項上的花費巨大,已經給朝廷財政造成了巨大負擔,朝中也是不免非議的,只是,倒沒人敢上書反對在騎軍上的建設投入,但現實的情況卻是無法更改的。

因此,當聽趙匡胤的意思,十萬鐵騎才能殲滅對面的三四萬軍,劉皇帝怎麼能沒有意見。按他的預期,縱然做不到一漢當五胡,一當三、一當二的標準總是要達到的。

而面對劉皇帝的反問,趙匡胤也不由得沉默了一下,終於說道:“漢軍對遼的長處與優勢,還在於鋒銳軍陣,還在於步騎結合!”

“然若囿於此道,能夠縱橫塞外,實現滅遼的目標嗎?”劉皇帝道。

趙匡胤應道:“如此前所議,欲出塞,除騎兵之外,當給所有步卒配驢馬,以彌補機動之不足!”

“也只有如此了!”劉皇帝臉上終於露出了點認同的表情。

事實上,這也是劉皇帝與樞密、將帥們討論的結果,培養一名合格的騎兵或許難,但培養一個會騎馬的步卒,就相對簡單多了,花費也更少些。

過去這麼多年,感受到那沉重的財政壓力,劉皇帝也早就息了那種培養幾十萬騎兵,然後大舉出塞,掃蕩草原的心思。沒辦法,太費錢了,以大漢如今的體量,不是撐不住,而是沒必要硬撐。對戰契丹人,步騎結合,纔是立於不敗之地之法,也是大漢軍隊的建設方針。在這些方面,趙匡胤實則是有深刻的認識的。

君臣談論間,同樣侍立在旁,胯下駿馬,身被亮甲的趙國公劉昉,眼神則直勾勾地望着遼軍方向。心中難免有種悸動,同時,腦海中仍不免浮現出方纔鷹隼遨遊的風采,他動了心思,他也要養那麼一隻雄鷹......

“陛下,遼軍來人了!”楊延昭前來稟報。

他與李繼隆、郭儀等青年俊才,也隨駕而來,除了護衛之外,也做着一些傳令、協調等瑣碎的事情。

很快,蕭護思被帶到鑾駕前,矜持地行一禮,道:“外臣蕭護思,參見陛下!”

“蕭樞密!我們可算是老朋友了,不必拘禮!”劉皇帝笑吟吟的。

“多謝陛下!”蕭護思似乎沒有同劉皇帝寒暄廢話的意思,指着嚴陣以待的漢軍鄭重道:“我大遼皇帝已應邀請而來,如期會約,這便是陛下的待客之道嗎?”

聞之,劉皇帝乾脆做在車轅邊,淡淡然地說道:“強兵猛將,只作護衛罷了!倒是遼主氣勢洶洶,蕭樞密之來,朕還以爲是爲宣戰來了!”

劉皇帝說得輕巧,蕭護思則臉色繃緊,嚴肅道:“漢軍有硬弩,遼軍有強弓,如是而已!”

見他如此硬氣,劉皇帝也不由樂了。不過,蕭護思使漢多次,幾次和議都是在他的主持下籤訂的,對於“老朋友”,劉皇帝態度還是寬和的。

笑容一斂,認真地道:“你且答覆遼主,他能赴約,朕倍感欣然。只是雙方如此大的陣仗,太過肅殺了,既嚇了部民百姓,還驚了飛鳥走獸,破壞這周遭美景。

朕誠心相邀,並無他意,只是北巡至此,興之所至罷了。順便會商,爲兩國友誼,爲天下蒼生,爲千百萬子民謀些安寧。

你我雙方,不必這般劍拔弩張。朕命人在此濼旁,設一筵席,各帶隨從、衛士,飲酒作樂,談天論地,如何?”

www. ттκan. C〇

劉皇帝是一臉真誠,蕭護思默默記下劉皇帝的意思,拱手道:“陛下所言,外臣定然如實帶到!”

很快,耶律璟那邊給了反饋,同意。於是,在行營匠人高效的工作下,兩軍之間,白水濼岸,一座會宴的場地就搭設而成。

劉皇帝與耶律璟各自引人入座,當然,是在兩軍陣營的嚴密監視之下。隨着二帝入席,南北的漢遼兩軍,氣勢更加凝練了,非但沒有放鬆,反而蓄勢待發,隨時可能出擊......

第312章 董遵誨兵臨上京第186章 邢州事了第119章 賭博式北伐第378章 東水門外第359章 難以揣摩的心理第365章 樞密軍政第240章 家宴第117章 趙匡義也慌了第1738章 逆賊授首,準備撤軍第288章 趙普使蜀2第236章 母、妻、子第324章 相安爲上第146章 驕將第159章 亂情第415章 血色將至第1685章 一穩到底第237章 七九不和第275章 當與衆樂第116章 掙扎無力第446章 皇后駕到第75章 高貴妃第51章 以鎰稱銖第347章 割韭菜第1781章 危險往往來自背後這纔是感言第40章 入長沙,定湖南第83章 佛陀入世,亦在治下第344章 王師已過大江來第201章 正面交鋒第307章 算盤打得很美,終究落空第82章 瓦橋關第2103章 太宗篇50 代天巡狩第52章 巫宦之國第2044章 最後的旅途15第2051章 最後的旅途(終)第42章 天上掉下來的禁帥之位第1697章 蠢蠢欲動第92章 金陵冬寒第6章 相形見絀第146章 驕將第448章 還是太子立場堅定第267章 仁厚太子第376章 降臣紛來第16章 諸般滋味在心頭第56章 是非第278章 遣使向西,漢中戰況第2056章 太宗篇3 皇帝的遺產第70章 同州之戰第211章 惶恐的李崇矩第128章 蜀中亂象第126章 問罪第97章 再臨六合第244章 芒刺在背,如鯁在喉第2111章 康宗篇3 率賓事件第11章 大典日第135章 許州兵匪第16章 諸般滋味在心頭第447章 天子尤善反省第229章 耶律琮的建議第193章 遼國上層的憂患意識第153章 楊業戍代第67章 宿州一線第91章 吉兆動兵,再臨壽春第417章 輕狂第388章 考制利弊第225章 遼國的應對第197章 開封擴建第70章 衛公辭世第95章 效果已顯第457章 鄭州第26章 潘美守城第152章 又是一年二月二第356章 太子犒軍,限期已至第370章 國法爲大第328章 決議橫涉流沙第278章 遣使向西,漢中戰況第166章 這個太子不好當第298章 對党項策第92章 萬歲殿宴第164章 壽陽郡公的憂患意識第84章 劉承祐的決定第29章 將卸甲,帥卸職第48章 接納迴歸第434章 還得是王禹偁第120章 開始着手對付遼國第39章 連夜南進第14章 武夫軍閥第164章 重返晉陽第323章 漢遼第二次和議第368章 吳越結局註定第64章 楊業卻敵第161章 折氏進宮第188章 永清軍議第157章 提親第156章 河東風雲(3)第84章 劉承祐的決定第247章 留給遼陽的時間不多了第450章 落幕第120章 多子多福第160章 魏王病篤
第312章 董遵誨兵臨上京第186章 邢州事了第119章 賭博式北伐第378章 東水門外第359章 難以揣摩的心理第365章 樞密軍政第240章 家宴第117章 趙匡義也慌了第1738章 逆賊授首,準備撤軍第288章 趙普使蜀2第236章 母、妻、子第324章 相安爲上第146章 驕將第159章 亂情第415章 血色將至第1685章 一穩到底第237章 七九不和第275章 當與衆樂第116章 掙扎無力第446章 皇后駕到第75章 高貴妃第51章 以鎰稱銖第347章 割韭菜第1781章 危險往往來自背後這纔是感言第40章 入長沙,定湖南第83章 佛陀入世,亦在治下第344章 王師已過大江來第201章 正面交鋒第307章 算盤打得很美,終究落空第82章 瓦橋關第2103章 太宗篇50 代天巡狩第52章 巫宦之國第2044章 最後的旅途15第2051章 最後的旅途(終)第42章 天上掉下來的禁帥之位第1697章 蠢蠢欲動第92章 金陵冬寒第6章 相形見絀第146章 驕將第448章 還是太子立場堅定第267章 仁厚太子第376章 降臣紛來第16章 諸般滋味在心頭第56章 是非第278章 遣使向西,漢中戰況第2056章 太宗篇3 皇帝的遺產第70章 同州之戰第211章 惶恐的李崇矩第128章 蜀中亂象第126章 問罪第97章 再臨六合第244章 芒刺在背,如鯁在喉第2111章 康宗篇3 率賓事件第11章 大典日第135章 許州兵匪第16章 諸般滋味在心頭第447章 天子尤善反省第229章 耶律琮的建議第193章 遼國上層的憂患意識第153章 楊業戍代第67章 宿州一線第91章 吉兆動兵,再臨壽春第417章 輕狂第388章 考制利弊第225章 遼國的應對第197章 開封擴建第70章 衛公辭世第95章 效果已顯第457章 鄭州第26章 潘美守城第152章 又是一年二月二第356章 太子犒軍,限期已至第370章 國法爲大第328章 決議橫涉流沙第278章 遣使向西,漢中戰況第166章 這個太子不好當第298章 對党項策第92章 萬歲殿宴第164章 壽陽郡公的憂患意識第84章 劉承祐的決定第29章 將卸甲,帥卸職第48章 接納迴歸第434章 還得是王禹偁第120章 開始着手對付遼國第39章 連夜南進第14章 武夫軍閥第164章 重返晉陽第323章 漢遼第二次和議第368章 吳越結局註定第64章 楊業卻敵第161章 折氏進宮第188章 永清軍議第157章 提親第156章 河東風雲(3)第84章 劉承祐的決定第247章 留給遼陽的時間不多了第450章 落幕第120章 多子多福第160章 魏王病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