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7章 留給遼陽的時間不多了

決心易下,然而考慮到如今漢遼戰局以及遼國所面臨的窘迫形勢,內心之中又難免產生些不自信。

眉頭高蹙,踟躇幾許,耶律賢凝聲道:“自開戰以來,大遼損失多少軍馬將士了?”

停頓了一下,韓德讓繼續道:“比起兵馬損失,更嚴重的,是部民人口,漠南、漠北,雖全面收縮,也讓漢軍殺掠數萬人。而東京道所轄州縣,素爲我朝糧賦之地,此番因爲南朝北伐,嚴重耽誤春耕,生產廢弛,今歲必然免不了糧荒!爲供饋遼東作戰大軍,東京抽調人丁甚多,已然引起民怨,人心動盪不已......”

“這些都是必然!”聞之,耶律賢到沒有急躁,顯然有心理準備,儘量平靜地指出:“眼下,爲應付各線戰場,大遼兵力已有所不足!”

“陛下是想?”韓德讓眼睛微眯。

耶律賢:“朕有意對國內部族、州縣,繼續徵召兵馬,籌措糧秣,以彌補戰場缺失!”

以遼國的實力,無法維持一支龐大的軍隊進行長期作戰,在此前,也只是徵召了約三十萬兵馬用於戰爭,但如今,死傷了那麼多人,就消耗來講,還是可以繼續壓榨國內部民百姓,擴充軍隊,也彌補損失。只不過,在軍隊的素質以及徵召事宜上,也將面臨更大的困難。

但是沒辦法,面對漢軍帶來的巨大壓力,兵少則必定難以支持。同樣的,兵多又難以支撐......

韓德讓默默籌算一陣,拱手提醒道:“陛下,因戰爭之故,國內已然分外艱難,人心不穩,若再持續徵召,抽調人丁錢糧,恐怕難堪其負,內外臣民,怨言將更重,甚至可能生出變亂!如東京道,自遼陽以北及渤海舊地,這段時間,就已然生出騷亂十餘起......”

耶律賢的表情上也露出少許爲難之色,但想了想,還是咬牙道:“值此危難之際,正需國人勠力同心,共赴國難。若還瞻前顧後,那麼待漢軍打破遼陽,打到上京,國之不存,這些顧慮又有何意義?

兩顆苦果,總要吞一下一顆,否則,最終也只是顧此失彼的結局!”

“是!”韓德讓嘆了口氣,時至如今,給遼廷君臣的選擇,實在是不多。

“適才韓卿進言,似乎有意忽視了的東京情況!”君臣默然片刻,耶律賢忽然擡頭,盯着韓德讓:“如欲南下,漠北不可亂,奚王屬地不容有失,那遼東呢?當下遼東的情勢,纔是最危急的!”

聞問,韓德讓遲疑了下,而後拱手應道:“陛下,自錦州失陷,漢軍大舉東進以來,南院大王已然放棄了南面的巖淵,焚城毀舍,將剩下的軍隊都集中到遼陽府!”

耶律賢頷首,態度上認可:“此前彙報過,西錦州,東耀州,二者缺一,都不可獨守,南院大王收縮防線,集中兵力,誘敵深入,拖延漢軍戰線,是明智之舉!”

韓德讓面色不變,繼續道:“陛下,臣此來,還有一事上稟!”

“你講!”耶律賢從韓德讓的神情中看出了什麼。

韓德讓:“南院大王原本的策略,是以錦州、耀州關防,拖延消耗漢軍,耀州之戰的勝利,原本已然穩固了防線,頂住漢軍的兇猛攻勢。然而,錦州之失,使得計劃完全落空,戰局大變!

南院大王認爲,漢軍攻關破阻,東擊東京,遼陽無險可守,以弱勢兵力,兼失地利,想要抵抗住漢軍的進攻,會很困難......”

“南院大王是何意思?有什麼策略?你且說來!”耶律賢是個聰明人,當即反應道。

韓德讓說:“南院大王有意,棄守遼陽,向北收縮,將軍力集中到北面的通州(四平),重新佈防駐守。如此,既可保存僅剩的軍力,避免與漢軍在遼陽死拼,還可起到拉長漢軍戰線的目的。

畢竟,遼陽離海太近了,距離錦、耀二州也太近了,通州距離遼陽則有四百餘里,若於通州設防,背靠東海諸州部......”

“遼陽是我東京道首府!”不待韓德讓說完,耶律賢有些激動地道:“東京若失,會造成什麼樣的影響與後果,南院大王不知道嗎?不是說室韋、女真不穩的,若棄守遼陽,只怕就不只是東京震動了!”

發泄了一番,見着仍舊平靜的韓德讓,耶律賢努力地穩住暴躁的情緒,沉聲問道:“你以爲如何?”

看了看耶律賢的表情,韓德讓微微垂首,道:“臣以爲,南院大王此舉,明辨形勢,不計一時得失,有大氣魄,是大膽略,乃大決斷......”

“呵呵!”耶律賢笑了,笑聲中帶有明顯的不滿,犀利的目光從韓德讓身上收回,幽幽道:“看來韓卿是認可此策了!”

韓德讓遲疑了下,腰又躬低了些:“陛下,眼下遼陽周邊所餘正兵,不足六萬,且戰力堪憂,即便窮盡周遭州縣丁壯,也不過勉強湊足十萬,且供給艱難。而漢軍兩路兵馬,挺進遼陽,合兵達四十萬衆!”

“你的意思,遼陽就是守不住了!”耶律賢厲聲道。

韓德讓躬身一揖,認真道:“回陛下,很難!”

顯然,在韓德讓看來,遼東,該捨棄,就得捨棄。雖然,遼東對於遼國而言,十分重要,但真到危急時刻,還是要落在漠北、上京及奚王屬地這些核心統治區域之後,這些纔是真正的根基之地。

只不過,失了遼東,大遼還是大遼嗎?若遼東失守,那渤海故地,整個東北,就能守得住嗎?結果是難料的,一些連鎖反應,更難估計。

就像耶律斜軫此前的禦敵策略,還不是在漢軍的強大攻勢下,左支右絀,不得不被動調整。此番也一樣,以放棄整個遼東爲代價,龜縮通州,就能取得期望中的效果?

未必!大漢的將帥明顯不會被牽着鼻子走,在雄厚的實力支撐下,漢軍選擇的餘地可比他們多得多......

說起來,還是錦州失陷後,遼東那邊越來越危險與侷促的形勢,讓耶律賢對耶律斜軫這個如今的“大遼第一帥”也開始不那麼自信了。

遲疑良久,耶律賢失態地撓了撓頭,看着韓德讓,道:“讓朕再考慮考慮!”

“陛下,留給遼陽的時間不多了,一旦讓漢軍完成合圍,切斷內外交通聯繫,就是想撤,也來不及了!”韓德讓道。

耶律賢的臉色,緊跟着更加難看了。

漢軍幾十萬大軍東進,動作當然會相對遲緩些,再加上求穩的戰法,然而,再慢,對遼軍的生存活動空間也是在壓縮之中,留給遼軍反應的時間,確實不多。

不過,耶律賢所不知道的,耶律斜軫那邊,已然做下了棄守遼陽的決定。在趙匡胤大軍兵臨遼河之時,遼陽城中的兵馬、糧秣、軍械已然撤出大半了。

比起,漢軍預料的又一場苦戰,此番奪取遼陽,會輕鬆地多......

第43章 大公主回來了第51章 郭氏父子第333章 勳貴的態度第79章 勢孤危第141章 雌威世宗篇25 宗藩新約第153章 破城曲折第193章 遼國上層的憂患意識第284章 影響第62章 二代勳貴第315章 乾元殿上的陰霾第16章 軍中俊才第6章 告一段落第287章 反擊從野狐嶺開始第359章 這個太子不簡單第28章 劉承祐的想法第53章 兵臨刪丹第65章 劉皇帝的猜忌第346章 底層第229章 孟昶:七寶溺器,好用第368章 宰相們的異見第356章 太子犒軍,限期已至第364章 皇子戍邊第462章 一地雞毛第13章 戰爭的腳步正在迫近第42章 一心求財王巡檢第505章 最後的旅途5第501章 最後的旅途1第269章 先鋒慕容承泰第134章 王師已克敵都第306章 北面事務第1688章 南洋之重第301章 藩臣離京第65章 制舉進展第30章 韓通與向訓第425章 開寶十年第174章 冬季北巡第142章 鐵索橫江第38章 任其紛擾第2198章 仁宗篇15 統治中堅第107章 巡幸江南第1819章 哪有真蠢的?只是性格使然第142章 夜宿坤明殿第19章 用兵籌劃,自此而始第169章 王溥的補充第1741章 壓力轉移第76章 處置決議第220章 啖耳將軍第38章 河西局勢由此轉變第282章 宋琪的治策第62章 難得遲疑第39章 長沙第147章 中下層的機會第179章 長教訓第59章 病榻陳情第2049章 最後的旅途20第100章 梁山濼第1740章 農民苦第158章 河東風雲(5)第94章 大動干戈的節奏第503章 最後的旅途3第2137章 世宗篇12 中亞風雲(上)第33章 兩廣運動第49章 花裡胡哨不管用第64章 邊事不寧第1680章 忠臣孝子高麗王第169章 國慶大典第264章 更有楊業在後頭第223章 滑州河防第143章 夔州大捷第478章 登封降禪第22章 改革急先鋒第350章 分封之始第174章 冬季北巡第21章 聰明主動的安氏父子第83章 遼帝之亡第72章 雷王之爭,西北現狀第1770章 總要殺些人第1811章 歸來第39章 大舅哥與小姨子第101章 劉知遠在洛陽第368章 榮寵第2126章 世宗篇1 誰繼大統第291章 酬功第116章 淮陽王太傅第234章 王公勤勉第16章 異見第438章 抗洪救災年第2076章 太宗篇23 進入深水區的稅改第379章 南北一統第229章 孟昶:七寶溺器,好用第66章 請辭?不許!第239章 進退第134章 乾祐元年終第1713章 機遇第299章 一個一個給朕說第34章 亡國之族第515章 最後的旅途14第96章 第四次出巡第450章 落幕
第43章 大公主回來了第51章 郭氏父子第333章 勳貴的態度第79章 勢孤危第141章 雌威世宗篇25 宗藩新約第153章 破城曲折第193章 遼國上層的憂患意識第284章 影響第62章 二代勳貴第315章 乾元殿上的陰霾第16章 軍中俊才第6章 告一段落第287章 反擊從野狐嶺開始第359章 這個太子不簡單第28章 劉承祐的想法第53章 兵臨刪丹第65章 劉皇帝的猜忌第346章 底層第229章 孟昶:七寶溺器,好用第368章 宰相們的異見第356章 太子犒軍,限期已至第364章 皇子戍邊第462章 一地雞毛第13章 戰爭的腳步正在迫近第42章 一心求財王巡檢第505章 最後的旅途5第501章 最後的旅途1第269章 先鋒慕容承泰第134章 王師已克敵都第306章 北面事務第1688章 南洋之重第301章 藩臣離京第65章 制舉進展第30章 韓通與向訓第425章 開寶十年第174章 冬季北巡第142章 鐵索橫江第38章 任其紛擾第2198章 仁宗篇15 統治中堅第107章 巡幸江南第1819章 哪有真蠢的?只是性格使然第142章 夜宿坤明殿第19章 用兵籌劃,自此而始第169章 王溥的補充第1741章 壓力轉移第76章 處置決議第220章 啖耳將軍第38章 河西局勢由此轉變第282章 宋琪的治策第62章 難得遲疑第39章 長沙第147章 中下層的機會第179章 長教訓第59章 病榻陳情第2049章 最後的旅途20第100章 梁山濼第1740章 農民苦第158章 河東風雲(5)第94章 大動干戈的節奏第503章 最後的旅途3第2137章 世宗篇12 中亞風雲(上)第33章 兩廣運動第49章 花裡胡哨不管用第64章 邊事不寧第1680章 忠臣孝子高麗王第169章 國慶大典第264章 更有楊業在後頭第223章 滑州河防第143章 夔州大捷第478章 登封降禪第22章 改革急先鋒第350章 分封之始第174章 冬季北巡第21章 聰明主動的安氏父子第83章 遼帝之亡第72章 雷王之爭,西北現狀第1770章 總要殺些人第1811章 歸來第39章 大舅哥與小姨子第101章 劉知遠在洛陽第368章 榮寵第2126章 世宗篇1 誰繼大統第291章 酬功第116章 淮陽王太傅第234章 王公勤勉第16章 異見第438章 抗洪救災年第2076章 太宗篇23 進入深水區的稅改第379章 南北一統第229章 孟昶:七寶溺器,好用第66章 請辭?不許!第239章 進退第134章 乾祐元年終第1713章 機遇第299章 一個一個給朕說第34章 亡國之族第515章 最後的旅途14第96章 第四次出巡第450章 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