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6章 北面事務

對於北面事務,大漢也不是一概採取保守,軍事攻勢雖然停止,卻大搞政治攻勢與經濟攻勢,針對於諸多的少數民族,劉承祐特地成立了一個衙門,理藩院,由陳王趙匡贊負責諸族的延攬管理事務。

東北方向,由於道路阻隔,交通控制,再加遼國有所防備,雖然同室韋、女真、奚人、渤海等族有所聯繫,但規模終究不大。

而朝廷的重心,主要放在同高麗國的交往上,這三年間,雙方往來密集,政治上的聯繫日趨緊密。高麗王王昭,對朝廷十分順服,幾番遣使入朝,進貢學習,並延請朝廷派人指導其制度建設。對此,劉承祐派了不少博士、僧侶、道士東渡,當然也有些官吏。

這幾乎是一場政治扶貧,自從平定叛亂後,高麗王權威大漲,改革的阻力也迎刃而解,再加上,扯着大漢的虎旗,其改革已大見成效。等到乾祐十五年,高麗國已是內部矛盾得到控制,功臣、貴族的弊病得到改善,王權得到強化,國力也逐漸邁向開國以來的頂峰。

對於高麗國的情況,劉承祐也有所關注,就劉承祐本心而言,或許並不希望看到王昭改革成功。然而,個人情感終究不能影響到國家大略,針對遼國,高麗是劉承祐選擇的一個得力盟友。再加上,此時的高麗國,對大漢也足夠恭順,並且在對遼之事上,早已取得共識。

另一方面,則在於經濟利益,兩國之間,每歲通航的海船達兩百多艘,兩國貿易開歷年之最。從中,大漢獲取了不少的收益,尤其是大量的銅料自高麗輸入。

而在與高麗的交通之中,更東的日本也得到消息,開始組織使者,朝覲中原。

相較於東北方向的平靜,西北的局勢,則要更復雜一些。首先是定難軍,自李彝殷被扣留在東京後,其內部果然產生了分裂。

明眼人都知道,李彝殷是被朝廷強留的,但是,並沒有造成定難軍上下同仇敵愾、共度時艱的局面。一方面源於朝廷的政治攻勢,一方面也因爲定難軍內部的矛盾,很多人都有意採信李彝殷是留戀開封浮華而捨棄夏綏,不願西歸,在開封享福。

起初,李彝殷在進京前,做好了一些交待安排,重任落在其子李光睿身上。而事實上,這起到了一些作用,在李彝殷不在的前期,李光睿也確實掌控了定難軍軍政大權。

不過,隨着時間的推移,問題也就出現了,出在拓跋李氏內部。僅一個“名不正言不順”的理由,就可以拿來攻訐,再加上選擇性地拿李彝殷的事情來打擊其威信,如此一來,矛盾日益凸出,到乾祐十四年,李光睿已經無法徹底控制局面,定難軍形成了事實上的分裂。

首先是遂州節度使李彝全,不奉其令,並向朝廷上表,彈劾李光睿,竊取帥位,圖謀不軌。緊隨其後,是銀州刺史李光儼,雖然不似李彝全那般直接,卻也有疏離態度。

至此,定難軍所轄四州,真正聽命帥府的,只有夏宥二州,而完全受李光睿掌控的,也只有夏州了。於定難軍而言,更艱難的,是節度使還遠在開封。

定難軍的分裂態勢,固然有盧多遜在背後挑動,推波助瀾,但根本原因,還在於其內部矛盾。而其矛盾根源,也在於節度世襲。

拓跋李氏的崛起,關鍵在於李思恭,那是党項定難軍的奠基人,哪怕李思恭已死了半個多世紀,在很多黨項人心中,其威名猶在。

然而,李思恭死後,以其子少不更事,承繼節度位置的是其弟李思諫。李思諫死後,李思恭之子李彝昌繼位,但又因兵變被殺,帥位落入李仁福之手,屬李思恭之弟李思敬一脈,一直到如今。

李仁福後是其子李彝超,直至李彝殷,從其世系流轉就可知,定難軍的傳承隱患很大。李彝殷若在,以其二十多年在位的掌控能力,足以彈壓。

然李彝殷不在,李光睿一則威望不夠,二則無朝廷敕書,老輩的事情,歷史的遺留問題,就都可以拿出來說道了。

也就是李彝殷在夏州打下的基礎足夠深厚,否則李光睿能否守住夏州的基業都是問題,很有可能在反對者的力量下被驅逐。

事實上,盧多遜就曾彙報,遂州的李彝全聯絡他,希望能取得朝廷的支持,驅逐李光睿,使夏州真正歸附朝廷。然而,其小心思,哪裡能瞞過朝廷,給出的反應是,既不支持,也不反對,當然這也算表明態度了。

對於定難軍如今的形勢,就朝廷而言,已經滿意了,內部分裂紛爭,卻也沒到同室操戈的地步,這樣的情況,實在是完美。

事實上,倘若定難軍真的內戰了,於當下的大漢而言,反不是好事,那很可能影響到整個西北局勢。不過,他們也暫時沒有內戰的基礎,外有朝廷的把握,內部則是夏綏銀三方互爲牽制。

而一旦有先動者,又很可能引起公憤。定難軍的分裂,始終侷限於其內部,而其他党項部族,少有參與,都是默然坐觀,而是在積極與朝廷所控州縣交易。

去歲夏,苦於內部難寧,爭端不休,心力交瘁的李光睿以夏州留後身份,向劉承祐上奏了一封奏章,大概意思是希望能夠放還李彝殷,還夏綏百姓以安寧,他願自己赴京,做質子。

對此,李彝殷“主動”回了一封信,說他在東京待得很好,年事已高,精力不濟,正當安享晚年,讓他善掌夏州軍政。其後,朝廷便下了一道制書,正式扶正李光睿,以其爲定難軍節度使。

這道任命,算是給了李光睿名分,但已經分裂的拓跋李氏,卻再難回到當初。也因爲朝廷的手段,李光睿心中憤懣,對朝廷日益不滿。

而在定難軍內部紛擾不斷之時,其南面,卻有一個吃瓜羣衆,高紹基。到乾祐十五年,高紹基對延州的統治,已然名存實亡,高紹基雖然仍保留着節度使的名號,但軍政實權已然被朝廷所掌控,樞密院派了個名叫曹翰的將領主持延州軍事。

而高氏一族,也陸續遷到洛陽,高紹基也兩次向劉承祐請命,希望能回朝任職。

党項事務之外,朝廷對隴右、河西方面的開拓,也在持續進展,與回鶻、溫末、吐蕃的交通往來愈加密集。褒國公王景,在此前西拓的基礎上,繼續西進,重新把蘭州納入管理。

蘭州以西,繼續遣人招撫,因爲拓地兼撫戎之功,王景在乾祐十四年,正式由渤海郡公晉爵褒國公,而王景至此已七十三歲,可以說,其晚年基本都奉獻給了大漢在西面的事業。

至於同大漢聯繫已深的涼州,在多年的鋪墊下,也由中央派遣了幾名官吏前去,進行管理。折逋氏在朝廷支持下壯大,冠絕溫末諸族,原本是有所忌憚的,所幸其還算老實,沒有爲此設阻,走那取死之道。

到乾祐十五年,大漢的勢力,已徹底推進到河西地區,影響遍及河西走廊。而由此造成的不利影響則是,在這種迴歸式的拓展過程中,也不是所有人都歡迎的,西北的諸多部族中,多了不少敵視的目光,反對的聲音。

而控制甘、肅地區的甘州回鶻,在大漢的這種擴張勢頭下,也表現出了濃濃的忌憚。也就是大漢的腳步比較穩當,採取的也是溫水煮青蛙的手段,經濟利益在前,政治手段隨後,再有軍事實力威懾,方纔沒有大的動亂。

當然,隨着盧多遜及諸位將吏關於各項西北事務的彙報,在劉承祐心裡,也已勾畫着一幅藍圖。西北地區,在將來還是需要整改的,在重返河隴乃至西域的過程中,懷柔是必須的,但不能作爲唯一手段。

第38章 賞第30章 可以準備善後了第21章 老六也長大了第293章 生於憂患第140章 惱火的趙匡胤第4章 中原易主第254章 久待良機第2116章 康宗篇8 侯府鍵政第101章 梁山觀政第20章 威臨荊南第346章 底層第22章 改革急先鋒第98章 山道第115章 困獸之鬥第149章 河東巡撫第34章 三次鐵離之戰第292章 趙普覆命第333章 養子、南征在即第25章 開寶新政第436章 真實而殘酷世宗篇31 建隆六年·漢伊六次大戰第192章 再得兩子第8章 這就是真相?第165章 安排,又去一宿將第398章 虞美人第267章 國難之際第98章 追捕第355章 特殊的行狩第9章 寫得不錯!第32章 天子上門第23章 慕容都帥用兵第324章 相安爲上第83章 惠妃母子第1788章 議點正事第135章 趙家父子第477章 三月初十第249章 樞密院內第77章 渦口之戰(1)第96章 言官第148章 教誨第243章 不自知第248章 劉皇帝的小本本第42章 西州局勢岌岌可危第457章 粉飾一二第50章 額手稱慶的南唐君臣第294章 北伐的尾聲3第359章 上元之夜第132章 向訓爲帥第18章 輕取江陵2第2058章 太宗篇5 雍熙第91章 欒城之戰(3)第465章 “教匪”第148章 還京第201章 擎天保駕之臣第2045章 最後的旅途16第2092章 太宗篇39 勾吳國之始第161章 折氏進宮第269章 愛將第141章 崇政殿聽政3第91章 吉兆動兵,再臨壽春第192章 遼帝南狩第304章 楚州第90章 交趾收復第27章 郭威病了第75章 敖萊小城第1766章 噩耗連連,皇后病危第81章 下蔡大捷第313章 遼國崩潰指日可待第483章 南巡第180章 躊躇滿志第328章 默認第221章 成長的王彥升第3章 臺懷之事第134章 回府第1793章 又一個四品大員沒了第206章 癥結難以解決第1677章 軍議與戰爭利器第39章 濮州案(2)第151章 開寶七年第52章 六穀土豪第2101章 太宗篇48 雍熙九年第371章 慰問=送行第119章 難審第105章 密探專奏第176章 去鄴都第160章 三個青年第91章 今日開寶第470章 分封第302章 朝局大變動第205章 南院大王的謀略第97章 真正迂直的人是活不久的第12章 皇子們的教育第110章 西南將帥第91章 王峻驕狂第206章 難免異議第351章 滿朝之中,只此一人第1802章 屁股要坐穩,態度要端正第475章 吃人的河隴備災第368章 榮寵第78章 安東這地不簡單
第38章 賞第30章 可以準備善後了第21章 老六也長大了第293章 生於憂患第140章 惱火的趙匡胤第4章 中原易主第254章 久待良機第2116章 康宗篇8 侯府鍵政第101章 梁山觀政第20章 威臨荊南第346章 底層第22章 改革急先鋒第98章 山道第115章 困獸之鬥第149章 河東巡撫第34章 三次鐵離之戰第292章 趙普覆命第333章 養子、南征在即第25章 開寶新政第436章 真實而殘酷世宗篇31 建隆六年·漢伊六次大戰第192章 再得兩子第8章 這就是真相?第165章 安排,又去一宿將第398章 虞美人第267章 國難之際第98章 追捕第355章 特殊的行狩第9章 寫得不錯!第32章 天子上門第23章 慕容都帥用兵第324章 相安爲上第83章 惠妃母子第1788章 議點正事第135章 趙家父子第477章 三月初十第249章 樞密院內第77章 渦口之戰(1)第96章 言官第148章 教誨第243章 不自知第248章 劉皇帝的小本本第42章 西州局勢岌岌可危第457章 粉飾一二第50章 額手稱慶的南唐君臣第294章 北伐的尾聲3第359章 上元之夜第132章 向訓爲帥第18章 輕取江陵2第2058章 太宗篇5 雍熙第91章 欒城之戰(3)第465章 “教匪”第148章 還京第201章 擎天保駕之臣第2045章 最後的旅途16第2092章 太宗篇39 勾吳國之始第161章 折氏進宮第269章 愛將第141章 崇政殿聽政3第91章 吉兆動兵,再臨壽春第192章 遼帝南狩第304章 楚州第90章 交趾收復第27章 郭威病了第75章 敖萊小城第1766章 噩耗連連,皇后病危第81章 下蔡大捷第313章 遼國崩潰指日可待第483章 南巡第180章 躊躇滿志第328章 默認第221章 成長的王彥升第3章 臺懷之事第134章 回府第1793章 又一個四品大員沒了第206章 癥結難以解決第1677章 軍議與戰爭利器第39章 濮州案(2)第151章 開寶七年第52章 六穀土豪第2101章 太宗篇48 雍熙九年第371章 慰問=送行第119章 難審第105章 密探專奏第176章 去鄴都第160章 三個青年第91章 今日開寶第470章 分封第302章 朝局大變動第205章 南院大王的謀略第97章 真正迂直的人是活不久的第12章 皇子們的教育第110章 西南將帥第91章 王峻驕狂第206章 難免異議第351章 滿朝之中,只此一人第1802章 屁股要坐穩,態度要端正第475章 吃人的河隴備災第368章 榮寵第78章 安東這地不簡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