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6章 北面事務

對於北面事務,大漢也不是一概採取保守,軍事攻勢雖然停止,卻大搞政治攻勢與經濟攻勢,針對於諸多的少數民族,劉承祐特地成立了一個衙門,理藩院,由陳王趙匡贊負責諸族的延攬管理事務。

東北方向,由於道路阻隔,交通控制,再加遼國有所防備,雖然同室韋、女真、奚人、渤海等族有所聯繫,但規模終究不大。

而朝廷的重心,主要放在同高麗國的交往上,這三年間,雙方往來密集,政治上的聯繫日趨緊密。高麗王王昭,對朝廷十分順服,幾番遣使入朝,進貢學習,並延請朝廷派人指導其制度建設。對此,劉承祐派了不少博士、僧侶、道士東渡,當然也有些官吏。

這幾乎是一場政治扶貧,自從平定叛亂後,高麗王權威大漲,改革的阻力也迎刃而解,再加上,扯着大漢的虎旗,其改革已大見成效。等到乾祐十五年,高麗國已是內部矛盾得到控制,功臣、貴族的弊病得到改善,王權得到強化,國力也逐漸邁向開國以來的頂峰。

對於高麗國的情況,劉承祐也有所關注,就劉承祐本心而言,或許並不希望看到王昭改革成功。然而,個人情感終究不能影響到國家大略,針對遼國,高麗是劉承祐選擇的一個得力盟友。再加上,此時的高麗國,對大漢也足夠恭順,並且在對遼之事上,早已取得共識。

另一方面,則在於經濟利益,兩國之間,每歲通航的海船達兩百多艘,兩國貿易開歷年之最。從中,大漢獲取了不少的收益,尤其是大量的銅料自高麗輸入。

而在與高麗的交通之中,更東的日本也得到消息,開始組織使者,朝覲中原。

相較於東北方向的平靜,西北的局勢,則要更復雜一些。首先是定難軍,自李彝殷被扣留在東京後,其內部果然產生了分裂。

明眼人都知道,李彝殷是被朝廷強留的,但是,並沒有造成定難軍上下同仇敵愾、共度時艱的局面。一方面源於朝廷的政治攻勢,一方面也因爲定難軍內部的矛盾,很多人都有意採信李彝殷是留戀開封浮華而捨棄夏綏,不願西歸,在開封享福。

起初,李彝殷在進京前,做好了一些交待安排,重任落在其子李光睿身上。而事實上,這起到了一些作用,在李彝殷不在的前期,李光睿也確實掌控了定難軍軍政大權。

不過,隨着時間的推移,問題也就出現了,出在拓跋李氏內部。僅一個“名不正言不順”的理由,就可以拿來攻訐,再加上選擇性地拿李彝殷的事情來打擊其威信,如此一來,矛盾日益凸出,到乾祐十四年,李光睿已經無法徹底控制局面,定難軍形成了事實上的分裂。

首先是遂州節度使李彝全,不奉其令,並向朝廷上表,彈劾李光睿,竊取帥位,圖謀不軌。緊隨其後,是銀州刺史李光儼,雖然不似李彝全那般直接,卻也有疏離態度。

至此,定難軍所轄四州,真正聽命帥府的,只有夏宥二州,而完全受李光睿掌控的,也只有夏州了。於定難軍而言,更艱難的,是節度使還遠在開封。

定難軍的分裂態勢,固然有盧多遜在背後挑動,推波助瀾,但根本原因,還在於其內部矛盾。而其矛盾根源,也在於節度世襲。

拓跋李氏的崛起,關鍵在於李思恭,那是党項定難軍的奠基人,哪怕李思恭已死了半個多世紀,在很多黨項人心中,其威名猶在。

然而,李思恭死後,以其子少不更事,承繼節度位置的是其弟李思諫。李思諫死後,李思恭之子李彝昌繼位,但又因兵變被殺,帥位落入李仁福之手,屬李思恭之弟李思敬一脈,一直到如今。

李仁福後是其子李彝超,直至李彝殷,從其世系流轉就可知,定難軍的傳承隱患很大。李彝殷若在,以其二十多年在位的掌控能力,足以彈壓。

然李彝殷不在,李光睿一則威望不夠,二則無朝廷敕書,老輩的事情,歷史的遺留問題,就都可以拿出來說道了。

也就是李彝殷在夏州打下的基礎足夠深厚,否則李光睿能否守住夏州的基業都是問題,很有可能在反對者的力量下被驅逐。

事實上,盧多遜就曾彙報,遂州的李彝全聯絡他,希望能取得朝廷的支持,驅逐李光睿,使夏州真正歸附朝廷。然而,其小心思,哪裡能瞞過朝廷,給出的反應是,既不支持,也不反對,當然這也算表明態度了。

對於定難軍如今的形勢,就朝廷而言,已經滿意了,內部分裂紛爭,卻也沒到同室操戈的地步,這樣的情況,實在是完美。

事實上,倘若定難軍真的內戰了,於當下的大漢而言,反不是好事,那很可能影響到整個西北局勢。不過,他們也暫時沒有內戰的基礎,外有朝廷的把握,內部則是夏綏銀三方互爲牽制。

而一旦有先動者,又很可能引起公憤。定難軍的分裂,始終侷限於其內部,而其他党項部族,少有參與,都是默然坐觀,而是在積極與朝廷所控州縣交易。

去歲夏,苦於內部難寧,爭端不休,心力交瘁的李光睿以夏州留後身份,向劉承祐上奏了一封奏章,大概意思是希望能夠放還李彝殷,還夏綏百姓以安寧,他願自己赴京,做質子。

對此,李彝殷“主動”回了一封信,說他在東京待得很好,年事已高,精力不濟,正當安享晚年,讓他善掌夏州軍政。其後,朝廷便下了一道制書,正式扶正李光睿,以其爲定難軍節度使。

這道任命,算是給了李光睿名分,但已經分裂的拓跋李氏,卻再難回到當初。也因爲朝廷的手段,李光睿心中憤懣,對朝廷日益不滿。

而在定難軍內部紛擾不斷之時,其南面,卻有一個吃瓜羣衆,高紹基。到乾祐十五年,高紹基對延州的統治,已然名存實亡,高紹基雖然仍保留着節度使的名號,但軍政實權已然被朝廷所掌控,樞密院派了個名叫曹翰的將領主持延州軍事。

而高氏一族,也陸續遷到洛陽,高紹基也兩次向劉承祐請命,希望能回朝任職。

党項事務之外,朝廷對隴右、河西方面的開拓,也在持續進展,與回鶻、溫末、吐蕃的交通往來愈加密集。褒國公王景,在此前西拓的基礎上,繼續西進,重新把蘭州納入管理。

蘭州以西,繼續遣人招撫,因爲拓地兼撫戎之功,王景在乾祐十四年,正式由渤海郡公晉爵褒國公,而王景至此已七十三歲,可以說,其晚年基本都奉獻給了大漢在西面的事業。

至於同大漢聯繫已深的涼州,在多年的鋪墊下,也由中央派遣了幾名官吏前去,進行管理。折逋氏在朝廷支持下壯大,冠絕溫末諸族,原本是有所忌憚的,所幸其還算老實,沒有爲此設阻,走那取死之道。

到乾祐十五年,大漢的勢力,已徹底推進到河西地區,影響遍及河西走廊。而由此造成的不利影響則是,在這種迴歸式的拓展過程中,也不是所有人都歡迎的,西北的諸多部族中,多了不少敵視的目光,反對的聲音。

而控制甘、肅地區的甘州回鶻,在大漢的這種擴張勢頭下,也表現出了濃濃的忌憚。也就是大漢的腳步比較穩當,採取的也是溫水煮青蛙的手段,經濟利益在前,政治手段隨後,再有軍事實力威懾,方纔沒有大的動亂。

當然,隨着盧多遜及諸位將吏關於各項西北事務的彙報,在劉承祐心裡,也已勾畫着一幅藍圖。西北地區,在將來還是需要整改的,在重返河隴乃至西域的過程中,懷柔是必須的,但不能作爲唯一手段。

第202章 百草口之戰第29章 請纓第106章 再臨大江第223章 南北海軍第174章 互揭其短第106章 陳覺怯戰觀成敗世宗篇28 朝暉之城,老年白龍第2106章 太宗篇53 遲暮第259章 遼東初定第84章 夏州降第177章 躬身入村野第1799章 宿醉風波第144章 兩月滅蜀?第34章 三次鐵離之戰第25章 李史合謀第212章 慕容皇叔問事第80章 一意孤行,而蹈死地第17章 原來這是筵席第38章 任其紛擾第348章 文武並舉第1733章 王侁要倒黴了第72章 頤指氣使VS意氣風發第227章 席捲半島第1705章 君臣都發狠了第204章 事態擴大第2201章 仁宗篇18 三年政亂第138章 回宮第487章 “驚喜”第170章 全線動員第59章 明貶實升第239章 進退第182章 大漢最北端第280章 慮難備戰於前第116章 涼甘瓜沙第242章 何福進之死第133章 卑微的武德使第171章 我能說,我看上的是符家二娘子嗎第83章 遼帝之亡第1770章 總要殺些人第56章 彌月之喜第104章 餓狼相爭第144章 東宮家事,接連凋零第139章 衆臣拾柴第60章 驚喜來得太突然第58章 火神澱之亂第91章 吉兆動兵,再臨壽春第128章 治安問題第107章 飄飄然的李相第151章 廣政殿議第193章 遼國上層的憂患意識第155章 蓄奴之議第2081章 太宗篇28 劍南“玩”脫了第428章 趙王的新任命第266章 放賑遼東第367章 下面的聲音第478章 開寶二十九年第355章 特殊的行狩第190章 風起於青萍之末第494章 輕輕放下第268章 西縣第48章 耿崇美第19章 用兵籌劃,自此而始第186章 邢州事了第478章 開寶二十九年第159章 政事堂中的平衡第2140章 世宗篇15 中亞風雲明城會戰第135章 趙家父子第429章 向南!第466章 經濟制裁第390章 武舉選官定製第199章 雁門大將第345章 剝削者第108章 戛然而止第359章 上元之夜第233章 漢騎出絕域第153章 未來將帥第1744章 此路不通第79章 “撫遠之戰”第119章 節度進京第1779章 四王畢第52章 “厚道”的做法第113章 十年之爭也該結束了278章 軍務第335章 改到自己頭上第63章 朝廷應對第82章 瓦橋關第364章 漢宮之內第294章 唐粵問題第400章 柴榮死了第310章 海路主將第276章 陰山南麓的戰事第9章 王峻歸來第386章 以發展的眼光看待第376章 降臣紛來第1758章 關係經營第16章 諸般滋味在心頭第198章 遼國變故第237章 南口大戰6第204章 遼帝的處置第13章 楊業述職
第202章 百草口之戰第29章 請纓第106章 再臨大江第223章 南北海軍第174章 互揭其短第106章 陳覺怯戰觀成敗世宗篇28 朝暉之城,老年白龍第2106章 太宗篇53 遲暮第259章 遼東初定第84章 夏州降第177章 躬身入村野第1799章 宿醉風波第144章 兩月滅蜀?第34章 三次鐵離之戰第25章 李史合謀第212章 慕容皇叔問事第80章 一意孤行,而蹈死地第17章 原來這是筵席第38章 任其紛擾第348章 文武並舉第1733章 王侁要倒黴了第72章 頤指氣使VS意氣風發第227章 席捲半島第1705章 君臣都發狠了第204章 事態擴大第2201章 仁宗篇18 三年政亂第138章 回宮第487章 “驚喜”第170章 全線動員第59章 明貶實升第239章 進退第182章 大漢最北端第280章 慮難備戰於前第116章 涼甘瓜沙第242章 何福進之死第133章 卑微的武德使第171章 我能說,我看上的是符家二娘子嗎第83章 遼帝之亡第1770章 總要殺些人第56章 彌月之喜第104章 餓狼相爭第144章 東宮家事,接連凋零第139章 衆臣拾柴第60章 驚喜來得太突然第58章 火神澱之亂第91章 吉兆動兵,再臨壽春第128章 治安問題第107章 飄飄然的李相第151章 廣政殿議第193章 遼國上層的憂患意識第155章 蓄奴之議第2081章 太宗篇28 劍南“玩”脫了第428章 趙王的新任命第266章 放賑遼東第367章 下面的聲音第478章 開寶二十九年第355章 特殊的行狩第190章 風起於青萍之末第494章 輕輕放下第268章 西縣第48章 耿崇美第19章 用兵籌劃,自此而始第186章 邢州事了第478章 開寶二十九年第159章 政事堂中的平衡第2140章 世宗篇15 中亞風雲明城會戰第135章 趙家父子第429章 向南!第466章 經濟制裁第390章 武舉選官定製第199章 雁門大將第345章 剝削者第108章 戛然而止第359章 上元之夜第233章 漢騎出絕域第153章 未來將帥第1744章 此路不通第79章 “撫遠之戰”第119章 節度進京第1779章 四王畢第52章 “厚道”的做法第113章 十年之爭也該結束了278章 軍務第335章 改到自己頭上第63章 朝廷應對第82章 瓦橋關第364章 漢宮之內第294章 唐粵問題第400章 柴榮死了第310章 海路主將第276章 陰山南麓的戰事第9章 王峻歸來第386章 以發展的眼光看待第376章 降臣紛來第1758章 關係經營第16章 諸般滋味在心頭第198章 遼國變故第237章 南口大戰6第204章 遼帝的處置第13章 楊業述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