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3章 勝利的意義

【收集免費好書】關注v x推薦你喜歡的小說 領現金紅包!

白草口前,金戈鐵馬的錚鳴聲暫告平息,取而代之的是勝利者的歡呼。歡呼之下,是鮮血蓋地,屍身盈野,兩處戰場十分明顯,漢遼雙方將士的屍體交織在一起,顯示着戰鬥的激烈與殘酷。

幾百名民夫,在雁門知府王祚的親自率領下,出關幫忙救助傷兵,打掃戰場。大量的火把舉起,以作照明,夏夜之中,殘肢斷臂,血腥瀰漫的景象,令人驚懼。而得勝的漢軍將士,則如煉獄中走出的勇士,令人敬畏。

雁門知府王祚,小吏出身,有一定幹才,乃是淮東轉運使王溥之父。此番遼軍叩關,他是夜以繼日,調集民夫、物資,全力支持楊業拒遼。今日大戰,更拖着年邁的身軀,親赴白草口,表現出來的品質,令人敬佩。當然,未嘗沒有作秀的原因,這是個人老心不老的角色。

得勝的將士,陸續撤回堡前一片乾淨的空地休整。經過滿目瘡痍、殘肢斷臂的戰場的薰陶,王祚忍着心頭的少許噁心,尋到楊業。

此時,楊業身上帶創,仍未卸甲,正四下奔走,安撫着將士,慰看着傷員。王祚上前即可拜道:“楊將軍真將帥也!以寡敵衆,力克強虜,功勳卓著,在下佩服!”

“王公是長者,楊業不敢當!”楊業此時顯得很謙虛,露出一道極富感染力的笑容,扶正王祚,應道:“楊業身受到天子厚恩,保靖一方,爲國殺敵,職責所在,更不敢矜功!”

見狀,王祚更露感慨,連連頷首。縱目四望,夜色之中,注意到周邊,定襄軍士雖經一日苦戰,疲憊不堪,但坐立之間,仍保持着防禦戒備,王祚不由長嘆:“有此忠勇之士、精良之師,衛國御邊,天下可安,北虜可滅啊!”

未己,康延澤率領騎兵歸來,押着數百俘虜,以及驅趕着爲數不少的戰馬、羊駝,追亡逐北,顯然收穫不小。

楊業親自上前迎接他,康延澤下馬,看着楊業,關心道:“將軍傷勢如何?”

“都是小傷,並無大礙!”楊業搖搖頭,他身上所穿甲冑,乃是皇帝親賜,質量上佳,在防護上邊功效很大。

“遼軍情況如何?”楊業仍舊關心着敵情。

康延澤笑道:“全數撤逃,沒有任何留戀,顯然也怕我們繼續趁勝追殺,不敢南顧。其營寨完整地留了下來,我只把馬匹、牲畜趕了回來,其間還有不少氈帳、兵器、糧秣。爲防意外,可明晨再遣人接收!”

康延澤考慮事情,顯然就在一個穩妥。楊業聞之,終於露出了釋然的表情,說道:“總算功成,將士們廝殺辛苦,還當休整犒勞,恢復體力精力!”

康延澤則言語敬佩地說道:“以我看來,遼軍經此一敗,輕易不敢再度南下!將軍此戰,大振我漢軍聲勢,臨陣指揮,用兵之奇,膽略之足,實令末將歎爲觀止啊!”

若是讓康延澤用兵,絕對不敢像楊業這般。對其讚揚,楊業當然是捧回去,笑道:“康將軍對戰機的把握,也是此戰得勝的關鍵所在,若無將軍突發,直向敵將,此戰勝敗,猶未可知!”

楊業並不是個善於迎合他人的人,但聞其讚譽之語,基本發乎真心。康延澤瞭解此點,兩人互吹一番,很快相視暢快大笑。

勝利的消息,就如這夏夜的涼風,清爽宜人,吹過關山,向南擴散而去。當然,最先分享喜悅的,還得屬雁門關嶺間的漢軍戍卒,剩下的人雖然沒有親自參戰,但同與榮焉。

山嶺制高處,雁門北關樓上,馮氏站於高處,向北眺望,如同一塊堅強的忘夫石。關前崎嶇盤旋的狹道,似乎吞噬了她大部分的注意,心神之中則始終牽掛着白草口的戰鬥情況。

前一夜,楊業曾與之訣別,將軍難免陣上亡,楊業沒有告訴她具體的戰法,但以馮氏的聰明,能夠看出,楊業做出了一個危險的決定。

但是,瞭解丈夫,知道他的志向,是故從頭到尾,馮氏沒有勸阻挽留,只是表示全部的支持。楊業出發之後,他便帶着三個兒子,待在關樓上,從晨曦初露,一直到夜色降臨。

楊業算是幸運的,戍邊有家人相伴,有妻子毫無保留的理解與支持,臨戰之前,還能有最後的話別。但隨其出戰的定襄軍,那些浴血奮戰,直接陣亡的將士,卻是直接將死訊與哀傷留給家人......

夜幕之下,衣袂飄動,苗條卻堅強的身影始終屹立,當勝利的消息傳來後,關城內歡呼不斷,馮氏緊繃的心絃終於鬆動了,泛紅的眼眶終於忍不住泛起霧氣。

得知父親打了打勝仗,楊延昭歡呼不已,帶頭在關城上奔跑跳躍,兩個睏倦的弟弟也跟着哥哥嬉鬧不已。

勝利的消息,以極快的速度席捲南下,三日之內,河東聞之,五日之間,抵報東京,十日以後,轟傳河北,半月之後,天下悉知。

此前,敵騎叩關,雁門示警,邊關告急,大漢這邊雖有所震動,但軍民之間,並沒有人心大動,更不可能造成什麼天下驚懼的局面。

主要是遼軍動兵太少,對於大漢而言,區區一萬遼軍,就能破強關,掠漢地?不要說大軍軍政將吏,就是最普通的百姓,都不會覺得雁門關外的遼軍能有什麼作爲。如果是遼軍發兵數十萬,大舉南侵,或許普通的漢民纔會擔憂起來。

這些年來,國家向安,越發富強,伴隨着漢軍不斷的軍事勝利,大漢軍民的心氣也是不斷提升。從殘酷亂世走出來的大漢軍民,並不畏戰,更不會懼遼。幾十年來,北方軍民,在抵禦契丹入侵劫掠上,從來都是慨然應戰,提刀殺賊的,對於契丹又何曾畏懼過。

即便在丟了燕雲十六州後,契丹與晉的那幾年鏖戰中,晉軍也是頑強作戰,血戰到底。更遑論,後來契丹入主中原,濫施暴政,從而引起的中原、河北軍民羣起抗擊了。

是故,三代以來,北方軍民就沒有畏胡懼胡這一說。而在晉王李存勖期間,與阿保機較量,河東強兵對陣契丹精銳,那也是壓着對方打的。

但是,自石晉以來,北方軍民的心中,也壓抑着一種不忿之氣。沒了燕山之險,塞北胡騎可任意進出,南下劫掠,如入自家後花園。豪傑之士,躍馬挺劍擊敵,卻往往因君主的昏聵,將帥的無能,內部的混亂,而宣告無用。

時間一久,不安在增加,怨氣在沸騰。是以造成一種,民不畏胡,而對戰屢敗的結果,着對人心士氣的打擊是很嚴重的。

直到劉知遠父子東出,建立大漢,又經劉承祐十年的改政革興,富國強兵,鞏固北方防禦,緩和北面衝突,那種不安的情緒,纔有所緩解。

而雁門大捷,在當下的大漢,更顯意義非常。這一仗,打出了漢軍的威風,極大地提振士氣,鼓舞人心。並且,這是自欒城之戰後,漢軍對契丹取得的又一次大勝,也值得大書特書。

不要說趙延壽那次北伐,雖然偷襲得手,並且對契丹殺傷甚衆,但在後續的幾年中,一直是被遼軍壓制着,幽燕地區因之而崩潰。遼騎的肆意侵擾,使得燕軍只能龜縮城守,不敢正面對敵,一度只能靠河北的輸血,才勉強堅持下去。

至於欒城之戰,戰果雖然輝煌,但偶然性太大,是諸多因素巧合在一起,最終造成了一場神話般的戰役,成就了皇帝劉承祐的威名。

而在朝廷後續的宣傳中,更加加大了其神話性,初期還會提到是高祖劉知遠的戰略性指導以及皇威庇佑,但到後來,逐漸演變成對乾祐皇帝單獨的讚歌。

在大部分普通的大漢軍民們看來,欒城之戰的勝利,那是皇帝陛下受上天所鍾,天命所在,無可匹敵,所以獲勝。敵情分析、出擊決策、戰機把握、周密安排、將士廝殺等等一切細節,都被模糊化了。

而白草口的勝利則不然,這是大漢的戍邊將士,靠着自己的勇敢無畏,正面對敵,以少克衆,憑着漢軍的戰法靠硬實力取得的勝利。相較於欒城之戰神話般的不可觸及,這卻是大漢其他將士可效仿,可以實現的成績。

論及歷史意義,比之欒城之戰,雁門關塞前的這場勝利,可稱微不足道,但論及對士氣的提振,對民心的鼓舞,則更有勝之。

第147章 德勝渡第55章 山上山下第365章 邊事結論第464章 甘州楊氏第163章 索然無味第160章 三個青年第248章 劉皇帝的小本本第141章 崇政殿聽政3第251章 此冬二三事第16章 諸般滋味在心頭第154章 南唐來使1第1740章 農民苦第1章 封禪的餘韻第299章 溫情脈脈第111章 武德司如此,皇城司何如?第134章 班師還朝第1718章 太孫之爭早有苗頭第193章 乾祐五年秋舉第1719章 什麼忌諱的事都敢聊第125章 邢州事第170章 河東改制第458章 小器、雍王進言第299章 遼國的情況第1745章 東京大爆炸第177章 小賢王第269章 先鋒慕容承泰第422章 安東國的第一個冬季第36章 西面來人第156章 亡國之君第2088章 太宗篇35 成功亦是妥協第1728章 惠民新政第26章 史卿,朕要重任相托第2198章 仁宗篇15 統治中堅第153章 未來將帥第351章 滿朝之中,只此一人第128章 開寶宰相之死第1758章 關係經營第2200章 仁宗篇17 黨爭伊始第2076章 太宗篇23 進入深水區的稅改第414章 到此爲止第1751章 結束了第127章 打破潛規則第1815章 波斯見聞第191章 “從諫如流”第290章 燕王在京,軍制改革第112章 回京前的安排第396章 天花板第266章 蜀廷的爭執第112章 回京前的安排第2125章 康宗篇終 在位八年,荒怠無功第314章 還京第307章 老馬將軍值得重任第32章 後宮不平靜仁宗篇8 罷相“疑雲”第268章 西縣第134章 王師已克敵都第38章 河西局勢由此轉變第1790章 憂勞第411章 政治危機第24章 巡遊第1781章 危險往往來自背後第367章 還是穩着來第306章 北面事務第1696章 藏兵於民第277章 軍政安排第454章 朝廷要下重手了第1774章 又罷一相第109章 太后崩逝第280章 傳國玉璽的消息第401章 王彥升之死第243章 向遼陽進軍第439章 自請其罪第101章 亂情控制第372章 封王第451章 雙雙去世第126章 問罪世宗篇39 寇準罷相第57章 既得潞,復據澤第1700章 本州無罪第41章 小風波第40章 入長沙,定湖南第24章 不戰而屈人之兵第118章 棉第1744章 此路不通第59章 皇帝與太子第1794章 魏王回來了第2081章 太宗篇28 劍南“玩”脫了第318章 披麻戴孝十萬家第57章 七月大朝第50章 額手稱慶的南唐君臣第126章 劉承祐被碰瓷了第15章 小人行徑第340章 《開寶總類》第53章 交代後事第85章 安心第103章 強勢、陰謀第121章 最難啃的骨頭,最輕鬆地啃下了第58章 當太子與首相共同針對第20章 被忽視的問題第44章 太后相召
第147章 德勝渡第55章 山上山下第365章 邊事結論第464章 甘州楊氏第163章 索然無味第160章 三個青年第248章 劉皇帝的小本本第141章 崇政殿聽政3第251章 此冬二三事第16章 諸般滋味在心頭第154章 南唐來使1第1740章 農民苦第1章 封禪的餘韻第299章 溫情脈脈第111章 武德司如此,皇城司何如?第134章 班師還朝第1718章 太孫之爭早有苗頭第193章 乾祐五年秋舉第1719章 什麼忌諱的事都敢聊第125章 邢州事第170章 河東改制第458章 小器、雍王進言第299章 遼國的情況第1745章 東京大爆炸第177章 小賢王第269章 先鋒慕容承泰第422章 安東國的第一個冬季第36章 西面來人第156章 亡國之君第2088章 太宗篇35 成功亦是妥協第1728章 惠民新政第26章 史卿,朕要重任相托第2198章 仁宗篇15 統治中堅第153章 未來將帥第351章 滿朝之中,只此一人第128章 開寶宰相之死第1758章 關係經營第2200章 仁宗篇17 黨爭伊始第2076章 太宗篇23 進入深水區的稅改第414章 到此爲止第1751章 結束了第127章 打破潛規則第1815章 波斯見聞第191章 “從諫如流”第290章 燕王在京,軍制改革第112章 回京前的安排第396章 天花板第266章 蜀廷的爭執第112章 回京前的安排第2125章 康宗篇終 在位八年,荒怠無功第314章 還京第307章 老馬將軍值得重任第32章 後宮不平靜仁宗篇8 罷相“疑雲”第268章 西縣第134章 王師已克敵都第38章 河西局勢由此轉變第1790章 憂勞第411章 政治危機第24章 巡遊第1781章 危險往往來自背後第367章 還是穩着來第306章 北面事務第1696章 藏兵於民第277章 軍政安排第454章 朝廷要下重手了第1774章 又罷一相第109章 太后崩逝第280章 傳國玉璽的消息第401章 王彥升之死第243章 向遼陽進軍第439章 自請其罪第101章 亂情控制第372章 封王第451章 雙雙去世第126章 問罪世宗篇39 寇準罷相第57章 既得潞,復據澤第1700章 本州無罪第41章 小風波第40章 入長沙,定湖南第24章 不戰而屈人之兵第118章 棉第1744章 此路不通第59章 皇帝與太子第1794章 魏王回來了第2081章 太宗篇28 劍南“玩”脫了第318章 披麻戴孝十萬家第57章 七月大朝第50章 額手稱慶的南唐君臣第126章 劉承祐被碰瓷了第15章 小人行徑第340章 《開寶總類》第53章 交代後事第85章 安心第103章 強勢、陰謀第121章 最難啃的骨頭,最輕鬆地啃下了第58章 當太子與首相共同針對第20章 被忽視的問題第44章 太后相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