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章 議取淮南

暮秋已深,秋霜愈寒,就着涼風,王樸與王溥二者相伴,跟着召喚的太監,行走在宮廷廊道之中。作爲新進進士中的佼佼者,天子唯二另眼相待之人,兩個人完全算得上是“秋風得意”了,暫被安置在學士院,暫無品秩。

“文伯兄覺得,陛下召我二人,所謂何事?”放低聲音,王溥問聯袂而行的王樸。

王溥臉上如沐春風,一副儒雅的樣子,儀態似乎都融入了其走路的姿勢之中。以同科進士之故,哪怕年紀差着十六七歲,二人仍同輩相交,且關係還不錯。對於王樸,王溥也保持着一個面對前輩的謙恭心態。

“君心難測,豈是我等所能猜度的?”王樸的聲音中透着股蒼勁兒味。

見王樸仍舊四平八穩的樣子,王溥不由輕輕地晃了下腦袋,跟着泰然起來。

“二位官人請於此等候通報。”

至垂拱殿,被攔在殿外,二人表現沒有絲毫不妥,保持着恭謹。

“臣王樸(王溥)參見陛下!”

“免禮!”埋着頭的劉承祐幾乎連擡頭的空閒都沒有,只是伸手朝二人示意了下:“先坐。”

殿中,劉承祐正批示着政事堂那邊呈上來的奏章,二王應詔而來,倒是正好讓他稍微放鬆一下。放下御筆,命人將最新硃批好的奏章發往中書處置,劉承祐這纔將注意力投放到二人身上。

兩個人,仍舊微躬着身體,站着。不過,也悄然打量着御案後的少年天子,此前雖在廣政殿見過,但那時的高高在上與此時的近在眼前,感覺總歸是迥異的。勤政的表現,總能彌補年紀的不足,讓人感到一股心安與敬服。

“坐,不必拘束!”見二人仍坐着,劉承祐指着御前的座位吩咐道。

這才落座,保持着禮節,沒有發話,坐待天子訓話。

劉承祐在二王身上打量了幾眼,王溥自是器宇軒昂,氣度自若,只要心裡不含嫉妒,就不會討厭他。相較之下,王樸倒顯得老成肅重,不只是年紀的原因,坐在那裡,就有種不動如山的感覺,但胸中韜略才情,給人一種踏實感。

“此番制舉,朕雖喜得才過百,然更喜得二君!”審視了一會兒,一張嘴,劉承祐便表示對二者的盛讚。

“陛下謬讚!臣愧不敢當!”即便自負才略,面對天子的誇獎,二人也表示着謙遜。

態度極爲和善,劉承祐寒暄着問道:“在翰林院這幾日,可曾習慣?”

王樸答道:“學士、翰林兩院,鍾靈毓秀,羣賢畢集,臣二人入院,便有如井底之蛙,初入天地,心懷尊崇,不敢怠慢......”

“這可真是過謙了!”見狀,劉承祐輕笑道:“你們可是朕親自點出的大才,文伯先生更爲狀元,不必如此!”

【看書領現金】關注vx公.衆號【書友大本營】,看書還可領現金!

和二者簡單地寒暄了一下,劉承祐自御案上,抽出了二人殿試所作策文,在手中稍微揚了下,對二人道:“二位所作《平邊策》,朕近日了,已拜讀了不止一遍。心中有所得,頗合朕此前之計議,然猶有疑竇之處,今日召二位來,以作解惑!”

劉承祐這副姿態,已是禮賢下士了,對王樸與王溥的看重,也是溢於言表。對此,二人趕忙起身,應道:“請陛下示下。”

“朕小作總結,先南後北,先易後難,從二位的策文中,都能體現出來這樣的思想!”劉承祐直接道來:“然文伯先生與齊物,皆有言,奪淮南而北顧。既先欲先易後難,何不完全削平南面諸國之後,再行北伐契丹?南方諸國的戰力,總是比契丹人弱吧!”

劉承祐的總結,讓王樸與王溥都下意識地點着頭,而對天子能解其意,都有所感。

對視了一眼,由王樸開口。

“坐下講!”劉承祐無時不刻,不表現其對人才的禮重。

“啓稟陛下,以大漢如今的境況,北不可敵,只能暫避契丹鋒芒,據幽冀而御備胡騎。如欲對外用兵,遍歸四境,唯有淮南一域可圖。”

“自古以來,淮南便是豐饒之地,戶民百萬,楊吳借之以割據鼎足。僞唐據之,時時窺伺中原,侵犯徐淮,雖則南軍戰力不強,然對我中原京畿,仍具有巨大的威脅,如劍懸於首。”

“故奪淮南,不僅可奪淮南之人口、土地、財富,還可解我朝腹心之患,鞏固中原,同時,亦可以北兵,威臨大江,爲日後進取江南做準備!”

聽王樸親口所述,劉承祐也跟着頷首,不過這些問題,劉承祐自己都分析得出來,故仍舊看着他。

王樸則適可而止,將表現的機會,讓給王溥,兩個人顯然對於《平邊策》交流過各自的意見,又有所得。

只見王溥拱着手,接話敘道:“陛下,自前晉少帝以來,中原屢亂不止,及胡寇南下,山河破碎,幸得高祖拯溺天下,建立大漢,及至今朝,陛下稔滅河中之叛而歸,天下方得片刻安寧。”

“北兵強悍,然我朝國力屬實不足,生民困苦,非十年以上,勢必難以恢復。”

“而僞唐,自其先主代吳自立以來,得以據江淮泰半膏腴之地,潛心經營十餘載,民殷國富,人心歸附,擁兵十數萬。前番又得以出兵平閩,其勢正盛!”

“以大漢之軍力,倘若發兵南下,奪淮南尚且不易,更遑論渡江而滅之。”

王溥的意思很明白,就是大漢空有強兵,但沒錢沒糧,提兵南下佔便宜都不容易,要滅南唐,則更難,這強兵,估計還有打個引號。而對大漢的國庫,有着異常深刻認識的劉承祐,聞之當然更是深有感觸。

見天子面浮思忖,王樸又在旁,補充說道:“即便陛下欲發兵南取淮南,亦需做充分準備,否則短時間內,必難竟全功。”

“說說看!”劉承祐看着他。

在抒發胸中韜略之時,王樸顯得眉飛色舞的:“其一,大漢經亂未治,需要耗費時間,革除弊政,養民生息,恢復國力;其二,當各整飭吏治,強固禁軍,使軍政平穩;其三,當練水軍,江淮之地,河渠縱橫,又有運河相依,南軍更習水戰,如無水師策應,貿然南下,必然受挫!”

“如此三者,非三載難以有功效,即便如此,陛下還當做好與唐軍血戰的準備。僞唐國力尚強,唐軍戰力猶在,淮南之地,當僞唐半壁江山,定然不會輕易放棄。”

“即便如此,大漢還需考慮到其他諸國的反應,尤其是做好北疆的御備......”

聽王樸這滔滔不絕之論,劉承祐回了神,語調輕鬆道:“聽二位之言,倒是料定朕會發兵取淮南了?”

第113章 十年之爭也該結束了第3章 姐夫的彙報第176章 接風洗塵第178章 會獵第93章 完了第310章 海路主將第194章 蕭護思眼中的強漢第69章 “鐵桿”盟友先掉鏈子第273章 雲州遂破第174章 互揭其短第42章 西州局勢岌岌可危完結感言第2146章 世宗篇21 康王絕唱第358章 兩江平定第2196章 仁宗篇13 帝國的棉第128章 蜀中亂象第345章 剝削者第106章 東京朝堂的反應第225章 遼國的應對第72章 安東大開發3第1755章 良平島第145章 了結第43章 東京聲色第379章 南北一統第216章 馬政第20章 被忽視的問題第82章 矛盾第38章 任其紛擾第419章 離宮、噩耗第381章 劉皇帝返京第73章 安東大開發4第114章 大朝會第321章 瑤女第2085章 太宗篇32 血肉澆築王權第60章 皇后進言第196章 楊邠案(4)第6章 進士樓第50章 下定決心第95章 真定府、壽國公第284章 讓皇帝放心的少數人第79章 大獲全勝第36章 虒亭第1679章 太子過問軍事第214章 股肱之臣、肺腑之言第2141章 世宗篇16 中亞風雲終第276章 君心難測第257章 上京叛亂第236章 手中有糧,心中不慌第408章 兄弟之間第209章 劉皇帝腦子還是清醒的第238章 杯酒釋權第38章 殿議第2章 父母兄弟第34章 驚陶谷第138章 破寨第159章 亂情第113章 希望渺茫第136章 太子的認識第151章 開寶七年第84章 夏州降第433章 聖訓第207章 還京第1681章 陸海之爭第228章 巡邊彙報第127章 打破潛規則第49章 醫政第11章 請教第38章 賞第18章 請願第94章 國難喪子,尚有良將第284章 虛了第490章 御宴繼續,王欽若第104章 平息第428章 趙王的新任命第255章 “社會實踐”第67章 來自河陽的消息第376章 對策第117章 新洛陽城,邙山隱者第360章 主持善後第447章 形勢不妙第172章 更像打仗來的第39章 長沙第134章 煎熬的宰相第240章 城塌了世宗篇39 寇準罷相第194章 楊邠案(2)第25章 李史合謀第21章 黃袍加身第59章 病榻陳情第151章 我,慕容彥超,委屈第207章 還京第249章 樞密院內第189章 趙大述職第514章 最後的旅途13第108 狀元第70章 大禮第122章 奏章滿案第107章 飄飄然的李相半島史話·四十載安南第274章 老當益壯
第113章 十年之爭也該結束了第3章 姐夫的彙報第176章 接風洗塵第178章 會獵第93章 完了第310章 海路主將第194章 蕭護思眼中的強漢第69章 “鐵桿”盟友先掉鏈子第273章 雲州遂破第174章 互揭其短第42章 西州局勢岌岌可危完結感言第2146章 世宗篇21 康王絕唱第358章 兩江平定第2196章 仁宗篇13 帝國的棉第128章 蜀中亂象第345章 剝削者第106章 東京朝堂的反應第225章 遼國的應對第72章 安東大開發3第1755章 良平島第145章 了結第43章 東京聲色第379章 南北一統第216章 馬政第20章 被忽視的問題第82章 矛盾第38章 任其紛擾第419章 離宮、噩耗第381章 劉皇帝返京第73章 安東大開發4第114章 大朝會第321章 瑤女第2085章 太宗篇32 血肉澆築王權第60章 皇后進言第196章 楊邠案(4)第6章 進士樓第50章 下定決心第95章 真定府、壽國公第284章 讓皇帝放心的少數人第79章 大獲全勝第36章 虒亭第1679章 太子過問軍事第214章 股肱之臣、肺腑之言第2141章 世宗篇16 中亞風雲終第276章 君心難測第257章 上京叛亂第236章 手中有糧,心中不慌第408章 兄弟之間第209章 劉皇帝腦子還是清醒的第238章 杯酒釋權第38章 殿議第2章 父母兄弟第34章 驚陶谷第138章 破寨第159章 亂情第113章 希望渺茫第136章 太子的認識第151章 開寶七年第84章 夏州降第433章 聖訓第207章 還京第1681章 陸海之爭第228章 巡邊彙報第127章 打破潛規則第49章 醫政第11章 請教第38章 賞第18章 請願第94章 國難喪子,尚有良將第284章 虛了第490章 御宴繼續,王欽若第104章 平息第428章 趙王的新任命第255章 “社會實踐”第67章 來自河陽的消息第376章 對策第117章 新洛陽城,邙山隱者第360章 主持善後第447章 形勢不妙第172章 更像打仗來的第39章 長沙第134章 煎熬的宰相第240章 城塌了世宗篇39 寇準罷相第194章 楊邠案(2)第25章 李史合謀第21章 黃袍加身第59章 病榻陳情第151章 我,慕容彥超,委屈第207章 還京第249章 樞密院內第189章 趙大述職第514章 最後的旅途13第108 狀元第70章 大禮第122章 奏章滿案第107章 飄飄然的李相半島史話·四十載安南第274章 老當益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