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章 處處矛盾

“爹,不至於此吧!”大概是覺得劉皇帝“動刀子”的說法有些嚴重了,劉暘道:“鄉兵義勇本就是大漢軍隊的輔助與補充,如今只是對邊塞鄉勇加強建設,用以緩解日趨高昂的邊軍軍費,還是保證疆防安全,一舉兩得,大漢的兵制也並未更改呀!”

劉皇帝注意到劉暘不解的眼神,稍微沉默了下,說:“開了這道口子,未來會如何發展,如何變化?將來會不會因爲財政問題,進一步削減正兵?

在我看來,這就是在大漢的國防軍事長堤上鑿開一道口子,一個可能引發大漢兵制劇烈變革乃至崩潰的缺口。

輔助終究只是輔助,那些鄉兵義勇再是剽悍精壯,能代替朝廷在編正兵嗎?半農半兵的鄉勇,能與職業的軍隊相提並論嗎?

兵農合一,那是府兵制,沒有均田制,連歷史老路都會走得不安穩,不妥,實在不妥......”

聽劉皇帝之言,劉暘眉頭也皺了皺,連續地看了他好幾眼,劉暘的表情間也帶上了少許鬱悶,不解之色愈濃了。

此時的劉皇帝如果要用一個詞來形容,那就是固執,那憂患意識也過於強烈了,朝廷當下,不管是從財政還是從軍政上來說,都是該有所變化了,這一點連劉皇帝自己都清楚。

然而,那種過度的患得患失也實在令人不解,而傳達給旁人的,尤其是劉暘這樣熟悉他的人,就覺得劉皇帝似乎特別焦慮。

劉皇帝的那套說辭,有說服力嗎?並沒有太多,那只是劉皇帝常縈於懷的一種顧慮罷了,顯得過度,顯得莫名,若不是他是劉皇帝,劉暘早就駁斥回去了。

在劉暘醞釀着如何掰扯此事而不會惹怒劉皇帝時,劉皇帝卻做出了反應:“此事暫時擱置,這等大事,也不是我們三人在這亭中閒談議論就能定下的,還需同中樞大臣們商討商討,羣策羣議,我也需要再考慮考慮......”

前不久,在瓊林苑中,也是在這水榭邊上,父子二人才就東北開發鞏固的百年大計做下了決定,那時候劉皇帝可是堅決得很,也沒有同大臣們商討的意思。

顯然,重點還在於那最後一句話,還要再考慮考慮。

“陛下,如欲減輕軍費糜耗,除了軍力之外,還有一條,或可省減!”見自己的提議劉皇帝仍舊沒有接受,當然也不算徹底拒絕,李繼隆猶豫了下,還是主動開口了。

“你說!”劉皇帝對女婿的態度依舊溫和。

李繼隆:“以山陽漠南爲例,當地邊軍戍卒每年的軍需、補給,有三成來源於山陽當地,除了少數屯場,大多發於雲中。有大約五成從太原發送,餘者甚至每年需從西京輸抵邊陲。

陛下也曾言,每年供饋邊軍,車馬糧草轉運所耗,就要佔據總體耗費的一大部分。從雲中出發向沿邊堡塞轉運軍需,所經路程,短則兩百里,長則上千裡,其中便損失了大量物資。至於從京城往邊地轉運,過程中的無謂損耗還要更加嚴重。

於邊地而言,軍需供給之耗費,除道路遙遠之外,也因交通不暢,還有人力不足,每到農忙時節,官府徵召民役輸送軍資,甚至需要把半大的少年組織起來參與運輸,以維持軍需輸送的同時,也讓每家每戶能夠保證勞作,不誤農時。

因此,臣以爲,若能把軍需轉運過程中的損耗降低,那麼也是能省卻一大筆軍費......”

聽其言,劉皇帝依舊沒有表態,看着李繼隆沉吟幾許,方纔道:“關於轉運損耗,朝廷不是沒有想過辦法,不管是增加車船畜力,還是修路開道,都進行過,但邊陲的交通條件現實如此,就是不如中原便利通達,大漢也太大了,也不可能做到如內地這般四通八達,一路順暢,有的轉運損費也是必要的,難以避免的!”

李繼隆:“朝廷過去,已於諸道州修建義倉官儲,以備不時之需,效果顯着。臣以爲,可於沿邊關防要地,興建幾座軍倉,用以存儲糧草、米麪、軍械、被服等軍需,如此,既可備戰爭,平日裡也能更近地調派供給,做到及時省便!”

聽其言,劉皇帝卻搖了搖頭,道:“那興修這些軍需倉場之後,要將它們填充滿倉,仍舊需要從其他地方調運物資,這個過程中的轉運損耗,還是是不可避免的。如此,省卻的,便利的,也僅僅是邊陲軍需供給,其他地方向邊疆輸送......”

說道這兒,劉皇帝忽然頓住了,兩眼下意識地眯了下,略帶玩味地打量着李繼隆:“霸圖,你不會是在暗示我,對大漢的軍需供給體系,做整改吧!”

李繼隆微愣,搖了搖頭:“臣並無此意,只是就北疆當下的軍需轉運做此建言,若有疏漏不察之處,還請陛下恕罪!”

聽李繼隆這麼說,劉皇帝澹澹一笑,他覺得,這個女婿就是那個意思,因而,意味深長地道:“你是邊將,爲軍情軍務做此考慮,想要改善,確是在本職之內,無可指摘,不過,安守本分還是很重要的。有些事情,有些問題,朝廷不是看不到,但朝廷自有綜合整體的考量!”

從劉皇帝話裡,李繼隆聽出了少許警告的意思,李繼隆身體一繃,趕忙起身拜道:“陛下教訓的是,是臣多嘴了!”

劉皇帝卻搖了搖頭,示意他坐下,自個兒則再度陷入了凝思。

朝廷對邊軍後勤的供給,爲什麼要分批分部,搞得那麼複雜,其根本原因,還在於把邊軍的後勤牢牢地掌握在朝廷手中,也保證對軍隊的控制。

但也造成了一個問題,那就供給上的大量損耗,李繼隆的話是沒說錯的,這個過程中,有很多損耗都是無謂的,是可以避免的,只要採取一個就近調派的原則。

早年的時候,在大漢還沒有一統天下,國土還沒有擴張到如此廣闊之時,哪怕從京城調派軍需,也是足以支撐,並顯得沒有那麼地靡費。

但如今顯然不同了,在轉運上的損耗支出,以大漢的體量,都會肉疼的。就說西南的雲南、安南兩道,如果所有的軍需都從京城調撥,就根本不現實。

朝廷也是早就考慮到了這些,再加上兩次北伐、幾次對外擴張,早就對後勤供給做過大的調整,在靠近邊陲的道州進行物資屯儲中轉。

比如山陽一線的邊軍,到如今,就有半數的物資,是從太原調撥,實際由山陽道直接供應的,只佔一小部分。

但這些改變,於本質上,並沒有根本性的扭轉,因爲太原的軍需倉儲,其中也有不少是從兩京中轉的。

歸根朔源,又得落到大漢的財稅轉運制度上了。早年,因爲藩鎮割據,爲了削平地方的山頭,集大權於中樞,劉皇帝曾對地方大動刀子,軍權、財權是動得最狠的。

從一開始不斷削減每年各地的留存錢糧稅收,從五成到三成,到兩成,到最後乾脆全部上繳,再有朝廷統一分配,進行統籌調用。

不得不說,這確實是個矯枉過正的問題,結果是朝廷牢牢地掌控了全國的財政大權,實現了對地方的控制,但同樣的,在那一進一出的過程中,大量無謂的損耗便產生了。

並且,地方留存全部上繳朝廷,也沒有持續太長時間,不到兩年,就被廢棄,朝廷又開始放鬆限制,鬆脫繩索了。

到如今,地方每年財稅,能夠留存兩成進行地方建設、行政運轉以及日常開支,已經成爲定製了。這還是朝廷稅收,全面轉入以銅錢計數的情況下。

當初,那是連糧食、絹帛、布匹都要如數上繳的,那個時候所產生的浪費,纔是令人咋舌的,舉全國之力,供養一個開封城,就是那時的現狀。

但不論中樞與地方在財稅上的分配製度如何變化,對於軍需供給,卻始終沒有根本上的變化,哪怕到開寶十五年了,仍舊是由兵部主導,對全國的軍隊後勤,進行統籌的調度安排,有大量的糧食軍械,也確實是從兩京發出的。這是朝廷掌控軍隊最有力有效的辦法,尤其在邊軍規模龐大的情況下。

李繼隆的建言不是沒有道理,至少按照一個就近調派的原則,有些看起來比較冗費的做法是可以避免的。比如河北的軍糧,不用先輸送京城,再由京城發往太原,最後轉運到山陽,再派發各軍、戍堡,而是,可以直接從河北往太原,往山陽輸送。在其中,可改進的餘地很大。

至於於邊地興建軍需倉儲,首先在劉皇帝這裡,就要打一個大大的問號。不說其他,當邊軍能夠就近支取糧食、軍械之時,倘若有一日生出什麼變故,造起反來,豈不是更加方便,只要攻破了那些倉場就能獲取叛亂軍需......

有鑑於此,劉皇帝是寧願供饋的過程中多謝損耗,也不願意放鬆管控。以山陽一線的邊軍爲例,有云中、太原兩大後勤基地供給維持,就足夠了,不需要再多建其他軍倉。

這一場父子、翁婿之間的夜談,持了很久,幾乎到夜半時分,方纔結束,酒喝了三壺,下酒菜也消滅了五盤,另外還賞足了湖光夜色。

從邊地轟轟烈烈展開的部族政策,到北疆的安全問題,引申到軍力、戍防,再到軍需供給、後勤體系。

驀然發現,自己的大漢帝國,似乎處處都是問題,彷佛哪裡都需要調整改革,以應對新時期下的發展,這讓劉皇帝鬱悶難解的同時,也不得不打起精神。

打天下難,守天下更難,劉皇帝是有了更加深徹的感觸,而越到太平時候,則越需要小心。畢竟,在太平時候,很多危險與矛盾,都是隱藏在那太平無波的水平面下,太過具備迷惑性,也容易讓人放鬆警惕。

第175章 被刺激到的遼帝第445章 老皇帝坐不住了第324章 相安爲上第2133章 世宗篇8 走進新時代第93章 欒城之戰(完)第91章 這個都不好遷第2134章 世宗篇9 端拱三年第188章 邊將離京,再獲一子第436章 乾元之巔攬月臺第1730章 一級壓一級第10章 平淡的會面第97章 再臨井陘第2130章 世宗篇5 安東不安第153章 削藩第249章 如此對手第148章 教誨第449章 宦官之間的撕咬第39章 歸義軍有歸心第288章 趙普使蜀2第255章 “社會實踐”第413章 態度與宣言第111章 歷史的偶然與必然第458章 再臨東京第479章 開寶二十九年2第1725章 見微知著第87章 亦有其憂第353章 信使淺談兩點第353章 聰明的張德鈞第171章 我能說,我看上的是符家二娘子嗎第63章 武德奏事第370章 其志甚堅第35章 唐將空談第133章 延禧驛278章 軍務第117章 一圖一冊第133章 面聖第91章 欒城之戰(3)第361章 安東國第45章 心情不佳劉皇帝第51章 耿淑妃薨第1678章 保守與擴張第248章 西撤!第405章 即將中落的二十四臣之家第364章 沉默第156章 南唐來使3第295章 難第97章 真正迂直的人是活不久的第1742章 漠北來人第34章 三次鐵離之戰第75章 西北邊報第99章 北使南歸第417章 輕狂第344章 王師已過大江來第68章 心寒不心寒?第352章 隔代嗣君再起微瀾第41章 小風波第19章 罷免兩勳貴第506章 最後的旅途6第500章 老皇帝又“犯病”了第10章 王峻也不容易第1750章 《桃蘭賦》第41章 小風波第49章 求援第409章 法不責衆第464章 難產的封禪第1818章 慈母敗兒第1791章 將來事將來做第1746章 需要個說得過去的理由第398章 虞美人第66章 陷河陽第2136章 世宗篇11 政法大學堂第322章 真正引以爲豪之處第110章 西南將帥第1724章 叛賊雖敗,封鎖繼續第87章 秋後算賬第 283章 皇帝還朝第233章 王使君在泗州第44章 聽政湖湘第8章 楊蘇還京第208章 君臣密議第100章 梁山濼第93章 來自地方的聲音第192章 再得兩子第58章 七皇子,安南問題第99章 又窮了第71章 北齊鎮第259章 自置死地第198章 解綁的武德司第167章 請辭第20章 威臨荊南第389章 宮廷秘聞第476章 趙匡義留臺喪龍鍾響第74章 燥熱的遼帝第23章 由鄭州站發往洛陽站第198章 解綁的武德司第31章 首義三節度第155章 着周王善後第465章 “教匪”第266章 斷雲嶺大捷
第175章 被刺激到的遼帝第445章 老皇帝坐不住了第324章 相安爲上第2133章 世宗篇8 走進新時代第93章 欒城之戰(完)第91章 這個都不好遷第2134章 世宗篇9 端拱三年第188章 邊將離京,再獲一子第436章 乾元之巔攬月臺第1730章 一級壓一級第10章 平淡的會面第97章 再臨井陘第2130章 世宗篇5 安東不安第153章 削藩第249章 如此對手第148章 教誨第449章 宦官之間的撕咬第39章 歸義軍有歸心第288章 趙普使蜀2第255章 “社會實踐”第413章 態度與宣言第111章 歷史的偶然與必然第458章 再臨東京第479章 開寶二十九年2第1725章 見微知著第87章 亦有其憂第353章 信使淺談兩點第353章 聰明的張德鈞第171章 我能說,我看上的是符家二娘子嗎第63章 武德奏事第370章 其志甚堅第35章 唐將空談第133章 延禧驛278章 軍務第117章 一圖一冊第133章 面聖第91章 欒城之戰(3)第361章 安東國第45章 心情不佳劉皇帝第51章 耿淑妃薨第1678章 保守與擴張第248章 西撤!第405章 即將中落的二十四臣之家第364章 沉默第156章 南唐來使3第295章 難第97章 真正迂直的人是活不久的第1742章 漠北來人第34章 三次鐵離之戰第75章 西北邊報第99章 北使南歸第417章 輕狂第344章 王師已過大江來第68章 心寒不心寒?第352章 隔代嗣君再起微瀾第41章 小風波第19章 罷免兩勳貴第506章 最後的旅途6第500章 老皇帝又“犯病”了第10章 王峻也不容易第1750章 《桃蘭賦》第41章 小風波第49章 求援第409章 法不責衆第464章 難產的封禪第1818章 慈母敗兒第1791章 將來事將來做第1746章 需要個說得過去的理由第398章 虞美人第66章 陷河陽第2136章 世宗篇11 政法大學堂第322章 真正引以爲豪之處第110章 西南將帥第1724章 叛賊雖敗,封鎖繼續第87章 秋後算賬第 283章 皇帝還朝第233章 王使君在泗州第44章 聽政湖湘第8章 楊蘇還京第208章 君臣密議第100章 梁山濼第93章 來自地方的聲音第192章 再得兩子第58章 七皇子,安南問題第99章 又窮了第71章 北齊鎮第259章 自置死地第198章 解綁的武德司第167章 請辭第20章 威臨荊南第389章 宮廷秘聞第476章 趙匡義留臺喪龍鍾響第74章 燥熱的遼帝第23章 由鄭州站發往洛陽站第198章 解綁的武德司第31章 首義三節度第155章 着周王善後第465章 “教匪”第266章 斷雲嶺大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