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78章 保守與擴張

第1678章 保守與擴張

開寶二十一年盛夏悄然降臨,只不過,今年的夏季,今年的夏季,顯得溫和而從容,讓人感覺不到多少炎意,東京不論是達官貴族還是市井小民,都享受着一份愜意。

當然,這份享受的代價卻是嚴重的,包括欽天監、戶部農科以及朝中的一些有識之士,都在上表示警,氣候有異。

各地的官府及農官,也都上表陳情,說今年糧食可能歉收,這不得不讓朝廷重視,因爲從過去幾年各類糧食的出產入庫統計,可以明顯地發現,整體水平,是在逐年下降的。

而大漢人口又在不斷增多,已經很多年沒有感受到糧食壓力的朝廷,又再度籠罩在那抹陰影之下。

在這方面,不得不重視,政事堂也降下了嚴令,一旦出現大規模的糧食歉收,那就要做好賑災準備,以免出現饑荒。

大漢幾十年積累下來的家底,還是十分豐厚的,尤其是最近十年,更是一段黃金髮展時期,全國各地的倉儲,基本都處於滿倉的狀態,戶部甚至已經開始對陳糧腐米進行清理更換,當然,又鬧出了一些貪腐弊案,也順便清理了一批蠹蟲。

即便有足夠的底氣,也不免讓中樞的當權者們勞心傷神,畢竟,僅在這還沒有結束的開寶二十一年上半年,大漢就不怎麼安寧。

當然,內部矛盾,尤其官場上貪腐經過去年的清洗,得到了一定緩解,上層的肉食者們安分了一些,收斂了一些,低調了一些。

對於各地行政上的一些弊端,也開始着手解決,逐步緩和。但是,戰爭卻像一個幽靈,盤旋在大漢上空,帶有強烈的不確定性,禍福難料。

不只榆林在平叛,西域在大動干戈,雲南道又起反覆,安南以及被滅國的占城土著也起了抗爭,安東方面,以蒙兀室韋爲主北室韋人開始南遷西進,侵犯安東境,劉煦也遣兵征討驅逐,當然,漠北的契丹人也感受到了威脅,同樣發兵東征,再度有擴張之象。

在南洋,醞釀多時,對三佛齊國的討伐也終於展開了,由安南都指揮使率領海陸軍兩萬餘人南下。

由於此前的出衆表現,郭良平不只依舊統率着安南艦隊,劉皇帝還讓他兼任安南都指揮使的職位,就是方便他統領海陸軍隊,進攻三佛齊。

對於這四面拱火的情況,朝廷內部爭議很大,就是趙普也明確反對,雖然除了西域,都是些小打小鬧,但保守的力量無處不在,也形成了一種比較大的聲音,但最終都只能捏着鼻子認了。

有的事,不得不做。李繼遷之叛就不必提了,那屬於內部叛亂,是必須以雷霆手段剿滅鎮壓,震懾那些逆亂分子,這屬於政治正確,誰敢勸阻,就是自絕於劉皇帝,自絕於大漢朝廷。

至於打黑汗,在劉皇帝看來,你不去打他,他也會來打你,與其被動受侮,不若主動出擊。更何況,拿下黑汗,對於大漢而言,也不是全然沒有好處,至少東西貿易通道上能夠減少一個危險貪婪的吸血者。

唯一值得商榷的,大概是對三佛齊的戰事,這件事,從頭到尾,都屬於大漢這邊主動挑事,其中反應出的是大漢海上貿易的擴張性,是爲了維護南洋航道與貿易通道的安全,體現的也是一部分海軍將士的進攻意志。

哪怕就衝這一點,對郭良平爲首的一些海軍將領的要求,劉皇帝也要支持。何況,打一個看似強大,實則還是土著勢力的三佛齊,劉皇帝也不覺有什麼困難,出一偏師,只怕比之當年教訓高麗還要輕鬆。而三佛齊三番兩次拒絕朝廷的“善意”,這是不順從的表現,也該予以教訓。

至於安東那邊室韋人的遷移入侵,就更不足爲道,可以看作是土著蠻人的騷亂,安東都督府自己解決即可,倒也無關大局。

只是,當這些情況綜合起來,一起呈現在中樞大臣案頭時,就不免感到擔憂與爲難了。

大漢建國已經三十五年,在這三十五年中,文治武功上的建樹都值得稱道,而挺過了這三十五年,上上下下對國家的認同也已經形成,政治上的平穩,經濟上的繁榮,似乎也證明了,大漢不會是一個短命王朝,這足以讓人安心。

但伴隨着的,是以貴族官僚爲主的保守勢力的擡升,保守意識的加強,歷史的慣性讓他們在對內事務上,爲了帝國的穩固,爲了階級的利益,可以不惜一切代價、不吝一切手段去維護。

而在對外事務上,就不可避免地,做一些看起來更加穩妥、安全的選擇。海外貿易的興起,確實讓一部分新興階層擡頭崛起,但那仍舊是少數。

大漢的基本盤已經夠大了,內部的資源也足夠讓絕大多數的上層階級吃飽喝足,因此,他們習慣性地偏向於把內部經營好,而不願意貿然擴張,畢竟也不是所有人都能從中得到好處。

不論是西征還是南下,都體現着劉皇帝的意志,在這方面,劉皇帝就是一個少數派。

當然,保守勢力的考慮也是有依據的,最近的教訓,盯着李隆基就行了。當然,沒人敢把劉皇帝比作李隆基,但觀近些年朝廷內外的形勢變化,把趙普當作李林甫的人卻有不少。

打就打吧,既然亮了刀子,不見血,沒有足夠的收穫,怎能輕易罷兵。在很多朝臣的考慮中,只要戰事進展到一定程度,達到一些可以接受的目標,就可以上諫罷兵了,恢復和平穩定了。

但是離弦之箭,是不好把握的,只兩個月的時間,就讓大漢朝廷清醒地認識到,他們的想法,有些天真了。

尤其西域的戰事,隨着前線的戰報不斷傳來,巨大的傷亡,血淋淋的數字,讓很多人心生隱憂,當然,他們不會承認內心的膽怯與保守。

在建國以來,歷次戰爭中,上百萬的傷亡歷歷在目,與之相比,龜茲城下的死傷,根本算不得什麼。但這並不妨礙一些熟知歷史的人以史爲鑑,篤定如果不壓制擴張的慾望,那麼西域戰事必然會成爲朝廷的國力喪失的一個出血點。

哪怕擺一些現實的東西,爲了支持西域數萬大軍,單靠河西是不夠的,還得從西北抽調人物力,方纔能夠滿足,這本身就意味着巨大代價。

畢竟,西域的漢軍可不是發一把武器就成軍的,這幾乎可以看作是冷兵器時代軍隊的巔峰,配套的軍需是極其龐大的,畢竟漢軍有着奢侈作戰的傳統。

再者,由於李繼遷之亂,矛盾重重的西北地區,本就不穩,攘外必先安內,哪有一邊平叛,一邊對外大舉征伐的,僅從兵家而言,都屬於大忌了。

異議之聲雖大,但都被壓抑着,因爲支持的人也有不少,並且硬實力要更強,劉皇帝這個佔據着最大話語權的皇帝就不提了,西北軍方以及那些有子弟參與西征的貴族,同樣支持,畢竟不能拖自家後人的後腿。

如果說西域戰事,迫於朝廷強權的壓力,不得不捏着鼻子認了,那對三佛齊的戰事則完全超出大多數朝臣的意料。

郭良平提交的作戰計劃,是出兵佔據蒲羅中島,建立海軍基地,以戰促和,目標完成即可。

但這水陸兵馬一發,就有些收不住了,在成功奪取蒲羅中島之後,郭良平又以三佛齊不肯臣服的理由,派軍深入其地,攻城略地,同時,還提出了一個異想天開的南北對進戰略計劃,意圖從占城地區通過陸地南下,徹底平底三佛齊地區。

要知道,如果按照郭良平的想法來做,那把安南與三佛齊國隔開的真臘國(吳哥王朝)就是個避不開的話題。

總不能再把與真臘國的關係搞僵,擴大戰火,至於郭良平提出的“借道”一說,朝臣更是嗤之以鼻,這傢伙就是想擴大戰爭,向朝廷要兵要糧。

真臘國在當下,可是中南半島上的一大國,雖然不被朝廷看在眼裡,但那仍舊是一個百年政權,有自己的輝煌與繁榮,當初漢軍掃平安南,並在後續剿匪的過程中覆滅占城之後,就已經引起真臘的擔憂與忌憚了。

如今,與三佛齊的戰事還沒結束,若是再讓戰火漫卷中南半島,那樣的後果,只怕以大漢也難以承受。

過猶不及的道理,還是比較好理解的,因此,不論是文官集團,還是樞密院,都對郭良平的建議予以否決,樞密院甚至下達了一份措辭嚴厲的制書,讓郭良平打好三佛齊,儘快結束戰事,逼迫三佛齊求和,承認大漢對蒲羅中島的佔領。

如此方纔打消了郭良平拓地數千裡,晉爵封公的野望,但即便如此,向朝廷伸援的手依舊不依不撓,要兵、要糧甚至要人。

這件事,傳到劉皇帝耳中,對政事堂以及樞密院的決策,劉皇帝同樣選擇支持。郭良平的開拓進取精神,是值得肯定的,但是,經過一次遠航之後,這傢伙的視野更加開拓了,這擴張慾望也徹底燃燒起來了,必須得給他澆一盆冷水,讓他冷靜一下。

過度的擴張,可不是好事,這一點,在朝廷內部還是有一些共識的,過去朝廷也深受其苦。哪怕是對黑汗國的戰爭,倘若沒有那些“意外”因素,最終也未必會訴諸於戰爭手段。

而在對南洋的擴張上,劉皇帝固然持支持態度,但他更希望的,還是經濟擴張,以資源掠奪爲主,至於滅國拓地,大可不必,像三佛齊這樣不聽話的小強,打服即可,甚至扶持一個新政權都行,全貪全據,實在沒有那個必要。

第363章 安西緩封第184章 心照不宣第254章 久待良機第228章 巡邊彙報第390章 武舉選官定製第269章 軍事會議第514章 最後的旅途13第335章 高麗服軟了第42章 嶺南在望第81章 嘉慶節與太子的煩惱第500章 老皇帝又“犯病”了第202章 劉皇帝已至長安第481章 行宮世宗篇33 天王的“加冕”,奠基者之死第136章 趙都帥第87章 淮東經略正副使第33章 兩廣運動第135章 趙家父子第69章 東出太行第171章 耶律璟選擇保守第351章 南粵,危!第2127章 世宗篇2 唯一結論第440章 又借錢?不借!第510章 最後的旅途9第360章 主持善後第276章 君心難測世宗篇35 安東事變世宗篇39 寇準罷相第106章 東京朝堂的反應第177章 躬身入村野第323章 盛世之下的隱患第325章 裁判下場第321章 瑤女第388章 駐吐蕃大臣第169章 兩面三刀第152章 又是一年二月二第1705章 君臣都發狠了第248章 西撤!第36章 奉宸營第304章 身入華夏,此生難返第122章 西南土司第196章 楊邠案(4)第115章 冬月第312章 董遵誨兵臨上京第56章 是非第491章 區區九品,亦敢通天第133章 面聖第91章 作別西行世宗篇51 皇太孫第382章 朕知道你們不滿第33章 東京城內第118章 面靜心動第2144章 世宗篇19 英雄遲暮第96章 言官第200章 誰能繼位?第235章 難以樂觀第190章 治不好了第17章 武德司第270章 城上城下第101章 稱得斤兩,從容收兵世宗篇32 建隆六年·制霸中亞第167章 重建的雲中第1756章 海豐號第170章 全線動員第80章 一意孤行,而蹈死地第169章 國慶大典第308章 新貴第356章 太子犒軍,限期已至第109章 在長安第59章 不知死第111章 “名將”之敗第152章 聽政3第13章 戰爭的腳步正在迫近第130章 喪國之約第329章 陽翟大地主第38章 湖南無戰事第332章 廣德殿婚宴第157章 天子狎色,皇后盛怒第155章 南唐來使2第308章 吃好喝好第319章 稅制的考量,二治山陽第125章 冬至宴第37章 新政第296章 反響第89章 安南冬歸人第4章 李昉夜訪東宮第330章 黨侯並不傻第57章 既得潞,復據澤第133章 李德明之死第182章 邢州有變第23章 由鄭州站發往洛陽站第348章 老皇帝第6章 進士樓第1728章 惠民新政第2144章 世宗篇19 英雄遲暮第57章 朝堂的風波第1699章 整飭西北第318章 皇子們漸漸大了第25章 周世宗與楊令公第1714章 百姓苦
第363章 安西緩封第184章 心照不宣第254章 久待良機第228章 巡邊彙報第390章 武舉選官定製第269章 軍事會議第514章 最後的旅途13第335章 高麗服軟了第42章 嶺南在望第81章 嘉慶節與太子的煩惱第500章 老皇帝又“犯病”了第202章 劉皇帝已至長安第481章 行宮世宗篇33 天王的“加冕”,奠基者之死第136章 趙都帥第87章 淮東經略正副使第33章 兩廣運動第135章 趙家父子第69章 東出太行第171章 耶律璟選擇保守第351章 南粵,危!第2127章 世宗篇2 唯一結論第440章 又借錢?不借!第510章 最後的旅途9第360章 主持善後第276章 君心難測世宗篇35 安東事變世宗篇39 寇準罷相第106章 東京朝堂的反應第177章 躬身入村野第323章 盛世之下的隱患第325章 裁判下場第321章 瑤女第388章 駐吐蕃大臣第169章 兩面三刀第152章 又是一年二月二第1705章 君臣都發狠了第248章 西撤!第36章 奉宸營第304章 身入華夏,此生難返第122章 西南土司第196章 楊邠案(4)第115章 冬月第312章 董遵誨兵臨上京第56章 是非第491章 區區九品,亦敢通天第133章 面聖第91章 作別西行世宗篇51 皇太孫第382章 朕知道你們不滿第33章 東京城內第118章 面靜心動第2144章 世宗篇19 英雄遲暮第96章 言官第200章 誰能繼位?第235章 難以樂觀第190章 治不好了第17章 武德司第270章 城上城下第101章 稱得斤兩,從容收兵世宗篇32 建隆六年·制霸中亞第167章 重建的雲中第1756章 海豐號第170章 全線動員第80章 一意孤行,而蹈死地第169章 國慶大典第308章 新貴第356章 太子犒軍,限期已至第109章 在長安第59章 不知死第111章 “名將”之敗第152章 聽政3第13章 戰爭的腳步正在迫近第130章 喪國之約第329章 陽翟大地主第38章 湖南無戰事第332章 廣德殿婚宴第157章 天子狎色,皇后盛怒第155章 南唐來使2第308章 吃好喝好第319章 稅制的考量,二治山陽第125章 冬至宴第37章 新政第296章 反響第89章 安南冬歸人第4章 李昉夜訪東宮第330章 黨侯並不傻第57章 既得潞,復據澤第133章 李德明之死第182章 邢州有變第23章 由鄭州站發往洛陽站第348章 老皇帝第6章 進士樓第1728章 惠民新政第2144章 世宗篇19 英雄遲暮第57章 朝堂的風波第1699章 整飭西北第318章 皇子們漸漸大了第25章 周世宗與楊令公第1714章 百姓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