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78章 保守與擴張

第1678章 保守與擴張

開寶二十一年盛夏悄然降臨,只不過,今年的夏季,今年的夏季,顯得溫和而從容,讓人感覺不到多少炎意,東京不論是達官貴族還是市井小民,都享受着一份愜意。

當然,這份享受的代價卻是嚴重的,包括欽天監、戶部農科以及朝中的一些有識之士,都在上表示警,氣候有異。

各地的官府及農官,也都上表陳情,說今年糧食可能歉收,這不得不讓朝廷重視,因爲從過去幾年各類糧食的出產入庫統計,可以明顯地發現,整體水平,是在逐年下降的。

而大漢人口又在不斷增多,已經很多年沒有感受到糧食壓力的朝廷,又再度籠罩在那抹陰影之下。

在這方面,不得不重視,政事堂也降下了嚴令,一旦出現大規模的糧食歉收,那就要做好賑災準備,以免出現饑荒。

大漢幾十年積累下來的家底,還是十分豐厚的,尤其是最近十年,更是一段黃金髮展時期,全國各地的倉儲,基本都處於滿倉的狀態,戶部甚至已經開始對陳糧腐米進行清理更換,當然,又鬧出了一些貪腐弊案,也順便清理了一批蠹蟲。

即便有足夠的底氣,也不免讓中樞的當權者們勞心傷神,畢竟,僅在這還沒有結束的開寶二十一年上半年,大漢就不怎麼安寧。

當然,內部矛盾,尤其官場上貪腐經過去年的清洗,得到了一定緩解,上層的肉食者們安分了一些,收斂了一些,低調了一些。

對於各地行政上的一些弊端,也開始着手解決,逐步緩和。但是,戰爭卻像一個幽靈,盤旋在大漢上空,帶有強烈的不確定性,禍福難料。

不只榆林在平叛,西域在大動干戈,雲南道又起反覆,安南以及被滅國的占城土著也起了抗爭,安東方面,以蒙兀室韋爲主北室韋人開始南遷西進,侵犯安東境,劉煦也遣兵征討驅逐,當然,漠北的契丹人也感受到了威脅,同樣發兵東征,再度有擴張之象。

在南洋,醞釀多時,對三佛齊國的討伐也終於展開了,由安南都指揮使率領海陸軍兩萬餘人南下。

由於此前的出衆表現,郭良平不只依舊統率着安南艦隊,劉皇帝還讓他兼任安南都指揮使的職位,就是方便他統領海陸軍隊,進攻三佛齊。

對於這四面拱火的情況,朝廷內部爭議很大,就是趙普也明確反對,雖然除了西域,都是些小打小鬧,但保守的力量無處不在,也形成了一種比較大的聲音,但最終都只能捏着鼻子認了。

有的事,不得不做。李繼遷之叛就不必提了,那屬於內部叛亂,是必須以雷霆手段剿滅鎮壓,震懾那些逆亂分子,這屬於政治正確,誰敢勸阻,就是自絕於劉皇帝,自絕於大漢朝廷。

至於打黑汗,在劉皇帝看來,你不去打他,他也會來打你,與其被動受侮,不若主動出擊。更何況,拿下黑汗,對於大漢而言,也不是全然沒有好處,至少東西貿易通道上能夠減少一個危險貪婪的吸血者。

唯一值得商榷的,大概是對三佛齊的戰事,這件事,從頭到尾,都屬於大漢這邊主動挑事,其中反應出的是大漢海上貿易的擴張性,是爲了維護南洋航道與貿易通道的安全,體現的也是一部分海軍將士的進攻意志。

哪怕就衝這一點,對郭良平爲首的一些海軍將領的要求,劉皇帝也要支持。何況,打一個看似強大,實則還是土著勢力的三佛齊,劉皇帝也不覺有什麼困難,出一偏師,只怕比之當年教訓高麗還要輕鬆。而三佛齊三番兩次拒絕朝廷的“善意”,這是不順從的表現,也該予以教訓。

至於安東那邊室韋人的遷移入侵,就更不足爲道,可以看作是土著蠻人的騷亂,安東都督府自己解決即可,倒也無關大局。

只是,當這些情況綜合起來,一起呈現在中樞大臣案頭時,就不免感到擔憂與爲難了。

大漢建國已經三十五年,在這三十五年中,文治武功上的建樹都值得稱道,而挺過了這三十五年,上上下下對國家的認同也已經形成,政治上的平穩,經濟上的繁榮,似乎也證明了,大漢不會是一個短命王朝,這足以讓人安心。

但伴隨着的,是以貴族官僚爲主的保守勢力的擡升,保守意識的加強,歷史的慣性讓他們在對內事務上,爲了帝國的穩固,爲了階級的利益,可以不惜一切代價、不吝一切手段去維護。

而在對外事務上,就不可避免地,做一些看起來更加穩妥、安全的選擇。海外貿易的興起,確實讓一部分新興階層擡頭崛起,但那仍舊是少數。

大漢的基本盤已經夠大了,內部的資源也足夠讓絕大多數的上層階級吃飽喝足,因此,他們習慣性地偏向於把內部經營好,而不願意貿然擴張,畢竟也不是所有人都能從中得到好處。

不論是西征還是南下,都體現着劉皇帝的意志,在這方面,劉皇帝就是一個少數派。

當然,保守勢力的考慮也是有依據的,最近的教訓,盯着李隆基就行了。當然,沒人敢把劉皇帝比作李隆基,但觀近些年朝廷內外的形勢變化,把趙普當作李林甫的人卻有不少。

打就打吧,既然亮了刀子,不見血,沒有足夠的收穫,怎能輕易罷兵。在很多朝臣的考慮中,只要戰事進展到一定程度,達到一些可以接受的目標,就可以上諫罷兵了,恢復和平穩定了。

但是離弦之箭,是不好把握的,只兩個月的時間,就讓大漢朝廷清醒地認識到,他們的想法,有些天真了。

尤其西域的戰事,隨着前線的戰報不斷傳來,巨大的傷亡,血淋淋的數字,讓很多人心生隱憂,當然,他們不會承認內心的膽怯與保守。

在建國以來,歷次戰爭中,上百萬的傷亡歷歷在目,與之相比,龜茲城下的死傷,根本算不得什麼。但這並不妨礙一些熟知歷史的人以史爲鑑,篤定如果不壓制擴張的慾望,那麼西域戰事必然會成爲朝廷的國力喪失的一個出血點。

哪怕擺一些現實的東西,爲了支持西域數萬大軍,單靠河西是不夠的,還得從西北抽調人物力,方纔能夠滿足,這本身就意味着巨大代價。

畢竟,西域的漢軍可不是發一把武器就成軍的,這幾乎可以看作是冷兵器時代軍隊的巔峰,配套的軍需是極其龐大的,畢竟漢軍有着奢侈作戰的傳統。

再者,由於李繼遷之亂,矛盾重重的西北地區,本就不穩,攘外必先安內,哪有一邊平叛,一邊對外大舉征伐的,僅從兵家而言,都屬於大忌了。

異議之聲雖大,但都被壓抑着,因爲支持的人也有不少,並且硬實力要更強,劉皇帝這個佔據着最大話語權的皇帝就不提了,西北軍方以及那些有子弟參與西征的貴族,同樣支持,畢竟不能拖自家後人的後腿。

如果說西域戰事,迫於朝廷強權的壓力,不得不捏着鼻子認了,那對三佛齊的戰事則完全超出大多數朝臣的意料。

郭良平提交的作戰計劃,是出兵佔據蒲羅中島,建立海軍基地,以戰促和,目標完成即可。

但這水陸兵馬一發,就有些收不住了,在成功奪取蒲羅中島之後,郭良平又以三佛齊不肯臣服的理由,派軍深入其地,攻城略地,同時,還提出了一個異想天開的南北對進戰略計劃,意圖從占城地區通過陸地南下,徹底平底三佛齊地區。

要知道,如果按照郭良平的想法來做,那把安南與三佛齊國隔開的真臘國(吳哥王朝)就是個避不開的話題。

總不能再把與真臘國的關係搞僵,擴大戰火,至於郭良平提出的“借道”一說,朝臣更是嗤之以鼻,這傢伙就是想擴大戰爭,向朝廷要兵要糧。

真臘國在當下,可是中南半島上的一大國,雖然不被朝廷看在眼裡,但那仍舊是一個百年政權,有自己的輝煌與繁榮,當初漢軍掃平安南,並在後續剿匪的過程中覆滅占城之後,就已經引起真臘的擔憂與忌憚了。

如今,與三佛齊的戰事還沒結束,若是再讓戰火漫卷中南半島,那樣的後果,只怕以大漢也難以承受。

過猶不及的道理,還是比較好理解的,因此,不論是文官集團,還是樞密院,都對郭良平的建議予以否決,樞密院甚至下達了一份措辭嚴厲的制書,讓郭良平打好三佛齊,儘快結束戰事,逼迫三佛齊求和,承認大漢對蒲羅中島的佔領。

如此方纔打消了郭良平拓地數千裡,晉爵封公的野望,但即便如此,向朝廷伸援的手依舊不依不撓,要兵、要糧甚至要人。

這件事,傳到劉皇帝耳中,對政事堂以及樞密院的決策,劉皇帝同樣選擇支持。郭良平的開拓進取精神,是值得肯定的,但是,經過一次遠航之後,這傢伙的視野更加開拓了,這擴張慾望也徹底燃燒起來了,必須得給他澆一盆冷水,讓他冷靜一下。

過度的擴張,可不是好事,這一點,在朝廷內部還是有一些共識的,過去朝廷也深受其苦。哪怕是對黑汗國的戰爭,倘若沒有那些“意外”因素,最終也未必會訴諸於戰爭手段。

而在對南洋的擴張上,劉皇帝固然持支持態度,但他更希望的,還是經濟擴張,以資源掠奪爲主,至於滅國拓地,大可不必,像三佛齊這樣不聽話的小強,打服即可,甚至扶持一個新政權都行,全貪全據,實在沒有那個必要。

第247章 視察第239章 耀州之戰第198章 遼國變故第21章 老六也長大了第135章 許州兵匪第1798章 宴無好宴第167章 請辭第3章 臺懷之事第444章 揣測者第399章 劉皇帝的矛盾心理第97章 真正迂直的人是活不久的第327章 通達饋運、泉州內亂第108章 樞密院內第26章 史卿,朕要重任相托第308章 新貴第30章 滿堂春宴第328章 默認第21章 西巡第254章 難得嘮叨的劉皇帝第139章 衆臣拾柴第424章 開寶九年末的大調整第350章 隱退陳情第358章 兩江平定第478章 開寶二十九年第217章 大動干戈第132章 登清流,議善後第24章 不戰而屈人之兵第82章 矛盾第114章 耶律阮稱帝第26章 郭樞密過相州第408章 蠢兒子第20章 威臨荊南第21章 老六也長大了第234章 南口大戰3第139章 王昭遠:此乃戰機第1751章 結束了第303章 趙普北上第2196章 仁宗篇13 帝國的棉第11章 劉皇帝的法治思想第104章 在真定第59章 皇帝與太子第50章 小滿與臨盆第252章 面聖第135章 西北匪患第481章 行宮第98章 追捕第248章 耶律屋質真正的建議第408章 兄弟之間第50章 南漢來使,慶功宴第44章 千金市枯骨第50章 打他一仗第1803章 運動第449章 皇帝對太子第423章 一把火不代表結束第116章 滿朝震動第2141章 世宗篇16 中亞風雲終第303章 乾祐十五年第268章 西縣第117章 一圖一冊第116章 西南大案第218章 皇帝未至,廝殺已烈第111章 暫息伐蜀之心淺談兩點第 283章 皇帝還朝第1781章 危險往往來自背後第111章 棉稻,後疾第215章 郭、李之爭第429章 向南!第172章 川蜀定製,鍾謨彙報第118章 蒲陰第463章 站在十字路口的安西第317章 劉皇帝還是那個劉皇帝第2110章 康宗篇2 輔政時代第69章 東出太行世宗篇26 北廷國相第337章 京口水戰、攻心之策第3章 新皇詔制第415章 血色將至第477章 三月初十第279章 喜從天降第275章 令人絕望的未來第19章 用兵籌劃,自此而始第55章 乾脆的勝利第1697章 蠢蠢欲動第70章 衛公辭世第89章 破財贖罪第58章 回師第170章 全線動員第316章 皇后的寬慰第484章 不對勁!第271章 將威脅消滅於萌芽第145章 蜀中之弊第103章 送菜來了第11章 劉皇帝的法治思想第310章 海路主將第212章 開寶北伐第257章 龍舟第110章 拉劉承訓下水第1711章 趙王履職第209章 御史臺→都察院
第247章 視察第239章 耀州之戰第198章 遼國變故第21章 老六也長大了第135章 許州兵匪第1798章 宴無好宴第167章 請辭第3章 臺懷之事第444章 揣測者第399章 劉皇帝的矛盾心理第97章 真正迂直的人是活不久的第327章 通達饋運、泉州內亂第108章 樞密院內第26章 史卿,朕要重任相托第308章 新貴第30章 滿堂春宴第328章 默認第21章 西巡第254章 難得嘮叨的劉皇帝第139章 衆臣拾柴第424章 開寶九年末的大調整第350章 隱退陳情第358章 兩江平定第478章 開寶二十九年第217章 大動干戈第132章 登清流,議善後第24章 不戰而屈人之兵第82章 矛盾第114章 耶律阮稱帝第26章 郭樞密過相州第408章 蠢兒子第20章 威臨荊南第21章 老六也長大了第234章 南口大戰3第139章 王昭遠:此乃戰機第1751章 結束了第303章 趙普北上第2196章 仁宗篇13 帝國的棉第11章 劉皇帝的法治思想第104章 在真定第59章 皇帝與太子第50章 小滿與臨盆第252章 面聖第135章 西北匪患第481章 行宮第98章 追捕第248章 耶律屋質真正的建議第408章 兄弟之間第50章 南漢來使,慶功宴第44章 千金市枯骨第50章 打他一仗第1803章 運動第449章 皇帝對太子第423章 一把火不代表結束第116章 滿朝震動第2141章 世宗篇16 中亞風雲終第303章 乾祐十五年第268章 西縣第117章 一圖一冊第116章 西南大案第218章 皇帝未至,廝殺已烈第111章 暫息伐蜀之心淺談兩點第 283章 皇帝還朝第1781章 危險往往來自背後第111章 棉稻,後疾第215章 郭、李之爭第429章 向南!第172章 川蜀定製,鍾謨彙報第118章 蒲陰第463章 站在十字路口的安西第317章 劉皇帝還是那個劉皇帝第2110章 康宗篇2 輔政時代第69章 東出太行世宗篇26 北廷國相第337章 京口水戰、攻心之策第3章 新皇詔制第415章 血色將至第477章 三月初十第279章 喜從天降第275章 令人絕望的未來第19章 用兵籌劃,自此而始第55章 乾脆的勝利第1697章 蠢蠢欲動第70章 衛公辭世第89章 破財贖罪第58章 回師第170章 全線動員第316章 皇后的寬慰第484章 不對勁!第271章 將威脅消滅於萌芽第145章 蜀中之弊第103章 送菜來了第11章 劉皇帝的法治思想第310章 海路主將第212章 開寶北伐第257章 龍舟第110章 拉劉承訓下水第1711章 趙王履職第209章 御史臺→都察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