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2章 真正引以爲豪之處

劉皇帝過去常常自謙,也努力地做出一副平和的模樣,但他骨子裡實則是個十分自傲的人,他有着超越時代的眼光,也有洞察人心的智慧,他生生改變了一整個世界的走向,建立了一個前所未有的中央集權的龐大帝國。

以劉皇帝一向的內斂沉重,都不時露出驕狂之態,矜功伐能,至少作爲一個君主專制帝王,劉皇帝的成就已經前無古人,後也很難再有來者。

只是隨着歲數的增長,人至暮年,劉皇帝的心態也在不斷變化。改弊革新,中央集權,一統天下,南征北伐,這些劉皇帝自矜了幾十年的東西,如今在他看來,卻已不足爲道,畢竟上朔千年,做到這些的,還是有那麼幾名帝王的。

在承平二十多年後,劉皇帝發現,他真正能夠自豪的,只剩下海外拓殖這一樁。不在於揚威域外,在劉皇帝看來,這是打破華夏曆史窠臼的一種嘗試,一種宣泄內部矛盾的辦法。

當下的大漢,帝國雖然擺脫不了一些封建落後的框框架架,但百姓們的生存空間是大大擴展了的,並且有一定的人身自由。

對於一般小民而言,倘若承受不了國內的沉重負擔與壓榨,完全有其他出路,選擇也很多,徙邊,出海。只要膽子夠大,敢冒風險,大漢周邊有數之不盡的土地資源可供大漢百姓取用,尤其是廣袤的南洋地區,雖然是大片的蠻荒,環境惡劣,但大部分都是優質資源,只欠開發,而以大漢百姓在農業上的專注與技術,只要人去了,就不愁沒有成果。

至於地方勢力對於小民的各種影響與限制,固然難免,但在大漢的政策環境下想做到徹底控制,同樣是不現實的。

對於移民實邊、拓殖海外,朝廷的態度一貫是支持、堅持,並且早已將移民作爲各地主官升遷考覈的重要指標之一,並且寫入了祖制之中。

沒錯,劉皇帝還是沒能忍主定祖制的衝動,雖然有些顧慮他定的這些規矩會成爲故步自封者的“大義”,但劉皇帝還是做了,至少在他看來,他定的這些規矩,無一不是爲了帝國的長治久安、永續延存。

劉皇帝訂立祖制的初衷,當然是爲了限制後人亂來,以超越時代千百年的眼光來看,他有資格也有自信去做這一點。

並且,其中有不少事項,都是爲了保持大漢官民開拓進取、昂揚向上之精神,爲了這份進取,不得不採取一種堪稱頑固保守的措施,現實有時候,就是這麼矛盾的。

關於移民開拓這一點,更是濃墨重彩,東北、漠南、高昌、安西、安南這些地方,都是作爲百年大計的重點開發地區。

在這樣的背景下,大漢各地的官府,自然踊躍響應,涉及到升遷考覈,關乎官帽子,大漢的官僚們自然格外盡心。

當然,也不是任其作爲,否則,爲了完成任務,做出一個光鮮的成績,那是什麼沒有荒唐惡劣的辦法都能想得出來,什麼沒有底線的事情也都幹得出來。

於是,劉皇帝又繼續做着限制,給他的官僚們帶緊箍咒。有鑑於榆林之亂的教訓,官府移民有一條基本原則,那便是自情自願,不得強迫,倘有官員爲達不目的,不則手段,以權凌人,可向上一級官府舉告,一旦查實,嚴厲懲處。而倘若因移民之事情,出現了像榆林之亂這樣的“羣體性”事件,同樣查究到底,所涉官員,概不輕饒。

同時,移民目的地,也做了嚴格規定,安東、安西、安南是第一批次,高昌、漠南等其他緣邊地區則是第二批次,餘者則爲末次。

所有由官府組織的移民,都需有詳細記錄,以保證對移民的管理控制,移民數量以及成績考覈,則由各邊地統計,上交朝廷,兩方比對考覈。對這個過程,朝廷也將時時派出差使,監督巡察。

至於海外移民,到目前爲止,依舊以民間自發行動爲主,還沒有到官府出面組織的地步。在移民之事上,實邊仍舊是當前政策,最主要的考量。

不過,可以想見的是,待新稅改革徹底完成,大漢又將迎來一波恐怖的人口潮,這是擋也擋不住的。或許,那時候,緩解人口壓力,將成爲移民的主要目的。

國有潮水洶洶,則以鄰爲壑,這是劉皇帝能想到的辦法,給大漢百姓提供更多的選擇,也給大漢帝國更多的可能。所幸,這個世界很大,足可供大漢子民遨遊。

因此,朝廷雖然已經二十來年,沒有大規模地、強制性地組織遷移人口。但在這種相對溫和的政策引導下,這些年,大漢在移民實邊上,還是取得了不小的成就,積少成多,集腋成裘,實現的移民人口規模,比之當年粗暴的強遷,多了數倍不止。

當然,這其中,不得不誇獎一番那些官僚們的表現,爲了一個良好的政績,爲了升遷前途,是想方設法,積極推動。

簡單粗暴的政策不敢亂用,但有其他辦法,很多地方官府都選擇以利誘導。不少土地貧瘠而人口衆多的地區,都選擇從拮据的留稅中抽出一部分,對願意徙邊的百姓進行補助。

因此,對於很多願意到邊地闖蕩的百姓,從遞交申請開始,便已經有了第一筆收入。而到了目的地,土地、種子、耕具等生產資料,一般都是準備齊全的,有些地方,甚至連居住的屋舍都考慮到,再給一定補助,墾殖期間的生計口糧,同樣不會少。

爲了移民,朝廷還專門撥了一筆款項,專用其事,這筆款項的數額,到開寶二十四年,已達三百萬貫之多,這可不是一筆小數目。

不得不提一句,當年爲支援安東發展,朝廷每年撥款一百萬貫,這筆錢隨着安東發展漸入正軌,也由於一些隱晦的原因,停止了。但從中也不難看出,劉皇帝對於安東地區的發展,對東北邊防之穩固,以及對長子劉煦的偏愛。

另一方面,宣慰司也是全力開動,大力宣傳,挑準各移民地的優勢處進行宣傳,這也確實取得了不小的效果。

這些年,在大漢地方,有不少這樣的現象,官府遣吏下鄉,挨個宣傳朝廷的移民政策以及地方官府移民優惠。

一次不行,一年不行,但長年累月之下,總是少不了動心的人。畢竟,連安東在宣慰司製作的宣傳冊中,都被描述成沃野千里,動植礦物資源予取予求的寶地,除冷了點,沒有任何缺點......

而隨着此次朝廷大規模稅改的進行,一旦完成,社會環境變遷,再加上政策驅動,新的移民潮,是可以預見地爆發。

過去,雖然不少官府爲了升遷考覈做得漂亮些,去推動移民,但也沒有形成全面的認同。從其他利益考量,官僚實則並不願意去做移民這種廢力廢錢的事。

兩稅制下,官府的財政進項,主要在人,人口越多,能夠收取的財稅就越多,分攤到個人身上也就越少,治下百姓的負擔會相對減輕,只要懂得剋制,造成的民怨也會小些。

各地官僚,對治下之民,基本可以視作籠裡關的雞,能夠可持續地收割下蛋,如非必要,是輕易不願意放出籠去,把下蛋的雞送給別人。

但如今情勢不同了,人口早已不成爲政績考覈標準,計稅依據與納稅規則也改了。土地是定量的,人再多也難影響正稅的收取。

如此一來,再保有大量的人口,對於官府的經營來說,顯然是不划算的。養那麼多人,畢竟是費糧食的,出現災禍,還得賑濟,減稅,怎麼看都是虧本的。

越是窮困的地方,越是如此。於官,不論是仕途還是利益考量,都有動力去做;於民而言,有朝廷政策支持,有直接的利益收穫,除了需要背井離鄉,承擔邊地治安的風險,沒有其他缺點,這就是一個雙贏的結果。

若說風險,人從降生開始,便已經走上一條風險之旅了......

當然,一旦形成移民潮,對於國內那些地主們就不那麼友好了,畢竟,掌握着大量土地的他們,也是需要大量人力來耕作經營的。

至於移民可能造成的勞力缺乏,隨着人口的再一次爆發,也將得到補充,大漢是很難爲缺少人口而頭疼的。

另一方面,也能由此限制國內地主們的剝削,一旦做得過分,人可以跑,正大光明地移民,把人趕跑了,留着地又有何用......

第394章 永遠在猜忌的路上第400章 柴榮死了第485章 老皇帝:查一查是否有問題第454章 朝廷要下重手了第387章 契丹終被打回原形第146章 黃羊平第18章 侯益第78章 渦口之戰(2)第1704章 崇政殿內第339章 走向“詞帝”之路第470章 最困難的時期已經度過了第186章 賜死第116章 掙扎無力第316章 不裝了第424章 開寶九年末的大調整第75章 敖萊小城第246章 目標八寨第2045章 最後的旅途16第6章 進士樓第476章 內外黨同第211章 籌議北伐第132章 登清流,議善後第507章 一縷嘆息第268章 西縣第156章 亡國之君第204章 解決第100章 無法避開的錢糧問題第2195章 仁宗篇12 海上貿易的真正爆發第259章 遼東初定第375章 少林寺第130章 西北剿匪第1774章 又罷一相第494章 輕輕放下第261章 優勢太大,底氣太足第26章 要堅持做大漢的忠臣第286章 你可不能死了第254章 久待良機第1776章 東平王府內第311章 爲太子劉皇帝也是操碎了心第141章 太子的提醒第24章 天福十二年第2060章 太宗篇7 開寶老臣第191章 趙思綰的背反第330章 小市民第235章 難以樂觀第176章 雍王第179章 長教訓第344章 王師已過大江來第507章 一縷嘆息第1756章 海豐號第31章 議治湖湘第201章 捐資第129章 各懷心思第272章 被放棄的耶律斜軫第345章 剝削者第392章 封禪之議,軍官學院第2059章 太宗篇6 一朝天子一朝臣第238章 南口大戰7第237章 七九不和第2068章 太宗篇15 熱鬧的夜第1696章 藏兵於民第230章 壓力都不小第139章 衆臣拾柴第321章 矛盾第490章 御宴繼續,王欽若第2090章 太宗篇37 新時代下的大漢(中)第166章 石熙載的施政理念第210章 一錘定音的人第265章 謀劃高麗第57章 揚州案有結果了第373章 被逼無奈第100章 城戰第263 史彥超的結局第92章 欒城之戰(4)第1783章 戴孝入碎葉第79章 “撫遠之戰”第8章 楊蘇還京第71章 六合堤上第139章 韓常案第135章 韜光養晦第177章 小賢王第476章 趙匡義留臺喪龍鍾響第176章 雍王第499章 有些事從未改變第198章 轉折點第204章 遼帝的處置第88章 秋後算賬(續)第2055章 太宗篇2 世祖皇帝第170章 艱難的乾祐二年第94章 汝公出山第203章 幸災樂禍第1811章 歸來第329章 西域風雲第1681章 陸海之爭第350章 韶州大捷第252章 面聖第1790章 憂勞第196章 開寶八年第86章 駕臨渦口第175章 蜀定,凱旋
第394章 永遠在猜忌的路上第400章 柴榮死了第485章 老皇帝:查一查是否有問題第454章 朝廷要下重手了第387章 契丹終被打回原形第146章 黃羊平第18章 侯益第78章 渦口之戰(2)第1704章 崇政殿內第339章 走向“詞帝”之路第470章 最困難的時期已經度過了第186章 賜死第116章 掙扎無力第316章 不裝了第424章 開寶九年末的大調整第75章 敖萊小城第246章 目標八寨第2045章 最後的旅途16第6章 進士樓第476章 內外黨同第211章 籌議北伐第132章 登清流,議善後第507章 一縷嘆息第268章 西縣第156章 亡國之君第204章 解決第100章 無法避開的錢糧問題第2195章 仁宗篇12 海上貿易的真正爆發第259章 遼東初定第375章 少林寺第130章 西北剿匪第1774章 又罷一相第494章 輕輕放下第261章 優勢太大,底氣太足第26章 要堅持做大漢的忠臣第286章 你可不能死了第254章 久待良機第1776章 東平王府內第311章 爲太子劉皇帝也是操碎了心第141章 太子的提醒第24章 天福十二年第2060章 太宗篇7 開寶老臣第191章 趙思綰的背反第330章 小市民第235章 難以樂觀第176章 雍王第179章 長教訓第344章 王師已過大江來第507章 一縷嘆息第1756章 海豐號第31章 議治湖湘第201章 捐資第129章 各懷心思第272章 被放棄的耶律斜軫第345章 剝削者第392章 封禪之議,軍官學院第2059章 太宗篇6 一朝天子一朝臣第238章 南口大戰7第237章 七九不和第2068章 太宗篇15 熱鬧的夜第1696章 藏兵於民第230章 壓力都不小第139章 衆臣拾柴第321章 矛盾第490章 御宴繼續,王欽若第2090章 太宗篇37 新時代下的大漢(中)第166章 石熙載的施政理念第210章 一錘定音的人第265章 謀劃高麗第57章 揚州案有結果了第373章 被逼無奈第100章 城戰第263 史彥超的結局第92章 欒城之戰(4)第1783章 戴孝入碎葉第79章 “撫遠之戰”第8章 楊蘇還京第71章 六合堤上第139章 韓常案第135章 韜光養晦第177章 小賢王第476章 趙匡義留臺喪龍鍾響第176章 雍王第499章 有些事從未改變第198章 轉折點第204章 遼帝的處置第88章 秋後算賬(續)第2055章 太宗篇2 世祖皇帝第170章 艱難的乾祐二年第94章 汝公出山第203章 幸災樂禍第1811章 歸來第329章 西域風雲第1681章 陸海之爭第350章 韶州大捷第252章 面聖第1790章 憂勞第196章 開寶八年第86章 駕臨渦口第175章 蜀定,凱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