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章 大洗牌

旭日高升,窗扉並不能阻擋住春光,明媚的陽光透過縫隙,把廣政殿照得亮堂堂的。此時的廣政殿正殿,再度濟濟一堂,休會兩日之後,內外臣僚們在詔令之下,再度齊聚於此。

不過,這一回此前的政策討論與爭執不再延續,主持殿議的人換成了太子劉暘,也不允許他們再爭吵喧囂。

氣氛有些嚴肅,劉暘居主座,表情認真,趙普居臣首,臉色平靜,劉煦、劉晞、劉昉諸王也都陪同在側。

空氣中的異樣,是個人都能感受得到,也使得那些還打算“掙扎”一番的地方大吏們謹慎起來,不敢再貿然發言。

這情況,顯然不對,再聯想到這兩日間從宮中流出的傳聞,就更不是個好兆頭了,所有人的心情都不由懸了起來,城府淺的人,臉上已然露出一些忐忑的痕跡了。

“人都到齊了嗎?”殿內徹底安靜下來,劉暘也開口了,扭頭問侍候在側的慕容德豐。

慕容德豐稟道:“回殿下,中樞各部司及道司大臣,悉至!”

劉暘擡眼掃視一圈,並沒有在任何人身上多停留片刻,平靜地說道:“今日召集衆卿,有詔相宣,請諸位靜聽!”

說完,也不顧大臣們的反應,朝慕容德豐示意道:“宣讀吧!”

d

“是!”慕容德豐躬身一禮,然後一臉鄭重色,從大桉上恭敬地捧起一份厚重的詔書。

站於桉側,攤開詔書,慕容德豐朗聲宣讀道:“門下,制命如右,河西布政使雷德驤遷山南布政使;京畿西道布政使王明遷河西;兩浙布政使王仁贍遷淮西;東南轉運使史德珫遷兩浙;河北轉運使韓徽遷東南轉運使;

淮東布政使楊可法遷荊湖北道;河東布政使石熙載遷湖南;劍南布政使張雍遷河北;河北布政使李洪威遷京畿;

廣西布政使範旻遷河北;宣慰使鍾謨遷河南;京畿西道王右遷福建;荊湖北道布政使李昉遷河東;惠國公宋延握任劍南布政使;壽國公李少遊遷江南......”

這份詔書寫得很直白,簡單而直接,甚至連格式都與往日截然不同,沒有那沒多雲山霧繞、虛頭巴腦的地的駢賦對仗,就是以大白話,直指核心問題。

而內容則更令人心驚,卻是對大漢諸道主官的一次大規模調動,這樣的調動,不是沒有過,但像此番這般的規模,涉及天下超過半數道級主官的調遷,還是空前的。

並且,來得這麼突然,這麼直接,甚至不給人多少反應時間,就這麼直接當殿宣佈了。不得不說,這樣的做法,是容易惹人非議的,也容易使得地方不穩。

一道主政官員,在大漢帝國的政治體系中,已經屬於核心統治階層,每一人,每一任,都事關重大。

對其職位的頒佈,朝廷也是該給予格外重視。正常情況下,不論是職位調遷還是委命,都需要綜合考察,多方權衡,而後下制,而涉及到這麼多人,是足以讓中樞的知制誥以及一些寫詔制的翰林們作出一片片花團錦簇的文章。

但此次,沒有任何官面上的文章,幾乎是直接告訴這些封疆大吏、柱國大臣們,朝廷已經做下決定了,你們只需聽從即可。

這樣的做法,想要服人心,卻是很難的,但同樣的,也顯露出朝廷的決心與意志。在座的大臣們,都是久經宦海的,對於這樣的情況,大多有着清晰而準確的判斷,而認知越清楚,這心情也就越沉重。

慕容德豐宣讀這一系列的調動任命,足足花了半刻鐘的時間,當那一串串名字、一個個職位宣佈出來之後,這些大臣們也經過一個複雜的心路歷程。

從意外到震驚意外,到沉默麻木,這氣氛同時也顯得詭異起來。遲鈍的人還沉浸在震撼之中,聰敏的人則已經揣測起背後的深意了,更進一步者,則已經完全接受了這個事實,開始就方纔那一系列人事調動安排思量利弊,尤其是那些在調遷之列的人。

這一番變動中,可不只是職位的調遷,有任還有免,還有人是被要求罷官致仕的,比如汲國公薛居正、耿國公武行德、遼東布政使宋雄等,當然,他們大部分人,是因爲年紀過大,但是對那些還不服老的人來說,就有些委屈,難以接受了......

劉暘心裡也清楚這樣一項決策的影響有多大,也能理解這些大臣們的心情,但是沒辦法,劉皇帝在上頭壓着,他與趙普也只能聽從。

一時間,廣政殿中除了沉默還是沉默,只是情緒的波動十分劇烈,等在場臣工們緩了緩,劉暘方纔開口,輕聲問道:“對於詔命,衆卿可有異議?”

沒有接話,有的擡眼看向太子,欲言又止,有人則只是垂頭入定,默不作聲,氣氛有些尷尬。

“殿下,這......這是不是有些倉促了?事前沒有準備,涉及到這麼多重任要職的調動,一旦操之過急,只怕會引起混亂,致使地方震盪,人心不安啊!”過了一會兒,盧多遜忍不住開口了,起身朝劉暘拱手道。

要說這麼大臣中,盧多遜的心情也是分外複雜的,也有些鬱悶。他的位置,倒也沒有變動,他仍舊是政事堂宰臣,中樞一派大老,但對他而言,這不是問題的關鍵。

關鍵在於,朝廷這邊要進行如此激烈重大的人事變動,他事前竟然只能通過其他一些手段得到些隻言片語的消息。

他在朝廷主管監察部門,雖然沒有人事組織權力,但涉及到這麼多封疆大吏、方面大員的變動,竟然完全沒有參與進去,這說明什麼,說明他被排除在了朝廷核心權力圈之外,這就讓多年以來一直自我感覺良好的盧多遜難以接受了。

實事求是地說,此時的盧多遜,心理是有些不平衡的。因此,在這大廷廣衆之下,他也做了第一個提出質疑的人。

而對盧多遜的反應,劉暘並沒有太過意外,很平靜地點點頭,又問向其他人:“還有臣僚有異議嗎?”

沒有應話,或者就是想說,也有些不敢說了,這種情況下,從衆是最好的選擇,要說輕易冒頭,那就是容易成爲被打擊的對象。

就拿王仁贍來說,他身上本來就有些污點,不管是當年平蜀期間,還是後來坐鎮雲南時期,都有些逾越過分的行爲,劉皇帝都沒有嚴辦他,還是始終重用他,從來不少封疆之任。

此番,要說從兩浙調到淮西,他心裡自然是一百個不樂意,與魚米之鄉的兩浙相比,那淮西也只能用窮鄉僻壤來形容了,完全沒有可比性。

但不管如何,那還是一道主官,執一方牛耳,雲南待了那麼多年,淮西至少還在中原大地。至少,才六十多歲的他,沒有被直接“致仕”,這樣想來,似乎又沒那麼難以接受了。

真正難以接受的,或許也只在貧富差距、權力大小,以及過去構建的那些利益結構、黨羽關係要受到衝擊甚至被打破。

殿中的這些內外大臣們,不說全部,但絕對有不少人存在王仁贍的心理,因此,自然也不會貿貿然地開口。

見無人作話,劉暘又把目光轉回已經有些尷尬的盧多遜身上,平靜地說道:“既然盧相有意見,那就說明此詔此制,存在異議!這樣,請衆卿稍坐,我先往崇政殿請旨,而後再議!”

說完,劉暘驟然起身,毫不拖泥帶水,邁動腳步,雷厲風行地要出殿而去。這些,別人反應先不管,盧多遜卻有些慌了,趕忙走出席位,腳步匆急,不禁趔趄,緊張地喚道:“殿下且慢!”

劉暘住腳,緩緩回過神來,看着額冒微汗的盧多遜,輕聲道:“盧相公還有什麼話,需要我代爲呈稟的嗎?”

“殿下誤會了!”盧多遜很從心地改口,態度也轉折得很徹底,並且義正辭嚴地拱手道:“臣對中樞決策,絕無異議,臣當率都察院上下僚屬,全力支持,配合詔制落實!”

對盧多遜這小丑般的反覆表現,劉暘並不想笑,心中嘆息一聲,回身落座,沉吟了下,再度確認道:“諸卿可有異議?”

這下,趙匡義率先起身,表示認同。而牽涉在內的宋延握、李洪威、李業也迅速起身表示聽命,比起其他大臣,他們這些皇親國戚,屁股更需要坐正。

趙普始終沒有作話,顯得很低調,只是在盧多遜表現之時,眼皮子稍微擡了擡,隱隱有不屑之意,若不是劉皇帝護着,此人哪裡鬥得過他......

第142章 準備殺雞第237章 王峻暴亡,將臣進京第8章 瓊林宴第187章 瑣屑第77章 吏職變動第120章 征服者劉承祐第125章 頌公亭第114章 三月爲期第455章 見聞第1701章 浮出水面第279章 當年三傑第315章 質量最高的一次科舉第65章 君臣相宜第245章 遼帝的決心第277章 閒有目光向河西第2077章 太宗篇24 反彈開始第82章 不手軟第336章 這仗怎麼輸?第254章 應州大軍第81章 內外變動第235章 開封新城第1674章 爆發第1808章 老來喪女第23章 皇帝的底氣第147章 負荊請罪第45章 聰明的瑤蠻第2115章 康宗篇7 太后太妃第328章 默認第113章 軍改伊始第156章 朝廷新局面第108章 戛然而止第417章 輕狂第1772章 處置第144章 鄴都戰事(求首訂)第145章 策勳御宴第73章 道府之爭第161章 蜀人填湘第95章 掘地求生第451章 雙雙去世第420章 劉皇帝:皇子欠管教第1724章 叛賊雖敗,封鎖繼續第10章 老將出馬第392章 封禪之議,軍官學院第95章 掘地求生第29章 老九渾人一個世宗篇26 北廷國相世宗篇51 皇太孫第432章 人事大權第7章 小張探花第286章 宗室第479章 開寶二十九年2第330章 最後一次東進第380章 投漢第188章 後續第355章 特殊的行狩第125章 周家有女呼娥皇第57章 七月大朝第1768章 崩第174章 故交情誼第76章 視察第504章 最後的旅途4第264章 更有楊業在後頭第412章 二王第242章 一將功成萬骨枯第348章 潘帥喜迎敵援第118章 面靜心動第120章 開始着手對付遼國第161章 折氏進宮第35章 楊村第287章 反擊從野狐嶺開始第151章 聽政2第2127章 世宗篇2 唯一結論第4章 坤明殿-崇政殿世宗篇40 後、王之逝,帝國十年第17章 鼓譟第212章 慕容皇叔問事第139章 崇政殿聽政1第2098章 太宗篇45 再起奪嫡第314章 門庭若市第86章 戍卒之心第8章 巡視第80章 一意孤行,而蹈死地第208章 君臣密議第447章 形勢不妙第41章 小風波第275章 當與衆樂第2121章 康宗篇12 狩獵天子第78章 安東這地不簡單第92章 金陵冬寒第191章 “從諫如流”第267章 親赴雲州第129章 既進京,總有些變動第1766章 噩耗連連,皇后病危第2050章 最後的旅途21第60章 狠狠敲打第2097章 太宗篇44 大漢陰影下的世界(中)第94章 國難喪子,尚有良將第121章 招降納叛第182章 邢州有變
第142章 準備殺雞第237章 王峻暴亡,將臣進京第8章 瓊林宴第187章 瑣屑第77章 吏職變動第120章 征服者劉承祐第125章 頌公亭第114章 三月爲期第455章 見聞第1701章 浮出水面第279章 當年三傑第315章 質量最高的一次科舉第65章 君臣相宜第245章 遼帝的決心第277章 閒有目光向河西第2077章 太宗篇24 反彈開始第82章 不手軟第336章 這仗怎麼輸?第254章 應州大軍第81章 內外變動第235章 開封新城第1674章 爆發第1808章 老來喪女第23章 皇帝的底氣第147章 負荊請罪第45章 聰明的瑤蠻第2115章 康宗篇7 太后太妃第328章 默認第113章 軍改伊始第156章 朝廷新局面第108章 戛然而止第417章 輕狂第1772章 處置第144章 鄴都戰事(求首訂)第145章 策勳御宴第73章 道府之爭第161章 蜀人填湘第95章 掘地求生第451章 雙雙去世第420章 劉皇帝:皇子欠管教第1724章 叛賊雖敗,封鎖繼續第10章 老將出馬第392章 封禪之議,軍官學院第95章 掘地求生第29章 老九渾人一個世宗篇26 北廷國相世宗篇51 皇太孫第432章 人事大權第7章 小張探花第286章 宗室第479章 開寶二十九年2第330章 最後一次東進第380章 投漢第188章 後續第355章 特殊的行狩第125章 周家有女呼娥皇第57章 七月大朝第1768章 崩第174章 故交情誼第76章 視察第504章 最後的旅途4第264章 更有楊業在後頭第412章 二王第242章 一將功成萬骨枯第348章 潘帥喜迎敵援第118章 面靜心動第120章 開始着手對付遼國第161章 折氏進宮第35章 楊村第287章 反擊從野狐嶺開始第151章 聽政2第2127章 世宗篇2 唯一結論第4章 坤明殿-崇政殿世宗篇40 後、王之逝,帝國十年第17章 鼓譟第212章 慕容皇叔問事第139章 崇政殿聽政1第2098章 太宗篇45 再起奪嫡第314章 門庭若市第86章 戍卒之心第8章 巡視第80章 一意孤行,而蹈死地第208章 君臣密議第447章 形勢不妙第41章 小風波第275章 當與衆樂第2121章 康宗篇12 狩獵天子第78章 安東這地不簡單第92章 金陵冬寒第191章 “從諫如流”第267章 親赴雲州第129章 既進京,總有些變動第1766章 噩耗連連,皇后病危第2050章 最後的旅途21第60章 狠狠敲打第2097章 太宗篇44 大漢陰影下的世界(中)第94章 國難喪子,尚有良將第121章 招降納叛第182章 邢州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