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97章 太宗篇44 大漢陰影下的世界(中)

發生在雍熙五至六年冬春之際的大漢帝國對真臘戰爭,無可爭議的宣告了中南半島的大變局。

這場戰爭,以真臘國的慘敗而告終,喪師失地,屈辱求和。曾經的半島第一大國,就此沉淪,在南北兩面都丟失了大片國土,損失慘重,沿海國家,幾乎被打成個內陸國家。同時,內部也爆發嚴重的統治危機,中央權威大喪,地方實力派擡頭,部族叛亂,分離主義大興……

真臘國的統治階層具備一定延續性,其統治也沒有那麼脆弱,就像發生在南北金洲及爪哇島上此起彼伏的襲擾、叛亂一般,朝廷如欲徹底征服真臘,不大興殺戮,通過“人口政策”,是極難在短時間內取得成果的。

但是,如僅從“亂其國”的角度出發,對大漢來說,尤其在已經攻破其國門的條件下,那是沒有多少壓力而言的。

這場半島戰爭,時間持續並不長,但動兵規模卻一點不少。初期的“自衛反擊”就不說了,後續幾個月出國作戰,迫於軍情,爲保輜需供饋,後期又增派了三萬對民夫,前前後後,爲平“真臘之亂”,朝廷總共徵調了十二萬軍民。

這樣規模的戰爭,放在任何一處都不是小仗,何況是在中南半島上,耗費錢糧之巨,也是可以想見的。至於傷亡,也是不淺,足有七千餘人,半數以上都是非戰鬥減員,同時,足以兩千多名漢軍將士長眠於半島高原與密林之中……

誠然,真臘國的損失更爲嚴重,是數倍乃至十倍於漢軍,並其漢軍還攻取了以文單爲中心第六大片真臘國土,但這筆買賣,在大漢朝廷那裡,怎麼算都是虧的。

因此,在雍熙六年夏四月,當真臘使節歷經辛苦,抵達西京洛陽,帶來真臘國王闍耶跋摩地五世的乞和信後,幾乎沒有經過多複雜、激烈的討論,皇帝劉暘便同意其所請。

至於條件嘛,稱臣納貢是必需的,割地賠款也少不了,同時要求真臘大開國門,準備大漢商賈前往貨殖經商,並且,對於流亡於真臘國境內的那些來自安南、雲南兩道的反抗勢力,真臘國也需協助清剿。實事求是地講,朝廷的條件也算寬仁爲懷了。

真臘國所不清楚的是,事實上他們只需再扛一扛,情況就會好轉,因爲大漢帝國的高層達成共識,決議罷免兵,結束與真臘國這場爭端。

原因有很多,主要是兩個方面,一是與真臘這場戰爭實在是虧本,打下去對朝廷並沒有多少好處,只會空耗國力,在真臘戰敗服軟後,沒有必要再浪費錢糧兵力;

二則是打進入雍熙時代起來,偃武修文、休養生息便是朝廷最重要的政策方針,如非必要,是不會輕啓戰端的。

當然,像劍南叛亂,真臘入寇,這種情況是必須堅決鎮壓、反擊的,只是到什麼程度,朝廷諸公是有個心理底線的。

平心而論,皇長子劉文渙率軍反攻入真臘國境,雖然很提士氣,大揚中國武功,但並不是那麼受大漢上層認同。

即便是皇帝劉暘,雖然後面下令相關部司全力保證大軍後勤,但也給了一個“莽撞”的評價。

至於還有一些不便名言的理由則是,像朝廷出兵出錢出力,給封國謀取好處的事情,是越少越好,朝廷封國,是爲了減省擴張拓殖帶來的成本與消耗,這是從開寶後期就在朝廷內部形成的共識。

只不過,世祖皇帝在時,他可以大大方方地接受羣臣建議,表明態度,而雍熙皇帝,對於封國王們,卻多多少少要顧及一些影響,顧念“兄弟之誼”。因此,有些事情可以做,卻需少說。

而在整場戰爭中,當然有獲利者,而獲益最大的,毫無疑問是劉曙的林邑國。由於在北方面臨着帝國軍隊的強大壓力,對南方,真臘即便有所防備,但力量有限,在應對上自然勉強。

而林邑可謂是精銳盡出,又有大量南下勳貴、海商的大力支持,領軍的又是劉文演、劉珙這兩個林邑國最能打的將領。

戰果是碩大的,二劉不只將實現“攻取河洲”的既定目標,還超額完成任務,向北挺進,直抵洞裡薩水與湄公河匯流口,築巴山堡方止,以爲防禦。

而巴山堡,距離真臘國的核心統治地區,洞裡薩湖平原,已然不遠了。而比起北面大漢朝廷的數萬大軍,來自林邑國的“背刺”,威脅顯然要更爲致命。

即便劉文演由於兵力、交通、後勤等諸多因素,沒有急進,但也在劉文渙於北方持續施壓、攻城略地的同時,率軍北上洞裡薩湖地區,雖然沒有刻意追求攻破城池,但也殺傷了大量真臘臣民,掠奪無數,極大地破壞了真臘國的社會與生產秩序,大大延緩了真臘國對林邑反制、反擊的速度。

而經過劉文演這麼一番折騰,真臘國自然又迎來了一場傷筋動骨般的損失,而林邑國幾乎全佔湄公河三角洲,其中包括一部分已經被真臘國開發過的城鎮土地,這也爲後續林邑國的開發,節省了一定的人物財力。

畢竟,即便再優良水土,拓殖墾地都不是一件輕鬆的事,僅一個水利條件就能難死個人。而從佔據湄公河三角洲開始,林邑國在半島上真正的立國之基,也開始逐漸打牢固,這一片肥沃的土地,也值得大漢子民紮根。

和林邑國一樣的,是西邊的臨海國,在真臘受到南北交攻的同時,臨海王劉文海也派遣了一支軍隊,自直通地區越過山地之阻,向真臘西南部海灣地區(泰國灣)進攻,即便只是實現了一種名義上的統治,通過這次行動,也拓地數百里。 若不是劉文海其主要精力都放在對北部蒲甘地區的攻略上,真臘這塊肥肉,劉文海是必定要大分一杯羹的。

而在過去的五六年中,中南半島實則一點也不安寧,不只林邑國在就是吞噬占城遺產,構建封國軍政體制。在南邊,齊王劉昀也在加緊對北金洲地區的掌控,在他的招徠以及朝廷的支持下,又有幾十家勳貴、功臣子弟,奔赴南洋發財,劉昀的“新齊國”也的確是大傢伙在南洋的首選之地。

最不安寧的,顯然就是大肆攻略蒲甘、直通地區的劉文海的,在朝廷及南洋海上的支持下,劉文海率軍,僅用一年的時,便將“緬甸”東南地區的孟族政權直通國給消滅。

然後,一邊從國內、南洋地區徵募漢人力量,一面對本地土著進行馴服工作,同時向北挺進,迅速與蒲甘國叫上手。

在過去幾年,半島西部,基本上都是圍繞着大漢帝國之臨海國於土著蒲甘國的戰爭展開的。

到雍熙六年爲止,臨海王劉文海在盡取直通國故地的基礎上,正與蒲甘國爭奪“下緬甸”地區,但與林邑國不同,劉曙那邊還能顧及到商業、農漁業的發展,也有一些實際的經營成果。

而臨海國這邊,則就完全是一套軍事體系了,劉文海完全建立了一個以漢人軍功地主爲主體的軍國主義國度,從雍熙元年到六年,幾乎無歲無月不戰。生生打斷了蒲甘國的上升之勢,還得竭力抵禦來自兇惡的漢人軍民的侵略.

也是在雍熙六年四月,在劉文海糾集三萬大軍(親軍+漢人武裝+僕從軍)再一次向蒲甘國發動夏季攻勢。

這一回,蒲甘國沒能抗住來自臨海國海陸兩面夾擊,於是,抵抗了整整四年多的蒲甘國向北潰退,劉文海終於全據“下緬甸”,蒲甘國則真的被打成了一個“內陸國”。

至此,劉文海方纔停下擴張的腳步,把目光放到內政治理上。來自朝廷的直接支援,早就已經停了,在主要依靠自己以及先父遺澤的情況下,劉文海在完成初期擴張目標後,也不得不停下來歇息一番。

雍熙六年八月,在文單城待了大半年的皇長子、汝陽公劉文渙,終於收到朝廷的召還,帶着最後一批遠征軍撤向安南,回朝獻捷。

當然,在回朝之前,劉文渙還做了一些善後工作。已經攻取的真臘土地,還是不可能還回去的,劉文渙、趙氏一系更是堅持將之納入大漢國土範圍,這是可以理解的,否則開疆拓土的功勞沒了,反而會讓劉文渙陷入“窮兵黷武、勞民傷財”的攻訐旋渦中去,慕容氏那一派的人,是必定會揪着此事不放的。

而直接納入帝國的行政管理,成本又太高,於是,當從朝廷那裡拿到全權處置權之後,劉文渙對開拓的北真臘土地做了一番安排。

首先,名義上設立了文、萬、蒙、真四州,同時從安南、雲南、廣西調集了一批官吏。而在名義之下,劉文渙於四州代朝廷賜封了三十多名土司,這些土司之中,有真臘投降的權貴、將領,也有當地的土著部落首領。

對於大漢的土司制度,這些勢力自然是有所耳聞的,隔壁的安南道同樣也不少土司,因此,這些新利益集體接受得很快。

因此,劉文渙固然無法保證新取的文、萬、蒙、真四州能徹底穩定下來,成爲大漢始終鞏固之國土,但至少保證其不會輕易復歸真臘,且隨着時間的推移,它總會走在“漢化”的正確道路上,畢竟如今的中南半島乃至整個東南來,漢人的影響正在持續不斷的加深、加強。

而對劉文渙的善後處置,不管背後是否有人指點,皇帝劉暘終是給了一個“不錯”的評價。而隨着劉文渙撤軍回國,中南半島持續了近一年的動亂,終於恢復穩定。

即便,這份穩定並不是那麼牢靠,但同時,一個全新的半島乃至東南亞局勢形成了。

從宏觀上講,幾個月的“半島戰爭”對整個東南亞的歷史,都有重要影響,即便從結果上並沒有出現“滅國”的情況。

但與往年發生在南洋地區的“滅國”戰爭有所區別的是,這一次下場的,不只是來自大漢帝國中央的強權,還有如林邑、臨海這樣的大漢封國,甚至於戰後東南亞的新格局正是在這些封國的努力下促成的。

到此時,似乎才真正出現了世祖皇帝曾經所期待的情況,大漢的開拓精神,不該只是來源於皇帝個人的喜好與支持,封國也不該被動地等待朝廷的哺育,他們需要更積極、更鐵血,需要有一股發自內心的擴張的散播大漢文明的源動力.

當然了,這樣的情況,對於中央帝國而言,究竟是好是壞,仍有待時間的檢驗。

但至少在雍熙六年的當下,整個東亞地區的形勢便是,以大漢帝國爲核心的中國勢力,進一步加深了對大漢旗幟下山川河流、海洋島嶼的影響控制。

大漢帝國對於整個東亞地區的主導地位進一步鞏固,一個充滿攻擊性與不確定性的全新藩屬國體系正在形成,這也天朝上國真正走出傳統“九州”舒適圈的積極嘗試。

第47章 應對第133章 李德明之死第84章 滅佛伊始第157章 河東風雲(4)第2099章 太宗篇46 軍售 樞密院變局第40章 荒唐太子第424章 年命不永第510章 最後的旅途9第14章 武夫軍閥第427章 饒樂國的困境第66章 兄弟之國第23章 慕容都帥用兵第172章 太子妃第215章 郭、李之爭第368章 吳越結局註定第155章 着周王善後第1742章 漠北來人第96章 壽春城內第1706章 拾遺補闕第216章 下詔北伐第126章 第一個被殺的宰相第345章 剝削者第87章 秋後算賬第9章 公府密議第260章 誘敵之計落空第457章 粉飾一二第487章 “驚喜”第214章 股肱之臣、肺腑之言第41章 西域戰況第403章 震怒的太子第10章 如此處置第160章 魏王病篤第307章 老馬將軍值得重任第15章 漸不自知第1787章 講個笑談,說個趣事第435章 還是比爛的時代第39章 長沙第104章 平息第138章 回宮第139章 王昭遠:此乃戰機第30章 滿堂春宴第2123章 康宗篇14 臣亦擇君,兄弟之間第2章 父母兄弟第56章 契丹不乏憂患之士第317章 修法第57章 揚州案有結果了第55章 拉開序幕第253章 其他戰場第9章 鳳翔戰況第1753章 百年國運+第10章 磨刀霍霍向荊湖第110章 孝明仁皇后第277章 閒有目光向河西第400章 柴榮死了第151章 廣政殿議第104章 來點日常第86章 鬚髮花白第353章 楚蠻歸化的標誌性人物第16章 先安排着第105章 河北局勢第291章 漢遼山陽之戰第64章 朕要親征爲耿公復仇!第224章 攻略方向第405章 即將中落的二十四臣之家第108章 先取許軍第298章 對党項策第2087章 太宗篇34 今日嘉慶,巡幸西南第41章 卷甲入城第2065章 太宗篇12 雍熙皇帝第4章 坤明殿-崇政殿第135章 趙家父子第10章 老將出馬第216章 初夏第60章 家事、國事第67章 遺表第1689章 高規格第47章 誘其北上第427章 饒樂國的困境第1675章 血戰第1798章 宴無好宴第183章 下一盤大棋第178章 頭腦清醒的乾祐帝第20章 屯務廢改第367章 下面的聲音第99章 北巡結束第386章 蕭卿,起來吧半島史話·四十載安南第342章 勢如破竹第18章 侯益第351章 南粵,危!第168章 金陵主臣第129章 各懷心思第115章 西北情況第162章 晉公南遊見聞第63章 君宦婢,自得其樂第339章 那一腳第301章 從清丈土地開始第404章 清清白白李國舅第42章 李郡公一怒第324章 相安爲上
第47章 應對第133章 李德明之死第84章 滅佛伊始第157章 河東風雲(4)第2099章 太宗篇46 軍售 樞密院變局第40章 荒唐太子第424章 年命不永第510章 最後的旅途9第14章 武夫軍閥第427章 饒樂國的困境第66章 兄弟之國第23章 慕容都帥用兵第172章 太子妃第215章 郭、李之爭第368章 吳越結局註定第155章 着周王善後第1742章 漠北來人第96章 壽春城內第1706章 拾遺補闕第216章 下詔北伐第126章 第一個被殺的宰相第345章 剝削者第87章 秋後算賬第9章 公府密議第260章 誘敵之計落空第457章 粉飾一二第487章 “驚喜”第214章 股肱之臣、肺腑之言第41章 西域戰況第403章 震怒的太子第10章 如此處置第160章 魏王病篤第307章 老馬將軍值得重任第15章 漸不自知第1787章 講個笑談,說個趣事第435章 還是比爛的時代第39章 長沙第104章 平息第138章 回宮第139章 王昭遠:此乃戰機第30章 滿堂春宴第2123章 康宗篇14 臣亦擇君,兄弟之間第2章 父母兄弟第56章 契丹不乏憂患之士第317章 修法第57章 揚州案有結果了第55章 拉開序幕第253章 其他戰場第9章 鳳翔戰況第1753章 百年國運+第10章 磨刀霍霍向荊湖第110章 孝明仁皇后第277章 閒有目光向河西第400章 柴榮死了第151章 廣政殿議第104章 來點日常第86章 鬚髮花白第353章 楚蠻歸化的標誌性人物第16章 先安排着第105章 河北局勢第291章 漢遼山陽之戰第64章 朕要親征爲耿公復仇!第224章 攻略方向第405章 即將中落的二十四臣之家第108章 先取許軍第298章 對党項策第2087章 太宗篇34 今日嘉慶,巡幸西南第41章 卷甲入城第2065章 太宗篇12 雍熙皇帝第4章 坤明殿-崇政殿第135章 趙家父子第10章 老將出馬第216章 初夏第60章 家事、國事第67章 遺表第1689章 高規格第47章 誘其北上第427章 饒樂國的困境第1675章 血戰第1798章 宴無好宴第183章 下一盤大棋第178章 頭腦清醒的乾祐帝第20章 屯務廢改第367章 下面的聲音第99章 北巡結束第386章 蕭卿,起來吧半島史話·四十載安南第342章 勢如破竹第18章 侯益第351章 南粵,危!第168章 金陵主臣第129章 各懷心思第115章 西北情況第162章 晉公南遊見聞第63章 君宦婢,自得其樂第339章 那一腳第301章 從清丈土地開始第404章 清清白白李國舅第42章 李郡公一怒第324章 相安爲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