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8章 樞密院內

“國華,你到吏部任職,也有半年多了吧!如何,有沒有遇到什麼麻煩與不順之處,諸司郎吏可還堪用?”平復心胸之中積壓的些許燥氣,李濤瞧向申文炳,露出溫暖的笑容,對下屬的工作表示關切。

聞問,申文炳謙和一笑,不急不躁地拱手應道:“多謝相公關懷!有賴相公威嚴,一切安好,諸司運轉正常,僚屬盡力,有相公打下的基礎,下官只需照章辦事,倒也不曾麻煩。”

對其態度,李濤顯然很滿意,看着他,說:“國華也出身名門,進士擢第,累任多方,堪爲治政良吏,本就該擔負重責,爲朝廷效力,方可發揮你的才幹。

原本,我是舉薦你出任開封府的,但是陛下屬意李谷。不過,吏部乃天官要職,當朝廷諸部衙之首,權責同樣重大,不可輕慢,有你輔助,也減少了我不少負擔......”

愣了下,申文炳一臉的謙和,道:“還要多謝相公的提拔!”

“這樣,關於楚、泗的任命,你回衙也篩選些合適的人選,畢竟是下淮要州,非才幹之吏不足以居之,需要多方考慮。我們否了王樸的舉薦,對天子那邊,也需有些準備,以免察問起來,道我阻薦才進賢之道!”李濤吩咐道。

“是!”申文炳應了聲,稍微遲疑了下,說:“啓稟相公,崇政殿那邊,近來頻繁過問荊湖官吏委任?”

“那二趙,也敢伸手吏部之事了?”李濤有些輕蔑。

申文炳道:“此前選派職吏,遣往荊湖,趙普就曾奉陛下之命,察審南任官吏。”

聽其言,李濤眉目微凝,想了想,看着申文炳,有些警惕地問道:“荊湖的吏職調動,是否有什麼問題?”

申文炳看起來就是的性慢的人,緩緩應道:“自朝廷及內外選派,一切合乎朝制。然,對荊湖故吏的考覈留任......下官也只是耳聞,當初南去考覈的官員,有收受賄賂,更改考評者!”

“當真有此事?”李濤身體爲之一震。

申文炳應道:“暫無實證,只是有所傳聞罷了!”

雖然申文炳這般說,但李濤的臉色變得難看了。去歲,朝廷發兵平定荊湖後,除了自中央及地方抽調官吏之外,還留用了大量的當地舊吏,只是遣專使南下考覈、評斷。當時安排此事的,就是李濤。

此時,聽申文炳這麼說,李濤有種被冒犯、被欺騙了的感覺。沉吟幾許,李濤對申文炳吩咐說:“空穴來風,未必無因!否則,崇政殿二趙,又何必如此留意此事?這樣,你暗中使人,調查此事,尤其是當初南下負責考覈的吏官職吏,搞清楚問題!”

“是!”申文炳仍舊淡定地拱手應道:“下官告退!”

“去吧!”

待申文炳去後,李濤忍不住用力地捏了捏鼻樑,獨處之時,一抹難以掩飾的疲倦,涌上面龐。自關中亂事之後,他已然沒有那麼意氣風發了,只是在旁人面前,依舊展現着首宰的權威。如今看來,確有諸事不順的感覺,待在如此高位之上,既享受着權力帶來的榮耀與名望,同樣的,上下加諸的壓力,也是一點也不小的。

當然,李濤若是能像馮道那般,或許會輕鬆些。但是,他終究不是馮道,再者,對於皇帝劉承祐而言,已不需要另外一個馮道,除非想做蘇禹珪,不過那有遠離權力中心了......

千頭萬緒,最終化爲一聲低沉的呢喃:我李某,可不是這麼好謀算的。

李濤似乎感覺到了,有人似乎在謀算他。

申文炳離開政事堂,駐足回望片刻,面色如常,一副恬然溫和的表情。只是思索着,與李濤的交往問題。方纔,李濤對他,可謂是推心置腹而言,善加叮囑,倚爲心腹。

不可否認,李濤對他,有提攜之恩,但是,申文炳腦子也很清醒,他這吏部侍郎的差事,也是皇帝的任用。李相縱使權勢昌盛,主管天下吏政,吏部侍郎之職,沒有皇帝的首肯,也是辦不到的。

交流好書,關注vx公衆號.【書友大本營】。現在關注,可領現金紅包!

申文炳其人,執性舒緩,待人謙和,彬彬有禮,君子之風,但不代表他迂腐。近來,從朝中的風向,也能感受到些許不尋常。

李濤越發強勢,威壓諸相,朝野內外,黨從甚多,各部司衙門,地方要職,安排了不少人,聲勢一時無兩。但同樣的,風評也漸下降,朝中非議漸多,而範相與薛相似乎在靠近。

認真地思考幾許,申文炳又恢復了平靜,腳步從容,慮多無用,於他而言,看得很開,做好分內之事即可......

樞密院內,柴榮背手而立,盯着懸掛在廳內的地圖出神。李處耘輕步入內,見了,注意到其目光所向,不由說道:“樞相還在考慮關中之亂?”

“不得不慮啊!”柴榮應道:“雖已平定,但此事影響甚大啊!我在想,道州都司兵力的佈置,是否太虛弱了?”

聞言,李處耘搖搖頭:“不然,此次變亂,紛起諸縣,但前後不足二十日,即告平息,足以證明,官府對地方上的掌控,還是足夠嚴密。只是多年安寧,再加兵力布控,多在邊陲,從而失之鬆懈,爲亂軍所趁。再者,此番動亂,禍在蜀俘,若是尋常百姓,只怕平滅地更快,斷不至生造成如此大的動靜!”

“你此言,亦有道理!”柴榮點了點頭:“不過,還是當引以爲戒,我有意向陛下建議,諸道都司兵馬,除了鎮守重鎮要地之外,還當適時組織營隊巡檢。諸道的兵馬布置,還當做些合理調整,再有此此類亂事險情,要確保地方駐軍,能夠及時反應。縣、鎮的鄉勇,也當加強組織訓練,協助治安,戡亂制暴!”

“樞相所慮,都是謀國致安之言,切中綮肯,陛下自當採納之!”李處耘不斷地點着頭,對柴榮所思,很是認可。

“不過這具體條陳,還需我們,細緻籌謀一番!”柴榮露出了點笑容。

“是!”

回頭看着李處耘,柴榮擡手指了下,問:“正元,你覺得,政事堂那幹宰臣們,會提議如何解決剩下的蜀軍俘虜?”

“宰臣們老成謀國,自然會想出穩妥的解決之道!”李處耘淡淡道,注意到柴榮明亮的眼神,拱手問道:“樞相有何想法?”

“蜀軍歷來被我朝,視爲弱旅,漢蜀幾次交戰,都以我朝獲勝告終。但若以此而鄙蜀卒,卻也有失偏頗。思蜀軍歷來之敗,不過承平多年,兵卒少練,更缺實戰,又乏將帥之才,再兼國事委頓,風氣使然,影響軍隊戰力......”柴榮卻是滔滔而論:

“但是,蜀人之中,不乏壯士,被俘投降的蜀卒,也可稱上佳兵源。一直以來,我都覺得,將那些俘虜,當奴隸、苦役使,是極大的浪費。當然,形勢所限,也不好全然收編。”

“原本,我是有向陛下進言,將所有合適蜀俘,盡數編入伐蜀大軍,重新整訓。他們受盡苦楚,與其以解放脫苦的機會,定然會爆發出不俗的力量,也可減少禁軍及西南邊軍的損傷......”

說着,柴榮不禁喟然而嘆:“然而,關中經此一亂,想要短時間內,復往日之安寧,大不容易。傷亡的百姓,損失的錢糧,毀壞的田畝,固然可惜,但以關中不穩,卻是影響到伐蜀備戰了。今歲如再提舉兵,朝廷上下,反對的大臣,只怕少不了。伐蜀若不成,我對蜀俘的想法,亦屬多慮了!”

聽柴榮之言,李處耘也想了想,說道:“樞相,在下以爲,將伐蜀的時間壓後,未必不是一件好事。前年奪秦鳳,去歲取荊湖,今秋若再舉兵滅蜀,無歲不戰,對朝廷、軍隊、百姓,負擔都過重了。如以關中之亂,讓陛下暫息滅蜀之心,也是給上下多些喘息之機。即便只多一年的時間,朝廷的備戰當更加充分,所取得的效果也當益佳......”

“你所言,倒也得之!”柴榮笑了笑,說:“不過,陛下尚未決議,該做的準備,仍舊不得放鬆,伐蜀的兵士訓練,不得放鬆。尤其是江陵那邊,再製令張彥卿,水師的操練,不得怠慢!”

“是!”

柴榮注意到李處耘手中的奏章,這才問:“何事?”

李處耘將之遞呈:“永寧軍白重贊上奏,定州軍隊的整練,已然完成,請樞相審議!”

第474章 立場第151章 凋零第1690章 拼圖第10章 磨刀霍霍向荊湖第357章 國滅第73章 紙上談兵第2077章 太宗篇24 反彈開始第75章 敖萊小城第48章 接納迴歸第328章 改革深入第191章 財制變動第66章 商業互吹第68章 離京前的安排第222章 青史留名之宴第123章 諮之以邊事第227章 席捲半島第78章 渦口之戰(2)第391章 暗箭第70章 唐主忙亂急點兵第219章 八月戰爭第377章 南洋攻略第103章 缺少一個系統的李從益第366章 安東不一樣!第78章 火油彈第256章 遼帝的決斷第427章 饒樂國的困境第306章 爲了統治需要第110章 議取淮南第26章 要堅持做大漢的忠臣第193章 楊邠案(1)第55章 乾脆的勝利第335章 高麗服軟了第158章 朝官實用第33章 豪強第133章 卑微的武德使第131章 川間棧道敗兵急第56章 是非第94章 好不容易下定決心第186章 李國舅的愚民傾向第48章 劉承祐的決心與疑惑第2199章 仁宗篇16 家國第108章 後知後覺後怕第350章 隱退陳情第268章 西縣第16章 先安排着第167章 重建的雲中第112章 整風第1677章 軍議與戰爭利器第166章 一座莊園第27章 謀算無用,危第30章 “寬刑簡政”第104章 在真定第119章 節度進京第34章 亡國之族第68章 離京前的安排第73章 道府之爭第324章 交代第341章 實在是敵軍不中用仁宗篇7 官僚新貴,倒範集團第146章 近親通婚第2144章 世宗篇19 英雄遲暮第511章 最後的旅途10第156章 南唐來使3第171章 我能說,我看上的是符家二娘子嗎第79章 楚昭輔之政第66章 請辭?不許!第92章 兩京並重第228章 巡邊彙報第273 王晏鎮洛第179章 榆林楊重貴第389章 宮廷秘聞第80章 春夜第81章 嘉慶節與太子的煩惱第1689章 高規格第348章 老皇帝第351章 林邑國第435章 還是比爛的時代第203章 勝利的意義第108章 井陘第170章 御宴第290章 燕王在京,軍制改革第332章 黨巡檢當街怒斥權貴子第45章 治安第355章 特殊的行狩第185章 太子的心理負擔第17章 輕取江陵1第131章 幹強枝弱第245章 下一步戰略第171章 東京火災世宗篇27 南洋勾吳第131章 和議達成第153章 未來將帥第374章 太室山上第24章 太子新結良媛第13章 戰爭的腳步正在迫近第2123章 康宗篇14 臣亦擇君,兄弟之間第62章 緊鑼密鼓第2116章 康宗篇8 侯府鍵政第26章 新政與人事第261章 優勢太大,底氣太足
第474章 立場第151章 凋零第1690章 拼圖第10章 磨刀霍霍向荊湖第357章 國滅第73章 紙上談兵第2077章 太宗篇24 反彈開始第75章 敖萊小城第48章 接納迴歸第328章 改革深入第191章 財制變動第66章 商業互吹第68章 離京前的安排第222章 青史留名之宴第123章 諮之以邊事第227章 席捲半島第78章 渦口之戰(2)第391章 暗箭第70章 唐主忙亂急點兵第219章 八月戰爭第377章 南洋攻略第103章 缺少一個系統的李從益第366章 安東不一樣!第78章 火油彈第256章 遼帝的決斷第427章 饒樂國的困境第306章 爲了統治需要第110章 議取淮南第26章 要堅持做大漢的忠臣第193章 楊邠案(1)第55章 乾脆的勝利第335章 高麗服軟了第158章 朝官實用第33章 豪強第133章 卑微的武德使第131章 川間棧道敗兵急第56章 是非第94章 好不容易下定決心第186章 李國舅的愚民傾向第48章 劉承祐的決心與疑惑第2199章 仁宗篇16 家國第108章 後知後覺後怕第350章 隱退陳情第268章 西縣第16章 先安排着第167章 重建的雲中第112章 整風第1677章 軍議與戰爭利器第166章 一座莊園第27章 謀算無用,危第30章 “寬刑簡政”第104章 在真定第119章 節度進京第34章 亡國之族第68章 離京前的安排第73章 道府之爭第324章 交代第341章 實在是敵軍不中用仁宗篇7 官僚新貴,倒範集團第146章 近親通婚第2144章 世宗篇19 英雄遲暮第511章 最後的旅途10第156章 南唐來使3第171章 我能說,我看上的是符家二娘子嗎第79章 楚昭輔之政第66章 請辭?不許!第92章 兩京並重第228章 巡邊彙報第273 王晏鎮洛第179章 榆林楊重貴第389章 宮廷秘聞第80章 春夜第81章 嘉慶節與太子的煩惱第1689章 高規格第348章 老皇帝第351章 林邑國第435章 還是比爛的時代第203章 勝利的意義第108章 井陘第170章 御宴第290章 燕王在京,軍制改革第332章 黨巡檢當街怒斥權貴子第45章 治安第355章 特殊的行狩第185章 太子的心理負擔第17章 輕取江陵1第131章 幹強枝弱第245章 下一步戰略第171章 東京火災世宗篇27 南洋勾吳第131章 和議達成第153章 未來將帥第374章 太室山上第24章 太子新結良媛第13章 戰爭的腳步正在迫近第2123章 康宗篇14 臣亦擇君,兄弟之間第62章 緊鑼密鼓第2116章 康宗篇8 侯府鍵政第26章 新政與人事第261章 優勢太大,底氣太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