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8章 朝官實用

“王卿乃朕欽點的狀元,及第之後,卻一直被朕放在翰林院,編纂考定,是否覺得屈才了?”劉承祐略帶好奇,看着王樸問道。

王樸年紀不小了,少年輕人的衝動銳氣,歷經世事,看準時勢,四十多歲,才參加貢舉入仕,可謂是滿級出山。

迎着劉承祐的目光,一副恬然自安,謙恭應道:“陛下有言,法理爲天下之本,臣學有所成,得以闡法述律,於臣而言,實乃幸事!”

顯然,王樸這樣的人,沉穩以示其才情,明君在前,得其信重,並非難事。而劉承祐,自無不滿意之處。

“話雖如此,然卿之才幹豈止於此?”想了想,劉承祐道:“以朕之見,卿胸構經綸,滿腹韜略,熟諳時務,運籌帷幄之能,滿朝又少有相提並論者,豈能長久囿於翰林,爲文筆事!”

劉承祐的話,將王樸捧得很高,即便以其心態,面對天子這般恭維,生出些感動的情緒,也是應有之理。只見王樸意態之間,鄭重異常,謹然而拜。

“卿前以狀元及第,留觀翰林,朕有重用之意,然慮少功績,不可遽拔!”

在劉承祐說後續的話時,王樸身體都下意識地繃了起來,他以不惑之年考舉出仕,當然是抱着建立一番功業,聞名青史的志向。沒什麼好含蓄的,也不需委婉,比起在翰林院刊定《刑統》,他自然更希望能行安邦定國、決策平邊之大事。

似乎注意到了王樸的眼神,劉承祐看着他,微帶笑,道:“此番得釐革律議之功,朕正可因功而賞!朕任賢舉才,向以實幹爲先,唔......”

又略作沉吟,劉承祐說道:“前番朝議,王齊物進言,中原河渠不暢,水運不興,使舟楫往來,州府溝通,殊爲不便。尤以汴河,年久失修,水道淤塞,暗礁密佈,實不利於公私之船轉運調動。”

王樸聽得認真,劉承祐說得清楚:“經朕與諸宰相議,也決定,待春耕之後,撥錢二十萬緡,谷糧十萬石,徵調民力,用以治河疏浚。朕欲下令徵集治河案策,已於內外抽調職吏,籌備河工。聞卿知天文,識地理,朕欲以卿統籌其事,可當其任?”

經劉承祐這番描述,王樸心中有底,治河之事,是劉承祐回京之後不兩日便由王溥提出的,也是皇帝劉承祐一力推行的,他自有所耳聞。

此時,王樸心裡已經琢磨開了,以他的眼光,當然知道疏浚溝渠,申通河運的重要性,不只是轉運、商賈、灌溉之上的利事,他更考慮到了,若漢軍南取江淮,軍需物資轉運的便利。

“臣不才,願爲陛下籌謀都監此事!”各種念頭在腦中快速地過了一遍,王樸自信而從容地應下。

“對了,往卿或可治河之機,將中原各州水系水文,詳繪以成圖冊!”劉承祐突然想到,吩咐着:“這是個辛苦活!”

注意到劉承祐認真的眼神,王樸似乎也領會到了他的意圖:“臣奉命!”

王樸知道,接下來,自己的工作重心,得轉到治河之事上來,並且在不短的時間內,要服其勞了。

事實上,若依歷史上的名氣來看,讓王樸去治河,仍算大材小用,甚至有所用非材之嫌。但是,就如劉承祐之言,不能驟然提拔其高居廟堂,必須得積累資歷,時下,軍政權重之位,還沒有他的位置。

【領紅包】現金or點幣紅包已經發放到你的賬戶!微信關注公.衆.號【書友大本營】領取!

劉承祐又不願,僅讓他在御前參議,無軍政之履歷,縱使見識再高,亦如空中樓閣,虛。治河,又豈只是治水,那是集治人,治軍、治錢於一體的。

有一點,劉承祐是發自內心的,他用人,首在實幹。他欲變三代之因循,開大漢之祖法,就需要大量功能之才,真抓實幹,以佐弼他。

僅論謀臣,他並不缺,若論出謀劃策。比如陶谷,每諮之以事,都能給劉承祐不少滿意的答案,但是,劉承祐還真不敢將他放到地方上,只因其德,不欲使物失其能。像陶谷這樣的人,在中樞的作用,會大得多。

不止是王樸,王溥劉承祐也存着外放的心思,這樣的年輕人,縱使資質再高,也當在州縣上多加歷練,也有助於其發展。當然,這般考慮,也是依循着劉承祐開始逐步啓動的朝官知州的政策。

東京與洛陽,前朝遺老,勳臣頗多,但在這養着的大量閒官中,仔細挑選,總能找到些道州府縣之才。經三代數十年積累的文臣朝官,公正地來說,可都不是糟粕與累贅。

縱使彼輩能力有高低,道德有優劣,但在這麼個武盛文衰世道,都屬時代精英。其中有不少老臣,都有累朝的治政經驗。

要給劉承勳找太傅,舉薦有李崧;劉承祐要學書法,便有楊凝式;禮制禮儀有張昭;編修國史實錄有賈緯;欲重塑御史臺,邊歸讜足其用;地方任上,已有邊蔚知同州......

在發掘舊才,劉承祐已嘗足了甜頭,他發現,石晉留下的大量官員,完全算得上是個人才寶庫,只要用心,總能找到些驚喜。尤其是當年劉承祐在欒城救出那些後晉高官重臣,能被耶律德光重點收攏在身邊的,都有其不凡之處。

此前棄之不用抑或束之高閣的顧慮,只是忠誠的問題,但在這麼個君臣義絕的時代,能苛求人家對你竭忠盡誠嗎?對於此點,劉承祐也早有十分清醒的認識,只要自己夠強,控制住軍隊,就不需過慮。

而劉承祐,自認也有任用前朝舊臣的胸懷與魄力,他也是這麼做的。想要培養人臣對大漢、對劉氏的忠臣與認同感,非二十載與一代人的不懈堅持不可。變數十年以來的因循故例,哪有那麼容易。

當然,劉承祐也不會迷信這些文臣朝官,畢竟,總有些文人,就只適合玩玩筆桿子。若人不盡其用,放錯了位置,其危害又豈弱於武夫。所幸,這麼個時代,讀死書的,當真不多,尤其在北方几十載戰火紛飛中成長起來的文人。

軍隊方面也一樣,在不影響禁軍的強勢戰力與穩定的情況下,劉承祐也開始把將校外放,行守禦之事。

最近的例子,便是楊業。當然,對於將校外派,劉承祐得選那些值得信任託付,經過考驗的,否則貿然將武夫外放,那就是給朝廷、給百姓添亂。

遠的說,得算劉承祐當初在南易水的佈防設置了,慕容延釗、李筠、何福進這些人,在將近兩年的時間中,在防禦北患,鎮定邊事上,已起了其應有的作用。

近來,劉承祐已經在籌謀着,將彼輩南調東京。增加他對禁軍掌控的同時,順便行更戍之事。

第290章 定要讓漢旗揚於上京第116章 西南大案第1721章 再沒有比飽暖更真實的了第439章 自請其罪第252章 後蜀君臣第2086章 太宗篇33 雍熙時代第443章 板子來得毫無徵兆第39章 大舅哥與小姨子第1788章 議點正事第247章 兵臨、敵情、決策第436章 真實而殘酷第338章 爭執第187章 瑣屑第194章 蕭護思眼中的強漢第455章 見聞第1798章 宴無好宴第511章 最後的旅途10第53章 兵制改革第93章 升遷第5章 春闈第14章 腹黑之謀第499章 有些事從未改變第40章 荒唐太子第1691章 晉王的成就第94章 善後第241章 至此戰罷第65章 君臣相宜第341章 良苦用心第174章 冬季北巡第368章 吳越結局註定第38章 濮州案(1)第91章 欒城之戰(3)第38章 殿議第348章 老皇帝第149章 西拓南並第151章 我,慕容彥超,委屈第1683章 武德司的整頓第1712章 叛賊內情第341章 向錢看第2197章 仁宗篇14 從港區到華亭第132章 做媒第15章 馬楚內亂第1733章 王侁要倒黴了第20章 室韋女真戰爭第106章 東京朝堂的反應第82章 四件大事第43章 劉皇帝訓子第278章 遣使向西,漢中戰況第335章 高麗服軟了第124章 辭表第472章 一山豈能容三虎第222章 閹宦之慮第2109章 康宗篇1 少主當國,得安半載第321章 瑤女第2128章 世宗篇3 氣質不同第54章 病虎獠牙第315章 趙匡義有個大膽的念頭第514章 最後的旅途13第441章 登聞鼓又響了第123章 遣使求和吧世宗篇29 黑色產業第168章 陶谷眼中的僞唐第148章 還京第1737章 生民百遺一第476章 趙匡義留臺喪龍鍾響世宗篇40 後、王之逝,帝國十年第1807章 無不可殺之人第1715章 力所能及第112章 回京前的安排第9章 鳳翔戰況第162章 晉公南遊見聞第471章 勞民傷財第70章 唐主忙亂急點兵第358章 劉家的天下第59章 病榻陳情第87章 兄弟第147章 中下層的機會第400章 晚節不保第59章 元臣多鄙第393章第1章 揚州的風波第466章 經濟制裁第1744章 此路不通第219章 不踏實的劉皇帝第93章 升遷第215章 確立太子第1717章 郭威終於走了第97章 真正迂直的人是活不久的第370章 公府家事第3章 新皇詔制第143章 園苑中瀰漫着自在的氣息世宗篇42 極盛背後的陰霾第122章 連鎖反應第230章 主動出擊第55章 拉開序幕第197章 財計第372章 劉皇帝的孝心第1737章 生民百遺一第46章 駙馬的上下兩策第63章 武德奏事
第290章 定要讓漢旗揚於上京第116章 西南大案第1721章 再沒有比飽暖更真實的了第439章 自請其罪第252章 後蜀君臣第2086章 太宗篇33 雍熙時代第443章 板子來得毫無徵兆第39章 大舅哥與小姨子第1788章 議點正事第247章 兵臨、敵情、決策第436章 真實而殘酷第338章 爭執第187章 瑣屑第194章 蕭護思眼中的強漢第455章 見聞第1798章 宴無好宴第511章 最後的旅途10第53章 兵制改革第93章 升遷第5章 春闈第14章 腹黑之謀第499章 有些事從未改變第40章 荒唐太子第1691章 晉王的成就第94章 善後第241章 至此戰罷第65章 君臣相宜第341章 良苦用心第174章 冬季北巡第368章 吳越結局註定第38章 濮州案(1)第91章 欒城之戰(3)第38章 殿議第348章 老皇帝第149章 西拓南並第151章 我,慕容彥超,委屈第1683章 武德司的整頓第1712章 叛賊內情第341章 向錢看第2197章 仁宗篇14 從港區到華亭第132章 做媒第15章 馬楚內亂第1733章 王侁要倒黴了第20章 室韋女真戰爭第106章 東京朝堂的反應第82章 四件大事第43章 劉皇帝訓子第278章 遣使向西,漢中戰況第335章 高麗服軟了第124章 辭表第472章 一山豈能容三虎第222章 閹宦之慮第2109章 康宗篇1 少主當國,得安半載第321章 瑤女第2128章 世宗篇3 氣質不同第54章 病虎獠牙第315章 趙匡義有個大膽的念頭第514章 最後的旅途13第441章 登聞鼓又響了第123章 遣使求和吧世宗篇29 黑色產業第168章 陶谷眼中的僞唐第148章 還京第1737章 生民百遺一第476章 趙匡義留臺喪龍鍾響世宗篇40 後、王之逝,帝國十年第1807章 無不可殺之人第1715章 力所能及第112章 回京前的安排第9章 鳳翔戰況第162章 晉公南遊見聞第471章 勞民傷財第70章 唐主忙亂急點兵第358章 劉家的天下第59章 病榻陳情第87章 兄弟第147章 中下層的機會第400章 晚節不保第59章 元臣多鄙第393章第1章 揚州的風波第466章 經濟制裁第1744章 此路不通第219章 不踏實的劉皇帝第93章 升遷第215章 確立太子第1717章 郭威終於走了第97章 真正迂直的人是活不久的第370章 公府家事第3章 新皇詔制第143章 園苑中瀰漫着自在的氣息世宗篇42 極盛背後的陰霾第122章 連鎖反應第230章 主動出擊第55章 拉開序幕第197章 財計第372章 劉皇帝的孝心第1737章 生民百遺一第46章 駙馬的上下兩策第63章 武德奏事